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講治西洋樓的房價是多少一方
你好,估計現在應該2500的樣子,不過二手房會便宜點。望採納
『貳』 用政治經濟學原理分析未來房價走勢
如今的11月11日早已不是幾年前網友用來調侃的「光棍節」。在以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寶、天貓為主力軍,京東、蘇寧易購、當當、亞馬遜等為配角的電商們的大力推廣下,「光棍節」儼然已成為了全民公認的「消費節」。事實上,早在2009年,淘寶就率先發起了所謂的「1111購物狂歡節」,2009年11月11日淘寶網當天的銷售額達到1億元。次年,淘寶延續上一年的營銷方式,在11日當天收獲了9.36億元的銷售額。2011年淘寶和天貓的銷售額再次急劇飆升,達到了53億元,其中天貓33.6億元,淘寶19.4億元。直至2012年,「1111購物狂歡節」又一次刷新了其歷史記錄。據統計至11月12日00:00為止,阿里巴巴集團「雙十一」促銷的總銷售額達到了191億元,其中天貓132億元,淘寶59億元。與去年相比,天貓今年的業績同比增速為292%,而淘寶為204%。「雙十一」當天,支付寶交易筆數超1億筆,最高峰時處理交易數達20.5萬筆/分鍾。這些數據讓人們在乍一眼看到時驚訝得合不攏嘴,而回過頭想想卻又不得不承認,自己也的確曾為這些驕傲的業績作出過小小的貢獻。「雙十一」現象是營銷學上的一個經典案例,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本文並不是要從營銷學的角度探討阿里巴巴的營銷手段的高明之處,而是試圖運用經濟學原理來簡單分析「雙十一」快遞爆倉的原因所在。原理一:激勵理論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激勵是引起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的某種東西,諸如懲罰或獎勵的預期。由於理性人通過比較成本與利益做出決策,因此,他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利用節日做促銷其實是一個比較老套的營銷手段了。元旦、中秋、國慶、聖誕,只要是個節日,我們都能看到商場里五花八門的打折促銷。但是,「雙十一」促銷之所以比歷史上的任何一個節日促銷都要成功,就是因為電商們不僅僅採用了傳統的價格激勵,還非常巧妙地運用了心理激勵。首先,別忘了11月11日最原始的意義是光棍節。而這一意義也被精通心理學的營銷者們運用到了促銷理念中。「光棍節,我們除了購物還能做什麼」、「把談戀愛的錢用來給自己買件像樣的衣服」、「趁著還沒有另一半的時候盡情虐待自己的錢包吧」。很多單身的男女們並不是受到價格的吸引,而是被這樣的帶有濃重的惺惺相惜之意的言論給拉到了光棍節的購物大軍中。另外,大多數的人在決定自己的行為時都有一種從眾心理,即在社會群體的無形壓力下,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與大多數人保持一致。原本電商們就有一大群忠實的消費群體,即使沒有所謂的「購物狂歡節」,他們也習慣了網上購物。平日常常要買的商品突然間鋪天蓋地地打起了折,這使得他們成為了最先受到激勵的一批人。在他們狀若癲狂的行為的影響下,他們周圍很多原先並不了解這個活動,甚至幾乎從不進行網上購物的人也不知不覺打開網頁,看看是不是真的能「大撈一筆」。更加重要的是,很多消費者(尤其是女性)在這種強有力的激勵下會失去理性消費的約束,造成大量的過度消費。「光婚節妻子瘋狂消費,導致婚姻危機」,「一女子光混節狂拍一萬多元,用光全部積蓄」。節後這樣的新聞層出不窮。這些案例似乎有點極端,但也證明了,在全民消費的激勵之下,很多人在光棍節當日的消費是超出了自己的預算約束的。原理二:需求價格彈性需求定理表明,一種物品的價格下降將使其需求量增加。需求價格彈性則是衡量需求量變動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如果一種物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很大,那麼這種物品的需求就是富有彈性的。11日當天,很多網店的商品折扣低至五折、三折甚至一折,我們也許會感到疑惑:他們真的能賺錢嗎?還是不惜虧本也要隨促銷的大流?當運用需求價格彈性這一工具來進行分析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在這場促銷大戰中,大部分賣家的收益是遠遠超過他們平日里的收益的。我們很容易就能推知,不同於大米、食鹽這些缺乏彈性的生活必需品,服裝首飾等的需求量往往極易受到價格的影響。當價格變動時,這類商品的需求量變動的比例將大於價格變動的比例,即需求價格彈性大於1。而針對這些需求富有彈性的商品,採取適度的降價手段將有利於提升銷量,增加收益。這也正好解釋了為什麼衣服、飾品、化妝品、傢具等購買決策易受價格影響的商品,也正是「雙十一」當天折扣最凶的商品。總結很多生活中的事物看似難以理解、琢磨不透,但運用經濟學的原理便能很輕松地得到解釋。就如這次電商們所創造的網路購物奇跡,深刻地體現了經濟學中的激勵理論和需求價格彈性理論,而反過來說,這些經濟學中最基礎的理論,也為電商們此次營銷策略的成功提供了理論上的支撐。
『叄』 拉動我國房價上漲的因素 高一政治
高一政治,是簡單經濟學。
價值的作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價值大小展開。
價值規律作用。
國家宏觀調控。
三產中第二產業。指出建築業。
消費與生產的關系。
『肆』 高房價是經濟問題還是政治問題
分享到:收藏推薦 一、高房價的三種經濟解釋視角(一)「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高房價的經濟解釋視角之一苗天青的《我國房地產業:結構、行為與績效》和李伯含的《中國房地產業的市場結構與競爭行為研究》是這種研究的代表。這種分析視角主張從產業組織理論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SCP)模式出發來分析我國房地產市場的結構、房地產商的市場行為和房地產產業的經濟績效。苗天青和李伯含都認為,我國房地產市場存在區域寡頭壟斷結構。這種結構是由房地產產品的自然屬性決定的:「房地產產品位置的固定性決定了房地產市場不存在全國性市場,而是區域市場。而區域市場中的競爭體現為相鄰的房地產產品之間的競爭,在構成競爭關系的臨近區域或臨近地段,房地產企業及其房地產產品的數量是很少的,區域內少數開發商之間的競爭就是寡頭競爭,由此在一定區域市場范圍內形成的市場結構就是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1](P63)由於寡頭壟斷廠商的決策對整個市場和其他競爭對手都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因此,每個廠商在做出決策時,不僅要考慮本身的成本與收益情況,而且還要考慮到這一決策可能對市場的影響以及競爭對手對此的反應,因為其他廠......(本文共計5頁) 如何獲取本文>>
『伍』 上世紀日本房價「崩潰」後,那些傾盡所有買房的人,後來咋樣了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自己的茅屋被秋日的大風破壞之後,寫下了一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雖然是自己的房子壞掉了,詩人卻在詩中嘆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不管是古代的寒士,還是現代的打工者,人人都希望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理想房屋。所以自古以來,房價一直都備受關注,房價是跌是漲?漲價了怎麼辦?跌價了要不要買?這些常常都是人們焦慮的主要問題。
▲日本城市街頭
《文中子·事君》中有言:「大廈將顛,非一木所支也。」房地產的泡沫以及日元升值極大的影響了日本的實體工業發展,從1993年開始日本的房產泡沫碎了一地,房價一降就是十幾年。直到現在,日本依然有許多30年前的房子還沒有賣出。泡沫經濟的破碎讓日本留下了將近6000億美元的壞賬,數家銀行倒閉,失業率、自殺率、離婚率大幅度上漲。
小結
這一場泡沫經濟讓日本人深受其害,那些傾盡所有買了房子的人不得不繼續償還貸款,沒有買房子的人到現在也不敢再買房子。再加上日本的租房制度非常完善,一般來說房租不會超過工資的20%,所以現在大部分日本人更喜歡租房而不是買房。
『陸』 國家出台了哪些政治措施遏制房價過快上漲採用的是什麼手段
.
採用的是什麼手段?抬高成本,越抬越高,老百姓買單。國家數據出來了,中國4月房價同比上漲12.8%。
國家新政是「遏制房價過快上漲」。國家是要求房價繼續上漲,但不要漲得太快。房價下跌不符合國家新的政策,新政本來就是不需房價下跌,但需和諧的溫和上漲。
有人去市場花100大洋買了一隻小豬認養10年,1年後長成可以賣1000大洋的大豬,有一社團組織告訴你這豬的增值部份你1文錢不能拿,每年還要再徵收你把豬養大了的養豬增值稅100大洋。就是這種稅,請問你認為應採用何種形式徵收?呵呵。社團組織對豬的打壓的政策就是明白告訴要搶劫,有本事你就別去買豬,看豬價會不會下跌。但豬涉及民生問題,有很多人需要買來吃或養,社團組織如果從源頭上解決有大量的小豬、大豬的供求才是問題所在!!問題是社團組織是否願這么干?而不是單一去研究下一步如何搶劫的辦法。否則搶劫一次,豬價的成本被抬高一次。
增值不是房增值,房是每年都要折舊,增值的原因是政府的土地而持續增值的。
在國外因土地增值要收地產稅(房產稅、物業稅,什麼名稱不重要),國外土地是私有化的業主擁有所有權,業主自己的土地增值了,國外的業主非常高興,當然願意交地產稅。中國也准備征稅,但問題是房是每年都在折舊跌價,中國的土地全部都是國家所有的,老百姓僅僅只有使用權而已。但土地又是持續增值,增值部份也是國家的土地增值,問題是增值部份的物業稅應該向誰征稅?政府找政府徵收?不可能。去找老百姓徵收,但老百姓的房在折舊貶值,轉而只有轉嫁去抬高房的價格,造成房價爆漲。
『柒』 治理中國高房價是將泡沫戳破嗎
從2003年開始,中國的平均房價就一直以將近兩倍於收入增長的速度飆升。在房地產的十年黃金期(2004-2013),全國三十五個一二線城市的房價增長率普遍遠高於當地的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而在最近一輪始於2015年下半年的房價瘋漲期,雖然中國GDP增速已經降到6-7%左右,但在全國300個城市中,仍有58城市的房價增長超過10%,其中有10個城市的房價增長超過了40%,9個超過30%,還有9個超過20%。
由房價飛漲所帶來的豐厚資本回報已使房產脫離了用來居住的屬性,成為投機和炒作的對象。其結果是更多資金從實體經濟流出,進入房地產,導致近年來實體製造業持續低迷。這一資金「脫實向虛」的社會現象已引起各界熱烈討論和政府的極大重視。在2016年12月中旬所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定位,要求回歸住房居住屬性。
因此,理解為什麼中國的房價能長期以遠高於國民收入的增速上漲和其對中國宏觀經濟影響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政策含義。在2017年四月《美國經濟雜志:宏觀經濟學》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筆者對這一問題從理論和實證角度進行了全面分析。
政策建議
在出現這樣一個高速膨脹的房地產泡沫時,政府應如何應對?我們認為最佳策略並非戳破房地產泡沫,而是把其增長的速度限制在收入增長的速度以下。為了達到這一點,可以採納如下政策:
(1)不僅建a立健全嚴格的房產登記制度,而且建立健全透明的房產交易制度,使得房產交易必須通過國家指定的銀行中介或第三方法人機構才能合法完成,拿到房產擁有權。否則屬於非法交易,合同不受法律保護。這樣也可以降低投機者用現金買房的機會,堵住交易漏洞。這一制度的建立為實施以下措施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礎。
(2)限制炒房資金在國內跨地區流動。中國是一個大國,面積和人口超越歐洲各國之和。設想如果全世界的資金都去上海買房,政府推出再多的土地也不可能阻止房價的飆升。因此可以通過第(1)點裡面建立的監管機制限制炒房資金在國內跨地區流動。比如,地方政府,尤其是大城市政府,可以規定除非每年在本地工作和居住時間超過一定限度,否則不許在本地購房。這樣可以根除諸如溫州炒房團這樣的房地產投機集團在全國各地炒房。
(3)收取房產稅,尤其是第二套房。房產稅可以擠出投機者擁有的空置房,降低房價和租金。但為了提高地方政府推出和執行房地產稅的積極性,中央政府可以考慮剝奪地方政府依靠土地資源獲得財政收入的權利,任何土地收入首先必須上交中央,然後按情況返回地方。通過收縮地方土地財政資源,可以迫使房地產稅成其為地方政府依賴的主要財政來源。這樣可以倒逼地方政府出台或執行符合本地情況的房地產稅政策。
(4)由地方政府出面積極幫助健全租借市場,誘導中低收入群體和空置房擁有者進入租借市場,使得空置房不再空置,從而緩解房價上升壓力。事實上很多發達國家的中等收入群體並不一定擁有房產,而是長期租房。
(5)對最低收入群體提供廉租房。但是這只能對收入極低者(極其貧困人口)適用,不能指望靠它來解決大多數人的住房需求問題。
我們認為其他政策,比如提高房貸利率和限購等政策,只能治標不治本。這些政策只是「揚湯止沸」,而非「火底抽薪」,往往還會在政府與民間的博弈中損害整體經濟和政策的信用。
從長遠來看,為了遏制投機性購房需求並使資金回歸實體經濟,中國經濟還需要從資源驅動型的發展模式轉型至創新驅動型的發展模式。而這一轉型成功的關鍵在於不斷深化宏觀經濟若干領域的結構性改革。這些改革措施包括鼓勵民間資金進入上游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鼓勵家庭對新能源和高技術產品的貸款消費方式以擴大內需,降低高端服務行業的進入壁壘,加強金融監管和金融體系改革,健全和完善資產投資市場和保險業務市場。我們相信,政府對經濟轉型的決心至終將提振企業家,特別是民營企業家對投資實體經濟的信心。
『捌』 問:把中國房價抬高的千古罪人是誰為什麼中國不會懲治這個罪人!
-_-||房價不是一個人抬起來的,沒有人有這個能力,和財力
『玖』 現在的房價如何治理
遏制房價快速上漲需猛葯,更需長效機制
剛剛結束的國務院常務工作會議上,提出了一個帶有強制色彩說法: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的勢頭。與之同時,出台了一系列遏制房價過快上漲的導向政策: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給、抑制投資投機性購房、加強市場監管、大規模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這些措施,被稱之為「國四條」。從此次中央政府的表態來看,可謂之決心大、力度強。
目前房價上漲的勢頭的確是超過很多國人的承受能力的。據報道:當前我國許多一線城市房價按現匯率折算,已經可以與發達國家的房價比肩甚至更高,而「當地」居民的平均收入卻不及發達國家的1/10。可見,高房價已讓百姓們無以安居了,何來樂業?更為令人不安的,目前金融危機對經濟影響尚未完全消退,許多企業仍處在困境當中,危機導致的大批失業者尚未從新回到工作崗位上去,此時房地產價格就迅速升溫,這是反周期的異常現象,是泡沫經濟的徵兆。
也正是如此,國務院決定出重拳,打壓過高房價。從「國四條」政策組合情況看,范圍很全面。這四條措施,其中每一條都點中了房地產價格不正常上漲的穴位。根據中國目前的經濟體制以及政治體制,這四條措施必將會產生較為明顯短期效應。特別是中央政府採取壓指標的方式把降低房地產價格增幅的任務「層層落實」給各級政府,如果限期內達不到要求就拿你的烏紗帽說事,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調控手段在短期內還是很有效果的。
不過,中國房地產之問題可謂冰凍三隻,非一日之寒。解決問題需要猛葯,更需要長效機制。
就以房地產市場所依附的土地制度而言,其與房地產價格是連襟的。在我國城市土地是國有的,是國家壟斷的,土地的一級供應者就是政府,而土地而供應價格的決定者也是政府。從理論上講,土地供應價格降下來了,房價自當下降,而政府作為土地價格的控制者,要降低土地價格本來不應受其他內生因素的干擾,但是事實並非如此。因為這不僅僅是一個利益格局再分配的問題,同時還牽連著一個很長的體制鏈條。
目前,土地收益已成為各級財政一個很大的蛋糕,如果把這個蛋糕一下子給拿掉,不單純是一個財政收入減少的問題,而且與之相關聯的財政支出就立刻沒了著落。財政收入下來了,財政支出沒有著落,頃刻間就要產生社會問題。我們都知道經學當中有一個「棘輪效應」,大意是任何經濟主體的經濟利益都是升上去容易降下來難,這也即是人們常說的「利益剛性」。財政收入下來了,支出又降不下來,結果必然寅吃卯糧,導致層層赤字,然後是物價上漲的壓力越來越大。在整體物價都節節攀升的情況下,房地產價格能耐得住寂寞老老實實呆在那裡嗎?顯然不能。於是,一輪政策調控,到此為止,人們不願看的回歸,又循環回來了。
要想徹底解決問題,不僅是土地供應制度要改,財政制度也要改,其後面的行政體制,吏治等等也要改,這一系列的改革,不僅對地方政府是個棘手的問題、對中央政府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因為這一系列改革,超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框架。因此說,房價快速上漲,只是我國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深層矛盾的一個表象而已,要遏制其快速上漲,任重而道遠。
搜狐博客徵文里的:
http://my-ark.blog.sohu.com/139884252.html?act=1261134692844#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