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房子過戶收多少手續費
1、如是贈與房產過戶,需繳納個稅+契稅+公證費。如果以贈與方式過戶,是沒有營業稅的,回但因為贈答與是被認為無償受贈的行為,所以需要受贈人繳納個人所得稅,同時還需要契稅和贈與公證費,這些費用要遠遠高於買賣過戶的稅費。不過,對於贈與的房產,銀行一般會認定受贈方免費接受贈與的行為,沒有實際交易產生,因此受贈房屋不能辦理按揭貸款。
2、以買賣房產的過戶費用有:營業稅+個稅+契稅。以該房產滿五年和未滿五年兩種情況計算:第一種,房產滿五年,營業稅是免徵的,同時個稅也免徵,需要繳納契稅和產權轉移登記費;第二種,房產未滿五年,需要繳納營業稅和個稅,同時繳納契稅和產權轉移登記費。
個貸專家指出,在房產過戶中,買賣是最常見的,也是操作較為便捷和安全的方式。但是,如果買入價比較低的話,日後出售時賣出價與買入價的差額會增大,再出售時則需要繳納更多的稅費。
『貳』 二手房滿兩年過戶費是多少
二手房過戶是根據地稅指導價收取:
1、90平以下,契稅1%。90平以上,契稅1.5%;
2、增值稅約4.76%。證過2年可減免;
3、個人所得稅1%。證過5年且是業主唯一住房可減免;
以上是首套房,二套房面積90平以下,契稅仍然1%。90平以上2%,其他一樣。三套房及以上,契稅按照3%收取。
稅費是根據房產總價值計算的,所以如果把總價值約定的低的話,是可以避稅的。但為了防止買賣雙方完全規避國家的稅費。國家對各地區的房產都有個地段指導價格,也就是地段的均價。
買賣約定的價格是不能低於該地段的指導價格的,否則就有規避稅費的嫌疑,買賣過戶就沒辦法正常的辦理。所以只要等於該地段的地區指導價格就可以實現稅費的最低價。
(2)二手房轉戶費多少錢擴展閱讀:
過戶法律
房屋轉讓過戶的規定投入使用的房地產買賣雙方,應當簽訂房地產買賣合同,合同文本可以使用屋土地管理局制定的示範文本,也可使用自製合同。
使用自製合同的,當事人在過戶申請前應委託經市房地局認定的法律服務機構進行預審,法律服務機構對符合規定的自製合同,提出預審合格意見。市、區、縣房地產交易管理機構受理過戶申請後,應對買賣雙方提供的申請過戶資料進行審核,審核內容如下:
一、當事人提供的材料是否合法、有效;
二、申請書填寫的內容與提供的材料是否一致、無誤;
三、房地產的權屬是否清楚,有無權屬糾紛或他項權利不清的現象,是否屬於《房地產轉讓辦法》規定不得轉讓的范圍;
四、受讓人按規定是否可以受讓該房地產;
五、買賣的房地產是否已設定抵押權;
六、買賣已出租的房地產,承租人是否放棄優先購買權;
七、買賣共有的房地產,共有人是否放棄優先購買權;
八、房地產交易管理機構認為應該審核的其他內容。
『叄』 買二手房過戶需要多少錢
二手房購房者應繳納稅費包括:
1、二手房過戶契稅:房款的1.5%(面積在專144平米屬以上的需要繳納3%,面積在90平米以下並且是首套房的可以繳納1%);
2、二手房過戶印花稅:房款的0.05%;
3、二手房過戶交易費:3元/平方米;
4、二手房測繪費:按各區具體規定;
5、二手房權屬登記費及取證費:按各區具體規定,一般情況是在200元內。
1、舊機動車交易簽訂由工商部門監制的舊機動車買賣合同,雙方各持一份,經工商部門備案,方能辦理車輛變更或轉籍。請注意證件是否齊全,是否與車主身份證一致。如有不符,應當由原車主提前變更。
2、合同簽訂後開具舊機動車交易發票,相關費用的承擔由買賣雙方協商決定。
3、持舊機動車交易發票和舊機動車買賣合同前往車管所辦理車輛行駛、登記證的變更或轉籍。特別要注意交易車輛有無違章或未處理的事故。
4、持已經變更的登記證、車輛行駛證,前往購置附加費大廳辦理購置費的變更或轉籍。
5、變更養路費車主姓名或轉籍。注意查看購置費檔案是否健全,養路費是否欠繳。
『肆』 二手房過戶需要哪些費用
二手房買賣除了房屋交易的錢之外,主要是中介費和稅費;
二手商品房交易需要交三種稅費,分別是個人所得稅、營業稅和契稅。其稅費的數額與多種因素有關,下面我就詳細解答二手商品房交易稅費怎麼交的問題。
一、個人所得稅
是否「滿五唯一」是交不交個稅的關鍵要素 ,即:
1) 轉讓家庭名下不滿五年,或滿五年不唯一住宅的,按照「差額」20%徵收個人所得稅;
2) 轉讓家庭名下滿五年且唯一住宅的,免徵個人所得稅。
其中,「差額」為房子的「轉讓收入」減去如下項目:
1) 房屋原值
2) 轉讓過程中繳納的稅金
3) 合理費用
合理費用指原購房契稅、此次交易的營業稅、裝修費用(本次網簽價10%)、房貸利息等
二、營業稅
交易稅費還跟是否「滿2年」是關鍵因素有關,有兩種情況:
1) 滿2 年,普通住宅免徵;非普通住宅交差額5.6%
2) 未滿2 年,全額(網簽價)*5.6%
這里是否滿2年,稍微能商品房的有一點差別。只有有如下一個日期滿足條件即可:
1) 看房產證填發日期;
2) 看原始購房合同簽署日期
3) 看第一筆購房房款的銀錢收據日期
另外,如果是繼承的房產,以原房產證為准計算是否滿2年或5年,需提供原房產證復印件和繼承公證書。
三、契稅
「契稅」是根據房子的「網簽價」徵收,一般是1%-3%之間。影響「契稅」多少,有兩個要素:是不是「首套房」?如果是「二套」,無論面積大小,直接收:網簽價*3%。面積多大?根據房子的面積,有兩種收法:
1) 90 平米及以下,契稅=網簽價*1%
2) 90 平米以上,契稅=網簽價*1.5%
二手商品房交易稅費除了知道三個稅種之外,還需要確定房屋年限、網簽價、房屋面積等多種因素,這樣才能夠准確計算二手房交易稅費數額。
『伍』 二手房過戶需要交哪些費用
二手房在交易過戶的時候需要繳納個人所得稅,契稅,營業稅,印花稅。另外在辦理過戶手續的時候,需要准備好房產證的原件,交易雙方的身份證原件,如果結婚了,那也好准備好雙方的結婚證。雙方之間如果存在著交易關系,那還要准備好交易合同。
當然在購買二手房的時候也有很多注意一點,你比如說一定要仔細的看一下合同,還要看一下這個房子的房產證原件,要看一下這個房子現在是否存在著抵押的關系。其次就是要對比一下價格,要拿這個房子的價格和周邊小區其他的二手房進行一個對比,總之買房並不是一件小事,建議大家一定要慎之又慎。
『陸』 二手房,過戶費多少錢,中介費需多少
1、增值稅(約為房屋售價的5.5%,滿兩年免交),原業主繳納。
2、個人所得稅(房屋售價差額的內20%或房價的1%,家庭唯一容住房可申請免稅),原業主繳納。
3、契稅(90平米以下為房價的1%、90-144平米以內為房價的1.5%、144平米以上為房價的3%,應辦理相關優惠手續),買家繳納。
4、房屋轉移登記費80元,買家繳納。
5、房屋轉移登記手續費(過戶費,有些地區已取消)(住宅3-4元/平米,非住宅10元/平米),買賣雙方繳納。
6、房屋專項維修基金(首期專項維修資金的交存數額為:多層住宅7層以下,不配備電梯的)60元/平方米;多層住宅配備電梯的)90元/平方米;小高層、高層住宅7層以上,含7層145元/平方米。);如果原業主已經交過,則辦理轉移到買家名下即可。原業主已經交過的買家可不交,否則應補繳。
7、土地收益金(房改房、安居房、經濟適用房依次為1%、2%、15%,商品房不繳納此費)。原業主繳納
8、中介代理費:房價的2-3%,由交易雙方均分承擔。
『柒』 現在二手房過戶費都有哪些費用
二手房過戶,免不了要繳納相應的費用,這就涉及到二手房過戶費誰出的問題了。其實,二手房過戶費是一個相當籠統的概念,包括了買賣雙方都必須繳納的稅與費,哪一筆該誰出,法律上有明確的規定。要清楚二手房過戶費該誰出,首先要弄清楚二手房過戶需要繳納哪些費用。
全額付款二手房過戶收費標准
一、契稅:成交價×1%(2%、4%)
首套房:90平米以下含90平米按1%收取;90平米-144平米含144平米按2%收取;144平米以上按4%收取
二套房:成交價×4%
二、交易服務費:面積×6元/平方米(買賣雙方各承擔一半)
三、工本費:60元辦理新房產證費用、13元辦理新土地證費用
四、稅率:5.6%
全額營業稅=成交價×5.6%
差額營業稅=(成交價-當年成交價)×5.6%
繳納方法:
1、普通住宅
(1)五年以內(不含五年)的普通住宅需要繳納全額營業稅
(2)超過五年(含五年)的普通住宅免徵營業稅
2、非普通住宅
(1)五年以內(不含五年)的非普通住宅需要繳納全額營業稅
(2)超過五年(含五年)的非普通住宅繳納差額營業稅
五、個人所得稅:稅率1%
個人所得稅=成交價×1%
註:免交個人所得稅的條件:
1、房東出售的房屋為其家庭的首套住房
2、房屋為普通住宅且房產證發證日期滿五年或繳納契稅證明滿五年(含五年)
以上兩個條件同時滿足,個人轉讓房屋可以免徵個人所得稅。
六、印花稅:10元(買賣雙方各承擔5元)
七、配圖費:20元
八、代辦過戶費:300元;
九、中介費:以各公司標注的收費標准為准。
貸款購買二手房還需增加以下費用(買方承擔):
一、評估費:房屋評估價×千分之五(計算時用本次成交價×千分之五)
二、擔保費
1、商貸:貸款金額×1%
2、公積金:貸款金額×擔保費率
擔保費率:貸款年限為五年以內含五年乘以千分之六,超過五年,每增加一年,增加萬分之五
三、抵押代辦費:60元
四、代辦貸款費:800元
二手房過戶費該如何分攤
1、買方負擔:二手房過戶登記費;二手房過戶契稅;二手房過戶核檔費
2、賣方負擔:二手房過戶土地收益金;二手房過戶營業稅及附加;二手房過戶個人所得稅;評估費
3、買賣雙方均攤:二手房交易手續服務費;二手房過戶印花稅
盡管法律上已明確規定過戶稅費的承擔者,但是,如果合同上有明確約定,如各付各稅或全部由買方承擔,等等,那麼,就按合同規定的辦理。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7-03-29,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更多房產資訊,政策解讀,專家解讀,點擊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