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長三角和珠三角的人文差異,經濟對比,房價對比
江蘇省和廣東省各市GDP對比江蘇太強大了,打工的好去處江蘇省
2011-09-20 09:00
2010年江蘇省和廣東省兩個大省的排名對廣東的面積比江蘇大一倍但總量相當,名次 城市 GDP2010年廣東省各市GDP9(面積江蘇的10萬平方公里,廣東的18萬平方公里)廣東45636億元,增長12.8%(江蘇40980億增長為18%)廣州10589.86億元增長13.3%(最富在廣東,最窮在廣東,江蘇人均全國第一)
深圳 9496.67 億元 增長11.9%
佛山5638.47億元,增長14.0%東莞4246億元,增長10.3%中山1826億元,增長13.5%惠州1730億元 增長 18.01%江門1550億元,增長14.3%茂名 1489 億元 增長15.23%湛江1406億元,增長14.2%珠海 1277億元 增長14.5%汕頭 1218億元 增長13.88%清遠1100億元,增長21%肇慶1050億元,增長16.5%揭陽832億元 增長17%韶關660億元,增長約12%陽江641.8億元 增長約15%梅州603億元,增長13%
潮州 555億元 增長13.23%河源474.56億元,增長13.1%汕尾470億元 增長16%雲浮452億元 增長14%江蘇最低的一個城市產值都是宿遷1024是雲浮的近三倍01 蘇州 9168億
02 無錫 5765億
03 南京 5086億04 南通 3400億
05 常州 2976.7億
06 徐州 2866.93億
07 鹽城 2250億
08 揚州 2150億
09 泰州 2002億
10 鎮江 1920億
11 淮安 1315億
12 連雲港 1150億
13 宿遷 1024億
江 蘇各市GDP排名
現在和未來江蘇的經濟全國最好的
『貳』 長三角和珠三角哪個有錢
珠三角經濟圈又稱為珠三角都市經濟圈或珠三角經濟區,是指位於中國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區域的9個地珠江三角洲經濟圈級市組成的經濟圈,這9個地級市是指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肇慶市、江門市、中山市和東莞市。此外,珠三角經濟都市經濟圈也同時包括香港和澳門兩個城市。珠三角經濟區最早由廣東省政府在1994年確立,其發展主要得益於鄰近香港,香港一直是珠三角經濟區的主要投資來源。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的數據,是僅次於長三角都市經濟圈、京津冀都市經濟圈的中國第三大經濟總量的都市經濟圈。
中國經濟最活躍的長三角地區在產業轉型的步伐中開始著眼經濟增長新紅利的探尋。22日,在上海舉行的「區域一體化的新紅利——長三角城市市長與企業家對話會」上傳出消息,2012年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總量已突破11萬億元,產業結構中的二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已平分秋色。
隨著區域一體化不斷推進,長三角地區的經濟總量也在不斷擴大。據上海社會科學院發布的最新報告,2012年長三角地區經濟總量突破11萬億元。長三角25個地級及地級以上城市中有20個城市的經濟總量超過2000億元。上海、蘇州的經濟總量更是超過萬億元,杭州、無錫、南京、寧波等4個城市的經濟總量則超過6000億元。
因此從上面的數據不難看出,長三角發展歷程更長,底蘊更雄厚,因此經濟實力相較於珠三角有比較大的優勢。
『叄』 長三角和珠三角那個地區經濟實力強
1、總量長三角自大,
長三角接近珠三角2倍。
2、人均珠三角高。
舉例說明下:深圳和蘇州差不多人口(850常住人口左右),深圳的GDP領先蘇州1000多個億的GDP,廣州人均gdp是8w多,上海只有7w多。
2、增速:珠三角速度快。
據統計,2000至2005年,珠三角平均經濟增長速度比長三角快1.5個百分點。
3、從產業結構上珠三角更加合理。
這點上其實要歸功於香港,因為香港不但流入資金,同時也把管理和先進的理念流入。從賣地上長三角比珠三角更厲害。從投資和產出上,珠三角領先長三角。所以核心競爭力珠三角強於長三角。
4、進出口還是珠三角強於長三角。
這點也要歸功港澳,因為港澳和國際是無縫連接,而上海不是。正所謂中國的外國融資是香港,國內的是上海,其實深圳也很強的。世界十強港口,珠三角3個,長三角2個。
5、從人文和歷史,教育上長三角領先。
歷史背景濃重於珠三角,而教育也遠遠領先珠三角。
6、從開放性,珠三角領先長三角。
清朝唯一不關閉的就是廣東。受到西方文化比較早。改革開放首先在廣東試點。
各有千秋吧,你自己看看吧 呵呵
『肆』 珠三角和長三角哪個區域的經濟實力更強
1、總量長三角大,
長三角接近珠三角2倍。
2、人均珠三角高。
舉例說明下:深圳和蘇州差不多人版口(權850常住人口左右),深圳的GDP領先蘇州1000多個億的GDP,廣州人均gdp是8w多,上海只有7w多。
2、增速:珠三角速度快。
據統計,2000至2005年,珠三角平均經濟增長速度比長三角快1.5個百分點。
3、從產業結構上珠三角更加合理。
這點上其實要歸功於香港,因為香港不但流入資金,同時也把管理和先進的理念流入。從賣地上長三角比珠三角更厲害。從投資和產出上,珠三角領先長三角。所以核心競爭力珠三角強於長三角。
4、進出口還是珠三角強於長三角。
這點也要歸功港澳,因為港澳和國際是無縫連接,而上海不是。正所謂中國的外國融資是香港,國內的是上海,其實深圳也很強的。世界十強港口,珠三角3個,長三角2個。
5、從人文和歷史,教育上長三角領先。
歷史背景濃重於珠三角,而教育也遠遠領先珠三角。
6、從開放性,珠三角領先長三角。
清朝唯一不關閉的就是廣東。受到西方文化比較早。改革開放首先在廣東試點。
『伍』 珠三角與長三角,哪個更富裕
絕對是珠三角,珠三角有兩個一線城市,長三角只有一個,從經濟各方面來說是珠三角更好點!!!
『陸』 長三角的經濟好還是珠三角的經濟好
凡是學過經濟地理學的都知道:長三角的經濟絕對要比珠三角的經濟好。
因為版珠三角沒有資源優勢權,長三角周邊輕工業源材料有綿花、真絲,重工業的石油、煤,這是珠三角所沒有的;長三角水系要比珠三角發達,水運成本比效低;長三角的工業基礎要比珠三角大很多,而且由於它起步比珠三角早很多,工業水平和人員平均技術水平比珠三角要高。
而珠三角優勢只有信息、經營的靈活性。
『柒』 珠三角和長三角,哪個更富裕
「近兩年來,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人們,問得最多的問題是,哪個地區最具發展優勢。其實,這個問題的另一個問法是,哪個地區的產業結構更具發展潛力。」這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陳淮在第二屆長三角論壇上的開場白。
對於急於尋求地區經濟發展特色的決策者來說,如何將產業鏈拉長,對產業進行細分以及謀求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則成為橫亘在他們面前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
我們選擇了有代表性的長三角的崑山和廣東的佛山作為觀察目標。
資料
現代製造業促生物流中心
據預測,長三角的集裝箱吞吐量到2010年將達到每年1500萬標准箱。同一時間,廣州也在加快以道路交通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現代化的航空港、深水港建設。對物流中心的熱情源於製造業需求龐大的市場。
「長三角要重振長江黃金水道,將那些流失的長江上游省市再度納入自己的經濟腹地。」華師大長江流域研究所沈玉芳教授說。當「泛珠三角」中出現雲、貴時,長三角的區域經濟專家大驚失色,紛紛指出其跨大流域、跨大行政區的不合理性,並聲稱長三角與珠三角的經濟腹地之爭已經開始。雙方紛紛擴大自己的物流功能,以期獲得內地省市的青睞,並心甘情願地承接自己的經濟輻射,進行配套產業的服務。
文|杭曉琳
早年起步的珠江三角洲,在港澳外部因素和區域內改革力量的合力驅動下,經濟發展一度領先於國內其他地區。 十年後回過神來的長江三角洲,以上海浦東的開發開放為標志,跨入經濟高速增長期,逐步改變了珠三角獨領風騷的局面。
「長三角的綜合實力排名我國區域經濟第一。」這是我國首部區域發展藍皮書——《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報告(2003—2004)》中透露的。
「珠三角的人均指標依舊高於其他地區。」這是來自於珠三角的政府官員和區域經濟專家的聲音,盡管有人質疑這個指標只計算了當地常住戶籍人口。
長三角與珠三角的競爭態勢已愈發明顯激烈。
從已見的事實來看,珠三角的發展模式是建立在與中國港澳以及東南亞地區緊密聯系的外向型經濟模式上,直接參與國際產業鏈的循環;而長三角則是開放型的經濟模式,既與亞歐及其他國際市場緊密聯系,又與國內市場緊密聯系,在滿足內需的同時,也滿足了外需。
這兩種經濟發展模式決定了兩個地區發展走向的差異性。但是,當兩地現在分別積極地調整產業布局、升級產業結構時,其發展方向又在趨同。
長三角的現代製造業
對長三角都市圈的習慣性描述是:以上海為龍頭,由浙江的嘉興、杭州、紹興、寧波、舟山和江蘇的蘇州、無錫、鎮江、南京等16個城市所組成的城市帶。上海是長三角經濟實力最強的城市,是經濟擴散的中心和產業布局的重心。1990年代初,上海制定了「三、二、一」順序的發展戰略,即優先發展第三產業, 經濟份額要佔到70%。在這種思路的指引下,一度在全國領先並且佔主導地位的上海製造業放慢了發展步伐,甚至出現了萎縮、停滯不前的現象。在基礎製造業被舍棄的同時,高新技術產業卻在10年內得到迅猛發展。目前,已有3300餘家中外金融機構駐扎在上海,世界500強企業中有一半在上海投資,經濟外向度空前提高,金融證券、保險、商貿、房地產等第三產業迅速崛起,上海基本完成了由工商業城市向經濟中心城市的轉變。
《2004上海產業發展報告》面世後,其中第一條為:優先發展先進製造業,推動裝備製造業升級。以電氣行業和船舶行業重組為突破口,形成一批投資主體多元化、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新型裝備集團。
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教授認為,上海當前的競爭力主要還是來自製造業,雖然傳統產業已經移出上海,但上海仍維持著製造業的中心地位,製造業是上海經濟高速發展的支柱,上海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以製造業為主的經濟格局。
但此「製造業」非彼「製造業」。
以上海要建成亞洲第一的「國際汽車城」為例,全市汽車、汽配生產企業已達500多家。除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外,民營的汽車整車生產企業也開始登陸上海。另據統計,化工系統總資產約占上海市資產的1/6。而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現已成為上海六大支柱工業之一。
上海的產業結構一旦調整,長三角的產業布局必將牽一發而動全身。
「政府的強勢和規范一度是投資者看好長三角的要素之一,」華師大長江流域發展研究院院長徐長樂在談到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政府作為時,認為「政府可以給予產業結構調整所需的政策支持,但調整的方向必須慎而行之,不能違背市場自身的發展需求。」
除上海之外,長三角剩餘的15個城市的產業布局如何變化。「長三角的產業布局將從『雁陣模式』轉向『多動力模式』」, 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研究會副會長王健剛認為,在建國後的長時間里,上海作為中國製造業的基地,承擔著機械製造、造船、汽車等諸多總成工業的任務。長三角許多城市的製造業則以配套為主。隨著長三角的產業水平的接近,垂直分工將逐步由水平分工所取代。
長三角各地爭相把電子、機械、化工與醫葯等產業作為未來的主導產業。在長三角地區16個城市中,選擇汽車的有11個城市,選擇石化的有8個城市,選擇通信產業的有12個城市。而蘇錫常三地前五位產業幾乎一樣。江、浙、滬二省一市的製造業結構再次出現「往一條道上擠」的趨勢。產業同構加劇引資大戰,而反過來引資大戰又使業已存在的低層次產業同構現象在更高的產業層次上重演。
珠三角的產業整合
當長三角的城市群集體奮力轉型為現代製造業基地時,珠三角的產業布局也在悄悄轉變。珠三角目前有三個概念,一個是「小珠三角」,由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惠州、江門、肇慶等9個城市組成,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廣東珠三角;另一個是「大珠三角」,增加了地理上同屬一個三角洲的香港和澳門;第三個概念是這兩年興起的「泛珠三角」,包括福建、江西、廣西、海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和廣東9省、區,加上香港和澳門,該區域通常被稱為「9+2」模式。
不管現在的珠三角是哪個概念,龍頭城市是廣州抑或深圳,珠三角區域的產業布局變化軌跡卻清晰可見。珠江東岸承接了香港製造業向內地的擴散,加上了1990年代後中國台灣等地區IT產業的轉移,形成了目前的輕型製造業基礎,並已完全加入跨國公司供應鏈,成為其水平生產體系的重要一環。珠江西岸早期的發展則以鄉鎮企業引進技術設備、內生性集聚和進口替代為主,主要面向國內市場。
珠三角的整體結構以輕型製造業為主體,曾經適應當時中國的市場需求。因小珠三角完全位於廣東省境內,屬於單一的行政區劃,經濟活動主要由市場力量自動調節,珠三角乃至廣東省的工業在短短10年內由貧乏躍居全國前列。
但是,在短缺經濟結束後,珠三角西部地區的發展卻一度低迷。尤其是當長三角的人文素質和人才儲備的優勢顯現,企業出於自身產業升級和進一步貼近國內市場的需求,而紛紛外遷至長三角時,廣東省政府開始著急了。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圈這兩個競爭對手不會等著珠三角的產業結構內生性的升級,上海、江浙政府強勢干預的效果更令廣東省政府覺得有必要重新調整珠三角的產業布局。
2003年6月29日,《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於香港正式簽訂。粵港一同表示以廣州為中心的廣東要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製造業基地之一,香港要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以現代物流業和金融業為主的服務業中心之一,形成新型的「前店後廠」關系,實現香港物流業,澳門娛樂業和珠三角製造業的整合。
廣東省經貿委經濟運行處的相關人員更是進一步肯定了珠三角發展現代製造業的產業方向,以廣州為例,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電子信息製造業和石油化工製造業將成為廣州市三大支柱產業,同時布局汽車製造、電信設備業、新材料等七大重點行業,通過結構調整,迅速提升廣州的工業地位。
隨著本田、豐田、東風日產以及其他汽車的相繼投產,廣州已成為國內又一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長三角的產業同構現象,同樣出現在珠三角。
「珠三角各地似乎都認識到產業升級的重要性,都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到本地長遠目標規劃上來。但各地的定位又都雷同,都是什麼國際化、世界性,都是中心城市,實際上定位都很模糊。深圳要搞矽谷,廣州也要搞矽谷。」中山大學城市與規劃研究室主任、廣東省人大常委閻小培說。
目前,珠三角集中了6個國家級、3個省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個國家級軟體園、12個國家「863」成果轉化基地和1個國家級的大學科技園。而高新技術產業和先進適用技術製造業正是現代製造業的兩大類。
閻小培對珠三角的產業升級並不樂觀,外資包括港資進入珠三角的大都是低端製造業,外資來珠三角是以利潤為目的的,小製造業基本不會有技術創新的要求。20年來,珠三角的勞動力成本一直都是500元,中國簡單勞動力的無限供給,也給低端製造業不升級提供了可能。 珠三角的遺憾是,缺少了技術、資本密集型企業的發展過程,按照經濟規律,沒有這個階段,是無法進行產業升級的。
長三角與珠三角產業布局的調整方向趨向一致,當產業結構的發展潛力被看作是區域經濟的競爭優勢時,兩個地區選擇了同樣的產業結構,只是這條路並不好走,誰走得更快目前尚難下斷論。長三角內部的區域一體化並未成形,城市間的產業同構造成對資源的極力爭奪。當各地競相推出志在降低商務成本吸引外資的優惠政策時,人們似乎看到了20年前珠三角的影子。
珠三角用「泛珠三角」來解決缺地問題,借雲、貴、川等8省之地作為引資籌碼。廣東省工商聯合會經濟部陳部長說,畢竟珠三角長期以來都是雲、貴、川對外貿易的出海口,彼此間有一點經濟聯系。但企業的發展布局方向並不會遵循政府意願。在廣東省工商聯合會接觸到的企業中,將產業在「泛珠三角」區域內進行轉移的只有少數,而且多是受到廣西鋁制業集聚效應吸引的相關企業。「泛珠三角」的優勢就是面積大,佔全國面積的20.78%,人口的34.76%,這么廣闊的區域,有的是土地資源吸引投資。只是,行政區劃單一的小珠三角內,各地方政府的利益爭奪已如此激烈,囊括了9省的泛珠三角要形成一體化談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