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誰能具體介紹濟南市張馬屯—大辛庄遺址
大辛庄遺址 商代中晚期遺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東北約 4公里處。面積約10萬余平方米。1955年起,山東省文物管理處等單位曾多次調查和試掘。遺址延續時間較長,對探討山東地區商文化的發展有重要意義。 遺址的商代文化堆積一般厚1米左右,最厚的達4米。試掘中沒有發現居住遺跡。遺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銅器。陶器的器形有鬲、□、豆、簋、罐、盆等,見有硬陶、原始瓷器和白陶的殘片。石器有斧、錛、刀、鐮。骨器有笄和鏃。此外發現有卜骨和卜甲,卜骨有鑽、灼而無鑿,也不見刻辭。銅器只發現有鏃、針和鋸等小件器物。1970年曾發現一批青銅器,有 □、觚、□和2件銅戈,可能是墓葬的隨葬品,年代相當於殷墟早期。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當夏朝人以河南西部為中心確立統治范圍時,遠在山東的東夷人仍然保持著自己的土著文化——「岳石文化」。公元前16世紀,商人滅夏,在中原地區立定腳跟後不斷向東擴張,將山東境內的「岳石文化」漸次同化和取代,最終完成「邦畿千里」的版圖。這一段歷史是如何發生的?在考古人員對大辛庄遺址的歷次調查、發掘和研究中,通向遠古的時光隧道逐漸打開了縫隙……
發現——
打開通向遠古的時光隧道大辛庄遺址考古日前結束為時2個月的田野發掘,被挖成一個個探方的考古現場開始回填。盡管戴著遮陽帽,考古隊領隊、山大考古系教授方輝和他的考古隊員們一個個還是曬得臉色黝黑。
「這次大辛庄遺址發掘出較大規模、成組的墓葬群,共清理出商代早期至晚期墓葬23座,幾乎每個墓葬中都有兵器,應當是一個家族或軍旅的墓葬群,其中一墓葬有殉人現象。發現窖穴、灰坑200多處,有字卜甲8片,青銅器30餘件,其中有觚、鼎、爵等禮器和戈、劍等兵器。發現的生產工具多為石斧、石鐮,骨針、骨錐、蚌鏟等。」站在探方隔樑上的方輝對記者介紹說。
而此前的近70年中,大辛庄遺址早已是「寶貝迭現」。
1935年,濟南東郊大辛庄農民在村東蠍子溝挖土時偶得一批青銅器。齊魯大學英籍教師林仰山獲悉此情後於次年冬天趕到現場進行調查,正巧看到溝邊挖開的墓坑。在清理完墓中陶器、銅器後,林仰山還買到一殘碎銅觚的上口。5年後,他又戲劇性地從朋友那裡得到了銅觚的下部。
1960年,山東大學歷史系教師劉敦願與剛參加工作的蔡鳳書步行來大辛庄調查。蔡鳳書一眼看出蠍子溝溝壁上掛著的一個完整灰褐色陶盆是商代器物,兩人興奮不已。這件現存山大博物館的陶盆是該校在大辛庄採集到的首件完整器物。
除無數次的調查外,建國後從1955年到1984年,考古工作者對大辛庄遺址的試掘、探查也已是六進六齣,試掘面積最大的一次是1984年。時任考古隊領隊的山東大學教授徐基說:「當時共發現房址6座,灰坑200餘個,甲骨約400片,復原完整陶器100餘件,找到一處商人族墓地,清理出15座墓葬。其中5號墓出土了成套禮器(鼎、觚、爵等),為以往多次發現的青銅器找到了源頭。」揭秘——
從碎片中拼接歷史的原形考古不是簡單的「挖寶」,其真正價值在於從古人的遺跡遺物里,解讀未知的古代,從文明的碎片中拼接歷史的原形。
從大辛庄遺址發現之初,學者們便在猜測,商文化是大辛庄的本土文化還是外來文化?如果是後者,那麼商文化是何時介入大辛庄的?
1973年,蔡鳳書匯集1955年—1963年的大辛庄歷次調查材料,第一次提出「它包含了早商至商末周初的東西」。通過1984年的考古發掘,徐基得出結論,商文化在大辛庄的存在時間段是商代早期晚段至商代晚期,最早出現時間距今3500年左右。剛剛收尾的2003年大辛庄遺址發掘再次證明,所發現商文化沒有早於這一時間段的。
「《竹書紀年》有商王中丁征蘭夷(東夷部落)的記載,大辛庄商文化的外來可能與此事件有關。至於大辛庄的有些東西似乎比中丁征蘭夷時期要早,也可能始自商王太戊時期,文獻有『太戊復興』的記載,他在位時勢力可能到達大辛庄。」徐基說。
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侵入」和同化需要一個過程,這在大辛庄遺址的發掘中證據確鑿。如大辛庄所發現陶器中,除灰陶外,素麵紅褐陶占很大比例。專家認為,灰陶為典型商文化遺存,普遍流行於中原商文化中,素麵紅褐陶則為夷人土著文化的典型遺存。
1984年的發掘中,大辛庄出土的一隻小巧骨匕上端刻著「五」字元號,字體似武丁時期。而今年3月18日至24日,大辛庄遺址先後發現數片龜甲,其中8片刻有文字。據方輝介紹,可辨認出的共25字,加上那些腐蝕較厲害或只剩下殘筆的字跡,共有34字。此前的百餘年中,甲骨文一直是河南安陽殷墟的「專利」。
「大辛庄商代甲骨文的發現具有界標性質。」專程趕來的「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學勤說。他認為,只有占卜活動發展到高峰時期,才會出現在卜甲上刻字的卜辭,一般王侯貴族占卜才會用卜辭來記錄。所以,甲骨卜辭的發現證明大辛庄遺址在商代不是普通區域,應是商王朝在東方的一處中心性的聚落,蓋為一處方國都邑。值得一提的是,在1984年的考古發掘匯報表中,徐基就曾推斷,大辛庄可能存在一個與商文化有密切聯系的方國。
「除甲骨文外,在大辛庄出土的青銅爵上還首次發現了族徽,雖然在現代漢字中沒有找到對應的字體,但它的發現是一個重要信息,是研究大辛庄商人部落的一個重要佐證。」方輝透露說。
蔡鳳書介紹說,目前在山東省發現商代遺址或有商代文化遺存的地點300多處,但是經過正式發掘的只有十處左右,除了濟南市大辛庄之外,還有如滕州市前掌大、泗水縣天齊廟、濟寧市潘廟等,這些商代文化遺址大部分在魯西地區。這說明,在商代末期濟南附近地區不僅已經納入「邦畿千里」的商帝國版圖,而且在文化上也融合到中原地區中,東夷人那種特有的文化基本上不再繼續存在。思索——
大辛庄還有多少謎團在解開一個又一個謎團的同時,大辛庄遺址帶給學者們的思考亦接踵而來。
思索之一:甲骨文內容是什麼,還有可能再次出土嗎?
方輝說,初步可以判定,其內容是對某位「母」的祭祀。即要不要對「母」進行祭祀,如需要,將採用什麼樣的方式進行祭祀。
對此也有學者提出異議,認為甲骨文中的「母」通「女」,其內容是祭祀時要不要用女來作犧牲的意思。
「按道理,既然有人已經開始用甲骨文,這么大一片遺址下應該還藏有甲骨文。但已出土的甲骨文距地表僅40厘米,如此淺的地層,不少在漢代取土時就被破壞了。建國後,大約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里還進行過深挖土的耕種活動。所以,今後發掘中甲骨文能否再次出土仍是個謎。」方輝說。
思索之二:如果大辛庄是商代的方國,為何沒有發現「城」?
學術界一般將城、銅器和文字作為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三要素。在青銅器、甲骨文被發現之後,大辛庄遺址中「城」的隱而不現自然引起人們的猜疑。如果大辛庄確是商代的方國,為何沒有發現「城址」?
在此次考古發掘後期,大辛庄遺址T0401、T0402號探方發現一段神秘夯土層,當時考古人員懷疑這就是大辛庄方國的城牆遺址。但從解剖結果看,這段夯土層的寬度僅有五六米,也與當時城牆寬度在十米以上的標准有一定差距。方輝最後判定,它可能是當時的一處大型的建築基址。
1984年和今年對大辛庄遺址的發掘面積分別是800多平方米和600多平方米,相對於30多萬平方米的大辛庄遺址總面積,充其量只發掘了其中的1/200。因此在未來的考古發掘中,「城」得以發現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思索之三:甲骨文中出現的地名「樂」和「濼」指的是大辛庄嗎?近年來,在考證文化歷史名城濟南的源頭時,有學者提出,甲骨文中多次出現的「樂」、「濼」指的就是濟南,其具體位置在濼水之源趵突泉附近。對此,大辛庄遺址發掘的兩任領隊徐基和方輝進一步指出,「樂」、「濼」指大辛庄的可能性很大。
方輝說,「濼」是甲骨文中多次提到的一個地名,我認為其位置在廣義上的濟南一帶,應是商王駐扎的地方,且是商人與夷人打仗經常路過的地點,這個地方在一定區域內具一定規模。大辛庄北距濼河(小清河)僅3公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表明,這里有可能就是「濼」的中心區域。
徐基指出,趵突泉一帶地勢低窪,不適合商代大型聚落點的建立。展望——
累贅還是資源,大辛庄何去何從? 藝術大師羅丹說,「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而對考古工作來說,不是缺少證據,而是缺少發現。
繼1984年山東大學、省考古所、濟南市考古所組成的聯合考古隊確定大辛庄商代遺址范圍是30萬平方米之後,今年聯合考古隊在大辛莊周邊進行踏查又有意外驚喜。在大辛庄以東約40平方公里范圍內進行大規模踏查時,考古隊員新發現上到8000年前的後李文化下到漢代的50多處遺址,其中,有七八處商代遺址,雖然規模較小,但包含物很豐富。
談及大辛庄遺址及周邊遺址的保護和考古,方輝認為,要做的工作很多也很緊迫。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還有新石器遺址的洪家樓、甸柳庄、葛家莊一帶,現在均被樓群所覆蓋。伴隨著城市化腳步的逼近,今後如何保護大辛庄這片彌足珍貴的古文化遺址將很快變成一個形勢嚴峻的問題。對此,方輝提出了自己的設想——城市發展與文物保護並非是完全沖突的,文化遺跡完全可作為一種文化資源來利用。利用好了就是保護,否則會讓地方上覺得遺址是個累贅。大辛庄遺址完全可以建一個商文化遺址主題公園,提供休閑場所的同時還能發揮文化教育功能。
「大辛庄是山東境內最早的、最大的、最豐富的、最重要的、特徵最鮮明的、出土甲骨文最早的商代遺址。」這是徐基對大辛庄遺址最新歸納出的「六個之最」。他說,與中原地區商文化相比,大辛庄類型存在鮮明的「個性」,諸如陶器中紅陶較多且少見壺、觚、爵等日用陶器、水井於相鄰邊挖角窩、墓葬普遍設腰坑,殉狗普遍和卜骨不用鑿等,均為中原商文化所少見。濟南作為一個都會城市其歷史可上溯到距今約3500年商代前期晚段,作為見證這一歷史的大辛庄遺址,建遺址博物館意義重大。
據悉,除商代遺址外,大辛庄還發現了龍山文化、西周、東周和漢四個時期的堆積。如此重要的遺址堪稱蘊含濟南乃至山東古文化的「數據寶庫」,讓我們一起來關注它的未來吧!
㈡ 濟南性價比最高的樓盤是哪個項目
張馬片區碧桂園時代公館,是濟南性價比最高的樓盤,花毛坯的錢就能買到高品質精裝房
㈢ 小清河或還鄉店,張馬屯附近有新房和期房嗎有3到4千一平方的嗎謝謝了
自己建
㈣ 小清河或還鄉店,張馬屯附近有新房和期房嗎有3到4千一平方的嗎謝謝了
開個衣服店
㈤ 工業北路張馬屯附近好點的幼兒園
何為好點的?
附近的幾家幼兒園不好么?
㈥ 華山和張馬屯的房子哪裡好
華山和張馬屯的房子哪裡好,就是華山的房子都在山頂上,而張馬屯只在村裡。
華山山脈的植被面積約130萬畝,其植被特性是「針葉林、落葉闊葉疏林區」。華山地區植物,近80科、100多屬、200多種。其中種子植物30多科,40多屬,60多種。蕨類植物20多科屬,近50種,苔蘚地衣植物20多科,40多屬,近70種。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主要是松櫟林,海拔分布在800米以上的山地,其樹種以油松、華山松、白皮鬆、栓皮櫟、銳齒槲櫟、遼東櫟、山楊等為主。松櫟林帶的下部是以栓皮櫟為主的闊葉林,小量有板栗、化香、槲樹等。華山松林、油松林、栓皮櫟林、白皮鬆林、人工林、馬尾松林是華山地區的主要植被類型。
此外,在海拔800米以下多是農業墾植帶,天然植被很少,多數裁培植物散生於河流兩側或村莊附近,如楊樹、柳樹、榆樹、槐樹、臭椿、香椿等。山麓地區有成片或散性的側柏林。
華山的用材林主要有華山松、油松、栓皮櫟、遼東櫟、銳齒槲櫟、槲櫟、椴樹、山楊等。經濟林木有箭竹、苦竹、淡竹、杏、柿、蘋果、核桃、桑等。[3]
葯材
葯材有蒼術、菖蒲、遠志、五味子、沙參、細辛、山葯、連翹、柴胡、茵陳、天麻、管仲、豬苓、血靈子、生地、金銀花、黨參、桔梗、黃精等300餘種。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稱:「華山細辛,極細而直,嚼之習習如椒。」華山菖蒲等葯材曾列入《本草綱目》之中,《華山葯物志》對此有詳實記述。[3]
動物
華山的脊椎動物多達204種,昆蟲1500種。金雕、豹、黑鸛是華山的3種一級保護動物,二級保護動物則達20種。[4]
歷史沿革
華山山名最早出現在《山海經》和《禹貢》中,即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華山」之名。
《水經·渭水注》載:「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遠而望之,又若花狀。」古「花」、「華」通用,故「華山」即「花山」。
《白虎通義》載:「西方為華山,少陰用事,萬物生華,故曰華山。」[5]
華山被稱為「西嶽」與東岳泰山並稱,最早見於《爾雅·釋山》一書。西嶽這一稱呼據說是因平王東遷,華山在東周王國之西,故稱「西嶽」。秦帝國建都咸陽,西漢帝國建都長安,都在華山之西,所以華山不再稱為「西嶽」。直到東漢建立,華山又恢復了「西嶽」之稱,並沿用至今。
華山地處黃河中游流域,與黃河一起孕育了中華民族。據歷代專家學者研究考證,古代華夏文明主要聚集在以華山為中心的方圓500千米范圍內。[6][7]
《書經·禹貢篇》載華山為「軒轅黃帝會群仙之所」,後人推測應該是黃帝在此與各部落酋長會盟。此後,華山聲名日隆。《書經》、《資治通鑒》等書均記有「唐堯四巡西嶽」、「舜三巡西嶽」。《舜典》載:(舜帝)八月西巡狩,至於西嶽。
由於華山太險,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臨。歷代君王祭西嶽,都是在山下西嶽廟中舉行大典。《尚書》載,華山是"軒轅皇帝會群仙之所"。《史記》載,黃帝、虞舜都曾到華山巡狩。據記載,秦昭王時命工匠施鉤搭梯攀上華山。
秦始皇首祭華山,漢唐以來,封號遞增,愈演愈烈,漢武帝敕修西嶽廟前身集靈宮;漢元延二年(前11年),漢成帝巡幸河東,涉西嶽而歸。
魏晉南北朝時,還沒有通向華山峰頂的道路。直到唐朝,隨著道教興盛,道徒開始居山建觀逐漸在北坡沿溪谷而上開鑿了一條險道,形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大獵於華山;是年,唐高祖送李世民東征祭山;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較獵於華山下曲武原;其中尤以唐玄宗以與華山為本命,封華山神少昊為金天王為最。天寶九年(750年),群臣請奏封禪西嶽,唐玄宗命人開鑿華山路,設立壇場。
宋太祖趙匡胤與華山道士陳摶來往密切,以道治天下。
明太祖朱元璋夢游西嶽,定華山名號。
清朝從順治、康熙、雍正、乾隆一直到光緒祭祀不斷。
由於華山位於中國版圖的最中央,又稱「中華山」。中華山周邊聚居的民族又稱「中華山民族」。這一成果首先被孫中山所引用,創立「中華民國」。後楊度質疑「中國」和「中華」的看法,章太炎在《民報》第十五號上,發表著名的文章《中華民國解》,駁斥楊度的看法,並對孫中山提出的「中華民國」國號進行了解釋和分析。章太炎引經據典,廣征博引,從歷史文獻中找到很多直接和間接材料,指出只有「中華民國」這個稱號才是最好最恰當的國號,是獨一無二的最佳選擇。為新生的國家尋求文化和傳統意義上的支撐,顯示其合法性和正統性[6][8]。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魯迅作《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一文中曾說:「至於今,唯我們的『中華民國』之稱,尚系發源於先生(指章太炎)的《中華民國解》,為巨大的紀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