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萬科都有哪些成功商業地產案例
青年公寓產品算是比較成功的案例。北京、廣州等地才有這種,這種產品回是公寓,一般面積答 30平方米以下,適合單身青年居住,總價低,功能齊全,包括客廳餐廳卧室廁所等等,你可以搜索一下,好像裝修設計還是得獎了的。萬科在這個方面算是國內最早嘗試和比較成功的了。適合人口比較密集的大城市,年輕人買房壓力大,需要應該小空間過度一下。
❷ 中國知名房地產企業有哪些
中國知名房地產企業主要有:
1、恆大集團
2、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專
3、碧桂園控股有限公司
4、綠屬地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5、保利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
6、中國海外發展有限公司
7、大連萬達商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
8、融創中國股份有限公司
9、華夏幸福基業股份有限公司
10、廣州富力地產股份有限公司
以上10家中國房地產公司為2017年中國房地產企業前10強。
❸ 萬科怎麼做商業地產
業界評價萬科的時候一般有兩種態度,一是承認萬科在中國地產界的領跑地位,尤其是在2006年萬科的營業規模突破200億以後。但同時也會不無惋惜地提到,萬科只做住宅開發,不做商業地產,也不做持有型物業,不符合國際潮流,未來發展堪虞。持此論者,不在少數。而萬科面對商業地產的國際化風潮,自有應對之道。
一、萬科遠離商業地產自有道理可言
1.一些住宅開發商盲目挺進商業地產
盡管沒有上市公司通暢的融資渠道和手段,但很多規模和實力還不是很大的非上市地產企業仍在住宅開發較為順利的基礎上,信心十足的進入商業地產,並將這一種做法,稱為住宅和商業兩種物業開發並舉的「雙輪驅動模式」。國內某直轄市的一家地產集團在兩年前正是採取了這種模式,期望以此獲得更加快速的積累和發展。事實卻未如人意,商業地產畢竟意味著一支專業的操盤隊伍、一大串優質的商業經營資源、一種強有力的資金籌措能力。而就這三方面的要素而言,絕大多數住宅開發商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獲得的。結果是商業地產沒有做起來,住宅地產的土地儲備和開發規模也受到了影響,道理其實很簡單,就是住宅開發商仍然是按照住宅開發思維在做商業地產。2006年該企業經過思考終於調整了戰略,把精力和物力投入到了最熟悉的住宅開發領域,僅僅通過一個新的熱銷項目,又重新奪回了原來較高的江湖地位。
2.做不做商業地產只有適合不適合之分
融資渠道暢順、自有資金厚實、人力資源充沛的萬科,不願意麵對商業地產這個領域。有好奇者問到萬科董事長王石,王石的答復是這樣的:「做不做商業地產沒有對錯之分,只有適合不適合之別。萬科近20年的地產開發歷史所積累的就是住宅開發的經驗,所形成的也是相關的模式和體系,這個體系操作住宅開發非常嫻熟,但對於商業地產卻非常陌生。而中國住宅市場的潛力之大,是足以讓萬科現有的團隊一直操作下去的。」這種思路下,萬科甚至在兩年前主動放棄了世界零售業老大沃爾瑪在商業地產領域的一個非常好的合作機會。
3.萬科參考帕爾迪公司的運營模式
或許這種戰略選擇也與萬科在2004年初選定的標桿企業美國帕爾迪公司的戰略有關。成立於1956年的帕爾迪在創立初期,也做過少量的商業地產,但很快就把住宅開發作為了企業的專業化發展方向。進入20世紀90年代,帕爾迪公司進入了快速擴張的階段。公司的業務擴張到了全美25個州和40個市場。
相關鏈接:帕爾迪公司認為,有兩個因素基本上可以解釋大部分的住房購買行為:一是客戶的生命周期,二是客戶的支付能力,以這兩個因素為坐標,建立了「生命周期與支付能力矩陣」。運用這個矩陣,帕爾迪公司建立了兩大類、共有11類細分客戶。按照這個分類,各個細類客戶的年齡段逐步上升。帕爾迪把各類客戶一網打盡,基本上實現了「從搖籃到墳墓」的終身鎖定,每個人或者家庭都可以從這些客戶細分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萬科目前所使用的客戶分類方法正是淵於帕爾迪的做法,萬科目前的市場擴張和產品系列方法中也隱約可以看到帕爾迪的啟示。從這個意義上看,能夠在不同階段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標桿企業是一件幸福的事。
4.運作商業地產一定要慎之又慎
對於嚮往商業地產的開發商而言,首先要檢討的是自己是否具備開發商業地產的資源整合能力和資本運籌能力,如果僅僅停留對於商業物業的理論利潤的預期上,把住宅中的社區商業的操作思路簡單放大是不會有前途的。對於大部分做住宅開發起家的企業,選擇商業地產一定要慎之又慎。
二、萬科用專業外包思路解決商業物業問題
很多事情確是出乎想像的。萬科最近的一個公告讓很多人開始想像:萬科是不是要做商業地產了?2007年7月10日,萬科發布公告,將與亞洲最大的房地產上市公司之一,同時也是商業地產領域的佼佼者嘉德置地結成戰略合作夥伴。
相關鏈接:嘉德置地集團目前是亞洲最大的上市地產公司之一,總部設在新加坡。核心業務包括房地產、服務公寓及房地產金融,分布在亞洲、澳洲、歐洲和海灣地區的主要城市。其房地產和服務公寓網路遍布全球18個國家70多個城市。嘉德置地上市的子公司及合資公司包括萊佛士控股、雅詩閣集團、嘉茂信託、嘉康信託及在澳大利亞和新加坡上市的澳洲置地。
1.與嘉德置地簽署了戰略合作大綱
透過嘉德置地全資子公司凱德商用產業有限公司,雙方簽署了戰略合作大綱。根據大綱,未來雙方將就萬科開發項目中的商業部分展開合作。凱德商用負責提供項目商業部分的開發資金,並負責有關部分的規劃設計、招商以及經營管理等工作。而萬科負責項目開發、建設和日常經營管理。對於萬科已經開發完畢或部分正在開發的項目中的商業部分,凱德商用也有購買意向。而凱德商用企業的主要業務囊括了商用物業投資和經營管理兩大方面,他們在中國主要是收購一些建成的物業進行經營管理,經營管理成熟的資產打包上市,很少涉及開發、建設環節,基本屬於金融和商業的混業經營。
2.凱德與萬科的合作將會推動商場的開發建設
在1000億的目標之下,萬科的發展已經不是單純的滾動開發了。購並成為萬科規模化擴張的重要手段。2006年以來,萬科在一系列收購舉動後,陸續將富春東方的萬軒國際寫字樓等商業項目收入囊中,這些商業項目也急需專業的運營商來經營。此次與凱德商用的合作,可以視為通過專業外包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萬科的難題。
在萬科對市場和客戶需求充分了解的前提下,嘉德置地豐富的商業運營經驗將大有用武之地。尤其是目前國內沒有特別適合社區的綜合性商業,特別是在二三線城市和一些大中型社區中,缺少能滿足居民日常消費需求的商業項目,相信凱德與萬科合作之後將會推動這種商場的開發建設。
3.未來萬科會逐漸把住宅以外的大量業務外包
通過做減法把萬科做成全國第一大房地產公司的王石在近期的深圳萬科發展策略發布會上宣稱「未來萬科會逐漸把住宅以外的大量業務外包」。這其中就包括為萬科立下汗馬功勞的萬科物業。用王石的話說,按照萬科的擴張速度,總有一天萬科物業的員工會超過百萬人。而這將是萬科不能承受之重。據說,萬科的減法戰略已經從聚焦住宅開發的模式升級到了優化內部業務鏈條,甚至准備將財務管理都外包。王石將這種轉型描述為,從營銷的萬科轉變為技術的萬科、服務的萬科。萬科的目標就是做耐克那樣的公司,除了品牌與設計之外其餘全部外包出去。即使在住宅產業的鏈條內,萬科更希望與更專業的公司合作,而自己則專心做資源整合者與品牌塑造者。
萬科面對商業地產運營這個新課題,並不是採取自我組建隊伍的做法,而是通過專業外包和整合實現了不做即做的目標。個中手法,值得玩味。
❹ 經驗分享 萬科,萬達怎樣做商業地產資產管理
萬達模式:
- 以運營商為核心,投資機構作為財務投資人的類資管模式
作為中國最大的商業地產商,萬達早期的模式,是一方面低成本獲取土地,一方面用銷售物業迴流的現金,來彌補百貨、酒店等持有物業的資金沉澱。
與之對應的,作為北美最大的零售商業地產商,西蒙地產的核心在於有效的資產運作和資本管理,以REITs來支持擴張和發展必需的資本,由於沒有資金沉澱的負擔,其絕大部分精力放在運營上,收入大頭也來源於零售租戶租金。
雖然萬達正在走的路徑與西蒙有所不同,但目標都是為了實現輕資產化運作。王健林說,未來,萬達廣場的設計、建造、招商、營運、信息系統、電子商務由萬達做,但投資全部來自機構,資產歸投資者,雙方從凈租金收益中進行分成。
1月14日,萬達對外宣布已經與光大安石(北京)房地產投資顧問(中國光大控股附屬公司)、嘉實資本管理、四川信託及快錢支付四家公司,分別簽署了有關設立合作投資消費平台的框架協議,4家投資機構擬出資240億元用於投資20座萬達廣場,萬達商業只負責建設和管理。
萬科商業地產業務與凱雷的合作屬於專業的商業地產開發商與專業的頭管理機構合作的典型案例。但不同於萬科轉讓成熟的商業地產項目個給凱雷,萬達商業地產的輕資產化選擇了用新建項目與投資機構合作。
萬達已經用數年的時間證明了其運營能力,而且有故事可講和良好的政府關系,目前公司的很多地塊較為核心,未來還有新增項目,對於投資人來說有利可圖,值得期待。
❺ 請問萬科地產和世茂商業廣場主管哪個好待遇、發展前途請詳細點告知,謝謝。急~
個人覺得萬科來吧。源我是北京一家商業地產上市公司的HR,就我的了解看,世茂在北京的商業發展以百貨業態為主,而萬科做的一直是購物中心。做商業運營管理工作,自然在購物中心更有發展,百貨做的細,但相對的待遇要低於mall。而且世茂的品牌價值和萬科是不能比擬的,當然,僅就北京市場看是這樣的,具體還要看您發展的城市。以上,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❻ 萬科為什麼開始做商業地產和持有型物業
問題很簡單。現在地產開發已經走過了暴利時代,特別是住宅開發項目,國家專採取了一系列打壓政屬策和限購政策,住宅不單單是利潤低了,而且資金流轉很慢,影響力企業的現金流。商業地產沒有太多的政策調控,購房按揭也不受住宅那些限制,包括提供常住戶口、納稅證明等等。萬達地產就是主要從事商業地產運作的。持有物業是指在城市核心區,物業升值空間較大,而且經營收益較好。萬達是榜樣。
❼ 商業地產輕資產運作:看萬科,凱德,萬達等怎麼玩
商業地產商業地產的投資大、回報周期長,對於資金的依賴要比住宅更甚。目前國內的商業地產開發商,融資模式較為單一,過於依賴傳統的模式。如果開發商想要大舉擴張,就必須減少資金沉澱,保障充裕的現金流,在這個背景下,輕資產成為企業必須追求的路徑。
自2010年住宅調控開始,一批開發商開始集中轉向商業地產領域。2014年,在住宅市場由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的大背景下,更是有大批企業紛紛進入商業地產領域淘金。然而,正如一枚硬幣有兩面,商業地產華麗的外表下也隱藏著三大凶險——同質化競爭激烈,運營模式存疑和資金壓力過大。其中,尤以資金最為關鍵(商業地產行業在本質上是金融業)。
一些有先見之明的企業,早在數年前就已經開始布局商業地產的輕資產化運作,並摸索出一套適合自身發展的可行操作方案,明源君思考對比總結了目前商業地產輕資產運作的3種主流模式、具體案例、實現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點,供大家學習借鑒。為表述簡單,我們選取了3種模式的典型代表企業對模式進行命名。
一、凱德模式
- 集運營與投資為一體,運營機構同時作為投資管理人,打通投資建設、運營管理與投資退出整條產業鏈
凱德的模式是,將投資開發或收購的項目,打包裝入私募基金或者信託基金,自己持有該基金部分股權,另一部分股權則由諸如養老基金、保險基金等海外機構投資者持有。待項目運營穩定並實現資產增值後,以REITs的方式退出,從而進行循環投資。國內標桿房企中,萬科商業地產輕資產運營模式被認為是凱德模式的典型代表。
1、盈利模式:基礎費用+額外收入
在凱德模式中,以地產金融平台為動力的全產業鏈是其盈利模式的核心構架(如圖1)。通過投資管理+房地產金融平台+招商運營,成功實現以金融資本(私募基金與信託基金REITs)為主導,以商業地產開發收購、管理運營為載體,既實現穩定的租金收益和持有項目增值收益,又實現金融業務發展帶來的「跳躍性高收益」。
具體而言,凱德模式下,收益來自於基礎管理費和額外收入。
1)基礎管理費
對於CRCT,基本費用占持有物業價值的0.25%,如果按照8%的資本化率計算,基本費用占凈收入比重約3.125%(0.25%/8%);業績提成費為凈收入的4%;物業管理費一部分由總收入的2%構成,而CRCT的凈收入/總收入歷年來一直穩定在64%左右的水平,因此這一部分佔凈收入比重約3.125%(2%/64%),而另一部分為凈收入的2%。綜上所述,凱德置業從CRCT提取的管理費理論上合計應為凈收入的12.25%,實際提取的管理費用占凈收入的比重為14%~15%。
2)額外收入
由於持有20%CRCT的份額,因此除了基礎管理收費,凱德置地還可以享受基金分紅。根據簡單的估算,在2007年~2013年期間,凱德置地平均每年從CRCT獲得的分紅收入為0.1億新元,外加年均提取的基礎管理費收入0.12億新元,相比其初始投入的1.5億新元(CRCT運營物業總價值7.57億新元×20%),年均投入資本回報率約為15%(0.22/1.5)。
2、融資模式:PE+REITs
以房地產PE和REITs為核心的金融平台是凱德置業融資的主要方式(如圖2)。
3、基金的3大特點
1)凱德主導運作基金產品,但所持權益比例適中;
2)優質商業資產進入信託資產包,平衡了投資回收和長期回報的問題;
3)信託產品以穩健的收益健康發展。
二、鐵獅門模式
- 以投資機構為核心,運營機構作為受託管理人的基金模式
前面講到,商業地產商業地產的投資大、回報周期長往往嚇退無數英雄好漢,即便「有錢、大膽、任性」進入者,獲取的投資收益也相差甚遠。有沒有一種方法,只需要投入很少的錢,卻能夠獲得超額的收益?鐵獅門一度做到了。
鐵獅門的總裁曾坦言,通過合資基金模式,鐵獅門不僅實現了加速擴張,而且能夠以不到5%(通常只有1%)的資本投入,卻分享項目40%以上的收益!下面,明源君以其旗下上市基金、澳大利亞交易所上市REITs
Tishman Speyer Office Fund(TSOF)的管理合約為例,分析鐵獅門的「空手套白狼」的輕資產運作模式。
TSOF於2004年12月在澳大利亞交易所上市,募集資金4.05億美元。上市之初,TSOF通過發起另一隻私募基金鐵獅門Speyer
Properties(TSP),間接收購新加坡國家投資公司旗下Prime
Plus基金在美國持有的12處物業45.9%的股權(當時總估值約18.87億美元,總收購價18.52億美元),後又藉助TSP參與收購了另外6處物業(根據協議,TSOF有權利在TSP新收購的位於美國核心地區的物業資產中佔有至少25%權益,但如果TSOF連續兩次拒絕TSP提供的投資機會,或在24個月內拒絕了3次投資機會——無論連續與否——或TSOF的控制權改變,則上述參與投資協議終止)。
作為TSOF的管理者,TSP和旗下管理公司TS
Manager每年將提取相當於TSOF總資產0.5%的基礎管理費;在所有運營成本、開發和再開發成本實報實銷的基礎上,TSP還將提取相當於年收入2.5~4.0%的物業管理費,並在改善性投資中提取相當於施工成本2.0-4.0%的監理費,在新開發項目投資中提取相當於施工成本3.5%的開發管理費,在收購事件中提取相當於收購總價1%的收購管理費,在資產出售事件中提取不超過轉讓總價1%的資產轉讓費,租戶支付的租金保證金也由TSP代管。
上述由TSP和TSP
Manager提取的運營費收益約佔到TSOF基金年凈收入的13~14%,這些還只是鐵獅門日常的管理費收入。此外,它還參與基金超額收益的分享,即業績提成。根據協議,自成立之日起,TSOF每5年進行1次業績分享(第一次是在2009年12月1日),只要5年的年均總回報率(包括租金收益和資產升值收益)超過10.5%,超過部分TS
Manager將提成30%。
鑒於2007年高峰時鐵獅門旗下許多物業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已升值了兩倍,以此計算其分成收入確實能達到30~40%水平!
當然,鐵獅門的模式在獲得巨大成功的同時,也因其一味通過放大財務杠桿擴大收益等原因,在上一次金融危機中遭遇重挫,值得警惕。
三、萬達模式
- 以運營商為核心,投資機構作為財務投資人的類資管模式
作為中國最大的商業地產商,萬達早期的模式,是一方面低成本獲取土地,一方面用銷售物業迴流的現金,來彌補百貨、酒店等持有物業的資金沉澱。
與之對應的,作為北美最大的零售商業地產商,西蒙地產的核心在於有效的資產運作和資本管理,以REITs來支持擴張和發展必需的資本,由於沒有資金沉澱的負擔,其絕大部分精力放在運營上,收入大頭也來源於零售租戶租金。
雖然萬達正在走的路徑與西蒙有所不同,但目標都是為了實現輕資產化運作。王健林說,未來,萬達廣場的設計、建造、招商、營運、信息系統、電子商務由萬達做,但投資全部來自機構,資產歸投資者,雙方從凈租金收益中進行分成。
1月14日,萬達對外宣布已經與光大安石(北京)房地產投資顧問(中國光大控股附屬公司)、嘉實資本管理、四川信託及快錢支付四家公司,分別簽署了有關設立合作投資消費平台的框架協議,4家投資機構擬出資240億元用於投資20座萬達廣場,萬達商業只負責建設和管理。
萬科商業地產業務與凱雷的合作屬於專業的商業地產開發商與專業的頭管理機構合作的典型案例。但不同於萬科轉讓成熟的商業地產項目個給凱雷,萬達商業地產的輕資產化選擇了用新建項目與投資機構合作。
萬達已經用數年的時間證明了其運營能力,而且有故事可講和良好的政府關系,目前公司的很多地塊較為核心,未來還有新增項目,對於投資人來說有利可圖,值得期待。
四、4條路徑實現地產輕資產化
從提升企業資產流動性,進而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以及有效利用外部資源快速發展,提升凈資產回報率(ROE)進而在短期內提升業績的角度而言,商業地產企業的輕資產化都是十分必要的。
商業地產企業實現輕資產化經營的途徑主要有售後回租、REITs、商業信託、合作開發4種。
五、發展輕資產要注意的4點
1.良好的資本運作能力是輕資產模式成功的關鍵——物業前期的開發和收購需要佔壓大量資金,凱德採用「REITs+私募基金」的方式解決物業開發和培育的問題,而美國鐵獅門則採用高財務杠桿收購實現規模擴張;
2. 良好的運營管理能力是成功的依託——無論是新加坡還是美國REITs,後期都是通過成熟優秀的運營管理能力獲取超額收益;
3. 優化資產組合是成功的推進力——新加坡凱德以及美國鐵獅門等往往是通過不斷優化資產組合,提升整體的投資回報水平;
4. 嚴格的風險控制是成功的保障——美國波士頓模式即通過嚴格的資產交易原則(P/FFO或租金回報率/資金成本)把握行業周期,從而規避風險,實現低買高賣,以提高整體投資回報率。
六、總結
地產趨之若鶩追求輕資產運營是否過火了?爭論還在繼續。
但爭議歸爭議,地產輕資產化運營趨勢已無可阻擋。無論是重資產還是輕資產發展模式,其發展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資本投入,而輕資產模式財務杠桿率更高,可以使商業地產商更好的突破資金瓶頸,獲得快速發展。隨著國內金融市場的逐漸成熟,商業地產商應逐步搭建REITs平台,前端整合金融資源,後端提升運營能力,同時堅持風險底線,避免鐵獅門的悲劇,實現快速穩健的發展。
❽ 中國的商業房地產公司都有誰
2011中國十大房地產企業排行榜1 萬科地產(創於1984年,高新技術企業,中國最大的專業住宅開發企業之一,全球200家最佳中小企業,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 中海地產(始創於1979年,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500強,中國房地產行業領導品牌之一,著名品牌,中國海外發展有限公司)3 保利地產(大型國有房地產企業,國有房地產企業綜合實力領先企業之一,房地產行業十強,保利房地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4 合生創展(致力發展住宅地產/商業地產/酒店地產等泛地產事業的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上市公司,合生創展集團有限公司)5 富力地產(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房地產企業之一,上市公司,國內房地產界影響力品牌,廣州富力地產股份有限公司)6 恆大地產(中國房地產企業10強,專業致力於房地產產業開發的企業,中國十大房地產品牌,恆大地產集團有限公司)7 遠洋地產(北京最大開發商之一,上市公司,中國房地產10強企業,專業致力於房地產產業開發的企業,遠洋地產控股有限公司)8 綠城地產(綠城致力於高品質物業的開發,中國企業信息化500強,十大房地產品牌,行業知名品牌,綠城房地產集團有限公司)9 招商地產(始創於1984年,中國最早的房地產公司之一,上市公司,中央A級企業,著名品牌,招商局地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10 陽光100(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房地產十大品牌,中國房地產百強企業,中國最早的房地產企業之一,陽光100置業集團)
❾ 看凱德,萬達,萬科等怎麼玩商業地產輕資產運作
品牌管理的輸出而已,什麼「輕資產」?做大了,用點新詞罷了,這就是中國「成回王敗寇」後,對成答功者的追捧現象。
「輕資產」,就是通過品牌輸出,轉嫁自己的風險,降低自己的風險及成本------就這回事。
商業地產的真諦,是如何通過有規劃的方式,把項目里進駐的商家,生意快速好起來的過程。不是什麼亂七八糟的包裝,吹噓後的自娛自樂。-----真正的商業地產,不存在什麼「輕資產」這個概念。你做到一定程度後,就能「輕」起來,做不到,就別想「輕」。
一個行業了有幾個務虛的就夠了,他們走的路子不是所有同行的「成功盛典」,不信,可以學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