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储蓄大国”变“负债大国”,人均负债13万,老百姓的钱花哪了
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第一“储蓄大国”,几乎人人都“爱”存钱。央行发布的《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我国存款总金额较2019年增加了19.65万亿元,个人储户的存款总金额增加了11.3万亿元。由此看出,我国人民的储蓄意识有多强。
不过这个总金额的涨幅相较上一年的涨幅,却有些下降,除了因为疫情因素影响,还有一点就是我国居民的储蓄意愿正在逐渐降低。2020年11月,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在财经年会上曾说,2010年时,我国储蓄率高达50%,可到了2020年,虽然我国在储蓄方面仍旧排名世界第一,可是储蓄率却降到了45%。
除此之外,交通、教育文娱、医疗保健的消费也不少,分别占比13%、9.6%、8.7%,这些都是百姓花销的“主力”。
结语:相信没有一个人会喜欢背负债务,如果想要减轻负债负担,最好通过努力工作来提升收入,而那些超前消费的人群,最好也要量力而行,不要导致负债越来越高,最终陷入“深渊”。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负债呢?都主要消费在哪里了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② 房地产商能怎么降负债
现在其实不管是多大的房地产商负债率其实都挺高的。有的基本都超过百分之75了,相当于没有达到百分之75的企业负债率其实是比较安全的。
再就是很多公司其实前期买了很多固定资产,比如说地皮呀或者是老楼盘之类的。可能长时间没有投资也是一直占据着公司的资金,我觉得完全可以把这些资产以适合的金额出售或者是作为别的开发,这样能将公司的固定资产变现也是挺好的,第一可以让公司的现金更充裕其次就是可以让公司的项目注入资金更富足。
③ 如何看待今年全国已有380家房企破产这件事
2020年毫无疑问是房地产行业的寒冬,因为今年的疫情影响导致了经济方面受到比较严重的打击。而房地产行业又是一个资金周转非常高的行业,它整个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现金。一旦出现资金量断裂,现金供应不上的情况,其企业就可能会面临破产,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今年这么多房企破产的原因。
而房企破产对我们普通老百姓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其所建设的房子也将变成烂尾楼。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如果我们所买的房子是一些小房企开发的的话,那么房企很有可能分分钟就跑路了,留给我们的就是一地鸡毛,到时候去哪里维权都不知道。
④ 月入一万花销一千!是什么力量在挤压年轻人的消费能力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老百姓似乎比从前更愿意消费了,特别是当高铁爆满、五星级酒店客房入住率上升、境外人均购物消费额领先全球等剧情频频上演时,更多的人急于张开双臂去拥抱消费升级新时代。
然而,有这样一大群人,“月入一万,花销一千”。你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绝不是个例。这恰恰是当前许多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中国家庭的缩影。
持续上行的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
是什么原因,让年纪轻轻且月收入不低的人们去承受节衣缩食的窘迫?
负债!
以大城市举例,诸多机会与巨大的发展空间,吸引着无数年轻人的涌入,但高企的房价让年轻人买房不得不背负起巨额债务。
数据显示,参与负债的城市家庭年龄大体上呈驼峰分布,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轻家庭,而30岁以下的年轻家庭的负债参与率与30-44岁中年人群的负债参与率接近,也远高于其他年龄群体(见下图)。这也反映出,年轻人群已经成为负债一族的主要成员。
衡量居民负债情况,有一个业内熟知的指标叫居民杠杆率,用以表征居民部门债务占GDP的比重。从下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1996年中国居民杠杆率只有3%,2008年也仅为18%,但是自2008年以来居民杠杆率开始呈现迅速增长态势,短短六年间翻了一倍,达到36.4%,到了2017年二季度居民杠杆率已经高达47.4%,较之2008年激增了近30个百分点,这也高于国际上新兴市场的平均水平。
账面上的信息或许还无法完全反映出真实情况。根据海通证券姜超的测算结果,倘若考虑到住房公积金贷款,那么中国居民部门债务占GDP的比重已经于2017年7月突破了53%;如果按照当前速度扩张,到2017年底就将达到56%左右,这与不少发达经济体60%以上的居民杠杆率水平已经相差无几。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居民部门债务率从20%提升到50%以上用了接近40年时间,而中国只用了不到10年,中国居民部门杠杆率飙升速度之快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来自居民部门的负债往往不是几个月就能还清的,大多都要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房产按揭还款的期限一般为10-30年)。数据显示,来自居民部门的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自2012年第三季度起一直高于短期贷款,且从2015年第三季度开始,二者差距有明显的加大趋势,中长期贷款占比一度达到94.9%。近期居民部门中长期贷款的比重虽然有所回落,但也保持在70%以上(见下图)。
来自居民部门的负债之所以会呈现上述情况,究其根本,是因为近年来房价的快速上涨。当房价“一年翻一番,五年乘以三”的剧情在各地上演的时候,现实的压力让一大群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还没来得及继续燃烧青春的激情,就早早地投身于买房大业之中,因为他们预期“如果现在不买,以后更买不起”,由此也背负了一身的长期巨额债务。
债务逼近收入,抑制居民消费水平
当然,中国居民部门负债率仍称不上高,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距离85%的债务阈值更是相去甚远。为此,有些专家学者公然表达了对居民部门加杠杆的支持,其理由是:
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总体杠杆率快速攀升,从170%上升至235%,其中以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债务问题最为严重,其杠杆率也在全球主要国家中处于最高水平;相比之下,政府部门与居民部门的杠杆率相对较低,这也为决策部门提供了一条“杠杆转移”的新思路,即居民和政府部门加杠杆的同时,为非金融企业去杠杆腾出空间。
这样看来,居民加杠杆似乎还有较大上升空间。然而,从另一个维度――债务收入比来看,事实恐怕不甚乐观。
所谓债务收入比,指的是家庭总债务和年收入的比值,相较于居民杠杆率这样的宏观指标,债务收入比更能衡量一个家庭的负担程度和家庭债务风险。Wind数据显示,中国居民部门债务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2006年时的18.5%暴涨至2017年8月的77.1%。
考虑到上述统计只是来自商业银行的数据,事实上,中国居民不仅仅向银行借贷,还会向父母、亲戚、朋友借款,向大量的小型互联网金融公司借款,而这些隐形的杠杆是没有计算在内的。由此可见,前文的计算结果实际上很可能低估了居民部门的杠杆率,这也说明,中国居民加杠杆的空间着实已经不多。
另外,从存贷比的维度来衡量,同样可以佐证上述观点。存款可以反映居民的资产和财富状况,贷款则可以反映负债状况,所以居民存贷比可以衡量举债和偿债能力的变化。从下图可以看到,自2009年以来,中国居民部门贷款/存款的数值一直呈大幅上行态势,2014年比2008年近乎翻番。海通证券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7月份,这一比例已经达到62%的历史新高,这也进一步印证了中国居民负债水平的日渐走高,加杠杆空间已然不大。
此外,还有一个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那就是高负债率严重抑制了居民的消费水平。按照今天的居民负债程度,如果一个人每月可以支配的收入为10000元,那么他首先需要从中拿出7710元用于还债(如房贷),如此一来,剩下的2000多元钱才是他真实可供日常开支的收入。
读到这里,相信有人要问:眼下不正值消费升级新时代吗?既然这么多人被债务所累,怎么能叫消费升级呢?
诚然,老百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是铁一般的事实,消费结构与消费水平的进化也是毋庸置疑,然而,消费升级的热风可能只是吹到了一小部分人,大多数人还没有张开双臂拥抱消费升级的实力。
李迅雷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当前中国经济分化日渐加剧,消费升级实际上只发生在3亿中产人士身上,他们才是引发开篇提到的高铁爆满、五星级酒店客房入住率上升、境外人均购物消费额领先全球等现象的主要力量。剩下那十亿人,还在负债前行,真真是“想买不能买才最寂寞”。
高负债让国民经济发展挑战重重
话说回来,居民部门适度加杠杆,可以刺激内需并推动经济增长,同时还能缓冲宏观经济去杠杆的压力和风险,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然而,过度加杠杆也会对经济增长起到反作用。IMF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如果一个国家的家庭债务占GDP的比重低于10%,债务增加可能会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作用,当家庭信贷超过GDP的30%,债务的增加就会开始损害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增长。从这个标准来看,中国持续攀升的居民部门杠杆率可能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关论述如下:
一方面,从微观角度来看,诚如前文所说,过高的债务让无数年轻人有钱不敢花,即便他们收入再高,在巨额债务面前也是枉然。几年前的热播电视剧《蜗居》中,郭海萍的人生可谓是这一群体的真实写照,她在剧中的一段台词淋漓尽致地表达出这些收入水平已经位居金字塔中部,而实际上却是“穷人”的真实生存状态:
“每天一睁开眼,就有一串数字蹦出脑海:房贷六千,吃穿用度两千五,冉冉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物业管理费三四百,手机电话费两百五,还有煤气水电费两百。也就是说,从我苏醒的第一个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进账四百,至少??这就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这些数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根本来不及细想未来十年。”
如此可见,“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日渐提升”这一现象看似美好,却暗藏危机。当内需难以进一步刺激时,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是否还能得以延续?
另一方面,从宏观角度来看,近年来中国居民杠杆率快速上升,且集中在房地产领域,难免会引发人们对次贷危机与房地产泡沫的担忧。特别是,自2016年底以来,由于规模和占比控制,按揭贷款受限,居民被迫借道高成本、短期化、风险大的消费贷款,甚至互联网金融、非银行金融机构“过桥贷款”等等,过度加杠杆进入楼市,从而让本处于安全区的居民杠杆率,开始显现出结构性的风险。倘若对其继续放任却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控,一旦风险积累带来“明斯基时刻”的爆发,那结果可能是不能承受之重。
我们该如何控制居民杠杆率?
当然,解决问题的关键仍然在于对居民杠杆率的有效控制。而要控制居民杠杆率――
首先就要改变热点城市房价“只涨不跌”、“长期上涨”的预期。人们之所以如此热衷于疯狂加杠杆购房,源头就在于过去十多年来形成的房价坚挺、只涨不跌的顽固预期并未得到改观。因此,我们要坚持楼市调控的最终目标,稳住力度不放松,同时也应尽快推出长效机制,打破“政策一松绑、房价即反弹”的楼市不良循环。
其次,要严格防范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特别是针对银监会部署的“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检查各项内容(即“违法、违规、违章”、“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进一步加以规范整改,并有效引导资金向实体经济部门流动,从而确保系统性风险处于可控范围。
最后,作为居民部门成员的我们自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与业务水平。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种种状况:有债的更加从容地还债,没债的更加踏实地消费。特别是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爆炸式发展,让更多新兴经济业态不断涌现,自然也带来了种种可能获得更高收入的新机会。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审时度势,从变革自己做起呢?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作者: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付一夫)
⑤ 你看了才明白:究竟中国房地产经济是如何绑架政治的
是的,房地产占GDP百分之60多,现在都说中国有钱,哪来的钱,老百姓买房,房回贷,不停的干活还贷答款,房价高,开发商贷款开发,等老百姓买房,然后还银行钱。当银行收不回钱,资金不流动,就危险啦,容易出现泡沫崩盘,征服硬挺,不能让房地产倒掉,采取很多法,开放二胎,生的男人,保持房价强势。征服在积极的发展工业和信息产业,让它们能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化解房地产的泡沫风险。美国的经济支柱产业是强大的工业和信息产业。靠房地产跟打兴奋剂一样,刺激你跑的更快,有很大副作用
⑥ 房地产经济泡沫什么时候破灭老百姓损失会有多大该如何应对
什么时候破灭真的不好说,如果国家不调控,那么我想很快了2-3年内。国家一调控,专可能就很慢了属。快则5年。老百姓的损失很难计算,如果买房子了,那房屋贬值直接就是损失。但房地产垮了,会让中国经济遭受重创,老百姓一样不会好过,那各种间接的损失就很难计算了。
⑦ 房地产业给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根据相关理论知识做出实证研究来找出相应的合理途径。对于象中国这样一个工业承载专基础薄弱属,又处于后发劣势的发展中国家,需要一个像房地产行业那样能大范围带动经济尤其是落后地区经济的支柱型产业,在这一点上不能盲目与发达国家相比。至于说到房地产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拉动经济与稳定经济的重要性。
⑧ 房地产泡沫破裂前百姓如何理财
1、应对房地产泡沫的可行办法大部分都是购买保值产品,我的建议是购买黄金。购买黄金是得到广泛认同的保值方法,可用于黄金投资的产品有好多,包括:黄金股票、黄金期货、纸黄金、现货黄金以及实物黄金。具体你可以问一下银行的人,千万别乱买,记着一定到银行咨询、购买。
2、关于房地产泡沫的解释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P KINDLEBERGER)在为《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辞典》撰写的“泡沫”词条中写道:“泡沫可以不太严格地定义为:一种资产或一系列资产价格在一个连续过程中的急剧上涨,初始的价格上涨使人们产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从而吸引新的买者——这些人一般是以买卖资产牟利的投机者,其实对资产的使用及其盈利能力并不感兴趣。随着价格的上涨,常常是预期的逆转和价格的暴跌,由此通常导致金融危机。”
所谓泡沫指的是一种资产在一个连续的交易过程中陡然涨价,价格严重背离价值,在这时的经济中充满了并不能反映物质财富的货币泡沫。资产价格在上涨到难以承受的程度时,必然会发生暴跌,仿佛气泡破灭,经济开始由繁荣转向衰退,人称“泡沫经济”。泡沫经济的两大特征是:商品供求严重失衡,需求量远远大于供求量;投机交易气氛非常浓厚。房地产泡沫是泡沫的一种,是以房地产为载体的泡沫经济,是指由于房地产投机引起的房地产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市场价格脱离了实际使用者支撑的情况。最早可考证的房地产泡沫是发生于1923年—1926年的美国佛罗里达房地产泡沫,这次房地产投机狂潮曾引发了华尔街股市大崩溃,并导致了以美国为首的20世纪30年代的全球经济大危机,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积累,到90年代初期破裂的日本地价泡沫,是历史上影响时间最长的房地产泡沫,从1991年地价泡沫破灭到现在,日本经济始终没有走出萧条的阴影,甚至被比喻为二战后日本的又一次“战败”。
房地产泡沫的主要特征有:
1.房地产泡沫是房地产价格波动的一种形态;
2.房地产泡沫具有陡升陡降的特点,振幅较大;
3.房地产泡沫不具有连续性,没有稳定的周期和频率;
4.房地产泡沫主要是由于投机行为,货币供应量在房地产经济系统中短期内急剧增加造成的。
房地产泡沫的判定并无定论,在任一特定的时点上准确判定房地产的泡沫程度实际上非常困难。一般可以从以下指标或状况判断:
(1)整个经济是否过热。如果整个经济处于过热的状态,那么由于其内在的相互关系,可以相信房地产业也会有一定的过热的现象。
(2)投资增长率。当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显著高于经济增长率时,如相当于经济增长率的2倍时,就有产生泡沫的危险。
(3)商品房的空置情况。一般当空置率达到10%时,就是房地产业过热的预兆。
除这些常用的标准外,人们通常还依据住房价格是否持续上涨、商品房价格与居民收入的增长是否同步,土地开发增长率是否节节上升,房地产商的负债率是否普遍持续上升,房价的实际价格与理论价格的相对差距等来判定。
房地产泡沫大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破裂,而一旦破裂又必然会给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其影响的范围因房地产的产业关联度高而非常广泛。因此各国政府都把监测和控制房地产泡沫作为它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之一。
房地产泡沫的成因
房地产作为泡诛经济的载体,本身并不是虚拟资产,而是实物资产。但是,与虚拟经济膨胀的原因相同,房地产泡沫的产生同样是由于出于投机目的的虚假需求的膨胀,所不同的是,由于房地产价值量大,这种投机需求的实现必须借助银行等金融系统的支持。一般来说,房地产泡沫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土地的有限性和稀缺性是房地产泡沫产生的基础。房地产与人们和企事业单位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居者有其屋是一个社会最基本的福利要求,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是没有穷尽的;而与企事业发展相关的生产条件和办公条件的改善也直接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由于土地的有限性,从而使人们对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历来就存在着很乐观的预期。当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时期,国家的投资重点集中在基础建设和房屋建设中,这样就使得土地资源的供给十分有限,由此造成许
多非房地产企业和私人投资者大量投资于房地产,以期获取价格上涨的好处,房地产交易十分火爆。加上人们对经济前景看好,再用房地产柞抵押向银行借贷,炒作房地产,使其价格狂涨。
其次,投机需求膨胀是房地产泡沫产生的直接诱因。对房地产出于投机目的的需求,与土地的稀缺性有关,即人们买楼不是为了居住,而只是为了转手倒卖。这种行为一旦成为你追我赶的群体行动,就很难抑制,房地产泡沫随之产生。
再有,金融机构过度放贷是房地产泡沫产生的直接助燃剂。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的异常升涨,肯定与资金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价值量大的特点,房地产泡沫能否出现,一个最根本的条件是市场上有没有大量的资金存在。因此,资金支持是房地产泡沫生成的必要条件,没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配合,就不会有房地产泡沫的产生。由于房地产是不动产?容易查封、保管和变卖,使银行部门认为这种贷款风险很小,在利润的驱动下银行也非常愿意向房地产投资者发放以房地产作抵押的贷款。此外,银行部门还会过于乐观地估计抵押物的价值,从而加强了借款人投资于房地产的融资能力,进一步地加剧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和产业的扩张。
⑨ 好多房子都不是用来住而是搞投资,对普通百姓买房有什么影响
房子是供人们居住的。这个位置不能偏离。要通过人的城市化“去存量”,而不是通过增加杠杆来“去存量”,逐步完善中央政府宏观调控和地方政府为主体的差别化调控政策。
一位权威人士在2016年5月表示,“房子是供人们居住的”。这只是重点的一半。因为他只说房子的使用价值,也就是说房子的住宅属性。但现在的房子不是过去的福利房,而是商品房。因此,根据商品的属性,房屋除了具有居住使用价值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属性,即价值。
此外,老百姓也不可能通过创业和创新来保持和增加自己的人民币价值。更重要的是,普通人购买珠宝、黄金、收藏品等是否现实?此外,珠宝、黄金和收藏品很值钱,但没有使用价值。而且,几乎所有的商品(如汽车、手机、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在销售一秒钟后立即开始降价。只有房价不会下跌,而是逐渐上涨,甚至飙升。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房屋的商品属性。买房是我们老百姓保值增值的最好方式,还是老百姓的投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