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查全國城市的房價
二線城市和三線城市,將依附於一線城市。 而在未來的3年時間內,由於房地版產新政所產生的效權應也至少需要這么一段時間的運作,所以房價還是會漲,一線城市的上揚,會給資金一個擠出效應,而這個效應將直接影響到二線、三線城市房價的上漲空間。
『貳』 索羅斯如何看中國房價
您好!
高房價是有利窮人、還是不利窮人?相信大家心理都有桿稱。"房子賣出天價,然後政府有錢了,就能給窮人建保障房。"這是什麼荒謬的邏輯。北京四環內房子平均單價,已經快要趕上北京職工一年的平均工資,這難道還不是天價么?但保障房建設情況如何?看看那些游離在城市邊緣生活的人就知道。
從房地產改革之初到現在,我國樓價上漲數倍,但保障房建設依舊緩慢推進。可見政府是否加大保障房建設的關鍵,不在於房價的高低,關鍵是對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因為建設保障房沒有土地出讓收入,影響了政府的利益。
因此,給不給窮人建保障房取決於地方的態度,而不是房子是否賣出天價。該學者一來是太理想化,以為房子賣出天價,政府有錢了,就會給窮人建保障房。二來,是沒有看到保障房欠帳的根本問題:不是政府財路,而是態度。第三,商品房價格上漲,也將推高保障性住房的價格水平,北京經濟實用房價格水平已經超過部分城市的商品房價格,這種高經適房價,能讓窮人住上房子?房價高了,保障房建設就會多了?這種說法大錯特錯。
其實,政府多建保障房依舊可以解決財路問題。高房價擠壓了居民的其他消費需求,政府在商品房市場獲得獲得較高的利益,但在消費領域的稅收卻增長緩慢。多建設保障房,人們在房子問題上的壓力小了,就會將這部分支出轉向消費,社會消費水平快速提高,政府在消費領域的稅收收入也會相應增長,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目標也能更快實現。但由於房地產拉動GDP具有短期性,而消費拉動更具長期性,以追求短期政績為主的地方政府的政策傾向更青睞於發展商品房,而非保障房,而房地產價格暴漲,更有利於地方財政。
建設以保障房為主體的房地產市場,是房改之初就提出的房地產發展方向,只是沒有貫徹執行下去。保障房的建設不是商品房市場發展的附加品,它是獨立的,平行於商品房市場的,甚至是更應該優先發展的,而不應是以政府能不能賣出高價地,有沒有錢去建保障房為前提的。
望採納
『叄』 看懂了就知道房價是如何暴漲的了
空轉多
深圳,上海,北京及周邊城市圈。產業集聚,人口持續流入,房價上漲是必然趨勢。
其他地區,不清楚。
這些沿海經濟圈,人均收入都很可觀,全家老小勒緊褲腰帶,首付可以有,還貸也不成問題。
外來人口想要定居下來,有很強的購房需求。本地人想要改善居住條件,也有購房需求。
至於投資客,買幾套可以收手,誰也不好說,房價過一年漲一大截,買到就是賺到,大家好像總是還缺一套。
即使徵收房產稅,剛開始稅率不會特別高,房價也不會有大的波動。
國家轉移杠桿,政府賣地還債,自住資產升值,投資低買高賣,除了沒買房的,其他都希望房價繼續漲,從國內各個角度看,我都看不到跌的可能。
浙江五線城市,靠近上海,去年政府限價13800,今年放開限制,前幾天剛開的樓盤均價18000。
想上車能上車,盡早上,還要漲。
我自己有的住,沒打算在這個價位出手。
希望房價下跌的同志,只能期待特朗普發力了,外盤口還是撲簌迷離的,不確定因素很多。
『肆』 如何去了解周邊樓盤的房價
網路搜索房價,有到市區或者縣城的房價,不用去樓盤看那個太假了,價格亂喊,還有去二手房交易看房價就知道了
『伍』 如何判斷房價的合理水平
房價復收入比、住房可制支付性指數和房價租金比是國際上用於評價房價合理水平的三類指標。以房價收入比的多年均值作為判斷標准,目前我國城鎮新建商品住宅的銷售均價總體處於正常水平,但北京等部分城市的房價則明顯偏高。
近年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房地產調控政策,以遏制部分地區房價過快上漲勢頭,使房價回歸到合理水平。但房價的合理水平如何確定,目前各界在認識上還存在較多差異,有必要對房價合理水平的判斷標准進行討論和研究。
(一)房價收入比
所謂房價收入比是指住房價格與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以北京為例:2009年一套4環以內普通兩居室新房80平米,按瘋狂漲價後單價2萬5千元計算,平均200萬左右;若以工作五年的中產階級家庭為單位買房,假設夫婦月工資為2000元,則家庭月收入達到4000元,年收入為4.8萬元。這樣房價收入比則為40,與美國的10倍相當。一般認為,合理的房價收入比的取值范圍為4-6,若計算出的房價收入比高於這一范圍,則認為其房價偏高,房地產可能存在泡沫,高出越多,則存在泡沫的可能性越大,泡沫也就越大。
『陸』 如何判斷一個區域房價的合理性
房價再度成為老百姓茶餘飯後的話題。值得注意的,雖然公眾輿論對房價問題極為關切,但整體來說,輿論對房價走勢的關注遠遠超過了房價本身。一致認為,一線城市房價已經脫節「合理區間」,房價與成本比例嚴重失調,處於一種非均衡水平。這種背離正常軌道房價上漲是不合理的,那麼,當前市場里,合理狀態下的房價應該是什麼樣呢?
2016年3月15日,兩會記者發布會住建部部長陳政高答記者問,媒體拋出的17個問題中有5個與房價有關,集中反映了老百姓輿論中存在的一些擔憂。
對於全國部分城市房價大幅漲幅,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也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各地方樓市不同,市場主體對於均衡點的理解不同,樓市的信息傳遞也遠非模型假設的沒有鴻溝。因此,老百姓輿論普遍呼籲的「合理房價」,邏輯上講是個偽命題,無法證明房價怎樣才是「合理」。那麼,判斷房價的合理性還有其他途徑么?
一般區域房價的估算,採用重置成本方法。實際房價可劃分為兩大部分,建築成本和非建築成本。通俗講,不管新房還是二手房,可假定在此位重新蓋,按相應比例扣除差額來參考。新房價格很好理解,包含了建築、土地、稅費、而將全國各地、不同地段、不同狀況的房子統一納入考慮,不考慮各地建築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不同。
購房房子的建築成本視作蓋房子的真實成本,那麼房價中的非建築成本就成了我們的其他成本。房子是無差異的,但選擇居住在哪裡,住什麼房子有差異,我們要為這種權利付費。
如果你碰巧是賣方,這種選擇權就有市場價格。而隨著社會收入結構的變化,居住選擇權的內含價值也在變化,不同時期不同地區可以波動很大。從以上角度出發,可以直觀地判斷 「合理房價」是什麼標准?
目前看,一線大城市擁有良好的就業、醫療、養老、這些因素也在刺激房價的上漲,可以說為「資源成本」,在房價中的佔比非常大,也往往大大超過建築成本。那麼,二三線城市中,這種「資源成本」的價值相對低;而在去庫存壓力比較大的三四線城市,這種權利甚至一文不值。
因此,當前一線城市房價高過甚至大幅高過二三線城市,主要的原因是這些城市房價中蘊含的居住選擇權,屬於非常稀缺資源。
遠水難解近渴,至少說明了不同城市的房價差異大,不僅是不理性結果。我們購房時,內心都會做預估,如果房價和內心預估值吻合,那就是當下的「合理房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