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請教如何計算房子的價格
房屋來的總價除以房屋的面自積等於房屋的單價,按房產本面積計算。儲藏室和房子價格是一樣的,所以單價是
(100000+363171)/(89.7+13)=4510(元)
拓展資料
房屋是住人或存放東西的建築物。房屋是家庭的基體,房屋是人類生存的寄託,在這里人們可以避開外界一切干擾,和自己的親人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這種以房屋為本的思想深深的影響著人們,人們都為擁有自己的房屋而努力。
房屋用途應按設計所規定的用途進行劃分。如果與住宅、商業經營用房有關的兼有兩種以上用途的房屋,應按設計規定的用途分別計算建築面積。如一棟住宅樓的地下室不住人,一層為商店,其餘為家屬住宅,則應將地下室面積計入其他用途,商店面積計入商業營業用房,其餘面積計入住宅,如一座廠房帶有生活間、辦公室,可都計入廠房面積
(參考資料 網路 房屋)
2. 高層的均價是怎麼算的
以前,發展商無論是參加展會,還是打廣告時,使用的價格多數都是起價。自從有些發展商為吸引客戶在起價上「做秀」後,越來越多的買房人便不再對一個項目打出的低「起價」動心了,於是,許多精明的發展商在項目推廣時多採用了「均價」這個詞。
「均價」不是簡單的算術平均值「均價」不是簡單的算術平均值,即(最高價+最低價)÷2得出的,而是發展商根據當前的市場情況制定的,以收回成本並獲得合理利潤的價格。一個項目在推向市場時,先有「均價」,通過它來計算出每棟樓中的每個單元戶型的價位,它是整個項目銷售價格控制的一個重要標准,是這個項目售價的加權平均值。
根據這個平均值,在給每一戶定價前,先要定出要銷售的小區中每一棟樓的均價,在這里就要應用到價差系數,它是根據每棟樓在總平面中的位置不同、朝向不同、景觀不同等定出來的。用擬定的均價乘以每棟樓的系數,得出這棟樓的銷售平均價。
而每一個單元戶型的價格,則是根據各個戶型的垂直位置(樓層)和水平位置(在一層樓中的位置)差以及每個戶型的朝向、採光、通風等的不同定出系數(好朝向、好位置的戶型當然系數就會高),再用這棟樓擬定的均價與系數相乘,得出每戶每平方米的價格,再與每戶的面積相乘,便得出一戶的總價。
其實,發展商在均價上大做文章是沒有必要的,計算兩套價格,費時又費力,不劃算。但由於現在市場上項目太多,競爭得太激烈,為了吸引「眼球」,一些發展商在項目推廣時,打出的均價並不是這個項目現在推出的幾棟樓的整體均價,而是其中「均價」最低的那棟樓的價格。因此,你在挑房時就會產生與均價相差較遠的感覺。
有人會說,這與原來打出的低「起價」不是一樣嗎?當然不一樣。發展商打出的「起價」的套型,在整個社區中只有幾套這樣價格的房子,且是所有單元當中無論是樓層位置還是朝向、通風、採光最最差的,要麼購房人不願買,要麼根本買不著;更有甚者,有項目原本就沒有這樣價格的戶型,僅僅為吸引客戶的光顧。而低「均價」則不同,這樣價格的樓,社區中至少有一棟,而且這些樓中的戶型與社區中其他樓中的戶型沒有什麼兩樣,只是可能沒有景觀,或者由於樓體的朝向而影響到戶型朝向而已。因此,買房人如果是價格當先者,大可以考慮它。
一般來說,多層的樓盤接近均價的戶型位於4層或5層;高層塔樓在6層~8層,戶型位置多為東、西向;一層二戶的多層樓盤單位面積最高價與均價相差5%~8%,塔樓是在15%~20%之間。
「均價」不是簡單的算術平均值,而是發展商根據當前的市場情況專門制定的,以收回成本並獲得利潤的價格。一個樓盤在推向市場時,先有「均價」,通過它來計算出每棟樓中的每個單元戶型的價位,它是整個樓盤銷售價格控制的一個重要標准,是這個樓盤售價的平均值。根據這個平均值,在給每一戶定價前,先定出要銷售的小區中每一棟樓的均價,在這里就要應用到價差系數,它是根據每棟樓在總平面中的位置不同、朝向不同、景觀不同等定出來的。用擬定的均價乘以每棟樓的系數,得出這棟樓的銷售平均價。
而每一個單元戶型的價格,則是根據各個戶型的垂直位置(樓層)和水平位置(在一層樓中的位置)差以及每個戶型的朝向、採光、通風等的不同定出系數(好朝向、好位置的戶型當然系數就高),再用這棟樓擬定的均價與系數相乘,得出每戶每平方米的價格,再與每戶的面積相乘,便得出一戶的總價。
3. 小高層樓房各層層價怎麼定
7層以上的高層住宅,以抄總樓層除以2的樓層作為基準價,也就是24層的樓房12~13層是基準價。基準層以下的樓層,價格低於基準層,基準層以上的樓層,價格高於基準層,頂樓除外,這是基本規律。
各個樓層的價差是根據一定的公式來計算的,設所要計算的樓層數為X,那麼X層的樓層價格=基準價×樓層價差系數,當樓層在基準層以下時,價差系數是負數,也就是減價,當樓層在基準層以上時,價差系數是正數,也就是要加價。樓層價差系數也是通過一個公式來得出的:
第一步,得出標準的價差系數M,M=K/N。N是總樓層數,K是樓層價格差異的最大系數,這是開發商事先確定的一個數,一般在10%~15%之間,K/N得出一個標準的價差系數M,比如24層的樓房,最大系數是15%,那麼M=0.625%。
第二步,根據標准系數來換算各樓層的價差系數,最簡單的一種方式是單向加減,也就是基準層以下每下降一個樓層,就下降一個標准系數,每上升一個樓層就增加一個標准系數,設樓層數為X,那麼計算公式就是:
基準層以下的樓層價差系數=-(N/2-X+l)×M
基準層以上的樓層價差系數=+(N/2-N+X)×M
4. 高層樓房樓層價位是怎樣劃分
樓層之間的價格差別在房產市場中也是一條基本規則,這種價格差別是按照一定比率來計算的,但是不同樓盤......
樓層之間的價格差別在房產市場中也是一條基本規則,這種價格差別是按照一定比率來計算的,但是不同樓盤在定價的時候,對這種價格差別比率的確定有很大不同,在實際銷售的時候也會有一定的浮動。總之,價格有差別是一定的,但這種差別的幅度卻是不一定的,購房者只能自己在不同樓盤之間進行實際比較。這里我們只能介紹一些一般性的規則。
在7層以下的多層住宅中,一般以第5層作為基準價,6層的樓房一般第5層是基準價格,7層的樓房第5層可能是基準價的基礎上加1%(也就是實際上沒有按基準價出售的樓層),第1層的價格一般是在基準價的基礎上減3%~5%,第2層的價格是在基準價的基礎上加1%~2%,第3層的價格是在基準價的基礎上加3%~5%,第4層的價格是在基準價的基礎上加4%~6%,第6層的價格是在基準價的基礎上減2%~4%,第7層的價格是在基準價的基礎上減5%~10%。這里的百分比每個樓盤是有差別的,但各個樓層的價格高低卻是確定的,各個樓盤在確定價格政策時都會參照,因此購房者可以作為價格談判時的一個心理依據。另外,許多開發商為了對1層、頂層進行促銷,會有一定的優惠措施作為價格上的補償,購房者也可以參考這些優惠措施是否確實符合自己的需求。
7層以上的高層住宅,以總樓層除以2的樓層作為基準價,也就是24層的樓房12~13層是基準價。基準層以下的樓層,價格低於基準層,基準層以上的樓層,價格高於基準層,頂樓除外,這是基本規律。各個樓層的價差是根據一定的公式來計算的,設所要計算的樓層數為X,那麼X層的樓層價格=基準價×樓層價差系數,當樓層在基準層以下時,價差系數是負數,也就是減價,當樓層在基準層以上時,價差系數是正數,也就是要加價。樓層價差系數也是通過一個公式來得出的,這里介紹一種:
第一步,得出標準的價差系數M,M=K/N。N是總樓層數,K是樓層價格差異的最大系數,這是開發商事先確定的一個數,一般在10%~15%之間,K/N得出一個標準的價差系數M,比如24層的樓房,最大系數是15%,那麼M=0.625%。
第二步,根據標准系數來換算各樓層的價差系數,最簡單的一種方式是單向加減,也就是基準層以下每下降一個樓層,就下降一個標准系數,每上升一個樓層就增加一個標准系數,設樓層數為X,那麼計算公式就是:
基準層以下的樓層價差系數=-(N/2-X+l)×M
基準層以上的樓層價差系數=+(N/2-N+X)×M
那麼24層的樓房:
第一層的價差系數=-(24/2-l+l)×0.625%=-7.5%
第二十三層的價差系數=+(24/2-24+23)×0.625%=+7.5%
之所以說這是最簡單的一種換算方式,是因為開發商在實際定價的時候,還會考慮其他因素,比如:樓層的價差不一定是每層都有,可能每兩層一檔,同時樓層的定價還會受實際銷售狀況的影響和競爭對手的銷售價格的影響而進行調整,以及對於本來應該低定價的樓層如1層、頂層進行特殊處理,如贈送花園、贈送閣樓等來拉高價格。因此,樓層之間的實際價差不是絕對的。購房者對此有所了解,主要是可以在價格談判時作為一個談判工具來使用,同時也可以對不同樓盤的不同樓層的價格差異有一個基本評估和比較。
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注意,如果您選中的樓房受到另外一棟較低樓房的遮擋,那麼在那棟樓房的最高層處上下,本棟樓的樓層系數會有一個很大的跳躍。也就是假如您選中的樓房是24層,對面有一棟18層的樓房,那麼您選中樓房的18層以下與18層以上的價格差別應該是很大的,這種價格差別主要與視野和採光受影響有關,同一樓層之間不同朝向的套間受影響不同,價格還會有差異。如果您選中的樓房被另外一棟還要高的樓房遮擋,那就不是樓層價差問題了,而是整棟樓房的價格都應該隨之下降。
5. 房子的平均價是19800元,算每層價格
設一層價格為x元
則二層為0.7x,三層為0.4x,
(x+0.7x+0.4x)÷3=19800
解出x則為一層的價格,
二層則為0.7x,帶入數值
三層為0.4x,帶入數值即可求解
6. 房價怎麼算
房子雖然具備投資屬性,但是歸根到底它就是用來住的,你說它多貴沒人賣沒人租都是瞎扯,一方面租金背後有市場需求支撐,更側重於房子的真實價值。
所以,另外一個能推導房產估值的指標:租金回報率,我認為更為客觀。
它的計算方式同樣很簡單,就是房屋年租金/房屋總價;目前比較合理的一個回報率水平是4%。
另外有幾組數據也是可以重點關注的:
1、北京的房價其實和倫敦的差不多,但是租金卻只有倫敦的1/4,與東京、紐約等也存在較大差距;
2、中國租房人口比例僅為25.8%,其中北京為32.2%,廣州為46.9%,而紐約為56.9%,東京傳聞是90%。
--
今天讀到一個觀點,分享一下:
眾所周知,房地產屬於資金密集型的行業,對資金的渴求可謂是到了極致,恰好國內融資渠道全面收緊,借錢成本極高。(中小放貸利率在8-9%之間,信託更高)
所以房企們紛紛轉向海外市場融資,大部分以發美元債為主(2年期的美債利率在3-5%間),那個時候房企的利潤還能保持在15%,所以這一倒騰,拿地的錢便宜啊。
有個數據能看出,2017-2018年中資房企的美債發行量是2015-2016年的3.5倍。但好景不長,今年以來國家對房地產的調控越來越強,而更糟糕的是那些2年期的美債今年該還錢了。
再加上離岸人民幣的匯率破7,無疑徒增了房企還錢的成本。你說這會怎麼著?唯有降價促銷迅速回籠資金。
--
1、鋼鐵、化工、建築裝飾等傳統製造業的行業利潤在3%左右;
2、家電、紡織、服裝、輕工製造行業的行業利潤在8%左右;
3、房地產行業因為還外債的壓力,加上政策打壓,由以往的15%降到了9%左右;
4、傳媒、互聯網、醫葯生物等少數幾個行業,凈利潤還能勉強維持在10%以上;
--
請教了一下一個相熟的房企前輩
房價主要由下面這條公式構成:
房價=土地價格+(建造成本+土地增值稅+財務成本)+開發商利潤
按目前來說,括弧裡面的三個東西加起來,每平米價格大概在4K-10K之間,如果是地王則更高,這還是不算開發商利潤的情況下。
而開發商去拿地的錢主要有四種來源:自有資金、銀行貸款、信託、企業債
後三種方式從成本角度來說,已經比以前高不少了,現在房企要拿地或者說額外拿更多的地,估計就只能用自己手裡的錢了。
或許這個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房企往後的節奏
7. 高層的每層房價差是多少
既然你是換房子自己住,那麼你需要考慮的就不應該是房價的因素了,我相內信你也不缺這4-5萬的錢。
你應該容考慮住的是否舒服,房屋結構哪個更好,哪個更安靜,通風、採光情況怎麼樣。
建議你到實地去看看自己是否滿意,檢查下是不是有什麼質量問題
當然,如果從馬上套現的角度上來說,六樓的房價一般是比二樓的要高一些。
但,如果你把一層的13平方米出租的話,這收入損失你也是要算一算的。
8. 樓房樓層差價如何計算
樓房樓層差價需要根據樓房有無電梯、開發商定價來計算,一般都是按照平方算。
1、無電梯樓房的樓層差價。無電梯的樓房一般都只有6層,最貴的是3樓,其次是4樓,接著就是2樓和5樓,1樓和6樓最為便宜。
2、有電梯樓房的樓層差價。樓層越高價格越貴,1樓是整個樓房中最便宜的。
3、每個區域開發商的定價都是不同的,而定價主要取決於地理位置等因素,一般樓層差價大,低端樓層差價小。
(8)怎麼計算每層的房價擴展閱讀:
房屋座落地段因素,具體表現為以級差地租為基礎的地段差價。各市、縣房地產管理機關可根據各地土地級差情況,劃分若乾地段,確定相應的地段差價。朝向差價,各地房地產管理機關可根據當地情況,依據房屋的不同朝向,確定不同的差價率。
單元內各朝向增減差價率的代數和應趨近於零。樓層差價,各地房地產管理機關可根據多層或高層住宅的具體情況,確定標准價格樓層和其餘各樓層的差價率。各樓層增減差價率的代數和應趨近於零。
9. 樓層差價怎麼算
樓房樓層差價需要根據樓房有無電梯、開發商定價來計算,一般都是按照平方算。專
1、無電梯樓房的屬樓層差價。無電梯的樓房一般都只有6層,最貴的是3樓,其次是4樓,接著就是2樓和5樓,1樓和6樓最為便宜。
2、有電梯樓房的樓層差價。樓層越高價格越貴,1樓是整個樓房中最便宜的。
3、每個區域開發商的定價都是不同的,而定價主要取決於地理位置等因素,一般樓層差價大,低端樓層差價小。
(9)怎麼計算每層的房價擴展閱讀:
房屋座落地段因素,具體表現為以級差地租為基礎的地段差價。各市、縣房地產管理機關可根據各地土地級差情況,劃分若乾地段,確定相應的地段差價。朝向差價,各地房地產管理機關可根據當地情況,依據房屋的不同朝向,確定不同的差價率。
單元內各朝向增減差價率的代數和應趨近於零。樓層差價,各地房地產管理機關可根據多層或高層住宅的具體情況,確定標准價格樓層和其餘各樓層的差價率。各樓層增減差價率的代數和應趨近於零。
10. 多層住宅各樓層房價在均價基礎上如何計算
這個是開發商說了算的,一般說來五層的多層二三層價最高一四層比均價略高或者均價差不多,五層低於均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