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房地產銷售辭職的人是為啥
正常現象,做房地產銷售辭職的人太多了,這種企業一年到頭都在招人
『貳』 請問房地產行業離職
你不需提前一個月通知;單位扣風險金不合法。
『叄』 房地產行業每天加班到凌晨,為什麼很少人會辭職
審時度勢 跳槽
『肆』 恆大待遇這么好,為什麼離職率這么高
恆大離職率是非常高,主要是企業文化很異樣,全國其他地區分公司基本都是一樣的。
從集團到公司,房地產這塊是工程進度第一,其他質量和安全都是次要的,都是拚命搶進度,和找項目搞擴展,所以工程部會非常累,針對性工程部的各類考核制度和檢查很多。
甲方工程部的就更差,說是甲方,其實還不如施工單位,地位上施工單位是爺,甲方工程部的人是孫,毫無權利和尊敬可言,現場甲方和監理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既是甲方又是監理,有的項目是恆大自己的監理公司監理,總監也只是掛名簽字而已,毫無權利,總監受工程部經理考核和領導,工程部經理才是現場總負責人。
薪酬待遇中等,關鍵是經常有被扣罰的可能,每次能拿到全工資還算可以,無年假和過節費,打卡上班,請假加倍扣工資,普通員工無報銷,因公自己坐公交地鐵和走高速等都是倒貼,獎金不多,時有時無,全員扣罰拿不到當月全工資的時候也有,運氣好遇到開盤買的好的時候獎金會多一點,但工資個人所得稅按國家要求,交的很高。
恆大的監督機制很健全,有打擊官僚主義辦和管理與監察部的監督,工地上的吃拿卡要和官僚主義作風基本沒有,也不敢,所以甲方工程部的辦事效率很高,不敢拖拉,施工單位比較喜歡,與時俱進,很廉結。能否留在恆大工作主要是看自己能否適應工作環境,不適應的離職也屬正常。
『伍』 房產中介的收入日進斗金,可為什麼還有很多人辭職
房產中介收入很高,卻還有很多人辭職,是因為近幾年房地產行業已不景氣,房產中介的工作很累,這個行業職業分化也很大,有的人月入上萬,而有的人一個月辛辛苦苦也賺不了多少錢。我們有時候看到房產中介外表光鮮亮麗,羨慕這個工作又輕松工資又高,卻不知道他們工作中的心酸和難處。
這個行業競爭力也很大,因為房產中介太多了,不乏有能力者,而那些普普通通的中介,就只能被別人比下去,不僅能力被別人比下去,工資也被比下去。在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有些人會因為勞動強度大而精疲力盡,發現自己不適合這份工作,比起在這里渾渾噩噩地度過,他們更願意辭職,去找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工作。
『陸』 為什麼綠城房產辭職
參考資料;
內部離職員工寫就的《諫宋公疏》一經發出,再次將綠城置於探照燈下。
「綠城之困,雖緣於外,實因於內」。一位分析人士認為,綠城眼下所遭遇的種種困境,表面看是由於外部的調控、市場、債務、傳言等因素引起,實際上跟內部問題息息相關。
業內人士曾多次對記者指出,優秀的項目品質和執著的行業理想並不能掩蓋綠城在經營思路和內部管理上的種種痼疾,其中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以宋公為全師」。
據了解,對宋衛平的個人崇拜在綠城內部頗為盛行,接觸過綠城員工的人士都有個共同感觸,綠城人動輒掛在嘴邊的就是「我們宋總說」,在公司內部開會時鮮有對宋衛平據理力爭的情形,宋衛平的判斷成為單一衡量標准,甚至在綠城內部文案中以「最高指示」為開篇。
一位接近綠城的人士透露,自上市以來,綠城借資本之翼疾速擴張,項目增速過快,攤子鋪得過大,很多高管都是內部破格提拔,往往能力提升不及崗位提升。
「房企發展過快並不是好事,這使得很多管理問題和人才培養跟不上或者直接被忽視,失去了喘息和反思的機會。」一位房企高管對記者表示。
上述接近綠城的人士表示,在產品品質和經營策略上苛刻到偏執的宋衛平,卻在人才管理上顯得過於寬仁厚道,其對高管和員工的重情重義,在將團隊忠誠度推向無以復加的高度的同時,也使得團隊的鐵血和狼性逐漸消磨。
在上述綠城離職員工眼中,綠城的高層結構存在重大缺陷。宋衛平曾經開玩笑說,「如果綠城有10個執行董事,7個都是負責營銷的,另外3個則是管工程建設的。」戲言之外,折射出綠城文化的偏頗,過於倚重銷售和建設,依然是重資產模式和傳統地產思維為主導,而管控、金融等層面傑出人才的缺失,或許正是綠城屢屢陷入債務危機的重要誘因。
「當然,這些內在危機並非是宋衛平和綠城的獨家問題,而是整個房地產行業所必然面對的集體課題。」上述分析人士說。
該人士表示,資產超過1000億元,銷售超過500億元,對於任何一家房企而言都是一個坎兒,這意味著內部管理和發展戰略都要面臨重要的完善和調整,綠城就走在這個關鍵的坎兒上。危機的到來對於綠城也許是禍兮福倚,否則繼續順風順水下去,將會釀成更深重的災患。
「以後綠城沒有別的,唯有坦誠和透明,只望能安安穩穩地存在,慢慢調整與轉型。」在最近接受媒體專訪時,曾經意氣風發、稜角尖銳的宋衛平語氣中多了幾許滄桑和沉鬱,「謀生向來艱難,綠城本可以更穩健些。而人,總是要順勢而為。」
『柒』 關於房地產人員離職報告怎麼寫
當事人想辭職,按照程序,應該書面提交辭職申請,辭職報告簡單一點就好,但是應該真實合理,可以參考以下範文。
辭職報告(範文)
尊敬的公司領導:
我因xxx的原因,目前無法繼續工作,經本人再三考慮,決定在X年X月X日辭職,特向公司提交辭職報告。 希望您能及時找到合適的人選接任我的工作。
辭職人:xxx
年月日
離職原因大體有以下幾方面:
1、感覺個人在公司發展的空間有限;
2、薪酬待遇與個人期望值有較大差距;(註:待遇比同地區同崗位平均水平低15%-20%,員工將對公司產生抱怨;待遇比同地區同崗位平均水平低25%,員工將極有可能選擇離職)
3、員工與領導層之間的互相信用程度較差,員工與上司不容易溝通,想法得不到上司重視;
4、與領導人在公司理念上產生分歧(這條大都發生在企業高層離職上);
5、企業人際關系過於復雜,導致員工情緒低落、心情郁悶;
6、公司發生改制、股東或主要經營者更換等,被調整離職;
7、個人原因(如自己選擇創業、離開企業所在城市、出國、考研等)選擇離職;
8、公司對員工的職業生涯規劃不清晰,在員工晉升、培訓、薪酬增幅、激勵、承擔更多工作責任方面與個人期望值有較大差距,員工感覺到成長機會較少而選擇離職;
9、辦公環境不佳,如有輻射、噪音、被動吸二手煙等;(這一項在女性離職原因中佔有一定比例);
10、合同期滿或項目(工程)到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規定
第三十六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第三十七條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第三十八條用人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一)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提供勞動保護或者勞動條件的;
(二)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
(三)未依法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四)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損害勞動者權益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勞動者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的其他情形。
用人單位以暴力、威脅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強迫勞動者勞動的,或者用人單位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危及勞動者人身安全的,勞動者可以立即解除勞動合同,不需事先告知用人單位。
『捌』 房產中介離職率為什麼那麼高
做銷售跟業務類的工作離職率都比較高,來的多走的也多,真正能留下來的都是精英
『玖』 做了房地產行業一個月多點,已經入職,現在想走,房地產行業怎麼辭職
按照正規 程序來辭職,我覺得現在很多公司辭職都是不難的,所以你按照程序來辦的話應該是不會為難你。
『拾』 曾經的萬科人:當初我為什麼來,又為什麼離開
大學畢業時,我糾結了很久選擇哪家公司開始自己的職場生涯。
所有拿到的offer中, 清一色的外企,500強。唯一一家內地企業,民企萬科。
最後, 我選擇了唯一的這一家民企。 同學到老師,沒有人理解。
畢竟那時候,名校畢業,選擇一份光鮮的外企職業,跟來自相似背景的人共事,還是身邊大多人認可的一條路。
沒有跟他們解釋,從面試中,我看到了這家公司讓人信服之處。
高效。兩天七輪面試全部結束,從幾百人到最後的幾個offer,干凈利落,毫不拖延。
敬業。選擇offer的時候,HR部門經理打電話過來,得知我還在猶豫還有些問題,二話不說,直接從上海的最西南角,開兩個小時奔到東北角,從晚上九點到十二點,長談三個小時。
你能這份工作中得到什麼,會要付出什麼,交談思路非常清晰,也很實在。
既有態度,又有水準,這是我對萬科職業經理人的第一印象。
如果一家公司的HR可以做到這樣,這家公司也不會太差。
於是,我來到了萬科。
後來去美國讀書工作,但直到今天,我依然跟別人說我最 驕傲自己曾在一家中國最優秀的公司工作,她叫萬科。
而在這里,我成長了很多。
二
一直堅信,從工作獲得的成長,不在乎工作時間長度, 而在於工作的深度,以及共事的人的層次。
對比萬科的經歷和之後別家公司的經歷,會發現萬科給予了大多公司無法給予的深度與廣度。
萬科人少而擴張迅猛,就決定好了 必須給它的員工難以想像的信任與自主權。
你的領導往往一人同時兼顧好幾個項目,這就要求23歲的你需要一個人獨撐一個項目。
於是,初出茅廬的你會跟一批入行幾十年的大佬們一起開會討論,代表公司在董事會上演講自己提出的方案,找尋各種資源探尋老大難項目的出路。
神奇的是,大家都真的非常認真地聽你說, 沒有人會因為你工作年限的長短來質疑你的專業能力。
以前從不知道這有多珍貴,直到後來去美國讀了商學院留在紐約工作,才發現 這種尊重與信任幾乎永遠不可能在別的公司身上復制。
三
雖然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房地產公司,但萬科價值觀的核心, 卻始終是創業精神。
招來的每一個人都有能力開拓一番新的事業。 這也是給予員工信任與自主權的價值基礎。
誰都知道房地產是個地域性很強的生意,但萬科卻偏偏做到了全國性。
誰都知道中國的房地產市場瞬息萬變,變幻莫測,但萬科卻做到了穩步向前。
從百億到千億,依靠的就是這股創業精神。
從一線城市走到二線,三線。一批又一批二十幾三十幾的萬科人,從北上廣來到陌生的城市, 一無所有,卻有他們夢想與闖勁,開拓疆土。
這就決定了萬科招的人, 個個都有極強的獨立創業的領導力和與年齡不相符的成熟。
當年的大多同事,營銷崗位的在校園里就已經做成了連鎖生意,設計崗位的在校時自己的工作室就已如火如荼。
這些人能文能武,設計師都可以去賣房子賣到銷售冠軍,營銷可以對建築設計工程了如指掌。
所有公司都說要招有領導力的人,但我從來沒有看到過哪家公司像萬科這樣,真正做到了將這么多有領導力的人聚集到一起,並真的給機會展現。
萬科人敢想,敢做。沒有大企業的臃腫,實在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