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淄博明清街的由来
淄博地方名字的来历
张店,位于山东省中部,东邻齐国古都临淄,南接聊斋故里淄川,属龙口文化和大汶口文化蔓延地带,战国时,燕将乐毅即分封于此建立“昌国”,如今的昌国路即蕴涵着张店的历史,金末元初,又以“黄桑店”闻名海外,有“商贾云集,日进万金”之说,是元、明、清三代重镇。宋代,黄桑店中有一张氏店门庭大,客房多,生意兴隆,遐迩闻名。后来黄桑店之名渐被张家店取代。至元代,称之为张店。
临淄区 临淄原名营丘,公元前859年,齐献公更名为临淄。1970年改称临淄区。
淄川区 因淄河流经境内而得名。1956年称淄川区。
博山区 其一,博山全境尽山,几无平坦之地,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其二,因境东南有"博山",故以山名为县名。1955年3月改为博山区。
周村区 战国前,因此地位于丘陵、平原的交接处,故名为昼,曾因人少聚居而名为昼,后因字音转变和临水居称昼屯,北宋年间演变为周村。1955年4月设周村区。
桓台县 南宋理宗绍定元年(1228年),置新城县。1914年易名耏水县,旋改桓台县。因境内有齐桓公戏马台而名。
高青县 1948年,由原高苑县和青城县合并而成,取两县首字而得名。
沂源县 1944年5月建沂源县,因境内沂河发源地而得名。
Ⅱ 杭州下城区怎么样
什么怎么样?你是指哪方面?环境?经济实力?……
杭州下城区成立于1949年。改革开放以来,城区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杭城新的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新闻中心、文体中心。下城区行政建制数度变迁,1997年杭州市区划调整后,城区面积扩大到31.46平方公里,辖1个镇6个街道。2004年8月,下城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石桥镇、潮鸣街道办事处、艮山街道办事处建制,设立石桥、东新、文晖、潮鸣4个街道办事处,保留天水、武林、长庆、朝晖街道区划不变。根据地形特征,潮鸣、文晖、东新、石桥街道先后对所属社区进行区划撤并、调整、更名,目前全区共设71个社区。
杭州下城区是浙江省会杭州的中心城区,北依京杭古运河,南濒秀丽的西湖。下城历史悠久,汉后即已成陆。隋唐至吴越渐为市廛,南宋建都后更为繁华,明清以来成为丝绸手工业中心。下城区行政建制数度变迁,1997年杭州市区划调整后,城区面积31平方公里,现常住人口31万,辖六街一镇。 下城区交通便利,商贸发达。市区主干道延安路、体育场路、庆春路、中河路、凤起路、环城西路、环城北路贯穿区内,杭州大厦、百货大楼、银泰百货等大型现代商厦鳞次栉比,省、市主要的经济、金融、文化、新闻、体育机构和设施汇聚一地,呈现车水马龙、万商云集、游人如织的繁华景象。 下城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优势,围绕“全力打造中央商务区,全面推进下城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成份,促进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003年下城区生产总值(GDP)21.65亿元,财政总收入13.2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2%和55.83%,下城区还荣获了“浙江省文明城区、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今日下城,风华正茂,前程似锦。全区将继续实施“调一优二兴三”产业发展方针,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产业层次,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鼓励多种经营,坚持协调发展,致力于建设生态型、智能型、人文型的杭州(武林)中央商务区。 杭州下城区区情概况 下城,因位于古南宋皇城朔方,以南上北下称为下城。自古是武林(杭州古称)商贾辐辏之地,元代更有“北关夜市”之称。 下城区地处杭州市城区中心,北依京杭古运河、上塘河,南濒美丽的西子湖。西靠省委、省政府驻地,东临古城河。总面积31.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84万人,辖8个街道。 近年来,围绕杭州市“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发展战略,兴都市经济、创都市品牌、展都市风貌,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发展。 下城区历史悠久,经济繁荣,交通便利,设施完备,商贸发达,区内集中了省市主要的经济、文化、科研、新闻、金融、证券、保险、房地产等企事业单位和中介服务机构,杭州大厦、杭州百货大厦、银泰百货等大型现代商厦鳞次栉比,人流、物流、信息流高度聚集,呈现出万商云集、游人如织的繁华都市景象,是商贸旅游、生活居住和投资创业的理想区域。 下城区努力推进“经济增实力、环境出精品、社区上水平”目标的落实,使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荣获了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绿化先进区、全国卫生初级保健实验区、浙江省教育强区、浙江省科技进步先进区荣誉称号。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下城区将围绕“全力打造中央商务区、全面推进下城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立足于大都市核心区域的优势,在南部建设以武林商圈为重点的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块,在中部建设以浙江农展馆、浙江国际旅游展示中心、浙江国际商务中心为主体的会展区块,在北部建设集生态型住宅小区和高新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商贸居住区块,进一步做都市经济、做大开放平台、做精城区环境,努力把下城区建设成为展现都市的新窗口、投资创业的新天堂、消费休闲的新乐园、安居乐业的新福地。
Ⅲ 淄博中聚房产 光拿钱,不干活,服务态度差,欺骗消费者 黑中介,莫上当!!!
谢谢啦。
Ⅳ 江南水乡的住房是什么
江南民居
一、总体概括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
二、建筑结构
四水归堂式住宅的个体建筑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一般三间或五间。每间面阔3~4米,进深五檩到九檩,每檩1~1.5米.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和院墙一起,围成封闭式院落。不过为了利于通风,多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这类适应地形地势,充分利用空间,布置灵活,体型美观、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表现出清新活泼的面貌。
江南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檩,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屋顶结构也比北方住宅为薄。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厅堂内部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的罩、木鬲扇、屏门等自由分隔。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绘。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形成景色如画的水乡风貌。
三、反映文化
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着一切居住、生活方式。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从汉代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纷纷选择此地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省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筑艺术也因此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双手,安置在潺潺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倾倒。
四、形成原因
1、 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
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
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
4.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
5.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来饮用、洗涤。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水路又是运输的主动脉,人们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开创新天地,建立新家园。
五、举例介绍
周庄民居周庄镇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 周庄最为著名的景点有富安桥、双桥、沈厅。富安桥是江南仅存的立体形桥楼合壁建筑;双桥则由两桥相连为一体,造型独特;沈厅为清式院宅,整体结构严整,局部风格各异;此外还有澄虚道观、全福讲寺等宗教场所。全镇桥街相连,依河筑屋,绿影婆娑,返朴归真的游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辑好夷游。古镇区内河道呈井字型,民居依河筑屋,依水成街,河道上横跨14座建于元、明、清代的古桥梁
Ⅳ 我是新莞人,我爸在这边买了地皮建了房子的,可最近这边在搞什么规划,房前的路都要铺水泥路
杭州有很多小街小巷,像什么如卖鱼桥、米市街、莫衙营将军路等,好奇它的由来,古时候到底是一个什么的所在,为何得名,在网上找了一下,整理出来。
白马庙巷
据有关资料记载,白马庙巷东起中山南路,西至七宝山;折南通严官巷。南宋时称寿域坊、粮料院巷,明清时称寿域巷、白马庙巷,民国时称白马庙巷,建国后沿用,1966年改名为红花巷,1981年复名为白马庙巷。相传南宋高宗赵构有感 于崔府君疪护之恩,于建炎年间在杭州(时称临安府)建 崔府君祠于此,祠中有一白泥马。此庙多称白马庙,又称白马将军庙,巷名由此而来。
有民间“泥马渡康王”的传说。相传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出使金国、主持宋金议和之事的康王赵构从金国逃归,半路在汴京遇到金兵追杀,康王与随从冲散,坐骑又倒毙路上,黑夜中迷了路。这时只见一匹白马前来引路,把他领到 崔府君庙前。白马突然消失,而立在廊庑下的泥马,却浑身冒着热汗。康王十分疲倦,坐下假寐,梦见 崔府君以杖叩地,催他快走。康王惊醒过来,仍见有白马引导他,来到斜桥谷口,遇上了宋营军队和当地百姓。所以,赵构即位之后,就按照汴京 崔府君庙的规模在临安修建了这座白马庙。另据清乾隆《杭州府志》记载,清朝时白马庙已经不在了。
祥符直街
据《杭州市拱墅区地名新志》记载,“祥符直街南起祥符南街,北至祥符桥。南北走向,长185米,宽3米,混凝土路面。为祥符桥南北主要通道,2000年1月命名为祥符直街,街两侧为集镇商业网点和居民住宅。”
如今,这条路两旁都是商铺,仍然很热闹。但近两百米的道路上坑坑洼洼,而且排水不畅,一下雨积水就漫上路面。祥符直街在今年背街小巷改善工程中被列入提高类街巷,将要进行道路平整,排水设施改造、上改下等,进一步完善功能。
横、直饮马井巷
一个关于横、直饮马井巷的巷名传说:大概在战国时候,小巷里有一座驿站。饮马井巷的巷名因此得来。另据有关记载,巷名比较正式的由来是因为清朝时附近有清兵养马场,就在巷口挖了井,供马饮水,因称饮马井巷。而义马巷的由来,则是相传有义马救游击将军的轶事。
横、直饮马井巷顾名思义有两条,横饮马井巷东起定安路,西到延安南路,长约百余米;直饮马井巷南起西湖大道,北到染坊小区,长百米不到。两条小巷呈十字形交叉,巷宽均为两米左右。杭州市志里这样记载:饮马井巷,明时称张司马巷,清时称饮马井巷,亦呼义马巷,巷内有井。民国后始分直、横饮马井巷。
这个名字你可能感觉很陌生,事实上它一直安静地藏在涌金广场正对面。走进横饮马井巷,迎面就是第一口井。小巷的左边是一排低低的砖瓦老屋,一律的红色门窗。推开门,里面照例有好几户人家,房子好多都是木结构的,总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右边则已经是高层的居民楼。直饮马井巷也是相似的情状。在横饮马井巷的后头,以及直饮马井巷的巷头,分别还有另外两口井。居民们现在还会用井水浇浇花什么的。小巷显然比较旧了,上面横七竖八地交错着很多电线。有些电线上还挂着衣服。
清水潭巷
据《杭州市拱墅区地名新志》:“清水潭又名碧沼,始名于宋。清水潭邻运河,水极清冽。今清水潭址绝大部分已被杭州链条总厂填没建房,小部分属古新河道。1996年旧城改造建一清新村,后又建浅水湾城市花园住宅区。”
清水潭与“接待鸣钟”的传说有关。从前,有个铸钟师傅,他精心铸造了两口钟,一口进贡给皇帝,挂在金銮殿外,一口就给了杭州湖墅的接待寺。谁知,这两口钟有灵气,寺里的是雄钟,京城的是雌钟。寺中钟声一响,千里之外皇宫里的钟,不撞也响,遥相呼应。龙颜大怒,命杭州知府把钟运到京城放到一起。
知府接旨后准备船只,打算在清水潭装钟,从水路运往北京。谁知,还没搬上船,钟就滚到清水潭里去了。河水很清,钟在水里看得一清二楚,可偏生了根一样,怎么也捞不上来。知府吓得脸孔煞白,寺里住持说只有一个办法可以试试:一母所生的十兄弟,一起下水,或许可捞。知府贴出告示,如有十兄弟能捞起大钟,赏银万两。果然来了十兄弟。他们在水里围着铜钟边搬边喊“大哥用力”、“小弟用力”,铜钟真的被慢慢抬出水面。这时候,岸上看热闹的人都为他们喝彩。哪里晓得,十兄弟中一人脚底一滑,眼看着要掼跤了,最小的兄弟脱口喊了声“姐夫当心。”这喊声刚出口,那刚刚抬出水面的大钟又“轰隆”一声沉入水底。原来,十兄弟里有一个半子——女婿,算不得真正的一母十子。
此后,小船经过清水潭,有时一竹篙撑下去,偶然会碰到这只大钟,发出“当”的声音。后世不少人想捞这口宝钟,却始终无影无踪。文一路修建时,接待寺被拆。现在的华润超市即接待寺原址,清水潭在接待寺巷旁边。里万物桥在小巷南端,还有个庵堂在路的西面,正在整修。
三宝西路
据《杭州市湖墅区地名新志》记载,“东起莫干山路,西至教工路。东西走向,长860米,宽6米,混凝土路面。路两侧北为塘河北村商业网点,南为居民住宅。因地处三宝路西,故名。”
潘老伯说,三宝路的得名还真与三件宝物有关。第一件宝是金茶壶(金茶杯)。传说当地一个勤快的货郎,不管刮风下雨,总是挑着担子叫卖四方。一天,他来到余杭塘上,在芦苇荡边巧遇1只老母鸡带着10只小鸡在泥地里散步。货郎拿出竹罩盖住这群鸡,抓进箩筐,高高兴兴挑回家中喂养。后来,货郎卖货回家不见了鸡,房前屋后四处寻找。刚进门,就看见桌子上10只金茶杯闪闪发光,还有1只母鸡模样的大肚金茶壶。原来鸡群变为金茶具了。
第二件宝是金龙船。每年端午节的半夜,相传余杭塘河里会出现一条金龙船,敲锣打鼓,从青龙桥一直划到观音桥。有一年,一个运大粪的粪押头动了歪脑筋,在黄昏时摇着粪船埋伏在芦苇荡里。后半夜,金龙船果然出现,粪押头发财心切,将粪船撞向金龙船,只听“嘭”的一声,金龙船立即沉入水底。粪押头急得跺脚骂娘,随手操起一瓢大粪泼向金龙船,一条金灿灿的船桨慢慢浮上水底。粪押头连忙下水一把抱住金船桨,谁知托上岸时,金桨“啪”的一声砸中粪押头脚背。不久,伤口化脓溃烂,四处求医,却始终不见好转。他只得把金桨卖掉筹措药费,说也奇怪,等变卖金船桨的钱花光,他的烂脚就好了。
第三件宝是金钟。余杭塘河西边青龙桥一带,有一口叫钟塘的池塘。每天黄昏过后或逢天气阴雨,钟塘水面上就回旋着隐隐的钟声。当地百姓认为塘里有口金钟。有个游手好闲年轻后生想得到金钟,便可一生享福。他雇人抽干塘水,金钟是看到了,问题是不管人们怎么用力,金钟就是在塘里一动不动。就在他们商量对策的时候,忽然雷声大作,乌云密布,暴雨瓢泼。塘里的水一下子满了起来。但此后,人们再也听不到塘里的钟声了。
搞了多年民间故事工作的潘大伯说,“虽然故事的传奇色彩很浓,但流传到现在,还是可以从故事中体会到,一直以来老百姓骨子里对待生活崇尚勤劳的朴素情感”。一直以来,余杭塘上三宝之地被大家当成风水宝地,连种出来的萝卜都有股特别鲜美的味道。老底子,三宝萝卜就风靡杭城。
如今,三宝西路刚好穿过塘河社区,成为社区内的一条繁忙道路,两旁是上世纪80年代造的居民小区。路北侧为塘河北村,路南侧为塘河新村,房子挂牌价基本在每平方米7000元以上,不少想在城北买二手房的人,大多喜欢在这里挑套实惠的房子。去三宝西路,可乘公交车85路、815路,到塘河新村站下。在背街小巷整治时,人行道上的违章搭建将全部拆除,路面也要进一步平整。
草营巷
传说和南宋高宗迁都有关。据《杭州市地名志》记载,“相传南宋迁都临安,兵马扎营于此,故有草营之名。”
而流传在民间的说法更丰富了。草营巷这一带的瓦肆特别有名。瓦肆就是宋元时城市里的娱乐场所。老一辈人说,这里酒店多,据说是南宋官兵驻扎在此,而军人又特别能喝。为了助兴,酒店中集聚了众多杂技艺人,竞争还很激烈。“技高者立足,技逊者走人。”《武林旧事》上说:技逊者被逼出京都,“不入勾栏,只在耍闹宽阔之处做场者,谓之‘打野呵’,此又艺之次者。”《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临安有名的瓦肆应有清冷桥畔的南瓦、三元楼的中瓦、众安桥的北瓦、三桥街的大瓦等。北瓦最大,内有勾栏十三座。”当时的草营巷属于城外郊区。瓦肆中为了便于表演和分隔观众,常用栏杆或布幔隔挡,当时人称“勾栏”,并非后世专指妓院的那种勾栏。
大井巷
据《杭州坊巷录》记载,“(此巷)宋时为吴山坊,坊内有大井,称吴山井巷,俗称大井巷。相传此井为五代吴越时德昭国师所凿,周四丈,其水甘洌莹洁,异于众泉。南宋绍兴年间,太尉董德元捐钱购石板盖上,中凿五眼。”
关于大井,有两个很有意思的传说。一是据说明朝崇祯年间,大井对门就是张小泉剪刀店,张小泉剪刀锋利无比胜人一筹,靠的就是大井的泉。《武林市肆吟》的《大井对门张小泉剪刀店第一》中,就有“利似春风二月天,掠波燕子尾涎涎。并家新样张家好,紧对吴山第一泉”等句。
而朱养心膏药店的故事,就更广为人知了。明代万历元年,朱养心在井旁开设了一家药室,汲取井水炼制专治疮毒的膏药,手到病除,远近驰名。有传说朱养心膏药贴了以后连拐子都能跑步。八仙中的铁拐李得知后前来一试,结果贴上药膏下地一走,便没了踪影。
另有一说则是,杭州多火灾,惟朱养心药铺从不受灾,皆因曾有一乞丐遍体生疮,哀求诊治,主人留下他调治百日而愈,乞丐临行前,为报恩情画墨龙挂于堂上以消火患,掷笔而去。问到其治药秘诀,朱老板临终前透露了秘密,无他,全是仰仗了大井。
梅花碑
相传为南宋德寿宫后苑一部分。德寿宫中有苔梅一株,旁有芙蓉石一座。后不知出于何人之手,一梅一石,两美合璧,于是就有了为后人所乐道的“梅石双清”碑。
据考证,碑上刻的芙蓉石,为明时画坛浙派巨子蓝瑛所画,而老梅(苔梅)则为清初画坛大家孙杕之作。乾隆六次南巡,第一次和第四次都去观梅古社鉴赏了“梅石双清”碑,钟爱之情溢于言表。后浙杭地方官吏出于奉承,将双清碑和芙蓉石用船送到北京,另摹制“梅石双清”碑一方留在杭州。可惜此碑在文革初被毁。倒是送往北京的原碑,现尚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原在圆明园)。今杭州梅石园中的“梅石双清”碑为近年刻制。
高银巷
南宋时叫肉市巷,又叫港灌肺岭,以出售糯米灌猪肺出名。为啥后来叫高银巷呢?说起来有个传说。
南宋时,灌肺岭住院有一个姓高的青年,父母双亡,家境清贫,靠做灌肺为生,因为本少利薄,只能勉强糊口。
有一天早上,这具青年出门去买糯米,走不多远,见地上有一只袋儿,打开一看,满袋子都是白花花的银子,他心里一阵高兴,这一下穷光棍要变财主了。他正想把袋儿拿回家去,可转念一想,不知哪个丢了这许银子?这人找不到钱,也许弄不好还会连累他一家老小性命,这缺德的事我不能做。想到这里,他便守在袋儿边,等候失主来找。
再说这个丢失银子的是一位往来海外的大商人。这一天,他骑马过灌肺岭,系在马肚子上的绳子松了,落下这袋银子,回到家里,才发现银袋掉了,急忙回马走原路寻来。到了灌肺岭,见一青年坐在地上,身边放着他的银袋儿。立即滚下马,一问,才晓得这青年人忠实厚道,有心收他作伙计,做自己的帮手,便问姓高的青年是否愿意?姓高的青年正愁今后的生活出路,当然满口答应。
此后,这姓高的青年就跟着这位商人做生意。他们把杭州的丝绸、茶叶去到南洋各地,又把南洋的香料、珠宝运到杭州出售。这姓高的青年对主人十分忠心,做事勤恳,账目清楚,商人十分看重他,每次从南洋回来,都有分给他一笔相当可观的金银。不上十年,这姓高的也成了百万富翁。以后他便在老家灌肺岭买了一块地皮,造起了深宅大院。开了一家珠宝店。因为他资本雄厚,生意做得很热闹,其他的一些珠宝商人也跟着在灌肺岭开起店来。慢慢地。灌肺岭成了珠宝商的交易市场,每天要成交上千万两银子。而最大的珠宝商就是这位姓高的,后来人们就把灌肺岭叫做“高银巷”了。
其它还有求智巷、皮市巷等
Ⅵ 北京菜市口地区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怎么样
菜市口地区,包括东边的骡马市大街西段,西边的广安门内大街东段,南北的米市胡同、北半截胡同、铁门等。
明代时,菜市口称作菜市大街,由广宁门外大街的菜市得名。明代的菜市大街,东起宣武门外大街南端丁字街处,西至下斜街口。清乾隆时,才改用现名"菜市口",东界线没有改变,西界线由下斜街口,缩至北半截口,范围已经大大缩小。新中国建立后,1965年,对街巷胡同地名进行了调整,菜市口东部并入骡马市大街,西部并入广安门内大街,菜市口的名称已经取消了。但是,"菜市口"的称呼仍然在民间沿用,有的商店还以此来命名。
菜市口一带的蔬菜市场和骡马牲口市场在明代就已经出现。而后逐渐地发展成仅次于前门大街、大栅栏、崇文门外大街的商业街。
菜市口地区也是文化名人聚居的地方,所以文化遗址众多。其原因是广安门内大街、菜市口、骡马市大街,是西南、西北各省人进广安门后的必经之路,因为这里返乡方便,所以这里成了住宿的首选。而且菜市口地方交通发达,商业繁华,来往行人众多,也适合各类人群居住。
清朝末朝,北京开通火车之后,形势有所变化。特别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卢汉铁路的修建,给西南、西北入京的人带来了方便,他们可以乘坐舒适便捷的火车进京了。这使得前门大街和大栅栏地区商业更加繁荣,而菜市口、广安门大街和骡马市大街的商业活动相对冷清了许多。
话虽然如此说,但是,从清末到民国年间,各省文人的主要活动仍然集中在宣武门外一带。因为这一带建立的同乡会馆和工商会馆是无法改变的。所以,菜市口、骡马市大街仍然保留着一定的商业活动,特别是菜市口地处宣武门外大街、广安门内大街、骡马市大街的交汇点上,仍然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