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木蟲 土地類哪些核心期刊最好投
很多的,土壤科學、地球科學前沿、可持續發展應該都還好投
Ⅱ 研究地價與房價的關系用什麼分析方法
一、房價與地價
(一)房價與成本
土地成本是房屋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探討房價與地價的關系之前,首先應該探討房價與一般性成本的關系。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房價的形成是極其復雜的。有房地產本身的因素,如區位、環境、樓盤品質等等;有房地產以外的因素,如居民收入水平、利率高低、稅負高低、投資和交易成本等等。有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甚至心理的因素,但最終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供求關系。
供求關系的不斷變化導致市場價格的不斷變化,形成新的均衡價格。在價格的形成機制中,成本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對開發商來說,只有價格高於成本才有利可圖。即使某個開發商在一個項目上虧本,總體上他也會在其它項目上盈利,否則就只有虧損。即使某開發商虧損破產,整個行業也會贏利,否則整個行業就會萎縮,連基本的簡單再生產都維持不了。因此,成本是決定價格的基本因素。但這並不意味著任何開發商都可以以自己的成本定價。一方面,成本是通過影響供求關系來影響價格的。如果成本高於市場價格,供應就會減少,直至供不應求而價格回升。如果成本遠遠低於市場價格,就會有新的投資人加入,導致供應增加,價格降低。同時對土地的需求增加,進而又抬高了土地成本。另一方面,成本決定價格,指的是全行業的社會平均成本。在房價不變的條件下,以平均成本生產的開發商,可以獲得平均利潤;低於平均成本生產的開發商,可以獲得超額利潤,如過去以協議出讓獲得土地的開發商;高於平均成本的,就只有微利甚至是虧本了。任何開發商都會同時考慮未來房價和開發成本兩個方面(當然也會考慮其它因素)來決定是否投資。
(二)地價在房價形成中的作用
當前對房價和地價的關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是「成本推動論」,認為地價上漲推動了房價上漲。一種是「需求帶動論」,認為房價上漲引起了對土地需求增加,帶動了地價上升。這兩種觀點都是不全面的。房價和地價往往是互為因果的,關鍵是從哪個角度來看。房價在上漲過程中存在這樣一個鏈條:地價上漲→開發成本增加→房價上漲→預期房價上漲→開發商增加投資→地價上漲,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價格循環機制。在這一過程的前一階段,是地價上漲引起了房價上漲,而在後一階段,是房價引起了地價上漲。倘若不能全面地看待這一現象,就難免陷入「雞生蛋,蛋孵雞,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怪圈。由於影響房價和地價的因素非常復雜,價格循環機制的任一個環節都有可能受到上述因素外的其它因素的影響而首先啟動,進而牽動其它環節。譬如由於對征地拆遷補償增加,引起地價上漲;建材成本增加,可能引起房價上漲;市場的投機行為,引起房價預期上漲;政策鼓勵或市場預期,引起房地產開發投資增加等等。需要指出的是,這個循環機制不會無限制的單向發展,因為每一個環節都是受約束的,隨時會被外力修正,否則就會形成房地產泡沫。比如,房價上漲會受到有效需求的約束,不可能無限制的一路上漲;大眾的心理預期隨時會變化,不可能總是看漲;開發商投資會受到宏觀調控的制約;土地購置量會受到土地供應計劃和土地規劃的制約等等。
2004年曾有人以「上半年土地平均價格增長了11.3%,高於全國平均房價增長10.3%的水平」為依據,推論「2005年上半年全國土地招拍掛價格的漲幅已遠遠超過了房價的增幅」,進而證明土地價格高漲推動房價上漲,但這種推論是站不住腳的。首先,數據來源不同。該觀點引用的土地價格數據來源於國土資源部,房價數據則不知來源於何處。不同的數據來源,其統計部門、統計方法都有差異,簡單的比較顯然會有較大的誤差;其次,數據口徑不同。土地平均價格是土地出讓價格的平均值,包括了協議出讓價格和招拍掛出讓價格;而且這里的土地也不僅指房地產用地,還有其它行業的用地。全國平均房價以房地產項目為統計對象,其中又包含經濟適用住房的價格,而
經濟適用房的土地是劃撥的。兩者的統計口徑不同,又怎能比較呢?
即使數據來源、統計口徑方面具有可比性,也不能簡單得出高房價是高地價推動的結論。從成本角度考慮,房價的漲幅等於房價各構成部分漲幅的加權和。因此,某項成本對房價的影響程度,一是取決於該因素在房價中的比例,也就是該因素對房價的影響權重;二是取決於該因素的上漲幅度。只有比例大且上漲快的因素才是推動房價的主要因素。僅僅因為土地的上漲幅度高於房價的上漲幅度,就認為地價推高了房價的觀點是不客觀的,至少是不全面。例如,建安成本占房地產開發成本的比重也很大,其對房價的影響是不能忽略的。
地價對房價的影響要具體進行分析。我們常說的「地價」,有「毛地價」和「熟地價」之分,其內涵是不同的。毛地價是指政府收取的土地出讓金和市政基礎設施配套建設費。熟地價是指經過征地、拆遷和市政基礎設施投入,符合通平條件可直接用於建設的土地價格。協議出讓的地價一般是毛地價,而招拍掛的地價多是熟地價(包括生地熟賣的情形),所以協議出讓和招拍掛出讓的價格不能直接對比。嚴格的說,熟地價中的征地拆遷費用,並不是真正的地價,雖然其常被統計為土地的取得成本。這兩年,征地費用和拆遷費用越來越高,加大了土地取得成本,這種成本的升高,和招拍掛還是協議出讓是無關的。隨著國家嚴格保護被拆遷居民和被征地農民利益政策的嚴格執行,征地拆遷成本還將進一步上升。
更重要的是,熟地價遠遠高於毛地價,由此導致的成本權重差異很大,對房價的影響迥然不同。根據北京市國土局的統計,以北京市朝陽區為例,2002年居住用地毛地價平均值為644元/平方米,熟地價均值為2042元/平方米。後者是前者的3.17倍。北京市新開發區普通住宅的成本價格中,地價款只佔到9%,征地拆遷費要佔到18.06%,二者相加則有27.06%;危改區開發建設成本中,地價款只佔到11.03%,征地拆遷費要佔到24.91%,二者相加則有35.94%。這還不包括前期工程費等其它土地開發費用。毛地價和熟地價的價差如此之大,可見不加區別地推論地價上漲對房價的影響是不科學的。
那麼,真正的「地價」的上漲對房價造成影響有多大呢?原北京市國土房管局、北京
房地產業協會估價專業委員會和北京土地學會估價專業委員會所做的研究表明:樓面毛地價與房地產價格之間呈現為一定的正相關關系,樓面毛地價高的項目房地產價格也偏高,反之亦然。但是樓面毛地價並不是房地產價格的決定性因素,因為其在房價中的比重不足10%。所以說,地價肯定會影響到房價,但影響的程度絕沒有像一些人士說得那麼高。
即使地價上升,在需求既定的條件下,房價也不一定會上升(其它成本上升也是如此)。房價是由成本和利潤共同構成的,如果開發商壓縮了利潤,則房價漲幅依然可能會小於各成本的漲幅。開發商當然不會輕易壓縮利潤。但是如果市場不能承受高房價之重,房地產商的高成本自然也就無法轉移出去,在此情況下壓縮利潤是正常的市場化的選擇。
Ⅲ 發表投什麼期刊比較好
根據單位或學習的要求,選擇一個符合的期刊
Ⅳ 簡述容積率、樓面地價與房價的關系
在地皮價格一復定的情況下,制容積率越高,樓面價格就越低;房價要考慮的因素主要取決於房產的位置、地產商心理的預期和銷售的情況,樓面價格一般情況下只佔總投資的20%左右,對房價沒有實質性的影響。
Ⅳ 我寫了一篇房地產價格的文章,投什麼英文期刊好中一些
Modern Economy,iBusiness,Theoretical Economics Letters
Ⅵ 建築類核心期刊哪個比較好投啊
既然你這樣問,證明雜志是選好的,要求也符合了。這本刊物不是很了解,倒是內可以給你解決點相關連帶的容問題。
他所謂的正規期刊,就只是期刊中的核心類期刊。這種期刊也是需要收費的,而且收費也是最貴的,一般發一版都需要幾千元。而且發表要求過高,對作者學位、職稱等有要求。
一般沒有明確要求發核心,作者選一本符合單位要求,適合自己文章發表的刊物就夠了。如果這方面還有什麼不了解的白杜輸入「壹品優'再輸入"刊" 私信我.
Ⅶ 你們發表文章一般投哪些期刊
需要期刊推薦的並且選擇後投稿的,可以找到期刊天空看目錄、獲得推薦。
Ⅷ 為什麼地價會影響房價
房價成本的組成
1.地價:50%
2.建安成本(4000-8000/平 居多,剛需盤在15%-20% 高端盤20%-25%):20%
3.營銷版:1-2%
4.人力:3-5%
5.稅費利息:10-15%
6.利潤權:15-20%(實際更少)
註:開發商年均利潤率:12.27% 通貨膨脹率:5%
所以房價≈樓面價的2-2.5倍
Ⅸ 投什麼期刊比較合適,大家給點建議吧
什麼方面的,什麼用途,都清楚,沒辦法給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