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日本房地產崩盤從開始到泡沫破裂經歷了多長時間
日本泡沫房價破滅始版末
http://shbbs.soufun.com/lsht~-1~2537/97459500_97459500.htm
❷ 日本樓市的興衰史,是怎樣的一個過程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日本經濟實力在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強勁的出口,讓日本經濟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匯率走高,銀行低利率,國外熱錢湧入,日本又推出稅制改革,一下子日本彷彿進入了最好的時代。
日元的升值,帶動了國內物價的下降,整個國家的經濟全部由內需拉動。金融行業繁榮,也讓更多的企業放棄了主業,轉為投機,普通員工的工資也飛漲。一些日本和世界的經濟學家紛紛說,傳統經濟理論對日本不適用,日本正在創造「新的經濟規律」。
於是,日本人買了美國金融帝國的象徵——洛克菲勒大廈,買了美國電影的象徵——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買了加拿大的森林,澳洲鐵礦,香港最貴的房子,日本女人買了70%法國生產的LV手袋,日本男人成群結隊飛去泰國打高爾夫……
那時的日本房地產更是不可一世,一個東京市的地價就可以買一個半美國。一間900萬的公寓,在泡沫時代可以賣出16.5億日元的高價。簽訂完廣島協議的1986年,東京平均房價直接暴漲120%,1991年樓市頂峰,平均能到272萬日元每平米,而東京市區更是高達1450萬每平米。
到後來,大家都買不起房了,達到了無力承受的地步。於是民眾開始抗議了,希望政府提高利率,出台房產稅壓制房價。正好政府也認為經濟過熱房價過高,加上賣土地的錢不是自己的,但是房產稅收的錢妥妥的是自己的,於是順應民意開征房產稅,另外提高利率。
加息和房產稅是壓制房價最有效的大殺器,每一個效果都很好,雙劍一合璧,日本房價直接崩了。到了1992年日本經濟就不能正常運作了。房價下跌最狠的是1991年,跌幅達到20%-30%。
隨著房價無休止下跌看不到希望,投資炒房客開始大量拋盤,惡性循環,房子越來越廉價。雖然房子越來越廉價,窮人卻依然買不起。因為經濟風暴來臨是無人可以倖存的,大量企業倒閉,工薪階級首當其沖,失業率飆升,大批日本人被套死在樓市中,一輩子給銀行打工償還債務。
(2)日本的房地產是如何崩盤的擴展閱讀:
泡沫破裂後許多日本居民成為千萬「負翁」,家庭資產大幅度縮水,長期背上嚴重的財務負擔,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嚴重影響正常消費。日本銀行及非銀行機構的不良債務高達100萬億日元,最後成為壞賬的達到幾十萬億日元。
日本房價從1991年開始就一直跳水,一直跌到了2002年才回暖。2001年最低谷時,東京平均房價已經從91年的272萬每平米(人民幣15萬)跌到了61萬每平(人民幣3萬)。房價崩塌,會連帶整個經濟體,結果就是企業倒閉,萬業具廢。
❸ 日本房地產怎麼崩盤的和什麼有關
日本房地產發展在世界各地中有其特殊性。日本土地狹小,人口眾多,加上經濟高度發專達,房地產開發屬從戰後一片廢墟上建立起來。伴隨經濟和房地產開發,土地價格尤其是主要城市的土地價格不斷上漲,高度壟斷集中,1985年東京大阪的土地價格比戰後初期猛漲了10000倍。但是如果以為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是客觀原因造成的,是無可避免的,那是不正確的。實際上即使是1985年泡沫已經相當嚴重,如果沒有後來5年時間中執行的一系列錯誤政策,泡沫破裂還是可以避免的。1985年日元升值以及對升值錯誤的估計和預期,將日本直接推入泡沫破裂前的「最後瘋狂」。在5年短暫的「輝煌和燦爛」之後,日本經濟和房地產陷入了已經長達14年的蕭條和低迷。由此可見,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房地產泡沫以及破裂,都不能歸咎於客觀原因。
1990年4月大藏省對房地產業也進行嚴厲的限制,一方面嚴格控制融資,另一方面加征地價稅,使地價冷落下來。地價的下跌減少了企業的實有資產值,更促使地產股股價下跌。股價與地價的下跌使支撐日本企業效益增加的源泉受到削弱,而借款利率提高,成本上升,企業增收的能力大受制約。企業收益前景的暗淡給投資者的心理蒙上一層陰影,預期惡化。
❹ 永不跌的東京房價是怎樣崩盤的
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保持著每年10%的高速經濟增長,在短短20年間從一個農業經濟小國轉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鋼鐵和汽車出口國。
1964年東京奧運會,1966年大阪世博會,日本向全世界展示了從戰敗陰影中復興的國家形象。
為了迎接東京奧運會,日本修建了一系列交通基礎設施,興建了城市。這些大規模的建設帶動了日本房地產行業的強勁發展。當時,東京被認為是全球最有活力的國際大都會。
當時,日本經濟從廢墟上開始快速發展,土地價格保持較高增長。從1960年至1990年的30年間,日本六大城市地價上漲了56.1倍。30年裡,地價飆升了三次,分別對應1961年、1973年和1990年。
不過,前兩次大漲時,日本國內經濟同期處於8%以上的高增長時期,因為有基本面支撐,並沒有形成泡沫,而第三次則迥然不同。
1978年,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由於能源價格大幅上升,美國國內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現象。1979年夏天,保羅·沃爾克就任美聯儲主席。為了治理通貨膨脹,他連續三次提高聯邦基金利率,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
這一政策使美國市場名義利率上升到20%左右的水平,吸引了大量的海外資金流入美國,導致美元大幅升值。從1979年底到1984年底這段時間內,美元匯率上漲了近60%,美元對主要國家的匯率甚至超過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前的水平。
美元居高不下的匯率水平導致美國對外貿易逆差大幅增長。為了改善美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的狀況,美國希望通過美元貶值來增加產品的出口競爭力。
1985年9月,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英國等5個發達國家的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決定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兌主要貨幣有序地下跌,以解決美國巨額的貿易赤字,史稱「廣場協議」。
「廣場協議」簽訂之後,五國開始在外匯市場拋售美元,帶動了市場投資者的拋售狂潮。美元因此持續大幅度貶值,而世界主要貨幣對美元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日元的升值幅度最大,三年間達到了86.1%。
日元的大幅升值提高了日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促進了日本對外投資大幅度增加,為日本企業在海外擴張提供了機遇。但與此同時,日本經濟也已經埋下了泡沫的炸彈。
由於擔心日元升值提高日本產品的成本和價格,日本政府制定了提升內需的經濟增長政策,並放鬆國內的金融管制。從1985年開始,日本央行連續5次下調利率,從5%降至1987年2月以後的2.5%.
當時,日本已經完成了城鎮化建設,國內的城鎮化率超過90%。這意味著在原有產業結構下,日本的經濟增長已經趨向飽和。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大量的資金流向了股市和房地產市場。人們紛紛從銀行借款投資到收益可觀的股票和不動產中。於是,股價扶搖直上,地價暴漲,一個巨大的泡沫正在誕生。
受到所謂「土地不會貶值」的神話影響,以轉賣為目的的土地交易量增加,地價開始上升。20多年前的日本,總是能聽到日本人頗為自豪地說:「你知道嗎?如果把東京的地皮全部賣掉,可以買下整個美國!」
此話不假。當時東京23個區的地價總和確實達到了可以購買美國全部國土的水平,而銀行則以不斷升值的土地作為擔保,向債務人大量貸款。地價上升也使得土地所有者的賬面財產增加,刺激了消費慾望,從而導致了國內消費需求增長,進一步刺激了經濟發展。當時的日本,如果借用「小沈陽」小品裡面一句經典台詞,那就是「不差錢!」
被熱錢沖昏頭腦的人們,卻忽略了一個冰冷的現實:從1974年起,日本城鎮化率已達到74.9%時,日本住宅建設量達到第一個高峰,1987年再創新高。從住房飽和度看,1968年日本戶均住房套數首次超過1,意味著住宅短缺時代已經成為過去式。反觀1961年和1973年的兩次地價大漲,均處於國內住宅需求旺盛時期。第三次地價大漲,則脫離了自住需求的有效支撐。
1986年,日本出現了短暫的經濟衰退,出於對日元升值的恐懼,從1986年 1月到1987年2月,日本銀行連續五次降低利率,將央行貼現率從5%降低至2.5%,這一水平不僅為日本歷史最低值,在當時世界主要國家中也是最低。過度擴張的貨幣政策,造成了大量過剩資金。
在市場缺乏有利投資機會的情況下,過剩資金通過各種渠道流入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造成資產價格大幅上漲。1986年~1990年,東京、大阪等六大城市的價格指數平均增長了三倍以上。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日本樓市本已處於供過於求的狀態,在越來越多資金的瘋狂湧入下,樓市供求失衡進一步被打破,資產泡泡越吹越大。
國際上對界定房地產泡沫,有一個重要的指標,即房地產市值與GDP的比值,如果房地產的市值過大,遠超過GDP,那麼就形成了泡沫。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時,這一比值上升到了172%,隨後釀成了史無前例的金融危機。日本樓市泡沫破裂時,國內房地產市值是GDP的2倍。1988年時,單是東京地區這一比值已經達到140%以上,泡沫程度可見一斑。
1989年,日本泡沫經濟迎來了最高峰。當時日本各項經濟指標達到了空前的高水平,但是由於資產價格上升無法得到實體經濟的支撐,日本經濟開始走下坡路。
感受到壓力的日本政府,決定改變貨幣政策方向。1989年至1990年,日本銀行五次上調中央銀行貼現率,從2.5%上調至6%。同時,日本銀行要求所有商業銀行大幅削減貸款,到1991年,日本商業銀行實際上已經停止了對不動產業的貸款。
中央銀行刻意挑破泡沫,但過於急劇的貨幣緊縮加速了資產市場的崩潰。
貨幣政策的突然轉向首先挑破了日本股票市場的泡沫,1990年,日本股票價格開始大幅下跌,跌幅達40%以上,股價暴跌幾乎使所有銀行、企業和證券公司出現巨額虧損。緊跟其後,日本地價也開始劇烈下跌,跌幅超過46%,房地產市場泡沫隨之破滅。
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出現了長達10年之久的經濟衰退。
1990年1月12日,是日本股市有史以來最黑暗的一天。
當天,日經指數頓挫,日本股市暴跌70%。人們依稀記得,就在半個月前的1989年12月31日,日經指數還達到了輝煌的高點38915點,市場普遍相信「明年股價可以達到5萬日元」。
令人絕望的是,以1990年新年為轉折點,日本股市陷入了長達20年的熊市之中。
與此同時,隨著日元套利空間日益縮小,國際資本開始撤逃。1991年,日本不動產市場開始垮塌,巨大的地產泡沫自東京開始破裂,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境。土地和房屋根本賣不出去,陸續竣工的樓房沒有住戶,空置的房屋到處都是,房地產價格一瀉千里。
1992年,日本政府出台「地價稅」政策,規定凡持有土地者每年必須交納一定比例的稅收。在房地產繁榮時期囤積了大量土地的所有者紛紛出售土地,日本房地產市場立刻進入「供大於求」的時代。
幾種因素的疊加,加速了日本房地產經濟的全面崩潰。房地產價格的暴跌導致大量不動產企業及關聯企業破產。1993年,日本不動產破產企業的負債總額高達3萬億日元。
緊接著,作為土地投機主角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因擁有大量不良債權而陸續破產。結果,給這些機構提供資金的銀行也因此擁有了巨額不良債權。當年,日本21家主要銀行宣告產生1100億美元的壞賬,其中1/3與房地產有關。
1991年7月,富士銀行的虛假儲蓄證明事件被曝光。緊接著,東海銀行,協和琦玉銀行也被揭露出來存在同樣的問題。大量銀行丑聞不斷曝光,使日本銀行業產生了嚴重的信用危機。數年後,幾家大銀行相繼倒閉。
「土地神話」的破滅,中小銀行的破產,證券丑聞的暴露……接連的打擊讓日本民眾對資本市場喪失了信心。此後,受到亞洲金融危機、次貸危機等國際大勢的影響,日本房地產市場再也未能重回輝煌。
作為1980年代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978年時超過了蘇聯),日本結束經濟起飛後快速躥升之勢,逐漸演變為緩慢增長、停止增長乃至嚴重衰退,到了1990年代中期又經歷貨幣快速貶值,從此一蹶不振,泡沫經濟破裂、崩盤,十餘年未恢復元氣。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日本樓市泡沫引發的長達數十年的經濟衰退,已成為全球其他國家竭力迴避的一個錯誤示範。
❺ 日本的房地產是怎麼崩盤
首先肯定有極大泡沫,泡沫破裂之前經過了長達幾十年的高速增長,這是內因;然後大量歐美熱錢撤離,泡沫難以為繼,這是外因。(需要說明的是現在的中國和當時的日本有點相似,除了所謂的城鎮化程度,)
❻ 當年日本樓市崩盤是怎麼回事什麼原因導致的日
80年代日本經濟危機20世紀70年代,日本從「投資主導型」轉向了「出口主導型」,具體表現在:
出口快速增長。石油危機後的1974~1980年期間GDP年平均增長速度均超過了10%。隨著出口的快速增長,出口對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明顯提高。1974~1985年,出口對整個GNP增長的拉動上升至34.5%。出口占總需求的比重也在不斷上升。1985年上升至14.6%,貿易盈餘不斷擴大。同時,日元對美元的匯率比價也逐漸低估,日元匯率處於「抵抗升值階段」。
在這種背景下,1985年9月,美國、日本、英國等5國財長和央行行長在美國紐約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決定聯合干預外匯市場,使美元對主要貨幣有秩序地下調,以解決美國的巨額貿易赤字問題。這便是著名的「廣場協議」。「廣場協議」簽署以後,各國開始拋售美元,導致美元持續大幅度貶值。在不到3年的時間里,美元對日元貶值達50%,也就是說,日元對美元升值了1倍。
在「放任升值」階段,為了應對日元大幅升值局面,1985年10月,中曾根首相的私人咨詢機構提出了擴大內需的政策建議。1986年9月,將經濟結構調整政策具體化。為應對因日元升值導致出口受阻所帶來的「高日元蕭條」,日本政府採取了「擴張性財政政策」;日本中央銀行則採取了「超寬松的貨幣政策」。連續調低利率,在1986年分四次把基準利率從5%下調至3%,1987年2月進一步調低至2.5%的歷史最低水平。與此同時,1987~1989年,日本中央銀行的貨幣供應量(M2+CD)增長速度分別高達10.8%、10.2%和12%,從而造成國內過剩資金急劇增加。在寬松的貨幣政策支撐下,過剩的資金紛紛流向了股市和房地產等領域,泡沫經濟逐步形成。
在1987~1990年期間,低利率和充足的貨幣供給刺激了泡沫經濟投機活動。在炒作之下,日本的地價迅速上漲。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商業銀行一直都在以土地作為貸款抵押擔保。在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泡沫經濟形成時期,日本的股價也在一路上漲。
另一方面,在泡沫經濟形成時期,日本經濟呈現出高增長、低通脹的「表面美麗」現象。而此時,日本的物價水平(CPI)則始終保持在1%以下,直到1989年才上升至2.8%,這也是為什麼日本中央銀行遲遲沒有採取貨幣緊縮政策的原因之一。在危機發生的數年之後,日本前中央銀行行長應中國金融學會邀請來華演講時,曾經多次以日本的這一教訓為例,提出「中央銀行不僅要關注一般商品價格,同時也要關注資產價格」。
1991年「泡沫經濟」破滅後,整個20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陷入了長期停滯,並爆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因而被稱之為「失去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