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目前北京房地產市場是怎樣的一個發展趨勢
上半年可以看,下半年可以買。上半年可以看,我覺得大多數都是看中國的經濟。下半年可以看能買1號線不買2號線,這是我一個最基本的。 【王軍】我說一個數據從09年來看,09年銷售面積比08年漲了44%,而土地出讓面積09年反而比08年低了,降低了14%。也就是說09年供應還不如08年。我說這個說明了什麼,我認為2010年下半年房價可能還會上漲。我認為越早買越好。這是第一個觀點。第二個觀點,以後如果房子主力消費人群,商品房的主力消費人群,以後是改善型居住這些人。也就是最有消費能力的那些人。為什麼?因為他本身有房子了,他把房子賣了,賺一個差價就有能力買新房。從這個角度來講,也就是說,資源是稀缺的,品質又要好,這個才具有投資價值。 【耿梅】我覺得投資性的,你現在沒法說該不該買,從歷史發展來說,這么多念了,所有前期買房的人,應該說一大半90%的人都沒有虧。所以我覺得在合適的機會,從投資角度上,我覺得房價相對穩定的。這是中國相對在投資領域比較穩定比較踏實的。投資選擇什麼樣的產品呢?我本人認為主要是看它的稀缺性、位置。你必須是有增長的空間。 【毛大慶】我一般說你是不是真有用這個房子,如果你真有用,不管是改善的還是什麼,就趕緊去買。為什麼趕緊去買?事實上這是一個規律。現在北京我剛剛說了,盆就這么大,我們北京16000平方公里土地,我跟多位學術和政府領導檢查過這個數,也就6千平方公里能蓋房子。不光是蓋住宅。以我實際的需要,如果需要買就趕緊去買。但是這個裡面有一些要注意的。今年下半年出現的這些高價地到一年多以後投入市場,那個時候房價和那個時候北京的平均消費能力,我覺得這個裡面要警惕一件事情。我覺得北京房價終究會走上很高的價格,但是要注意,有可能出現一個時期房價已經遠遠脫離了市場的平均消費能力。那個時候會出現一批房子放在那,可能走得很慢的局面。不代表北京的房子多了,需求少了,或者說供過於求,我覺得不是。仍然是供不應求。從這些角度來看,我覺得一手房、二手房都是房源,不能說新房是房源,二手房也是重要的房源。一季度二手房交易量驟然下降。大家也都看到了。 【裴曉紅】謝謝毛總。 【周榮友】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買得起好的大的房子。 【裴曉紅】實現居者有其屋是我們大家共同的期待。讓我們充滿信心的走進值得期待的2010年,感謝台上嘉賓與我們分享了他們的觀點和智慧。謝謝!
求採納
『貳』 北京房產市場近況
2017年北京房地產市場經歷了多次政策限制,從3月底到上個月一直處在價格平穩的階段,房價基專本沒有變化。
但是屬八月份下半月市場明顯出現回暖跡象,八萬的單價限制也已經取消,最近上萬左右的預售價已經批了好幾個盤。
正常情況下,每年九十月份都是房地產的黃金時期,這期間很多樓盤會有價格上提的情況
如果您有買房的想法,建議盡早做決定。
居理新房,祝您早日買到您理想的新房
『叄』 北京目前的房產市場怎麼樣
從北京整體房價的問題,未來是怎麼樣的趨勢?
長期來說,從16-17年暴漲以專後,房地產市屬場進入了白銀時代,未來10-20年,房產進入平穩增長時期,在這段時間,房價保持穩定上漲10年,但是增幅較慢。
短期來說,2018年3月份後預計整體穩中有升。首先必須貫徹房住不炒的大政方針,故而房價是基本穩定的,二手房略有下降;同時因為北京房產市場的調控處於較高水平,進一步收緊的可能性相對較小,在政策在不出現大的調整的背景下,壓抑市場需求會得到部分釋放,使得市場出現一定程度的回升。
從一線業務角度做預測明顯感覺新房的成交在回暖,且主要集中在一些明星盤(指集中開盤,優惠較多大開發商的樓盤)。且許多限價地商品房也在相繼入市(總結有12個限價地商品房,分享在我的朋友圈您可以看下),這些限價地商品房也會在上半年5-6月份也將有很好的成交表現,並且在北京新房均價上做出均勻高價盤的作用,即成交均價穩中有降。8月份後進入金九銀十,剛需需求在限價地商品房上大部分得到去化,改善需求凸顯,高品質好位置的新房價格穩中有所攀升。
『肆』 我想在2014年在北京做房地產銷售不知道前景怎麼樣啊望有經驗的朋友們幫忙指點一下,建議也可以提,
如果您對北京不熟悉的話本人建議您不應該輕易介入。
『伍』 北京的房地產市場到底怎麼了
在中國,談論任何問題都離不開「有中國特色的國情」,那麼,就讓我們結合國情探討一下中國樓市泡沫的成因和趨勢。
第一,二十年「嬰兒潮」和大學擴招造就了中國樓市的「忠實客戶群」,也決定了中國樓市的「短命」特徵。
「市場需求」是分析任何經濟問題最關鍵的出發點之一,那麼,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強大需求究竟源於哪裡呢?有人認為,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必然帶動數以億計的農民進城,從而使中國房地產的市場需求持續旺盛,這正是很多中國主流經濟學家經過大量數據調查後得出的貌似強有力的結論。然而,理論上的強大並不等於現實的可行,中國的城市化並不像專家頭腦中想的那樣「順理成章」和成為房價飆升的發動機。
首先,中國城市化任重道遠,不可能復制歐美日模式。中國是一個城鄉「二元結構」社會,go-vern-ment通過嚴格的戶籍制度把中國人區分為「城裡人」和「鄉下人」,這與西方國家根本不同。長期以來形成的「既得利益」和「社會保障」的困擾使得積重難返的中國戶籍改革推行了8年仍無實質進展,為農業人口的城市化製造了巨大障礙,數以億計的進城農民並沒有順利地成為城裡人,相反卻成為「新城市流民」,導致社會治安狀況急劇惡化。政治制度的「滯後」造就了中國的「城市化假象」。中國有14億人口,要實現70%人口的城市化,遠遠超出了中國乃至全世界資源的承受能力。有專家做過有趣地統計:如果中國人全部達到美國人民的生活水平,那麼,中國的GDP至少要達到美國的50倍,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資源瓶頸」成為中國城市化「不可承受之重」。大家不要只看到歐美日的高消費生活,實際上他們是建立在對全球第三世界國家自然資源、廉價勞動力「掠奪」的基礎之上的。日本擁有67%的森林覆蓋率,卻嚴格控制林業採伐,而是從東南亞大量砍伐熱帶雨林,從中國廉價進口一次性木筷;美國近幾年把大量工廠搬遷到中國,卻通過對技術和品牌的壟斷攫取了利潤中的絕大部分。據報道:一台中國製造的美國品牌的ipod機,美國公司的利潤是62美元,中國加工廠僅得到了4美元的加工費。一位叫「謝國忠」的中國人說「中國在國際交換中僅獲得了一點麵包屑而已」,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模式的悲哀;美國《華而街日報》發表了一篇《我們思考,他們流汗》的文章,顯示了美國人的優越感;中國媒體頻發的《中國價格被貼全球,中國人為美國養老》類的文章,引發了全民對「中國模式」的反思;也許正因為這樣,中國go-vern-ment才痛定思痛地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構想。
總之,處於經濟全球化「食物鏈底層」的中國億萬廉價勞動力,想要與經濟大鱷們「分享全球經濟盛宴」,僅僅是「畫餅充餅」而已。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有生之年」,中國人不可能達到歐美日的發展水平,單憑熱情、勤奮和「經濟大躍進」的勇氣是無法完成市場經濟制度再造和全民素質提高的「城市化」任務的。
其次,中國建國50年來落後的基礎教育使中國城市化不得不付出「時間推後」的慘重代價。日本之所以能從一個資源貧乏的彈丸小國一躍成為經濟強國,與其從明治維新開始的「重教國策」分不開的。而社會主義的中國,雖然到處都能看到「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之類的標語口號,但基礎教育的投資卻始終處於世界的「後進行列」。我們無法想像數以億計的家庭貧困、知識貧乏的農民,僅僅因為進了城,就能在一夜之間脫胎換骨,擠身白領行列,並擁有購房實力。現實是,絕大多數進城的農民,甚至包括包工頭一類的「上層民工」,都難以承受城市中高昂的房價。雖然他們的確希望能在城市中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住房,雖然這個階層人口眾多,但由於其現實收入和預期收入的雙重低下,把他們歸結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巨大有效需求,顯然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那麼,一定程度上導致本輪房價上漲的真實需求又來自哪裡呢?
統計顯示:1962年至1982年是中國出生人口最為龐大的二十年嬰兒潮,累計出生人口超過4億5千萬人,而這批人現在全部進入就業期,購房需求旺盛。但真正的有效需求還在於1998年朱鎔基go-vern-ment推出的「高校擴招」政策。當時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朱鎔基出於「減輕全社會失業壓力,讓年青人回歸高校」的戰略考慮,強力推行「高校擴招」。顯然,這只不過是「權宜之計」,暫時緩解的就業壓力必然在四年之後更大規模的爆發。2002年,第一批擴招大學生畢業,這群大多離鄉背井的年青知識分子們,擁有了較高的收入,不願意回到落後的農村。僵硬的戶籍制度使他們在城市中始終缺乏「歸宿感」,由於沒有「戶口」,他們無法在本地登記結婚,無法公平地讓孩子享受當地教育資源,甚至於買輛自行車都上不了牌照。這群無依無靠的大學生,只能通過購房實現人生最基本的夢想,他們才是中國房地產市場最剛性的需求。
但是,我們也不得不注意到,隨著「嬰兒潮」期間最晚出生的人都已進入就業、結婚、購房期,那麼,這股由「嬰兒潮」和「擴招潮」部分引發的「購房潮」也已經到了「退潮」的時候了。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64年至1982年,中國每年凈增人口約1700萬;1982年至1990年,中國每年凈增人口約1500萬;1990年至2000年,中國每年凈增人口約1200萬;2000年至2005年,中國每年凈增人口約800萬。隨著新生兒的減少和嬰兒潮人口的陸續老齡化,中國社會的老齡化已不可逆轉,2020年後50歲以上的人口將會高達約六億人,屆時老年人口將占人口總數的40%以上。這對於中國房地產市場絕對算不上一個好消息,隨著青壯年人口的不斷減少,建立在幾億超廉價勞動力基礎上的中國經濟真的能長久維持房產不敗的神話嗎?那些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是沒有多少購房的強烈動機的,越來越少的年青人面對「兩個年青人養活四個老人」的沉重壓力,其購房需求到底還有多少「剛性」?值得人們深深地懷疑。那些買房養老的朋友們,可能在自己進入老年後面臨著房產長期穩步貶值,租賃市場也因無數中小城市對流動人口的分流而迎頭向下的窘境。古人雲:世事難料,三思後行。
諺語雲: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老齡潮」剛剛湧起,「失業潮」又緊隨而至,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繼「知青返鄉」和「國企職工下崗」的「兩次失業潮」之後,由於產能過剩和產業升級導致的「第三次失業浪潮」也即將來臨,大家可以關注一下近期的各大媒體。本輪失業浪潮的主體將不再是國企職工和返鄉知青,而將是擁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年青白領們。成幾何級數增長的大學畢業生,面對的卻是效益下滑的企業,這導致了畢業生起薪連年下降,這在中國物價「全面快速上漲」的大背景下是「十分不正常的」。以「縮水的薪水」如何買得起「大大注水的商品房」?中國經濟如果不能讓外來白領這樣一群「最剛性的購房者」富裕起來,中國房價就必然掉頭向下。
第二,中國失敗的住房市場化改革為中國房地產市場的混亂提供了制度保障,這種失敗的制度是不可能支撐中國樓市的長期繁榮的。
我們說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福利分房制度是不好的,因為它無法達到資源的最優化配置,造成了全社會性的住房緊張和分配不公,所以,中國go-vern-ment大力推動住房市場化改革,從長遠來說是中國經濟市場化戰略的重要一步,從當時情況看,也是go-vern-ment急於藉助房地產市場來啟動國內疲軟的「內需」,拉動經濟增長。雖然想法是好的,但由於中國go-vern-ment在政治改革上的「不思進取」導致了中國房地產「能猜中開頭,卻猜不中這結局」的宿命式的悲慘命運。應該說,直到令天,中國仍然沒有建立起一個真正規范的、市場化的房地產市場,而且,就go-vern-ment對待自身利益的曖昧態度而言,我們也不能指望在短期內,中國房地產市場能夠真正建立起來。為什麼這么說呢?
所謂市場經濟有兩個關鍵的「必要條件」,一是所有權的獨立,二是交易雙方地位的平等;因為只有「所有權獨立」,市場中的雙方才能夠展開交換。改革開放前,中國一切財產都是公家的,也就無所謂交換。另外,如果沒有交易雙方地位的平等,一方就可以強迫另一方接受不全理價格,也就不能起到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所以,沒有交易雙方地位的平等,就沒有市場經濟。我們看一看中國房地產市場,這兩個條件一個也沒有實現。
雖然中國go-vern-ment自1998年就宣布取消福利分房制度,但作為房地產行業最關鍵的要素土地,一直被各級go-vern-ment牢牢控制,哪塊土地可以開發,哪塊不可以開發,每年開發量是多少,都由go-vern-ment說了算。沒有土地所有權的獨立,雖然購房人買了房子,但房子下面的土地仍然是go-vern-ment的,也就是說,你買的房子,你自己沒有所有權。「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給購房人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風險」。比如說,中國住宅用地使用年限為70年,但你以為你能在70年間擁有它的可能性有多大?你可以到大街上看看,還有多少70年前的住宅(除了文物)沒被拆除?現實是,隨著地方go-vern-ment「經營城市」的政績沖動,上世紀80年代的住宅(僅使用20多年)很多都已經面臨被拆遷的命運,真正能挺過70年的確屬鳳毛麟角。有人可能會問:房子是我花了一生的錢買的,有合法的三證,怎麼可能說拆就拆呢?的確,房子是你的,但房子不是建築在空氣中的,它所依存的土地是你花多少錢也買不來的,中國的每一寸土地都屬於國家(由各級地方go-vern-ment代為行使所有權)。既然土地是國家的,那麼當go-vern-ment要徵用你家所佔用的土地的時候,自然是說一不二、合理合法的。2004年和2005年發生在南京仁和嘉園的居民小區公共綠地被暴力強行徵用的事實就是很好的證明,雖然你對房產擁有合法的所有權,但go-vern-ment強拆你的房子也是合法的,這是不是象一個悖論?1991年,北京北辰集團在北京中軸線上開發了一座名為「觀天下」的別墅社區,2400多美金/平方的售價在當時實在可以稱得上「天價」,當幾百戶具有相當社會影響力的富豪們陸續搬入他們的家園之後僅僅十年之後,就因為奧運會主體育場選址在此而被「毫無商議」地給拆掉了。2005年,在六朝古都南京,也發生了一件引起市民巨大爭議的事件,即盛世華庭將被拆除的消息:1996年,6000元左右/平方米的盛世華庭形成了南京比較早的富人區。可是這些擁有財富、地位、社會影響力,以及房屋合法產權的社會名流,依然面臨自己的私人財產得不到保障的尷尬境地,而且原因居然滑稽到「go-vern-ment要將盛世華庭建成一個商業性休閑娛樂區」,還大言不慚地聲稱是為了「保護玄武湖」。近幾年,全國各地由於拆遷而引發的暴力事件,絕大多數都與房屋產權與土地所有權分離的荒謬制度有關。
其實,從以上列舉的案例就可以看出,在中國所謂的「房地產市場」上,交易的雙方是嚴重不平等的。賣方是擁有億萬財富的開發商,開發商的資本和go-vern-ment的權力在利益的共識下結成聯盟,其強勢地位不言自明。而作為交易另一方的普通民眾,不但沒有土地所有權,沒有拆遷的發言權,沒有商品房定價的參與權,甚至連真實的售房信息都得不到。明明是欺騙顧客,卻自稱「銷控」;明明是縱容房價,卻自稱「市場經濟,go-vern-ment不能幹涉定價」;明明是托市,卻自稱為了保障絕大多數擁有住房的百姓的資產不縮水;明明自己大肆建設自建房,卻以「政策真空」為由,千方百計地阻撓老百姓的自建房努力。沒有「公平」的所謂市場經濟,不但起不到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甚至還不如計劃經濟。其實,這種投機資本和權力結合壟斷的「經濟怪物」不僅僅只會損害普通百姓的利益,甚至連富裕階層也無法倖免。前不久傳出的哈爾濱「天價醫葯費事件」、南京「盛世華庭即將拆除事件」都是針對富人開刀的案例。
那麼,這種失敗的制度又是如何導致中國樓市的短期繁榮的呢?而它又能撐多久?
1998年,中國取消福利分房後,除了go-vern-ment機關和「體制內單位」(利研、高校等)還暗地裡建設自建房福利分配外,絕大多數老百姓都被迫只能以「市場的方式」解決住房問題。老南京都能體驗到,計劃經濟時代分的房子大多存在戶型單調、不合理,沒有像相的社區景觀,規劃落後等一系列問題,這就使人們改善居住條的願望空前強烈。另一方面,長期的福利分房積累了大批因資歷不夠而居住空間狹小的有效需求。這些因制度原因造成的「補償性住房需求」在2002年後集中爆發,是中國房價飛漲的又一重要原因。但是,這一需求來的快,去的快,不可能長時間持續。應該說,近兩三年的購房潮已經消化了這些「補償性需求」中絕大多數的有效成份(主要針對沿海發達地區,中西部地區稍稍延後),指望這一塊需求支撐中國房地產大廈二十年高歌猛進,顯然是痴人說夢。
第三,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金融市場的混亂,為中國房地產市場提供了充足的資金。
說一千,道一萬,如果沒有充足的資金,中國房地產市場不可能如此「過度繁榮」,那麼錢從哪裡來呢?這么多的錢又為何願意進入房地產市場呢?
首先,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貨幣發行量的巨增,造就絕對數量龐大的「先富階層」(相對比例不高)。中國的「先富階層」是很有中國特色的,絕大多數都是權力階層和資本階層,真正靠所謂「誠實勞動」合法致富的人並不佔多數。中國的官民比例是1:28,佔中國人口1/28的公務員階層可以說是中國最大的富裕階層。前幾年,公務員工資偏低的報怨還屢有耳聞,公務員辭職下海的新聞不絕於耳。可幾乎一夜之間,公務員成了「最搶手」的職業,去年,100萬人爭考公務員的壯觀場面恐怕大家還記憶猶新吧!為什麼人們這么喜歡當公務員呢?最近在網上看了一個上海24歲女公務員的工資條,這個剛剛大學畢業的小女孩,雖然月薪只有1200餘元(未達到個人所得稅起征點),但奇怪的是一年七七八八下來,到手的收入竟高達9萬余元,平均每月8000多元,加上完善的福利和保障利益,相當於月薪9000餘元。剛畢業即有這樣的收入,即便在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也足夠令人驚嘆的了。第二個「先富階層」是壟斷和國有企業的中高層幹部。網上比較有名的一個帖子:年薪十三萬不敢交女友,說的是一個供職於南京供電局的研究生,年薪十三萬,卻深感生存壓力的故事。由此,我們可以看看這些壟斷部門的利潤有多麼豐厚。這種脫離了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薪酬是市場優勝劣汰的結果,還是權力保護傘的保佑,想必不用我說吧!再說國有企業,中國五十餘年的發展積累了數以萬億計的國有資產,但隨著國企的MBO改革,大批國企一賣了之,如此眾多的資產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內從「全民所有」就成為某些人「神聖不可侵犯的私有財產」,怎能不民怨沸騰,怎能不導致貧富分化,這也就是為什麼老百姓支持「朗咸平」的根本原因。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中央意識到國有資產拍賣存在問題的時候,卻發現國有資產已經基本賣光了。2005年,這種刮分國有資產的不良之風又漫延到了國有大中型企業。以山東中部某大型國企為例,車間主任、廠長等一線中層領導,最高合法年薪甚至高達20萬,即便技校畢業的班組長,只要在要害車間,每月僅獎金收入即可達5000餘元,而普通工人月薪只有1000多元。這種分配的巨大不公是具有普遍性的,以至於中央在06年初發文要求扼制國有企業管理層收入增長過快的問題,但顯然「政策出不了中南海」的中央go-vern-ment已經無力控制這種系統化、合法化地刮分國有資產的行為了。還有一股不可忽視的富裕階層就是「資本買辦階層」,比如南京華僑路茶坊里很有名氣的司褲特曼先生,就是這一階層的典型代表。洋人在大賺中國消費者的錢,讓大量的勞工以低廉的價格出賣勞動力,但同時,他們也造就了一大批有錢的洋買辦,通過藉助跨國集團的超額利潤獲得自己的「成功」。
既然社會上有這么多有錢人,在深具「買房置地」傳統的中國,不買房又買什麼呢?更何況房價叫著歡地上漲。
其次,中國城鄉割裂的「二元制社會」結構,從根本上造成了地區發展極端不平衡,促使購房資金過度集中。東部上海很多人的收入已經和國際同步,而中西部大量農村還為了每月500元的收入而在田間勞作,這就形成了一個「馬拉松式的社會結構」。俗話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自然導致貧困地區的「先富階層」向發達地區集中,農村「先富階層」向城市集中,這一群體的數量不容小視。山西暴富的煤老闆們北京、上海炒房的行為,即是這一趨勢的極端反應。
再次,是中國長期溫和通貨膨脹導致的不明朗前景和爛掉的股市導致資金湧向樓市。筆者接觸過一位在南京從事葯材生意的中年人,月入三萬,他最擔心的就是資產的貶值和養老問題。錢存銀行,一年期固定利率2.25,但大家都感覺得到,每年物價上漲的幅遠不止這個數,所以,錢存銀行實際就是在緩慢地燒錢,直到有一天,你一生的積蓄一文不值,這在蘇聯解體時是真實發生過的。還有養老問題,中國養老金賬戶虧空25000多億,與中國年財政收入差不多,而且隨著勞動人口減少和老齡化進程的加速,這一數字還將擴大到10萬億以上。指望這樣的資金養老,你放心嗎?那麼怎麼辦?只好買房。這位葯材商的計劃是買三套高檔住宅,再買一兩間商鋪,老年時指望租金生活,和他有同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從宏觀環境看,股市的低迷、銀行理財產品回報率的低下,國債的低息,似乎只有投資房產一條捷徑。
雖然,有錢人很多,但中國房地產市場還是需要絕大多數平民百姓來支撐。換句話說,基於中國貧富極端分化的國情,中國房價必然只能大起大落。當房價處於上行周期的時候,絕對數量龐大的先富階層大規模炒房,在銀行資金的幫助下,這種投機資本可以擴大三到五倍。而當房價滯脹下跌的時候,大規模資金斧底抽薪,處於價格高位的房地產市場將形成「富人不敢買,窮人買不起」的尷尬境地,於是,降價也就不可避免。中國目前的房地產市場就處於這樣的一個階段。但有人會疑問,為什麼房價似乎依然堅挺?易憲容從理論上告訴了我們一個關鍵的原因:一隻有形的大手托住了房市。那麼,誰在托市?答案是地方go-vern-ment和銀行,從南京今年大規模的拆遷規劃就知道了,這實際上是用一種損害老百姓利益的方式來延緩一個不健康肌體的死亡。正是因為有了權力的介入,中國房地產這個「百足之蟲」才能夠「死而不僵」。
『陸』 現在北京樓市怎麼樣
降溫,降價,高價不在
『柒』 近期北京的房產市場怎麼樣
目前接近2018年的尾聲,整體來看,房地產市場處於偏下行的階段,尤其是二手回房成交量、成交價答格下滑較明顯,新房的成交價格和成交量還算比較穩定,且在年末開發商沖刺營銷任務的節點反而有小幅回升,不過整體來看市場還是穩中略帶下行的。
目前關於東西城和海淀的入學政策,國家已經在逐步改革,東城和海淀已經率先執行隨機派位入學方式,西城預計會在2019年執行。
另外,就是中央商務核心區的逐步成型,東西城面臨合並,戶口流動會實現凍結,只有東西城的戶口才能買賣東西城的房子,從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客源的來源,所以未來東西城的房子將來會面臨比較嚴重的價格下滑風險。
另一方面,中國南方幾個城市無論在限購政策還是在貸款政策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松動的跡象,這也代表了一個信號,可能在明年的年初北京也會迎來一波比較可觀的市場調整。我會為您繼續關注,即時同步給您一手的市場情況。
『捌』 目前北京的房地產市場行情怎麼樣
給您分析一下目前北京樓盤市場情況。
目前城六區新房項目少一些,只剩一些高端樓專盤的尾房,屬價格較高。大興區和門頭溝區目前發展較好,區域均價都在5.5-7萬之間,目前房山區還是一個價值窪地,從南城計劃09年開始,發展起步晚,但是發展很快,區域均價在於3-5萬之間,而且新房項目較多,可以多做了解。
了解到您對北京的限購政策不是很清楚,我給您說明一下:
1、京籍家庭可在北京購買住宅項目;
2、擁有北京工作居住證可以在北京購買住宅;
3、非京籍家庭如果在北京有連續60個月的社保或納稅,可在北京購買一套住宅;
4、可以以公司名義購買住宅。
我會第一時間給您回復
『玖』 北京房地產市場分析
房地產行業是中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在現代社會經濟生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中國房地產業正處於向規模化、品牌化、規范運作的轉型時期,房地產業的增長方式正在由偏重速度規模向注重效益和市場細分的轉變,從主要靠政府政策調控向依靠市場和企業自身調節的方式轉變。2006年上半年北京剛性住房需求不斷釋放,商品期房市場供應表現出回升態勢。2006年北京房地產市場表現出了四大特點: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回升,住宅投資大幅增長;新開工面積增長較快,住宅竣工面積減少;住宅市場銷售旺盛,空置面積減少;住宅價格指數持續走高,但漲幅穩定。
北京房地產開發投資較快增長。2006年1—6月,北京市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640.1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0.8%,增速同比提高12.7個百分點。2006年1—6月,北京市房地產開發企業完成土地開發面積196.4萬平方米,比上年同期增長1.3倍;受市場需求較旺及供給量減少的影響,空置面積出現下降。2006年6月末,北京市商品房空置面積為965.2萬平方米,比年初減少409萬平方米,下降29.8%。2006年1—6月,北京市房地產開發企業當年到位資金1265.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0.3%。其中,金融貸款339.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0.1%,占當年到位資金的26.8%,同比提高3.8個百分點;
2006年以來,北京市房屋銷售價格指數呈小幅上升趨勢。2006年1—6月,北京市新建商品房價格總指數累計為107.7%,比上月提高0.6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1個百分點,其中住宅類價格指數累計為108.5%,比上月提高0.5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二手住宅類價格指數累計為109.5%,與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期提高3個百分點。普通住宅價格漲幅超過高檔住宅。2006年1—6月,北京市新建住宅中,普通住宅價格指數累計為110%,超過高檔住宅4.2個百分點。
北京房地產行業的競爭變得日趨激烈和白熱化。開發商方面,順馳進京、首開集團成立,加上這兩年政策宏觀調控、利率上漲、8.31大限、國八條、國六條的出台、海外地產基金進入所有的這一切都讓這場稱霸稱王的戰爭更加精彩。而伴隨著錚錚號角的,是群雄在市場的馳騁豪情。代理業方面也已經開打價格戰。未來行業全面整合,合縱連橫大勢所趨。
『拾』 北京今後的房地產市場將是什麼走勢
要相信北京的房價 作為投資 就像買股票一樣吧
我是在一家中介公司上班
國家出台的版政策 無非就是宏觀調權控 控制下房屋上漲的趨勢
但是上漲是肯定的,出台的政策只是減緩上漲的速度
預計8月份 房子還是會上漲的
和上周相比 這周看房人明顯增加
一般的住戶 是買不到撈底價的房的。。
所以怎麼說呢。錢越來越不值錢 房子越來越貴是必然的趨勢
如果你想賣房 又不著急 就等等
如果想買房 就抓緊時間看合適的房子
作為投資 以後一定是會賺的 自己住 就找一個合適的。
你讓房子大跌 不現實。。以前那麼多買房的人呢。
都跌了 可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