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房地產投資是什麼概念
房地產投資就是以房地產做為資本增值工具的一種投資方式。
❷ 房產時代之後,我們投資些什麼比較好
房地產行業的黃金時代是指自1998年住房體制改革開始,中國房地產行業進入了快速發展回的階段,這個階答段被稱為房地產的「黃金時代」。「黃金時代」的發展模式概括為,企業的盈利模式建立在土地的持續快速升值上;長期寬松的信貸環境,房企資金成本比較低,房企財務杠桿比較高。在國家調控政策的主導下,房地產市場由2007年的過熱回歸到理性。地產行業的白銀時代,在2008年就應該開始了,但是國際金融危機打斷了這一進程,今天的轉型正是接續2008年那場未完成的變革房地產行業的白銀時代所謂的『白銀』不僅僅是成色的變化,而且是房地產行業的使用功能發生變化,房企的轉型是必然的。未來,房地產行業將成為旅遊、養老等產業的載體,不再單純地體現為投資屬性,更多的表現為去投資化。」
❸ 中國房地產市場崩潰後 什麼東西最具投資價值
中國房地產市場崩潰後,武器彈葯最具投資價值,因為那時候必然會發生戰亂
❹ 房地產投資熱過去以後什麼是投資熱點
話無百日紅,熱的東西也有個時間制,熱過之後就變涼了.所以還是投資房地產,在泠時低價投入,熱時就高價賣出
❺ 18年房地產後最值得投資的是什麼
這幾年一直都是海南房地產市場的繁榮期,這還只是在三亞陵水等地的一個建設發展階段,可以說的是一直到旅遊度假養老休閑產業邁入數年後的平穩期,海南房地產市場的投資價值都不會減少太多
❻ 房地產泡沫破滅後可投資什麼
投資 有機作物。打健康,綠色牌。已經有人在做了,老百姓特別認同。
❼ 房地產黃金十年已經結束,你還投資什麼產品
房地產黃金十年結束了,接下來是白銀時代除了房地產,還有基金、保險、信託、大宗商品等一、我並不認為,房地產的時代就結束了,城鎮化繼續提高,仍將帶來大量的居中需求,這里我認同任總的觀點。
核心觀點:居民居住需求在增加,增加供給才是王道。
二、就世界范圍來看,房地產約佔全球資產總值的60%中國居民的資產配置中,房產佔比69%,較全球平均水平高,我們還處於城鎮化進程當中,還有10年左右才結束,所以房產配置比例較高,一旦城鎮化進程接近尾聲,房產的配置將會逐步降低,那個時候,其他資產的配置會大幅上升,保險、股票、養老基金等資產的配置會大幅上升。
❽ 房地產、股票熱過後還將熱什麼(投資參謀)
參加近日舉行的中華收藏文化國際研討會的一些行家認為,種種跡象表明,中國歷史上第四次收藏高潮即將來臨。
據有關專家研究,歷史上中國人對收藏古玩字畫的偏愛數千年中從未間斷,其間形成全國性的收藏高潮的卻只有三次:第一次出現在宋朝,第二次出現在康熙乾隆年間,第三次出現在清末民初。
改革開放後,中國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民眾生活水準大幅提升,加之節假日的增多,為人們從事收藏活動創造了良好條件。八十年代以集郵、集幣為先導的收藏隊伍異軍突起;到九十年代,古玩藝術品收藏熱又悄然興起,並顯示出前所未有的高漲勢頭。
滬上收藏評論家朱浩雲認為,進入新世紀,中國第四次收藏高潮即將來臨,基於以下幾個理由:
其一、中國目前經濟向好,社會安定,為收藏熱的興起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其二、中國的民間收藏活動正向廣度和深度發展,民間收藏組織相繼建立,現全國具有法人資格的一級收藏協會就達數十家,幾乎遍及各省。各地還出現了一批私人博物館、收藏館。如今在此間,收藏的含義已不僅是一種雅好和修養,也是一種投資和發財的手段,並逐漸成為一種時尚。
其三、收藏品交易市場蓬勃興起。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大大小小的收藏品交易市場已達數百家,包括許多城市已經擁有頗具規模的古玩城。
其四、文物藝術品拍賣高潮迭起,價位迭創新高。近兩年,中國藝術精品頻頻在海內外拍賣市場登台亮相,成交活躍,令藏家驚喜不已。這些佳績也預示著中國藝術藏品將走紅於國際市場。
其五、越來越多的機構、企業爭相介入收藏品市場,促進了市場繁榮。
其六、收藏品研究的活躍和媒體的炒作也將為民間收藏熱的掀起而推波助瀾。
這些跡象表明,繼房地產熱和股票熱之後,中國民間很有可能出現收藏熱。
❾ 房地產以後的發展趨勢是什麼樣的
未來房價發展的趨勢:
一、 中國的人口數量與結構決定著住房高增長的需求。
中國的人口數量的增長讓中國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住房生產。改革前的三十年中國並未合理的解決人口增長與居住的問題,1978年城市人均居住面積僅為3.6平方米,低於建國初期4.7平方米的水平。雖然改革的三十年中有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市場化之後,每年的開復工總量都在擴大,但仍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
縱觀全球曾經發生過的房地產泡沫中又有哪個國家或地區是在人口告訴增長中發生的呢?當人口增長下降且住房能滿足基本需求時,房價就失去了上漲的壓力,如現在的德國家庭總數少於住房總套數,房價自然也就難以上漲了。
中國的人口結構也決定著家庭分裂的速度。中國的家庭人口平均數已從1990年的3.96人/戶下降到了2008年的2.96人/戶,並在不斷的下降中。正是因為70年代之後的高生育率決定的,80—90後的家庭分裂速度在不斷加速,這種加速會延續大約至少十年。
中國的城市家庭新增戶數從2000年的約700多萬戶上升到2008年的約1100多萬戶。而每年市場化竣工的住房大約只有500多萬套,僅能滿足不到一半新增家庭的需求。如果不能加大投資與供給,長期的供不應求現象無法緩解,政策的調控可以平衡一時的供求關系,但不等於滿足、釋放了需求,最終反而讓鎮壓中的需求膨脹,嚴重的沖擊市場的穩定性。
二、中國的城市化需求。
中國正處於經濟數十年持續的高增長中,這個增長中的貢獻相當一部分來自於城市化的需求。沒有哪個國家的房地產泡沫是在這個國家經濟的高增長中出現的,也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在不實現城市化率的提高中實現經濟的高增長。
歷史上中國遺留下來的最大問題就是城鄉的二元結構所引發的貧富差別和發展不平衡問題。改革前的三十年中國是重重工業而輕城市化的進程。世界上,特別是亞洲的多數國家都在二戰之後迅速的用低成本完成了本國的城市化進程。大多在人均1000美元GDP時實現了城市化率65—70%。而我國1949年時僅有城市132個,市區人口僅為全部人口的7.3%。到1978年只有城市194個,城市化率僅為17.92%,處於城市緩慢發展的階段。而1978—1995年期間承包制解放了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城、城市化率開始加速。1995年已有城市640個,城市化率達到了29.04%。
從世界各國情況看,30—70%的城市化率為加速和快速發展的階段,70%的城市化率之後為穩定發展的階段。而我國正處於這個高速和加快的城市化率階段,1995年至今城市已達660個,城市人口已超過6億,城市化率已達45%,雖然低於49%的世界水平,但仍以年均1.26%的速度在增長,最高年份達4.65%的增長率。
中國用了三十年的改革時間解決了2億農民的進城問題,但還需解決4億農民的進程問題。如果同樣的速度將需要60年的時間,必須以成倍增長的速度才有可能在未來的20—30年,當我國經濟總量達到世界第一時實現城市化率65—70%的水平。
中國現有存量住宅約145億平方米,至少還要建設240億平方米才能在不斷拆舊與拆除中實現這一目標,而長期的供給嚴重滯後,尚無法滿足這個城市化率的需求。
從近十年城市化進程的情況分析,外地非農戶籍人口約佔用城市住房的16.4%,外地農業戶籍人口約佔用城市住房的15.3%,兩者合計約佔用30%以上。不管這些房子是用什麼方式提供的,至少應有這么多數量的住房,而目前的生產能力是無法達到滿足條件的,市場化的供給條件只能在其中擇優錄取了。這個競爭與選擇的手段大約就是價格了。
三、土地資源的稀缺性。
中國現有城市建成區的面積約3.84萬平方公里,僅占國土總面積的0.4%,而農村宅基地的面積約16.8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1.75%。如果拿出1%的國土面積來建設城市,則至少可以解決14億人的居住問題。實際中國是不缺少土地的。
但中國面臨著土地制度的約束性條件,無法讓農村的土地,特別是宅基地產生集中的效應,並讓農民的宅基地可以變成進城的資本。尤其是中國對糧食安全的顧慮不得不出台嚴守十八億畝紅線的政策。於是土地在生態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工業生產與城市發展的多項選擇中成為了資源極度稀缺的產品。
土地是再生的資源,但土地的用途則是多樣性的。目前國土的可耕種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17%,但實際的農田只剩了18億畝多一點,其中約13—15億畝用於糧食的生產,其餘用於經濟作物等。但從土地利用的變化看,變成只剩18億畝耕地的原因與建設用地的增減直接關系並不大,而最大量的則是退耕還林的生態保護。
而全國的建設用地中又有基礎設施用地、工業項目用地、交通水利用地、旅遊用地、軍事用地和城市建設用地等多項。城市建設用地中又有商業、辦公和住宅用地之分。住宅用地中還要分保障性住房用地和商品房用地等多類。結果最終的全部建設用地中房地產用地只剩了4.5%,而商品住宅用地就更少得驚人了,於是土地的稀缺性就埋下了招拍掛中不斷出現天價的種子。
參考 我要A家家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