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房地產股價下跌意味著什麼
2011年最不看好的行業和板塊 第一:由於地產行業已從前期的支柱產業中剔除,地產板塊十年的黃金增長高峰期逐漸遠去,這個行業對中長線資金而言,沒有多大關注價值,即使該板塊有技術反彈出現,也只可以短線思維對待。 第二:銀行股,2011年宏觀經濟政策受貨幣投放量過大,引發物價上漲,引發通貨膨脹現象加劇,已經引起中央和政府的擔憂,新的一年裡,社會貨幣供應量將採取有收有縮,有保有放的基本策略,即7大新興產業的行業,積極財政、稅收政策會進行一定扶植,而傳統的、過剩的、高排放、高能源消耗、粗放型增長的產業會有一定壓縮,這個過程將影響銀行收益。 第三:鋼鐵產業,我國鋼鐵產業的效益提升和維持主要依靠市場拉動,主要依靠地產、樓市、基本建設工程、汽車、船舶、製造業的拉動,對內而言,這個行業又受原材料價格上漲,電力、人工成本的上升影響,在雙瓶頸效應的約束下,鋼鐵行業的整體盈利水平將低於2010年,維持在2009年總體水平。 第四:電力企業,電力企業是國計民生產業,向上提價空間有限,但是,火電類企業又被下端的電煤上漲因素困惑,該行業處於夾板中生存的狀態不會改變,不可給該行業的盈利提升給予太高期望值。 第五:遠洋運輸產業,從世界各國,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形勢看,各國之間基本處於各保各的需求市場為主,簡單的通過增大貨幣投放量去拉動基本建設尋求的經濟刺激模式,已經遭遇引發通貨膨脹的質疑,而世界經濟恢復高速增長的預期並不明顯,國際貿易在新的2011年難以恢復上升趨勢,因此,遠洋運輸行業在新的一年裡,仍然還會在低谷之中徘徊。 第六:紡織、化纖行業,從94年開始,國內紡織、化纖行業遭遇西方國家一系列制裁之後,一直處於不景氣狀態,尤其是傳統的紡織作坊式的企業,能夠維持微利和保本生產的,已經算相當不錯。在部分服裝加工、、生產、出口型的外向企業中,為數不多的幾只服裝股業績持平增長勢頭能夠維持,但,中國服裝行業能夠打出國際品牌,形成在西方市場有足夠領先優勢的還是稀少。 第七:航空產業,國際市場的石油價格持續上漲,對燃油消費有著巨大依賴性的航空業存在成本轉嫁、消化過程,其次,世界經濟復甦預期不佳,以及人民幣匯率不穩定風險,仍然會影響這個行業的收入提升。
⑵ 股票和房地產的關系是什麼能詳細說明嗎
房地產綁架經濟,房地產一波動國家經濟就震盪,你可以看看美國次貸內危機對美國經濟所造容成的影響!
資金不能說是互動,但有一定聯系!當國家進行房地產時,會造成一部分資金撤出,但不一定是股市,有可能是期貨,或者其實可投資領域!
在股市上,當房地產板塊走強時,會強烈帶動大盤走勢,如果房地產持續強勢,則大盤一路暴漲!
因為地產板塊以權重股居多,一但一股高走,必然帶動本板塊的量能變化,進而使大盤高走!
⑶ 地產股票還有投資價值嗎
1年之內沒什麼價值,地產是一定要調控的。
⑷ 為什麼說買房不如買房地產股
去年聖誕節,泰禾老總黃其森喊出了「2018年銷售額2000億」的豪言之後,不僅招致深交所的問詢,也吸引了大批投資者對房地產板塊的側目和鈔票。新年伊始,國證地產指數(399393)已上漲11%,同為國證地產指數成分股的藍光發展,更是拋出了一個瘋狂的股票期權計劃:解鎖條件為未來三年復合增長率51%!而它當時的TTM-PE才僅僅19,在區域地產商之中並不算多高。
看看這解鎖條件,按第一年的預計業績計算,PE就已經降到12,PEG低至0.2,成長+低估股中的戰斗機。
當然比起泰禾這樣准備銷售額一年翻番的雄心壯志,藍光發展利潤年復合50%多的解鎖目標也只能算做「小目標」了,但這種奪路狂奔的氣勢確實少見。眾所周知,這幾年各大城市的房產限購政策每半年左右就要來一輪,一輪比一輪嚴格,一輪比一輪慘烈,各地房產交易市場逐漸冷清,加上房產稅勢在必行,房地產股票似乎陰雲密布。但股票市場向來就不是順應人性的地方,炒來炒去,炒的只有倆字:
預期
大漲之後的「利好出盡是利空「、陰跌之時突然暴漲的」利空出盡「,雖然說起來都像是事後諸葛亮,卻無時不刻的在展示當時市場的偏好:喜歡講業績,還是更愛畫大餅做PPT;偏愛腳踏實地的確定利潤,還是去押寶業績反轉的時刻。找准偏好,超越預期,是股票持續上漲的重要因素。
房地產行業的預期
我們觀察商品房銷售面積單月同比在由正轉負時,整個行業增速減緩,房地產股票收益率卻開始持續跑贏大盤:
這件事可以簡單地理解成利空出盡,畢竟國N條緊接著再來國X條,也無法讓寒冬把整個行業凍死。老百姓對高房價苦不堪言,又憧憬著何日中國能像美國那樣以金融和高科技產業作為主要經濟增長點,而不是房地產。但是大家心裡也明白:房價跌一點,門檻降一點,身邊就有無數人沖進售樓處,也輪不上自己;再者,房地產仍然是國內最重要的支柱產業:據官方數據,2016年房地產業增加值佔全年GDP的6.5%,而如果再包括上下游產業,這個數字將達到34%——當然,這么機密重要的數字是外國機構在2015年計算的,僅供參考。
深究起原因,地方財政仍然很需要土地財政的支持,即使目前已經有部分改革之聲,但政策落地尚需時日。在全國各地去杠桿擠泡沫的前提之下,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已經面臨市場置疑(比如近期環保PPP股票的股東們一定十分清楚這種置疑),在觸及土地財政底線的時候,政策都會有所松動。
另外,自古以來國人對房子就有一種痴迷,學名「剛性需求「,而這種剛需並不是幾年時間可以改變的。很多人做股票或者工作創業掙了大錢,並不會立刻再投資原有品種,反而是去買房子,究其原因,一是路徑依賴,近十幾年的房價漲幅秒殺絕大多數投資品種收益,房子本身還自帶杠桿,小首付大收益,也是一門好的投資;二是買房情結,以及對房子附帶的醫療教育價值的需求。於是每個人掙錢了都會買房子,而身邊房子多的人活的也挺好,這樣一致性的心理預期,推動著整個社會不停買房,房地產的生意同樣不停歇。
總之,從歷史上看,房地產行業是門極好的生意;現在看,這門生意還會繼續紅火下去。下圖的估值表可以看出目前房地產尚屬低估到平均值的范圍,有估值修復的趨勢;如果以近幾年來比較,更是屬於低估。
那麼文章開頭的兩個區域房地產商,為什麼要制定這么高速的增長計劃?因為再不擴大規模,結局就是:
死
龍頭的盛筵
我們觀察近幾年的各個行業變化的規律,經常出現「老大和老二打價格戰,老三死了「的場面。也就是說,在競爭激烈又規模見頂的行業,如果不能做大做強,最好的結果可能只有被收購,否則就是眼看著自己本就不多的市場份額被龍頭們繼續搶占。
在各地限購政策和M2增速逐漸縮減的條件下,2018年的房地產行業整體增速勢必放緩。各個機構預測2018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將由正轉負,較為樂觀的估計也是增速減小。同時,房地產行業的集中度已逐年增加,前10名房企的銷售金額從2014年的16.9%,到2017年上半年的26.6%。2016年銷售額排名前20的房企,其中19家仍然在2017年前20的名單上,甚至名單內部的差距也在逐漸擴大。
這才叫階層固化。
中產階級焦慮階層固化,房企的老闆們同樣焦慮。但事到如今,也不能怪房企們當初盈利行為太粗暴。過去房企獲得高利潤的手段主要就是高價囤地,各地出現的「地王」新聞屢見不鮮,新聞里地價的數字已經令人瞠目結舌。這時一些小房企可以孤注一擲,用高地價將大房企或者願意出合理價格的房企排擠出局。當一塊地皮有了價格之後,剩餘周邊的未開發的地皮和已經建好的樓盤也會漲價。如果利用政策做強制價格限定,就會出現一二手房價格倒掛導致搶房的情況:
多名南京房地產業內人士對經濟觀察網記者表示,作為南京樓市最熱的區域之一,河西目前執行嚴格的限價政策,河西南的新房申報價格均不超過3.5萬元/平方米,河西中的新房申報價格均不超過4.5萬元/平方米。
但目前河西區域二手房的報價普遍在5萬-6萬元/平方米,一二手房價格倒掛嚴重。
以前埋下的雷,只能交由市場慢慢消化,政策只能充當一時的緩沖。
如此一來,有開發能力的房企無法拿到地皮,「搏一搏單車變摩托」的激進房企,一方面低利率時期高杠桿拿地享受了地價增值,另一方面待規模擴大後降低杠桿,准備下輪繼續高價拿地。這場面簡直就是武俠小說里左腳踩右腳的絕世武功。但這些企業卻很有可能因為這種賭博導致資金鏈斷裂,無數樓盤變成了爛尾樓和荒地。所謂「劣幣驅逐良幣」,就是這么一回事了,這也是為什麼萬科總想著地產要迎來「白銀時代」,因為在白銀時代,才能減少幾分荒蠻,多一些理性和規劃。
現如今,地方政府在出售地皮的時候也加入了除價格以外的因素,要求競標者擁有綜合開發地產的能力,例如要求參加競標的房企擁有一定的市值規模(世界500強或中國前200強等)、有相關運營經驗、地皮上所建項目需符合高等級的行業標准等。
讓小房企入主世界五百強,確實太難了。
於是,房企拿地的溢價率明顯下降,大型房企的拿地意願也更強烈。由於房企銷售到資金回籠有大概半年到一年的滯後期,上次房企銷售小高峰在2016年底,根據2017年三季度末的統計,上市房企在手貨幣現金較2016年底增加約5個百分點。而上市房企的存貨/預收賬款比也在近年的低位,較去年的2.7下降至2.15,大型房企同樣擁有拿地的能力。
如果再往未來看,租賃市場的急劇擴大,會對房地產企業的運營能力產生考驗。近期「租購並舉」概念給房地產股票的火爆行情再添一把火,並不是單純的炒概念,而是發達國家曾走過的一條路。
龍頭們競爭的結果,就是不小心踩死了原本偏安一隅的各個小房企,即使中國房地產行業市場規模足夠大,隨著大型房企銷售額「千億俱樂部」不斷擴充名單,掉隊者必將進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從2017年的股市來看,市場的偏好在於龍頭企業,不管是央視50指數火了起來,還是超級品牌指數的推出,都可以說明目前市場更喜歡看的見的利潤。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周期性行業,房地產在歷經多輪限購政策後,省會或區域中心城市限購情況已經有所松動。
秒殺一切指數的龍頭們
首先這些城市同樣有去庫存的動力,二線城市房價已經有所反應,中國特色的「漲價式去庫存」在這個市場上同樣管用;其次,這些城市本身需要吸引人口和人才,以保持自身的區域地位,北上深也需要治治大城市病,將人口分流;最後,從北上深輪流領漲,到一線城市一起領漲,接下來二線城市房價補漲倒也符合國人一貫的口味。
房產 vs 房地產股票
講了半天房企的股票,房價呢?
萬科A在去年創新高之後流傳很廣的圖,從2000年算起,一線城市房價漲了586%,而萬科A漲了3769%!但很多人會說,拿不住這樣的股票。房產的低頻交易特徵,的確幫助了很多人發家致富。
當一項投資如果能給我們帶來十數年的高收益,人們自然會完全信賴,但房價的問題,還得考慮這些方面:
1.「房住不炒」已經成為市場共識,超額收益的獲取難度變大;
2. M2增速持續下降至低位,會是常態嗎?
3.過去中國經濟增速快,國人也都習慣了每年加薪的節奏,但目前僅有少數行業能夠支撐這樣的高速增長,老百姓對加薪幅度甚至未來二十年能否保住這份工作的預期,需要再想清楚;
4.接上一個問題,還得規劃好自己的現金流;
5.不管是投資一線還是二線城市,得知道未來賣出的對手盤大概是什麼樣的群體;
??
從一個投資者的腦子里想問題,要考慮收益的確定性和分配的資金比例,得到最後的期望。如果房地產股票是個大概率盈利的機會,自然不會放過。
但最後不得不老生常談一句話:剛需買房子,任何時候都是最好的時機。畢竟丈母娘是不會想怎麼分配倉位的事情。
原創知新派
⑸ 房地產企業對外股權投資有什麼意義
房地產企業控制著我國最主要的經濟。
⑹ 股票和房地產有什麼相互關系
當前國內股市火爆,吸引了各方眼球,決策者密切注意,很多學者也紛紛發表宏見,縱論是真牛市還是幻像。但這里我不想點評股市火爆背後的原因,想關注的是,股市火爆之後,那些獲豐厚收益而暢懷開心的股民們會把盈利用到何方,特別是到底會把多少比例的盈利用到擴大自己的消費上。
真正意義的個人浮動資產
在過去,中國經濟主要是靠投資拉動,政府行為處於主導。但現在已經慢慢過渡到靠內需推動的時代,居民的消費行為對經濟增長起到決定性作用,而且這個重要性會越來越大。這時候,居民在消費傾向上的微小變化對宏觀經濟的影響都能凸現出來了。
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人基本上都沒有什麼個人資產,消費完全由收入決定,而絕大多數的收入就是靠工資,而工資高低又是由宏觀經濟,更准確地說,宏觀經濟中的實體部分來決定的。
居民的生活消費是完全被動地接受宏觀經濟作用,特別是國家政策和政府投資的作用。那時候,條件好一點的人能有一些現金和銀行儲蓄存款或者一點黃金,再後來,又開始擁有些國債和企業證券。中國居民們逐漸累積屬於自己的個人資產,其消費模式也不再是當月吃光工資,有多少用多少,而會開始做長遠決策和短期決策相結合,跨期消費。但這些個人資產收益小而穩定,資產價值幾乎不會發生波動,也不會對居民的消費發生任何意外的沖擊和干擾。
1991年國內股市開通,中國居民們開始擁有真正意義上的個人浮動資產。股市的第一桶金和幾輪牛市熊市變換行情讓很多人積累了大量的股票資產,也讓更多人認識到股市的陰晴變化之快,股價的變化無常。相當比例的人因為股市行情的一點波動就會使生活處境和消費能力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當房子有了價格
中國居民的經濟生活在上世紀90年代還遇到另外一件大事:房地產市場的放開。這意味著住房不再是免費發放的福利品,房子可以買賣了,有價格了,而且這個價格還會變化,且變化還很快、很大。
當資產價格變動引起居民消費的變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財富效應」。這個話題在國外已經被研究了很長時間。如前面所說,因為現金和銀行存款、債券等資產價值變化很小,一般人們主要討論股票市場和住宅房地產的財富效應。早在20世紀70年代,著名經濟學家、曾因為創立「生命周期消費假說」而獲198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莫迪格亞尼(Modigliani)就在一系列文章中就提出,假定勞動收入不變,財富每增加1美元會導致美國消費者支出增加5美分。從那時起,資產價值變動對消費的財富效應就逐漸成為經濟學尤其宏觀方針政策研究的一個討論重點。莫迪格亞尼的5美分論斷也被廣泛引用,包括成為美國宏觀經濟決策的參考。
之後的研究雖然對這個論斷有一些微調,但總體上經濟學界承認,財富變動會引起消費變動。
學者們開始區分股票價值變動對居民消費的長期效應和短期效應,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長期和短期效應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是僅僅影響當前消費支出,還是會作用到很久之後的消費決策。直接效應,簡單來說,就是覺得自己變富了,至少手頭變闊綽了,就想多花錢了。
有人就此質疑,股票盈餘還停留在賬面時候不存在這個效應,「紙面財富」只有真正賣了、套現了、落袋為安了,才可能算是財富。但如果套現了,那隻是一次性收益,該股民不會預期將來每次都遇上好運氣,不會認為自己的一生收入(勞動收入+資產收益)真的發生重大改善,那麼最多有短期效應,長期來看就沒有什麼了。所以,有人認為間接效應更重要。
直接和間接效應
所謂股票市場的間接財富效應,是指股票價格的變動,會被人們認為是重大的宏觀基本面信息,導致人們對未來經濟發展的預期發生改變,從而影響居民的消費支出。簡單來說,股市上升會讓你對未來更加樂觀,你因此增加消費。你會預期到未來收入會增加,那麼何不現在就開始消費。但如果如此去理解股票市場的間接財富效應,那股市財富效應就變得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因為如果股票上升本身就不過是個傳導信號的作用,並不是效應發生的真正根源,股價和消費只是有形式上的統計關聯
⑺ 房地產有什麼股票
房地產板塊出現大跌並不罕見,主要原因有二個:一是股市大勢不好,房地產股票很難獨善其身,出現暴跌也不奇怪。二是,房地產市場開始轉冷了,開發商未來的日子不好過了,房地產股票也會出現暴跌,因為投資者不看好房地產市場。
所以,如果是股市大環境不好,導致的房地產股票大跌,或許後面還可能漲回來。而如果是房地產發生大逆轉,那麼這樣的房地產股票大跌恐怕是該類股票的重新估值了,投資者很難在短期內翻身。
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如果已經反映到股票上了,那房地產企業肯定會日子不太好過了,盡管今年房企的業績還是蠻不錯的,但是明年這種形勢的大逆轉,房企老總們都是看得很清楚的。所以,對於房企來說,只能是一邊降價促銷,去庫存,加快回籠資金力度,提高周轉率,並且收縮戰線。
⑻ 以公司的名義買股票和房地產有什麼好處
普通買賣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個人有持股比例限制。
如果某個公司要增發,個人一般不容易獲得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