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最欣赏的建筑作品及其设计理念对我以后学习的启发
1.建筑造型
方案将传统厚重风格作为建筑形象的主基调,即将中国传统版建筑的形态特权点--看似敦实厚重而又富于细节、错落有致,与当代中国住宅设计结合,力图为小区创造一种温馨轻松的氛围。方案在立面设计中,采用丰富的形体错落,柔和的色彩搭配、质朴的材料组合和考究的比例尺度以及细腻精美的装饰点缀,着意刻画出一个高贵而又充满人文气息生活氛围的外在场景。
小区建筑坡屋顶坡度较缓,出檐较大,采用深灰色英红瓦,不但赋予建筑鲜明的轮廓美,而且使小区构成了统一的第五立面。建筑的主要墙面采用极具质感的暖香槟色涂料,体现了建筑优雅和柔美。建筑的底部采用浅褐色面砖,烘托出建筑的成熟和稳重。
2.建筑尺度
为了营造亲切宜人的尺度感和空间感,减小建筑的尺度感,在多层部分采用局部四层房子加坡屋顶的形式,形成了大树、建筑和人的三重尺度对比关系。小区多层和高层采用大量的退台,高低错落的体块更加丰富了舒缓的建筑轮廓,使建筑体形与室外景观空间和谐相处。
❷ 建筑欣赏论文,2000字左右
五彩缤纷的现代建筑 令人耳目一新的亮派 这是新崛起的一个建筑流派,其特色是采用光泽,如合金、不锈钢、镜面玻璃、塑料、闪光涂料等,用作建筑物的墙壁或装饰物,使建筑物闪闪发光,绚丽异常。 亮派建筑以美国居多。由于商业竞争激烈,为了突出广告的效力,才大量使用光泽材料造房。上世纪50年代,专营肥皂和洗衣粉的纽约丽华公司,投巨资建造了一幢玻璃大厦,颇引人注目,招来不少生意。 日本东京草月会馆是亮派建筑的代表作。外墙全用蓝色镜面玻璃砌成,阳光云彩辉映其中,与周围融为一体,大大美化了市容,使那些遮天蔽日的摩天大楼相形见绌! 不仅在建筑外墙上采用光泽材料,美国建筑师还尽可能在室内采用光泽材料来装饰。美国为新加坡滨华酒店制作的金属饰品,安放在22层高的酒店大厅内,被认为是目前 世界上最大的 品。它高36米,宽21米,重约1700公斤,从上垂挂而下,由数百个镀金金属体组合而成。通过上方柔美的灯光照射,汇成从上流泻下数条光带,是亮派建筑室内饰物的杰作。 我国也有亮派建筑。座落在上海外滩边上的联谊宾馆可视为国内亮派建筑的代表。联谊宾馆四周外墙全部采用玻璃幕墙,整幢高层建筑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与黄浦江的一条银光闪烁的水带互为相映,组合成光亮的世界,为上海市容增添了光彩。 庄重典雅的新古典建筑 1985年是世界上传统主义盛行的一年,在建筑方面古典风格得到了发展 。这种建筑古典化实际是古典与现代 结合的产物,它除了追求古朴、自然 的建筑风格之外,建筑师们还于设计中揉进了不规则线条与自己的想象力,而决不是单纯的模仿古典建筑物。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 学校教学楼是20世纪后叶新的都市古典主义流派的代表作。它座落在罗马哥特式的校园内,周围是错落不齐的建筑物。它通过镀锌钢架、胶合板的拉毛水泥来显示校舍坚韧不拔和高贵的气质,在古典气氛中透出新意。美国的政府大楼、建筑,甚至动物园都在采用这种风格。 在风景点里安家 住宅是一种活动住宅,也称“野外别墅”。当代旅游业十分发达。对于出门的人来说,最大的事莫过于 和住宿这两件事了。国外一些专家,针对这一现状,在一般小汽车或大卡车的基础上,研制出旅游住宅,它较之旅游帐蓬和塑制拆装房屋要先进得多。这种能跑的住宅不仅设有卧具,让旅途劳累的人能舒舒服服地睡上一觉,而且还备有箱、橱、柜、台等,便于存放衣物和办公。有的甚至还配置有小型厨房设施,如气灶、冰箱、备餐台等,可供多人用餐。这种旅游住宅不仅对旅游者来说是理想的临时家庭居所,而且倍受野外勘测人员的青睐,大有发展前途。不久前,某国的一个旅游团来我国观光,带来了几辆这样的旅游住宅,国内的参观者都极为欣赏,认为我国生产这样的旅游住宅并不困难,国内可以自行制造。 不拘一格的造型建筑 现代一些西方建筑师常把建筑设计成某一特定的造型,以增强建筑的真实、自然感,给人亲切的感染力。美国有一幢建筑物,远看酷似一架大型的三角钢琴,不仅形象犹如钢琴,而且色彩也与钢琴一般,其造型别具一格,引人注目。美国政府还曾花费十五万美元制作了一根完全按照球棒设计的钢铁雕塑,它高达三十多米,矗立在高楼大厦间,远看是一根巨大的球棒,近看是一根柱子,气魄很是雄伟。其他如人体型、动物型、轮船型等等的建筑物也不断出现,已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流派,这一流派往往还揉入了雕塑艺术,使造型建筑更具有艺术性和生活情趣,很受城市居民的欢迎。 耐用结实的陶瓷住宅 传统的住宅都是土木结构和砖混结构,而日本新近利用一种新型建筑材料研制一种陶瓷住宅,它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理想住宅。这种材料极轻,可浮于水上,但抗压力大极难破碎。它的特点有:抗火,耐久,不易腐蚀,隔音,吸音,能控制湿度。这种陶瓷住宅在空气潮湿时可以吸进水汽,空气过分干燥时又可散发水汽。制造的方法 是,把矽土和石灰石混合,加水后在1800℃的高温下加热成型,生产快捷,低廉。 我国在用陶瓷作建筑材料上也作了尝试,现已能制造出几十种建筑用材料,并已开始远销国外。 应急住纸宅 美国世界造纸公司研制成一种纸造房屋。这种纸造房屋不仅费用低廉,而且具有容易搬迁和建筑迅速等特点,适合牧区、林区和农场使用,还可以解决自然 灾害所造成的需大量提供过渡性用房之急。 这种新型房子的墙壁是由一种专门设计的带皱纹的牛皮纸制成的,经过化学处理使用寿命可达15~20年。它的厚度为12~41厘米,纸板外面涂上树脂和玻璃纤维,其每平方厘米的抗压强度为211公斤,内壁墙面和天花板上的涂料能经受高达1000℃的高温,并可防虫害。房子除了为房顶斜度所需要的几块特别纸板外,其他所有的板块都完全相同,可以任意装配,只要稍加改动,便可装配成教室、图书室或会议室等。 方兴未艾的塑料建筑 现代 科学 技术的应用 ,使得传统的建筑三大材料:混凝土(水泥)、钢材、木材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塑料打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建筑塑料的应用,已占塑料总量的25%以上。塑料是以合成或天然的高分子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它具有质轻、绝缘、耐腐蚀、美观、易加工等特点,能满足建筑材料的及其他性能要求,甚至比传统的建筑材料有更多的优点。在国内外都已有了全塑料建筑。在我国,建筑非结构材料和建筑结构材料却已广泛应用塑料,从住宅的防水保温,室内外装饰到建筑结构用复合材料、轻质材料,大型构件等均已能用塑料制作。目前 塑料建筑不论是充气式、拆装式、楼房式都具有实用性,可作为展览厅、体育 馆、游泳池、雷达站、战地医院 、飞机库、工作棚、农作物暖房等。大力开发塑料建筑,能大大缩短施工时间,减轻结构重量,提高装配化程度,便于使用现代化施工方法 ,改善建筑质量和耐久性,并可加强美观效果。 如前所述,当今世界新颖别致的现代建筑层出不穷。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一些现代人不可思议的新型建筑会更多的涌现,它将为美化市容、丰富生活放射出更为绚丽夺目的光辉。
❸ 中国古建筑欣赏
<从中国文化特征看中国古代建筑的设计意念>
摘 要
通过对中国文化特征与中国古典建筑设计意念的对比,认为中国古典建筑体系是一个深受农耕意识影响并与宗法社会相和谐的完整系统;在设计意念上以“家”为思维起点,以住宅作为原型。
建筑但凡能成为一个完善的体系,则必然有其深厚的社会文化根源,既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消亡。因此,研究传统建筑,只有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才可能探明其真义,也只有这样,才能判别良莠,决定取舍。
一 农耕文明的若干特征及其在建筑设计意念中的反映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无论是精英文化的诸子百家还是作为民俗文化的民间信仰和风俗,大多可以归纳到“以耕作居于支配地位”、社会分工不发达、生产过程周而复始的农业文明的范畴之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系列基本性格,其根源都深植于这样一种经济生活当中[1]。
这种农耕文化以其深刻的影响力,无孔不入地左右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建筑,尤其是官式建筑,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在许多方面表露出与之相应的特征。
1 务实精神
农耕生活“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特征渐渐形成了一种求真务实的群体趋向。农人在农耕活动中认识到“利无幸至,力不虚掷”的真理。这种农人的务实之风也感染了文化人,于是“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便成为贤哲们一向倡导的精神。正是这种民族性格使中国人发展形成了实用、理性而不太注重纯科学玄想的特征。“重实际而轻玄想”的另一种表现在于对待宗教的态度上。自周秦以后2 000余年,基本上没有陷入全民族的宗教迷狂,实用理性逐渐成为根深蒂固的民族精神[1]。
这种实用理性的务实精神,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其一是注重结构逻辑的真实性,很少刻意地附加装饰。
中国古典建筑是建立在一套完备的木框架结构的技术体系之上的,一直十分注重结构逻辑的真实性的表达与传递。从椽、檩、梁、柱到基础的结构力学传承,关系非常清楚。不仅如此,有些看似装饰物的构件,也有其结构方面的原始需求。如雀替,似乎是为了解决立面构图问题而发展的,但是本身也是出于一种构造上的需要演化而来的。又如室内装修的“彻上露明造”。为了避免屋顶构架的木材朽坏,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们处在一个干燥通风的环境之中。因此,很多时候不在室内另作天花,而是让构造完全暴露出来,对各个构件作适当的装饰处理,就形成了“彻上露明造”。
在中国古典建筑中,纯粹装饰的构件是很少的。构件一般是在充分反映用途和构造的情况下,加以有节制的装饰完成的。适用则可,绝不无谓添加。
其二是以人体尺度为出发点,不求高大永恒。
中国古典建筑体系一直坚持着有节制的人本主义建造原则。无论什么类型的建筑,都很少建像西方教堂那样超尺度的东西[2]。中国建筑的庞大,是通过小尺度单位的“院”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不论建筑群多么庞大,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与人相亲和的尺度。这种设计取向,正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迥异于西方在神学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在审美方面,中国建筑给人设定的路径决定了人在其中是以一个个院落为中心对建筑进行审视的。故而在建筑设计中,匠师们仅就院中视野所及进行仔细推敲,而对目光不及的侧面则彻底不管,任其质朴平淡,从而形成了立面构图的“场景式”特征。步移景异,则是以面为单位在变,而不是如西方的以体为单位进行。这种“二维”审美特点,是真切认识古建设计的一把钥匙,可以纠正长期以来以西方审美观点来判定中国建筑的误区[2]。
2 恒久变易观念
农业社会人们满足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缺乏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因而社会运行缓慢,大体呈静定状态[1]。这样的环境便易于滋生永恒意识,认为世界是悠久的、静定的。好常恶变,反映在精英文化中,则是一种求“久”的观念,《易传》中所谓“可久可大”,《老子》中所追求的“天长地久”,“深根固蒂,长生久视”。董仲舒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反映在民间则是对器具追求“经久耐用”,对统治方式希望稳定守常,对家族祈求延绵永久。
反观建筑,恒久观则导致“守常”意识的产生,如以不变应万变、世界在改变而我心以不变待之等心理。在中国传统的设计思想上,对一切的房屋、车、服、礼器等的制作都是采用一种灵活性很大的通用式设计,预计到使用情况有了变化时也可以同样应用[1]。传统的中国式房屋设计原则就采用“通用式”设计思想,“房屋就是房屋”,不管什么用途都希望合乎使用。经久耐用和广泛适应性便成为其追求的目标。
与恒久观相辅相成,变易观念在中国也源远流长,并形成“寓变易于保守之中”的特点。历代革新,无不是托古改制,一直走“复古以变今”的思路[1]。这正是农耕经济养育的中华文化在古与今、常与变的问题上的独特表现。
建筑则一方面推行灵活多变的“通用”设计原则,另一方面则渐渐形成成熟的“标准化”建造方式。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框架结构和标准化则满足了这种恒久与变异的社会心理的要求。空间与序列的丰富多彩最终落实到平实而定型的标准化框架之中,成为一种得心应手的方式。
再深一层次,以不变应万变之心理,在对待事物上,则须有深刻的反观内省的能力,于是在中国对“参悟”情有独钟。注重感受、注重点拨与觉悟的思想,可以说贯穿于古代建筑的每一个层次。例如,中国建筑不注重外表直观的形象,而注重人在其中的序列安排。随着道路穿过一道道大门,便会有一个个院落,使人一次次豁然开朗。建筑序列尤如一轴长卷,且走且思, 道不尽则思不尽,一直达到高潮有豁然醒悟之感。这一点在园林设计中表现得更为充分。古典建筑在重领悟、重层次、重气氛等方面极下功夫, 反倒对单座建筑淡然处之。古人对感受与领悟的追求,远远超过了对于建筑物本身的注视。
建筑以恒久的构件和不变的院落,通过无限“衍生”便能演绎出无穷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建群体独有的内涵。
3 中庸思想
“中庸”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这一点实际是与“恒久意识”相通的,进而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 在人格思想上并不注重强烈的自我表现,而是追求执两端而用中的温顺谦和的君子之风。所谓“君子讷讷于言”。
施之于建筑,则表现为不求外显而求内涵的特点。可以认为,君子之建筑亦是“讷之于言”的。中国建筑往往把精华和高潮放到最里面,放到最后面,而前面则只是朴质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化解之中。农耕文化内向型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古建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方式。
二 宗法特征与建筑设计意念
中华民族以农业社会形态经历了氏族制度解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民族血缘纽带解体的不充分决定了后世大量地保留了由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特征[1]。主要由血缘家族组合而成的农业乡村最终形成了中国千年不衰的宗法制度。
注重血脉相承的纯正性以及长幼尊卑的秩序伦常,成为维系宗法制度的必不可分的东西。“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成为一种沿袭久远的传统观念。在中国,宗法制度兼备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的双重功能。虽然历经动乱,社会经济形态、国家政权形式多有变迁,但构成中国社会基础的始终是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性组织——家族。
“家”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是一致的,国是大的家,家是小的国,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
在这样一种社会特征之下,一切思考便均是由“家”开始的。家,是社会思考的基本单位。这一点,在建筑上有着深刻的反映。
以家为起点的特征,导致中国古代建筑以“住宅”为发展原型的特征。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明显的特点表明一切建筑形制均是由住宅发展而来,一切均以住宅概念为原型。西方的教堂不宜作为住宅,中国的住宅却可以改作佛寺,官衙是官员的住宅,佛寺是佛的住宅,皇宫是皇帝的住宅,至于商店也是“前店后居”、是商人的住宅。总之,似乎没有一种类型的房屋是完全和居住无关的,而且,任何一类建筑似乎都是由住宅发展而来的[2]。
在古代,住宅和房屋之间的含义是没有分别的。最早的时候称为“宫室”,后来叫作“居处”。居处就是生活起居,以至于包括一切户内工作的地方。在这个总概念之下,似乎无须再作什么房屋种类的详细划分。
三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建筑体系是一套深受农耕意识影响、与宗法社会相谐调的体系,它在设计意念上是以“家”为思维起点,以住宅为原型而不断衍生的产物。
有此结论,则形成了一种古代建筑体系与社会文化之间关系的初步看法。随着研究的广泛和深入,希望能渐渐挖掘出两者之间更多深层的联系,以求对比当代社会文化状况,对传统建筑遗存进行理解和取舍,从而确立评判传统建筑的一套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取其精华,为今所用。
❹ 请以一处建筑为例,结合建筑艺术在欣赏要领分析该建筑的艺术价值或主要特点
艺术特点比较多的,可以线下聊聊
❺ 急求一篇关于西方建筑欣赏的论文 2000字 比如评论一个建筑
从根本上说,中西方建筑艺术的差异首先来自于材料的不同:传统的西方建筑长期以石头为主体;而传统的东方建筑则一直是以木头为构架的。这种建筑材料的不同,为其各自的建筑艺术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
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同的社会功用,使得中国与西方的古典建筑有了不同的“艺术语言”。
不同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建筑,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关键中的关键。所以,西方建筑的“基本词汇”是柱子,即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石头。如果说柱子是西方建筑艺术的“基本词汇”,那么屋顶则是其“主要句式”。屋顶的不同,导致了其风格类型上的差异,如希腊式、罗马式、拜占廷式、格特式、巴洛克式等等。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斗拱为“基本词汇”。所谓斗拱,是将屋檐托起的交叠的曲木,它可以将纵向的力量向横向拓展,从而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同西方建筑的屋顶一样,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句式”,飞檐也有许多类型,或低垂,或平直,或上挑。其不同的形式制造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或轻灵,或朴实,或威严。不仅亭、台、楼、阁都要用飞檐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正所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飞檐的设计必须恰到好处才能显得轻灵而不轻佻,朴实而不机械,威严而不呆板。
还有就是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而外国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
还有就是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儒家文化的反映。。
另外这里有一篇比较系统的, 或许更清晰一些。
不过大体说起来也就是这么几点,下面的要概括一些。
陈安国:中外城市建筑文化对比
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1.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2.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这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3. 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余年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
4. 建筑价值的不同,显现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异殊。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我们对于古代建筑,尤其是唐以前的建筑的认识,多从文献资料上得到信息。历代帝王陵寝和民居皆按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经营。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在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对平川。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首创的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对整个西方文明的结构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一切科学和艺术,它们的道路都被这种理念确定了命运。翻开西方的建筑史,不难发现,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雅典帕提隆神庙的外形“控制线”为两个正方形;从罗马万神庙的穹顶到地面,恰好可以嵌进一个直径43.3米的圆球;米兰大教堂的“控制线”是一个正三角形,巴黎凯旋门的立面是一个正方形,其中央拱门和“控制线”则是两个整圆。甚至于象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的自然物,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它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早在2000年前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就在他的著名《建筑十书》中提出了“适用、坚固、美观”这一经典性的建筑三要素观点,被后人奉为圭臬,世代相传。17世纪初建筑师亨利·伍登提出优秀建筑物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坚固、实用和欢愉。”西方人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因而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消云散”的时候,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物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见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❻ 理查德迈耶的史密斯住宅建筑具体数据
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是美国建筑师,现代建筑中自色
派的重要代表。白色派的建筑作品以白色为主,具有一种超凡脱
俗的气派和明显的非天然效果,被称为美围当代建筑中的“阳春
白雪”。他的设计思想和理论原则深受风格派和柯布西耶的影
响,对纯净的建筑空间、体量和阳光下的立体主义构图、光影变化
十分偏爱,故被称为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复兴主义。
白色派建筑
的主要特点是:1)建筑形式纯净,局部处理干净利落、整体条理清
楚。2)在规整的结构体系中,通过蒙太奇的虚实凹凸安排,以活
泼、跳跃、耐人寻味的姿态突出了空间的多变,赋予建筑以明显的
雕塑风味。3>基地选择强调人工与天然的对比,一般不顺从地
段,而是在建筑与环境强烈对比,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之中寻求新
的协调。4)注重功能分区,特别强调公共空间(Public Spaces)与
私密空间(PHvate Spaces)的严格区分。
迈耶设计的史密斯住宅(Smith Hottse,1965年~1967年)是
白色派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一个。
1走进史密斯住宅,
史密斯住宅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达瑞安海滨,这里是康涅狄
格州的边垂地带,位置远离市中心,是一块没有都市尘嚣的世外
桃源。而基地的周围环境也提供了极为良好的自然景观,尤其它
面临长岛湾,更为基地提供了那一望无际的蔚蓝海景。
从公路进入基地时,由于建筑物受到树林阻挡,所以整栋建
筑在视觉上并不明显,但是那纯白的建筑体量和自然景观所形成
的对比,引导着人们的视线,使人不致迷失方向。顺着道路引导
向前,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位于道路末端的车库,转了45。角之
后,整幢房子才出现于眼前。而住宅这一侧入口立面比较简洁
,只开了一些所需的方窗,将自然景观最为精彩的海景完
全阻碍了,令人只想赶快进入屋内,才能欣赏美景。一进入到房
间的内部,会有一种出人意料、豁然开朗的感觉,透过客厅的大片
玻璃,将建筑师精心安排的美景尽收眼底。整幢房子共有三层
楼,在底层的部分,作公共空间使用,设有餐厅、厨房、洗衣间和佣房。而中间楼层,则作为家人平时交流的空间和接待客人的地方。设有客厅和主卧室,客厅上下两层贯通,到了顶层则是小孩房、客房与书房。在功能布局上公共与私密空间分开,使每个家
庭成员有各自的天地,在建筑艺术上迈耶在追求一种简约、纯净的现代主义精神。
2史密斯住宅设计亮点
迈耶十分推崇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想,他认为20世纪20年代
的早期现代主义建筑是整个现代主义建筑的精华部分,比如柯布
西耶的萨伏伊住宅、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等,是白色和结构
主义的结晶。在史密斯住宅中,许多方面,如几何形态、坡道、色
彩以及上下贯通的客厅等都延续了现代建筑的语言。但是迈耶
独特的风格在于他丰富了建筑语汇,吸收了立体主义的精髓,将
建筑与场地、环境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2.1 完美的序列布局
在史密斯住宅中,整个建筑的序列布局是紧凑而有机的。从
基地外到基地内部时,首先经狭长的车道,然后先看到的仅是房
子的一角车库的部分,之后才看到房子的全景。而从房屋外部进
到房屋内部时,首先必须通过窄小的坡道之后,才能进人屋内稍
大的空间,而后才进入上下两层贯通的大客厅,看到户外
宽阔的景致,到达整个序列的高潮,产生令人满意的美学快感。
圈3史密斯住宅客厅
2.2强烈的对比
对比的手法在建筑设计中经常采用,在史密斯住宅中,可以
看到迈耶大量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并且运用得十分巧妙。
1)材料的虚实对比,在起居室正对人口处,有一个可以供两
层使用的壁炉,它与建筑的围护部分明确脱离,在三面玻璃的起居
室中,造成非常强烈的虚实材料的对比,成为起居室的视觉中心。
2)色彩的强烈对比,迈耶的作品,表面材料常用白色,以绿色
的自然景物衬托,形成强烈的对比,使人觉得清新、脱俗,更能使
人们对大自然的色彩产生由衷的赞叹,自然而然地与四周景观融
合在一起,这也是迈耶成功的地方。
而这样对比的手法,在其处理建筑物内部空间时也很常见。
例如,在房子内部由厚重墙壁所包围的内部楼梯,在它的对角线
位置,设置了一座由金属栏杆扶手构成的开敞的外部楼梯,两者
形成了对比,进而使整个建筑活跃起来并成功地连接了屋内公共
空间与私密区域;另外在住宅面对主要景观面,设计了开敞的公
共生活空间,在另一侧,设计了较封闭的卧室生活区,两者也形成
了对比。
’2.3丰富的空间
在史密斯住宅中,有双向分层的概念,即在垂直方向上分层
的同时,水平方向上分“层”,而且是以“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
区分,划为两部分。这样就存在着对立的空间体系,即私密的小
空间是木墙承重,公共的大空间由圆钢柱支承,住宅的结构系统
和空间组织系统正好吻合。封闭的私密空间和开敞的公共空间
依靠水平走廊和对角布局的楼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交通空间的
频繁使用将两部分空间的层次感与通畅感相互强化。
当人在空间运动时,他的视觉体验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也
就是说,当人在水平运动时,设计者往往使他的视线同时在垂直
方向上流通;而当人上下运动时,又使他的视线同时在水平方向
上流通。这样,人的流动和视觉的流通在立体上展开,相互交叉
纠缠,从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空间印象。
2.4和谐的光影
迈耶注重立体主义构图和光影的变化,强调面的穿插,讲究
纯净的建筑空间和体量。在建筑内部运用垂直空间和天然光线
在建筑上的反射达到富手光影的效果。他以新的观点解释旧的
建筑语汇,并重新组合几何空间。
在史密斯住宅里,可以体验到迈耶对光影的处理也是下了功
夫的。例如,初升的LI光准确地射入卧室中,轻柔的午后阳光则
射入起居空间,让人不免赞叹建筑师的用心。在迈耶以后的一些
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迈耶对光线的重视和引用,注重光线的变化。
并以此来调节空间。“我对于特殊颜色与材料无关的光与影非常
着迷。白色创造了一种中性的表面,在这个表面上会出现空间
感,并增强人对空间的结构感和秩序感。..光线弥漫到每个角
落,因此,我们可以最纯粹,最基本地感知光线的存在..”。为
实现这一目标,经过严谨的虚实对比的推敲,大片的玻璃幕墙与
白色的实墙面相互交错使用,并结合大量的结构框架和遮阳构造
而创造的建筑形式极富层次感。
3结语
从史密斯住宅可以看到迈耶的设计风格,简约纯净,功能与
形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利用单一的色彩和简单的几何形体
创造了丰富的建筑空间,和当前我国部分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为
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采用大跨度、长悬挑、扭曲的壳、倾斜的
柱、变形的墙,而牺牲掉功能、经济、能耗形成鲜明的对比。作为
今天的建筑师如何立足国情,立足本民族文化,去创造丰富生动
与环境和谐共存的建筑新形式,是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
[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郑东军,黄华.建筑设计与流派[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
社.2002, ’
【3]王受之.世界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托伯特·哈姆林.建筑形式美的原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1982.
[5]罗小为.外国近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资料二
1.环境
史密斯住宅坐落于周围遍布岩石与树木,占地1·5英亩的场地上。住宅的后面地形先是缓缓升起,接着跌下去,变成陡立的礁石海岸,最后渐渐倾斜,形成一处小小的沙湾。这种地形演变形成一种自然的分界。从入口处向海岸线延伸的公路确定了一条重要的位置轴线。入口、通道以及整个景致都被组织在这条直线上,使建筑与环境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住宅中相互交叉贯穿的平面呼应了整个斜坡、树林、突起的岩石以及海岸线这些景致的节奏。
2.材料
史密斯住宅采用了大量的玻璃结构,其表面接受着来自于天空、大地和海水的光影及色彩,落地式窗具有良好的采光效果并为居住者提供了开阔的视野。
木边框划分了玻璃的的区域,将三层的玻璃窗有机灵活的组合在一起,化成整体。木边框的选用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
壁炉由砖石砌成,符合建筑材料与其实用功能的统一性。
玻璃与砖石:从上面的玻璃看起来,壁炉和前立面形成一条特殊的视觉动线,贯穿整个住宅内部。
木边框与玻璃:是室内的封闭与开敞部分很好的形成对比。虚和实的部分互相靠着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平面与立面都产生一种空间上的对话。
材料的使用既符合力学规律,又遵循结构特征。用简单的一两种材料做不同的纹理编排.在立面上会形成多重尺度,也能制造出丰富的立面效果。这是因为各个不同层次尺度的存在满足了我们以不同距离进行建筑审美的视觉需求,那就是,无论在什么样的距离,总有可看的、好看的、耐看的对象。其次,视觉会在对不同层次尺度的相互对比中变得兴奋。具体来说,当某一尺寸方格子占据了立面的大部分面积时,视觉会感受到以此为基础确立的基本尺度,若是立面上只有这一种尺度,那么人们会觉得单调乏味,而这时当视线中出现了其他层次的尺度对比时,视觉就会感到兴奋。
3.空间
整栋住宅的空间组织,采用了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分离的模式。住宅的私人空间部分被安排在入口一边,由分布于三个楼层上的若干个封闭的单元空间组成。公共空间被安排在住宅的后面,可以看到水景。这部分有三层平台,被一面整体跨越三层的玻璃所围合。处在对角线上的内外楼梯,将开放和私密空间良好地灵动了起来。
4.颜色
迈耶的作品以“顺应自然”的理论为基础,并说:“白色是一种极好的色彩,能将建筑和当地的环境很好地分隔开。像瓷器有完美的界面一样,白色也能使建筑在灰暗的天空中显示出其独特的风格特征。雪白是我作品中的一个最大的特征,用它可以阐明建筑学理念并强调视觉影像的功能。白色也是在光与影、空旷与实体展示中最好的鉴赏,因此从传统意义上说,白色是纯洁、透明和完美的象征。”
白色,纯净而有力,没有太多复杂的形体。麦耶的作品以“顺应自然”的理论为基础,表面材料常用白色,以绿色的自然景物衬托,使人觉得清新脱俗,他还善于利用白色表达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在建筑内部,他运用垂直空间和天然光线在建筑上的反射达到富于光影的效果,他以新的观点解释旧的建筑,并重新组合几何空间。 运用在史密斯住宅上的白色形式,不仅仅是来自于新英格兰地区那种自给自足式窄小居民的传统,也是为了对这一地区乐观外向的态度的一种表达。
(这个是自己做建构作业时整理的,有倾向性,不全。。。)
其它 关于迈耶 (希望你可以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
现代建筑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1935年,理查德?麦耶出生于美国新泽西东北部的城市纽华克,曾就学于纽约州伊萨卡城康奈尔大学。早年曾在纽约的S.O.M建筑事务所和布劳耶事务所任职,并兼任过许多大学的教职,1963年自行开业。大学毕业后,麦耶在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等建筑师的指导下继续学习和工作,他还是“建筑界5巨头”之一。由于受到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影响,其大部分早期的作品都体现出了勒?柯布西耶的风格。1963年,麦耶在纽约组建了自己的工作室,其独创能力逐渐展现在家具、玻璃器皿、时钟、瓷器、框架以及烛台等方面。
麦耶设计的产品都颇为简练,既包括居家设计也包括商用设计。他设计的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永远有自己的特性而不是在风格上受别人的影响而迷惑。由于其大胆的风格和值得称颂的忠诚,麦耶创造出颇为独特的粗壮风格。为了在展示方面做得更好,他将斜格、正面以及明暗差别强烈的外形等方面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这种强健的设计呈立方体状,似在召唤一种超现实主义的高科技仙境,其中包含着纯洁、宁静的简单结构。建筑的视觉感相当强大,也暗指所包括的空间。 麦耶注重立体主义构图和光影的变化,强调面的穿插,讲究纯净的建筑空间和体量。在对比例和尺度的理解上,他扩大了尺度和等级的空间特征。麦耶着手的是简单的结构,这种结构将室内外空间和体积完全融合在一起。通过对空间、格局以及光线等方面的控制,麦耶创造出全新的现代化模式的建筑。他曾经说:“我会熟练地运用光线、尺度和景物的变化以及运动与静止之间的关系。建筑学是一门相当具有思想性的科学,它由运动的空间和静止的空间组成,这其中的空间概念宛如宇宙中的氧气。虽然我所关心的一直是空间结构,但是我所指的不是抽象的空间概念,而是直接与光、空间尺度以及建筑学文化等方面都有关系的空间结构”。
❼ 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有哪些
1.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1)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所谓实用性,即是说,建筑的目
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
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
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
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通风不
良、噪声震耳、光线幽暗的车间,打扮得再花哨,也不会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华贵高大的楼
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
得它美。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往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
感受。即使是艺术比重大的建筑,比如展览馆、歌剧院、大会堂、高级酒店、园林,如果用起来
让人别扭,也会被认为“华而不实”。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而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
着实用性。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还表现在它的群众性上。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
“强制性”的。人们可以不听音乐,不看戏剧,不欣赏画展,不读小说,但却不可能不住住宅,
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机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
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这些
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是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
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志或丢失,事实上成
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纪念碑。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决定了建筑物具有纪念性。比如希腊
的神庙、罗马的广场、巴黎的铁塔、中国的万里长城、非洲的原始村落,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
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
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了。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建筑与工艺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英文“建筑”一向本意
为“巨大的工艺”。前面已经说过,建筑同工艺一样是从实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仅有实
用又是不够的,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件。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
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
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
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往往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给予加强,有的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
作用。雕塑、绘画(主要是壁画)、园艺、工艺美术以至音乐都能融合到建筑艺术中去。比如
欧洲古典建筑中的雕刻、壁画就是当时建筑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去掉了这些东西,那
么这些建筑也就黯然失色了。再比如,中国的古代建筑是群体取胜,造成群体序列的性格和
序列展开的效果,也往往要依靠这些附属的艺术,如华表、石狮、灯炉、屏障、碑喝等,单独的
古建筑也常用壁画、匾联、碑刻、雕塑来加以说明。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了建筑具有一定的
艺术综合性,具有鲜明的审美功能性。自古以来,人类花费在非实用方面的财富和这方面的
创造是相当惊人的。尤其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把建筑的美肴重,有时甚至超过实用价值。
日本在爱知县甚至建造了一座别致的音乐桥。这是一条人行便桥,全长仅31米,宽两米,桥
两侧栏杆装有109块不同规格的音响栏板。过桥的人,只要拿起水槌,轻击栏板,不管你
懂不懂音乐,会不会唱歌,就能奏出一首法国民谣《在桥上》。回来时,敲击桥的另一侧,就会
响起日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民歌《故乡》。人们称誉它是“石琴桥”、“声情并茂的建筑物”
……你大概想不到,这座小桥最初的设计提出者,竟是一个爱哼小曲的中学生呢!
当然,建筑的实用功能性和审美功能性,在木同的建筑对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审美
功能比重大收,甚至占主要的地位,比如纪念碑、游乐园、陵墓等;有的比重大体相等,如商
店、学校、医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仓库、厂房、桥梁等。但即使审美比重小的建筑在建设时
也离不开一定审美观念的支配,建筑本身也要具有和谐的比例,角度、尺寸、序列、韵律,也要
考虑周围的环境,比如前面所说的仓库、厂房、桥梁等,就要考虑合适的位置,适当的高度等,
也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具有了审美功能性。
(2)建筑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是个空间环境,它要占据一定长、宽、高的位置。那么,我们在一定的视点上,本可
能一下子看到全体,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比如,看一座坡屋顶的房子,在室外我们只看到
三个面。如在室内,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个面。我们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动自
己,才能陆续地把所有的面看完。即是说,人们在任何一点上欣赏建筑,感觉都是不完整的,
只有在各个位置,从远而近,从外而内,从上到下,从前而后,围绕建筑走遍,才能获得完整的
感觉。如果是一个建筑群体,那就更复杂,更需我们未断地变换观赏位置。人们就是在这种
位置的不断变换中,也就是空间的不断延续中获得了审美感受。
正因为建筑具有空间延续性,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有的甚
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简单,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动,除非特
殊情况,不会出现房子搬家、桥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审美效果也随之改变,原来的
效果不复存在,后来的又出现新的审美效果。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须是置于埃及这广阔无
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恒的性格,如果搬到了东北大森林,很难设想,那是一种什么效果。又
如,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必须是在中世纪狭窄、曲折的街巷中,才能充分显示飞腾向上的气
势,如果放到宽阔的大街上或者林立的摩天大楼中间,就很难设想是什么景象了。再如,济
南火车站的尖顶钟楼和穹形的建筑物,当年也许是十分气派和别具特色的,而今天,在旁边
那些大楼和烟向的对比下,就很难行出当年的气派和特色,由此可见,正是这种空间的延续
性和环境的特定性构成了建筑艺术的又一个审美特征。
(3)建筑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艺术在空间里塑造的永远是正面的抽象的形象。说它是正面的,是因为建筑所反
映的社会生活只能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现什么悲剧式的、颓废式的、讽刺式的、伤感式的、
漫画式的形象。就建筑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么进步的或落后的,革命的或反动的。天
安门过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门,今天却是国徽上的图案,是伟大祖国的象征。万里长城本来是
民族交往的障碍,是刀光剑影的战争产物,现在却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骄傲,是闻名世界的
游览圣地。
同时,它塑造的这个正面形象又是抽象的。是由几何形的线、面、体组成的一种物质实
体,是通过空间组合、色彩、质感、体形、尺度、比例等建筑艺术语言造成的一种意境。气氛,
或庄严,或活泼,或华美,或朴实,或凝重,或轻快,引起人们的共鸣与联想。人们很难具体描
述一个建筑形象的具体情节内容。所表现的时代的、民族的精神也是不明确、不具体的,是
空泛的、朦胧的。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像绘画、雕塑那样细腻地描摹,再现现实;更不能像小
说、戏剧、电影那样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反映广阔的生活图景。正因如此,建筑艺术常用象
征、隐喻、模拟等艺术手法塑造形象。比如,古希腊曾有人认为人体各部分都体现着理想的
美,故而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精华——多立安柱式建筑就以粗壮狂放的
线条,形象地模拟了男子挺拔雄健的体形特征;而安奥尼柱式建筑则以柔和精细的线条,形
象地模拟了女子拥雅柔美的体形特征。近代纽约航空港的TWA公司,则用典型的象征主义
手法,建成了一座外形像展翅欲飞的大鸟的候机大楼。巴黎明星广场上的凯旋门,建造的初
衷,则是象征了拿破仑一世军威、强权、做世的特点。北京的天坛公园的双环亭、南京天王府
的双亭,则象征了亲密无间的挚友关系。由此可见,建筑艺术的正面抽象性和象征表现性构
成了它的又一审美特征。
在建筑艺术中,象征的意义也是很广泛的,可以容纳很多内容,昨天可能是象征着是权
神威,今日可以是象征着统一团结,比如前面提到的天安门就是明显的例子。
2.建筑艺术欣赏
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建筑艺术自身的特点,通过感受建筑艺术的形式
美,既把握建筑艺术的形象,又感悟出它的内在意蕴,从中获得审美愉悦。
(l)欣赏建筑艺术要把局部的审美观照与整体的审美知觉结合起来。建筑艺术的形象
一般是由建筑物的体积布局,比例关系,结构形式,空间安排等构成。建筑的外在装饰常有
圆柱,柱头、飞檐、贴脸,雕塑,图案和壁画等,这些装饰因素是建筑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
们应该与建筑形象保持内在一致,从造型和色彩上丰富和发展建筑的艺术构思,使建筑形象
锦上添花,增加艺术感染力。因此,欣赏建筑艺术不仅可以对建筑艺术的局部构成进行审美
观照,而且还应该把局部的艺术构成纳入整个建筑艺术及从环境中加以观照。使欣赏者从
整体的审美知觉中感悟建筑艺术的美。美国在三十年代建立的“瀑布别墅”就非常注重局部
与整体的和谐美,莱特的设计新颖奇特,将别墅直接建造于瀑布之上。凌空而出、巨大阳台
与瀑布两侧的巨石相映生辉,而瀑布则在阳台底下自由洒脱地倾泻,使建筑与山石。树木、瀑
布有机融合,形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和谐美,使建筑的人工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
在欣赏建筑艺术时,既要欣赏建筑色调、尺度、比例、景观及空间变化,看其是否符合美
的规律,又要注意具体的建筑构成要素是否实现优化组合、建筑的整体是否和谐统,进而
可以把该建筑纳入建筑群的总体风貌中加以欣赏。
(2)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意义。建筑艺术通常借助象征意义来蕴含其审美意蕴,这也
是建筑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象征意义首先是最初的象征性,即建筑艺术在物化成特定的
建筑物时就已经具有的象征意义。如北京故宫的对称和谐、层次分明、主要建筑位居中央,
显现出封建时代帝王对国家的主宰以及封建制度的“宝塔”结构。我国秦朝建立的万里长
城,当时象征着秦帝国的“大~统”。但是,随着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变化,建筑艺术又会产
生出一些新的象征意义。现在,北京故宫已成为中外游客所欣赏的审美对象,它既显现了我
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当我们现在登上万里长城,极目远
眺,万里长城象一条巨龙在群山环抱中婉蜒游动,显得气势非常恢宏辽阔。在我们的审美视
野中,长城已不再是秦帝国“大一统”的象征,而是中华民族创造力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
凝聚力的象征。
要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性,还必须了解建筑艺术创造的时代背景及其民族特点。北京
故宫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其结构上,从正阳门到景山,通过一系列错落有致,高低不同的空
间处理,象征着皇权形象。北京天坛的设计具有明显的汉民族特点,象征着天帝的崇高神
圣,表达出汉民族“天人感应”的思想意识。
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象征性时,还可以结合心理美学的“移情说”,充分展开自己的审美想
象,在感知建筑形象的同时,把建筑形象拟人化,赋予建筑艺术以新的生命,使本无生命的建
筑有了人的性格、人的情感,人的生气。比如找们欣赏一座幽静别致的别墅,就会感受到它
非常幽雅婉静;欣赏那些高耸入云的建筑,会使我们产生向上飞腾的感觉;欣赏那些新颖奇
特,色彩疏淡而简洁的建筑,则会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勃勃,游洒飘逸;看到那些富有稳定感
的建筑,就会使人产生端庄稳重的感觉。当然,欣赏建筑艺术时的移情,只能根据建筑艺术
质的规定性加以自然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而不能胡思乱想,违背艺术欣赏规律。
(3)要善于欣赏建筑艺术的音乐美,建筑艺术通常以错落有致的空间造型显现出类似
音乐的节奏感。歌德和谢林都把建筑看成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在于他们感受到建筑艺术
的音乐美。建筑艺术的外在造型都是按照形式大的规律创造的,它无论向空间什么方向延
伸,都是有比例、有规划、有变化地排列的,从而形成一定的节奏。而“优秀的建筑物,它各方
面的节奏,总能归于统一。这便形成一种统一的调子,统一的旋律。当你在观赏这座建筑
时,你便能在一定时间过程中感受到节奏上反复多样的流动,产生音乐般的旋律感,正是这
种旋律感,把你引向特定的情绪氛围”,从而获得类似感受音乐美的情感愉悦。
感受建筑艺术的音乐美,要善于调动自己的通感,以动态的视觉对建筑造型显现的空间
序列进行审美观照。欣赏建筑艺术同欣赏绘画不同,欣赏绘画主要靠静态的直观把握,而欣
赏建筑却不能只靠静态观照,还应运用动态观照,从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俯仰、视野的远近大
小、空间的开合、视觉的分隔联系中去观照建筑的空间序列,才能感受到空间序列的节奏感
和音乐感。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4)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通常包括欣赏角度、欣赏距离和欣赏
方法这三个组成部分。
欣赏角度可以分为水平方向上的正视与侧视,在垂直方向上的平视、仰视与俯视。欣赏
角度也就是审美角度或审美视角。在审美活动中,审美角度是非常重要的,客体审美价值的
实现,不仅需要客体自身的审美同伴,而且还需要审美主体的密切配合,需要审美主体选择
合适的审美角度,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把握审美客体。建筑艺术是立体的空间艺术,欣
赏者更应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欣赏建筑艺术的整体美。
建筑艺术又是视觉艺术,欣赏者与建筑物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制约着审美效果。一般
来讲,近距离可欣赏建筑的细节或局部;中距离可直观全貌;远距离能概观大致轮廓。欣赏
者时间充足,可近、中、远三者兼而有之;时间仓促,则只能或中或远的览其概貌。一般来讲,
欣赏古典建筑可多作近、中距离的观照;欣赏现代的宏伟建筑可多作中、远距离的概览。当
然,欣赏距离的远近不是绝对的,应该因人而异,因建筑艺术不同而不同。
欣赏方法对于欣赏建筑艺术有着重要意义,它一般分为静态欣赏和动态欣赏。静态欣
赏是指欣赏者在特定的欣赏点上对建筑物的静态观赏,动态欣赏是指欣赏者按照欣赏需要,
在一定的观赏路线上对建筑物的观赏。在欣赏中,应该把静态欣赏与动态欣赏有机结合起
来,作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随着欣赏路线的流动,欣赏者的大脑中就会出现一幅幅具体可
感而又各不相同的建筑形象画面,即不同的建筑形象,从而感受到建筑形象的空间序列。同
时,由于欣赏者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仰俯。视野的大小、视觉的转换等是不断流动变化的,这
样当欣赏者去感受建筑形象的空间序列时,就会产生一种节奏感,这也正是人们把建筑比喻
成是凝固的音乐的内在依据。
总之,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欣赏者应了解建筑艺术的一般特点和具有较高的审美
修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情感等因素,积极能动地进行审美观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
欣赏建筑艺术的美。
❽ 建筑艺术的欣赏要领有哪几条
建筑艺术的欣赏主要表现在:
1.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
(1)建筑艺术是物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是指建筑的实用性、群众性、耐久性。所谓实用性,即是说,建筑的目
的首先是为了“用”,而不是为了“看”。即使是纪念碑、陵墓也要考虑举行纪念仪式时人流活
动的具体要求。其它各类艺术,美可以是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而建筑却必须和实用联系在
一起。建筑的实用性特点,影响着人们的审美观。即是说,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
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试想,一座通风不
良、噪声震耳、光线幽暗的车间,打扮得再花哨,也不会引起工人的美感;一座华贵高大的楼
房,如果风一吹就要倾倒,那么色彩无论怎么鲜艳,多姿多彩,住在这座楼房里的人也不会觉
得它美。相反,如果实用功能处理得好,往起来很舒适,即使外形简单一般,也会给人以美的
感受。即使是艺术比重大的建筑,比如展览馆、歌剧院、大会堂、高级酒店、园林,如果用起来
让人别扭,也会被认为“华而不实”。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而艺术性中也常常包含
着实用性。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还表现在它的群众性上。没有一个人能离开建筑,建筑的审美是带
“强制性”的。人们可以不听音乐,不看戏剧,不欣赏画展,不读小说,但却不可能不住住宅,
不可能对矗立在自己眼前的建筑机而不见。因为它是物质存在,是实实在在的东西。不管
你自觉还是不自觉,有兴趣还是无兴趣,都会经常面临着各种类型、不同形式的建筑物,这些
建筑都会“逼迫”人们提出自己的审美评价。
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另一表现是在于它的耐久性。建筑是巨大的、造价可观的物质实体,
一旦建成,除非地震火灾和战争破坏,它都会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人遗志或丢失,事实上成
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纪念碑。建筑的物质功能性决定了建筑物具有纪念性。比如希腊
的神庙、罗马的广场、巴黎的铁塔、中国的万里长城、非洲的原始村落,还有数不清的古城市。
古村镇,当初并不是为了纪念而专门建筑的,但是到了后来,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古迹,成为
人们欣赏的历史文化了。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建筑与工艺没有质的区别,只有量的区别。”英文“建筑”一向本意
为“巨大的工艺”。前面已经说过,建筑同工艺一样是从实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仅有实
用又是不够的,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还要讲究艺术件。比如,住宅建筑最基本的要求
是舒适、亲切、顺眼;园林建筑讲究清新、自然、雅致;游乐场所的建筑则应轻快、活泼;而纪念
性的建筑则应崇高、庄严。实用功能性与审美功能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和谐的统
一。同时,建筑的审美功能,往往借助于其它艺术门类给予加强,有的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
作用。雕塑、绘画(主要是壁画)、园艺、工艺美术以至音乐都能融合到建筑艺术中去。比如
欧洲古典建筑中的雕刻、壁画就是当时建筑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去掉了这些东西,那
么这些建筑也就黯然失色了。再比如,中国的古代建筑是群体取胜,造成群体序列的性格和
序列展开的效果,也往往要依靠这些附属的艺术,如华表、石狮、灯炉、屏障、碑喝等,单独的
古建筑也常用壁画、匾联、碑刻、雕塑来加以说明。从这个意义上,也说明了建筑具有一定的
艺术综合性,具有鲜明的审美功能性。自古以来,人类花费在非实用方面的财富和这方面的
创造是相当惊人的。尤其是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把建筑的美肴重,有时甚至超过实用价值。
日本在爱知县甚至建造了一座别致的音乐桥。这是一条人行便桥,全长仅31米,宽两米,桥
两侧栏杆装有109块不同规格的音响栏板。过桥的人,只要拿起水槌,轻击栏板,不管你
懂不懂音乐,会不会唱歌,就能奏出一首法国民谣《在桥上》。回来时,敲击桥的另一侧,就会
响起日本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民歌《故乡》。人们称誉它是“石琴桥”、“声情并茂的建筑物”
……你大概想不到,这座小桥最初的设计提出者,竟是一个爱哼小曲的中学生呢!
当然,建筑的实用功能性和审美功能性,在木同的建筑对象中可以各有偏重。有的审美
功能比重大收,甚至占主要的地位,比如纪念碑、游乐园、陵墓等;有的比重大体相等,如商
店、学校、医院等;有的比重小些,如仓库、厂房、桥梁等。但即使审美比重小的建筑在建设时
也离不开一定审美观念的支配,建筑本身也要具有和谐的比例,角度、尺寸、序列、韵律,也要
考虑周围的环境,比如前面所说的仓库、厂房、桥梁等,就要考虑合适的位置,适当的高度等,
也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具有了审美功能性。
(2)建筑是空间延续性和环境特定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是个空间环境,它要占据一定长、宽、高的位置。那么,我们在一定的视点上,本可
能一下子看到全体,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比如,看一座坡屋顶的房子,在室外我们只看到
三个面。如在室内,我们最多也只能看到它的五个面。我们要想看到全部的面,就要移动自
己,才能陆续地把所有的面看完。即是说,人们在任何一点上欣赏建筑,感觉都是不完整的,
只有在各个位置,从远而近,从外而内,从上到下,从前而后,围绕建筑走遍,才能获得完整的
感觉。如果是一个建筑群体,那就更复杂,更需我们未断地变换观赏位置。人们就是在这种
位置的不断变换中,也就是空间的不断延续中获得了审美感受。
正因为建筑具有空间延续性,因此,它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有的甚
至还主要靠环境才能构成完美的形象。道理很简单,建筑物一旦建成,就不能移动,除非特
殊情况,不会出现房子搬家、桥梁搬家的事,而一旦搬了家,其审美效果也随之改变,原来的
效果不复存在,后来的又出现新的审美效果。比如埃及的金字塔,必须是置于埃及这广阔无
垠的沙漠中,才有永恒的性格,如果搬到了东北大森林,很难设想,那是一种什么效果。又
如,欧洲的哥特式教堂,必须是在中世纪狭窄、曲折的街巷中,才能充分显示飞腾向上的气
势,如果放到宽阔的大街上或者林立的摩天大楼中间,就很难设想是什么景象了。再如,济
南火车站的尖顶钟楼和穹形的建筑物,当年也许是十分气派和别具特色的,而今天,在旁边
那些大楼和烟向的对比下,就很难行出当年的气派和特色,由此可见,正是这种空间的延续
性和环境的特定性构成了建筑艺术的又一个审美特征。
(3)建筑艺术是正面抽象性与象征表现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艺术在空间里塑造的永远是正面的抽象的形象。说它是正面的,是因为建筑所反
映的社会生活只能为一般的,而不可能出现什么悲剧式的、颓废式的、讽刺式的、伤感式的、
漫画式的形象。就建筑形象本身而言,也分不出什么进步的或落后的,革命的或反动的。天
安门过去是封建王朝的正门,今天却是国徽上的图案,是伟大祖国的象征。万里长城本来是
民族交往的障碍,是刀光剑影的战争产物,现在却成了全体中华民族的骄傲,是闻名世界的
游览圣地。
同时,它塑造的这个正面形象又是抽象的。是由几何形的线、面、体组成的一种物质实
体,是通过空间组合、色彩、质感、体形、尺度、比例等建筑艺术语言造成的一种意境。气氛,
或庄严,或活泼,或华美,或朴实,或凝重,或轻快,引起人们的共鸣与联想。人们很难具体描
述一个建筑形象的具体情节内容。所表现的时代的、民族的精神也是不明确、不具体的,是
空泛的、朦胧的。它不可能也不必要像绘画、雕塑那样细腻地描摹,再现现实;更不能像小
说、戏剧、电影那样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反映广阔的生活图景。正因如此,建筑艺术常用象
征、隐喻、模拟等艺术手法塑造形象。比如,古希腊曾有人认为人体各部分都体现着理想的
美,故而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精华——多立安柱式建筑就以粗壮狂放的
线条,形象地模拟了男子挺拔雄健的体形特征;而安奥尼柱式建筑则以柔和精细的线条,形
象地模拟了女子拥雅柔美的体形特征。近代纽约航空港的TWA公司,则用典型的象征主义
手法,建成了一座外形像展翅欲飞的大鸟的候机大楼。巴黎明星广场上的凯旋门,建造的初
衷,则是象征了拿破仑一世军威、强权、做世的特点。北京的天坛公园的双环亭、南京天王府
的双亭,则象征了亲密无间的挚友关系。由此可见,建筑艺术的正面抽象性和象征表现性构
成了它的又一审美特征。
在建筑艺术中,象征的意义也是很广泛的,可以容纳很多内容,昨天可能是象征着是权
神威,今日可以是象征着统一团结,比如前面提到的天安门就是明显的例子。
2.建筑艺术欣赏
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建筑艺术自身的特点,通过感受建筑艺术的形式
美,既把握建筑艺术的形象,又感悟出它的内在意蕴,从中获得审美愉悦。
(l)欣赏建筑艺术要把局部的审美观照与整体的审美知觉结合起来。建筑艺术的形象
一般是由建筑物的体积布局,比例关系,结构形式,空间安排等构成。建筑的外在装饰常有
圆柱,柱头、飞檐、贴脸,雕塑,图案和壁画等,这些装饰因素是建筑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它
们应该与建筑形象保持内在一致,从造型和色彩上丰富和发展建筑的艺术构思,使建筑形象
锦上添花,增加艺术感染力。因此,欣赏建筑艺术不仅可以对建筑艺术的局部构成进行审美
观照,而且还应该把局部的艺术构成纳入整个建筑艺术及从环境中加以观照。使欣赏者从
整体的审美知觉中感悟建筑艺术的美。美国在三十年代建立的“瀑布别墅”就非常注重局部
与整体的和谐美,莱特的设计新颖奇特,将别墅直接建造于瀑布之上。凌空而出、巨大阳台
与瀑布两侧的巨石相映生辉,而瀑布则在阳台底下自由洒脱地倾泻,使建筑与山石。树木、瀑
布有机融合,形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和谐美,使建筑的人工美与自然美浑然一体。
在欣赏建筑艺术时,既要欣赏建筑色调、尺度、比例、景观及空间变化,看其是否符合美
的规律,又要注意具体的建筑构成要素是否实现优化组合、建筑的整体是否和谐统,进而
可以把该建筑纳入建筑群的总体风貌中加以欣赏。
(2)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意义。建筑艺术通常借助象征意义来蕴含其审美意蕴,这也
是建筑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象征意义首先是最初的象征性,即建筑艺术在物化成特定的
建筑物时就已经具有的象征意义。如北京故宫的对称和谐、层次分明、主要建筑位居中央,
显现出封建时代帝王对国家的主宰以及封建制度的“宝塔”结构。我国秦朝建立的万里长
城,当时象征着秦帝国的“大~统”。但是,随着社会历史实践的发展变化,建筑艺术又会产
生出一些新的象征意义。现在,北京故宫已成为中外游客所欣赏的审美对象,它既显现了我
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伟大成就,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当我们现在登上万里长城,极目远
眺,万里长城象一条巨龙在群山环抱中婉蜒游动,显得气势非常恢宏辽阔。在我们的审美视
野中,长城已不再是秦帝国“大一统”的象征,而是中华民族创造力量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
凝聚力的象征。
要感悟建筑形象的象征性,还必须了解建筑艺术创造的时代背景及其民族特点。北京
故宫作为封建社会的产物,其结构上,从正阳门到景山,通过一系列错落有致,高低不同的空
间处理,象征着皇权形象。北京天坛的设计具有明显的汉民族特点,象征着天帝的崇高神
圣,表达出汉民族“天人感应”的思想意识。
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象征性时,还可以结合心理美学的“移情说”,充分展开自己的审美想
象,在感知建筑形象的同时,把建筑形象拟人化,赋予建筑艺术以新的生命,使本无生命的建
筑有了人的性格、人的情感,人的生气。比如找们欣赏一座幽静别致的别墅,就会感受到它
非常幽雅婉静;欣赏那些高耸入云的建筑,会使我们产生向上飞腾的感觉;欣赏那些新颖奇
特,色彩疏淡而简洁的建筑,则会使人感受到它的生机勃勃,游洒飘逸;看到那些富有稳定感
的建筑,就会使人产生端庄稳重的感觉。当然,欣赏建筑艺术时的移情,只能根据建筑艺术
质的规定性加以自然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而不能胡思乱想,违背艺术欣赏规律。
(3)要善于欣赏建筑艺术的音乐美,建筑艺术通常以错落有致的空间造型显现出类似
音乐的节奏感。歌德和谢林都把建筑看成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在于他们感受到建筑艺术
的音乐美。建筑艺术的外在造型都是按照形式大的规律创造的,它无论向空间什么方向延
伸,都是有比例、有规划、有变化地排列的,从而形成一定的节奏。而“优秀的建筑物,它各方
面的节奏,总能归于统一。这便形成一种统一的调子,统一的旋律。当你在观赏这座建筑
时,你便能在一定时间过程中感受到节奏上反复多样的流动,产生音乐般的旋律感,正是这
种旋律感,把你引向特定的情绪氛围”,从而获得类似感受音乐美的情感愉悦。
感受建筑艺术的音乐美,要善于调动自己的通感,以动态的视觉对建筑造型显现的空间
序列进行审美观照。欣赏建筑艺术同欣赏绘画不同,欣赏绘画主要靠静态的直观把握,而欣
赏建筑却不能只靠静态观照,还应运用动态观照,从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俯仰、视野的远近大
小、空间的开合、视觉的分隔联系中去观照建筑的空间序列,才能感受到空间序列的节奏感
和音乐感。也只有从这个意义上才可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
(4)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建筑艺术的欣赏过程通常包括欣赏角度、欣赏距离和欣赏
方法这三个组成部分。
欣赏角度可以分为水平方向上的正视与侧视,在垂直方向上的平视、仰视与俯视。欣赏
角度也就是审美角度或审美视角。在审美活动中,审美角度是非常重要的,客体审美价值的
实现,不仅需要客体自身的审美同伴,而且还需要审美主体的密切配合,需要审美主体选择
合适的审美角度,尽可能多角度、全方位的把握审美客体。建筑艺术是立体的空间艺术,欣
赏者更应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欣赏建筑艺术的整体美。
建筑艺术又是视觉艺术,欣赏者与建筑物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制约着审美效果。一般
来讲,近距离可欣赏建筑的细节或局部;中距离可直观全貌;远距离能概观大致轮廓。欣赏
者时间充足,可近、中、远三者兼而有之;时间仓促,则只能或中或远的览其概貌。一般来讲,
欣赏古典建筑可多作近、中距离的观照;欣赏现代的宏伟建筑可多作中、远距离的概览。当
然,欣赏距离的远近不是绝对的,应该因人而异,因建筑艺术不同而不同。
欣赏方法对于欣赏建筑艺术有着重要意义,它一般分为静态欣赏和动态欣赏。静态欣
赏是指欣赏者在特定的欣赏点上对建筑物的静态观赏,动态欣赏是指欣赏者按照欣赏需要,
在一定的观赏路线上对建筑物的观赏。在欣赏中,应该把静态欣赏与动态欣赏有机结合起
来,作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随着欣赏路线的流动,欣赏者的大脑中就会出现一幅幅具体可
感而又各不相同的建筑形象画面,即不同的建筑形象,从而感受到建筑形象的空间序列。同
时,由于欣赏者视点的高低、视角的仰俯。视野的大小、视觉的转换等是不断流动变化的,这
样当欣赏者去感受建筑形象的空间序列时,就会产生一种节奏感,这也正是人们把建筑比喻
成是凝固的音乐的内在依据。
总之,在欣赏建筑艺术的过程中,欣赏者应了解建筑艺术的一般特点和具有较高的审美
修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情感等因素,积极能动地进行审美观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
欣赏建筑艺术的美。
❾ 寻找一部日本的有关住宅建筑设计的综艺节目
应该是日本的建筑节目:全能住宅改造王。主持人叫:所乔治。
。。。。日本全能住内宅改造王有容太多集了。。。。
我这里有从优酷下载的,2007年的14集,2008年的3集,2009年的66集,2010年的112集,2011年的15集。(2012年和2013年的还没有下载)
2007-2011共210集,总大小18G,我没有兴趣一集一集翻看了。。。你有兴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