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房價走勢 > 溫州鹿城路浦橋家園房價多少

溫州鹿城路浦橋家園房價多少

發布時間:2021-02-08 05:23:59

㈠ 關於溫州鹿城古橋老巷

廊橋:溪東橋
溪東橋:為木拱廊橋結構,位於泰順泗溪鎮東鎮,因為地處東溪的上游,當地人又稱「上橋」。溪東橋始建於明隆慶四年(1570年),橋長42米,廊屋高10米,凈跨31米。橋由二層共骨相貫而成,由九節拱骨並排與另一層八節拱骨貫穿搭置,自成穩固的梁架。在拱內又置三角形木架,加強橫向力的作用。為了保護拱骨和樑柱,防止風雨侵蝕,兩側都裝有風板。兩端拱趾各自支撐在橋台上,橋台用花崗岩塊石磊築於兩岸山崖之上,兩頭通道均有石踏跺。梁架上建長廊式橋屋15間,當中三間高起為樓閣,兩頭翼角飛挑。盤龍卧虎,斗角繞雲,青龍翹虛,頗有吞雲吐霧之勢。是泰順造型最佳的木拱廊橋之一。

該橋橫跨東溪之上,故稱溪東橋,中為三間高起樓閣,兩頭翼角飛挑,似盤龍卧虎,頗有吞雲吐霧之勢。橋下溪水清澈見底。橋的一側是一抹遠山,近處是兩座較高的山峰,一曰獅子峰,一曰將軍峰。據當地人說,此橋及周圍的環境正處於「將軍逗獅」的風水寶地。在遠山的襯托下,溪東橋更顯的秀美,輕靈。

北澗橋
北澗橋座落於上橋村的東、南、北三溪匯合處的古渡口。建於清康熙十三年(1671年),嘉慶八年(1803年)重建,橋長51.7多米,寬近6米,高11.22米。位於泗溪上橋西北,相距有1公里,橫跨北溪,故稱「北澗橋」,村以橋得名,其結構、造型與上橋相似,橋面呈曲拱狀,上建橋屋數十間,正中三間突起成二重疊檐,四翼高翹呈大鵬展翅之狀;橋頭兩側各建有廂房數間。整座大橋青磚碧瓦,雕梁畫棟,漆色丹朱。橋頭翼側石階處有千年古樟一棵,暮色蒼茫下,樹陰避天,香味彌遠,襯托著北澗橋分外肅穆典雅。

北澗橋周圍環境幽美,兩條溪水在橋邊匯合。溪水清澈見底,溪水上還有一條用石樑搭起的小石橋,接以步。每當溪水上漲之時,小石橋就會淹沒於水下。沿著溪岸,一條小路將人引向橋頭和村子。兩株大樟樹立於橋頭。較粗的一株直徑有兩米多。這兩株樹都有上千年的樹齡了。大樹的虯根牢牢抓住橋基周圍的土石,保其經受了數百年風雨的侵蝕而無大礙。由遠處沿小路向北澗橋走來,兩株大樹茂密的樹冠就像老翁的須發輕輕撫掩著古橋及周圍古樸的民宅,若隱若現。橋頭的一條石板小街是整個村子的中心。一邊是廊橋,一邊是民居。廊橋山花的飛檐與民宅的屋檐犬牙相錯在小街之上,自然形成了風雨街道。橋頭及屋檐下很適宜地設置了一些石凳木椅,人們可隨意找到休息的地方。村民無事時便在橋頭休憩,談天說地,買賣交易。

北澗橋在修建之初,就考慮到了與鄰近建築的結合。這一點可以從橋與建築的連接上看出:橋柱上預留了榫口與建築相接。橋的造型如民風一般古樸,沿著結構的走勢呈「八」字形。橋面上四列方柱,上覆青瓦屋頂。兩端山花為歇山造型。橋的中央起重屋,也是歇山頂。斜脊起翹很高,因此顯得十分輕盈。結構部分用油紅漆木質擋雨板封口,以免風雨侵蝕。整個橋體結構合理,比例勻稱,灰瓦紅身,與青山碧水相輝映,就成了一幅風景畫了。

薛宅橋
薛宅橋,位於三魁鎮薛宅村,系貫木拱廊橋,始建於明正德七年(1512),後多次重建都毀於水患;現橋建於清咸豐六年(1856),橫跨錦溪,古名「錦溪橋」。全長51米,寬5.1米,單跨29米,離水面高10.5米,單檐。該橋拱矢斜度較大,建橋屋十五間,橋頭坡度30多米。《中國橋梁史話》有載。

旗峰橋
旗峰橋,位於翁山外洋,系石拱木廊橋,建於民國13年,石拱木廊橋,長22.58米,橋屋寬4.35米,橋屋高4.4米,跨徑14.2米。 旗峰橋三面環水,周邊環境優美,適合野營。順旗峰橋的下游約百米就是著名的三重漈景區的金鍾潭瀑布。

霞光橋
霞光橋,位於橫坑鄉華洋村,為石拱木廊橋,始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咸豐二年重建,同治十三重建。橋屋長17.26多米,跨徑13.20米,橋面寬4.42米。橋屋高425,拱卷高730,七間,二重檐。

敦頭橋
墩頭橋,位於柳峰鄉墩頭溪上,系木平梁廊橋 始建年代不詳,脊檁上記為清道光十二年重建。長16.36米,寬4.49米,跨徑8.70米,離水面高1.60米,東西走向,周圍保存有一片古代民居建築。東橋頭建有防火山牆,主體為磚石結構,磚砌法為一順一丁式。橋屋面闊七開間,32柱,梁架為抬梁式。屋脊壓塊磚,為仰合瓦頂。兩層擋風板,在上層擋風橋上設望窗。橋身用九根大木橫架,平梁直徑35厘米不等。有橋碑,年代記載部分已破損。(攝影 鍾曉波)

「荏苒冬春謝,寒暑忽流易。」光陰流逝,歷史的腳步不曾停歇。人生多艱,歧路難行,但還是擋不住人們奔走的腳步。在大山中的鄉間小路上,從古至今,留下了多少行色匆匆的身影?古道悠悠,承載著深厚的行路文化。泰順著名古道「桐山大道」上的墩頭橋和普賓橋無疑是古道文化的重要載體。
墩頭橋位於柳峰鄉一個多姓雜居的村落中,在廊橋的周圍至今還存留有大量商業建築,訴說著當年人氣的興旺,商業的繁華。時至今日,墩頭橋和老街雖已清冷下來。但當年的商業氣息猶存,坐商和行商文化已滲入這里的一磚一瓦。
與墩頭橋同處「桐山大道」上的雅陽普賓橋,建造時曾得到泰順、壽寧、桐山、平陽、柘榮等五地群眾的捐助。橋梁竣工後,還有一部分捐助款未用完。於是又在橋頭建了一座茶亭,顧人燒茶給路人免費飲用。在廊屋的老店鋪中,我們遇到了大半生以挑擔為營生的付大程老人。他今年已八十四歲,十六歲時開始為奔走於桐山、泰順兩地的行商挑擔。挑擔人必須具有非常好的體格,從桐山出發要一天一夜才能到達羅陽。中途只能在路亭中歇息幾分鍾,喝些山泉水。到了普賓橋後,就在橋屋內買幾塊米糕吃,去茶亭喝兩碗茶。他們肩上的貨物必須按時趕到羅陽,以免誤了羅陽店鋪的老闆用這些鮮貨上早市。挑擔人乾的是長途跋涉的體力活,他們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
從墩頭橋、普賓橋上經過的,在這條古道上行走的不僅僅是商人和挑擔人,還有求取功名的士人、藝人、政府官員、江湖術士、游醫、乞丐等等,構成了行路文化歷史長卷上不同的圖景。
從東晉、南宋到清朝、民國,歷朝歷代的溫州人不斷建造著他們的橋梁,直到忽然有一天,他們想到了造路。這本無可厚非,但他們放棄了原先築城的理想,填沒了河道,於是橋也就成了多餘的路障而被水泥柏油壓在了地下。只是那些橋名,尚有留存的,成了新的道路的名字,這樣的名字還挺多的,比如滄橋、雙蓮橋、四顧橋、八字橋、浦橋、賣麻橋、竇婦橋、瞞鼓橋、矮凳橋、萬里橋等。舊時有人把將軍橋、洗馬橋、水心橋、金絲橋、鯉魚橋、道前橋、漁豐橋、打鑼橋、竇婦橋和南蟬橋串編成一首打油詩:「將軍洗馬過水心,金絲鯉魚跳龍門,道前漁豐打鑼橋,竇婦面前問南蟬。」頗有幾分情趣。溫州的橋還可以用數字趣聯:第一第一橋,第二第二橋,第三三板橋,第四四顧橋,第五五馬街,第六六峰橋,第七七佛橋,第八八字橋,第九九山橋。溫州的橋名還有以官職命名的,如狀元橋、御史橋、榜眼橋、將軍橋等;有以人名為名的,如中山橋、高公橋、三郎橋、竇婦橋等;有以商業或手工業命名的,如賣鴨橋、賣麻橋、瞞鼓橋等;有以吃食為名的,如芝麻橋、糖糕橋等;亦有取吉祥意的,如廣利橋、萬利橋、旺增橋等;其他則長的有萬里橋,高的有大高橋,矮的有矮凳橋,熱的有火爐橋,冷的有冰壺橋,還有如清明橋、飛霞橋、乘涼橋、雪花橋等。這些橋名都能演繹出動人的小城故事,反映出小城的民俗風情,而且無論這些典故或風俗,亦充滿了詩情畫意,並從這些橋的名中可以看出溫州人既重義理亦重利益的實惠主義思想特徵。

以下是具體的溫州古橋:
萬橋 在樂清天成鄉萬橋村。北宋元佑二年(1087)動工興建,八年竣工,其後明宣德八年(1433)重建。為紀念始建人萬規,故名。為五跨五竇石拱橋,全長57.82米,橫跨於赤水港之上。橋石色紺紅,橋面鋪陳踏垛和平台相間。兩旁各樹望柱21根,柱頭浮雕蓮花,正中兩側一對望柱,柱頭鏤刻蹲式石獅;橋兩側又間以各長2.42米、高0.43米欄板20塊,正中欄板內側浮雕雙龍戲珠。橋兩端各有抱鼓石一對。中孔橋板兩外側嵌有「萬橋」石額。

東安硐橋 在瑞安豐湖街。始建於宋,明初重建,清乾隆五年(1740)修茸,今保存完好。為單孔花崗岩石拱橋,拱券跨度19.21米,凈跨4.53米,寬21.58米,縱聯分節並列砌築。橋面建有豐湖亭和庄濟廟。亭面寬三問,進深一間;廟二進,正殿面闊五間,明問前建戲台,均為晚清木構建築物。

大橋 在瑞安仙降林烊鄉大橋村。建於北宋崇寧四年(1105),出資者為吳三十九娘。為二孔梁式石構橋,跨度11.6米,橋面闊1.6米,中孔長4.2米,東西兩孔各長3.7米,每孔上鋪橋板石四條,其上又鋪石階七級,中孔南北橋板石側面刻有始建年月和出資者題記,橋墩每縫各立方形石柱四根,有側腳。

祠堂橋 在瑞安塘下莘嶴鄉沈嶴村,建於北宋大觀年間(1107~1110)。為三孔梁式石橋,跨度11.25米,中孔為4.85米,左右兩孔為3.2米,橋面寬1.35米,各孔上鋪橋板石3條,中孔東西橋板石外側刻有始建年月、造橋者題記。橋墩每縫各立方柱3根,有側腳;面上刻有「石匠孫安」銘文。

八卦橋 在瑞安陶山陶峰鎮陶峰村,建於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為五孔梁式石橋,總跨度25.4米,橋面寬2.35米。各孔跨度:中孔6.24米,南北對應兩孔分別為5.20和3.13米,孔上各鋪橋板5條,正面磨光,刻有花紋。橋墩每縫立方柱5根,左右兩根斜度較大,中孔左右橋墩兩縫側面各立石柱一排5根,其上架搭石樑1根,以防止水流直沖橋墩,頗為獨特。

石樑橋 在今甌海藤橋鎮寺前村,肇建於南宋乾道八年(1172),建成於淳熙六年(1179)。為三孔梁式石橋,跨度33.3米,橋面寬3.9米。橋墩由塊石砌築,兩端外伸3米,成三角體。各孔橋面並排直鋪石板梁5條,每條長9米,厚0.5米,重約6噸,系利用潮水漲溶浮運架設,至今數百年未加修繕。橋梁兩側分別直書陰刻肇建和完工年月及出資人姓名。

永慶橋 在永嘉岩頭鎮長蛇坑十八壠山麓。建於南宋慶元三年(1197)。為三節梁式石橋,全長12.65米,闊3.6米,高4米。兩端用塊石砌成橋碼頭,中間用兩排石橋柱,每排根,上橫以條石,承托橋面。橋面分三節,每節用8條長石板井排直鋪;中間橋板兩側邊橫刻建橋年月及捐資人氏。至今仍然完整結實。

三條橋 在泰順三魁鎮薛宅村,太原先三巨木跨河為橋而得名,始建於丁己紹興七年(1137)九月十三日,重建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現為木疊梁拱式廊橋。全長26.63米,寬米,離水面高10米。其上建橋屋11間,明間五架抬梁,柱頭有碟形蓮花瓣頭拱座。近年拆修橋屋,曾拆得「貞觀」年號舊瓦。

地藏橋 在今鹿城任宅前。建於清康熙十六年(1678)。為七孔梁式石橋,全長36米,寬145米,中孔高6米。全橋呈弓形,中間三孔可通船隻,橋面兩側刻有建橋、修橋年月。

泗溪東橋 在泰順泗溪鎮下橋村頭,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總長40米,寬6米,離水面9.5米,有橋屋15間。無橋墩,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頗為罕見。

仕水橋 在泰順仕陽鄉溪東村。建於乾隆六十年(1795),重建於嘉慶甘五年(1820)。全長130米,有石磴221步,每步石磴由兩塊平整條石砌成,平行分高低二級。用材精緻,跨度很大,為原始橋雛型。

薛宅橋 又稱錦溪橋,在泰順三魁鎮薛宅村。建於清咸豐六年(1856)。為疊梁拱式廊橋,全長51米,寬5.1米,單跨29米,離水面高10.5米,建橋屋15間,橋頭坡度30米,拱矢斜度大,造型古樸獨特,氣勢雄偉壯觀。 1986年重修 .

㈡ 溫州新的木材市場現在搬遷到哪裡了

溫州木材交易市場位於鹿城區西門浦橋甌江邊,佔地面積28370平方米,
由溫州木材集團公司主辦。市場匯集全市216家木材經營戶,其中199家個體戶, 17家集體企業。

㈢ 溫州有什麼橋

1、溫州大橋,全長17.1千米。其中北航道橋由北岸路堤接回線、北引橋、答主橋、南引橋、南岸路堤接線組成,長3348米。其中南北引橋為分離式鋼筋混凝土高架橋,主橋為跨徑135m+270m+135m預應力鋼筋混凝土雙索麵斜拉橋。該工程質量等級為優良。

2、狀元橋位於溫州市龍灣區狀元鎮狀元村。是一座形如長虹的9孔石拱橋,橫跨於寬闊的狀元河上。

3、將軍橋,位於浙江溫州甌海區景山街道和鹿城區城郊鄉交界處,跨勤奮河,是上河鄉通往溫州城的必經之路。

4、洞頭大橋,位於浙江省溫州市與洞頭縣之間,連接三盤島與花崗島,居國內跨海大橋之最。是五島相連工程中建設規模最大、施工難度最高的外海特大橋梁。

5、登雲橋位於溫州市,於明正德年間由劉桐修建,橫跨泰壽溪之上,是泰順西南地區進城及縣城通往壽寧的交通要道。


㈣ 桃浦春光家園小區房價為什麼這么低

他其實有2個小區,你看到的高層住宅實際上是動遷配套商品房,價格低的應該是一期的4層為主的老房子,

㈤ 溫州開車到杭州要多少公里,時間,過路費,油錢

一般到天台上上三高速到杭州95元,還要加10元的綠色通行證,(104國道還要10元)油費要看你汽車的排量了,一般100左右,一般人多的話(3個以上)還是自駕車劃算

㈥ 溫州鹿城有幾個街道

溫州鹿城有7個街道。截至2011年末,鹿城區轄五馬、松台、濱江、南匯、七都、雙嶼、仰義個街道辦事處,藤橋1個鎮。五馬街道,轄57個社區,辦事處駐駐萬歲里社區。松台街道,轄35個社區、3個行政村,辦事處駐新橋頭住宅區美組團16幢。

濱江街道,轄34個社區、6個行政村。辦事處駐學院中路191號。南匯街道,轄27個社區、14個行政村。辦事處駐雙龍路199號。七都街道,轄6個行政村。辦事處駐老塗村。雙嶼街道,轄13個社區、13個行政村,辦事處駐溫金路138號。

仰義街道,轄1個社區、12個行政村,辦事處駐沿興路142號。藤橋鎮,轄1個社區,8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藤橋南街183號。鹿城區為溫州市轄區,地處浙江省東南部,溫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溫州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區陸地面積292.72平方千米。

鹿城始建於東晉太寧元年(公元323年),相傳築城時有白鹿銜花而過,故名鹿城。鹿城自古商賈雲集,素有「東甌名鎮」之稱。 2018年,入選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科技創新百強區、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和綠色發展百強區。

(6)溫州鹿城路浦橋家園房價多少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鹿城舊屬永嘉縣地,相傳東晉太寧元年(323年)置永嘉郡築城時有白鹿御花之瑞,故名。為歷代郡、州、專區、縣治所在地。解放後(1950年5月)劃永嘉縣域甌江之南成立溫州市。

1981年地市合並,原市區改設區,名溫州市城區。1984年更名為鹿城區。

1996年,鹿城區面積88.3平方千米,人口47.7萬人。轄16個街道1鎮4鄉:大南街道、小南街道、廣化街道、五馬街道、水心街道、東風街道、市中街道、

西山街道、松台街道、洪殿街道、蓮池街道、海壇街道、朔門街道、鼓樓街道、蒲鞋市街道、上陡門街道、雙嶼鎮、仰義鄉、南郊鄉、城郊鄉、黎明鄉。區政府駐鼓樓街道。

1998年,鹿城區總面積104平方千米。總人口50.26萬人。轄17個街道、1個鎮、4個鄉及江心嶼辦事處。

2001年,國務院將甌海區的藤橋鎮、上戍鄉、臨江鎮、雙潮鄉、嶴底鄉和梧埏鎮的劃龍橋村、上田村、魚鱗浹村、前網村劃歸鹿城區管轄;將龍灣區蒲州鎮的蒲州村和上蒲州村劃歸鹿城區管轄;將永嘉縣的七都鎮和橋下鎮的中央塗居委會劃歸鹿城區管轄。

調整後,鹿城區面積從104平方千米增到294.38平方千米,人口從51.68萬增到60.03萬。

2001年9月12日,浙江省政府批復同意溫州市鹿城區部分行政區劃調整:

(1)撤銷城郊鄉、黎明鄉建制,原城郊鄉鄉東嶼村以外的行政區、原黎明鄉全部改由鹿城區政府直轄。

(2)原城郊鄉東嶼村和小南街道的東嶼居委會劃歸南郊鄉管轄。南郊鄉部分行政區域(南塘、燈塔、龍沈3個村)改由鹿城區政府直轄。調整後,南郊鄉轄5村、2居,駐牛山北路27-1號(原址)。

(3)雙嶼鎮部分(垟田、雙嶴、箬笠嶴等3村和溫化生活區、新澤、雲峰、棲霞、月泉、臨風等6居)改由鹿城區政府直轄。調整後,雙嶼鎮轄9村、4居,駐溫金公路138號(原址)。

(4)鹿城區政府直轄區域調整擴大後,連同原直轄區域調整設立若干街道辦事處。

2002年,鹿城區轄12個街道、4個鎮、5個鄉,151個社區、146個行政村。2005年末,鹿城區面積294.38平方千米,人口67.33萬人。轄12個街道、4個鎮、5個鄉:五馬街道、蓮池街道、水心街道、南門街道、江濱街道、蒲鞋市街道、洪殿街道、

廣化街道、南浦街道、黎明街道、綉山街道、黃龍街道、雙嶼鎮、七都鎮、藤橋鎮、臨江鎮、仰義鄉、南郊鄉、雙潮鄉、上戍鄉、嶴底鄉。

2006年末,鹿城區轄12個街道、4個鎮、5個鄉,160個社區、144個行政村。區政府駐廣場路188號。

2008年,鹿城區轄12個街道、4個鎮、5個鄉,161個社區、143個行政村(一說165個社區、142個行政村)。

2011年調整後,鹿城區轄黎明、綉山、蒲鞋市、洪殿、南浦、江濱、南門、五馬、蓮池、水心、廣化、黃龍、七都、南郊、雙嶼、仰義等16個街道辦事處和藤橋鎮1個鎮。

2011年10月12日調整後,鹿城區轄五馬、松台、濱江、南匯、雙嶼、仰義、七都等7個街道辦事處和藤橋鎮1個鎮。

㈦ 溫州有名有橋的橋,和有名無橋的橋有哪些

有名有橋的橋:
清明橋、賣麻橋、雙蓮橋、半腰橋、廣化橋、勤奮橋、壩接橋、上橋、下橋
飛霞橋、萬里橋、吳橋、勝昔橋、臘昔橋、等等
有名無橋的橋:
大高橋、小高橋、矮凳橋、第一橋、河西橋、乘涼橋、等等

㈧ 溫州橋梁

從東晉、南宋到清朝、民國,歷朝歷代的溫州人不斷建造著他們的橋梁,直到忽然有一天,他們想到了造路。這本無可厚非,但他們放棄了原先築城的理想,填沒了河道,於是橋也就成了多餘的路障而被水泥柏油壓在了地下。只是那些橋名,尚有留存的,成了新的道路的名字,這樣的名字還挺多的,比如滄橋、雙蓮橋、四顧橋、八字橋、浦橋、賣麻橋、竇婦橋、瞞鼓橋、矮凳橋、萬里橋等。舊時有人把將軍橋、洗馬橋、水心橋、金絲橋、鯉魚橋、道前橋、漁豐橋、打鑼橋、竇婦橋和南蟬橋串編成一首打油詩:「將軍洗馬過水心,金絲鯉魚跳龍門,道前漁豐打鑼橋,竇婦面前問南蟬。」頗有幾分情趣。溫州的橋還可以用數字趣聯:第一第一橋,第二第二橋,第三三板橋,第四四顧橋,第五五馬街,第六六峰橋,第七七佛橋,第八八字橋,第九九山橋。溫州的橋名還有以官職命名的,如狀元橋、御史橋、榜眼橋、將軍橋等;有以人名為名的,如中山橋、高公橋、三郎橋、竇婦橋等;有以商業或手工業命名的,如賣鴨橋、賣麻橋、瞞鼓橋等;有以吃食為名的,如芝麻橋、糖糕橋等;亦有取吉祥意的,如廣利橋、萬利橋、旺增橋等;其他則長的有萬里橋,高的有大高橋,矮的有矮凳橋,熱的有火爐橋,冷的有冰壺橋,還有如清明橋、飛霞橋、乘涼橋、雪花橋等。這些橋名都能演繹出動人的小城故事,反映出小城的民俗風情,而且無論這些典故或風俗,亦充滿了詩情畫意,並從這些橋的名中可以看出溫州人既重義理亦重利益的實惠主義思想特徵。

以下是具體的溫州古橋:
萬橋 在樂清天成鄉萬橋村。北宋元佑二年(1087)動工興建,八年竣工,其後明宣德八年(1433)重建。為紀念始建人萬規,故名。為五跨五竇石拱橋,全長57.82米,橫跨於赤水港之上。橋石色紺紅,橋面鋪陳踏垛和平台相間。兩旁各樹望柱21根,柱頭浮雕蓮花,正中兩側一對望柱,柱頭鏤刻蹲式石獅;橋兩側又間以各長2.42米、高0.43米欄板20塊,正中欄板內側浮雕雙龍戲珠。橋兩端各有抱鼓石一對。中孔橋板兩外側嵌有「萬橋」石額。

東安硐橋 在瑞安豐湖街。始建於宋,明初重建,清乾隆五年(1740)修茸,今保存完好。為單孔花崗岩石拱橋,拱券跨度19.21米,凈跨4.53米,寬21.58米,縱聯分節並列砌築。橋面建有豐湖亭和庄濟廟。亭面寬三問,進深一間;廟二進,正殿面闊五間,明問前建戲台,均為晚清木構建築物。

大橋 在瑞安仙降林烊鄉大橋村。建於北宋崇寧四年(1105),出資者為吳三十九娘。為二孔梁式石構橋,跨度11.6米,橋面闊1.6米,中孔長4.2米,東西兩孔各長3.7米,每孔上鋪橋板石四條,其上又鋪石階七級,中孔南北橋板石側面刻有始建年月和出資者題記,橋墩每縫各立方形石柱四根,有側腳。

祠堂橋 在瑞安塘下莘嶴鄉沈嶴村,建於北宋大觀年間(1107~1110)。為三孔梁式石橋,跨度11.25米,中孔為4.85米,左右兩孔為3.2米,橋面寬1.35米,各孔上鋪橋板石3條,中孔東西橋板石外側刻有始建年月、造橋者題記。橋墩每縫各立方柱3根,有側腳;面上刻有「石匠孫安」銘文。

八卦橋 在瑞安陶山陶峰鎮陶峰村,建於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為五孔梁式石橋,總跨度25.4米,橋面寬2.35米。各孔跨度:中孔6.24米,南北對應兩孔分別為5.20和3.13米,孔上各鋪橋板5條,正面磨光,刻有花紋。橋墩每縫立方柱5根,左右兩根斜度較大,中孔左右橋墩兩縫側面各立石柱一排5根,其上架搭石樑1根,以防止水流直沖橋墩,頗為獨特。

石樑橋 在今甌海藤橋鎮寺前村,肇建於南宋乾道八年(1172),建成於淳熙六年(1179)。為三孔梁式石橋,跨度33.3米,橋面寬3.9米。橋墩由塊石砌築,兩端外伸3米,成三角體。各孔橋面並排直鋪石板梁5條,每條長9米,厚0.5米,重約6噸,系利用潮水漲溶浮運架設,至今數百年未加修繕。橋梁兩側分別直書陰刻肇建和完工年月及出資人姓名。

永慶橋 在永嘉岩頭鎮長蛇坑十八壠山麓。建於南宋慶元三年(1197)。為三節梁式石橋,全長12.65米,闊3.6米,高4米。兩端用塊石砌成橋碼頭,中間用兩排石橋柱,每排根,上橫以條石,承托橋面。橋面分三節,每節用8條長石板井排直鋪;中間橋板兩側邊橫刻建橋年月及捐資人氏。至今仍然完整結實。

三條橋 在泰順三魁鎮薛宅村,太原先三巨木跨河為橋而得名,始建於丁己紹興七年(1137)九月十三日,重建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現為木疊梁拱式廊橋。全長26.63米,寬米,離水面高10米。其上建橋屋11間,明間五架抬梁,柱頭有碟形蓮花瓣頭拱座。近年拆修橋屋,曾拆得「貞觀」年號舊瓦。

地藏橋 在今鹿城任宅前。建於清康熙十六年(1678)。為七孔梁式石橋,全長36米,寬145米,中孔高6米。全橋呈弓形,中間三孔可通船隻,橋面兩側刻有建橋、修橋年月。

泗溪東橋 在泰順泗溪鎮下橋村頭,建於清乾隆十年(1745)。總長40米,寬6米,離水面9.5米,有橋屋15間。無橋墩,由粗木架成八字形伸臂木拱,頗為罕見。

仕水橋 在泰順仕陽鄉溪東村。建於乾隆六十年(1795),重建於嘉慶甘五年(1820)。全長130米,有石磴221步,每步石磴由兩塊平整條石砌成,平行分高低二級。用材精緻,跨度很大,為原始橋雛型。

薛宅橋 又稱錦溪橋,在泰順三魁鎮薛宅村。建於清咸豐六年(1856)。為疊梁拱式廊橋,全長51米,寬5.1米,單跨29米,離水面高10.5米,建橋屋15間,橋頭坡度30米,拱矢斜度大,造型古樸獨特,氣勢雄偉壯觀。 1986年重修

閱讀全文

與溫州鹿城路浦橋家園房價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產培訓機構有哪些 瀏覽:243
十年期房貨利率 瀏覽:239
天津小戶型中單怎麼裝修 瀏覽:506
怎麼賣個人二手房 瀏覽:888
房地產投資長期看什麼短期看什麼 瀏覽:168
柬埔寨期房 瀏覽:603
大型開發商維權 瀏覽:224
南通開發區新開苑房價多少 瀏覽:801
房產達人怎麼買錘子手機版 瀏覽:70
沙烏地阿拉伯需要什麼樣地產地證 瀏覽:442
商品住宅房產證 瀏覽:733
農村房產證沒有怎麼辦理 瀏覽:587
外灘的房價多少錢一平 瀏覽:639
青島最貴房價是多少錢一平米 瀏覽:519
二手房比喻什麼 瀏覽:135
樓盤派籌是什麼意思 瀏覽:319
鎮江楓苑二手房怎麼買 瀏覽:230
衡陽市有哪些好樓盤 瀏覽:459
房地產模型設計費入什麼科目 瀏覽:619
晶福園最新房價是多少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