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关于纳税筹划的论文
浅析纳税筹划对会计处理的影响
纳税筹划是指纳税人在法律规定许可的范围内,根据政
府的税收政策导向,通过对经营活动、投资、理财活动的事先
筹划与安排,进行纳税方案的优化选择,以尽可能减轻税收负
担,获得正当的税收利益的行为。
一、纳税筹划的主要方法策略
1.对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向等方面的筹划。
属于宏观筹划,
是一次性的纳税筹划。
如企业地理位置的选择、企业类型的选
择、企业职工来源的选择等都对企业将来的纳税产生影响,不
同的选择,其享受的纳税优惠政策不同。
2.对销售方式的筹划。
赊销是目前最常见的促销策略,它
可以刺激产品销售,争取更多的客户,达到增加销售收入的目
的。
但是,按照税法规定,只要赊销业务发生,纳税义务就发生
了,既提前缴纳了大量的税款,又因应收账款数额的增多,增
加坏账产生的可能性。
所以,对较长付款期限的赊销,卖方都
会采用分期收款方式签订合同。
发出货物时不开具销售发票,
到合同约定的付款期后,企业再按合同约定的比例和金额开
具销售发票,作收入入账,这样,企业就不会因提前确认收入
而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
3.通过对纳税人的选择进行纳税筹划。
一个新办工业企
业,预计年销售额为30万元至50万元之间,按照生产企业年销
售额100万元,但财务制度健全的小型工业企业年销售额30万
元以上的可申请成为一般纳税人的标准要求,该企业可在小
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中作出选择,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
增值幅度较大,相对可抵扣的进项税就少,一般纳税人会比小
规模纳税人多缴增值税和所得税,企业可选择申请小规模纳
税人;反之,企业选择申请一般纳税人更有利。
4.利用资产分类计价进行纳税筹划。
一般而言,资产支出
当年摊销计入销售成本或期间费用的数额越大,则越节省所
得税支出。
企业对税法没有明确规定必须作为固定资产入账
的某些器具、工具等,应尽可能作为低值易耗品处理,并采用
一次摊销法,以达到节省所得税支出的目的。
5.利用改变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纳税筹划。
在税法规定的限
额工资费用、公益性、救济性捐赠支出、交际应酬费、福利费、
借款利息等发生超限额时,计入待摊费用,以后期间再进行摊
销,可免缴或缓缴所得税。
6.利用资产摊销期限和摊销方法进行纳税筹划。
对于固定
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税法通常只规定最短的年限或
一段可选择的年限区间,企业可选择在最短的年限内摊销,以
减少摊销期内各期的纳税所得,达到延缓纳税的目的。
对于存
货发出的计价方法、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在产品成本的计算
方法的选择,企业都有一定的自主权,企业可选择能够减少纳
税所得的方法进行处理,以达到少缴或缓缴税款的目的。
7.利用分割收入的方法进行纳税筹划。
企业可利用不同性
质的收入其应税的税种可能不同的情况,将收入分割以实现
纳税筹划的目标。
如房地产企业在销售商品房时,将装修部分
的收入分离出来,则装修部分的收入按3%交营业税,不交增值
税;负责安装的机电产品,将安装收入与产品收入分开,安装
收入交营业税,不交增值税。
这样,企业就会因税率的降低而
减少应纳税额。
8.利用息税前的投资收益与借款利息的关系进行纳税筹
划。
企业支付的股息、红利不计入成本,而支付的利息则可计入
成本。
在对外筹资时,当息税前的投资收益高于借款利息时,可
通过增加对外借款减轻税负,提高权益资本的收益水平。
9.利用资金账簿的贴花要求进行纳税筹划。
资金账簿的贴
花,是按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总额的万分之五计算的,只要达
到公司法规定的最低额即可,其他所需资金可按股权比例列
入“其他应付款”,这样就减少了印花税的额度。
10.利用购置国有设备的政策进行纳税筹划。
符合国家产
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购置的国有设备,可将该设备购置费
的40%抵免购置年度比上年增加的所得部分;从事生产经营的
股份公司、联营企业,若当年技术开发费用上年实际增长10%
(含10%)以上的,经税务机关审批,可允许再按技术开发费实
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的应税所得。
11.利用纳税临界点进行纳税筹划。
纳税临界点主要包括
起征点、所得税级率、缴税时间、优惠对象等等的临界点。
利用
税收起征点进行纳税筹划,是由于税法规定,当应税额未达到
一定标准时可免予纳税,比如在增值税中,如果个人销售货物
的起征点为月销售额2500元,则个人销售货物每月2500元的,
其获得的收入还不如销售额在2499元时多。
此时,纳税人就可
以通过调整销售额进行筹划。
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纳税筹
划,是利用税法中关于某纳税对象的特殊规定进行纳税筹划,
② 新常态下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与过去相比有哪些具体变化
其实,根据我国相关金融法律规定及实践操作,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三大类: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以及混合型融资(即融合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而其间,又可以根据适用范围及风险点控制等因素的不同具体细分出十数种操作方式来满足房地产企业或项目的不同融资要求。笔者认为,开发商融资难点并不在于缺乏融资渠道,而在于不了解融资渠道或是缺乏必要的融资基本条件,以及未对企业未来的融资需求作必要的规划和安排,导致一种渠道受阻时无法及时启动其他融资渠道。下面笔者分别介绍一下除银行贷款、民间借贷以及公司间拆借之外的几种典型融资模式。(一)债权融资1、典当典当是指当户(需要融资的房地产企业)将其动产、财产权利或其他房地产作为当物抵押给典当行,交付一定比例费用,取得资金并在约定期限内支付当金利息,偿还当金后取回典当物的行为。典当作为一种特殊的融资渠道和方式,相对于银行贷款,优点在于门槛低、手续灵活简单,融资简便、快捷、省时省力。对于资金需求不大,又有适当的典当抵押物的情形下,是房地产企业解决燃眉之急的一种有效方法。2、信托贷款信托贷款是指信托公司通过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募集资金后,以信托贷款的形式贷款给企业,操作程序上和银行贷款并无本质不同。但在当前宏观调控银行银根紧缩的大背景下,信托贷款相比银行贷款容易获得。3、公司债券根据《公司债券发行试点法》的规定,公司债券是指公司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年以上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公司债券的本质其实是公司向广大投资者借款,之后按照事先约定的利息归还本息的一种借款方式。根据中国目前的法律框架,公司债券的发行归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管理,主要针对上市公司。4、企业债券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简化发行核准程序有关事项的通知》的规定,企业债券是指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公开发行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包括依照公司法设立的公司发行的公司债券和其他企业发行的企业债券。企业债券的性质和公司债券并无不同,依据目前中国的法律框架,企业债券的发行归国家发展改革委管理,主要针对非上市公司。5、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本质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相同,只不过期限较短,均在一年以下(含一年),依据目前中国的法律框架,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归中国人民银行管理。债权融资的优点在于投资人并不会介入企业的日常管理,难点在于必须要有良好的信用,且还款压力大、成本高。同时,对于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而言,对房地产企业的规模,治理结构,以往信用状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要求,并非短期内可以达到要求。
③ 还有什么产业可以支撑这严重畸形发展的房地产
1、您如何看待同处于下行周期内的经济新常态与房地产业新常态之间的关系?
曹教授:经济新常态包含短期涵义和长期涵义两种。
在
短期,从经济新常态的指标上来看,主要是指当GDP增速从8.5%-11.5%的超高速增长区间向6%-8.5%的中高速增长区间过渡时,由于经济下行,
短期内整体的国民经济板块将随之下降,其中,以往增速最快的经济部门的下降幅度普遍比其他经济部门大。例如近年来增速最快的房地产行业,如果国民经济平均
下降三个百分点的话,房地产业就可能会下降六个百分点。其次,因为我国房地产从70年代到90年代间,对居民一直是处于“欠账”状态,直到90年代初期才
开始逐步走向市场化,到了2000年后出现井喷式发展,每年40%、50%,甚至70%的增长率,这可以看作是前三十年的欠账造成的还账式超高速增长,而
这会导致两类问题的出现:一类是通过制度或收入传承解决了住房刚需的“啃老族”;另一类则是刚入职的年轻人或城市里的弱势群体,因为无法负担日益增长的房
价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新常态在短期内对住宅建设速度的伤害需要整个板块中住宅、建筑和基础建设板块下调缓冲,相关的企业也将受到负面影响,连带
整个社会受到损害,最终导致GDP增长的整体下行。
从长期来看,如果新常态在调整期内完成,我国将从出口导向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向需求导向的
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变,潮涌式的投资和排浪式的消费和增长模式被排除后,人们的收入增幅与工业产值增加的比例就会提高,即当处于较高收入阶段时,人们每增加
一份收入,其用于耐用消费品(主要是住房与汽车)的支出比例高于日常消费品。换句话说,从长期来看经济新常态,其结构变迁实际上是对房地产发展潜在的利好
信号。如果经济转型稳定,阵痛期短,对于房地产的中长期增长我个人认为仍然会有7-20年的成长期,并且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与生活品味的提高,未来房地产业
将向更加精细化品质化的方向发展。
综上来看,我认为经济新常态对房地产业的长远发展的好处要远远大于它的阵痛期的“痛苦”,即从中长期来看,经济新常态对房地产业和国民经济制造业板块带来的红利将会有不可想象的大推动。
④ 新常态下房地产企业只有不断的拿地才能稳赚不赔对吗
常态下房地产企业并不是只有拿不断的拿地才能稳赚不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