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住宅开发 > 中国特色住宅

中国特色住宅

发布时间:2021-01-29 22:51:32

①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是哪些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

1、客家围龙屋

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赣南,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粤港地区的客家围屋,大体可以分为15种类型,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客家围、深圳碉楼、四角楼最具地方特色。

2、北京四合院

所谓合院,即是一个院子四面都建有房屋,四合房屋,中心为院,这就是合院。一户一宅,一宅有几个院。

3、陕西的窑洞

陕西窑洞主要分布在陕北,指陕西省延安、榆林等地的窑洞式住宅。它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天然黄土中的穴居形式,因其具有冬暖夏凉,不破坏生态,不占用良田,经济省钱等优点,被当地人民群众广泛采用。

4、广西的“杆栏式”

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现在主要流行于中国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其他国家也有干栏式建筑。

5、云南的“一颗印”

通常为楼房,房间分为两层,牲畜及杂物在楼下,人住楼上。楼下正房是堂屋,作为起居待客之处,堂屋左右做卧室,楼上的中明堂做佛堂。

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外墙一般无窗、高墙,主要是为了挡风沙和安全,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

②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

1、干栏式建筑

干栏巢居,是远古时代的人群,特别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筑风格,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考古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古时流行于南方百越部落的居住区。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干栏式建筑可以防震等。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古越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此外,一般文献上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

2、窑洞

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

3、吊脚楼

多建于沿江集镇。吊脚楼以木桩或石为支撑,上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顶铺瓦或茅草。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

4、镬耳屋

镬耳屋是岭南地区传统广府民居的典型代表,多都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人物图案,屋子的山墙砌成镬耳状,故称“镬耳屋”,分布于大珠江三角洲、粤西地区 。粤北客家等地称为“云墙”或者是“茶壶环”。鑊,是古时的一种大锅,鑊耳屋,因此亦称"锅耳屋"。

5、客家围龙屋

主要分布于粤东、粤北、赣南,东江流域和环处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粤港地区的客家围屋,大体可以分为15种类型,其中尤以围龙式围屋、城堡式客家围、深圳碉楼、四角楼最具地方特色。

(2)中国特色住宅扩展阅读:

吊脚楼的特点:

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杆”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2、窑洞的特点:

窑洞建筑特点

窑洞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传统的窑洞空间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虽然很普通,但是在单调的黄土为背景的情况下,圆弧形更显得轻巧而活泼。

这种源自自然的形式,不仅体现了传统思想里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时更重要的是门洞

③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房屋

佤族:茅草房

房屋为“干栏式”的竹楼茅草房,上层住人,下层为牛圈。传说佤族建房,得回到了诸葛亮的暗示,答所以,佤族的房子被称为“孔明帽”。

佤族的住房,受汉族影响较大的地区,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个别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区的住房构造和形状与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筑材料均为竹子与茅草。

我们可以在沧源翁丁村看到这种茅草屋。翁丁村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城西北方向约40公里处的勐角乡,这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原生态佤族村。这个号称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原生态佤族村寨,完全就是一个佤族历史文化的自然博物馆。

④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是哪五大

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

1、客家围龙屋

客家围屋,又称围龙屋、围屋、客家围等,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之一,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见、保存最多的一种。

客家围屋是中国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围屋结合了客家古朴遗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的广东、江西、福建省、香港新界以及台湾的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

2、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

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期,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这里所谓“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弄堂,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

3、窑洞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

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4、干栏式建筑

干栏式建筑,即干栏巢居,是远古时代的人群,特别是南方百越部落的建筑风格,即是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考古发现最早的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干栏式建筑,古时流行于南方百越部落的居住区。

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是两层建筑,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干栏式建筑可以防震等。中国古代史书中又有干栏、干兰、高栏、阁栏和葛栏等名,当是由古越语言转译而来的音变。此外,一般文献上所说的栅居、巢居等,大体所指的也是干栏式建筑。

这种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现在主要流行于中国较偏远的地区,包括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贵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其他国家也有干栏式建筑。

5、云南一颗印

在云南中部地区有许多这种形式的四合院住宅。三间四耳是最常见的宅制,既正房三间,左右各有两间耳房(厢房)。前面临街一面是倒座,中间为住宅大门。

四周房屋都是两层,天井围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墙,很少开窗,整个外观方方整整,如一块印章,所以俗称为“一颗印”。

位于滇中高原地区,与当地四季如春,无严寒酷暑,风大的气候环境特点相适应。多采用厚土墙及筒瓦铺屋顶。通常为楼房,房间分为两层,牲畜及杂物在楼下,人住楼上。楼下正房是堂屋,作为起居待客之处,堂屋左右做卧室,楼上的中明堂做佛堂。

为节省用地,改善房间的气候,促成阴凉,采用了小天井。外墙一般无窗、高墙,主要是为了挡风沙和安全,住宅地盘方整,外观方整,当地称"一颗印"。

⑤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1.北京四合院
中国汉族地区传统民居的主流是规整式住宅,以采取中轴对称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为典型代表。

2. 福建土楼
福建土楼以永定县客家土楼为代表。永定的土楼极具特色,方、圆、八角和椭圆形皆有,主要由中心部位的单层厅堂和周围的四、五层楼房组成。数量多,规模大,造型美。曾有人形容其圆形者有如天外飞碟。
3.皖南民居
皖南古村落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4.窑洞民居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住宅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5.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
6.干栏式民居
我国云南、广西、贵州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基本处在热带雨林区,其传统民居大多为适应环境的干栏式。干栏式民居基本使用木料建造。
所谓干栏,就是把住房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无墙不住人或作牲畜圈之类用。
7.开平碉楼
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开平市,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一种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
8.藏族碉房
藏族民居极具特色,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其中又以碉房最富北方情韵。碉房大多数为三层或更高的建筑。底层为畜圈及杂用,二层为居室和卧室,三层为佛堂和晒台。四周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内部有楼梯以通上下,易守难攻,类似碉堡。窗口多做成梯形,并抹出黑色的窗套,窗户上沿砌出披檐。
9.哈尼族的蘑菇房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

⑥ 中国各具特色的民居有哪些

中国特色民居有以下5种:

1.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2.镬耳屋

镬耳屋是岭南地区传统民居的代表,多都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人物图案。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粤北客家等地称为“云墙”或者是“茶壶环”。鑊,是古时的一种大锅,鑊耳屋,因此亦称"锅耳屋"。

3.窑洞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4.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土楼,是客家民居(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三大类别之一 ,其中以福建龙岩永定、漳州南靖的土楼最为有名,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8000余座,规模之大,造型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中国客家民居建筑“福建土楼”建筑群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5.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是用特制的木架做“哈那”(蒙古包的围栏支撑),用两至三层羊毛毡围裹而成,之后用马鬃或驼毛拧成的绳子捆绑而成,其顶部用“乌耐”作支架并盖有“布乐斯”,以呈天幕状。其圆形尖顶开有天窗“陶脑”,上面盖着四方块的羊毛毡 “乌日何”,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

(6)中国特色住宅扩展阅读:

特点

人居与生态

虽然人类在改造大自然的口号下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但由此却带来了自然界的报复--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物种消亡等一系列的问题迫使人类不得不进行深刻的反思。人类为了自己的明天必须与大自然重新建立关系,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与自然和谐与共生。建设生态城市其中包括探索和营造结合自然和具有良好生态循环的人居环境就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共生原则是指不同种类有机体之间的合作共存和互利的关系,而再生原则是认为自然界中的物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高级的自然生态系统必须表现出对物质资源的高效与循环利用。对于人居生态环境而言共生与再生原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和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作;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和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人工层次而注意人居的自然环境设计。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和幅员广大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的经验,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生产力的水平比较落后,人们为了获得比较理想的栖息环境,以朴素的生态观,顺应自然和以最简便的手法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中国民居的结合自然、结合气候、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就是运用自然材料,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丰富的心理效应和超凡的审美意境……是我们今天的创造新的人居环境必须重新开发认识,继承和借鉴的宝库。

(6)中国特色住宅扩展阅读:网络-民居

⑦ 中国特色民居有哪些

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是指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皖南山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态相近、特色鲜明的传统建筑及其村落。皖南古村落不仅与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结合,而且加上明清时期徽商的雄厚经济实力对家乡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兴旺发达,那些徽商还乡后以雅、文、清高、超脱的心态构思和营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环境更为丰富,村落景观更为突出。
皖南古村落与其它村落形态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皖南古村落建设和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对农业的依赖。古村落居民的意识、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农民的思想意识和一般市民阶层,追求与文人、官宦阶层相一致的生活情趣,因此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装饰手法,建小庭院,开凿水池,安置漏窗、巧设盆景、雕梁画栋、题兰名匾额、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均体现了当地居民极高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
皖南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的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质和精神是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皖南古村落的建筑特色是随着明清时期徽商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能够在有限的建筑空间内最大程度地体现其构思的精巧以及工艺的高超,实为别具匠心的建筑形式。后来徽商逐渐衰败没落,而这种徽派民居的建筑特色却因依附于古民居村落而保留下来,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价值。
北京四合院: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这里所谓“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
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
明清以来,北京四合院虽历经沧桑,但这种基本的居住形式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更适合居住要求,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四合院形式。
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国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这种住宅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通风采光均欠理想。
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走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

⑧ 中国十大民居有哪些 中国十大特色民居

1、福建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开平碉楼:
广东开平碉楼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开平境内最多的时候共有3000多座碉楼,目前尚存1800多座,分布在开平15个镇、办事处。这些碉楼是上世纪开平华侨与村民主动把外国建筑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结晶。其数量之多,建筑之精美,风格之多样,堪称世界最大的“碉楼博物馆”。

建材上,有早期的泥墙楼(用灰沙、糖、盐、蚬壳、蚝壳等混合逐层锤打夯成),中期的青砖楼(用一般的青砖加厚建成),到最后的钢筋水泥楼(用钢筋混凝土按现代建筑用料建成)。
类型上,约分三大类:一是更楼或灯楼,这种楼一般建在村头或村尾,有些建在小山丘上,供民团及更夫使用,里面有探照灯及报警器,一旦发现匪贼立即报警,让村民准备。
二是众楼,由十多户或几户人家合资兴建,这种碉楼有3~6层,每层设有2~4间房,如有匪贼或洪涝,各户人家可住进众楼,以避灾难。
三是居楼,由华侨独资兴建,用于长久居住。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碉楼的造型千姿百态。
最大特点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取不同的外国建筑式样综合一起,自成一体,既有古希腊、罗马的风格,又有哥特、伊斯兰、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要素,很难将开平碉楼具体归入国外某一个时期的某种建筑风格之中。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的建筑元素在开平碉楼中和谐共处,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它在建筑结构上则充分体现了防卫功能,其共同特点就是门窗窄小,钢窗、铁门,墙身厚,顶层四面都有枪眼,楼顶还有瞭望台、探照灯、警报器等,在历史上对保护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有极大贡献。
3、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 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4、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约十六亩)平方米,建筑面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布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结构,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则是客房佣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筑上偏院较为低矮,房顶结构也大不相同,正院都为瓦房出檐,偏院则为方砖铺顶的平房,既表现了伦理上的尊卑有序,又显示了建筑上层次感。大院有主楼四座,门楼,更楼,眺阁六座。各院房顶有走道相通,便于夜间巡更护院。
综观全院布局严谨,设计精巧,俯视成“喜喜”字形,建筑考究,砖瓦磨合,精工细做,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石木雕,工艺精湛,充分显示了中国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工艺水平,被专家学者誉之为:“北方民居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宫,民宅看乔家”之说,名扬三晋,誉满海内外。
5、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国家AAAA级景区),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

其建筑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官宅民居,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皇城相府不仅是一幅古代“自然山水画”、更是一座具有强烈人文精神的东方古城堡。
皇城村居住着234户,680余口人家,耕种着480亩土地,全村总面积1.7平方公里。地下有丰富的、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地上有清代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字典》总阅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故里“皇城相府”。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创办了煤炭开采,轻工、农副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等多种产业。皇城相府2001年被山西省政府确定为新十大旅游景点之一。目前,皇城相府每日游人如织,络绎不绝。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巍然城堡,雉堞林立;旧院古宅,错落典雅。绮丽的自然风光同返朴的人文景致交相辉映,构成了皇城独具魅力的风采。
6、大邑刘氏庄园博物馆:
建于1958年10月,196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9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之一。该馆建立四十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藏品,内涵丰富。

现有文物,藏品2万余件,规模宠大,保存完好的庄园建筑群,及庄园遗存的大量实物和文献资料,加上独具特色的庄园陈列,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为认识和研究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文化建筑及中国四川军阀史、民俗学的重要场所和实物现场,是旧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是中国社会发展史的一个断面。
该馆内的川西民俗博物馆,新开的“小姐楼”等内容丰富多彩,建筑风格独特,是认识旧中国国情和民风民俗的重要场所。
该馆馆藏文物2700多件,内有一级品15件,包括一套清代紫檀木镶大理石桌椅,其中8把坐椅通高108厘米、宽99厘米、坐深60厘米,嵌有各色宝珠27颗,四周有螺钿装饰的花草图形。
老庄园呈不规则多边形,四周由6米多高的风火砖墙围绕,7道大门耸立,大门两侧墙壁均有枪眼;内有27个天井,180余间房屋,3个花园。老公馆是刘文彩先后霸占23户农民的屋基和田地,于1932年营建起来的。刘文彩每撵走一户或几户农民就砌一堵墙,开一道门,修一座房屋。庄园内重墙夹巷,厚门铁锁,秘室复道,布局零乱,阴森恐怖,整座庄园宛若黑沉沉的迷宫建筑。
老公馆为主要展出区。基本陈列由序馆、雇工院、刘文彩生活现场、大型泥塑《收租院》4个相联系的部分组成。新公馆布置有川西民俗陈列。
7、宏村:
宏村的选址、布局,宏村的美景都和水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一座经过严谨规划的古村落。村内外人工水系的规划设计相当精致巧妙,专家评价宏村是“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相得益彰,是世界上少有的古代有详细规划之村落”。被中外建筑专家称为“中国传统的一颗明珠”、“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联合国专家称赞它为“举世无双的小城镇水街景观”。因为它背倚黄山余脉羊栈岭、雷岗山等,地势较高,有时云蒸霞蔚,如浓墨重彩,有时似泼墨写意,四周山色与粉墙青瓦倒映湖中,人、古建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好似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
水在宏村的选址中作用重大。相传宏村的汪氏祖先先后在歙县唐模、黟县奇墅湖村居住,但都曾遭遇火灾。后来汪氏举家迁到雷岗山下,最初建十三楼,取名弘村,取弘广发达之意。
在村落的科学布局中,水起着重要的作用。整个村落采用仿生学的“牛”形布局,以雷岗山为牛头,村口的两株古树为牛角,月沼为牛胃,南湖为牛肚,蜿蜒的水圳为牛肠,民居建筑为牛身,四座古桥为牛脚,称作“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形状惟妙惟肖,整个村落就像一头悠闲的水牛静卧在青山绿水之中。
8、西递村:
西递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

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
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热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
“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坐落于黄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距黟县县城8公里。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9、姜氏庄园:
姜氏庄园位于米脂县城东南16公里桥河岔乡,建于清朝同治年间。
姜氏庄园由该村首富姜耀祖请北京专家设计,招聚县内能工巧匠兴建而成,前后用时十三年。姜氏庄园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布局紧凑,由上而下,浑然一体。对外严于防患,院内互相通联,是陕北罕见的庄园建筑。

庄园占地40余亩,主体建筑为陕西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庄园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墙高耸,对内相互通联,对外严于防患,整个建筑设计奇妙,工艺精湛,布局合理,浑然一体,是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也是汉民族建筑的瑰宝之一。
整个庄园由山脚至山顶分3部分:第一层是下院,前以块石垒砌高达9.5米的寨墙,上部筑女墙,犹若城垣。沿第一层西南侧道路穿洞门达二层,即中院。院西南又耸立高约8米,长10余米的寨墙,将庄园围住,并留有通后山的门洞,正中建门楼。
沿石级踏步到第三层上院,是全建筑的主宅,座东北向西南,正面一线5孔石窑,两侧分置对称双院,东西两端分设拱形小门洞,西去厕所,东侧下书院。整个庄院后设寨城一道,中有寨门可通后山。
10、康百万庄园:
康百万庄园位于巩义市康店镇,距市区3公里,始建于明末清初。由于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
1963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三大庄园(刘文彩、牟二黑)之一,比山西乔家大院大19倍。2005年被授予国家AAAA旅游景区。

所谓“康百万”是由于当时的庄园主康应魁两次悬挂“良田千顷”的金字招牌,土地商铺遍及山东、陕西、河南三省八县,而被称为“百万富翁”。
后来,慈禧太后逃难西安,回銮北京时,路过康店,康家出钱监工修造黑石关,县城、官殿行宫和“龙窑”,花费了100多万两银子,又向清延捐赠白银100万两,慈禧说不知此地还有一个康百万富翁。从此,“康百万”这个皇封就广泛地传开了。
康百万庄园临街建楼房,靠崖筑窑洞,四周修寨墙,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风格为一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总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有33个院落,53座楼房,1300多间房舍和73孔窑洞。
分为寨上主宅区、寨下住宅区、南大院、祠堂区、作坊区、菜园区、龙窝沟、金谷寨、花园、栈房区等十余部分,庭院建筑基本属于豫西地区典型的两进式四合院,以具有园林、官府的一些特点,各类砖雕、木雕、石雕华丽典雅,造型优美,是华北地区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康百万庄园为我们提供了研穷封建社会地产阶级的发家史料,也给我们提供了古代建筑的实物资料,它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倍受各界朋友青睐。

阅读全文

与中国特色住宅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地产培训机构有哪些 浏览:243
十年期房货利率 浏览:239
天津小户型中单怎么装修 浏览:506
怎么卖个人二手房 浏览:888
房地产投资长期看什么短期看什么 浏览:168
柬埔寨期房 浏览:603
大型开发商维权 浏览:224
南通开发区新开苑房价多少 浏览:801
房产达人怎么买锤子手机版 浏览:70
沙特阿拉伯需要什么样地产地证 浏览:442
商品住宅房产证 浏览:733
农村房产证没有怎么办理 浏览:587
外滩的房价多少钱一平 浏览:639
青岛最贵房价是多少钱一平米 浏览:519
二手房比喻什么 浏览:135
楼盘派筹是什么意思 浏览:319
镇江枫苑二手房怎么买 浏览:230
衡阳市有哪些好楼盘 浏览:459
房地产模型设计费入什么科目 浏览:619
晶福园最新房价是多少 浏览: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