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出租的建筑物做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采用成本模式计量,土地使用权怎么摊销
根据来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的有自关规定,企业将其拥有土地使用权的土地用于出租或者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应当将该土地使用权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
假设上述投资性房地产原为企业自用的土地使用权,按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后采用的计量模式的不同,应当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
企业采用成本模式计量该投资性房地产的,则:
借:投资性房地产
借:累计摊销
借: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贷:无形资产
贷: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摊销
贷:投资性房地产减值准备
之后各期间,仍按原摊销期限分期摊销
借:其他业务成本
贷: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摊销
购买的土地使用权(5000万)用于建造办公楼(成本6000万)后出租,土地使用权使用年限50,建成的办公楼使用年限30,,那 土地使用权和办公楼做为投资性房地产分开摊销和折旧吗?——是的。土地所有权属于无形资产,办公楼属于固定资产,应分别入账,分别摊销。
----------------------------------------
不惧恶意采纳刷分
坚持追求真理真知
B. 房地产土地增值税住宅商铺成本怎么分摊
一、面积分摊法。按各自面积分摊
二、层高系数法。一般以住宅为1,商铺层高除以住宅层高得其系数!
这两个常见
C. 房地产企业成本核算及土地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房地产企业成本核算:
科目设置:
成本科目:开发成本(二级,土地、前期工程费,基础工程费,建筑安装工程费,开发间接费用)
间接费用科目:开发间接费用(类似于制造费用,归集现场管理费,资本化利息,营销设施建造费等)
正确确定成本核算对象:(普通住宅,商业,会所等)
发生成本:借:开发成本:贷:应付账款——工程款
发生间接费:借:开发间接费:贷:应付工资
分摊开发间接费:借:开发成本贷:开发间接费用
竣工结转:借:开发产品货:开发成本
给一个邮箱地址,我可以发一个房地产企业成本核算一个办法
土地增值税:
1、实现销售计提预缴土地增值税(也可以不作这笔分录,
借:递延税款
贷:应交税费——应交土地增值税
竣工,符合会计的收入确认条件:借:营业税金及附加贷:递延税款
2、实际缴纳:
借:应交税费——应交土地增值税
贷:银行存款
不作计提分录:
竣工,符合会计的收入确认条件:借:营业税金及附加贷:应交税费—应交土地增值税
D. 房地产开发企业成本如何分配
一、成本费用的归集方法8 1、对当期实际发生的各项支出,按其性质、经济用途及发生的地点、时间区进行整理、归类、并将其分为应计入成本对象的成本和应在当期税前扣除的期间费用。 2、对应计入成本对象中的各项实际支出、预提费用、待摊费用等合理地划分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共同成本,并按规定将其合理的归集、分配至已完工成本对象、在建成本对象和未建成本对象。 3、对前期已完工成本对象应负担的成本费用按已销开发产品。未销开发产品和固定资产进行分配。其中应由已销开发产品负担的部分,在当期纳税申报时进行扣除;未销开发产品应负担的成本费用待其实际销售时再予扣除。 4、对本期已完工成本对象分类为开发产品和固定资产并对其计税成本进行结算,其中属于开发产品的应按可售面积计算其单位工程成本,据此再计算已销开发产品计税成本和未销开发产品计税成本。对本期已销开发产品的计税成本,准予在当期扣除;未销开发产品计税成本待其实际销售时再予扣除。 5、对本期未完工和尚未建造的成本对象应当负担的成本费用,应分别建立明细台帐,待开发产品完工后再予结算。 二、成本费用的分配方法 企业开发、建造的开发产品应按制造成本法进行计量与核算。其中,应计入开发产品成本中的费用属于直接成本和能够分清成本对象的间接成本,直接计入成本对象;共同成本和不能分清负担对象的间接成本,按收益原则和配比的原则分配至各个成本对象,具体可分别选择以下方法进行 1、占地面积法。 (1)一次性开发的,按某一成本对象占地面积占全部成本对象占地总面积的比例进行分配。 (2)分期开发的,首先按照本期全部成本对象占地面积占开发用地总面积的比例进行分配,然后再按某一成本对象占地面积占期内全部成本对象占地总面积的比例进行分配。期内全部成本对象应负担的占地面积为期内开发用地占地面积减除应由各期成本对象共同负担的占地面积。 2.建筑面积法。 (1)一次性开发的,按某一成本对象建筑面积占全部成本对象建筑面积的比例进行分配。 (2)分期开发的,首先按照期内成本对象建筑面积占开发用地计划建筑面积比例进行分配,然后再按某一成本对象建筑面积占期内成本对象总建筑面积的比例进行分配。 3.直接成本法 按期内某一成本对象直接开发成本占期内全部成本对象直接开发成本的比例进行分配。 4.预算造价法 按期内某一成本对象预算造价占期内全部成本对象预算造价的比例进行分配。 几项特殊成本费用的分配方法 (1)、土地成本,一般按占地面积法几项分配。如果确需要结合其他方法进行分配的,应经税务机关同意 土地开发同时连结房地产开发的。属于一次性取得土地分期开发房地产的情况,其土地开发成本经税务机关同意后可先按土地整体预算成本进行分配,待土地整体开发完毕再行调整。 (2)单独作为过渡性成本对象核算的公共配套设施开发成本法应按建筑面积法进行分配。 (3)借款费用属于不同成本对象共同负担的,按直接成本法或按预算造价法进行分配。) (4)其他成本项目的分配法由企业自行确定。 总之,房产开发去会计人员在日常按照去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对成本费用进行管理与核算时,应当按照上述规定归集和分配成本费用,以提高所得税核算的准确性,从而降低纳税风险。
E. 一个房地产项目,同期开发土地中包含不同类型的房屋。请问,在不同类型之间如何进行土地成本分配
所有的开发成本都要分摊到商业和住宅的可售建筑面积中,假设上述的建筑面积专都是可售属的,可通过建筑面积比分摊土地成本,即商业分摊10000*10000/25000=4000万元土地成本,建筑每平米土地成本4000/1=4000元/平米;住宅分摊10000*15000/25000=6000万元土地成本,建筑每平米土地成本6000/1.5=4000元/平米。
F. 土地增值税的土地成本按什么原则分摊在两种不同的住宅上
一般就是建筑来面积法源
第三十一条扣除项目金额的计算分摊:
(一)纳税人分期开发项目或者同时开发多个项目的,或者同一项目中建造不同类型房地产的,应按照受益对象,采用合理的分配方法,分摊共同的成本费用:
1.占地面积法:即按照房地产土地使用权面积占土地使用权总面积的比例计算分摊;
2.建筑面积法:即按照房地产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计算分摊;
3.直接成本法:即按照受益对象或清算单位直接归集成本费用;
4.税务机关确认的其他合理方法。
G. 房地产财务处理,如何结转成本
房子竣工验收后结转。
1、结转收入时:
借:预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借:主营业务收入
贷:本年利润
2、结转成本时:
借:开发产品
贷:开发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开发成本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7)房地产财务土地成本怎么分摊扩展阅读:
一、本科目核算企业当期实现的净利润(或发生的净亏损)。
二、企业期(月)末结转利润时,应将各损益类科目的金额转入本科目,结平各损益类科目。结转后本科目的贷方余额为当期实现的净利润;借方余额为当期发生的净亏损。
三、年度终了,应将本年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结出的本年实现的净利润,转入“利润分配”科目,借记本科目,贷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如为净亏损做相反的会计分录。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本年利润账户的余额表示年度内累计实现的净利润或净亏损,该账户平时不结转,年终一次性地转至利润分配一未分配利润账户,
借:本年利润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如为亏损则作相反分录。年终利润分配各明细账只有未分配利润有余额,需将其他明细账转平,
借:利润分配一未分配利润
贷:利润分配 — 提取盈余公积、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等
至此,所有结转分录可以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为了使“本年利润”科目能准确、及时地提供当期利润额又不增加编制分录的工作量,单位在实际工作中“本年利润”账页采用多栏式。
把“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等项科目,由一级科目转变为“本年利润”下的二级科目使用,减少了结转时的工作量。
但“收入”、“成本”下设的产品明细账仍需按数量和金额登记。按“附表”账页中期末结出发生额,在编制损益表时不用查看多本账簿,只通过“本年利润”就能满足编制损益表的需要。
“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项费用,每月的发生额不大或业务笔数不多,也可直接作为“本年利润”的二级科目使用,以减少结转的工作量。
如果上述费用较大或发生的业务笔数较多,仍需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明细账,期末结转“本年利润”科目中。
H. 房地产企业年底财务费用如何分摊 公式
有贷款的话直接计入开发成本,一般的费用不由摊销
I. 房地产企业土地成本及其他成本如何分摊
这个,我认为,属于你们公司会计政策的范畴,你们可以制定一个分摊原则,然后一直回按该会计答政策执行。
建议可以参照房产税对地下室等打折征收的模式,分摊成本时,在按面积分摊的基础上,再给地下室核定一个分摊比例,如40%。
地下室分摊成本=总需分摊成本*(地下室面积*40%)/(地下室面积*40%+其余地上部分面积)
当然,如果能够根据成本习性来分摊,那当然更好,也更科学。因为地下室确实是因为相关因素而发生了那么多成本,这样成本就是真实的,而不用考虑是否亏损。
J. 房地产企业开发两个项目需要分摊成本,那么除了开发成本外,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也需要分摊吗怎么分摊
成本必然是分摊的,但管理费用不一定分摊,财务可以是一个财务,一个公司同时开发两个项目很正常,如果你想计算管理费和财务费占成本投入的比例,可以自行设置占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