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王健林:中国房地产有泡沫 但不会崩盘
11月29日,十六届福布斯全球CEO会议在印尼雅加达举行,大会颁布马尔科姆· 福布斯终身成就奖,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获奖。福布斯传媒集团总裁史蒂夫· 福布斯为王健林颁奖,双方围绕“迎接挑战”的大会主题展开了一场精彩对话。
福布斯:您为什么退伍经商?这可是个很大的转变。
王健林:为了赚钱吧。因为当时中国提出一个口号叫“追求万元户”,就是差不多1500美金吧,那个时候就是许多人的一个梦想。再加上那个时候邓小平先生提出一个口号叫“裁军一百万”,军队也面临缩减,所以两方面的原因吧,我就选择经商去了。
福布斯:作为商业地产商,能否分享一下商业地产模式为什么那么成功?
王健林:其实就是我们享受了中国改革开放或者城市化进程的红利,我们刚从事地产的时候中国城市化率只有13%,现在是55%,增长了40个百分点。这个当中产生了巨大的对住房、特别是商业中心的需求,我们就是比别人早了几年而已。在中国只要从事房地产行业,或者从事不动产行业的绝大部分企业应该说都赚了钱。只不过是我们比别人早几年,再加上执行力强一点,现在不动产规模做到了全球的第一名。说穿了,就是行动早了几年。
福布斯:地产风生水起,为什么决定加入虽然风光但风险很大、很容易赔钱的电影业和娱乐业?
王健林:我进入电影行业、娱乐业其实要感谢你们美国人。我们是在2003年,那个时候购物中心里需要有电影院,找了一家美国公司答应来帮我们管理电影院,可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也可能是中国政策的原因,也可能是他们自己的判断力不对,他们就放弃了跟我们合作。后来我们又跟中国的一个国有企业签了协议,后来这个公司也放弃了合作,什么原因?因为那时整个中国电影行业票房一年只有1亿美元多一点,8亿人民币,所以很多人都认为这个行业不可能赚钱,所以没人愿意管。但是我们那时候已经有十几个电影院建起来了,所以我是被逼进入这个行业。进来的前三年也是亏损的,但是从第四年开始,中国电影迎来了“黄金十年”,十年平均每年都在35%的增长,一下子迎来了高速增长,所以我就算蒙对了,也算是被动的进入娱乐业。但是进来以后,发现这个行业利润很高,而且PE倍数也很高。所以我们又从被动的不自觉的转为了主动的自觉的做大娱乐业。从单纯的放电影变成了制作电影、发行电影,然后又产生了要做一个国际电影连锁公司的愿望。所以收购了美国的一家公司,今年又收购了欧洲电影院线,现在我们一个公司在全世界占有电影票房份额超过10%。我们有一个目标,四年之内我们要占全球五分之一的电影票房市场份额。
福布斯:您怎样能让你的电影不赔钱?
王健林:电影其实是高风险,单讲一部电影不好说,谁也没有把握。但是如果你把它看成一个规模投资,十部电影一起来做,也许你就会赚到钱了。所以很多人还没有了解这个规律,就以为每部电影都赚钱,其实中国电影即使增长这么快,50%到70%的电影公司还是亏损的,赚钱的始终是少数。我相信在任何行业都是这样,真正能赚钱或者赚大钱的都是少数,这就是经济学的二八定律,永远是少数人赚钱,多数人不赚钱,甚至赔钱。
福布斯:这很像风险投资,您用了很多成功的方法能让它赚钱,但是怎样评价成功和失败?
王健林:是的。人们一般都是只记住成功者,会忽略一些失败者。其实在所有的创业道路上,或者说是企业发展的道路上失败的是多数的,成功的是少数的。正因为少数才显得格外的珍贵或者说是荣誉,但是一般人们都只是记住成功者。
福布斯:您也投资了体育,如铁人三项。为什么您看好这个领域?
王健林:我们体育产业发展主要靠并购,并购欧洲的公司、美国的公司,还有法国的公司等等。然后通过并购,得到一些IP,或者说跟一些国际体育组织建立合作关系,然后再把优秀的体育赛事放到中国去,产生利润,获得发展。那为什么热衷体育呢?首先我自己就是一个体育迷。我是一个疯狂的足球迷,特别热衷足球。差不多每一次世界杯,除了有一届在亚洲日本和韩国办的时候我可以不用导时差,剩下的都是半夜必须爬起来看。
我现在也是运动迷,每天都有运动,每天都坚持,每天上健身房。因为我个人的爱好,然后我就对体育产生了兴趣。后来又领悟到中国消费和全世界的消费规律是一样的,都是先满足生活需求,经济得到发展,然后进入到娱乐产业,娱乐产业再往上才是旅游,再往上最顶端的消费才是体育消费。体育消费用我们中国有句话叫做花钱买罪受,既要花钱,自己还要遭罪,但是人们乐此不疲。什么原因呢?它是精神肉体都能同时得到满足,所以我觉得这个行业在中国非常好。
可能像你说的我们有前瞻性,算我们蒙对了,中国的体育最近三年呈现爆发式增长,每年不是百分之几十、而是百分之几百的增长,我觉得中国下一个风口就是旅游和体育产业了。
福布斯:您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是什么?您提到了足球。
王健林:足球,对。所以我们(也许我个人爱好的原因)是国际足联6家赞助公司之一,也是国际足联在亚洲区的代理公司,而且我们在中国还经营了很多足球赛事。
福布斯:您有没有想过要把美国的橄榄球引入中国?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6-12-05,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更多房产资讯,政策解读,专家解读,点击查看
❷ 中国房地产为什么一直坚挺不崩盘
最重要原因就是中复国的中央和制地方政府都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着严格地管控。政府掌握着新建设用地的供给、开发建造的资金,以及贷款政策、税率制度,并使用房产购买限制这样的手段措施给房地产市场升温或者降温,以起到温度调节器的作用。
❸ 如果房地产崩盘,人民币会怎么样会不会崩盘
房地产是08年危机复后中国制出台4万亿的产物,当时为了挽救经济,国家向市场释放了4万亿货币,以拉动内需,但这些货币流入实体经济很少,大部分进入了房地产行业,从而房地产近几年风风火火,而国家默许态度,房地产聚集了多方资金(银行就是其中之一)发展速度更是迅速,一栋栋大楼不断立起来,加上民间投机者屯房,房价不断上升,人们越来越买不起房,房产只能空置下来。目前房产过剩,其供给远远高于需求,只能导致崩盘。
房地产崩盘,资金链条断裂,房产商没钱还贷款,银行贷款收不回来,存在大量坏账,银行资金紧张,货币流动性趋紧,人民币升值。
不管怎样,国家都不会允许人民币崩盘的,中国不会出现建国初期那种一麻袋钱买一盒火柴的情况
❹ 房地产崩盘会有什么后果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
没有房地产之前
中国的物价水平基本持平
米皮就是一块五一碗
大米1块一斤
中国人民银行造的钱基本等于中国的商品价格
后来有人发现盖房子可以挣钱
可是地皮钱
建造钱需要好多
从哪来
就从银行贷款吧
本来流通的货币量正好等于商品价格
这样的话
就迫使银行不得不多印一部分钱来满足开放商贷款
这样的话
多印刷的钱就等于中国楼市价格
崩盘的前提是有泡沫
所谓的泡沫是
中国楼市的价格不断的上涨
比如原来这套房子只值100W
但是有了房价泡沫
这套房子就涨到了150W
多出来的50W就是泡沫
后来参与的开放商本来造一模一样的房子只需要100W
可是涨价后
就不得不像银行贷款到150W
这样银行就要多印刷50W的纸币
这就是崩盘前夕
纸币的购买力严重小于商品的通胀力
国家不得不通过多印制纸币来缝补窟窿
这是个恶性循环
崩盘后
我这套150W的房子降价到50W了
我赔本卖出去
还欠银行100W呢
那这个银行的坏账就转嫁到了老百姓身上
在崩盘前150W等于这套房子钱
但是房子降到50W了
就说明原来150W的纸币一下贬值到50W了
你想想这多么恐怖
多出来的那么多钱
就会形成一个很庞大的银行呆坏账
多出来的钱就会导致空前的通货膨胀
这是崩盘最怕人的地方
至于崩盘是怎么产生的
这个也好理解
中国老百姓都有买房安置的倾向
房价太高
就会抑制消费
消费
贸易和投资是经济发展的三大马车
老百姓为了买房攒钱(因为他要存钱啊)
就抑制了国内消费
国内消费低迷
就会导致很多工厂关门
工人失业
继而使得老百姓的收入普遍降低
这时候房子就不得不降价了
房子降价后
开放商即便卖出去了也是割肉
这时候就会形成银行呆坏账
银行为了补窟窿
就要将呆坏账转嫁出去
比如这次经济危机中的次贷危机
就是银行将呆坏账变成了债券
卖给了其他投行
个人意见
希望对你有帮助
❺ 房价崩盘是什么意思
房价崩盘又称复楼市崩制盘,指房产市场价格,突然出现急剧下跌。崩盘最初是股市里的用语,现今被楼市广泛引用。楼市的崩盘,主要表现就是地区房价出现30%、甚至50%以上的下跌,房地产开发和销售陷入两难的地步,购房行为大大减少,房地产业进入阶段性的萧条。
而一旦楼市崩盘,则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让该地区的房地产业甚至国民经济出现停滞。
(5)房地产为什么不会崩盘扩展阅读:
判断楼市崩盘的科学标准是以下几点:
1、本地客观供应量超过本地自住需求并有购买力的一倍及以上。因为异地消费占相当比例,但还不至于充斥整个本地市场。因此,只要客观供应量严格超过本地自住需求形成买方的可选择性,让人们能够在比较中买房,并且政策以打击捂盘迅速有效,则房价通过市场逼迫而下行才有可能。
2、现售房源中的中高档盘出现严重滞销并且属客观性滞销而不是捂盘或销售可提供开发回款要求,一个硬性标准就是让其持有成本超过现售可以获得的利润。
3、所有的投机投资性消费均通过一定的调控政策被抑制,并且土地供应按政府规划正常放量。
4、行政管制,对高房价课以重税,并且此增加税负无法转嫁。实际上除非政府控制房价,不然无法做到这一点。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楼市崩盘
❻ 现在还能买房吗,房地产会不会突然崩盘了,崩盘了会有什么后果
自住无所谓,没有那种突然崩盘到一塌糊涂的情况,即便有那一天,普通人也已经经济崩溃了,你还是供不起房。
港台国外历史上,楼市崩溃,从来是大老板抄底,没听说过穷人购房
❼ 中国房地产泡沫为什么不会破裂
说不会崩盘的无非以下几种论据:第一:政府是最大开发商,但是可以告诉你,政府只是最大受益人,并非开发商,收手只是时间问题,一旦找到新经济增长点(比如IT一样的新兴行业),放弃房屋这种敏感的民生话题只是时间问题,09年末的紧急中经会议已经强烈释放了这个信号,7.5万亿甚至投入到新兴发动机的寻找工作中。之所以还是暂时不放弃房地产行业,很明显,还没有找到新出路。没有任何一个政府会傻到冒着拉美化的风险搞经济。山西煤炭收回国有就是先例,时机到了,放倒几个商人不是大问题。第二:银行是最大的受害者(所谓跌了不还贷怎么)。持这种观点的人士无非是寄望于,银行提供了个人支付首付外的其他房屋价款。这完全是种误区。除了那些零首付的人士,基本可以放弃这个愚蠢的想法。因为不论多少,30%也好,40%也好,个人是支付了自己的钞票在先才有可能从银行贷到差额款项,但是银行和房屋销售方之间是100%支付吗?回答是否定的,只是“转账”,钱款还控制在银行手中,销售方不可能扛着100%的钞票满街跑,被放倒抛弃的那天,银行非但一分钱不会损失,作为第一债权人,不但可以控制这个风险,还可以从拒绝还贷的人士手里收回房屋第二,第三次出售,账面亏空总是可以补足的。抵押贷款这个事物到今天已经700多年的历史了,并没有任何一家银行因为不还贷而倒闭,美国那些因为贷款出了问题的银行是信用贷款,给融资造成了杠杆泡沫,跟抵押贷款2回事哦。同时,也正因为这30%或者N%,证明了另外一个问题,实际安全房价就是现在的30%,只要收回30%,银行是保本不亏的。第三,购房人不接受,闹事。怎么可能,误区太大了。在城市里,房改房,政策房的持有者是大多数,商品房的持有者是小比例的,很多商品房持有者也是变卖了前者加了很少的钱转换的商品房。真正亏损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人,兴不起风浪,反而在“民意”的借口下很容易沦为穷人的斗争目标,被再利用一把。现在分房,集资建房并没有停止,你买比如1万一米,很多人买几千块而已,不会有损失。只是名义价格下降而已。第四,官员的利益受损。更是无稽之谈,上千万的别墅你买那是上千万一分钱不能少,很多官员,红顶商人,相关利益人购买几十万足矣,跌去一半又如何,钱财无损,还能骗个好名声,何乐不为。第五,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这是真正的和中央在博弈,不过好在中央集权的国家,真动起手来,换人就是了。反正那些钱又不能直接揣到任何一个地方官的口袋里,想别的法子就是了。第六,造成经济连锁反应。那你可以反过来想想,没有货币化房屋的时候,经济有没有崩溃,只要工农业没有收到本质的打击,经济维持向好是没有问题的,而继续维持房屋业的价格,正是摧毁这些国本的做法。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肯长期这么干下去。第七,城市化进程的误区。认为城市化是把中国建设成北京,上海,广州几个城市,把人都弄来。恰恰相反,政府说的城市化是把现在落后的地区建设成新兴村镇,或许存在短期的房屋炒作抬价行为,但是长期看来,这张饼摊薄后,缓跌的趋势非常明显。第八,地王频出,怎么可能崩盘。正是因为这个“频出”,才预示了政府的英明,先看看地王都是什么企业拿到吧,国企吧,那就是建立了所谓的安全缓冲带。跌与涨的主动权被收到政府手里去了。如果都是私企,民企拿到地王那才是要暴涨的前兆。政府这么做2手准备,如果可以继续高价卖,就高价出售,何乐不为,如果不可以延续或者找到了新出路,就打压,国企的后门反正通着银行的前门,无所谓债务问题的。这倒是只有我国可以使用的利器。做平帐目就是了,不会少什么,两边的利益都占尽了。其他比如游资,外资什么的都不值一哂,扔在中国经济这条大船里,一个角落而已。另外,中国人的收入储蓄比较高,虽然钱不多,抗风险能力还是不差的,这点比美国,欧洲人强一些,只是后续保障差一些,自己给自己保障就是了。说了很多,是作为有房者的看法而已,其实对于每个个人,实际对于任何经济事务的态度,建议你都应该持有多少钱多少事的态度,不要把所有的财富放倒一个篮子里,你可以考虑多种方式减少经济变化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比如增加储蓄,余钱才拿出来买房,买股票,卖古董什么的。而且,储蓄外第一理财方式是投资实业,绝不是投资砖头瓦块。希望你多考虑这方面。
❽ 房地产为什么要崩盘
首先跟你解释一下房地产泡沫的概念,你买房,首付付了,贷款70%,这回70%不会通过现金流通,是答以数字的形式通过银行给予了开发商,开发商用这笔数字继续开发其它项目,又卖给普通人,这个数字越滚越大,银行只能通过印钱来平衡这个差额,这就是泡沫的概念。然后关于热钱的事,这个是已经进入了,只有小的开发商才在国内融资,大开发商一般都是国外融资,成本低。热钱的流入很难组织,毕竟在国内上市的地产开发商很少。楼主的这个担心不无道理,全国来看,住房空置率大概在30%左右,随着不动产登记制度的实施,是有可能发生大规模抛售现象的。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
❾ 房地产会不会崩盘
人们住的房子,来都是自白天制造影子,夜里制造光亮。
经济态势好,房价涨得快,人们就感觉到房地产投射在生活中的巨大阴影,即房价上涨带来的巨大压力;经济态势趋缓的时候,房地产本身就成为一盏灯,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推手,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