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房地產當年崩盤,那當時的地產股票走勢如何呢
日本房地產發展在世界各地中有其特殊性。日本土地狹小,人口眾多版,加上經濟高度發達權,房地產開發從戰後一片廢墟上建立起來。伴隨經濟和房地產開發,土地價格尤其是主要城市的土地價格不斷上漲,高度壟斷集中,1985年東京大阪的土地價格比戰後初期猛漲了10000倍。但是如果以為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是客觀原因造成的,是無可避免的,那是不正確的。實際上即使是1985年泡沫已經相當嚴重,如果沒有後來5年時間中執行的一系列錯誤政策,泡沫破裂還是可以避免的。1985年日元升值以及對升值錯誤的估計和預期,將日本直接推入泡沫破裂前的「最後瘋狂」。在5年短暫的「輝煌和燦爛」之後,日本經濟和房地產陷入了已經長達14年的蕭條和低迷。由此可見,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房地產泡沫以及破裂,都不能歸咎於客觀原因。
② 日本樓市崩盤具體是怎麼個情況,最好詳細說說,導火索是什麼,謝謝
第一,利率太低,資金泛濫,引導失誤監管失控。1985年9月美英德法日五國財長聚會紐約的廣場飯店,就爭執許久的日元升值達成協議。之後一年時間里日元對美元升值一倍以上,由此對出口造成巨大沖擊。日本政府為了刺激國內經濟,完成外向型向內需型經濟過度,連續五次降低利率放鬆銀根,基礎利率跌至歷史最低點,貨幣供應量連續每年超過10%,1998年超過15%,造成市場上資金極其充沛。但是由於當時日本上下對日元升值和經濟轉型的困難認識和准備不足,大量資金並不如政府所希望的那樣流入製造業和服務業,而是流入容易吸納和「見效」的股市樓市,造成股市樓市價格雙雙飆升。1985年以後的4年時間中,東京地區商業土地價格猛漲了2倍,大阪地區猛漲了8倍,兩地住宅價格都上漲了2倍多。在此過程中日本政府並沒有採取有效措施引流資金和監管資金,而是聽之任之。
第二,盲目擴大信貸,濫用杠桿作用。在資金泛濫的情況下,原本應該緊縮的信貸不僅沒有緊縮,相反進一步擴張,推波助瀾火上加油。為了追逐高額利潤,日本各大銀行將房地產作為最佳貸款項目,來者不拒有求必應。1990年危機已經一觸即發,但是銀行繼續大規模貸款。這一年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的12家日本最大銀行向房地產發放貸款總額達到50萬億日元,占貸款總額的四分之一,五年間猛增2.5倍。尤其錯誤的是為了擴大杠桿作用增加利潤,日本銀行違反國際清算銀行的巴塞爾協議,將持股人未實現利潤當作資本金向外出借,造成流通領域里的貨幣數量進一步擴張。1991年日本銀行總貸款額達到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90%,而美國僅為37%。為了爭奪利潤和分享市場,日本上千家財務公司和投資公司等非銀行機構也不顧政策限制,躋身於房地產金融行業,直接或間接向房地產貸款,總額高達40萬億日元。可以說日本金融機構是房地產泡沫的最大鼓吹者和最後支撐者,為泡沫源源不斷輸送能量直到最後一刻。
第三,投資投機成風,股市樓市連動,管理監督形同虛設。日本和香港完全一樣,股市和樓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這種情況進一步加劇了泡沫的嚴重程度。當時日本居民從股市中賺了錢投資到樓市中去,從樓市中賺錢投資到股市中去。無論從那一個市場賺錢都十分容易,很多人所賺之錢比一輩子工作積蓄的錢多得多。股市樓市比翼雙飛,同創一個又一個「高度」。1985到1988年日本GDP增長16%,土地市值和股票市值分別增長81%和177%。1989年底日經指數達到歷史最高點近39000點,房地產價格也同創歷史最高。這段時間里,房價日長夜大,數月甚至數天價格又上漲了。人們千方百計從各個地方借錢投向房地產,炒作和投機成風,很多人辭去工作專職炒樓。人們用證券或者房產作抵押,向銀行借錢再投資房地產。銀行則認為房地產價格繼續上漲,由此作抵押沒有風險,所以大膽放款,造成大量重復抵押和貸款,監督管理形同虛設,資金鏈無限拉長,杠桿作用無限擴大。但是市場轉折後立即就形成「中子彈效應」,一個被擊破,個個被擊破。日本大公司也不甘寂寞,在炒樓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利用關系進行土地倒買倒賣,數量極大倒手率又極高,每倒一次價格就飆升一次。在此過程中政府很少的應對政策也嚴重滯後。大公司倒賣土地的情況一直持續到1992年政府增收94%重稅後才被迫停止。
泡沫破裂後許多日本居民成為千萬「負翁」,家庭資產大幅度縮水,長期背上嚴重的財務負擔,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嚴重影響正常消費。日本銀行及非銀行機構的不良債務高達100萬億日元,最後成為壞賬的達到幾十萬億日元。倒閉和被收購的銀行和房地產公司不計其數,大量建築成為「爛尾樓」。建築業飽受重創,1994年合同金額不足高峰期的三分之一,國民經濟陷入長達十年的負增長和零增長。日本的沉痛教訓應該在中國房地產發展進程中引以為戒。
③ 當年日本樓市崩盤是怎麼回事什麼原因導致的日
80年代日本經濟危機20世紀70年代,日本從「投資主導型」轉向了「出口主導型」,具體表現在:
出口快速增長。石油危機後的1974~1980年期間GDP年平均增長速度均超過了10%。隨著出口的快速增長,出口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明顯提高。1974~1985年,出口對整個GNP增長的拉動上升至34.5%。出口占總需求的比重也在不斷上升。1985年上升至14.6%,貿易盈餘不斷擴大。同時,日元對美元的匯率比價也逐漸低估,日元匯率處於「抵抗升值階段」。
在這種背景下,1985年9月,美國、日本、英國等5國財長和央行行長在美國紐約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決定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的巨額貿易赤字問題。這便是著名的「廣場協議」。「廣場協議」簽署以後,各國開始拋售美元,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美元對日元貶值達50%,也就是說,日元對美元升值了1倍。
在「放任升值」階段,為了應對日元大幅升值局面,1985年10月,中曾根首相的私人咨詢機構提出了擴大內需的政策建議。1986年9月,將經濟結構調整政策具體化。為應對因日元升值導致出口受阻所帶來的「高日元蕭條」,日本政府採取了「擴張性財政政策」;日本中央銀行則採取了「超寬松的貨幣政策」。連續調低利率,在1986年分四次把基準利率從5%下調至3%,1987年2月進一步調低至2.5%的歷史最低水平。與此同時,1987~1989年,日本中央銀行的貨幣供應量(M2+CD)增長速度分別高達10.8%、10.2%和12%,從而造成國內過剩資金急劇增加。在寬松的貨幣政策支撐下,過剩的資金紛紛流向了股市和房地產等領域,泡沫經濟逐步形成。
在1987~1990年期間,低利率和充足的貨幣供給刺激了泡沫經濟投機活動。在炒作之下,日本的地價迅速上漲。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商業銀行一直都在以土地作為貸款抵押擔保。在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泡沫經濟形成時期,日本的股價也在一路上漲。
另一方面,在泡沫經濟形成時期,日本經濟呈現出高增長、低通脹的「表面美麗」現象。而此時,日本的物價水平(CPI)則始終保持在1%以下,直到1989年才上升至2.8%,這也是為什麼日本中央銀行遲遲沒有採取貨幣緊縮政策的原因之一。在危機發生的數年之後,日本前中央銀行行長應中國金融學會邀請來華演講時,曾經多次以日本的這一教訓為例,提出「中央銀行不僅要關注一般商品價格,同時也要關注資產價格」。
1991年「泡沫經濟」破滅後,整個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陷入了長期停滯,並爆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因而被稱之為「失去的十年」。
④ 1990 年代在高位接盤的日本人,在房價崩潰後都怎麼樣了
日本房地產崩盤後,從1990年到2000年整整10年經濟零增長或負增長。
不過日本這個和中內國並沒有可比性。日容本當時是日元大幅度升值(一次性升值40%),房價極高(不僅是東京,大阪,連農村房價都高的乍舌),股市泡沫極高(1989年日本股市達到了40000點)。
中國房價高長得快主要體現在一線城市,尤其是北上深三城。但是你去三線城市看看房價並不是很高,農村就更別說了,房子並不貴。股市中國股市也較為平穩,一直在2000-4000點左右徘徊,人民幣幣值也是較為穩定的,沒有大起大落的現象。
⑤ 當年日本樓市崩盤是怎麼回事什麼原因導致的日本又是如何度過難關的
當年日本樓市崩盤是與日元升值和銀行盲目放貸有關。
資本進入日本市場後迅速撤退。這樣,日本房地產被拉上去的價格高到沒人繼續買單了, 所以要降價,降價就恐慌,更沒人買單,所以要大降,以求盡快出手,把進一步虧損轉嫁給接手的人。但是還是沒人買,整個交易停滯,瞬間價格可能就降一大半。這樣其中的泡沫就破了。市場也崩盤了。
隨著日本政府使日元升值,大量熱錢流入日本,日本股市樓市大幅被炒高。產生嚴重的泡沫。日本政府為了減緩增長過塊的投機市場,採取一些列措施。但是泡沫已經形成,一旦日元停止升值和匯率上升,熱錢快速流出,導致日本股市和樓市遭受沉重打擊,給日本的房地產,股票市場以及靠這兩個市場生存的銀行系統遭受沉重打擊。
大量房地產公司倒閉,股票暴跌,投資者資產縮水,銀行倒閉,很多儲戶的存款化為泡影。所後產生連鎖反應,導致企業資金聯斷裂,很多企業倒閉或外遷,失業率上升,經濟出現負增長。
日本度過難關:
日本面臨十年停滯,一方面消化經濟危機帶來得呆壞賬,國家加強調控注資。另外大力開發本國市場,加大產品研發,想著高精尖發展。
還有不得不提的中國因素的影響,日本的復甦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
日本大量企業在華投資,賺取大量利潤,貼補國內市場,而且中國大量的需求,使得日本企業找到了新的市場,中國成為日本的第二大出口國,而中國有位日本提供大量廉價的產品,中國是日本的第一大進口國。日本經濟慢慢的復甦。
(5)日本房價崩盤前後的日本股市是如何走勢擴展閱讀:
樓市崩盤,指房產市場價格,突然出現急劇下跌。崩盤最初是股市裡的用語,現今被樓市廣泛引用。樓市的崩盤,主要表現就是地區房價出現30%、甚至50%以上的下跌,房地產開發和銷售陷入兩難的地步,購房行為大大減少,房地產業進入階段性的蕭條。
而一旦樓市崩盤,則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讓該地區的房地產業甚至國民經濟出現停滯。
當房地產市場出現樓市崩盤的時候,會有以下情況出現:
1、大量爛尾樓的出現;
2、銀行大量的壞帳無法收回;
3、大量規劃好的待開發土地閑置;
4、土地價格爆跌;
5、二次置業的人購買的房屋變成負資產。
⑥ 日本當年樓市崩盤前是不是也有個股市暴漲的情況出現
走勢方面,市場在上周就已經承接了考驗,首先是國內經濟數據如CPI,PMI等持續走弱,其次是四個交易版日12 只新股申購權由於本次是大盤股發行,預計本次新股申購凍結資金或達2.5萬億以上,還有一些年底結算壓力產生的拋盤,因為兩市成交量始終處於高位,而包括大盤股在內的諸多權重股都在經歷高換手,幾乎是不到2周時間就將原有籌碼更新一次,那麼隨著逼空的進行,這些籌碼稍有風吹草動就會集體行動,從而加劇振幅的擴大。農業板塊、釀酒板塊等前期則出現了機會。
⑦ 曾經日本的樓市是怎樣崩盤的,崩盤後日本又是怎麼應對處理的
樓市崩來盤是日本泡沫經濟源的縮影,《廣場協議》後,日元大幅升值,日本出口遭到重創,國內外資金流入股市樓市,造成虛高,泡沫越來越大,90年終於破裂了,股樓市狂跌,日本經濟崩潰,陷入二十年的經濟衰退期,日本政府束手無策,經濟規律是政府難以左右的。
⑧ 日本房地產崩盤後的恢復之路及其現狀
其實,日本就目前來仍然陷在源20年前的危機中,仍然舉步艱難的上爬階段,但是,日本好的是 他不需要完全的恢復房地產市場,因為他本身土地就小 他們的經濟增產不像我們國家 過於依賴地產,網上的你別看了,全是媒體亂寫的,我有日本的朋友 他在東京居住了3年了,日本年輕人買房壓力還是還輕松的,但是真正買不起房的有,而且,無論國家怎麼補助 他們仍買不起,這是全球國情
⑨ 當年1990年日本樓市崩盤從哪些城市開始,後來日本又是怎麼恢復經濟的
80年代日本經濟危機世紀70年代,日本從「投資主導型」轉向了「出口主導型」,具體表現在:
出口快速增長。石油危機後的1974~1980年期間GDP年平均增長速度均超過了10%。隨著出口的快速增長,出口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明顯提高。1974~1985年,出口對整個GNP增長的拉動上升至34.5%。出口占總需求的比重也在不斷上升。1985年上升至14.6%,貿易盈餘不斷擴大。同時,日元對美元的匯率比價也逐漸低估,日元匯率處於「抵抗升值階段」。
在這種背景下,1985年9月,美國、日本、英國等5國財長和央行行長在美國紐約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決定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的巨額貿易赤字問題。這便是著名的「廣場協議」。「廣場協議」簽署以後,各國開始拋售美元,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美元對日元貶值達50%,也就是說,日元對美元升值了1倍。
在「放任升值」階段,為了應對日元大幅升值局面,1985年10月,中曾根首相的私人咨詢機構提出了擴大內需的政策建議。1986年9月,將經濟結構調整政策具體化。為應對因日元升值導致出口受阻所帶來的「高日元蕭條」,日本政府採取了「擴張性財政政策」;日本中央銀行則採取了「超寬松的貨幣政策」。連續調低利率,在1986年分四次把基準利率從5%下調至3%,1987年2月進一步調低至2.5%的歷史最低水平。與此同時,1987~1989年,日本中央銀行的貨幣供應量(M2+CD)增長速度分別高達10.8%、10.2%和12%,從而造成國內過剩資金急劇增加。在寬松的貨幣政策支撐下,過剩的資金紛紛流向了股市和房地產等領域,泡沫經濟逐步形成。
在1987~1990年期間,低利率和充足的貨幣供給刺激了泡沫經濟投機活動。在炒作之下,日本的地價迅速上漲。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商業銀行一直都在以土地作為貸款抵押擔保。在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泡沫經濟形成時期,日本的股價也在一路上漲。
另一方面,在泡沫經濟形成時期,日本經濟呈現出高增長、低通脹的「表面美麗」現象。而此時,日本的物價水平(CPI)則始終保持在1%以下,直到1989年才上升至2.8%,這也是為什麼日本中央銀行遲遲沒有採取貨幣緊縮政策的原因之一。在危機發生的數年之後,日本前中央銀行行長應中國金融學會邀請來華演講時,曾經多次以日本的這一教訓為例,提出「中央銀行不僅要關注一般商品價格,同時也要關注資產價格」。
1991年「泡沫經濟」破滅後,整個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陷入了長期停滯,並爆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因而被稱之為「失去的十年」。
⑩ 日本房價崩盤給日本帶來了什麼影響
經濟倒退20年~慢慢爬起來,也有美國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