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房價如何確定
房價收入來比、住房可支付性指數和自房價租金比是國際上用於評價房價合理水平的三類指標。以房價收入比的多年均值作為判斷標准,目前我國城鎮新建商品住宅的銷售均價總體處於正常水平,但北京等部分城市的房價則明顯偏高。
㈡ 賣房怎麼定房價向開發商學習定價技巧!
想要賣房子,首先要對房子進行評估,然後制定一個合理又能賺的房價。房價可以怎麼定呢?跟開發商學習怎麼定房價肯定不會錯。所以,購房指南接下來就來告訴你開發商怎麼定房價。另外,房價是由構成因素的,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一、房價的構成是什麼?
決定商品房價格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是土地費用和拆遷安置費用、房屋開發費用、市政公用設施費用以及各種稅費和開發商的利潤。
一般來說,建房成本中土地費用約佔20%,拆遷安置費用約佔10%~20%,房屋建築安裝費用約佔20%~30%,市政設施費用佔10%左右,各項稅費約佔20%。在此基礎上,還要加上20%左右的開發商利潤,從而構成商品房的售價。一些大城市的高房價還來源於高昂的征地拆遷安置費用。同時一些開發商的高額利潤也是造成高房價原因之一。
總體來說,房價大致可分為四大部分:
1、土價成本:包括土地出讓金以及相關費用,如郊區的耕地補償、勞動力安置、城區的拆遷周轉費等;
2、建築安裝費:如設計、招標、監理、材料施工等。廣義地可包括前期工程費、基礎設施費(七通一平費),甚至大市政費、四源費、用電權費等也可折算在建安裝費里;
3、開發商經營費用:包括管理費、銷售經營費及融資利息等;
4、開發商經營利潤。
二、房地產開發商是如何定價的?
1、成本加成法(開發成本加利潤分攤到單位建築面積上確定價格)
開發商開發物業當然不能忽略其基本成本,建造之前的成本預算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終銷售價格。建造成本含土地使用費、公共設施配套費、建築材料和人工費以及多種相關稅費等,這些均為硬性成本,不太可能避免,開發商一般在成本的基礎上加以適當的利潤來確定房價。
2、市場比較法(以周邊市場同類型物業作參考,定出一個合適價格)
這是市場上使用多也符合市場行為規則的定價方法。反過來,也為購房者判斷房價高低提供了一種方法。總體市場影響區域市場,通過自身物業的相關指標(如綠化、小區配套、朝向、房型設計等),與周邊相關物業指標進行對比,得出雙方在物業的優劣比較,再相應定出一個價格。因此,同一區域物業的價格都會在一個相差不多的范圍內。區域價格影響著個案的價格,個案的價格差異往往反映了個案空間的特殊性。
看完上文介紹,你是否對房屋定價技巧有了更多認識?希望以上介紹能為你提供實際的幫助。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7-04-20,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搜狐焦點網,為您提供房產信息,房產樓盤詳情、買房流程、業主論壇、家居裝修等全面內容信息
㈢ 定房協議上售房價寫成了房子面積數,該怎麼算房價
可以和對方講明情況,協商解決,不行,可以到法院起訴。單從合同上講,如果合同上把房價寫成了房子面積,我覺得可能性很小,因為房子面積的單位是平方米,售房價單位是萬元,這個本身就是無效合同。
㈣ 小高層樓房各層層價怎麼定
7層以上的高層住宅,以抄總樓層除以2的樓層作為基準價,也就是24層的樓房12~13層是基準價。基準層以下的樓層,價格低於基準層,基準層以上的樓層,價格高於基準層,頂樓除外,這是基本規律。
各個樓層的價差是根據一定的公式來計算的,設所要計算的樓層數為X,那麼X層的樓層價格=基準價×樓層價差系數,當樓層在基準層以下時,價差系數是負數,也就是減價,當樓層在基準層以上時,價差系數是正數,也就是要加價。樓層價差系數也是通過一個公式來得出的:
第一步,得出標準的價差系數M,M=K/N。N是總樓層數,K是樓層價格差異的最大系數,這是開發商事先確定的一個數,一般在10%~15%之間,K/N得出一個標準的價差系數M,比如24層的樓房,最大系數是15%,那麼M=0.625%。
第二步,根據標准系數來換算各樓層的價差系數,最簡單的一種方式是單向加減,也就是基準層以下每下降一個樓層,就下降一個標准系數,每上升一個樓層就增加一個標准系數,設樓層數為X,那麼計算公式就是:
基準層以下的樓層價差系數=-(N/2-X+l)×M
基準層以上的樓層價差系數=+(N/2-N+X)×M
㈤ 碧桂園的房子價格是怎麼定的
據澎湃報道,來自來碧桂園內部的知情人自士透露,「『全覆蓋』在內部已經明確叫停,暫不對外宣揚。」其口中所謂「全覆蓋」戰略是指在三四五線城市所有的縣城、甚至是發達的鎮區均需有碧桂園的項目。至少有來自五個區域的碧桂園內部人士透露,現在的工作一切圍繞現金流轉,合作項目中,不做不能「操盤」的項目。為了實現現金的快速迴流周轉,有碧桂園內部人士透露,有的項目哪怕利潤轉負,也要搶現金流。但因為碧桂園項目的跟投制度,這極大的挫傷了一線人員的熱情。
㈥ 房價是什麼決定的
我覺得房價上漲和下跌下面都隱藏了合理性。政府從來沒說過要降房價,只是要求維穩(這才是重點!!!),調控的目的也是為了控制房價的過快上漲以免產生系統性風險。買不買房基於自己的判斷,別相信專家的,這些偽專家要麼有著不可告人的目的,要麼是某些利益集團的吹鼓手。鼓吹房產稅、租售同權、加息調控措施會降房價,這是忽悠人(政府也從沒說過這些措施是降房價,而這些人卻故意這樣解讀誤國誤民,擾亂市場秩序)。而且這些措施都沒有解決剛需們的戶口、社保、入學、市民身份認同問題,這些也不可能短期解決,只能慢慢調整。
以年均漲幅10%算,7年房價都會翻倍。房價崩盤除非發生戰亂,或者國際金融危機。茅台、油鹽醬醋等的年漲幅都10-20%以上,何況房子,物價上漲是普遍現象。低租售比意味著高持有成本,肯定要通過上漲來彌補這個虧損,成本高了房價怎麼可能白菜價房產稅導致房產持有成本上升,怎麼可能降房價,不過是增加稅的借口罷了。考慮到長期持有房產的成本(交易稅費、持有成本、賣出成本,房產稅以及差價的個人所得稅20%,個稅目前基本不收,但長期來說肯定加強徵收),而且大部分城市當前租金回報率僅2.0%。近8年來過去八年時間內,中國的真實工資增長幅度達到了10.6%,名列全球第一,而印度只有0.2%。另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十二五」期間,我國最低工資年平均增長率為13.1%。仔細想想,房價漲幅肯定不會比你工資的漲幅還低吧?可能你今年工資沒漲,但不能否認別人和你一樣沒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