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条红线”悬顶,房企投资有何变化呢
三季度房企投资金额较二季度下滑26%9月投资金额创近半年来新低从上半年销售TOP50房企1-9月拿地金额来看,呈现“抑-扬-抑”的走势,二季度补货高峰后,随着金融监管力度的持续收紧,三季度企业投资金额显著下滑,尤其是9月份,销售TOP50房企投资金额呈现断崖式下跌,单月投资金额较二季度均值下降42%。受疫情影响,1-3月份地市几乎停摆,销售TOP50单月拿地金额月均不超过1500亿元,几乎为近三年新低;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销售回暖之下,二季度地市迅速复苏,以长三角区域为首,区域内本土房企如滨江、中梁、德信等企业持续投资加码,积极性较高。整个二季度也是年内拿地高峰;
此外还有另外3成房企9月单月投资金额环比上涨,主要是由于8月投资金额较低而导致,这部分房企虽然投资金额环比上升,但绝对值仍然较低,拿地力度难言强劲。
⑵ 房地产三条红线指的是什么
房地产三条红线的具体内容为:
(1)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超过百分内之七十;
(2)净负容债率不超过百分之百;
(3)现金短债比不小于一。
三条红线房地产指的是这是监管层收紧房企融资较为清晰的三条标准,要求控制房地产行业的有息债务增长,并设置了三条红线。红线一是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红线二是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红线三是现金短债比不得小于1倍。
三条红线主要是为了剔除资本金因素,基建投资中包含预算内资金,地产投资中包括公司自有资金和预收款。
(2)房地产三条红线的内容指的是什么扩展阅读:
房地产三条红线的意义:
1、融资管理规则是房地产市场长效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这个制度的目的,在于增强房地产企业融资管理的市场化、规则化和透明度,促进房地产企业形成稳定的金融政策预期,合理安排自身的经营活动和融资行为。
2、矫正一些企业盲目扩张的经营行为,增强房地产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⑶ 房地产项目中的红线指什么
红线一般是指各种用地的边界线。
有时也把确定沿街建筑位置的版一条建筑线谓之红权线,即建筑红线。它可与道路红线重合,也可退于道路红线之后,但绝不许超越道路红线,在建筑红线以外不允许建任何建筑物。
房地产项目牵涉的红线有用地红线和建筑红线,用地红线是指规划部门审批的用地位置和范围线,建筑红线指建筑物的基地位置控制线。
房地产项目中的红线作用: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确定的道路红线是道路用地和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
一般来说,道路红线就是建筑红线。然而,在一些城市,建筑红线被单独画在主干道红线之外,以将道路的上部空间延伸到两侧,使道路更加开放。
一些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应当适当地留出,这有利于人或交通的分布,以及绿化和美化环境。
在建筑红线的控制下,沿街建筑前后交错,既能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又能避免城市景观的单调,使城市建筑的形态和街景富于变化。
⑷ 建筑三条红线是什么
1.道路红线是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
控制线
。
道路的
两侧
最外边的线回。答
2.
用地红线
是用地
范围
的规划控制线。
建筑物及其绿化、道路等的最外
边界线
。
3.
建筑红线
一般称为
建筑控制线
,是建筑物
基地
位置的控制线。
建筑物接触
地面
的最外边线。
⑸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三条红线”指什么
“三条红线”:
一是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亿立方米以内。
二是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到2030年用水效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以上。
三是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总量控制在水功能区纳污能力范围之内,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为实现上述红线目标,进一步明确了2015年和2020年水资源管理的阶段性目标。
(5)房地产三条红线的内容指的是什么扩展阅读:
三条红线政策背景:
淡水资源短缺是我国的一大基本国情,水利设施薄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突出制约。我国淡水资源仅占世界总量的6%,比耕地占比还要低3个百分点,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比人均耕地占比还要低12个百分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工作不断加强,以水功能区管理为核心的水资源保护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但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仍较为粗放,主要表现为“一低、一高、两重”:农业灌溉用水效率较低,仍比先进国家低0.2—0.3。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建立“三项制度”,确立“三条红线”,着力改变当前水资源过度开发、用水浪费、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使水资源要素在我国经济布局、产业发展、结构调整中成为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指标。
⑹ 房地产用语“红线”是什么意思
所谓“三条红线”:
1、是指房地产企业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版不得超过权70%;
2、是净负债率不得超过100%;
3、是房企“现金短债比”小于1。
监管部门根据开发商的触线情况限制融资增速,未触线者有息负债年增速不得超过15%,每多踩一条线降5%,依次类推,“三条红线”全部触及的房企不得增加有息负债。
(6)房地产三条红线的内容指的是什么扩展阅读:
四个档次
通过这“三道红线”,房企将被划分为四个档次,分别是红-橙-黄-绿。
红色档:“三线”均超出阈值,有息负债规模以2019年6月底为上限,不得增加;
橙色档:“二线”均超出阈值,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
黄色档:“一线”超出阈值,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10%;
绿色档:“三线”均未超出阈值,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15%。
这就意味着中小型房企今后想通过加杠杆来实现阶层跨越的路径已经被完全封堵了。没有杠杆的助力,区域型房企要跻身到行业头部,注定是一条漫漫长路。
如此一来,“三条红线”新规实际上宣告了地产行业的梯队格局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会相对固化,头部开发商利用先发优势获取的行业地位和市场占有率都会得到保持。房地产行业还是那个头部的市场,赢家可能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些赢家。
⑺ 房企融资监管“三条红线”体现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日前住建部和人民银行在北京召开重点房企座谈会,研究进一步落实房地产长效机制,形成了重点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据悉,此次明确的房企融资管理新规是:房企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房企的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房企的“现金短债比”小于1。这也是此前在业内多次传闻的“三条红线”。此外,拿地销售比是否过高、经营性现金流情况两个方面也将作为监管机构考察的重要指标。
这次会议透露的房企融资监管新规,体现了房地产调控的新思路。
首先,以往房地产调控从需求端入手,比如通过政策性限购、调整房地产首付贷款比例、调整房贷利息和房产交易环节税收等方式,调节房地产市场的买方市场。但作为市场化较高的房地产行业,有卖才有买,卖买双方决定了市场的稳定发展。如果只从买方市场进行调节,而对卖方市场放松调节,让调控效果大打折扣,同时增加了房企的负债率和整个房地产行业产能过剩等问题,也不利于形成房地产调控的长效机制。因此,房地产调控需要从主要调节买方市场转为买卖双方都进行调控,务求调控实效。
其次,房地产市场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前提下,从供给端入手调控,更有助于实现房地产市场调控“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的,特别是监管新规划出的 “三条红线”,既是监管约束指标,又是预期引导指标,有相对明显的调控效果。
天风证券根据2019年财务数据,按照三条标准对销售额较高的50家房企进行了划分。其中同时踩到“三条红线”的房企共14家,同时踩到两道红线的房企有10家,踩到一道红线的房企有14家,全部不踩线的房企有12家。
显然,这些踩红线的房企将要对照新规要求,逐步降低自身的财务杠杆,以达到合规经营的目的。这样就硬性倒逼房企更加积极主动地去降杠杆、去库存。从目前透露的信息来看,如果有的房企上述三项指标全部“踩线”,不能再到金融或者债券市场融资,有息负债不得增加;若指标中两项“踩线”,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不得超过5%;若只有一项“踩线”,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可放宽至10%;若全部指标符合监管层要求,则有息负债规模年增速可放宽至15%。
对于已经符合融资新规条件的房企,今后就会按照新规要求融资拿地开发房产,体现了“三条红线”预期引导作用。更进一步,在监管红线指标约束和预期引导下,一些房企以后不能拿银行贷款或者负债取得的资金不加约束地到处“攻城略地”,防止以所谓“新地王”为炒作噱头等影响购房行为和预期,约束意味强烈。
最后,在房企融资监管“三条红线”的约束下,还倒逼一些房企将房地产商品销售作为主攻方向,真正推动房企回归开发和销售产品的“实体”功能,实现降杠杆的同时,增加市场供给。特别是对财务杠杆过高的房企,就会推动房企通过多种营销手段促进商品房销售以增加企业现金流。这对购房者来说,就会得到降低购房成本的红利,特别是首套刚需购房者将首先尝鲜,这正符合房地产调控的目的。
当然,供给端对房企融资行为进行监管的同时,消费端的调控措施仍需同步跟进,双管齐下,形成调控合力。比如对拥有多套住房的购房者严格执行限购等政策,防止买方市场的炒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