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房價是怎麼定出來的
房價又被抖落出來了。不管那些開發商們怎樣忌諱,它必然要成為熱門話題,從民間到中央,從買方到賣方。主流的聲音是質疑,對於來勢洶洶暴風驟雨般增長的房價的經濟基礎、市場真相、供求關系、定價根據等等,老百姓感到不能理解,不能接受,所以想探個究竟。但是,誠如某專家所說,也不是一邊倒,也有人認為當下房價不高 、高也高得有理。我看到的、指向性比較明確的、態度比較強硬的「維高派」,當數某某集團董事長某先生。 在2010第十屆中國房地產發展年會上,某先生說,「我們幾乎所有人都忘了23號文件為什麼要發展房地產,也忘了發展房地產,房地產市場面向的是誰,這可能是引起我們各種媒體和社會巨大爭論,23號文件和18號文件都特別強調中國高收入階層和中高收入階層用市場的辦法來購買和租賃商品房,這可能是中國對房地產市場的基本定位,換句話說,如果你不是中收入或者高收入階層,你就別在這談房地產市場,這個市場和你沒有什麼關系。」 首先,房地產市場到底面向誰?高收入階層和中高收入階層固然可以用市場的辦法來購買和租賃商品房,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就是只針對他們,23號文件和18號文件都沒有這樣定位。你這個階層可以用這種辦法來解決你的問題,但並不是說這個辦法就是你這個階層獨有的,這就好比,你可以用上飯店的辦法來解決吃飯問題,但是飯店並不是只為你個人開的。這裡面有邏輯問題。 我認為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的正確定位應該面向中國全體房地產消費者,而絕不是只針對「高收入階層和中高收入階層」,除非全體中國人都成了所謂的「高收入階層和中高收入階層」。而且,我相信,所有的開發商們,他們的產品,絕不僅僅只售給「高收入階層和中高收入階層」。我們現在探討的是房地產市場的定位,而不是豪華別墅的定位。 先來看看「高收入階層」。按照通常思維,一個高收入階層人士,靠自己的正常收入,十年之內購買一套體面的獨棟別墅,應該不算過分。而今,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地方,城區內建築面積在300平米以上的獨棟別墅,均價至少是一千萬元人民幣以上―――這肯定是保守的估計,某先生一定會笑話我們土老帽。好,即便這樣保守地估計,要想實現十年之內買一所獨棟別墅,該「高收入階層」的年薪也應該在百萬元以上。這個標准就決定了,中國的黨政軍官員被排斥在這個階層以外了,中國的科學家、藝術家、教育家等精英被排斥在這個階層以外了,中國的在編的廣大的黨政軍機關幹部、公檢法幹部、教師、醫生、律師,等等等等,被排斥在外了。因為,據我所知,上述人員的工資收入,還沒有誰的月薪超過十萬的,即便是有特殊貢獻者。如此這般算下來,所謂的「高收入階層」,基本上不存在。要麼,就是非正常收入者。 同樣,「中高收入階層」是個什麼概念?某先生也沒有說。還是保守地分析一下,一個中高收入階層人士,靠自己的正常收入,十年之內至少可以購買一套100平米相對體面的房子,這不算奢侈吧?如果你連一套像樣的房子都沒有,你算什麼「中高收入階層」?然而,數數工資袋,除了民營企業和某些尖端領域的尖端人才,中國還有多少人能擠進「中高收入階層」的門坎?我們知道,現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特城市裡,任何一處超過100平米的房子,均價應該在人民幣300萬左右,也就是說,要想跨入「中高收入階層」行列,你的收入應該在年薪30萬、月工資應該在3萬元人民幣左右,這樣,不吃不喝,十年之內你才有可能住上「中高收入階層」的房子。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身邊,誰的月工資達到3萬元了?如此算來,「中高收入階層」的人士也是寥寥無幾,那麼,在北京、在上海、在深圳,日新月異聳立起來的那些樓盤,都賣給誰呢,難道都賣給開發商自己? 退一步說,即便是真的有誰把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基本定位為針對「高收入或者中高收入階層」,假設真的有、或者說有暫且充當「高收入或者中高收入階層」的人,我相信這個階層的人也一定不希望看到房地產高價暴利,我沒有聽說哪位「中收入或者高收入階層」的人士表示他支持房地產漫無邊際地漲價,除非他別有用心,要麼就是有病。事實上,所謂的「中收入或者高收入階層」,內心深處也不希望房價非理性地突飛猛進。 再者,某先生說「如果你不是中收入或者高收入階層,你就別在這談房地產市場,這個市場和你沒有什麼關系」。這話是不是霸道了?因為,在現行體制下,我們所有的房地產開發,都離不開國家的政治背景和經濟背景,而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都是生活在同一個政治經濟背景下的。即便你的價格只針對「中收入或者高收入階層」,但是你的價格影響了整個房地產市場的秩序,這就是「蝴蝶效應」。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這么個大的背景下,任何一種局部的經濟活動都會關聯到整體的波動,這是顯而易見的。 我在買房的過程中,非常關心一個問題,那就是房價的依據。我敢說,沒有任何一個房地產開發商敢於把自己的成本和利潤賬目公開給我們看,我覺得這些東西不應該成為隱私,至少對政府審計部門而言。房價是不是應該納入國家物價部門管理范圍,我們老百姓不清楚,所以房價的依據似乎永遠是個謎,倒是我這個門外漢,揣摩出一個公式,可供參考: 房價=紅色成本(包括地皮、原材料、勞動力……)+綠色成本(包括納稅、交費、拆遷……)+灰色成本(包括……)+黑色成本(幻覺、慾望、胃口……) 這裡面,如果有一項是說不清楚的,那麼整個公式就不成立了。而事實是,在所有的房價里,不止一項說不清楚,往往有好幾項說不清楚。因此,我又得出第二個公式:房價=一筆糊塗賬。 事實上,全國各大城市,賣不出去的房子多得是。這筆賬一算就明白了。僅以北京為例,自進入市場經濟時代以來,北京開發的商品房,怎麼說也得以千萬計,北京果真有上千萬「高收入階層和中高收入階層」嗎?絕不可能!筆者買房買了半年,看房看了八十多家,心裡有底,去年宣稱只剩下幾套房子的售樓處,過了春節,又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了十幾套。不要以為貼上「已售」標志的就真的售出去了,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沒有,賣不出去的房子多得很!
2. 如何判斷城市的房價是否合理
房價收入比、住房可支付性指數和房價租金比是國際上用於評價房價合理水平回的三類指標答。以房價收入比的多年均值作為判斷標准,目前我國城鎮新建商品住宅的銷售均價總體處於正常水平,但北京等部分城市的房價則明顯偏高。
3. 如何判斷一個區域房價的合理性
房價再度成為老百姓茶餘飯後的話題。值得注意的,雖然公眾輿論對房價問題極為關切,但整體來說,輿論對房價走勢的關注遠遠超過了房價本身。一致認為,一線城市房價已經脫節「合理區間」,房價與成本比例嚴重失調,處於一種非均衡水平。這種背離正常軌道房價上漲是不合理的,那麼,當前市場里,合理狀態下的房價應該是什麼樣呢?
2016年3月15日,兩會記者發布會住建部部長陳政高答記者問,媒體拋出的17個問題中有5個與房價有關,集中反映了老百姓輿論中存在的一些擔憂。
對於全國部分城市房價大幅漲幅,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也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各地方樓市不同,市場主體對於均衡點的理解不同,樓市的信息傳遞也遠非模型假設的沒有鴻溝。因此,老百姓輿論普遍呼籲的「合理房價」,邏輯上講是個偽命題,無法證明房價怎樣才是「合理」。那麼,判斷房價的合理性還有其他途徑么?
一般區域房價的估算,採用重置成本方法。實際房價可劃分為兩大部分,建築成本和非建築成本。通俗講,不管新房還是二手房,可假定在此位重新蓋,按相應比例扣除差額來參考。新房價格很好理解,包含了建築、土地、稅費、而將全國各地、不同地段、不同狀況的房子統一納入考慮,不考慮各地建築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不同。
購房房子的建築成本視作蓋房子的真實成本,那麼房價中的非建築成本就成了我們的其他成本。房子是無差異的,但選擇居住在哪裡,住什麼房子有差異,我們要為這種權利付費。
如果你碰巧是賣方,這種選擇權就有市場價格。而隨著社會收入結構的變化,居住選擇權的內含價值也在變化,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可以波動很大。從以上角度出發,可以直觀地判斷 「合理房價」是什麼標准?
目前看,一線大城市擁有良好的就業、醫療、養老、這些因素也在刺激房價的上漲,可以說為「資源成本」,在房價中的佔比非常大,也往往大大超過建築成本。那麼,二三線城市中,這種「資源成本」的價值相對低;而在去庫存壓力比較大的三四線城市,這種權利甚至一文不值。
因此,當前一線城市房價高過甚至大幅高過二三線城市,主要的原因是這些城市房價中蘊含的居住選擇權,屬於非常稀缺資源。
遠水難解近渴,至少說明了不同城市的房價差異大,不僅是不理性結果。我們購房時,內心都會做預估,如果房價和內心預估值吻合,那就是當下的「合理房價」。
4. 如何判斷房價的合理水平
房價復收入比、住房可制支付性指數和房價租金比是國際上用於評價房價合理水平的三類指標。以房價收入比的多年均值作為判斷標准,目前我國城鎮新建商品住宅的銷售均價總體處於正常水平,但北京等部分城市的房價則明顯偏高。
近年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房地產調控政策,以遏制部分地區房價過快上漲勢頭,使房價回歸到合理水平。但房價的合理水平如何確定,目前各界在認識上還存在較多差異,有必要對房價合理水平的判斷標准進行討論和研究。
(一)房價收入比
所謂房價收入比是指住房價格與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以北京為例:2009年一套4環以內普通兩居室新房80平米,按瘋狂漲價後單價2萬5千元計算,平均200萬左右;若以工作五年的中產階級家庭為單位買房,假設夫婦月工資為2000元,則家庭月收入達到4000元,年收入為4.8萬元。這樣房價收入比則為40,與美國的10倍相當。一般認為,合理的房價收入比的取值范圍為4-6,若計算出的房價收入比高於這一范圍,則認為其房價偏高,房地產可能存在泡沫,高出越多,則存在泡沫的可能性越大,泡沫也就越大。
5. 一個城市的合理房價是如何測算出來的
由於不動產地域性特強,地段、質量、配套、價格千差萬別,非專業投資者必須學會基本的投資常識,來保護自己的投資利益,否則很容易頭腦發熱,跟風搶購而遭受損失。
那麼,怎樣才能把握投資機會、規避投資風險呢?
前提是:准確測算房價中是否存在泡沫。
■出租收益率決定資金回收周期
以住宅為例:
例一:A住宅:單價5000元/平方米(含簡單裝修),70平方米,總價款35萬元/套。
,該區域周邊同等面積住宅的出租價格為1600元/月。那麼
A住宅的理論出租收益=1600元×11個月=17600元/年(靜態,排除了將來房租上漲、下跌因素,每年剔除1個月空置待租時間)
理論年收益率=17600/350000=5%(靜態)
投資成本理論回收周期=350000/17600=19.88年(未計算養護維修投入)
這組數字表明:該物業的價格泡沫比較嚴重,投資收益率較低,成本回收周期相當漫長,資產縮水風險很大,不適合作為投資對象,應迴避。
例二:B住宅,高級公寓,單價10000元/平方米(含精裝修),面積100平方米,總價款100萬元。
經調查,該物業所在項目中,同等面積公寓出租價格為7000元/月。那麼:
B住宅的理論出租收益=7000元×11個月=77000元/年(靜態,排除了將來房租上漲、下跌因素,每年剔除1個月空置待租時間)
理論年收益率=77000/1000000=7.7%(靜態)
投資成本理論回收周期=1000000/77000=12.98年(未計算養護維修投入)
這組數字表明:與A住宅相比,該物業的價格泡沫要低得多,基本可以接受。投資收益率尚可,成本回收周期尚可接受。在有閑錢的情況下,可以考慮作為投資對象。
■回收周期應在7—12年間
總之,具有投資價值的房產,理論年收益率應在7%-20%之間(越高越好),理論成本回收周期應在7—12年間(越短越好)。
6. 房價如何確定
房價收入來比、住房可支付性指數和自房價租金比是國際上用於評價房價合理水平的三類指標。以房價收入比的多年均值作為判斷標准,目前我國城鎮新建商品住宅的銷售均價總體處於正常水平,但北京等部分城市的房價則明顯偏高。
7. 如何判定一個城市的合理房價
1)房地產使用來年限為自用久地區,占房價20%; 2)當地周遍生活環境(空氣、水、教育、醫療)價值,占房價的10%; 3)當地工作機會多,收入保障,占房價10%; 4)當地政治社會穩定,改朝換代可能性少,占房價的10%; 5)房屋的功能和質量,占房價的30%; 6)其他影響房屋價值的因素,占房價的20%。 當然,中國人口出生率89年為23%,現在為10%,也就是說,人口出生率下降了50%,未來房屋總需求量將下降;同時中國近10年來,房屋建設和供應速度是每年以150%的速度增長,總供應量是2000年的800%。 考慮了以上因素後,請給你所在的城市定個合理的房價吧!
8. 房價定在多少算合理如何衡量房價是否合理
定價方法如下:
1、成本加成法(開發成本加利潤分攤到單位建築面積上確定價專格)
開發商開發物業當屬然不能忽略其基本成本,建造之前的成本預算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最終銷售價格。建造成本含土地使用費、公共設施配套費、建築材料和人工費以及多種相關稅費等,這些均為硬性成本,不太可能避免,開發商一般在成本的基礎上加以適當的利潤來確定房價。
2、市場比較法(以周邊市場同類型物業作參考,定出一個合適價格)
這是市場上使用最多也最符合市場行為規則的定價方法。反過來,也為購房者判斷房價高低提供了一種方法。總體市場影響區域市場,通過自身物業的相關指標(如綠化、小區配套、朝向、房型設計等),與周邊相關物業指標進行對比,得出雙方在物業的優劣比較,再相應定出一個價格。因此,同一區域物業的價格都會在一個相差不多的范圍內。區域價格影響著個案的價格,個案的價格差異往往反映了個案空間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