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子女如何分割父母的房產
必須要經過父母的同意才能分割。
如果是遺產分割,原則上是平均分割。繼承版人協商同意的,也可以不均權等。
對生活有特殊困難的缺乏勞動能力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應當予以照顧。
對被繼承人盡了主要扶養義務或者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可以多分。
有扶養能力和有扶養條件的繼承人,不盡扶養義務的,分配遺產時,應當不分或者少分。
如果無法達成一致的,可以到法院起訴。
⑵ 父母出資購房,離婚時房產怎麼分,如何分割
父母出資的按揭房離婚時如何分割?離婚時父母出資的按揭房產的分割問題應依據不同的情形具體分析,以下是在法治 中國 律師 網上整理的資料,第一種情形是婚前一方父母出資首付的按揭房的情形,這種情形屬於個人財產。第二種情形是婚後一方父母出資的按揭房分割的情形,這種行為視為父母對子女的贈與。第三種情形是雙方父母共同出資購買按揭房分割的情形,本文整理介紹父母出資的按揭房房產分割知識。
一、婚前一方父母出資首付的按揭房的情形
這種情形下,參照《婚姻法》解釋三第十條的規定處理,視為夫妻一方婚前的購房並支付首付款的行為。其房屋為一方子女的婚前個人財產,一旦離婚不會作為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
【法條鏈接:《婚姻法》解釋三】
第十條
夫妻一方婚前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並在銀行貸款,婚後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不動產登記於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離婚時該不動產由雙方協議處理。
依前款規定不能達成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該不動產歸產權登記一方,尚未歸還的貸款為產權登記一方的個人債務。雙方婚後共同還貸支付的款項及其相對應財產增值部分,離婚時應根據婚姻法第三十九條第一款規定的原則,由產權登記一方對另一方進行補償。
二、婚後一方父母出資的按揭房分割的情形
《婚姻法》解釋三第七條第一款規定:「婚後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條第(三)項的規定,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不動產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
據此規定,婚後父母出資購房,如果未明確表示贈與雙方或另一方的,應視為對自己子女的贈與。實踐中,對於夫妻婚後父母出資購房,房屋產權證登記在出資者的子女名下的,應認定為是明確向出資者的子女的贈與,該房為子女的個人財產,不列入夫妻共同財產予以分割。若產權登記在夫妻雙方名下,則應認定為對雙方的贈與,為夫妻共同財產進行分割。
三、雙方父母共同出資購買按揭房分割的情形
《婚姻法》解釋三第七條第二款規定:「由雙方父母出資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該不動產可認定為雙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據此規定,如果房產證只登記在夫妻一方名下,該房產應依各自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分割時,以份額為基礎依據,同時考慮夫妻過錯等因素。但是如果雙方父母共同出資購房,無論是婚前還是婚後登記在夫妻兩人名下,應視為雙方父母對夫妻雙方的共同贈與,屬於夫妻共同財產,其產權性質為共同共有,分割時,在考慮夫妻過錯、家庭貢獻及子女撫養等因素後,法院可酌定分割。
因此按揭房屋作為一種新類型財產,法律關系更加錯綜復雜,在離婚案件中對其進行處理時必然會面臨普通財產所不曾遇到的難題及爭議,再成熟完善的法律法規也不可能為實踐中出現的所有疑難問題提供現成的標准答案。
在處理該類案件時,應結合按揭房屋自身的特殊性質,考慮婚姻家庭生活的現實狀況,不強求財產分割的絕對精確,努力使離婚案件中有關按揭房屋的認定結論和處理結果既符合法理也符合情理。
⑶ 父母離婚,與子女的共同房產如何分割
既然子女的房子有你母親的名字,你母親就代表著你母親和父親都有這個份額,你的母親只能夠分她這一塊兒。
⑷ 怎樣分割與父母共同購買的房產
若婚前購房時一方父母全額出資,且產權登記在自己子女名下,則該房屋屬於登記方版的婚前個人權財產,如果沒有其他相反的約定,離婚時另一方自然無權主張分割;若婚前購房時,一方父母只是出了購房款的一部分,剩餘購房款是其子女以按揭貸款方式支付的,婚內夫妻雙方共同還貸,則離婚時一般會將房子判歸登記方所有,由其繼續支付剩餘貸款,而對於婚內共同還貸部分(包括本金和利息)及其產生的增值,則由得房子的一方對另一方做出補償。
⑸ 父母買的房子如何分割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規定, 當事人結婚前,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自己子女的個人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雙方的除外。當事人結婚後,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出資的,該出資應當認定為對夫妻雙方的贈與,但父母明確表示贈與一方的除外。 在具體問題的理解上,對於夫妻婚後父母出資購買房屋產證登記在出資者自己子女名下的,從社會常理出發,可認定為是明確向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部分出資應認定為個人所有;若產證登記在出資人子女的配偶名下的,除非當事人能證明父母出資當時的書面約定或聲明,證明出資者明確表示向一方贈與的,一般宜認定為向雙方贈與為妥,該部分出資宜認定為夫妻共同所有。當然,若產證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及配偶共同名下的,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 對於婚前父母為雙方購置房屋的,則仍存在諸多不明之處,各地法院操作也不盡相同。按照附條件贈與來理解父母對子女的配偶的贈與:1、婚前父母出資,登記在自己子女名下,離婚時為自己子女婚前個人財產,若不結婚也為自己子女的個人財產;2、登記在雙方名下,離婚時按雙方共同財產進行分割,若不結婚,則為自己子女的房產;3、登記在另一方名下,如果雙方結婚,則屬於產權證下該方的個人財產或屬雙方共同財產;如果雙方未結婚,該房產應當返還給父母或歸自己子女或該房屋屬於產權證上所載一方的名下,但對方可以要求返還已支付的款項。 我們認為,可以按照以下思路維護當事人的利益:1、在有證據證明父母當時的真實的意思表示時,應當尊重當時的真實意思表示,比如借款;2、在父母當初並沒有考慮多種可能情況時或無法證明當時真實意思表示時,應當結合風俗習慣、社會常理等問題考慮;3、最後,可以運用附條件贈與的相關理論來處理;4、除了房產,其他財產,乃至彩禮問題,都可以參照上述思路處理。
⑹ 父母與成年子女共同建造的房屋如何分割
我的母親結婚後,就搬出了與父母同住,剩下還有兩個兄弟一個妹妹,兩回個兄弟中一個因答為其他事不在家,另一個入伍當兵去了,一個妹妹出嫁了,也搬走了。當兵兄弟復員回來兩年過後,因為要結婚家裡沒有象樣的房子,於是我母親的父親找她說明了情況,就在原來的老宅基地上新蓋房子,於是我母親出2/3的錢,起了一棟兩層房屋 ,我母親也沒有在其房屋裡居住。房產證登記的是我母親要結婚的兄弟的名下。過了幾年後我母親的父親病故。幾年後,因城市建設,所以此房屋的前院要符合城市建設的需求要建新房,隨後我母親又以最多出資人連同兩個兄弟還有外婆建了一棟三層的新樓,房產仍然寫下當兵兄弟的名下。我母親也沒有在其房屋居住。其中當兵兄弟住了5年另外在別處買了房子搬了出去,房子一直有另一個兄弟和外婆一起居住至現在,現在他們兄弟子妹有了矛盾,擁有房產證的兄弟提出要出售這兩棟房子,因為分割不清楚很煩惱,不知道怎麼維護自己的利益?如賣掉房子我母親能分到多少份額?請您給給意見,謝謝!!
⑺ 父母出資房產離婚時如何分割
如果產權復證上登記的產權人是兒子制,財產有兩種分割的可能:
一、視為夫妻雙方的財產,因為我國法律規定婚姻存續期間取得的財產屬於夫妻共同財產。
二、不視為共同財產,前提時,父母出資購方前,明確表示只贈與給兒子,與媳婦無關。但此證據很難固定。
若產權人不是兒子,則本案不存在爭議。
1、如果男方父母明確約定贈與給男方個人,那該房產屬於個人財產;
2、如果未作特殊約定,那該房產屬於夫妻共同財產。
⑻ 所有房產是父母名字,財產怎樣分割
登記在男方父母名下的房產不屬於夫妻共同財產,離婚時夫妻無權分割。
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判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
第十七條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資、獎金;
(二)生產、經營的收益;
(三)知識產權的收益;
(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
(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
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
第十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
(一)一方的婚前財產;
(二)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
(三)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
(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第十九條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採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的規定。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
第三十九條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判決。
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經營中享有的權益等,應當依法予以保護。
⑼ 與父母共有房屋,離婚時該如何分割
根據《婚姻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夫妻雙方離婚時對共有的房屋的分割回應按照如答下辦法進行:1、離婚時,夫妻的共有房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並照顧女方和子女權益的原則判決。2、夫妻共有的房產,原則上應均等分割,具體處理根據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和財產的來源等情況也可以有所差別。3、對不宜分割使用的夫妻共有的房屋,應根據雙方住房情況和照顧女方或無過錯方等原則給一方所有。所有的一方給另一方應付款。4、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居住的房屋屬於一方所有,另一方以離婚無居住地為由要求暫住的,經查實可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給予暫住,但一般不超過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