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知道臨泉姜子牙文化廣場負責人的聯系方式嗎是由哪家房地產公司投資建的呀
姜太公為炎帝神農氏54世孫,伯夷36世孫。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齊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後。公元前1211年,殷朝庚丁八年已酉年出生於東海上;公元前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
姜太公半生寒微,擇主不遇,飄游不定,但他能動心忍性,觀察風雲,等待時機,終遇明主,輔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興周。周武王伐紂,太公為軍師,牧野大戰,滅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太公被封為齊國君主,他治國有方,創建了泱泱大國,遺風猶存,累世相續,為後來的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礎。
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歷代皇帝封為武聖,唐肅宗封姜太公為武成王,宋真宗時,又封姜太公為昭烈武成王。到了元朝時期,民間對姜太公增加了一些神話傳說。到明代萬曆年間,許仲琳創作了《封神演義》小說,從此,姜太公由人變成了神,並且為民間廣為信奉。
關於姜太公的出生地,文獻記載不一,主要是河內說和東海說。
河內說
《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人也。」歷史上第一個給太公故里定位的是東漢史學家高誘(涿縣人)在注縱橫文化釋《呂氏春秋•首時》和《淮南子•汜論》時,兩度把姜太公注釋為「河內汲人」。《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沿者,東海上人。」西晉汲郡出土的《竹書紀年》專載姜太公為"魏之汲邑人".(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水經注》載:「(汲縣)城西北有石夾水飛湍浚急,人亦謂之磻溪,言太公常釣於此也。城東門北側有太公廟,廟前有碑雲:太公望者,河內汲人也。縣民故會稽太守杜宣白令崔瑗曰:「太公本生於汲,舊居猶存,君與高,國同宗,載在《經》、《傳》。城北三十里有太公泉,泉上又有太公廟,廟側高林秀木,翹楚竟茂,相傳雲:太公故居。」 宋氏著名學者羅泌在所著《路史.發揮》中說:「太公望河內汲人也。」清朝王昶在《金石萃編》載:「去汲縣治北二十五里,崇崗巉岩,林木叢茂,有泉滃然,其下距泉復二里許,相傳呂太公墓在此,故名其泉為「太公泉」,士人即其建廟以祀焉……」清乾隆二十年《汲縣志》載:「太公泉在縣治西北二十五里,流十餘里,伏流入地。太公泉東,太公之故居也。」 清製作《水經注》附圖,對太公泉為太公故里,標示明確。 權威著作《二十四史人物考》對「太公汲人」有明確認定。《河南通志》載:「呂尚墓,在府城(即衛輝府,今日衛輝市)西北太公泉,尚昔避紂居東海之濱,後徒渭濱,封國於齊,還葬於此。」北宋宰相呂蒙正留下族譜,現在可以看到的洛陽《呂氏宗譜》沿襲先人記載《齊太公傳系圖》稱:「太公名尚,字子牙,河南衛輝府汲縣人。」 南宋時學者呂祖謙編撰的《呂氏世系譜》、朱熹在《呂氏世系譜序》中稱:「商紂之際有呂涓,字子牙,炎帝之裔,河南汲縣人。」 台灣《呂氏族譜》記載:「太公於公元前1210年八月末日,出生於河南省汲縣。」台北市的《姜太公譜圖》記載:「太公望出生在商朝庚丁帝八年已酉八月初三日河南汲縣(今衛輝市)……」1990年第三屆全國呂尚學術研討會暨呂氏宗親會在廣州潮州盧崗召開,編輯出版了《呂氏族譜》,族譜寫明:「太公呂尚公,河南汲縣人。」西晉河內郡汲縣縣令盧無忌,為太公後裔,太康十年(公元289年)撰有《齊太公呂望表》,文曰:「齊太公呂望者此縣人也。」該碑雖已失落,但故宮博物院等處藏有不同時期的拓片。《呂望碑》,全稱《修太公呂望祠碑》。該碑為東魏武定八年(公元550年)汲郡太守穆子容撰文並正書。該碑雖已失,但衛輝博物館藏有拓片,《金石萃編•卷三十二》載有全文。碑文正面有:「迢迢岳胤,蔚蔚姜枝。盧元忌置碑僻據山阜,崔瑗刻石枕康衢。」陰面鐫刻了尚姓參與立碑的官員和平頭百姓約八十餘人,是研究姜太公的珍貴實物資料。在太公泉鎮前太公泉村姜太公廟內,現保存清朝乾隆巡撫畢沅立的「齊太公故居」碑。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西北地的山崗上有封土高大的姜太公墓,墓前矗立有墓碑,是清朝康熙二十年衛輝知府加伍仲春所立,上刻:「周姜太公塋葬處。」
姜太公第100代孫呂梁先生,廣西人民出版社原社長,數十年從事文史、考古、牒譜研究工作,他經多方考證,1995年撰寫了《呂尚新考》,認定:河南衛輝市,是姜太公出生地和墓葬地。1996年4月8日,廣東、廣西和中州呂氏宗親會代表團雲集太公墓秉誠謁拜,他們說:「衛輝太公泉是姜太公生養死葬之地,我們不願也不會認錯墳山,拜錯祖宗。2001年10月台灣姜太公第101代孫姜竹先生的題詞是:「河南衛輝姜太公誕生地。」 2001年10月24日—27日,《中華呂姓》座談會在廣東省潮陽市峽山東明大廈舉行。廣東呂炳雄先生書:「河南衛輝太公泉姜太公誕生地。」 當代太公後裔,2003年出版的《中華呂姓》主編呂心惠(河南登封人)、呂南明(廣東人)、研究族史的學者浙江呂連起、呂居清、呂龍德、洛陽人呂明月、呂俊海、登封人呂林等人分別前往太公故里太公泉考察並至太公墓前虔誠祭拜。
著名學者李志清先生寫的《姜太公故里在汲縣》獲中央文明辦論文優秀獎,並載入房立中主編的《姜太公全書》一書。近年來,陝西省寶雞市太公釣魚台管理處有關人員曾為研究呂尚的籍貫,從豫南呂姓的封地,到古稱東海郡的山東郯城考證,均未查到說明呂尚籍貫的史實資料和任何歷史遺跡。他們最後來到豫北衛輝,關於呂尚是汲縣人,確有多方面的論證依據和歷史遺跡。因此,2002年陝西人民出版社《百家姓書庫•呂》中認定:「衛輝市太公泉為太公故里。」 陝西寶雞學者胥鼎的論文《姜太公故里及其後裔探討》刊登在陝西出版社的《姜子牙釣魚台》一書中,載曰:「汲縣城西北十五公里外的太公泉鄉前太公泉村,村裡有太公泉、太公廟、太公祠、太公墓,這就是姜太公故里。」2002年農歷八月初三日,在太公故里(太公泉)舉辦了中國衛輝首屆太公文化節暨太公誕辰紀念大會,來自鄭州、山東、北京等地的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討會,會上專家、學者形成共識,一致認定衛輝是姜太公的故里和墓葬地,並定位姜太公為謀聖。專家張新斌同志2006年1月21日,發表題為:「大謀聖姜太公」的文章,文章用充足的證據說明姜太公故里在衛輝無可非議。2005年12月,王振中先生著《牧野大戰與姜太公》一書中,用大量的篇幅,充足的史實論證姜太公故里在衛輝是可信的。
東海說
《孟子·離婁上》說:「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東夷之士也。」高誘注《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人也。」《後漢書·郡國三》注引《博物記》雲:「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於棘津,其浦今存。」《水經注·汶水》雲:「(汶水)又北過淳於縣西,故夏後氏之斟灌國也。周武王以封淳於公,號曰淳於國。」《水經注·齊乘》雲:「莒州東百六十里有東呂鄉,棘津在琅邪海曲,太公望所出。」《水經注》引太公廟碑文曰:「太公望,河內汲人。」究竟何說為確,據史籍和當代有關專家的考辨,認為東海說根據較為確鑿。東呂鄉當為姜太公出生地。古代呂、莒本為一字,莒為周代國名,即為現在山東省莒縣。東呂鄉、東呂里在莒城東面,今屬山東省日照市。漢張華《博物志》明確標出:「海曲城有東呂鄉東呂里,太公望所出也。」西漢的「海曲』則為現在的「日照」。今人楊伯峻對姜太公里籍作了具體的考辨。他說:「閻若璩《四書釋地續》雲:『後漢琅邪國海曲縣,劉昭引《博物記注》雲:太公呂望所出,今有東呂鄉。又釣於棘津,其浦今存。又於清河國廣川縣棘津城,辨其當在琅邪海曲,此城殊非。余謂海曲故城,《通典》稱在莒縣東,則當日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即是其家。漢崔瑗、晉盧無忌立《齊太公碑》以為汲縣人者,誤。」(《孟子譯注·離婁上》)所論有據、甚確。就是說,姜太公的出生地當今山東省東部黃海之濱的日照、莒縣一帶,亦正是司馬遷所說的「東海上人』之義。據齊國國都,當今的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史記記載姜太公出生地為現今日照市。據姜太公分支後裔盧氏宗親世界研究會(含韓國等國外盧氏)史記記載,姜太公出生地為山東日照市。當今中國研究姜太公的最高權威之一,中國國防大學著名教授,姜太公後裔姜國柱先生,經多年研究考證,確認姜太公出生地為山東省日照市。
還需要說明的是,在四千年前,日照市兩城鎮(距市區十八公里),是亞洲最大的城市。這是美國考古專家組同山東大學在實地聯合考察半年之久得出的結論。作為一代偉人姜太公出生在這樣的文化發達地區,應更合乎情理。經綜合考證分析認為,姜太公出生地應為山東省日照市。
《水經注》引太公廟碑文曰:「太公望,河內汲人。」《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人也。」《史記》齊太公世家》:「太公望呂沿者,東海上人。」衛輝市在民國以前屬河內郡,1988年以前叫汲縣。衛輝附近有與東海相似的「北海」這個地名,有碑文為證。 西晉汲郡出土的<竹書紀年>專載姜太公為"魏之汲邑人".(衛輝市太公泉鎮呂村)
❷ 淳茂公園城 五證全嗎
查詢五證是否齊全的具體方法:
第一,我們可以在官網上查詢。有些城市已經專開通了查詢屬了五證的網站,購房者可以登錄當地的網站查詢開發商的五證。可以登錄「XX市房地產交易中心」去查看取得《商品房銷售(預售)許可證》的房產項目。
第二,我們還可以去相關部門咨詢。如果開發企業預銷售商品房時不出示,購房者可以要求其出示,開發企業有明示義務,作為消費者有知情權,也可以向房地產管理部門查詢。
第三,我們可以去銀行詢問一下關於「五證」的問題。不明就裡的購房者有必要在掏錢之前向銀行咨詢一下。一個項目從置地、審批到開工等一系列環節中,銀行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放貸的時候,對項目和開發商的審查還是比較嚴格的。如果項目有問題,銀行這一關就過不去,所以奉勸廣大的購房者,如果實在是心裡沒底,就跑一趟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