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這套房價怎麼算
第一種演算法是對的 因為最後的13平米開發商搞錯了所以折價賣給你,所以3380*121+8000=416980元,這時候你的平均價為416980/134=3111.8元每平米
Ⅱ 房價計算問題
這是你想多了,老話說羊毛出在羊身上,房子的總價是一樣的,回用建築面積,面積顯得大,答單價低一些,用套內面積,面積顯得小,單價高一些,結果完全一樣。你注意看一下購房合同,簽約的都是套內面積,簽約價高,跟你聊的時候是說建築面積,單價低,可合同總價是一樣的
Ⅲ 什麼叫實際房價
實際房價是飯來店經營活自動分析中僅次於客房出租率的第二個重要指標,它是客房總收入與實際出租客房數的比值。其計算公式是:實際房價=(客房總收入/出租客房數)*100%。
際平均房價與客房出租率密切相關。一般來說,要提高客房出租率,會使平均房價降低;反之,要保持較高的平均房價,會使客房出租率下降。
所以,處理好客房出租率和平均房價的關系,既可以得到合理的平均房價,又能保持較高的客房出租率,使客房的收益最大,這是飯店經營管理的藝術。片面追求某一方面,都得不到利益最大化。
(3)房價什麼算擴展閱讀:
銷售客房類型結構的變化也是影響實際平均房價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大多數飯店都確定四至五個等級的房價。房間等級不同,價格也不相同。
飯店標准間要佔客房數的大部分,其價格基本上趨於平均房價,是飯店前廳部、營銷部主要向客人推銷的客房。在其他因素不變時,高檔客房銷售增加,則平均房價就會提高,所以,前台接待員應掌握一定的推銷技巧,以成功地推銷較高檔次客房。
Ⅳ 房價是怎麼定出來的
房價又被抖落出來了。不管那些開發商們怎樣忌諱,它必然要成為熱門話題,從民間到中央,從買方到賣方。主流的聲音是質疑,對於來勢洶洶暴風驟雨般增長的房價的經濟基礎、市場真相、供求關系、定價根據等等,老百姓感到不能理解,不能接受,所以想探個究竟。但是,誠如某專家所說,也不是一邊倒,也有人認為當下房價不高 、高也高得有理。我看到的、指向性比較明確的、態度比較強硬的「維高派」,當數某某集團董事長某先生。 在2010第十屆中國房地產發展年會上,某先生說,「我們幾乎所有人都忘了23號文件為什麼要發展房地產,也忘了發展房地產,房地產市場面向的是誰,這可能是引起我們各種媒體和社會巨大爭論,23號文件和18號文件都特別強調中國高收入階層和中高收入階層用市場的辦法來購買和租賃商品房,這可能是中國對房地產市場的基本定位,換句話說,如果你不是中收入或者高收入階層,你就別在這談房地產市場,這個市場和你沒有什麼關系。」 首先,房地產市場到底面向誰?高收入階層和中高收入階層固然可以用市場的辦法來購買和租賃商品房,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就是只針對他們,23號文件和18號文件都沒有這樣定位。你這個階層可以用這種辦法來解決你的問題,但並不是說這個辦法就是你這個階層獨有的,這就好比,你可以用上飯店的辦法來解決吃飯問題,但是飯店並不是只為你個人開的。這裡面有邏輯問題。 我認為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的正確定位應該面向中國全體房地產消費者,而絕不是只針對「高收入階層和中高收入階層」,除非全體中國人都成了所謂的「高收入階層和中高收入階層」。而且,我相信,所有的開發商們,他們的產品,絕不僅僅只售給「高收入階層和中高收入階層」。我們現在探討的是房地產市場的定位,而不是豪華別墅的定位。 先來看看「高收入階層」。按照通常思維,一個高收入階層人士,靠自己的正常收入,十年之內購買一套體面的獨棟別墅,應該不算過分。而今,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地方,城區內建築面積在300平米以上的獨棟別墅,均價至少是一千萬元人民幣以上―――這肯定是保守的估計,某先生一定會笑話我們土老帽。好,即便這樣保守地估計,要想實現十年之內買一所獨棟別墅,該「高收入階層」的年薪也應該在百萬元以上。這個標准就決定了,中國的黨政軍官員被排斥在這個階層以外了,中國的科學家、藝術家、教育家等精英被排斥在這個階層以外了,中國的在編的廣大的黨政軍機關幹部、公檢法幹部、教師、醫生、律師,等等等等,被排斥在外了。因為,據我所知,上述人員的工資收入,還沒有誰的月薪超過十萬的,即便是有特殊貢獻者。如此這般算下來,所謂的「高收入階層」,基本上不存在。要麼,就是非正常收入者。 同樣,「中高收入階層」是個什麼概念?某先生也沒有說。還是保守地分析一下,一個中高收入階層人士,靠自己的正常收入,十年之內至少可以購買一套100平米相對體面的房子,這不算奢侈吧?如果你連一套像樣的房子都沒有,你算什麼「中高收入階層」?然而,數數工資袋,除了民營企業和某些尖端領域的尖端人才,中國還有多少人能擠進「中高收入階層」的門坎?我們知道,現在,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特城市裡,任何一處超過100平米的房子,均價應該在人民幣300萬左右,也就是說,要想跨入「中高收入階層」行列,你的收入應該在年薪30萬、月工資應該在3萬元人民幣左右,這樣,不吃不喝,十年之內你才有可能住上「中高收入階層」的房子。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身邊,誰的月工資達到3萬元了?如此算來,「中高收入階層」的人士也是寥寥無幾,那麼,在北京、在上海、在深圳,日新月異聳立起來的那些樓盤,都賣給誰呢,難道都賣給開發商自己? 退一步說,即便是真的有誰把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基本定位為針對「高收入或者中高收入階層」,假設真的有、或者說有暫且充當「高收入或者中高收入階層」的人,我相信這個階層的人也一定不希望看到房地產高價暴利,我沒有聽說哪位「中收入或者高收入階層」的人士表示他支持房地產漫無邊際地漲價,除非他別有用心,要麼就是有病。事實上,所謂的「中收入或者高收入階層」,內心深處也不希望房價非理性地突飛猛進。 再者,某先生說「如果你不是中收入或者高收入階層,你就別在這談房地產市場,這個市場和你沒有什麼關系」。這話是不是霸道了?因為,在現行體制下,我們所有的房地產開發,都離不開國家的政治背景和經濟背景,而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都是生活在同一個政治經濟背景下的。即便你的價格只針對「中收入或者高收入階層」,但是你的價格影響了整個房地產市場的秩序,這就是「蝴蝶效應」。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這么個大的背景下,任何一種局部的經濟活動都會關聯到整體的波動,這是顯而易見的。 我在買房的過程中,非常關心一個問題,那就是房價的依據。我敢說,沒有任何一個房地產開發商敢於把自己的成本和利潤賬目公開給我們看,我覺得這些東西不應該成為隱私,至少對政府審計部門而言。房價是不是應該納入國家物價部門管理范圍,我們老百姓不清楚,所以房價的依據似乎永遠是個謎,倒是我這個門外漢,揣摩出一個公式,可供參考: 房價=紅色成本(包括地皮、原材料、勞動力……)+綠色成本(包括納稅、交費、拆遷……)+灰色成本(包括……)+黑色成本(幻覺、慾望、胃口……) 這裡面,如果有一項是說不清楚的,那麼整個公式就不成立了。而事實是,在所有的房價里,不止一項說不清楚,往往有好幾項說不清楚。因此,我又得出第二個公式:房價=一筆糊塗賬。 事實上,全國各大城市,賣不出去的房子多得是。這筆賬一算就明白了。僅以北京為例,自進入市場經濟時代以來,北京開發的商品房,怎麼說也得以千萬計,北京果真有上千萬「高收入階層和中高收入階層」嗎?絕不可能!筆者買房買了半年,看房看了八十多家,心裡有底,去年宣稱只剩下幾套房子的售樓處,過了春節,又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了十幾套。不要以為貼上「已售」標志的就真的售出去了,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沒有,賣不出去的房子多得很!
Ⅳ 房價計算!
單位平方米價格X面積。
面積一般指佔地面積。
Ⅵ 房價怎麼算
房子雖然具備投資屬性,但是歸根到底它就是用來住的,你說它多貴沒人賣沒人租都是瞎扯,一方面租金背後有市場需求支撐,更側重於房子的真實價值。
所以,另外一個能推導房產估值的指標:租金回報率,我認為更為客觀。
它的計算方式同樣很簡單,就是房屋年租金/房屋總價;目前比較合理的一個回報率水平是4%。
另外有幾組數據也是可以重點關注的:
1、北京的房價其實和倫敦的差不多,但是租金卻只有倫敦的1/4,與東京、紐約等也存在較大差距;
2、中國租房人口比例僅為25.8%,其中北京為32.2%,廣州為46.9%,而紐約為56.9%,東京傳聞是90%。
--
今天讀到一個觀點,分享一下:
眾所周知,房地產屬於資金密集型的行業,對資金的渴求可謂是到了極致,恰好國內融資渠道全面收緊,借錢成本極高。(中小放貸利率在8-9%之間,信託更高)
所以房企們紛紛轉向海外市場融資,大部分以發美元債為主(2年期的美債利率在3-5%間),那個時候房企的利潤還能保持在15%,所以這一倒騰,拿地的錢便宜啊。
有個數據能看出,2017-2018年中資房企的美債發行量是2015-2016年的3.5倍。但好景不長,今年以來國家對房地產的調控越來越強,而更糟糕的是那些2年期的美債今年該還錢了。
再加上離岸人民幣的匯率破7,無疑徒增了房企還錢的成本。你說這會怎麼著?唯有降價促銷迅速回籠資金。
--
1、鋼鐵、化工、建築裝飾等傳統製造業的行業利潤在3%左右;
2、家電、紡織、服裝、輕工製造行業的行業利潤在8%左右;
3、房地產行業因為還外債的壓力,加上政策打壓,由以往的15%降到了9%左右;
4、傳媒、互聯網、醫葯生物等少數幾個行業,凈利潤還能勉強維持在10%以上;
--
請教了一下一個相熟的房企前輩
房價主要由下面這條公式構成:
房價=土地價格+(建造成本+土地增值稅+財務成本)+開發商利潤
按目前來說,括弧裡面的三個東西加起來,每平米價格大概在4K-10K之間,如果是地王則更高,這還是不算開發商利潤的情況下。
而開發商去拿地的錢主要有四種來源:自有資金、銀行貸款、信託、企業債
後三種方式從成本角度來說,已經比以前高不少了,現在房企要拿地或者說額外拿更多的地,估計就只能用自己手裡的錢了。
或許這個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看房企往後的節奏
Ⅶ 房價是什麼決定的
我覺得房價上漲和下跌下面都隱藏了合理性。政府從來沒說過要降房價,只是要求維穩(這才是重點!!!),調控的目的也是為了控制房價的過快上漲以免產生系統性風險。買不買房基於自己的判斷,別相信專家的,這些偽專家要麼有著不可告人的目的,要麼是某些利益集團的吹鼓手。鼓吹房產稅、租售同權、加息調控措施會降房價,這是忽悠人(政府也從沒說過這些措施是降房價,而這些人卻故意這樣解讀誤國誤民,擾亂市場秩序)。而且這些措施都沒有解決剛需們的戶口、社保、入學、市民身份認同問題,這些也不可能短期解決,只能慢慢調整。
以年均漲幅10%算,7年房價都會翻倍。房價崩盤除非發生戰亂,或者國際金融危機。茅台、油鹽醬醋等的年漲幅都10-20%以上,何況房子,物價上漲是普遍現象。低租售比意味著高持有成本,肯定要通過上漲來彌補這個虧損,成本高了房價怎麼可能白菜價房產稅導致房產持有成本上升,怎麼可能降房價,不過是增加稅的借口罷了。考慮到長期持有房產的成本(交易稅費、持有成本、賣出成本,房產稅以及差價的個人所得稅20%,個稅目前基本不收,但長期來說肯定加強徵收),而且大部分城市當前租金回報率僅2.0%。近8年來過去八年時間內,中國的真實工資增長幅度達到了10.6%,名列全球第一,而印度只有0.2%。另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十二五」期間,我國最低工資年平均增長率為13.1%。仔細想想,房價漲幅肯定不會比你工資的漲幅還低吧?可能你今年工資沒漲,但不能否認別人和你一樣沒漲。
Ⅷ 房價怎麼計算
工資也會漲滴、、、逼急了四年二十萬也能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