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世界各国总统府邸及介绍
总统府通常指共和制国家或地区中,总统的官邸或办公室所在地,通常被视为一个国家的政治权力象征。现列举主要国家如下:
亚洲
印度:印度总统府
面积约2万平方米,内有340个宫室、227根画柱、35个凉亭、37个喷泉、3000多米长的长廊。此外,还有一个长400米、宽180米的莫卧儿式样的庭院。每年1月庭院对外开放。
建于1929年,原名维多利亚宫,印度独立后,改为总统府。总统府是一座气势雄宏的宫殿式建筑,有觐见厅、宴会厅、图书馆等华丽的厅堂,还有无数喷泉水池、亭榭长廊。小山东北的议会大厦和王子公园里的印度门,也都是壮丽的建筑。
新加坡:新加坡总统府
新加坡总统府,始建于1867年,命名为“Istana”,是马来语宫殿的意思,这座壮观、华丽的建筑集合了多种设计风格,位于新加坡乌节路上,每年会定期开放给公众参观,可以观看各种鸟类、昆虫、植物和人工景观,还可以了解总统府的历史。
韩国:青瓦台
青瓦台是韩国总统官邸,位于首尔市钟路区世宗路一号。 青瓦台原是高丽王朝的离宫,1426年朝鲜王朝建都汉城(首尔)后,把它做为景福宫后园,修建了隆武堂、庆农斋和练武场等一些建筑物,并开了一块国王的亲耕地。现在的青瓦台是卢泰愚总统在任时新建的。青瓦台主楼为韩国总统官邸。有总统办公室、接见厅、会议室、居室,配楼有秘书室、警护室和迎宾楼等。
欧洲
英国:英国是总统府邸是唐宁街10号
唐宁街10号(10 Downing Street),位于英国首都伦敦威斯敏斯特,威斯敏斯特区白厅旁的唐宁街,一所乔治风格建筑物。传统上是第一财政大臣的官邸,但自从此职由首相兼领后,就成为今日普遍认为的英国首相官邸。其设计朴实的黑色木门,缀上白色的阿拉伯数字“10”,成为了人所共知的标记。
法国:爱丽舍宫
法国巴黎古建筑,爱丽舍宫(ElyséePalace)是法国总统官邸,巴黎重要建筑之一。 始建于18世纪初,距今已有200多年。“爱丽舍”一词源于希腊语,意为“乐土、福地”。1718年,戴佛尔伯爵亨利在巴黎市中心盖了这座宫殿,取名“戴佛尔宫”,由建筑师阿尔曼-克劳德·莫莱(ArmandClaudeMollet,1670-1742)主持设计。最初为艾弗瑞伯爵的私人宅第。后几经周折,1804年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取代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其妹夫缪拉元帅于1805年购得这座公馆,大肆装修,取名为“爱丽舍宫”。
德国:贝尔维尤宫
贝尔维尤宫(德语:Schloss Bellevue)是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一座宫殿建筑。自1994年以来,贝尔维尤宫就是德国的总统官邸。贝尔维尤宫修建于1786年,二战期间曾遭到严重轰炸并在柏林战役中也遭到损坏。在1950年代和1986年至1987年期间,贝尔维尤宫曾大规模翻新。虽然贝尔维尤宫是德国总统的官邸,但德国总统实际上并不在这里居住,这里只是办公场所。
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克里姆林宫的“克里姆林”在俄语中意为“内城”。在蒙古语中,是“堡垒”之意。位于俄罗斯首都的最中心的博罗维茨基山岗上,南临莫斯科河,西北接亚历山大罗夫斯基花园,东南与红场相连,呈三角形。保持至今的围墙长2235米,厚6米,高14米,围墙上有塔楼18座,参差错落地分布在三角形宫墙上,其中最壮观、最著名的要属带有鸣钟的救世主塔楼。5座最大的城门塔楼和箭楼装上了红宝石五角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克里姆林宫红星。克里姆林宫享有“世界第八奇景”的美誉。
它那高大坚固的围墙和钟楼、金顶的教堂、古老的楼阁和宫殿,耸立在莫斯科河畔的博罗维茨基山岗上,构成了一组无比美丽而雄伟的艺术建筑群。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是俄罗斯国家的象征,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群之一,是历史瑰宝、文化和艺术古迹的宝库。
北美洲
美国:白宫
白宫(英语:The White House,也称白屋)是美国总统的官邸和办公室。白宫由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拥有,是“总统公园”的一部分。二十美元纸币的背面图片就是白宫。
白宫是一幢白色的新古典风格砂岩建筑物,位于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西北宾夕法尼亚大道1600号。因为白宫是美国总统的居住和办公的地点,“白宫”一词常代指美国政府,譬如:“白宫宣布,英国首相访问白宫”。
南美洲
阿根廷:玫瑰宫从1810年(阿根廷于这年5月25日宣布自治)起,成为国家举办所有重大政治活动的场所。广场周围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玫瑰宫(总统府)和市政府属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建筑风格;原市政厅属殖民时期建筑风格;大教堂属新古典派风格。
『贰』 介绍当代的一个建筑作品或建筑师,要详细。
贝聿铭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年4月26日—)是美籍华人建筑师,生于广州,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简介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1918年其父亲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他的童年。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初中就读上海青年会中学,高中毕业自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后来赴宾州大学攻读,因为认为自己没有画图的天赋而转读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贝氏埋首于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柯比意的作品是他最醉心的,日后贝氏作品所呈现的雕塑性 ,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响。1939年毕业。
在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坡璃为主要建材,贝氏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氏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贝氏摆脱密斯风格当属甘乃迪纪念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后来有机会贝氏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氏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陹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所接受的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贝氏后来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于1955年将建筑部门改组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氏负责。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氏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氏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氏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花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综合贝氏个人所获的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等。
主要作品
1956年 - 1963年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台湾台中市
1961年 - 1967年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罗拉多州 Boulder
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 加拿大蒙特利尔
1968年 - 1974年 基督教科学中心,马萨诸塞州 波士顿
196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纽约州 雪城
1969年 -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印地安纳州 哥伦布
1969年 - 1975年 John Hancock Center,伊利诺斯州芝加哥
1971年 - Harbor Towers
1972年 - 达拉斯市政厅 美国德州达拉斯
1973年 - 约翰逊艺术馆, 康乃尔大学,纽约州Ithaca
1974年 -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
1976年 - 罗彻斯特大学Wilson Common, 纽约州罗彻斯特: 纽约时报选为当时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
1977年 - 汉考克大厦,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当时单块玻璃面积最大的全玻璃幕墙建筑,由于当时玻璃幕墙的技术不够成熟,大厦建成初期曾经出现过玻璃脱落的事故,后经过技术改进得以解决。
1978年 - 1982年 印地安纳大学美术馆,印第安纳州Bloomington
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纽约州纽约市
1981年 - JP摩根大楼,得克萨斯州休斯敦
1982年 - 香山饭店,中国北京
该饭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1982年 - 1990年 中银大厦,香港
当时的香港第一高楼,建筑面积是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的两倍,而造价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 - 威斯纳馆(Wiesner Building),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麻州波士顿
1989年 -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
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不是经过投标竞赛而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的工程。
1990年 -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德国柏林
1995年 - 中国银行总行,北京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1998年 - 摇滚音乐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兰
2002年 - 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
2004年 - 中国驻美大使馆,华盛顿特区
2006年 - 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
『叁』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思想
艾森曼的作品明快而简洁,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的联系中释放出来。尽管他总是在建筑学设计和哲学理论中寻找一种平衡,但是人们总是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理论工程的寓意。
艾森曼声明:“由于没有足够的图像材料去说明传统的组织形式,所以我正在寻找如何定义空间概念的方式,在可以转移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定位关系。这就是我一直试图做的事,去转移目标,并将目标定义为有概念的建筑”。
艾森曼早期的建筑涉及从相关语言之间的细微联系到建筑本身的底层结构,后来的工作显示了他对“非人性化”(anti-humanist)观点的同情。艾森曼设计的作品完全由所安排的格局确定,在预先安排的内容中形成一种不易被人看透的概念。艾森曼也是一位教育家。1980年,在经过多年教学、写作和令人敬佩的理论创作之后,他创立了自己的职业事务所专门从事建筑。他设计了一大批原类型建筑,包括大规模的住宅和城市设计项目、教育院校的刨新设和一系列创造性的私人住宅。
如果梳理一下艾森曼的庞杂的言说,我们可以把他那些高深的理论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另一部分则是把数学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作为自己某个作品设计的引发点。
现代主义是一个根植于客户需要的理性的完美系统,反映了功能与行为的相互作用,但是从60年代开始,千篇一律的国际主义建筑让人渐感厌烦。受德里达等解构主义者的影响,艾森曼开始质疑现代主义传统,其中最主要的是质疑现代主义秩序所根植的基础。艾森曼反抗的对象是传统性,这里的传统性不能理解为古老的或古典的。建筑的传统性是指社会系统性对某一状态(包括形与意)先觉性的肯定并固定其主导地位。艾森曼认为设计的过程就是要排除个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筑形式只是一套符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变而来,他强调建筑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艾森曼曾谈到“我的每个作品都在非常狂热地探求什么是建筑;建筑与社会是什么样的关系;建筑象征着什么以及建筑功能是什么,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建筑应该解决的问题。很多设计建筑的人假定对建筑非常了解,因此就存在了现有的建筑语言。但建筑的语言是连续的,那么建筑要发展——帕拉迪奥(Palladio)的建筑,并不比勒·柯布西耶的建筑差,他们只是不同而已。”
艾森曼将诺曼·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的生成语法,作为自己思想的语言模型来加以采用。语言依据有限的规则可以反映无限的事项,乔姆斯基的语言创造理论提出了 “变形生成语法”。这种“语法”,承载着将规则提取出来并体系化的任务。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模型,将焦点对准了语言结构与语言能力所具有的主体知识,从而生成无限的文本。乔姆斯基的理论被认为是蹈袭了索绪尔的语言体系和运用语言的概念,但与索绪尔无视语言传达机能,将作为传达单位的文本,从“运用语言”的规定中排除出去的方法不同,乔姆斯基将文本的生成视为重要事项提炼出来。这一理论落实到艾森曼的建筑语言中,就是刻意地将建筑室内的纯几何关系的生成过程在建筑上反映出来。他以梁、柱、墙作为单词、句子和段落,发展了一套独特的由点到网络的建筑语言。
进入80年代后,艾森曼又尝试着从拓扑几何学、麦卡托网格(Mercator grid)等不同领域中借用大量的理论术语,将他们引入自己的建筑作品中。在“柏林集合住宅”中,他使用了麦卡托网格,将它作为通向考古发掘物的手段。在“圣地亚哥项目”中,他试图让建筑讨论不在场的问题,以非传统的造型寻求表达意义的其他途径,而不做可见的东西。在“法兰克福生物中心”的设计过程中,他运用了DNA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的三种机制:复制、转录、翻译,来作为建筑布局的主要构思。而在今年的杰作“布谷大楼”当中,艾森曼将海底扩大学说(place tectonics)理论作为暗喻加以应用,表现出地球变动产生的裂痕。由地震所引起的建筑崩塌前的“凝结的瞬间”被记录下来。艾森曼并非是要单纯地表现所谓“凝结的瞬间”,而是意在强调存在于建筑中的从解读的单一化及含义的必然性等等制约中解脱出来的“内在的时间”。
『肆』 关于介绍希特勒的专题节目
原文名称—《希特勒的尸体是我烧的》,艾利赫·凯姆普卡著,朱岩译。
本文是希特勒的私人司机艾利赫·凯姆普卡的回忆录。它揭开了有关希特勒死亡传说的种种神秘色彩,如实记录了当年红军冲击柏林时,希特勒自杀及其尸体被焚的经过。(右图为发现的希特勒头盖骨)
1945年4月30日中午,在帝国办公厅大厦,政府街区一带俄国军队的炮火发射不停,战役进行得愈益激烈,建筑物在隆隆炮火中倒塌,帝国办公厅周围的街道逐渐被夷为废墟。这时元首向所有到场者告别,与他们一一握手并感谢他们的服务与忠诚。
秘书弗劳·荣格与弗劳·克里斯蒂安,同时还有食堂女厨师弗莱伦·曼其阿里被邀共进午餐,在阿道夫·希特勒身旁就座的是他妻子。
像在成功的日子中一样,他做了例行演说并对每个人都有适当话语。这最后的午餐刚一结束,三位女士离开了。元首通过自己的副官根舍再次叫她们到自己这儿来。他和妻子站在自己房间的门槛处,再次向她们告别。弗劳、希特勒和过去多年来作为元首的同事的女士们拥抱,她们并再一次和他本人握手告别。希特勒同样又与鲍曼以及自己的副官根舍告别。根舍副官再一次接受了与我有关的此刻的严肃命令:准备好足够的汽油用于焚毁希特勒及其妻子的尸体。元首对自己的副官是这样解释的:“我不想死后让俄国人在自己的陈列馆里展出我。”。
当时我在地下车库里的一间小禁闭室中,我刚刚来到这儿是考虑换班的问题,这时电话铃响了,我抓起话筒,是根舍打来的。
“艾利赫,我无论如何要痛饮一顿,你那里有没有酒?”
对此我感到吃惊,多少天来我们没有痛饮了。根舍又在说:“你那里有没有什么喝的?”
根舍那儿出了什么事?看起来好像有些不正常,想了一下后我到底明白了。因为根舍说他马上到我这儿来,我准备了一瓶白兰地。
我在等着,是怎么回事?根舍没来。我不知道他在哪儿打的电话,也不知道到哪儿去找他。
半小时过后,电话铃又响了,还是根舍,他带着激动的、嘶哑的嗓音说:“你必须马上给我送来二百立升汽油。”起初我觉得这是个言不及义的玩笑,我试图向他解释,他的要求我办不到。可他这时几乎喊起来了:“汽油!艾利赫,汽油!”
“你要二百立升汽油干什么?”
“在电话里我现在不能跟你说。你要明白,我应该拿到汽油。听着,艾利赫,我应该马上在地下室的出口处拿到汽油,甚至可以说你必须不惜一切搞到它。”
我告诉他,我只能在吉尔加尔登才能搞到汽油,那里储藏着成千上万立升汽油,但我现在不能为此派人去送死,因为那里炮火猛烈,几乎不能穿过去。我请求他:“稍微等一下,到十七点钟时还差不多,那时炮火稀一点,再说到那时也等不了多大一会儿。”但根舍还是固执己见:“我连一小时也不能再等了,想办法从各辆汽车的油箱里凑齐吧。现在马上派你的人带着汽油到元首地下室的出口来,你自己也来!”根舍挂上了电话。
在地下车库里的汽车大部分还未被烧掉,但它们因为天花板倒塌已被砸坏或是被卡住。我急忙告诉副官带上几个人去干,然后用桶把汽油装好送到指定地点。而我本人急忙从七零八乱的汽车堆旁、从废墟中硬挤了过去找根舍,为了搞清楚到底出了什么事。当我走进地下室时,根舍正从希特勒的办公室出来,这样我们就在会客室里见面了。他的面孔变得令人难以认识,面色惨白,两眼直盯着我。
我喊道:“奥托,看在上帝份上,说说出了什么事,你好像是发昏了,为了你的需要,我就得在炮火射击下把汽油带来,还得搭上自己半打人的命!”根舍好像没有听见我的话,他走向大门,并且打开了它,然后他回转身来圆睁双眼地看着我并且说:“元首已经死了!”。这对我真是个晴天霹雳。
我一连串地发问;“怎么会出这种事?要知道在昨天他还和我谈过话。他那时还是那么健康,那么精神饱满!”根舍好像被惊呆了,无言以对,他只是举起了右手,模仿向嘴里开枪的动作。
“爱娃在哪儿?”我大为震惊地问。根舍用手指向元首办公室那扇紧闭的门,说:“她和他在一起。”我难以相信然而又逐渐明白,一切都已发生了。
元首在自己办公室里用手枪自杀了,枪弹是从嘴里射进的,他的头伏在桌子上。爱娃·希特勒与他并排坐着,背靠在长沙发上,她是服毒自杀,尽管手上曾握有手枪准备射击。她的右手搭在长凳上,手枪落在地板上。
“鲍曼、林格和我听见枪响,急忙跑进屋里,施图姆普菲盖尔医生前来做了检查,又叫来了戈培尔和阿克斯曼……”
这些话使我大为吃惊。“现在谁在他那儿?”“戈培尔、鲍曼和林格以及施图姆普菲盖尔医生,他检定了他们的死亡。阿克斯曼已经走了。”
这时我部下中的一个人走进了会客室并报告说在地下室出口处已备有一百六十到一百八十立升汽油。
我叫他回去了,希特勒房间的门这时打开了。“汽油,哪儿有汽油?”希特勒的勤务兵林格绝望地叫着,我答道:“汽油已准备好了。”林格转身跑回屋里,几秒钟后门又打开了。施图姆普菲盖尔医生和林格抬着用黑色士兵军毯裹着的阿道夫·希特勒的尸体,元首的尸体一直被盖到鼻根处,透过花白的头发可以看到他惨白的额头。他的左手从毯子中伸出,向下垂着。施图姆普菲盖尔医生和林格匆忙地把元首的尸体放在地上,大约在地下室出口右方有三米远的地方。
希特勒躺着,被裹在毯子中,双脚对着地下室,他就这样被放在地上,用来卷他的那条毯子没有被取掉,黑色长裤向上卷着,右脚掌和生前一样向里扭着。我常想起,当他和我并排坐在汽车里感到疲倦时,他的脚总是这样摆着。根舍和我把爱娃·希特勒放在地上,和她丈夫并排放在一起,在匆忙中我们把她的尸体摆成与阿道夫·希特勒尸体平行的角度。
俄国人的炮火包围着我们,看起来好像是射向帝国办公厅和元首地下室的炮火又猛烈了许多。我向地下室方向奔去,为的是喘口气并等待着炮火稀下来。随后我抓起一只盛有汽油的桶从地下室跑出来,把桶放在他们尸体旁,然后很快地弯下腰去把希特勒的左臂拉到身体近旁,他的头发在风中飘动。我从桶上取下了盖子。炮弹接二连三地在身旁爆炸,尘土污物扑了我们一身,弹片声在周围呼啸。为躲避射击,我们重新钻进了地下室。我们的神经紧张到了极点,急不可耐地等待时机,只要炮火稀下来就去往尸体上烧汽油。我低俯下身子,又一次跑到外面,拎着满满一桶汽油,只因为我意识到这是希特勒的最后一次命令。我为达到成功而做的最大的努力就是把汽油浇到尸体上,我不住地颤抖,当时简直难以自控。
“我不能这样做!”在那段时间里,理智最终克制了我自己,根舍、林格和我一起在希特勒和他妻子面前尽了自己最后的职责。风吹动着死者的衣服,使它一时未被汽油浸透。根舍和林格从面孔上也可以看出是在经受了剧烈的内心斗争后才来执行希特勒的最后命令的。
弹雨继续倾泻着,泥土溅得到处都是。我忘记了死亡的危险,从地下室里拽出了一只作别的用的盛有汽油的桶,为的是好好准备一下这场悲剧的最后行动,在混凝土搅拌机还在工作时,那旁边备有一个槽子,尸体就在里面放着。这个槽子里由我倒满了汽油,尸体上的衣服也浸透了汽油。
我们又一次跑回地下室去取新的汽油桶,但是这里受到的火力攻击是如此猛烈,使得从地下室中出来已不可能,奇怪的是在这个生死关头我们倒能相安无事。在地下室出口处,与我们并肩而立完成这项大胆工作的还有戈培尔博士、鲍曼和施图姆普菲盖尔医生,可谁也没敢在这时离开地下室,外面是个地狱!可我们怎么才能点燃汽油?我拒绝了用手榴弹引火的建议,正巧我的眼光落在了一块大抹布上,它正好在那根从地下室出来横在出口处的消防水龙带旁边。“那块抹布!”我兴奋地喊了起来。根舍扑上前去抓住了它并且打开油桶用汽油把它浸湿,只用了一秒钟,抹布很快就成了浸透了汽油的可燃物。“火柴!”戈培尔博士从衣袋里掏出火柴盒并递给了我,我划着火柴点燃了抹布,等到火焰升起,我把这团火扔了出去,它划了个弧线落在了那汽油还在流淌的尸体上,我们全都睁大眼睛看着那里。也就是转眼间大火升起,黑烟形成一片浓云,可怕的景象是这以燃烧着的首都为背景的巨大烟柱。一个个仿佛僵硬了似地看着这幅场面的人是戈培尔博士、鲍曼、施图姆普菲盖尔、林格、根舍以及我。火焰在慢慢地烧着尸体,我们六个人向元首及其妻子做最后告别。随后我们回到了地下室,所有发生的这一切都使我们心惊胆战。
汽油烧尽了,但尸体还没有烧焦。既然向未熄的火焰里再加注汽油已不可能,只好在火未熄时再等待一会儿,然后再去向尸体浇上汽油继续烧。俄国人的炮火始终不停,看起来,要想把尸体烧成灰烬我们是办不到了。焚毁尸体从当日十四时开始,持续到晚上十九时三十分,在我们自己人的帮助下,我很困难地又得到了几百立升汽油。
当我们回到地下室时,整个参谋部的人已集合在那里,许多人又重新回到上面,为的是对元首及其妻子尽最后的职责。这些久经战火考验的人们,像卫戍司令蒙克、保安警察总长腊登休伯及其他人,颊上都淌着泪水,虽然对于我们当中大多数人来说当这已成为既成事实时并不感到意外,但我们仍感到震惊,默默无言。随着希特勒的死去,在任何情况下这里都曾具有的权威也已不存在。人们都十分紧张,谁都不知道下一步将会怎样,恐怖似乎在支配着我们。
我和根舍再一次走进元首自杀的房间,当我们走进它时,一种空虚感笼罩着我们,这里的一切都暗示着死亡,爱娃和希特勒的手枪仍留在红色地毯上,桌子上和地板上的血迹仍清晰可见,桌子上还放着碰倒的花瓶。斜对着我们在墙上挂着希特勒母亲年轻时的一幅不大的肖象,在写字台上方只挂着大弗里德里希皇帝的肖像。
晚上我们在地下室时,我在那里见到了保安警察总长腊登休伯将军,他通知我,要我和自己几个同事及希特勒的勤务兵林格在一起,当时刚把火扑灭。
希特勒与他妻子烧焦的尸体,曾被收起并埋在我住宅墙边一个不大的墓穴中。
『伍』 现代著名建筑师(至少四位)并列举出其代表作,分析其设计理念
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 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风格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简介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1918年其父亲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他的童年。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初中就读上海青年会中学,高中毕业自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后来赴宾州大学攻读,因为认为自己没有画图的天赋而转读剑桥的麻省理工学院,贝氏埋首于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柯比意的作品是他最醉心的,日后贝氏作品所呈现的雕塑性 ,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响。1939年毕业。
美籍华人贝聿铭先生,与法国华人画家赵无极、美籍华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誉为海外华人的”艺术三宝”。也许有人会说,建筑是科学,为何与艺术并列?但是世界建筑界人士都知道,贝聿铭不仅是杰出的建筑科学家,「用笔和尺」建造了许多华丽的宫殿;他更是极其理想化的建筑艺术家,善于把古代传统的建筑艺术和现代最新技术熔于一炉,丛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贝聿铭自己说:”建筑和艺术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标是寻求二者的和谐统一.”事实证明对于建筑艺术的执着追求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贝聿铭于一九一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诞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父亲贝祖诒曾任中国银行行长,于一九一九年到香港创办了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因此,贝聿铭在香港度过了童年,在圣保罗小学读书,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回到上海读中学,后来又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一九三五年他远渡重洋,到美国留学。父亲原来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但他没有遵从父命,而是依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
他为什么会对建筑有与趣呢,说起来也属偶然。他在上海读书时,周末常到一家台球馆去玩台球。台球馆附近正在建造一座当时上海最高的饭店。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们怎么会有建造这么高的大厦的能耐,由此他产生了学习建筑的理想。
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便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一九三九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还得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一九四四年退役,进入著名高等学府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一九四五年学成,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
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是在一九四八年。这一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聪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两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对事业上的理想搭档。他们合作达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不少社会改建计划。其间,贝聿铭还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这一切,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也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基础。
一九六零年,贝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他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在他的建筑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之际,他设计的主力逐渐从都市改建和重建计划逐步转移到巨型公共建筑物的设计。六十年代建于科罗拉多州高山上的「全国大气层研究中心」可以说是他从事公共建筑物设计的开始。「中心」始建于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七年落成。它的外形简朴浑厚,塔楼式的屋顶使建筑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与周围的环境色彩相调和。美国《新闻周刊》曾刊登它的照片,称贝聿铭的设计是「突破性的设计」。
在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氏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氏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贝氏摆脱密斯风格当属甘乃迪纪念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后来有机会贝氏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氏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陹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所接受的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贝氏后来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于1955年将建筑部门改组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氏负责。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著贝氏一生的作品,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氏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氏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花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综合贝氏个人所获的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及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等。
贝聿铭建筑作品年谱表:
1956年 - 1963年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台湾台中市
1961年 - 1967年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罗拉多州 Boulder
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 加拿大蒙特利尔
1968年 - 1974年 基督教科学中心,马萨诸塞州 波士顿
196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纽约州 雪城
1969年 -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印第安纳州 哥伦布
1969年 - 1975年 John Hancock Center,伊利诺斯州芝加哥
1971年 - Harbor Towers
1972年 - 达拉斯市政厅 美国德州达拉斯
1973年 - 约翰逊艺术馆, 康乃尔大学,纽约州Ithaca
1974年 -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
1976年 - 罗彻斯特大学Wilson Common, 纽约州罗彻斯特: 纽约时报选为当时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
1977年 - 汉考克大厦,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当时单块玻璃面积最大的全玻璃幕墙建筑,由于当时玻璃幕墙的技术不够成熟,大厦建成初期曾经出现过玻璃脱落的事故,后经过技术改进得以解决。
1978年 - 1982年 印第安纳大学美术馆,印第安纳州Bloomington
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纽约州纽约市
1981年 - JP摩根大楼,得克萨斯州休斯敦
1982年 - 香山饭店,中国北京
该饭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1982年 - 1990年 中银大厦,香港
当时的香港第一高楼,建筑面积是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的两倍,而造价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 - 威斯纳馆(Wiesner Building),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 麻州波士顿
1989年 -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
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不是经过投标竞赛而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的工程。
1990年 -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德国柏林
1995年 - 中国银行总行,北京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1998年 - 摇滚音乐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兰
2002年 - 苏州博物馆,中国江苏苏州
2004年 - 中国驻美大使馆,华盛顿特区
2006年 - 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