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比较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同心圆模式,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版,由5个同心圆权组成。扇形模式,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向外扩展。多核心模式,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
(1)通勤带是高级住宅区吗扩展阅读:
同心圆模式:
代表:成都
特点: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主要分区:中心商务区,过渡带,工人住宅带,中产阶层住宅带,通勤带。
扇形模式:
代表:沈阳
特点: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者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主要分区:中心商务区,批发、轻工业区,低级住宅区,中级住宅区,高级住宅区。
多核心模式:
代表:上海
特点: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城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
主要分区:中心商务区,批发、轻工业区,低、中、高级住宅区,重工业区,次级商务区,郊外住宅区,郊外工业区。
B. 通勤带是什么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三种常见的模式
同心圆模式
(1)城市的中枢部分是中心商务区,版是城权市商业、社会活动、公共交通的集中点。
(2)第二个环是过渡带。带内初期是住宅区,后由于商业和轻工业的侵入,环境逐渐恶化。最后成为新来移民的居住地区。
(3)第三个环是工人住宅带。
(4)中产阶层的住宅带位于工人住宅带与通勤带之间。
(5)第五个环是通勤带。那里是上层和中上层人们的住宅区。它们是沿高速交通线发展起来的。人们在市中心工作,使用月票乘车往返于两地,故称为通勤带。
C. 通勤流量什么意思
通勤流量就是在上下班通勤时间的指定流量,以郑州移动9.99元通勤流量包为例,10G通勤流量包包含10G国内流量,流量有效期为订购当月每天6:00-9:00,17:00-20:00,流量不可共享、不可结转。
套餐说明:
1、全品牌客户可办理,同一号码同一账期内不可重复办理。
2、生效规则:
1)办理后半小时内扣费生效,下次月结日起每月月结日(全球通1日)扣取月租费并赠送相应的流量。
2)失效:套餐有效期24个月,到期后自动失效。
3)退订:退订下一月结日(全球通1日)失效。
3、共存规则:与主套餐、手机流量套餐、叠加包、流量特惠包、流量快餐、闲时流量套餐、流量共享、流量转赠和灵活账期产品并存。
4、办理规则:2/3G不限量套餐、4G随心王套餐、任我用客户不可办理,需先取消上述套餐后方可办理。
5、流量封顶规则:超套餐外流量费用达到500元后不再扣费;另外,超套餐外流量达到15GB自动关闭上网功能,如需继续使用,请办理叠加包恢复。当月国内总流量达到100GB系统自动关闭上网功能,下一月结日自动恢复(全球通1日)。
6、超套规则:按原有套外流量资费执行,即如有流量保障服务,则按流量保障服务计费;如没有流量保障服务,则按主套餐套外流量资费。
(3)通勤带是高级住宅区吗扩展阅读
提醒
1、套餐包含流量不支持流量转赠等流量共享业务,不享受流量不清零。
2、流量扣减优先级:与现有闲时包重叠时段部分流量优先级为随机扣减。
3、品牌间转换规则:品牌转换期间,新品牌未生效期间,不允许办理。
4、套餐所含流量不适用于港澳台。
5、2/3G不限量套餐、4G随心王套餐、任我用客户不可办理,需先取消上述套餐后方可办理(详询10086)。
6、本产品自订购成功并生效之日起资费有效期为2年,到期后若双方无异议,则自动按当前资费续约,若有异议,可转换办理其它套餐产品,合约到期后,我司保留对产品资费内容调整的权利。
D. 通勤带是什么意思
通勤的意思是:定期往返于居住地与工作地或学习地之间,并超出他们的居住社区边界的出行。
城市群内,一些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与周边的新城、卫星城之间有一定的职住关系,有通勤交通,我们称之为都市圈,其实质是生活圈或通勤圈。
通勤有时也是指那些不同地点之间即使是非工作出行的,但有规律的或频繁发生的出行。每天或每周往返住地与工作地点之间的通勤是有区别的,因此,可以区分为本地通勤者和长途通勤者
通勤装的优点:
通勤风格的服装相比职业装来更随意但比平日所穿的休闲装更正式。通勤装可以展现白领女性在办公室外的魅力,适合在上班前、下班后以及平日社交场合所穿。
通勤装的牛仔裤、短裙和雪纺衬衫,要远比职业套装的衬衫、西裤舒适的多,但通过合理的搭配,通勤装也可以透露出典雅的气息。即拥有职业装的专业感,由抛弃了职业装的古板和沉重,两全其美。
在夏天的燥热的环境下,如果穿着千篇一律的西装西裤,再加上的繁重的工作会让人觉得烦躁。穿上相较于职业装更加休闲的通勤装,可以调节心情增加动力。
每天选择不同的通勤装,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合适的通勤装透露出干练、年轻的信息。随着时尚的变化,牛仔裙、百褶裙也开始进入到了办公场所。年轻的白领女性通过这类着装来展示自己的身份地位,提升与上司和同事交谈时的自信。
E. 求解释!高中地理
一、同心圆模式
(1)城市的中枢部分是中心商务区。
(2)第二环是过渡带,初期是住宅区,后由于商业、轻工业活动而环境恶化,最后成为新来移民居住区。
(3)第三环是工人住宅带,居民多从过渡带迁来,因为不希望离工作点太远而集聚在此。
(4)中产阶层住宅带位于工人住宅带与通勤带之间,这里住房条件较好。
(5)第五环是通勤带,是上层和中上层人们的住宅区,它们是沿高速交通线发展起来的。
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
二、扇形模式
(1)高房租住宅区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外发展,彼此相连形成一个扇面形。地势较高,环境较好。
(2)随着城市的发展,中等租金的住宅区便在高租金已占据的地区旁边发展起来。
(3)随着中等级住宅区的外移,靠近市中心的部位逐渐演化为低级住宅区。
在小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
三、多核心模式
(1)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交通的焦点。
(2)批发业务主要分布在市中心附近,既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又可接近市场。
(3)低级住宅区多在中心商务区和中级住宅区附近布置,而中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则向城市的另一侧发展。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核心点,围绕这些核心点,以同样强度发展起来,形成多核心模式
F. 地理中的通勤带是什么意思
通勤指从家中往返工作地点的过程。日常用语称通勤为上班 (前往工作地点) 、下版班 (离开工作地点权)。
通勤是工业化社会的必然现象。在19世纪以前的城市居民主要步行上班,但随着交通技术的进步,城市可以扩张到更远的地方。现代各种交通工具 (如汽车、列车、公共汽车、自行车等) 让住在偏远地区的人可以快捷地上班。
市郊的设立亦令市民可以在远离市区之处定居。许多大城市都有所谓的通勤地带,或称大都会区。这种区域包括很多通勤城市。人们在通勤城市内居住并到城市中心上班。如果城市伸展到非常远离中心商业区的地方,新的商业会在外围的市镇出现,从而形成一种反向通勤现象:住在市中心的人到市郊上班。
G. 城市空间结构中通勤带是什么意思
通勤带
指沿高速交通线发展起来的上层和中上层人们的住宅区。人在市中心工作,使用月票乘车往返于两地,故称为通勤带。一般布局在大城市的周边地带。
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构成城市的具有各种功能及其相应的物质外貌的功能分区
城市地域结构
。又称城市内部结构。现代城市是一个有动力的有机体,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不
城市地域结构
断演变和发展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职能分化带动形态的分化形成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市整体。城市地域结构是城市地理学基本研究课题之一。
城市内部一般可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和绿化
城市地域结构
区等,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市整体(见彩图),但城市的性质、规模不同以及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差异,使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也不同。城市地域结
城市地域结构
构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一般说来,工业区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居住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交文化活动的地方;商业区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流通和金融流通的中枢。城市地域结构的各种组成要素,在空间布局上虽然可以划分出功能区,但并不是截然分开,往往交叉和混杂在一起。如在居住区内往往有一些对居民生活影响不大或无污染的工业企业;而在工业区也常常有一些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内部一般可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和绿化
城市地域结构
区等,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市整体(见彩图),但城市的性质、规模不同以及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差异,使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也不同。城市地域结
城市地域结构
构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一般说来,工业区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居住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交文化活动的地方;商业区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流通和金融流通的中枢。城市地域结构的各种组成要素,在空间布局上虽然可以划分出功能区,但并不是截然分开,往往交叉和混杂在一起。如在居住区内往往有一些对居民生活影响不大或无污染的工业企业;而在工业区也常常有一些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内部一般可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和绿化
城市地域结构
区等,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市整体(见彩图),但城市的性质、规模不同以及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差异,使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也不同。城市地域结
城市地域结构
构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一般说来,工业区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居住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交文化活动的地方;商业区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流通和金融流通的中枢。城市地域结构的各种组成要素,在空间布局上虽然可以划分出功能区,但并不是截然分开,往往交叉和混杂在一起。如在居住区内往往有一些对居民生活影响不大或无污染的工业企业;而在工业区也常常有一些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内部一般可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和绿化
城市地域结构
区等,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市整体(见彩图),但城市的性质、规模不同以及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差异,使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也不同。城市地域结
城市地域结构
构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一般说来,工业区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居住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交文化活动的地方;商业区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流通和金融流通的中枢。城市地域结构的各种组成要素,在空间布局上虽然可以划分出功能区,但并不是截然分开,往往交叉和混杂在一起。如在居住区内往往有一些对居民生活影响不大或无污染的工业企业;而在工业区也常常有一些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内部一般可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和绿化
城市地域结构
区等,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市整体(见彩图),但城市的性质、规模不同以及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差异,使内部结构的复杂性也不同。城市地域结
城市地域结构
构诸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工业区、居住区和商业区。一般说来,工业区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的主导因素;居住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社交文化活动的地方;商业区是城市各种经济活动特别是商品流通和金融流通的中枢。城市地域结构的各种组成要素,在空间布局上虽然可以划分出功能区,但并不是截然分开,往往交叉和混杂在一起。如在居住区内往往有一些对居民生活影响不大或无污染的工业企业;而在工业区也常常有一些住宅和公共服务设施。
20世纪以来城市化
城市地域结构
过程加速,城市人口大大增长,用地规模不断扩展,城市内部
城市地域结构
的工业、交通、商业和居住区等布局结构日趋复杂。为了揭示和解释城市成长的规律,各国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对城市地域结构作了种种理论概括。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
同心带学说
主要是由芝加哥大学的一些社会学家,特别是E.W.伯吉斯于1925年提出的。伯吉斯通过对美国芝加哥的研究,总结出城市社会人口流动对城市地域分异的5种作用力:向心,专门化,分离,离心,向
城市地域结构
心性离心。在这些作用力的综合作用下,城市地域产生了地带分异。按照这种理论,一般城市发展的结构形式可划分为5个圆形地带(图1)。 城市地域结构
扇形(楔形)学说
1939年由美国的H.霍伊特提出。他认为城市的发展总是从城市的中心出发,沿着
城市地域结构
主要的交通干线或沿着阻碍最少的路线向外放射,沿交通线向外伸展的地区又有不同的特点(图2)。
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结构
扇形学说是从许多城市的比较研究中抽象出来的,在研究方法上比同心圆学说进了一步。但这种学说仍没有脱离城市地域的圈层概念,其最大的缺陷是依靠房租单一指标来概括城市地域的发展运动,忽视了其他因素。
多核心学说
1945年由
城市地域结构
芝加哥大学著名地理学家C.D.哈里斯和E.L.厄尔曼提出。根据作者
城市地域结构
分析,大部分人口50万以上的美国大都市都可分为:中心商业区、批发商业和轻工业区、重工业区、住宅区和近郊区,还有一些相对独立的卫星城镇(透3)。 城市地域结构
哈里斯和厄尔曼的多核心说考虑了城市地域发展的多元结构,触及地域分化中各种职能的结节作用。
以上 3种理论都反映了城市
城市地域结构
发展和内部结构中的两种彼此矛盾的趋向,即城市的离心倾向和向心倾向,但用来指导实践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还有将这3种学说互相中和的折衷学说和三地带学说,等等。现代城市地
城市地域结构
域变动很大,很难用模式图的方法了解城市地域的本质。因此许多学者采用分析城市地域结构中存在的结节性和均质性这两个最基本特性的方法,划分结节地域。他们认为城市地域中存在一些对人口和物质能量流动起到聚焦作用的结节点,这些结节点起作用的区域称为吸引区,而吸引区与结节点的组合就是结节地域。
H. 高中地理必修2的复习总结
必修二基础回归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自然增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
2.二战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
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3.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出现的人口问题是 “高龄少子化” 现象,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可能使未来经济发展一蹶不振。因此必须大力推广 鼓励生育 的政策并 适当接纳移民 。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 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三种类型,其中:
欧洲和北美: 现代型
全 球: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实质还是传统型)
我 国:基本现代型
6.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 人口自然增减 和 机械增减(人口迁移)。
7.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特点 举例
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 ①集团性、大批的移民
②旧大陆到新大陆 15~16世纪,欧洲人、非洲黑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
二战以后 ①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②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①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
②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
③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8.我国的人口迁移
时间 原因 特点 意义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①人口移动规模小
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
②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③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
脆弱的农业经济
频繁的战争
自然灾害 ②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新中国成立以来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流量增大,频率加快
自发流动为主
由西部迁往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9.美国的人口迁移: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自然环境:气候、水、土壤、矿产等
社会经济环境: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婚姻等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3.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出地】 有利影响: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利影响: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迁入地】 有利影响: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有利影响: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14.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①资源 (成正比) ②科技发展水平 (成正比) 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资源状况。
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①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16.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正面】 ①缓解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劳动力紧缺的矛盾,促进迁入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②为输出地农民开辟了新的收入增长来源,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负面】 ①对城市环境造成压力,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②农民工普遍面临收入低、住房无保障、子女入学难等问题。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1.一般来说,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相反。
2.城市形态的类型: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
举例 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重庆
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功能区。
4.三大功能区比较:
5.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模式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形成 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 在小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向外扩展的趋势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核心点。
特点 ①城市的中枢部分是中心商务区。
②第二环是过渡带,初期是住宅区,后由于商业、轻工业活动而环境恶化,最后成为新来移民居住区。
③第三环是工人住宅带,居民多从过渡带迁来,因为不希望离工作点太远而集聚在此。
④中产阶层住宅带位于工人住宅带与通勤带之间,这里住房条件较好。
⑤第五环是通勤带,是上层和中上层人们的住宅区,它们是沿高速交通线发展起来的。 ①高房租住宅区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外发展,彼此相连形成一个扇面形。地势较高,环境较好。
②随着城市的发展,中等租金的住宅区便在高租金已占据的地区旁边发展起来。
③随着中等级住宅区的外移,近市中心的部位逐渐演化为低级住宅区。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交通的焦点。
②批发业务主要分布在市中心附近,既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又可接近市场。
③低级住宅区多在中心商务区和中级住宅区附近布置,而中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则向城市的另一侧发展。
三种模式的共同点:①都是以中心商务区作为核心;②高级住宅区趋向于分布在距城中心较远的城市边缘,而低级住宅区则集聚在市中心附近,两者之间隔着中级住宅区。
6. 经济因素 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7.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①交通的便捷程度, ②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9.我国的城市等级的划分依据是 城市人口规模 。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10.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等级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等级高,服务范围比较大。
11.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
①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②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③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12.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13. 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 和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14.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15.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6.城市化的意义
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②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17.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25%~30%以下,低 缓慢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中期阶段 30%~70%,较高 迅速 快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 70%以上,高 缓慢,甚至停滞 继续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18.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 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19.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来源 危害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池等)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
20.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因素是 市场 因素。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
3.农业主导区位因素举例:
①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②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④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⑤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①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②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③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5.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6.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不足(不过已有东水西调工程)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和技术先进,交通便利。
7.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 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 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 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 较高
【发展措施】 东水西调
8.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①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社会经济条件】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人多地少,饮食习惯导致对稻米需求量大
⑤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
9.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①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②单产高,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较低 ④科技水平较低 ⑤水利工程量大。
10.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①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②面向市场,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④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11.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②交通运输便利 ③市场广阔 ④地广人稀 ⑤机械化程度高 ⑥农业科技先进
12.大牧场放牧业特点:①面向市场,②生产规模大,③专业化程度高(牛、羊) ④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⑤植被稀疏,不适宜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
13.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而且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③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1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
①完善交通(铁路的贯通) ②海上冷冻船的发明 ③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④种植饲料 ⑤开辟水源(打机井) ⑥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15.乳畜业的主要特点:①面向城市市场,商品率高;②机械化程度高;③集约化程度高;④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⑤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紧邻消费市场)。
16.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①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地形平坦,利于种植牧草和饲料。
【社会经济条件】③城市化水平高,④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工业主要区位因素的不同,把工业分为五种类型:
工业类型 主要部门 形成原因
原料导向型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厂、水果
罐头厂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
原料成本较高
市场导向型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
石油化工厂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
产品成本较高
动力指向型 有色金属冶炼厂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廉价劳动力导向型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
制伞、制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技术导向型 集成电路、航天、激光、精密仪表等工业 技术要求高
2. 工业主要区位因素发展变化
①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②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③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3. 写出以下工厂的污染类型及布局要求
①钢铁厂——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①应建在当地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风向
的上风向或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②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②酿造厂、水泥厂——空气污染——应建在当地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向或
建在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
③造纸厂——水污染——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④自来水厂——无污染——河流上游,水质好的地方
⑤普通服装厂——无污染——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⑥化工厂——空气污染、水污染—— ①应建在当地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向
或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 ②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4.鞍钢的区位优势:①接近原料、燃料产地(主导),②靠近市场 ,③交通及用地 、用水条件较好。
5.宝钢的区位优势:①接近消费市场(主导)②交通便利③科技力量强④劳动力素质高⑤资金雄厚。
6.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大煤田(鲁尔区)→大铁矿(鞍钢)→消费区(宝钢)。
7.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国家政策;乡土情感;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等。
8. 工业联系: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9.工业集聚的优点: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③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④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10.工业集聚的不足:易引起环境污染。
11.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较近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交通 ⑤广阔的市场
12. 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⑤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
13.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①调整工业结构 ②调整工业布局 ③发展第三产业 ④优化环境
14. 鲁尔区消除污染、优化环境的具体措施:①严格控制工厂废气、废水等的排放,②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③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15.新兴工业与传统工业比较:
比较项目 传统工业 意大利新兴工业
生产规模 大型企业为主 以中小企业(<250人)为主
主要工业部门 重工业为主 轻工业为主
生产过程 地域联系紧密,生产集中 生产过程分散
工业分布 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集中程度高 工业大多分散在小城镇
资本集中程度 高 低
16. 意大利工业小区
(1)特点: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 、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
(2)作用: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17.高技术工业的特点有: ①科技人员比例高 ②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③投入中的研究开发费用多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18.影响电子工业布局的条件有: ① 知识、技术密集(主导因素) ② 空气洁净,环境优美
③ 有现代化的高速交通运输条件。
19.“硅谷”迅速崛起的有利条件有: 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②气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 ④全世界的人才高地(知识和技术密集) ⑤市场稳定 ⑥优越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20.70年代末,美国电子工业建到得克萨斯州、东南亚、墨西哥等地的原因是:① “硅谷”的土地已经被占用殆尽,②得克萨斯等州、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劳动力、土地、住房都很便宜。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1.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2. 交通运输发展趋势:日益网络化、国际化、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3.集装箱运输的优点: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4. 简要说明南昆铁路建设对西南区发展的重大意义。
经济意义:①将西南与华南联成一体,使资源优势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有利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促使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②有利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带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有利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政治意义:①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②加快西南地区的脱贫步伐,
③有利于社会稳定。
战略意义:①有利于加快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②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崇拜自然、②改造自然、③征服自然、④谋求人地协调。
2.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
3.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4.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三大类。
5.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等。
6.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
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7.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①人口压力;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8.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对全球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
9.传统的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采取了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10.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11.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12.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13.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自然资源,并确保不对 其他国家 的环境造成损害
14.持续性原则要求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15.共同性原则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16.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深刻的环境危机。
17.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调整产业结构 ②开展综合利用 ③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
18.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I. 郊区和乡镇有什么区别
郊区是城市辖来区范围内,受城区经自济辐射、社会意识形态渗透和城市生态效应的影响,与城区经济发展、生活方式和生态系统密切联系的城市建成区以外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根据它的位置以及同中心城区的联系,可分为近郊和远郊两部分。近郊是建成区周围以城市生活方式、产业结构和建设景观为主的环状区域,是城市人口、住宅和工业扩散的直接承载区。远郊是近郊外围,受城市经济的影响,以农业为主,但产品的城市市场指向明显,表现为农村生态景观和建设景观的区域,是城市所需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
定义:位于城市地区通勤带的外围区域,一般有独立的行政司法权。在中国,郊区是位于城市行政辖区内,市区的外围地带。 如阳泉市郊区、佳木斯市郊区
乡镇:乡和镇。泛指较小的市镇。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在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几千年来,我国乡镇设置不断演变。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行政机构改革的需要,乡镇机构进行多次重大改革。如北京市的 通州区:漷huǒ县镇 ;大兴区:北臧zāng村镇;瀛yíng海镇;榆垡fā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