㈠ 為什麼蘇南和蘇北會存在較大的經濟差距
蘇南和蘇北一江之隔,的確經濟差距較大。
從客觀上說,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各國經濟發展的普遍現象,只要存在著自然的、經濟的、社會的差異性,特別是生產要素的增長率的差異性以及生產要素配置方式的差異性就會出現發展的不平衡性。首先,蘇南經濟發展歷史上高於蘇中、蘇北,經濟實力基礎好,城市經濟基礎相對較好,尤其是工業基礎優於蘇中蘇北;而蘇北一直以農、漁業為主導產業,工業基礎相對較弱;其次,蘇南接近長三角核心,與上海、杭州等緊緊相連,這種相鄰區域的發展帶動不容忽視。
但蘇南和蘇北存在較大的經濟差距,某些程度上也是區域政策不平衡造成的。一是土地指標的傾斜。江蘇的農地紅線,讓蘇中、蘇北來保,而蘇南可以將大量的土地用於工業與商業開發。這個是最大的、隱形的看不見的江蘇省對蘇南的政策。二是交通的嚴重傾斜。國家、省配套的大量交通建設資金,極大多數投放在蘇南,使蘇中蘇北對外聯系通道失去了經濟發展、交通先行的關鍵因素。三是稅收政策不平衡。國家給予江蘇的極大多數政策,多放在蘇南,比如綜合保稅區、出口加工區、試點區、試驗區、外資企業等。實際上,就是大量的免稅、減稅、給予配套用地指標、配套銀行貸政策等,可以5年不交稅、或是半稅。而蘇北企業,要上繳全稅。稅收負擔低,可以吸引更多的企業入駐。
㈡ 為什麼江蘇省蘇南蘇北經濟實力相差這么大
19世紀50年代,淮復河自製洪澤湖向南經長江入海;黃河結束奪淮歷史,改從山東入海。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自1999年,江蘇境內又陸續建成了多座長江大橋。江蘇習慣上以長江為界分為蘇南和蘇北兩部分。
(2017·新課標)目前,在洪澤湖以東地區,秦嶺—淮河線無對應的自然標志。
(秦嶺淮河一線,作為我國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是按照一定指標劃分的,但秦嶺淮河一線在洪澤湖以東,沒有自然標志與之對應的。)
(2017·新課標)習慣上蘇南、蘇北的劃分突出體現了長江對兩岸地區相互聯系的阻隔作用。
(2017·新課標)進入21世紀,促使蘇南、蘇北經濟合作更加廣泛的主導因素是交通。
㈢ 蘇南蘇北的差距為什麼這么大
這個是多復方面因素造成的,制自從鴉片戰爭以後,江蘇的江淮流域(揚州、淮安等地區)的經濟就開始隨著漕運的衰落而逐漸下滑,並且黃河改道後,江淮流域一直處於洪澇災害中,再加上蘇北地區一馬平川且處於南北交界處,連年的戰亂摧毀了當地的經濟和社會基礎,這一點和蘇南來比,差距逐漸加大。現在的江蘇省希望保持蘇南領頭羊的位置,想把蘇南發展成為世界級的都市圈,而蘇南無論從基礎建設和人文素質方面都優於蘇北,同樣的資金投入,會獲得更大的回報。所以蘇北的鐵路一直被擱置了,沿線的鹽城,南通,連雲港和滬寧線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滬寧線修了好幾條,但是蘇北也正在快速發展,等交通設施全部完善後,經濟騰飛也不再是夢了。
㈣ 蘇南和蘇北的差距
蘇南與蘇北出來地區差距,最大的差距就是經濟差距。
㈤ 為什麼一江之隔,蘇南和蘇北的經濟差距就那麼大
江蘇經濟實力全國第二,主要靠外資帶動經濟增長,所以對蘇南的資金、人才、政策等回投入高於蘇北。答蘇北要發展還得靠自己啊。補充一下,蘇南地區總體來講還比較富裕,但不如浙江、福建部分地區以及珠三角,那是因為太依靠外資了,GDP高只能說明你有創造財富的潛力,但不代表有錢。江蘇的領導多向浙江學習啊,千萬不要拍腦袋喊口號了
㈥ 為什麼同是江蘇 蘇南蘇北經濟相差就那麼大呢
一:.蘇南蘇北定義:以長江為界。
建國後,蘇北是一個行政區劃,包括江蘇長江以北的所有地區,即鹽城、南通、揚州、徐州、連雲港、宿遷、淮安、泰州8個省轄市。
蘇南同理,是江蘇長江以南的所有地區,包括江蘇的南京,無錫,常州,蘇州,鎮江5市。
二:經濟差異:
1:蘇南經濟的內生動力和外部推力較強,投資、消費和凈出口三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支撐強度均高於蘇中和蘇北。蘇南經濟發展歷史上高於蘇中、蘇北,經濟實力很強,城市經濟基礎相對較好,尤其是工業基礎優於蘇中蘇北
2:蘇北一直以農、漁業為主導產業,工業基礎相對較弱
3: 江蘇資源開發和利用來看,蘇南製造業較發達,接近工業化高級階段的初期,屬於加工型地區
4:蘇北資源較豐富,屬資源型地區,處於從初級產品生產向工業化初期的過渡階段。蘇中介乎兩者之間,處在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的邁進階段,尚未實現從輕工業向重化工業的轉換
三:交通差異
一1:都說要致富先修路,就拿江南江北鐵路來對比,蘇南五市(蘇錫常鎮寧)之間有3條鐵路線:京滬鐵路,京滬高鐵,滬寧城際,而且准備另建一條沿江城際鐵路
2:而江北三市(揚泰通)之間只有一條斷頭的寧啟鐵路,而且是單線運行的有木有,速度可以說是蝸牛。
3:江南的雙向6條線和江北1條線(6線中幾乎每一條都比江北那條強,很多都是高鐵,動車),以這樣劣勢的條件江北三市的GDP幾乎接近蘇南五市的三分之一也沒多大丟人的
㈦ 蘇南和蘇北到底是怎麼劃分的為什麼差別那麼大
如果你說現在的江蘇是怎麼劃分蘇南蘇北的話,大概是以經濟發展水平吧!
蘇南的經濟發展遠遠要高於蘇北,畢竟蘇南的五個市區幾乎引領了江蘇的經濟發展。蘇南主要是五個城市,南京、無錫、蘇州、常州、鎮江。其餘的都可以稱之為蘇北,不過現在好像有蘇中之說,具體也不太了解,江蘇本地人應該會知道的更多。
地區與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是全國性的一個問題,也是我們現今在努力克服的一個社會難題。
㈧ 為什麼一江之隔,蘇南和蘇北的經濟差距就那麼大呢
19世紀50年代,淮河自洪澤湖向南經長江入海;黃河結束奪淮歷史,改從山東內入海。容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自1999年,江蘇境內又陸續建成了多座長江大橋。江蘇習慣上以長江為界分為蘇南和蘇北兩部分。
(2017·新課標)目前,在洪澤湖以東地區,秦嶺—淮河線無對應的自然標志。
(秦嶺淮河一線,作為我國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是按照一定指標劃分的,但秦嶺淮河一線在洪澤湖以東,沒有自然標志與之對應的。)
(2017·新課標)習慣上蘇南、蘇北的劃分突出體現了長江對兩岸地區相互聯系的阻隔作用。
(2017·新課標)進入21世紀,促使蘇南、蘇北經濟合作更加廣泛的主導因素是交通。
㈨ 江蘇蘇南為什麼比蘇北富裕,而浙江南北居民水平差不多
大概全國難以找出一個和江蘇這樣的省份,南北經濟差異較大,以至於在全國,蘇南成了富裕的代名詞,蘇北成了貧窮的代名詞。其實,蘇南是真的富裕,全國經濟最發達地區;而蘇北,是假的貧窮,是相對於蘇南的窮,照樣也是全國經濟較為發達地區。但是,蘇南的經濟如此強勁,讓人不由去問,同在江蘇大地上,為何蘇北和蘇南的差距如此之大?
如果仔細分析蘇南蘇北的發展數據,你會發現,事實和我們想像的並不完全一致。一般認為,蘇南地區包括南京、鎮江、蘇州、無錫、常州,其中南京蘇州無錫已經經濟總量過萬億,幾乎占據江蘇省的半壁江山。而蘇北地區包括徐州、連雲港、宿遷、淮安、鹽城五市5個省轄市,經濟實力較弱。
但實際上,就GDP來看,蘇北的徐州市並不弱於蘇南的常州市,2017年徐州經濟總量達到了6605億元,而常州為6580億元;蘇北的鹽城5082億元超過了蘇南的鎮江4105億元。之所以給人蘇南強、蘇北弱的印象,一方面在於江蘇經濟前三強都是蘇南的,倒數3個都是蘇北的,淮安、連雲港和宿遷,甚至不如蘇南的幾個最強縣市(區)。另一方面,蘇南的人均GDP要遠超蘇南,只是,蘇南的GDP里,一部分來自於蘇北人民的貢獻。
江蘇的蘇南和蘇北,即是一個地域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更是兩種不同的經濟發展模式。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分析這個問題,蘇北的差距,主要來自於幾個方面因素。劃橫線加粗:和蘇南相比!
首先,在於蘇北有大量的農田保護區,可用土地建設指標少。坐高鐵從上海到北京,你會看到一望無際的農田和著名的蘇北灌溉大渠。所以看起來蘇北地很多,但能夠拿來開發的土地真的不多。既然是基本農田保護區,那麼,對生態環境的要求也就很高了,想引進企業首先會遇到環保的門檻。
其次,在於蘇北的產業層次比較低,產品附加值少利潤低。就拿徐州來說,首先想到的是徐工、徐礦。如徐州的煤礦蘊藏量江蘇第一,但在開發煤產業的問題上,好像也不必山西好多少,一車一車的煤燒出了GDP。粗放型發展模式把蘇北死死鎖在產業鏈的中低端。
㈩ 蘇南為什麼比蘇北富裕
因為黃河!
宋朝金人南侵,建炎二年杜充首次決黃河大堤,使河水由泗入淮,以阻金兵版,沒有想到的是金權人不僅沒有堵塞決口,反而因勢利導,以南宋為壑,不讓黃河再向北流。其次,建炎三年宋高宗下令,拆毀淮河水利工程設施,以阻擋金兵。紹興四年再次毀淮東閘堰。金人也效尤南宋決黃河,「河水淫濫,自壽至汴,水深並腰」。造成歷史上歷時661年的黃河奪淮的悲劇。
於是整個蘇北河道淤塞,黃災連連。只到公元1855年黃河自己北徙才告結束。
然而河道不通的問題始終存在,間接造成鐵路不通。
交通不便導致落後。
政策原因? 一般來說江蘇省的政策都是傾向蘇北的,甚至還有讓蘇北城市免費入股銀行這種事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