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是地價決定房價還是房價決定地價
這么說抄不準確,應當說,早期地價是影響房價的一個主要因素,後期房價是影響地價的一個主要因素。
舉個例子,有一大片空地,你買下了蓋起房子,那麼你的房子要賣的時候,地價影響了你的房價,其它影響房價因素是材料、人工等。
房子賣出去,住人,做工廠,做公司等等,時間久了,房子慢慢不夠用了,這時你想在買地皮蓋房子,地皮的價格,不會按照原先地皮賣的價格賣給你了。因為房子慢慢變成稀缺商品,升值了。人工、材料不會有大變化,因為人工和材料相比於早期的供需變化不大。
那麼地皮的價格就上漲了
但這只是表面因素,內在因素是供需關系的變化影響了地價和房價的變化。學學經濟學就知道了
Ⅱ 現在是房價抬高地價還是地價抬高房價,我正
理由一:下層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按中國現在地價占總房價的比例來看,地價比重很大,建築材料費用及人工費所佔比例相對較小。
理由二:城市可利用土地資源稀缺。尤其是一、二線城市,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土地資源相對稀缺。而隨著工業的發達,建築材料充足,農民工入城,人力資源非富,二者比較廉價。
理由三:土地出讓權在地方政府,以此帶來的收入佔地方財政收入比重較大。
Ⅲ 關於地價與房價
樓面地價=建築面積/佔地面積*地價;政府就是要賣地,才顯示自己的成績,收入了多少。政府知道你要蓋樓,就抬高地價,你要蓋20層的他們就多要錢,你要蓋3層的,當然就少要你錢。因為他知道你掙了多少。
地價越高,房價越高。房產商要讓買房的拿出那一部分來啊。他自己不會貼。
你征地先批,先問你幹嘛用,你蓋樓,政府那就多要你錢。你說自己辦廠,那就價格低多了。政府批不了你買什麼?
房產商要掙錢就的抬高房價,要高於地價。
房產商要買地,要是蓋2層,就賠大了。因為院落,路基,廣告,售樓小姐的工資期間費用,送禮,請客,事故,人情降價,等等都是商家下本,所以買了地怎麼也的蓋高層。不然叫房地產?
除了買地下本,餘下的就是蓋樓下本,除了買地,單純的蓋樓每平米你知道多少?說出來嚇死你,不到200元。所以都是地皮惹的禍。地價高,房價高,反之亦然。
給你講個故事,豬是買房的,驢是蓋房的,老虎是賣地的,猴子是銀行的。豬就去猴子那裡貸款,買房。驢賣給豬一套,按揭貸款。這樣豬還了20年帳。猴子掙了10萬利息,驢掙了豬5萬現金。老虎賣給驢1200畝地後,升職了,還掙了2000萬。
當然豬的多少制約著房價的高低,豬多了,房價高,反之亦然。市場需求制約著市場價格。
我說的比較通俗。你的明白?
Ⅳ 為何房價和地價會那麼高
目前房價的高,
其實糟糕的經濟形勢作為基礎,保障房的缺失、以及禁止城鎮居民自行買地建房,賦予了商品房這種金融商品一個硬性消費的強大支撐力,導致商品房價格過高。
如果聽起來難懂,我就給你打個比方,以車來說明。
一般人出行,通常是坐公交,租車,打的,或者電瓶車自行車等方式,只有有錢人才能自己買車,如果我是一個中產階級,稍微有點寬裕,可能買輛差一點的車,幾萬塊錢,加上每年養車1萬5,大概5年的成本是三萬多塊錢,在一般的二三線城市,出行是比較方便的。如果我覺得買車不劃算,每天打的的話,平均一次10元錢,一年可以打三千次的士。這樣作為我本人來說,選擇性比較強。
但是如果有一天,的士公交都被取締了呢?要坐車只能買車了,後果會怎麼樣?後果肯定是汽車的售價水漲船高,因為你的出行是離不開汽車的,除非你提早1個小時出發上班,否則你就只能買車,那汽車的售價可不是調控就可以調住的哦。
我們的房地產市場就是那麼一個原理。
住房分兩種,第一種是保障性住房;第二種是商品房。
保障性住房是政府用國家的土地,建造的房屋,一般又分為經濟適用房、廉租屋、公租屋、棚改房等等。居住人沒有對房屋的所有權,居住價格也相對便宜,經濟適用房的價格,一般國家設定為當地人均年收入的六倍,但是不能轉賣,要賣也是能原價賣還給政府。保障房的建設,其目的是為了達到人人有房住的目標,這也是一個正常政府的基本義務(保證公民的衣食住行教育)。
商品房則是另外一種概念,商品房的所有人擁有房屋的所有權以及土地的所有權(在中國例外,是土地使用權),私人房屋及私人土地的升值後帶來的財富也由個人擁有(產生財富後納的稅稱之為房產稅),所以,商品房是一種典型的金融產品(這里請注意,為什麼炒大蒜是違法的,炒房子是合法的,就是因為大蒜不是金融產品,然而商品房是金融產品),是一種很正常的投資渠道。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導致開發商形成政策性的壟斷。
在國外,除了到房產公司買商品房外,還可以以個人名義向政府買地,然後由政府規劃,設計房屋的外部形狀,統籌規劃,自己建造房屋。這也是我們經常在國外電影裡面看見的二~三層的小別墅房屋。但是中國不能那麼做,中國老百姓只能從房產公司買房屋,城鎮人口是不可以直接向政府買地造房屋居住的。所以形成了房產公司壟斷居住房屋的現狀。
那麼搞清楚了商品房和保障房的差別,我們在來說說商品房和保障房之間的關聯。
剛才我提到了房產稅,沒錯房產稅正是連接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之間的關鍵點。
政府為了達到居者有其所的目標,就必須為中、下產階級的人建造保障房,(首先給你住的地方,然後再由你自己決定,是要多努力賺錢買商品房,還是賺多少花多少瀟灑走一生,你自己決定)那麼政府造保障房的資金怎麼來?當然是房產稅了!
那麼什麼是房產稅呢?可以這么理解,商品房的所有者,因土地的增值,而得到的利潤當中,繳納部分的稅。
而繳納房產稅本身不會對商品房的所有者帶來任何不利的影響,因為土地增值了,有錢賺了才達到納稅的標准,所以商品房的所有者會很願意納稅給政府,而政府索取了房產稅後,就有這個資金去建造保障房。所以,在一般國家的一般情況下,保障房和商品房是個共生的關系,商品房的價格越高,保障房的建設就越完善,而且還不單單收益的是保障房的建設,房產稅還被用於地方治安和教育事業。所以毫不誇張的說,合理的徵收房產稅,關繫到一個城市的居住環境。
但是這是一般的情況,中國情況特殊,是不適合房產稅的,因為其他國家徵收房產稅的目的不是讓商品房的房價跌,而是讓商品房的房價漲,再拿漲的部分取出稅來補貼保障性住房,而中國目前是要讓商品房的房價不漲,所以中國還沒有達到徵收房產稅的先決條件。
中國房地產的現狀和形成原因。
剛才說道保障房和商品房是個共生關系,然而在中國則比較特殊。不同的國家,保障房和商品房的比例各有不同,有的是8:2的比例,有的是9:1,但是有個基本點,就是先有保障房的前提,然後有商品房的市場,但是中國卻是相反的,保障房比例是1,商品房是9。
那麼為什麼我們國家的保障房會那麼的少呢?
我們應該都記得,現在的80後,小時候和父母居住的房子,很多都是單位里分的。這個分的房子,就是保障房,在我們小時候,保障房的佔比足有90%。但是現在基本上都沒有了。為什麼呢?
那要從98年說起!
中國在98年後,由於改革開放發展所帶來的影響(這里可以詳細查閱網路:下崗),下崗危機到達最高峰,失業率高,就業率低,當時政府想到的辦法,就是停止保障性住房的建設,增加商品房的建設,然後讓原本應該買保障性住房的老百姓自己掏錢去買商品房,政府拿了土地出讓金後,再投資基礎設施建設,把城市美化好後,再進行招商引資。而在建設的過程中,自然會產生眾多就業崗位,就業問題得到緩解,就業率得到報障後,周邊行業(比如鋼筋水泥)就得到發展,就業人數多了,零售業生意就好做了,中國經濟就得到了喘息的時間。然而這樣,必然會產生住房問題。
由於保障房的建設停滯了,商品房的剛性需求則日益凸顯,而商品房也是一個金融產品,將一個金融產品賦予強大的剛性需求,其結果是非常恐怖的。我剛才說過了,商品房本身就是一個金融產品,不同於炒綠豆,炒大蒜,綠豆大蒜屬於民生食品,炒作這東西是犯法的,屬於違反「反壟斷法」,抓住要坐牢的。但是商品房本來就是金融產品,金融產品的作用本來就是包含了投資用途,炒房雖然不合情,但是卻合理合法。恰好有正值80後年輕人到了成家立業的年紀,對於房屋的需求越發的大,再加上近年來投資環境惡化,經濟前景堪憂,大量熱錢流入房地產,故此,房價來了個大爆發。
自從06年起,中國製造業全面衰退,使得大量工廠倒閉,大量資金撤出製造業,在07年湧入股市,08年股市崩盤,資金流入房地產。導致房地產全面過熱,房價隨即爆發。
所以,我們的商品房價格高昂,糟糕的經濟形勢作為基礎,保障房的缺失、以及禁止城鎮居民自行買地建房,導致商品房價格肆意高漲,而解決辦法就是一手開始對製造業開展經濟刺激計劃,使得房地產熱錢能夠回到製造業,另外一隻手開始建造保障性住房,爭取在未來的5年後讓保障性住房降低房屋硬性需求,逐漸影響房地產市場;同時,學習國外,開放老百姓在政府的規劃下,允許老百姓個人購買土地建造房屋,
打破開發商的壟、斷。
Ⅳ 房價決定地價還是地價決定房價
這么說復不準確,應當說,早期地制價是影響房價的一個主要因素,後期房價是影響地價的一個主要因素。
舉個例子,有一大片空地,你買下了蓋起房子,那麼你的房子要賣的時候,地價影響了你的房價,其它影響房價因素是材料、人工等。
房子賣出去,住人,做工廠,做公司等等,時間久了,房子慢慢不夠用了,這時你想在買地皮蓋房子,地皮的價格,不會按照原先地皮賣的價格賣給你了。因為房子慢慢變成稀缺商品,升值了。人工、材料不會有大變化,因為人工和材料相比於早期的供需變化不大。
那麼地皮的價格就上漲了
但這只是表面因素,內在因素是供需關系的變化影響了地價和房價的變化。學學經濟學就知道了
Ⅵ 房價地價到底誰決定誰
最近一段時間,房價和地價誰決定誰的問題討論很熱。這種討論背後的目的是,持有房價決定地價者認為,開發商和市場投機者是當前房地產市場過熱的禍根,持有地價決定房價者認為,政府是推動房價上漲的首選因素。當然,這種目的只是一大部分,還有一小部分是處於認知原因所致。房價和地價誰決定誰的問題,基本上就是雞和蛋的關系問題,有人主張先有雞,有人主張先有蛋。在這個問題上,大家很好的玩了一把抽象思維的游戲。其實,如果僅僅是雞和蛋的抽象討論,難有結論,雖然科學更傾向於證明先有雞。如果這個問題提的就這么簡單,很難再引起人們的討論興趣了。其實,如果我們具體到哪一隻雞和哪一隻蛋,誰在先誰在後是非常的確定的,不會有任何悖論,所謂悖論,很多都是抽象層面上引起的。房價和地價到底誰決定誰的問題,如果抽象的討論,不會有任何結果,但是,如果具體的討論,得出相對確定性的結果的是可能的。從生成論角度來說,開發商賣出的房價肯定要高出地價,如果連地價都不高出,那麼,這些開發商就被淘汰了。如果地價較高,那麼,房價也是較高。如果這種過程不能實現,那麼,這種開發商就被淘汰了。房價高會引起開發商高價拿地,地價高要轉嫁到房價上從而推高房價,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既然這樣討論難有確定性的結論,我們就看這個市場供求雙方哪個因素更大。這些年來,房價上漲最常識性的因素是供給少,屬於少見的短缺經濟。在這種情況下,地王一個接著一個出現,地王出現後,並不僅僅影響一個開發商的成本,而是影響整個開發商的成本。
Ⅶ 什麼是樓盤地價房價比
從商品抄房成本的角襲度將土地獲取時的樓面地價水平與房屋開盤銷售時的房價比——即為樓房的成本地價房價比。
我國地價房價比:目前國土部在新聞發布會上再次高調宣稱,中國的地價僅占房價的15—30%,全國平均為23.2%,這個地價的水平遠低於美國、加拿大、英國、韓國、日本、新加坡。
繼09年6月首度公布地價房價佔比之後,國土部本次再度公布了去年同時點地價房價比均值,即傳統意義上的地價房價佔比。報告顯示,全國重點監測城市居住用地的同時點地價房價比均值為31.29%,基本處於正常市場區間內,而這一數字在去年7月首度公布時為23.2%。
Ⅷ 都說房價拉高了地價,其實房價是地價和稅費的受害者。
你說得很對
Ⅸ 是地價決定房價還是房價決定地價
我認為是地價決定房價,因為好地段的地皮就貴,房子的開發建築成本幾乎是一樣的,那房價就自然高了;反之,地價便宜,房子成本低,房價就便宜了。 謝謝,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