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管仲先生活到當代,該如何調控房價
管仲畫像
一、管仲是中國早期的價格調控大師
管仲的輕重理論中所包含的國家調節商品供求關系、穩定物價水平等內容,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宏觀調控的思想理論和政策主張,開創了中國古代宏觀調控思想的歷史先河。
首先,管仲指出宏觀調控之於國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管子國蓄》中說,要治理好國家,必須精通輕重之術,懂得調劑民間的利益,才能夠籠絡人心、實現國家的大治。所以善治國者總是在民間物資不足時,把庫存的物資供應出去;而在民間物資有餘時,把市場上過剩的物資收購起來。民間物資有餘時價格下降,君主就可以低價收購;民間物資不足時價格上升,君主就可以高價出售。用低價收購,用高價拋售,君主不但能夠從中獲得很多盈利,而且商品價格也可以得到調節而趨向於平穩。
其次,管仲總結的宏觀調控的基本原則和方法見於(《管子國蓄》),即要根據商品價格的不同走勢而進行相應的調節。當某種商品供過於求、價格過低時,國家就以高於市場的價格來收購這種商品,這樣就增加了該商品的需求,從而帶動商品價格的回升;當某種商品供小於求、價格過高時,國家就以低於市場的價格來銷售國家儲備的這種商品,這樣就增加了該商品的供給,從而促使商品價格的回落。由於各種商品的餘缺會隨季節變化而有所不同,國家要注意調節使物價維持在一個正常的波動范圍內,不能讓物價失去控制而影響正常的經濟生活。
此外,管仲還提出宏觀調控應根據國內市場商品的餘缺狀況來調節國內市場的供求。當糧食價格過低時,國家就用貨幣收購糧食,當布帛價格過低時。國家就用貨幣收購布帛。國家有了這些物資儲備後就具備了調節市場供求的物質基礎,就可以根據物價的漲落進行相應的調節而把物價控制在正常的范圍內。這樣做,既可以實現調節物價高低的目標,又可以使君主從中獲得利益,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管子國蓄》)
總結一下:管仲利用國家手中的貨幣或者物資,對市場進行干預,進行價格調控,並在此過程中為國家獲利。管仲利用的貨幣或者物資,都是國家儲備,而非國家賴以生存、發展的貨幣或者物資。
二、四九年陳雲同志在上海進行的驚心動魄的價格調控
上海解放初期,一批不法資本家和投機商趁經濟混亂而興風作浪。他們操縱重要物資,擾亂市場,掀起了三次物價暴漲風波,第一次是「銀元風波」,第二次是「紗布風波」,第三次是「糧食搶購價風」。對此,陳雲在上海灘連續發起「三大戰役」,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給投機資本家甩了三顆手榴彈,最後大獲全勝。
中共中央於1949年5月底決定,成立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陳雲為主任。同年7月,陳雲受中央委託,前往上海進行調查研究。陳雲到上海後,經過短時間的調查了解,初步摸清了上海的情況,主要是物資短缺,特別是糧食、棉花、煤炭。陳雲說,在人民群眾眼裡,不管是共產黨還是國民黨,誰能夠制止住通貨膨脹,他們就相信誰。陳雲指出,國家掌握足夠數量的糧食和紗布,是穩定城市、控制物價的主要手段;掌握糧食以穩住城市,掌握紗布以穩住農村,從而遏制投機資本家乘機興風作浪。穩定市場、控制物價工作,重點在大城市,首先是上海,因為它是資本家力量最雄厚的地方,又是投機倒把的老窩子。以「紗布風波為例」。從6月中旬到7月下旬的一個多月中,上海的投機資本趁國民黨殘敵對人民政權實行武裝封鎖、搗亂和一些地區遭受水災、風災之機,大肆操縱市場,以米價帶頭,棉紗跟進,帶動物價全面上漲。當時上海米價猛漲4倍,紗價上漲1倍,影響波及整個華北、中南等地,致使7月平均物價比6月上漲1.8倍。陳雲7月17日抵達上海後立即採取措施:排除困難,大力組織運輸,以調運物資進入上海,使上海的糧、煤庫存迅速增加。到7月下旬以後,物價漲勢暫時趨緩。但是,這種情況只是暫時的。隨著國家開始大量購買物資,從10月15日起,投機漲價潮從上海和天津向全國蔓延開來。一時間,幣值大跌,物價飛漲。進入11月份,上海和天津的物價上漲更為猛烈。這次投機分子集中對准紗布,上海的棉紗價格不到1個月時間就上漲了3.8倍,棉布上漲了3.5倍。棉紗和棉布價格的上漲隨即導致了其他商品價格的上漲。11月25日,根據中財委命令,全國採取統一步驟,在上海、平津、武漢、沈陽、西安等大城市大量拋售紗布。投機分子利令智昏,不惜借高利貸競相購入。還沒等他們反應過來,陳雲乘勝追擊,緊接著出手三條狠追猛打的措施:第一,所有國營企業的錢一律存入銀行,不向私營銀行和資本家貸款;第二,規定私營工廠不準關門,而且要照發工人工資;第三,加緊征稅。還規定稅金不能遲繳,遲繳一天,就得罰應稅金額的3%。至此,參加投機的私營錢庄短短幾天便因大批貸款收不回來而遭到毀滅性打擊,上海和全國的物價迅速穩定了下來。這充分顯露出陳雲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主抓財經工作的智慧和膽略。毛澤東同志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其意義「不下於淮海戰役」。
總結一下:陳雲的手段,與兩千年前管仲的方法如出一轍,調動全國的物資、貨幣力量,調節大上海的物價,擊潰無良的資本家投機分子,平抑了物價,推廣使用人民幣,鞏固了政權,穩定了形勢。這次調控,效果顯著,國家和人民群眾都很受益。
重慶夜景
三、管仲的難題
如果管仲先生活到現在,該如何調控房地產?
管大人面臨的是個復雜的局面。
貨幣超發,資金沒有其他投資流向渠道。
土地財政問題暫時無法破解。中國城市化模式的大突破,起始於上世紀80年代後期。當時,農業部門己經無力繼續為中國的工業化提供積累。深圳、廈門等經濟特區被迫嘗試仿效香港,通過出讓城市土地使用權,為基礎設施建設融資。從此開創了一條以土地為信用基礎,積累城市化原始資本的獨特道路。這就是後來廣受爭議「土地財政」。真心話,土地財政為中國城市化的發展功不可沒。在還沒有替代方案之前,輕率拋棄土地財政是十分危險的。
另外,土地、房產在地方政府眼裡不是儲備物品,是重要的財路來源,是經營城市的主要抓手。這與管仲進行價格調控使用的工具必須政府的儲備財物,而非賴以生存的財物相矛盾。誰會用賴以生存的財物去搞宏觀調控?拋出去就回不來了,不是作死嗎?因此,歷次房地產調控無法見顯效,也許答案已經浮出水面。
管仲先生教育我們,國家要多多積累物質財富,提高財政收入,這是保障順利進行宏觀調控的物質基礎。地方政府其實都懂這個道理,但是要市政建設任務這么重,誰給錢?窮了這么多年,咱們的財富積累仍然不夠用啊!
看看深圳市吧!中國城市化最快的城市之一深圳,實體經濟發展十分強悍,稅收收入佔到政府收入的93%以上,來自土地的收益己經微不足道(深圳市也沒有什麼空地了)。但深圳經濟並未為無地可賣而不可持續一一由於己經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深圳土地財政己經悄然退出。
最後,管仲先生說,俺的方法論,就是「想要調控什麼,你手中就得有什麼」。現代的金融財政調控,不就是政府收回或拋出貨幣,增加或減少貨幣供應量?房地產調控亦如是。政府提供更多的建設用地、建設更多的保障性住房,用房產稅震懾炒房者並引導人們樹立合理的住房觀??
如果現實情況是這樣,管先生就可以在地下長眠了??他說「俺還是回到地下去吧,拜拜了您了!」
2. 中國古代如何調控房價
兩宋時期,首都開封和臨安的人口密度超過了今天北京、紐約這樣的國際大都市。整個城區除了道路和水面,剩下的就是房子,可供開發的空地寥寥無幾,寸土寸金。宋徽宗時開封一棟普通住宅,就要9400貫,豪宅價格更是狂漲至數十萬貫,換算成人民幣,少說也得5000萬以上。
房價太高,搞得連高級幹部都買不起。朱熹曾考證說「宰執亦是賃屋」,就是說連宰相都得租房住。歐陽修官至「知諫院兼判登聞鼓院」,相當於上議院議長兼國家直訴法院院長,還只能在開封租破舊的民房,一下雨就漏水。而蘇軾則是直到50歲那年,才借錢買了首套房,之前孩子結婚時的婚房,都是找別人借的。
為了抑制過快增長的房價,大宋朝廷果斷決定:限購,限制京官在京城購買二套房。例如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詔令,規定現任京官除所居外,不得於京師購置產業。這樣可以平衡住房市場上的供需矛盾,讓老百姓有房可買。
由於大城市房屋自住率不高,租房族數目龐大,朝廷將房市調控的重點放在房屋租賃價格上。政府設立「店宅務」,專營官地與公屋的租賃,這就是當時的「廉租房」。公屋的租金一般低於市場價,普通老百姓也是負擔得起的。
宋政府也會要求私人房屋與公屋一起減免租金。宋高宗曾發布詔令:減免江浙兩地居民的房租。如果租住的是公房,可以免交三個月的租金。如果租住的民房,可以只交原來房租的一半。如果房東膽敢多收,租客可以去衙門告他們。有時候朝廷減免太多,一年到頭都不用交一分錢房租。
如果有人蓄意哄抬房價怎麼辦?宗澤主政開封府的時候,由於剛剛遭遇戰亂,房子貴得離譜,百姓叫苦連天。宗澤派人調查發現,原來是不法商販背後炒房,一怒之下,把他們全部抓起來砍了。
明清時期,政府的限購政策進一步擴大化。朝廷禁止所有官員在工作所在地買房,敢在工作所在地買房,讓朝廷得知,打五十大板,開除公職,房子沒收。
為了防止不法商人炒房漁利,明清政府還規定了「找房款」制度。簡單來說就是我賣房時賣了你30萬,過了些日子,我發現房價已經漲到50萬了,那麼我擁有一次讓你「找補」給我房款的機會。這么一搞,誰還能囤房炒房呢?
3. 房價什麼時候能跌下來,越調控越高了
首先,無論ZF現在採用什麼房價調控手段,其目的只有一個:房價不能過快上漲。
地方ZF的收入問題
為什麼房價調控的目標是房價不能過快上漲而不是把房價降下來?我們知道上世紀90年代分稅制後,地方ZF收入來源就是一個問題。地方ZF要發展經濟必須要有大量的收入,沒有收入怎麼投資發展經濟呢?
OK,地方ZF找到了土地財政,土地財政簡單的來講,就是地方ZF想辦法拿到地,然後賣給開發商來建成房子再賣給老百姓。稍微有點經濟常識的朋友都應該清楚,要增加土地收入,必須讓開發商明白從地方ZF手上買的地建的房子有人買,買房需求在哪裡?一個是城鎮化,一個是棚改拆遷,通過這兩個方法可以創造出大量的購房需求。
地方ZF收入解決了,我們再來看另一個問題。我國官員升遷核心考核指標是GDP,GDP來源一般為投資、出口、消費三大塊。而我國ZF拉升GDP主要靠投資、消費,沿海一些省份會比較依賴出口。要投資就需要大把的錢,要依靠消費就需要民眾大肆消費,而國內大宗消費品就是房產和車。
這意味著,房價高對地方ZF是一箭雙雕。房價高會拉升GDP,房價高會支撐住土地價格,土地價格高地方ZF收入就高,地方ZF收入高了以後,就可以通過大量的基建投資來拉升GDP,GDP高了就可以陞官了。基於這個分析,你可以看出地方ZF沒有任何動力把房價降下來。因為房價降下來了,土地價格就要降低,地方ZF收入就要減少,收入減少就沒錢投資了。
但是土地財政並非長久之策。國內土地出讓使用權一般是70年,如果短期內供地過多,不僅後續難以為繼,而且會導致房子供應過多,房價難以維持在高位。所以穩定房價在高位、抑制房價過快上漲的辦法很簡單,就是控制土地供給。通過控制土地供給來穩定房價,這符合供需理論。土地財政非長久之策,那以後怎麼辦?
如何擴大稅基?
那如何擴大稅基呢?辦法有三個:第一城鎮化、第二棚改拆遷、第三投機力量。
三個擴大稅基
第二棚改拆遷。
第三投機力量。
如何讓房價降下來呢?
只要房地產稅基差不多了,房地產稅必然出台,屆時地方ZF收入從依靠土地財政換擋到房地產稅,房價自然會跌下來。
城鎮化完成的標準是;城鎮化率達到58%。目前我國城鎮化率58%左右,還有一段差距。那麼稅基什麼時候差不多了?這個時間點很明確,即農村土改完成,大部分農民都定居城市,要把目前的城鎮化率從58%提高到70%,還需要一段時間,未來房價還要堅挺一段時間,大家耐心等待吧
4. 國家房價調控最新政策怎麼調控,為何房價越調控越漲
在市場經濟下,本身應該交給市場的東西要交給市場,實行行政手段硬性調控本專身是非正常情況下屬的非常之舉。實際上,稅收機制的應用可能更有效,但房產稅目前千呼萬喚難出台,房地產調控缺乏一個長效機制。
此外,房價問題本身不能以房治房,其和資本或者說資金在不同領域的收益比較有很大關聯,這是資本的逐利性決定的,哪裡更加保值、哪裡更加增值,資金就會流向哪裡。如果資金投入到實體經濟的收益更高,資本是不會大部分匯集到房地產中的。
房價越調控越漲,是因為減少商品房的土地供給後,土地減少,房產供給會減少,會造成新的供求失衡。
下一步,增加存款利率、徵收房產稅、減少房貸比、增加廉租房、共有產權房、穩定物價、振興實體經濟,提振人們對經濟的信心等,都是可行的。
5. 如果有關機構不主動調控房地產價格,房地產行業可能會是怎樣的景象呢
現在來看,住房問題是全國人民都在關注著的一件事。每個人都在關心房價的問題。不得不說,中國的房價飆升的太高了。近十年間,房價升高了數倍。運氣好的人憑借著這個機會迅速獲取了大量的財富。不過更多的是老百姓住房問題有了麻煩。
因此,有關機構對房產進行宏觀調控是很有必要的。因為百姓的基本工資基本不會產生很大的起伏。如果任由房價肆意飆升的話,到時候很多老百姓都會陷入住房難的問題。畢竟一代人的成長是非常快的,到了子女結婚的年紀,房子一定是每個家庭首要關心的問題。而中國百姓的普遍想法都是租房不如買房,都想要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屋。但是高昂的房價真的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承擔的。
6. 中國古代如何調控房價
古代不需要調控房價吧,大城市的房子被有權勢的人占據,小地方的土地不值錢。
7. 樓市調控近三年,剛需沒有了,房價怎麼還是那麼貴
房價確實是調控了幾年。不過整體上房價並沒有下降,反而變高了,在漲價的過程中,一大部分剛需已經上車,或者是一些想買房的人因為條件不滿足而購買不成,這部分的剛需也在歲月中慢慢的抹掉了買房的慾望。整體看,需要買房的人越來越少,但是房價並沒有下跌多少。這是為什麼呢?
最後高房價的時候,富了一批人,也讓一批人日子過的緊巴巴。當時人們追求住的起住的好的願望並沒有錯,只是高房價的時候,是否需要六個錢包來買房,甚至背負一部分貸款。剛需在變少,8090後都到成家立業的時候,再過幾年,這兩代人買房需求會變得越來越低,高房價不得得到長久的持續。
8. 地價房價聯動調控效果如何
2017年4月,住建部和原國土資源部共同發布的《關於加強近期住房及用地供應管理內和調控有關工作的通知》,成容為土地市場調控的「指揮棒」。這份文件明確,各地要根據商品住房庫存消化周期,適時調整住宅用地供應規模、結構和時序。堅決防止出現區域性總價、土地或樓面單價新高等情況,嚴防高價地擾亂市場預期。
市場機構的數據顯示,與一線城市相比,二線城市呈現量升價穩態勢。上半年監測的300個城市中,二線城市土地成交面積和土地出讓金分別同比增加31%和33%,而土地成交價則同比持平。
9. 房價調控為什麼總是失敗,越調控房價越漲
因為必須要維持一個平衡,經濟必須保持平衡,讓大家心裡也都平衡,社會才會穩定。總體經濟在上升,房價怎麼可能會下跌?不管怎麼調控,都得符合大形勢。
10. 關於房價的調控措施有哪些效果怎麼樣呢
國家調控房價的三個主要政 策據數據顯示,在監測的全國100個城市中,11月份二手房均價為15268元/平方米,環比10月份下跌了0.3%,已連續三個月下跌且跌幅進一步擴大。具體來看,二線城市的二手房下跌的幅度最大,環比跌幅為0.48%,其次為一線城市,環比跌幅0.43%,而三四線城市僅小幅下跌0.07%。
今年6月,根據Wind、CRIC收集的各主要城市房管局公布的成交面積顯示:我們監測的40個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積528.29萬方,環比下降9.4%。 分線城市來看,四大一線城市上周商品房成交面積78.85萬方,在前周高基數下環比下降28.8%。其中,深圳環比上升3.5%,北京、廣州則分別在高基數下環比下滑54.7%、42.9%。
總體看來,國家的這次調控還是有些效果的,希望國家能加大力度,徹底杜絕投機炒房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