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水的自然特性有哪些
水的化學成分如果按質量百分比看,含有11.11%的氫和88.89%的氧。如果按體積來看,則有兩份氫一份氧。單獨存在的水分子叫作單水分子,水分子發生締合可構成雙水分子、三水分子等。水的特性包括沸點高、蒸發熱大、熱容高、反常膨脹、良好溶劑、能不斷發生締合等。
水同其它物質一樣,受熱時體積增大,密度減小。純水在攝氏零度時密度為999.87千克/立方米,在沸點時水的密度為958.38千克/立方米,密度減小4%。
在正常大氣壓下,水結冰時,體積突然增大11%左右。冰融化時體積又突然減小。據科學家觀測,在封閉空間中,水在凍結時,變水為冰,體積增加所產生的壓力可達2500個大氣壓力。這一特性對自然界和工業有重要意義。岩石裂隙在反復融凍時裂隙逐漸增大就是這個道理。地埋輸水塑料管為防凍壞,一般要求一定的埋深(大於凍土層深度)。
水的凍結溫度隨壓力的增大而降低。大約每升高130個大氣壓,水的凍結溫度降低1攝氏度。水的這種特性使大洋深的水不會凍結。
水的沸點與壓力成直線變化關系。沸點隨壓力的增加而升高。
水的熱容量除了比氫和鋁的熱容量小之外,比其它物質的熱容量都高。水的傳熱性則比其它液體小。由於這一特性,天然水體封凍時冰體會級慢地增厚,即使在水面長其封凍時,河流深處可能仍然中液體,水的這種特性對水下生命有重要意義。水的這一特性對指導灌溉也有意義,如進行冬灌能提高地溫,防止越冬作物受低溫凍害。
參考資料:http://wyzx.es.e21.cn/2005qiu/czpd/kczy/05-06shang/kx/2/02/kzzl.htm
B. 土地的自然特性和經濟特性是什麼關系
您好 土地的自然特性決定經濟特性 經濟特性對自然特性有一定影響
C. 自然地理環境有哪些特性
1、氣候多變,季風影響顯著 。
2、地勢西高東低,地貌復雜,以山地為主。
自然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環境由地球表層中無機、有機的、靜態和動態的自然界各種物質和能量所組成,具有地理結構特徵並受自然規律控制的環境整體(系統)。
由大氣、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組成,這些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岩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了一個互相滲透、互相制約和互相聯系的整體。
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系統還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產功能、平衡功能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形式。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除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種最重要的常態地貌類型以外,我國還有類型繁多的特殊地貌分布,如冰緣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
其中冰緣地貌,僅青藏高原和大興安嶺北段,類型就有45種以上,比前蘇聯和美國多一倍,成為世界上冰緣地貌類型最多的國家。如此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為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多元化和中華文化的多樣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我國地處地球的北溫帶,既無嚴寒,又無酷暑,氣候宜人,眾多的江河湖泊,使廣闊的土地可墾可耕,供人們衣食。
因此,與世界上各古老文化相比,中華文化產生和延續有一個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同埃及文化囿於尼羅河流域,巴比倫文化囿於兩河流域相異,中華文化滋生地不是依託一個江河流域,而是擁有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兩個大的區段。
D. 土地有哪些自然特性和人文特性
1、土地的自然特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數量的有限性(不可再生)。(2)位置內的不可容移動性。(3)效用持久性。(4)效用的差異性 2、土地的人文特性(1)用途的廣泛性(2)供給的稀缺性(3)社會經濟位置的可變性(4)可壟斷性
E. 房地產的自然特徵主要有哪些
自然特徵
房地產屬於人類適應自然,改變自然能力的一種體現,即人類勞動力,自身的一種不斷變更、進化、增強的代表。
從結構上說,從最早的山洞(藉助天然形成的居所)、樹棲、至後來的人力改造過的草木結構房,到後來,科技發展形成的磚術、磚混、鋼混、鋼結構等,都是反應出人類在適應大自然過程中進步。
F. 自然環境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環境具有三個最基本的特徵:整體性、區域性、變動性。
1、整體性――指版環境的各個組成部分和要權素之間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2、環境的區域性――在於各個不同層次或不同空間的地域,其結構方式、組成程序、能量物質流動規模和途徑、穩定程度等都具有相對的特殊性,從而顯示出區域的特徵。
3、環境的變動性――是指在自然和人類社會行為的共同作用下,環境的內部結構和外在狀態始終處於不斷變化的過程中
4、開放性——指環境是一個開放系統,有物質和能量的輸入和輸出。
5、有限性——環境為人類發展提供的資源都不是用之不竭的;環境對污染的容納量野不是無限的。
6、綜合性——自然環境已不是純粹的天然環境,而是綜合了一定的社會因素。
7、可調節性——自然環境是高度復雜的系統,當人類作用引起的環境結構與狀態改變部超過一定限度時,環境系統的調節功能可以使這些改變逐漸消失,使其結構和功能恢復原貌。
G. 自然經濟的特徵有哪些
然經濟具有如下的特徵:①它與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相適應,人們的經濟聯系和經濟活動基本局限在經濟單位內部,生產規模十分狹小;②它以自給自足為生產目的,物質生產的自給自足是這種經濟形態的本質特徵.③自然經濟中的勞動交換和經濟聯系形式是直接的.
新課標教材對「小農經濟」表述為:它「是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形式.」
小農經濟具有如下的特徵:① 以家庭為生產、生活的基本單位,精耕細作;② 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③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由上述對自然經濟和小農經濟概念與特徵的表述,我們不難看出,自然經濟和小農經濟是一個不相同的概念,但二者又有交集,都是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產物.自然經濟的最本質屬性是物質生產的自足自足,和商品經濟相對立;小農經濟的最本質屬性是農業經營規模狹小,隨著社會屬性的變化,和商品經濟聯系加深.
科學地講,小農經濟是指以個體家庭為主要單位,農業經營規模不大的一種經濟形態.其最本質特徵是家庭經營,生產規模小.中國小農經濟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即在鐵犁牛耕技術的出現普及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之後.小農經濟隨著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制度的變化,具有三種社會屬性,即封建小農經濟、資本主義小農經濟、社會主義小農經濟.
H. 土地資源的自然特性和經濟特性有哪些
土地的自然特性
1、土地面積的有限性。
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內
3、土地質量容的差異性。
4、土地永續利用的相對性。
土地的經濟特徵:
1.土地供給的稀缺性。
2.土地用途的多樣性。
3.土地利用方向變更的困難性(土地用途變更的困難性)。
4.土地增值性。
5.土地報酬遞減的可能性。
6.土地利用方式的相對分散性。
7.土地利用後果的社會性。
I. 自然經濟的特徵有哪些
(1)其基本特徵是抄:以家庭為單位生產,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基本自給自足。
(2)與其他經濟相比,具有如下特點:
由於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因而具有分散性;
由於基本自給自足,很少與市場聯系,所以具有封閉性;
由於其生產規模小,不可能有太多的積累,遇到天災人禍,很容易破產,因而具有脆弱性;
由於其分工簡單,規模小,很難擴大再生產,也沒有改進技術的願望,因而具有保守性;
但是,正因為此,它也有著頑強的再生性。
(9)房地產自然特性有哪些擴展閱讀:
生產工具的進步,特別是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技術的使用;耕作技術的進步;私有土地的出現。
耕作方式
1.原始農業採用「刀耕火種」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標志著中國農業進入「耜耕」或「石器鋤耕」階段。
3.商周時期,出現了少量青銅農具和中耕農具,掌握了開溝排灌、除草培土、漚制綠肥、治蟲滅害技術。農業生產得到發展。
4.春秋時期,鐵器農具、牛耕出現,戰國時期推廣,此後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
5.隋唐時期,江東地區出現曲轅犁(江東犁),標志著中國傳統步犁基本定型。
J. 信息資源具有哪些自然特性和經濟特性
自然特性:抄
1,非物質性襲 2,易流動性 3,可再生性和數量的無限性 4,易轉換性(其記 錄介質和表達方式都容易轉換)5,易分享性 6,質量差異性 7,意義多樣性(同 樣的信息對不同的人或組織可能具有不同的意義)
經濟特性:
1.信息資源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2.信息資源的稀缺性。3.累積性與再生性。4共享性。5信息商品的「檸檬市場效應」。6智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