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政府干预房地产市场的利与弊
因为房地来产市场分为一级市场和二源级市场。一级市场就是政府把土地的使用权卖给企业与少部分个人。二级市场就是企业之间、企业与个人之间、个人之间的房产交易。一级市场在整个房地产市场交易中所占的金额比例最大,政府处于交易链的顶端。比任何企业(那怕以后出现大于万科、万达都大的独角兽级企业)都处于利益链的顶端。对市场影响是巨大的,政府也像对股市、金融一样喜欢用有形之手对房地产市场调控。08年加油门,12年急刹车,15年去库存成了国策。政府调控先天是弊,看不清大趋势乱调控更是弊,现在亡羊补牢也有利。
Ⅱ 政府干预政策对房产价格有些什么影响
政府干预房价,一般而言都是在房价严重偏离了实有价值的情况下,内在此情况下政容府出台干预政策是为了引导房价理性回归,因此政府的干预政策一般会促使房价回调,比如说现在的房产税试点和限购令等都是在控制需求上做文章,房产税是通过税收增加房产所有者的购房成本和持有成本,从而控制购房者的购房冲动,以达到降低需求的目的,限购令就更简单了,通过政策直接减少需求,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现在供应不变,需求减少了,价格自然也会做出调整。至于这些政策出台在苏州的效果不明显,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政策颁布后市场处于观望期,看政策的执行力度和强度,而这些需要时间,以前也曾有过房市干预政策,要嘛执行不力,要嘛无疾而终,有了先例就给了开发商希望干预再次无疾而终的心理预期,因此在开发商资金周转还不是特别困难的时候,开发商还会继续捂盘,制造市场供不应求的假象维持房价;二是,由于股市不景气,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过大,黄金投资在中国才刚起步,还不成熟,世界经济深陷危机,资金有避险需求,黄金投资不成熟,大宗商品风险也很大,作为避险投资的固定资产投资成了首选,房地产作为一个避险产品,必定会受到资金青睐。
Ⅲ 求辩论赛话题:“面对日益火热的房地产,中国政府应该强制干预”的正方四辩陈词 急急急 谢谢啦!
强制干预?就告诉你抄一个结果,现在都是贷款买房,房地产商也是贷款炒房,如果你是购房者,首付20万,贷80万,结果买了不到几天,原来100万的房子被政府干预只剩80万了,这时你是准备继续付贷款加利息呢还是把房子让银行收走不付贷款呢?如果你是房地产商,现在都是贷款炒楼盘,拿A楼盘抵押给银行贷款造B楼盘,如果房价下跌,A楼盘和B楼盘都值不起贷款的价了,你是房地产商会坐等房价继续下跌,筹钱还贷还是带上能带的钱跑路?如果LZ脑筋正常我相信都会选后者,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银行手里一堆坏帐加房子,银行要把房子变现钱补坏帐就必须把房子拍卖,大量急于变现的房子涌入房市加剧房价下跌,一个恶性循环就来了,房价跌-不还贷-银行收房-拍卖-房价跌。最后泡沫彻底破裂,日本已经破过了,美国正在破,所以政府强制干预就是打开潘多拉魔盒。
Ⅳ 市场出现问题,政府什么时候应该干预,什么时候不应该干预.(科斯定理)
为什么有干预政策:金融市场不完善,市场机制未形成,资本账户为开放
现在有那些类型:汇率定价
干预的作用:保护国内金融市场、防范国际投机资金对国内的冲击
中国社会还处于转轨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不成熟会造成持续一段时间的“相对短缺”。所以,在看得见的未来,必要时由政府对“市场失灵”适当进行干预,这本身恐怕就是“市场成熟”的题中应有之义。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在2008陆家嘴论坛上回答关于政府是否应该救市的问题时说,如果股票市场波动可能造成系统性的问题,并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时,政府可以干预市场。任志刚说,所谓救市不救市,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市场波动、市场调整可能会引起一些系统性的问题,那么政府有责任去搞好它。但是在内地比如说印花税调整,是否是干预市场,是否是救市呢?很难说。背景怎么样我不知道。如果问题很重要的话,干预市场是可以的。谈及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问题,任志刚表示,国际金融中心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也不是说有多少个机构。在现在这么发达的科学技术下,市场的一些活动完全可以以虚拟的方式来进行。
2013年3月5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兆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穆麟茹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分组讨论中表示,房地产是市场选择,只要双方合意,一平米卖100万、1000万也是合理的,政府就不该干预。她举例,比如房价问题,多年调控都没有解决老百姓住房和房价的问题,就是没有把住房到底是什么、房地产是什么搞清楚,就去进行调控,不仅导致政策的复杂,也平添了社会成本。穆麟茹还称,我们总是在谈执政能力的提高,关乎民生的事情做不好,就是执政能力不够的表现,这也是政协履职能力不够高的一个表现。
Ⅳ 政府干预房地产的宏观手段有哪些
很简单,就三种手段,行政,经济,法律~
分别举个例子给你看:行政,主要是只利用版行政手段来干预权,比如说某小区,占用绿化带,可以罚款,等等~
法律:就典型的就是《土地法》《房屋产权法》
经济就是国家常用的手段了,例如房产税,政府卖地,招商引资,规划城市建设等
个人建议你千万不要现在买房,不然会很吃亏,本人平常小有研究,有兴趣可以hi我哦
Ⅵ 政府干预经济反方观点大神们帮帮忙
政府干预经济反方观点: (1)政府不应该救市 股市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股价有涨有跌本来就是市场规律,在A股呈现直冲万点之势时,怎么没听见要求政府干预的声音?风险和收益是相伴相随的,政府干预股市,只会人为地减少股市的风险,不利于中国股市的健康发展;也会向投资者发出错误的信号,不利于投资者成熟、理性地看待股市投资。人们对股市的信心不是也不应该来自于如政府“救市”这样的外部力量,而应来自于股市内部成熟、完善、科学的制度和体制。 (2)Adam Smith 首先提出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 他1776年发表的 Wealth of Nation 特别发表了一章讲关于国际贸易。他否定了当时的Mercantilism(商业主义),提出了free trade(自由贸易)证策。 如果要说第一个说政府不该干预的话,肯定是他。不过他这里指的是国际贸易。他推崇自由贸易,政府不该设有进出口的障碍。 参考资料:Macroeconomics 第三版 Taylor Littleboy 写 p274-275 (3)政府救市挽救的是一时的大盘指数,损害的却是整个股市的制度。政府救市有六大危害: 1、政府职能错位。股市监管部门的主要职能是股市制度完善、股市运行监管。一个科学有效的制度是股市能够顺利发展的前提,而制度建设不能靠投资者,只能是政府部门。股市运行中存在的违规操作是政府监管的重点。总之,政府要做的就是营造一个科学有效的股市运行环境。政府没有直接干涉股市运行的义务。政府救市正是中国特色,这在其他国家是不存在的。 2、违背市场,扭曲价格,造成股市效率低下。股市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国家经济运行好坏,经济运行预期好坏直接体现在股市上面。最近股市暴跌正是由于经济发展受到了一些影响。地震灾害、南方暴雨、国际油价持续上升、通胀压力这些经济面的因素直接反映在股市上面,股市暴跌完全符合经济面。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救市行为”“3000点保卫战”等等行为都是人们的一厢情愿,是违背市场的行为,这种行为把人的意愿凌驾于股市自身发展规律之上,注定要失败的。目前的股市是有效率的,买卖筹码就是选票,就是人们对股市的预期,就是人们对目前股市的分析,股市反映了投资者的预期,体现了股市的效率。 3、造成投资者政策依赖心理,成为政策市的根源。投资者判断股市行情因该依据的整体经济面以及个股的具体情况。过多的政府干预使得股市投资偏离的价值投资的理念,在股市救市政策出台时,大量低值股被高估。在股市控制政策出台时导致大量优质股被错杀。政府对股市的干预原本是为了稳定股市,但是,一旦介入实际干预后,政府的政策却成了股市震荡的因素之一,政策本身也融为股市震荡本体。西方经济学中对于政府宏观调控有预期理论。政府政策一旦被预期,而政策也变失效。同样运用于政策对股市指数的影响上面。去年530印花税调整导致7天连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不仅仅是印花税本身对股市指数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投资者通过印花税对政府政策的判断。同样,同样前段时间的印花税的降低也给股市指数临时注入了一针猛剂。但是任何调控工具如果使用频率过高只能造成两个影响:一、工具效率降低,股市渴望更为猛烈的工具。二、工具本身成为人们预期的一个考虑因素,而工具的使用与否完全没有制度可循,是政府行为,这样只能增加股市的不稳定性。三、工具使用与否具有信息不对称性,这成为某些具有信息优势的群体提供了谋取暴利的温床。 4、政府救市会掩盖制度缺陷。股市指数是综合反映股市运行的指标,既反映经济状况,也反映股市自身运行情况。造成股市涨跌的可能有经济情况,也可能股市自身制度方面存在问题,政策市造成的是仅仅看到了股市指数的调整,而忽略了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在政策市中被掩盖。 5、调整宏观经济运行才是调控股市运行的治本之策。只有国家把宏观经济调控好,股市才能有发展的根本基础,股市才能实现长远的发展。而政策市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治标行为。 说明几点: 1、政府干预的是股市制度完善,股市合法性监管,而不是通过几个临时性政策来干预股市指数。制度建设重在稳定性、长远性,政策却是临时性的。 2、何需政府救市,中国投资者并不傻。连阴的打击使不少人不断低抛,这些筹码跑哪去了?几家欢喜几家愁。长期内,经济发展,股市共赢;短期内,股市是零和博弈,任何时候都是少数人吃多数人,机构吃散户。 3、中国的股市早晚要走出国门,始终在政策市生活下的投资者如何能适应国际股市的环境呢?中国投资者怎能在政策市的保护下成熟呢?不经历几次风雨中国投资者又怎能成熟?想要成熟怎么不付出代价? 4、不怕股市跌,股市跌肯定有跌的理由,而且越跌越安全,怎么忘了我们在股市虚高时的抱怨了? (4)我们的市场经济为什么就不能让市场去调节,而要政府去强行干预呢?常此以往我们的市场经济何时才能走上正规?一个健康的经济市场不能只保护某一部分人的利益,更不能为了保护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去强制干预,不管他是穷人还是富豪,只要他们的财产时合法的,获取的方式也是合法的,就应该保护他们的利益,这是法制公平性的体现。如果他们的资本不能在我们的国家赚取新的资本,他们就会转移到别的国家,这也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富豪往国外移民的原因,他们带走的绝对不只是他们自己的财富,还有更重要的就是富豪们的信心。这样就容易出现人人不思进取的局面,人人依赖政府,政府最后不得不为懒人买单,这样的国家是很难有什么希望的!我们的这个大家庭应该既能让穷人安居,也能让富豪让他们的资本以最快的速度运转获取新的资本! 我们必竟是贫富悬殊,虽然在想方设法的缩小差别,但毕竟需要一个过程,人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会对住房有着不同的需求:富豪需要高档的别墅,中产阶级需要经济适用的商品房,面积大小不一,穷人呢只要有一个能够居住的地方就行。有的能够买房有的只能够租住,有的租住都比较困难,他们甚至有可能一辈子都买不起很小很小的房,这就需要政府的保障措施发挥作用。这种保障作用究竟是保他们有房子住还是给他们一个能够依靠房子升值而带来的附加值,解决的方式方法也就不一样:可以建保障房经适房廉租房,也可以给予一定的经济救助。用于保障基础的房子由政府建,超越保障基础的房子就应该交给开发商,完全让他们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可以建一些高档别墅,建一些高档小区,建一些大面积的商品房,价格由他们决定,因为这些东西必竟应该归属为奢侈品的行列,让有钱人去竞争,政府可以征收高额的费税,必竟富豪们有的是钱!也能够让他们通过房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如果我们不给他们这样的环境,有的是地方会给! 仇富和歧视穷人都是一个不健康的社会,彼此都能在我们这块土地上自得其乐才是一个皆大欢喜的事情,穷人会想方设法的摆脱贫穷,积极的生活,这个群体就会变得很有竞争力,很有生命力。富豪们呢他们的资本的运转也能够带动就业税收等诸多益处,当然对于那些通过犯罪手段获取罪恶财富的富豪我们应该加大对他们的打击力度,包括那些涉足房地产的大亨。 想一下子就把高房价的问题解决好是谁都办不到的事情,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的!政府应该做的还是住房保障体系的建设落实,而不是对房市一下给管死,搞成计划经济那一套,那是绝对不现实的!我们在这方面犯的错误太多了,应该深思总结。该由市场决定的东西就应该让市场去决定,该政府保障措施起作用的事情就该政府保障措施起作用。政府主要的应该是管理宏观的,可以由政府自己建一些保障房廉租房,提供保障资金来解决那些确实无能力承担高价房的群体的居住问题。而不是把矛头直指开发商! (5)经济理论中有个“两只手”的说法,一只名叫“看不见的手”,这只手引喻“市场”;另一只名叫“看得见的手”,引喻“政府”。我们的一双手,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经济理论上的“两只手”,则一前一后出现于人类社会。根据史料的记载和推断,“看不见的手”较早出现,时间大约是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期间,诞生原因是生活资料的逐渐丰盛。生活资料的丰盛,带出了很多的新生事物。譬如酿酒业的出现和交换的产生,后者如交换在形式上的渐趋复杂,在程序与手法上的不断翻新,促使货币出现并不断地更新换代,于是有了日见其规模与效应的市场经济。 相比之下,无论是中国先秦时期或更早时候的城郭,抑或希腊式的城邦,总是在市场经济的繁盛之下,才逐步出现并最终形成的。城郭或城邦的不断兴盛,所要面临的往往是如何协调远比原始时期更多的人类纷争与社会改良。于是开始有了最初的众人议事方式和此后的少数代表多数议事的所谓传统,并最终以“政府”的形式确立下来,政府为了行事方便,又拟定了“政权”和维护此政权的“法治”,“政治”一词,由此开始臭遍大街…… 某种意义上,政府对市场的控制,可以理解为少数人阴谋控制多数人财富的一种需要。这种需要,并不完全是我们所想象的“损公肥私”,恰恰相反,有时候纯粹是为了政治本身的需要。譬如政治学理论中就有一个“常驻的匪帮”的比喻。说的是传统意义上的匪帮也即“流窜的匪帮”,为了更有利于自身的利益,往往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蜕变成“常驻的匪帮”——以往的烧、杀、抢、掠,则同步地变为“税收”与“规制”一类的东西。按照人们总是趋利避害的正常思维来推断,这一说法是不难理解和可被接受的。 回到原论题:当“常驻的匪帮”发现,只要控制了经济就能控制社会各个方面的时候,“看得见的手”对“看不见的手”的诸多干涉干预就是经常的、蛮不讲理的和全无章法的。而当这一切有可能毁灭经济的时候,这只手会适度地停下来,依靠“看不见的手”来自行调节,以期恢复元气——这绝对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种选择的目的与功利性,自然也是显而易见的。 最终,经过无数次朝代的更迭之后,人们总算明白了倘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过度操纵市场,那么市场经济的发展总不免要因此而走样。而任由市场自行调节,没有相当的胆略,确切地说没有相当的政府管理运营经验是不行。所以我们会听到一种折衷的论调。这种折衷,作为尝试和过渡阶段是可以的,作为长期运行的一种思路则有失偏颇。你知道,马和驴杂交后产生的骡子,兼有马的和驴的部分优点,但毕竟是跑不如马,耐劳未必赛过驴的。 所以,上帝都不承认这一人为的新物种——骡子是没有繁衍后代可能性的。同样地,一方面鼓吹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一方面用开得见的手对市场横加干涉,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更糟而不是更好。至少是没有可持续发展前提的。这是又一个题外话。
Ⅶ 政府怎么干预房地产的阿
宏观调控
定义: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什么叫宏观调控?经济学家理解这个词就是宏观经济政策。但实际应用上,它的含义是模糊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经济研究部门叫宏观调节部,表明在当时的经济形势下对宏观调节还有一点敬畏,后来改称了“宏观调控”,好像我们对经济的控制越来越加强了。宏观调控最近一段时间又演变为一个长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存在。这种提法把“宏观调控”的意思模糊了,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在经济学上就是短期的。
(1)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2)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是: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持续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实现国家长远战略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首要条件。因此,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最重要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是在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中实现的。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必须调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使之达到基本平衡。
第二,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业的情况如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充分就业是我国政府的责任。我国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一方面劳动供给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显得有限。因此必须坚持实行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长期将增加就业的宏观调控目标落到实处,并严格控制人口和劳动力增长。就业的增加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要增加就业,首先要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是增加就业的基础。同时还必须提高就业弹性。为了提高就业弹性,要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三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要大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小城镇建设。
第三,稳定物价。在市场经济中,价格的波动是价格发挥调节作用的形式。但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对经济生活是不利的。如果物价大幅上升和通货膨胀,会刺激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片面追求数量扩张,经济效益下降;如果物价下降和通货紧缩,则会抑制投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政府可以运用货币等经济手段对价格进行调节,必要时也可以采用某些行政手段(如制止乱涨价、打击价格欺诈),以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避免价格的大起大落。
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各种交易所引起的货币收付或以货币表示的财产的转移。
含义: 宏观调控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的偏离宏观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Ⅷ 政府干预市场的缺陷有哪些
政府干预经济的弊端有:
弊端一:政府并不比市场聪明
我们说市场有失灵的时候,其实市场是最聪明的,至少市场比政府聪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特别的直接干预往往是自作多情,一厢情愿。比如2003年政府认定钢铁过甚而关闭一些未拿到生产许可证的钢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铁本事件。但是2003年后钢铁需求大增,钢价大涨。同时政府认为中国的钢铁企业应该多生产技术含量高的特种钢,但是2003年后用于房地产业的火爆最抢手的却是技术含量低的线材。上世纪末的时候政府认为中国的电力过剩,从而不审批新建的发电厂。但是转眼两三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大大增加,于是电荒出现了。我们为什么要搞市场经济,那是因为生产什么,怎样生产,生产多少,以及怎样交换这些问题我们都看不清,如果政府认为他什么都看得清,认为他们比市场聪明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弊端二:会形成腐败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利益共同体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离职的时候曾对比美国公众说要警惕美国的军事工业复合体。什么是美国的军事工业复合体呢。简单的说就是美国政府要加强国防力量,于是向军火商购买军火,政府购买的军火愈多军火商得到的利益就越多。于是军火商开始再美国的国会,政府,以及军队甚至是学术界中寻找代言人,让政府购买更多的军火。这些人和军火商共同组成的一个利益集团。为了维护这个集团的利益,政府就必须有足够的理由购买军火。于是政府可能在国际事务中制造一些不必要的争端,让国际局势变得紧张,甚至直接发动战争。在古巴导弹事件中美国的军方就极力主张开张,但是被肯尼迪阻止了,然后美国的利益集团又极力发动越南战争,有谣传,肯尼迪就是因为不愿让越南战争升级而被人暗杀,然后他的继任者林登约翰逊,上台后立刻增兵越南。
弊端三:扭曲市场
政府干预经济使得原本正常的经济持续变得混乱,原来一个人办企业想为题是很简单的,比如市场需要什么,怎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是现在还要考虑政府官员在想什么,但是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呢,说实话这不是普通老百姓能知道的,甚至上帝也不知道,这样就是的不确定性极大的增加。比如你今天办了一个企业,无论你对市场的判断是否正确你都做了相应的打算。但是后来莫名其妙的你的企业成了落后产能,政府要把你淘汰掉,然后你就倾家荡产了,你说这样会给一个办企业的人带来多大的心理伤害。最后你只能感慨:市场经济市场易测官难测。
Ⅸ 从经济学的角度阐述:政府干预政策对房产价格有些什么影响为什么这
政府干预房价,一般而言都是在房价严重偏离了实有价值的情况下,在此情况下政府出台干预政策是为了引导房价理性回归,因此政府的干预政策一般会促使房价回调,比如说现在的房产税试点和限购令等都是在控制需求上做文章,房产税是通过税收增加房产所有者的购房成本和持有成本,从而控制购房者的购房冲动,以达到降低需求的目的,限购令就更简单了,通过政策直接减少需求,商品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现在供应不变,需求减少了,价格自然也会做出调整。至于这些政策出台在苏州的效果不明显,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政策颁布后市场处于观望期,看政策的执行力度和强度,而这些需要时间,以前也曾有过房市干预政策,要嘛执行不力,要嘛无疾而终,有了先例就给了开发商希望干预再次无疾而终的心理预期,因此在开发商资金周转还不是特别困难的时候,开发商还会继续捂盘,制造市场供不应求的假象维持房价;二是,由于股市不景气,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过大,黄金投资在中国才刚起步,还不成熟,世界经济深陷危机,资金有避险需求,黄金投资不成熟,大宗商品风险也很大,作为避险投资的固定资产投资成了首选,房地产作为一个避险产品,必定会受到资金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