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民用建筑设计标准有哪些
常用的有《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房屋建筑部分》《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高层民用建筑设版计防火权规范》《住宅建筑规范》《办公建筑设计规范》《住宅设计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
还有一些专项规范,看你要做什么建筑,剧场,幼儿园,办公商业等都有专门的规范。
建议你去众智软件的网站上下载一个建筑规范合集,很好很强大。里面所有你能用到的规范都有
② 民用建筑设计的内容和依据是什么
内容:主要是通过设计工作形成能够指导施工的建筑设计文件。
依据:一个是国家的相应法规和规范规程,如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另一个是业主甲方的要求。第三个是规划。
③ 居民住宅标准层高是多少
按《国家住宅设计规范》,普通住宅层高不宜高于2.8米,卧室、起居室的室内净高不应低于2.4米。
2.8米是这一层的地面到上一层的地面.这个尺寸是含楼板厚度的,普通住宅层高2.8米,可以在保证居住舒适度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节约能源。
住宅的高度计量除了用“米”,还可用“层”来计算,每一层的高度在设计上有一定要求,称为层高。
层高通常指下层地板面或楼板面到上层楼板面之间的距离。层高减去楼板的厚度的差,叫做净高。出于降低成本、节约建材、节约土地等考虑,目前一般住宅层高都在2.8米左右。
(3)居民住宅设计扩展阅读:
层高为上下两层楼面或楼面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也就是一层房屋的高度。
在1987年发布的《住宅建筑模数协调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砖混结构住宅建筑层高采用的参数为:2.6米、2.7米、2.8米。
层高,从字面上理解也就是一层房屋的高度。根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建设部联合发布的《住宅设计规范》的规定,层高是指“上下两层楼面或楼面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说到层高,我们必须将其与“室内净高”予以区分。《住宅设计规范》规定,室内净高是指“楼面或地面至上部楼板底面或吊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室内净高和层高的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示:层高=室内净高+楼板厚度,即层高和楼板厚度的差叫室内净高。
《商品房买卖合同》中一般是就层高进行约定,而许多买受人在交房验收时测量的是室内净高,忽视了楼板厚度。
④ 居民住宅的设计
在很多年前各大城市就不再建议设计“方盒子”造型的建筑了,回这类规规矩矩的建答筑虽然采光好且利用率高,但是那仅仅适合50-60年代,而当今是个信息爆炸、彰显个性化的时代,“规规矩矩”的造型早已被淘汰,所以才会有各种造型的建筑,这是一种设计师理念的体现,也是对城市“艺术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至于说采光,除了住宅其他公建项目都可以不用考虑采光,而住宅中除了南侧,其他位置的采光也是在弱化要求中,所以即使造型再特殊,南侧足够的采光也是国家的强条要求,也是设计师必须遵守的
⑤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和住宅设计规范有什么区别
一个是通用的规范,
一个是住宅专用规范
⑥ 普通民用住宅设计年限是几年
设计年限是100年,使用年限是70年,每家住户装修中,敲敲打打,伤筋动骨,砸承重墙,割主钢筋,房子寿命大大减少了,不到规定年限,已经变成了危房,现在已经有房子在装修中突然倒塌,怪谁?怪设计?怪施工?
⑦ 居民住宅阳台设计承重标准是多少
阳台承重设计一抄般是为kn每平米,阳台的承重每平米约200公斤。阳台的端部还允许承载1kn每平米因为阳台的端部每延米还可以承载100公斤的集中荷载。阳台的承重范围分两种,一是阳台本身的自尊,然后是阳台后增的变化成中,国家执行的阳台承重设计标准为250公斤每平方米,超过这个标准就会带来安全隐患。
⑧ 住宅设计规范与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哪个更具有法律效力
是具有复同等效力的。制
《住宅设计规范》是201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的,都是由国家部委发布的,不存在上位法与下位法的问题,是具有同等效力的,如果出现冲突,要遵循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的原则。
建筑规范:由政府授权机构所提出的建筑物安全、质量、功能等方面的最低要求,这些要求以文件的方式存在就形成了建筑规范,如防火规范、建筑空间规范、建筑模数标准等。
⑨ 住宅设计原则有哪些基本的
1.社区发展原则
1954年,马斯洛提出需求等级学说。该学说认为人的需要的产生是一个从低级的生理需要到高级的自我实现需要的发展过程,只有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可能产生对高层次需要的需求。由此推出,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各层次需求的人的数量呈金字塔型。
在住宅区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充分考虑住宅区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其中,卫生、安全、方便和舒适是住宅区适居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卫生包括环境卫生与生理健康卫生;安全包括人身安全与治安安全;方便是指居民日常生活的便利程度;舒适则既含有与物质因素有关的生理性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与物质因素和非物质的社会因素相关的心理性方面的内容。识别与归属反映着人对居住环境的社会心理需要。其中,场所与特征是居住环境具备识别性与归属感的两个主要要素。场所指特定的人或事占有的环境的特定部分,与心理归属感关系密切;特征与居住环境的形象识别性、社会归属感有着直接联系,一般可通过建筑的风格、空间的尺度、绿化的配置、街道的线型、空间的格局、环境的氛围等塑造。而丰富的社区文化、祥和的生活气息、融洽的邻里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富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的重要内容。
2.生态优化原则
生态优化原则提出的依据是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积极应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充分合理地利用和营造当地的生态环境,改善住宅区及其周围的小气候,实现住宅区的自然通风与采光,减少机械通风与人工照明,综合考虑交通与停车系统、供排水系统、供热取暖系统、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等小区物质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营造出生态优良的小区环境。
3、社区共享原则
住宅区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设施共享、景象共享、服务共享与公众参与。社区共享原则要求住宅区的规划设计应该在设施选择上注意类型、项目、标准和消费费用的大众化,在设施布局上注意均衡性与选择性,在服务方式与管理机制上注意整体性与到位程度,以直接面向住宅区自身的居住对象。公众参与是住宅区全体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保证机制和重要过程。公众参与包括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社区发展决策以及社区信息交流等内容。
⑩ 民用建筑设计要求主要有哪些
现行标准是JGJ 26-2010《严 寒 和 寒 冷 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专准》,是对《属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 26-95进行了修订。《民用建筑节能条例》是为了加强民用建筑节能管理,降低民用建筑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制定。于2008年7月23日国务院第18次常务会议通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08年8月1日发布,自2008年10月1日施行。共计六章四十五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