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的房價高居不下,那國外的房價情況又是否這樣嚴峻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房價在最近這幾年,一直都持上升的趨勢,無論是一線城市還是那些普通的縣城,房價一直都在上漲。
其實不單是中國的房價居高不下,在全世界所有地方的房價都非常的高,但有一點還是有所差別,在國外大部分年輕人,都不會有買房這樣的想法,因為他們沒有錢。
因為這種房貸給予每個人的壓力,都是客觀存在的,如果不去努力,沒有人會為你償還房貸,所以大家都有一個拼搏進取的上進心。
而大部分年輕人都是80後,90後這一代,我們需要承認中國這兩代人,所經歷的是壓力最大的兩代人。我個人也是一個80後,雖然現在日子過得很苦,但是未來充滿了陽光。
Ⅱ 外國研究者是怎麼看待中國的高房價
也沒必要去過度地復迷信外國的教制育制度經濟基礎決定了以上的一切的虛幻的東西中國的現實就是這樣的氣人教育制度當然也難免在美國真正從事高科技的人還是外國像我們這樣的應試大國如印度中國新加坡日本中國的程度不過更重了的樓主的外國人估計是偏置的是歐美人對吧如果說是阿富汗朝鮮那根本沒有可比性呵呵開完笑了成績好的人固然會令人羨慕但是成績不僅僅指的是紙上談兵在祝你好運小哥
Ⅲ 外國的房價也像中國這樣發展起來的嗎
美國、日本、香港、台灣都經歷過房地產泡沫階段。但目前來看中回國的政策和政治機答構,對集中恐慌性拋售的控制能力非常強,因為中國老百姓的文化比較相信政府,不相信市場規律,這導致政府的行政干預措施和政策信號對穩定房價有著極強的力度。我國政府目前的手段是在校正錯誤,把將要失控的房地產業拉回正軌,從而使房地產業實現持續健康的發展,為我國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穩定繼續做出貢獻。政府幹預的時機和方法目前來看比較適當和有效。 我想中國的房地產業還是能平穩過渡到下一個房地產繁榮的時期。再在可能是在繁榮期向衰落期轉變,房價的低谷在蕭條期和復甦初期。按以往其他國家的經歷,房地產業的一個周期大該在十年以上。本人才疏學淺,僅個人一點看法。
Ⅳ 美國怎樣評價中國房價
海很多外國人稱,自己國家的房價比上海便宜
不少老外還稱「對於他們國家內買不起房子的人,當地容政府會給予相應的幫助。很多在上海生活的人都買不起房,中國政府應該加大對他們的幫助力度,這樣才能維持社會體系的穩定。」
中國的高房價讓外國人驚嘆,更讓本國精英感慨「買不起」
針對畢業奮斗N年還是買不起房的中國年輕人,英國大叔支了一招:在中國買不起房?去西班牙買個村吧!
Ⅳ 外國怎麼看待中國房價
在這殘酷的現實社會不要用眼淚述說你生活的艱辛,房價固然要限制,但你我說了也沒用…
Ⅵ 外國房價也很高啊,為什麼好像沒有中國這樣很嚴重的住房問題
國外也是一樣,很多地方房價也是很高,但是不像中國這樣,中國這樣還是比較奇特的,房價高的離譜,主要是中國自古以來這種文化影響和人口數量影響的,人口太多,資源分配不均衡導致。
Ⅶ 外國的房價有中國高嗎為什麼
美國的房價(下)
——美國訪問、交流之六
時寒冰
《美國的房價》上和中發出後,引起的反響出乎意料。一位朋友告訴我說,地產界幾位「胖子」(重量級人物)私下閑聊時,評價說「姓時的最近表現很不好」。其實,對於某些人而言,我何曾「表現好過」?我只是寫下美國之行的一點見聞而已,真不明白何以惹得那麼多人「忍無可忍」,以至於有人興致勃勃地上門叫陣,被我慈祥地摸一下頭又回去洗洗睡了——當然,摸腦袋的事情不能常干,畢竟,搶神父的飯碗是很不厚道的,所以,再出現這類事情希望大家伸出援手幫我一把,只當做慈善了。
對於我前面拍攝的照片,有人說美國的那些房子都是木頭房,以便於隨時拆遷。你當我和那些帶我去看房的在美國生活了30年以上的華人,都是吃泡泡糖長大的么?你當美國是中國,人們時刻准備著離開家園為城市改造獻青春嗎?美國的憲法和法律不是僅供觀賞的。而且,在美國,由於標准要求高,木結構的房屋成本並不低,對防火、防潮、防蟲、透氣等的規定是非常嚴格的(比如,用來建造美式木屋的木材的平均含水率只有17%),否則,一旦因房屋質量出現問題而被告上法庭,所面臨的賠償可能令其傾家盪產。即使在中國,木結構房屋的造價也並不低。為此,我專門咨詢了幾位開發商,並查詢了相關資料。資料顯示:木結構房子全部完工後的總成本與混凝土等其他結構房相當,甚至更貴一些,獨立木結構住宅每平方米的總建造成本甚至能達到6000元左右。
整體而言,即使從絕對值上比較,中國的房價也超過了美國,更不用說像北京、上海這種一線城市的房價了。如果從房價收入比來看,中國的房價絕對是全世界最高的。大家不妨參看一下曾在美國生活過的多位財經人士寫的中美房價的比較文章,更可以參看中國和歐洲的房價對比——這種對比更直觀。至於物業稅,我走訪過的住宅小區,物業稅一般在1%(劉廣宇先生所在區域)至1.2%(Jack家所在區域)之間,由於政府通過很多優惠措施減輕自住房者的負擔,實際支付的稅收要遠低於這個規定值,更何況,物業稅都有明確的支出項目,繳納稅收換取了優質的服務,這是美國公民自願繳納物業稅的重要原因。
在《美國的房價》上和中發出後,我也收到幾位在美國工作的朋友的來信,他們提供的資料與我在美國了解到的情況相吻合。
我們今天不妨從簡單的數據入手做做一下比較吧。
2008年,美國人均年收入(全美國民)為3.76萬美元(世界排名第4)、中國2008年人均年收入(全國居民)僅1100美元(世界排名109位),美國人均收入是中國的34倍。當然,這樣算可能會讓一些人不爽,脾氣大點的可能會「忍無可忍」,伸長腦袋讓你摸,以折磨你善良的內心。
我們退讓一步比較吧。中國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很大。2008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收入15781元,約摺合2300美元;2008年,全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收入4761元,摺合700美元。顯然,即使拿中國城鎮的人均收入與美國(含農村)的人均收入對比,中國城鎮居民的人均年收入也僅相當於美國的6%,或者說,美國(含農村)的人均收入是中國城鎮居民(不包括農村)人均年收入的16.3倍。另外別忘記了,美國有健全的社會保障,並且,物價水平低於中國——這一點下篇文章介紹。
這樣比較讓開發商們平衡點了吧?
那麼,美國目前的房價是多少呢?
2009年10月28日,美國商務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美國9月份的新房銷售中間價為每套20.48萬美元,摺合人民幣約140萬元(美國所發布的房屋中間價是比平均價更能反映房屋平均價格水平的指標)。換句話說,在美國每套約20萬美元的房子,是絕對的主流。需要強調的是,這指的是美國的新房價格,二手房價格的中位數一般要比新房中間價低4萬美元左右。
美國的新房指的是什麼樣的房子呢?上海社科院經濟景氣與預測研究室主任劉熀松先生曾經撰文指出:美國的房屋面積一般為每套200平方米左右,且為全裝修房。
這樣計算出來,美國住房的單價摺合成人民幣大約6800元/平方米。
其實,這樣算並不嚴謹。因為,美國的住房不像中國這樣按照所謂建築面積計算,美國是按照使用面積計算的,而且,諸如車庫、陽台、地下室、儲藏室這樣的都不算入面積,綜合折算下來,美國200平方米的房子差不多相當於中國40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這也顯出中國既得利益者用建築面積計算房價的高明)。即便這樣,還沒有考慮前後院,美國住房的前後院也是不算入面積的。另外,還有四點不同:其一,美國的房子在中國被稱為別墅,而中國被稱為房子的住房在美國只是公寓。嚴格說來,美國的房價與中國的別墅價格相比才是恰當的。那樣的話,差距就更離譜了——中國公寓的價格遠遠超出了美國的別墅價格。其二,中國的房子不包括土地,相當於一次繳納了70年的租金,而美國的房子是包括土地的,永遠歸其所有。其三,中國的是毛胚房,美國的是精裝修房。其四,美國的住房質量和品質更好,美國的住宅平均壽命是80年——100年,而中國是30年(這個數字連開發商自己都「供認不諱」,不妨看看他們此前寫的文章)。
在中國,許多普通人,用花費畢生心血積累的財富,換取的是價高質次的商品房。美國中低收入者花費幾萬美元就可以買一套房,房屋質量雖然不能跟幾十萬美元的房子相比,但有院子,可以種花草,是一片屬於自己的世界。而且,位置稍遠一些的房子,幾萬美元的照樣舒適地令人感慨!在洛杉磯的時候,我們開車去看一位朋友,導航儀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同名的街道,那裡居住的是中低收入者,一套住房的價格也就4萬美元左右,院子美化得花園一般。
正因為美國的房子品質好價格低,所以,才有那麼多的官員、商人,悄悄地在國外買房,心甘情願地把家人送到水深火熱的資本主義國家體驗生活,基本上都是「一去不復還」。最聰明的當屬開發商,他們一邊說中國的房價低,美國的房價高,一邊又悄悄地把財富轉移走,去國外買房。據一位開發商職業經理人估計,至少超過一半的有實力的開發商,把財富和子女轉移到了國外。他們自己則既不買也不住他們所聲稱的由他們自己建造的「絕對物有所值」的房子。
美國的住房政策對建設美國特色(原諒我用這種表述)的和諧社會做出了重要貢獻。
美國對公眾購房尤其自住房有很多優惠政策。通過媒體的報道,國內的讀者一般都知道,美國自住房住滿兩年以上出售時享有增值稅減免優惠,自住房貸款利息可抵消個人所得稅等等政策。其實,還有更多。據《》一書介紹,美國建立住房體系過程中,有兩大主題:一是自有房。為了讓民眾買得起房,美國政府採取補貼等措施,幫助民眾買房。「聯邦和州政府長期以來一直通過降低抵押貸款的利率來減少自有房的費用。更近些的辦法對低收入住戶的本息還貸支出進行補貼,使得他們可以獲得購房所需的抵押貸款……到1972年為止幫助40萬戶家庭成為了有房戶。」(該書第265、266頁)後來,聯邦政府又通過發行抵押貸款收益券等方式,為購房者提供補助。「除了住房抵押貸款利息支出免交個人所得稅之外,其他針對有房者的稅收政策還包括不動產稅減免、出售住房所得的資本收益減免,以及由免稅債券資助的面向首次購房者的低利率貸款……除稅收支付之外,聯邦政府為低收入者提供的資助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支付具體住房工程的建設;二是幫助租房者獲得私人市場的住房;三是為州及地方政府提供資金,使其發展自己的項目。」(第6頁)根據《》一書的介紹,美國自有房住戶的住房支出絕大部分(接近80%)在其總收入的30%以下,而且,美國的社會保障健全,這使得民眾有更多的資金用於消費,所以,很少聽到美國拉內需,人家一直是超前消費。與美國的情況相比,中國由於社會保障不健全,相當一部分收入要用於彌補社會保障不足的缺口(教育、醫療、養老等等),能夠用於買房的收入應該佔到總收入的10%是合理的,但是,所有的人都知道,這個比例在中國到底有多麼令人觸目驚心!不然也不會有「房奴」這樣的詞產生出來。
在美國,對於買不起房的人,政府通過提供房租補貼等方式幫助他們。「總的說來,目前有將近690萬低收入家庭接受某種形式的房租補貼,其中,受政府工程補助的私人所有出租房是最大的補助項目,提供了200萬套廉價住房。租房券作為第二大項目,提供塞180萬套廉租房。公共住房排名第三,提供了120萬套住房……剩下的190萬套廉租房由低收入住房稅收補貼、免稅多戶住房債券和Home項目資助。絕大多數受資助的住房獲得了多種渠道的補助……住房政策不只局限於提供項目資助和稅收激勵,它還涉及與住房有關的融資、開發、租賃、銷售等各個方面。換句話說,所有致力於為低收入和少數族裔住戶提供住房的制度、法規與實踐都是住房政策的中心。」(該書第7頁)而在中國,最大的問題是住房的最大受益者是地方政府,他們為了力推房價以把地賣個好價錢,建設保障性住房的動力嚴重不足。保障性住房跟不上,任何調整房價的措施都必然失敗。實際上,許多調控手段被巧妙地扭曲成了推高房價的手段。
美國建立住房體系的第二大主題是收入融合(IncomeIntegration),簡言之就是化解貧富對立,建設和諧社會。兩個辦法,一是「分散」,幫助公共住房居民和其他極低收入住房搬入中等收入、通常位於郊區的社區,二是「收入融合型住房」,即把不同收入階層的住房置於同一建築或同一開發項目中。(全書第269頁)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不想再像前兩篇那樣,用自己拍攝的照片作為說明,免得有人繼續說我不客觀。在拉斯維加斯的時候,我拿了兩本當地出版的售樓指南,本想找個掃描儀,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全部掃描出來,讓大家看看,20萬美元以下的房子,在美國是不是主流,讓大家明白,「美國9月份的新房銷售中間價為每套20.48萬美元」到底是一個什麼概念。但是,我們偌大一個報社,居然沒有掃描儀,我只好用數碼相機翻拍下來代表主流的信息,讓大家看個大概。由於才疏學淺,時間匆忙,不當之處請指出,本人即更正。
再說明一點,這只是我在美國的一些見聞。美國不是天堂,但是,我們要汲取它好的一面,經常對照別人的優點才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不足,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促使各級官員從諸如「釣魚」這樣的繁雜事務中擺脫出來,認清腐朽、墮落的資本主義執政者通過重視諸如住房這類民生欺騙、麻痹人民的可恥伎倆,認真執行中央的各項民生政策,正確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以使民眾擺脫房奴的枷鎖,在生活質量上趕超英美,使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露出猙獰的面孔,遭到全世界人民的唾棄,使中國特色的執政理念成為各國效法的典範,在人類歷史上寫下最光輝的一頁。
Ⅷ 外國人怎麼看待中國的房價
社會主義的優越性 他們想漲還漲不了呢。2020年 房價漲到月亮上去,有房的人 人均資產能買下美國的一個州,到時候就能實現社會主義的終極階段啦!
Ⅸ 外國人怎麼看中國房價
和上海比起來,他們國家的房價都偏低,即使是房價最貴的大城市,如倫敦、羅馬等都比上海便宜,其他普通城市就更便宜,同等價格在他們國家能買大房子,而在上海卻只能買幾十平米的小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