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清朝時的小商品房價多少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小戶型? 我想,應該就是指小卧室、小客廳、小開間吧。別的兩居室90平方,小戶型的兩居室50平方。別的三居室100平方,小戶型的三居室60平方。別的四居室150平方,小戶型的四居室90平方。同樣的建築面積,劃分更多的功能區間,或者同樣的功能區間,佔用更少的建築面積。我覺得,這就是小戶型了。 但是,怎樣才叫「更多」,怎樣才叫「更少」,都只是憑感覺,缺乏量化標准,沒有指導意義。 專業人士的說法。一居室的房子不超過60平方,二居室的房子不超過80平方,三居室的房子不超過100平方,是為小戶型。 但這種說法跟政策有沖突。眾所周知,政策認可的小戶型,必須在90平方以下。中國房地產交易服務網站 www.goufang.com 90平方以下的房子又有很多種,假如是在農村蓋一瓦房,兩架三間,80平米,誰要喊它「小戶型」,我就跟他急。因為「戶型」這個詞兒貌似只適合別墅以及單元房,咱們那民居連個起居室都沒有,跟「戶型」不搭界。 第二個問題,清朝有小戶型嗎? 單從面積上說,應該是有的。譬如滿人剛進北京那會兒,給領導們分房子,一品官20間,二品官15間,三品官12間,四品官10間,五品官7間,六、七品官4間,八品官3間,其餘不入流小軍官每人兩間(參見《大清會典事例》卷1120,八旗都統·田宅)。舊式房宅,每四根柱子圍合一間,面積大小不等,少則十幾個平方,多則二十幾個平方,我們取中位數,按每間15平方估算,則當時一品官300平方,二品官225平方,三品官180平方,四品官150平方,五品官105平方,六、七品官60平方,八品官45平方,不入流的30平方。六品以下,房子都不超過90平方,當然是小戶型了。 但是清朝的房子都屬於舊式建築,最多面積大些,間數多些,前堆假山,後挖魚池,點綴點兒人文景觀,至於內部格局,並不比現在農村的青磚大瓦房先進多少。似乎也跟「戶型」不搭界。 為了繼續下面的問題,現在請大夥把標准放寬一些,咱們只管面積,不管構造,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把所有面積在90平方以下的房子都當成小戶型。 這樣一來,清朝就有許多小戶型了。 第三個問題,在清朝買一套小戶型要花多少錢? 康熙五十七年(1718),北京大興縣北城日南坊(坊名「日南」,相當於某某街道)有一所樓房出售,該房臨街,下面兩間開店,上面兩間住人,樓後加蓋廂房一間,合計5間房,賣了210兩(參見張傳璽《中國歷代契約匯編考釋》)。 乾隆五十八年(1793),安徽休寧縣二十一都二圖(「都」相當於鄉鎮,「圖」相當於行政村)也有一所樓房出售,不臨街,但宅基較大,房子共4間,賣了270兩(同上)。 咸豐七年(1857),浙江山陰縣三十六都三圖有人賣房,共計平房3間,賣了60兩(同上)。 這三套房子,最大的5間,最小的3間,如果不考慮宅基,單算建築面積,每間還按15平方,那麼它們都不超過90平方,它們都是小戶型。 清朝糧食價格,大米一石,賤時二錢三錢,貴時三兩四兩,咱們姑且取乾隆時江南平均米價:每石一兩五錢(參見常建華《清代的國家與社會研究》第二章第二節)為標准,對當時白銀價值作個估算: 首先,清朝一石相當於今天103公升,每公升大米重約1.75斤,故此當時一石米有180斤。按今天中等粳米每斤1.6元計算,買180斤米需要288元。而如前所述,乾隆朝江南地區每石大米一般賣到一兩五錢,故此當時一兩五錢銀子相當於今天288元,即一兩銀子相當於192元。 如前所述,康熙五十七年北京大興那套小戶型售價210兩,折成人民幣是四萬多;乾隆五十八年安徽休寧那套小戶型售價270兩,折成人民幣是五萬多;咸豐七年浙江山陰那套小戶型售價60兩,折成人民幣是一萬多。都不算貴吧? 最後再瞧瞧單價。假設每間都是15平方,則第一套房有75平方,每平方五百多塊錢;第二套房有60平方,每平方八百多塊錢;第三套房有45平方,每平方二百多塊錢。話又說回來,即使清朝的房子再便宜,但歷史不能回轉,發展也是清朝不能比的!
『貳』 為什麼明朝,清朝時期北京的房價這么便宜
據記載,明朝中後期的物價,除了李自成起義那些年外,一直相對穩定回,像大米,從嘉靖初年到崇答禎初年,零售價一直穩定每石0.5兩上下。那時候,一石大米重80公斤,按現在大米每公斤4元--10元,取平均價7元計,共計560元左右,由此估算,當時一兩銀子的購買力相當於人民幣1100餘元,幾十兩銀子也就是幾萬塊錢。
在整個明朝,勞動力都不值錢,清官海瑞在江南做官時,僱傭民工興修水利,努力往高里發工資,每人每天也不過0.02兩銀子,月薪只有0.6兩;萬曆時北京地區工價高一些,「每日每人工食銀五分」,即日薪0.05兩,月薪是1.5兩。我們可以簡單地概算為,明朝體力勞動者月薪在1兩左右。那麼幾十兩銀子也就是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幾年薪水。
從上述兩個方面分析後,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在明朝買一套普通戶型的房產,只需要幾萬塊錢存款,或者一個普通工人幾年的收入即可。
讀過海瑞年譜,可知他41歲當縣教育局副局長(南平教諭),46歲當縣長(淳安知縣),52歲進財政部當副處長(戶部雲南司主事),57歲當監察部副部長(右僉都御史)兼江蘇省省長(應天巡撫),到58歲那年提前退休,才去海南老家買了一套房子。
『叄』 古代的房價時高時低,不同朝代房價是怎麼變化的
說道房價這個問題,中國人自古就有「衣食住行」的說法,可見在中國人的眼裡,住房可以說是一直都備受老百姓的關注,也有這樣的說法「安居樂業」,也就是說只有安定祥和的定居下來,才能更好的去從事生產和生活!那我們現在房價這么高,古代的時候又是一個什麼樣子呢?我們不妨去簡單的看看就了解一二了!
總之,古代房價還是很高的,除了清朝的房價比較親民之外,歷朝歷代房價可以說都不低啊,相比之下,我們現在的房價那也是小巫見大巫了!
『肆』 清朝帝都房價到底有多高
清朝房價是多少,沒有一個確切的數據,有幾個例子或許能說明問題:
例一:乾隆十六年(1751年),天津丁予范在劉家胡同二道街買了一塊地,蓋了一處四合院,這四合院佔地近一畝,蓋了10間房,連買地帶蓋房,花了180兩銀子,平均每間18兩。
例二:道光十八年(1838年),天津任秀坡花200兩銀子,把丁予范在劉家胡同二道街開發的這套四合院接了下來,加蓋一間客房、一間門樓、三間書房、三間板房,總共投資了350兩,最後賣了600兩,平均每間33兩左右。
例三:乾隆十二年,北京內城西北角太平湖東(新街口),七間半85兩,平均每間11兩左右。
例四:乾隆十三年,北京內城新簾子胡同(長安街南,新華門與和平門之間),四間瓦房70兩,平均每間17.5兩。
例五:康熙五十七年(1718),北京大興縣北城日南坊(坊名「日南」,相當於某某街道)有一所樓房出售,該房臨街,下面兩間開店,上面兩間住人,樓後加蓋廂房一間,合計5間房,賣了210兩(參見張傳璽《中國歷代契約匯編考釋》),平均每間42兩。
從以上幾個例子來看,清朝房價也分高中低三檔:高檔房的價格每間在35兩左右,中檔房每間在18兩左右,低檔房每間在11兩左右。一個房間20平米計算,在清朝,高、中、低三檔的房價每平米大約分別是:1.75兩、0.9兩、0.55兩。
按清朝中晚期一兩銀子價值約合人民幣185元(有資料說是150-220元之間,我們去中間值)左右算,清朝高、中、低三檔房價每平米大約相當於人民幣:323.75元、166.5元、101.75元。按每套房子一百平米算,分別是:32375元、16650元、10175元。
《大清會典》卷二一「文職官之俸」條:「一品歲支銀180兩,二品150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兩有奇,從九品、未入流31兩有奇」。此為基本工資,稱「正俸」;而「京員(中央機關和京城地方官員)例支雙俸」,即在基本工資之外加發同樣數目的津貼,稱「恩俸」;此外「每正俸銀一兩兼支米一斛,大學士、六部尚書侍郎加倍支給」,稱「俸米」;三者相加,就是清朝公務員的工資了。
一個七品知縣工資45兩加45斛米,年收入約合56兩銀,相當56×185=10360元。(1斛相當100升)
清五品郎中何剛德《春明夢錄》雲:「余初到京,皆雇車而坐,數年後始以24金買一騾,雇一仆月需六金;後因公事較忙,添買一跟騾,月亦只費十金而已。」一個僕人月工資6兩×185=1110元,年收入是13320元左右,這個工資比現今的標准略低,但即使是普通人用一兩年工資買一套房子卻是不成問題的。
『伍』 清朝怎麼就撿便宜了
因為清抄朝本身的實力不足以消滅明朝的,清軍實際戰鬥力如果按世界上來算(當時),其實是很低的,他們的對手大多是已經被腐敗坑到了和難民差不多的明朝邊軍,才顯得好像能打,而且他們人口也嚴重不足(說其戰鬥力低下也包括了這個原因,其中的精銳部隊如正白旗,盡管能打,但特別怕傷亡,傷亡一大就承受不住),如果真的是完全硬打,根本統治不了中國。
但因為明朝的各種天災人禍,滅亡於農民起義軍之手,天下大亂,失去了有效統治,讓滿清撿到了這個機會:吳三桂開關,讓清軍進入了根本沒有能力進入的山海關,關寧軍也倒戈成為了清軍的一部分,由此開始,清軍實力才開始上升,能打的多是倒戈的漢奸部隊,而漢奸文人士族則幫著滿清制定了洗腦民眾,泯滅民智的腐朽統治循環,才讓清朝真正穩定了下來。
『陸』 清朝老玉價格為什麼很便宜
老玉因為時間久遠,被人佩戴過,或多或少的沾了一些人氣或死氣,古人認為這對人的身體不好
『柒』 清朝的房屋是什麼樣的,平民住什麼房子,什麼摸樣最好詳細些
清代民居:
合院式民居
合院式民居的形制特徵是組成院落的各幢房屋是分離的,住屋之間以走廊相聯或者不相聯屬,各幢房屋皆有堅實的外檐裝修,住屋間所包圍的院落面積較大,門窗皆朝向內院,外部包以厚牆。屋架結構採用抬梁式構架。這種民居形式在夏季可以接納涼爽的自然風,並有寬敞的室外活動空間;冬季可獲得較充沛的日照,並可避免寒風的侵襲,所以合院式是中國北方地區通用的形式,盛行於東北、華北、西北地區。合院式民居中以北京四合院最為規則典型。完整的北京四合院是由三進院落組成,沿南北軸線安排倒座房、垂花門、正廳、正房、後罩房。每進院落有東西廂房,正廳房兩側有耳房。院落四周有穿山游廊及抄手游廊將住房聯在一起。大門開在東南角。大型住宅尚有附加的軸線房屋及花園、書房等。宅內各幢住房皆有固定的使用用途,倒座房為外客廳及賬房、門房;正廳為內客廳,供家族議事;正房為家長及長輩居住;子侄輩皆居住在廂房;後罩房為倉貯、僕役居住及廚房等。這種住居按長幼、內外、貴賤的等級秩序進行安排,是一種宗法性極強的封閉型民居。屬於合院式的民居尚有:晉中民居,其院落呈南北狹長形狀;晉東南民居,其住房層數多為兩層或三層;關中民居,除院落狹長以外,其廂房多採用一面坡形式;臨夏回族民居,其布局形式較自由,朝向隨意,並帶有花園;吉林滿族民居,院落十分寬大,正房中以西間為主,三面設萬字炕;青海庄窠是平頂的四合院,周圍外牆全為夯土製成;白族民居,即大理一帶的民居,其典型布局有「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兩種;納西族民居,與白族民居類似,但吸收有藏族的上下帶前廊的樓房形制。
廳井式民居
廳井式民居是庭院類型民居中另一大類,其特色表現在敞口廳及小天井。即組成庭院的四面房屋皆相互聯屬,屋面搭接,緊緊包圍著中間的小院落,因檐高院小,形似井口,故又稱之為天井。天井內一般皆有地面鋪裝及排水渠道。每幢住屋前皆有寬大的前廊或屋檐,以便雨天時串通行走。同時一部分住屋做成敞口廳等半室外空間,與天井共同作為生活使用空間。其結構多用穿斗式構架。這種形式民居在濕熱的夏季可以產生陰涼的對流風,改善小氣候;同時有較多的室外、半室外空間來安排各項生活及生產活動,敞廳成為日常活動中心,而不受雨季的影響。廳井式民居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的通用形式,尤以江浙、兩湖、閩粵為典型。太湖流域是桑蠶絲織之鄉,民居亦具特色。蘇州民居可為太湖流域民居的代表。它是由數進院子組成的中軸對稱式的狹長民居,在軸線上依次布置有門廳、轎廳、過廳、大廳、女廳(又稱上房)等。大廳是宴客團聚之處,上房多做成「冂」字形兩層樓房,為家眷的卧房。蘇州民居大部分不設廂房,前後房屋間的聯系是靠兩側山牆外附設的避弄(廊屋)來交通。主要天井內皆設立一座雕飾華麗的磚門樓,以表示房主的財富。富商大戶的住宅多附設一座精美的花園,至今蘇州宅園仍是中國古典園林遺產中重要的財富。屬於廳井式民居的尚有徽州民居,它多為規整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組合體,且以樓房居多。東陽民居以木雕而聞名全國,其典型平面為「H」字型,當地人稱這為「十三間頭」。湘西民居是苗族、土家族、漢族共同的民居形式,因其為兩層樓高,且周圍有全封閉的高出房屋的封火牆環繞,遠望如官印,稱「印子房」。川中民居,其大門是開在正中間,俗稱「龍門」,宅內裝修、掛落、花罩等項皆十分考究。雲南「一顆印」是昆明附近的民居形式,為方正小巧的四合院形式。泉州民居的特點是中部三進廳堂,而東西兩側建造南北的護房,當地稱「護厝」,共同組成大宅院。此類房屋對潮汕、台灣皆有很大的影響。粵中民居的類型較多,當地中下層居民喜歡應用一種「三間兩廊式」民居,用地十分節省。
組群式民居
組群式民居是庭院式民居的集合式住宅,以它自己特有的構圖模式去組合全族眾多的住屋,構成雄渾龐大的民居外貌,多應用在閩西、粵東、贛南的客家人居住地區及福建漳州地區、廣東潮汕地區。客家人喜歡建造圓形或方形的大土樓。例如:福建永定古竹鄉的承啟樓直徑達70米,住房呈環狀布置,為四層夯土木構架的樓房,外觀封閉,無窗或很少開窗,內院有套建的圓形附屬房屋,中心為全族人共同的祠堂。內部有水井、糧倉。樓門關閉以後,全族人不依靠外援可堅持抵抗侵襲很長時間。永定湖雷、坎市、高陂一帶尚盛行建造另一種聚居土樓,平面方形,層數由北至南遞減,稱之為「五鳳樓」。廣東梅縣一帶客家人喜歡採用「三堂兩橫加圍屋」式,即中部三進廳堂,兩側為橫屋(即縱向房屋),橫屋北端接建一圈半圓形的圍屋,形成全封閉的大住宅。廣東北部南雄、始興一帶的客家人尚喜歡採用一種行列式民居,亦是聚族而居的大家族式民居。此外,漳州地區尚有單元式土樓,由三間為一套的單元住房組成。潮汕亦有以「冂」字型小住宅組成的巨大的復合式大宅。
窯洞式民居
窯洞式民居這是一種很古老的居住方式,即是在黃土斷崖地區挖掘橫向洞穴作為居室。因為它有施工簡便,造價低廉,冬暖夏涼,不破壞生態,不佔用良田等優點,雖然存在採光及通風方面的缺陷,但在北方少雨的黃土地區,仍為人民慣用的民居形式。按構築方式可分為三種:靠崖窯、平地窯、錮窯。靠崖窯即是利用天然土壁挖出的券頂式橫穴,可單孔,可多孔,還可結合地面房屋形成院落;平地窯又稱地坑院、地窨院、暗莊子。即在平地上向下挖深坑,使之形成人工土壁,然後在坑底各個方向的土壁上縱深挖掘窯洞,也可以說是豎窯與橫窯結合而成的民居。此式窯洞多流行於河南鞏縣、三門峽、靈寶和甘肅慶陽、山西平陸一帶;錮窯為在平地上以磚石或土坯按發券方式建造的獨立窯洞,券頂上敷土做成平頂房,以曬晾糧食,多通行於山西西部及陝西北部。目前中國的窯洞民居大致集中在五個地區,即晉中、豫西、隴東、陝北、冀西北。
干闌式民居
干闌式民居這是一種下部架空的住宅。它具有通風、防潮、防盜、防獸等優點,對於氣候炎熱、潮濕多雨的中國西南部亞熱帶地區非常適用,包括廣西、貴州、雲南、海南島、台灣等地區。這類民居規模不大,一般三至五間,無院落,日常生活及生產活動皆在一幢房子內解決,對於平坎少,地形復雜的地區,尤能顯露出其優越性。應用干闌民居的有傣族、壯族、侗族、苗族、黎族、景頗族、德昂族、布依族等民族。傣族民居多為竹木結構,茅草屋頂,故又稱為竹樓。其下部架空,竹席鋪地,席地而坐,有寬大的前廊和露天的曬台,外觀上以低垂的檐部及陡峭的歇山屋頂為特色。壯族稱干闌建築為「麻欄」,以五開間者居多,採用木構的穿斗屋架。下邊架空的支柱層多圍以簡易的柵欄作為畜圈及雜用。上層中間為堂屋,是日常起居、迎親宴客、婚喪節日聚會之處。圍繞堂屋分隔出卧室。侗族干闌與壯族麻欄類似,只是居室部分開敞外露較多,喜用挑廊及吊樓。同時侗族村寨中皆建造一座多檐的高聳的鼓樓,作為全村人活動的場所。村村各異,爭奇鬥巧,是侗族的一項寶貴的建築遺產。苗族喜歡用半樓居,即結合地形,半挖半填,干闌架空一半的方式。黎族世居海南島五指山,風大雨多,氣候潮濕。其民居為一種架空不高的低干闌,上面覆蓋著茅草的半圓形船篷頂,無牆無窗,前後有門,門外有船頭,就像被架空起來的縱長形的船,故又稱「船形屋」。景頗族、德昂族的干闌建築的屋頂皆有民族的獨特形式。而布依族的民居原來亦是干闌式房子,但居住在鎮寧、安順、六盤水一帶的布依族,由於建築材料的限制,則完全改用石頭做房子,但其原型仍是干闌式規式。
『捌』 清朝時期房產中介是啥樣
在清朝,四合院的交易一直受到官方的監管。清朝前期,政府採取了較嚴格的控制措施,所有內城的土地和房屋歸政府所有,內城的房屋一律不可買賣。隨著政權日趨穩定,政府的相關限制逐漸放開。
1782年,政府徹底開放了北京城大部分區域的房產交易,並設立了專門的管理和中介機構——房牙,用以對房地產交易進行監管。房牙有兩項主要職能,首先作為房地產交易的信息平台,它將所有待售和求購的信息進行收集匯總,便於買賣雙方交易;同時,房牙履行征繳房屋交易稅的職責,政府對於每筆房屋交易徵收3%的稅金,當買賣雙方在房牙簽訂交易合同後,需向房牙繳納稅金,房牙將稅金和交易契約上交朝廷,朝廷審核通過後加蓋紅色官印,以表明該筆交易的合法性,這類契約稱為「紅契」。
未經房牙而進行的私下交易,不受政府的承認與保護,因沒有政府官印,被稱為「白契」。政府每五年對房牙進行資格審查並頒發執照,通常情況下,房牙的掌櫃都是子承父業,以保證在長期范圍內,房牙能夠對房地產交易進行更好的監管。
我們對清代北京城房牙保存的房地產交易契約進行了整理,統計了契約中保留的房屋價格、房屋位置、交易時間等相關信息,時間跨度從1644年清軍入關到1840年鴉片戰爭伊始,共約200年。從中可知,隨著時間的推移,房地產的交易越來越頻繁,這不僅是由於越往後交易契約保存得越好,更大程度上是由於人口不斷增長以及交易限制的逐漸松綁。通過對這些契約的進一步分析,我們發現了諸多影響北京房屋價格的因素。
面積越大、院子數量越多的四合院,單位價格越高。四合院的具體位置對於單價有著重要影響,位於內城的四合院價格要比外城高30%,距離商業中心近的四合院,要比相對較遠的四合院價格高31.8%。同時,商業用途的四合院的市場價值,要比居住用途的市場價值高出23.5%。四合院本身的建築材料、配套基礎設施也對四合院的單價有影響。陶土建造的四合院的價格,要比磚構四合院的單價低67%,而如果四合院中有水井,它的市場價格相比而言要高75.6%。交易的合法性也對房價有影響,經過政府認可交易的四合院的市場價值,明顯高於私下交易的價格。
為了對清朝房價水平有一個更直觀的認識,不妨將清朝時期的北京房地產價格與現在的物價進行換算比對。以同期糧食數量核算,2002年北京市一平方米的房地產均價為893公斤大米,2011年漲至4370公斤,而18世紀早期的清朝,一平方米的房地產價格約合大米168到419公斤不等,可推知當時北京的房地產價格約為清朝的至少6倍。若以同期勞動工資核算,1720年至1744年之間,一個非熟練勞動者平均工作793天,能夠換取一個普通住宅。
將近三百年後的今天,對於當年北京房產交易的情景,我們只能是當成一段有意思的歷史來重溫了。
『玖』 清朝房價與現在房價相比貴嗎
清朝房價是多少,沒有一個確切的數據,有幾個例子或許能說明問題: 例一:乾隆十六年(1751年),天津丁予范在劉家胡同二道街買了一塊地,蓋了一處四合院,這四合院佔地近一畝,蓋了10間房,連買地帶蓋房,花了180兩銀子,平均每間18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