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人文差异,经济对比,房价对比
江苏省和广东省各市GDP对比江苏太强大了,打工的好去处江苏省
2011-09-20 09:00
2010年江苏省和广东省两个大省的排名对广东的面积比江苏大一倍但总量相当,名次 城市 GDP2010年广东省各市GDP9(面积江苏的10万平方公里,广东的18万平方公里)广东45636亿元,增长12.8%(江苏40980亿增长为18%)广州10589.86亿元增长13.3%(最富在广东,最穷在广东,江苏人均全国第一)
深圳 9496.67 亿元 增长11.9%
佛山5638.47亿元,增长14.0%东莞4246亿元,增长10.3%中山1826亿元,增长13.5%惠州1730亿元 增长 18.01%江门1550亿元,增长14.3%茂名 1489 亿元 增长15.23%湛江1406亿元,增长14.2%珠海 1277亿元 增长14.5%汕头 1218亿元 增长13.88%清远1100亿元,增长21%肇庆1050亿元,增长16.5%揭阳832亿元 增长17%韶关660亿元,增长约12%阳江641.8亿元 增长约15%梅州603亿元,增长13%
潮州 555亿元 增长13.23%河源474.56亿元,增长13.1%汕尾470亿元 增长16%云浮452亿元 增长14%江苏最低的一个城市产值都是宿迁1024是云浮的近三倍01 苏州 9168亿
02 无锡 5765亿
03 南京 5086亿04 南通 3400亿
05 常州 2976.7亿
06 徐州 2866.93亿
07 盐城 2250亿
08 扬州 2150亿
09 泰州 2002亿
10 镇江 1920亿
11 淮安 1315亿
12 连云港 1150亿
13 宿迁 1024亿
江 苏各市GDP排名
现在和未来江苏的经济全国最好的
『贰』 长三角和珠三角哪个有钱
珠三角经济圈又称为珠三角都市经济圈或珠三角经济区,是指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区域的9个地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级市组成的经济圈,这9个地级市是指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肇庆市、江门市、中山市和东莞市。此外,珠三角经济都市经济圈也同时包括香港和澳门两个城市。珠三角经济区最早由广东省政府在1994年确立,其发展主要得益于邻近香港,香港一直是珠三角经济区的主要投资来源。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是仅次于长三角都市经济圈、京津冀都市经济圈的中国第三大经济总量的都市经济圈。
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长三角地区在产业转型的步伐中开始着眼经济增长新红利的探寻。22日,在上海举行的“区域一体化的新红利——长三角城市市长与企业家对话会”上传出消息,2012年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已突破11万亿元,产业结构中的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已平分秋色。
随着区域一体化不断推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总量也在不断扩大。据上海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最新报告,2012年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突破11万亿元。长三角25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中有20个城市的经济总量超过2000亿元。上海、苏州的经济总量更是超过万亿元,杭州、无锡、南京、宁波等4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则超过6000亿元。
因此从上面的数据不难看出,长三角发展历程更长,底蕴更雄厚,因此经济实力相较于珠三角有比较大的优势。
『叁』 长三角和珠三角那个地区经济实力强
1、总量长三角自大,
长三角接近珠三角2倍。
2、人均珠三角高。
举例说明下:深圳和苏州差不多人口(850常住人口左右),深圳的GDP领先苏州1000多个亿的GDP,广州人均gdp是8w多,上海只有7w多。
2、增速:珠三角速度快。
据统计,2000至2005年,珠三角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比长三角快1.5个百分点。
3、从产业结构上珠三角更加合理。
这点上其实要归功于香港,因为香港不但流入资金,同时也把管理和先进的理念流入。从卖地上长三角比珠三角更厉害。从投资和产出上,珠三角领先长三角。所以核心竞争力珠三角强于长三角。
4、进出口还是珠三角强于长三角。
这点也要归功港澳,因为港澳和国际是无缝连接,而上海不是。正所谓中国的外国融资是香港,国内的是上海,其实深圳也很强的。世界十强港口,珠三角3个,长三角2个。
5、从人文和历史,教育上长三角领先。
历史背景浓重于珠三角,而教育也远远领先珠三角。
6、从开放性,珠三角领先长三角。
清朝唯一不关闭的就是广东。受到西方文化比较早。改革开放首先在广东试点。
各有千秋吧,你自己看看吧 呵呵
『肆』 珠三角和长三角哪个区域的经济实力更强
1、总量长三角大,
长三角接近珠三角2倍。
2、人均珠三角高。
举例说明下:深圳和苏州差不多人版口(权850常住人口左右),深圳的GDP领先苏州1000多个亿的GDP,广州人均gdp是8w多,上海只有7w多。
2、增速:珠三角速度快。
据统计,2000至2005年,珠三角平均经济增长速度比长三角快1.5个百分点。
3、从产业结构上珠三角更加合理。
这点上其实要归功于香港,因为香港不但流入资金,同时也把管理和先进的理念流入。从卖地上长三角比珠三角更厉害。从投资和产出上,珠三角领先长三角。所以核心竞争力珠三角强于长三角。
4、进出口还是珠三角强于长三角。
这点也要归功港澳,因为港澳和国际是无缝连接,而上海不是。正所谓中国的外国融资是香港,国内的是上海,其实深圳也很强的。世界十强港口,珠三角3个,长三角2个。
5、从人文和历史,教育上长三角领先。
历史背景浓重于珠三角,而教育也远远领先珠三角。
6、从开放性,珠三角领先长三角。
清朝唯一不关闭的就是广东。受到西方文化比较早。改革开放首先在广东试点。
『伍』 珠三角与长三角,哪个更富裕
绝对是珠三角,珠三角有两个一线城市,长三角只有一个,从经济各方面来说是珠三角更好点!!!
『陆』 长三角的经济好还是珠三角的经济好
凡是学过经济地理学的都知道:长三角的经济绝对要比珠三角的经济好。
因为版珠三角没有资源优势权,长三角周边轻工业源材料有绵花、真丝,重工业的石油、煤,这是珠三角所没有的;长三角水系要比珠三角发达,水运成本比效低;长三角的工业基础要比珠三角大很多,而且由于它起步比珠三角早很多,工业水平和人员平均技术水平比珠三角要高。
而珠三角优势只有信息、经营的灵活性。
『柒』 珠三角和长三角,哪个更富裕
“近两年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人们,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哪个地区最具发展优势。其实,这个问题的另一个问法是,哪个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具发展潜力。”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淮在第二届长三角论坛上的开场白。
对于急于寻求地区经济发展特色的决策者来说,如何将产业链拉长,对产业进行细分以及谋求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则成为横亘在他们面前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
我们选择了有代表性的长三角的昆山和广东的佛山作为观察目标。
资料
现代制造业促生物流中心
据预测,长三角的集装箱吞吐量到2010年将达到每年1500万标准箱。同一时间,广州也在加快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化的航空港、深水港建设。对物流中心的热情源于制造业需求庞大的市场。
“长三角要重振长江黄金水道,将那些流失的长江上游省市再度纳入自己的经济腹地。”华师大长江流域研究所沈玉芳教授说。当“泛珠三角”中出现云、贵时,长三角的区域经济专家大惊失色,纷纷指出其跨大流域、跨大行政区的不合理性,并声称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济腹地之争已经开始。双方纷纷扩大自己的物流功能,以期获得内地省市的青睐,并心甘情愿地承接自己的经济辐射,进行配套产业的服务。
文|杭晓琳
早年起步的珠江三角洲,在港澳外部因素和区域内改革力量的合力驱动下,经济发展一度领先于国内其他地区。 十年后回过神来的长江三角洲,以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为标志,跨入经济高速增长期,逐步改变了珠三角独领风骚的局面。
“长三角的综合实力排名我国区域经济第一。”这是我国首部区域发展蓝皮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2003—2004)》中透露的。
“珠三角的人均指标依旧高于其他地区。”这是来自于珠三角的政府官员和区域经济专家的声音,尽管有人质疑这个指标只计算了当地常住户籍人口。
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竞争态势已愈发明显激烈。
从已见的事实来看,珠三角的发展模式是建立在与中国港澳以及东南亚地区紧密联系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上,直接参与国际产业链的循环;而长三角则是开放型的经济模式,既与亚欧及其他国际市场紧密联系,又与国内市场紧密联系,在满足内需的同时,也满足了外需。
这两种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两个地区发展走向的差异性。但是,当两地现在分别积极地调整产业布局、升级产业结构时,其发展方向又在趋同。
长三角的现代制造业
对长三角都市圈的习惯性描述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嘉兴、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和江苏的苏州、无锡、镇江、南京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上海是长三角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是经济扩散的中心和产业布局的重心。1990年代初,上海制定了“三、二、一”顺序的发展战略,即优先发展第三产业, 经济份额要占到70%。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下,一度在全国领先并且占主导地位的上海制造业放慢了发展步伐,甚至出现了萎缩、停滞不前的现象。在基础制造业被舍弃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却在10年内得到迅猛发展。目前,已有3300余家中外金融机构驻扎在上海,世界500强企业中有一半在上海投资,经济外向度空前提高,金融证券、保险、商贸、房地产等第三产业迅速崛起,上海基本完成了由工商业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的转变。
《2004上海产业发展报告》面世后,其中第一条为: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以电气行业和船舶行业重组为突破口,形成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装备集团。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认为,上海当前的竞争力主要还是来自制造业,虽然传统产业已经移出上海,但上海仍维持着制造业的中心地位,制造业是上海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柱,上海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格局。
但此“制造业”非彼“制造业”。
以上海要建成亚洲第一的“国际汽车城”为例,全市汽车、汽配生产企业已达500多家。除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外,民营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也开始登陆上海。另据统计,化工系统总资产约占上海市资产的1/6。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现已成为上海六大支柱工业之一。
上海的产业结构一旦调整,长三角的产业布局必将牵一发而动全身。
“政府的强势和规范一度是投资者看好长三角的要素之一,”华师大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院长徐长乐在谈到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府作为时,认为“政府可以给予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政策支持,但调整的方向必须慎而行之,不能违背市场自身的发展需求。”
除上海之外,长三角剩余的15个城市的产业布局如何变化。“长三角的产业布局将从‘雁阵模式’转向‘多动力模式’”, 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研究会副会长王健刚认为,在建国后的长时间里,上海作为中国制造业的基地,承担着机械制造、造船、汽车等诸多总成工业的任务。长三角许多城市的制造业则以配套为主。随着长三角的产业水平的接近,垂直分工将逐步由水平分工所取代。
长三角各地争相把电子、机械、化工与医药等产业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在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中,选择汽车的有11个城市,选择石化的有8个城市,选择通信产业的有12个城市。而苏锡常三地前五位产业几乎一样。江、浙、沪二省一市的制造业结构再次出现“往一条道上挤”的趋势。产业同构加剧引资大战,而反过来引资大战又使业已存在的低层次产业同构现象在更高的产业层次上重演。
珠三角的产业整合
当长三角的城市群集体奋力转型为现代制造业基地时,珠三角的产业布局也在悄悄转变。珠三角目前有三个概念,一个是“小珠三角”,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等9个城市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另一个是“大珠三角”,增加了地理上同属一个三角洲的香港和澳门;第三个概念是这两年兴起的“泛珠三角”,包括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加上香港和澳门,该区域通常被称为“9+2”模式。
不管现在的珠三角是哪个概念,龙头城市是广州抑或深圳,珠三角区域的产业布局变化轨迹却清晰可见。珠江东岸承接了香港制造业向内地的扩散,加上了1990年代后中国台湾等地区IT产业的转移,形成了目前的轻型制造业基础,并已完全加入跨国公司供应链,成为其水平生产体系的重要一环。珠江西岸早期的发展则以乡镇企业引进技术设备、内生性集聚和进口替代为主,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珠三角的整体结构以轻型制造业为主体,曾经适应当时中国的市场需求。因小珠三角完全位于广东省境内,属于单一的行政区划,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力量自动调节,珠三角乃至广东省的工业在短短10年内由贫乏跃居全国前列。
但是,在短缺经济结束后,珠三角西部地区的发展却一度低迷。尤其是当长三角的人文素质和人才储备的优势显现,企业出于自身产业升级和进一步贴近国内市场的需求,而纷纷外迁至长三角时,广东省政府开始着急了。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这两个竞争对手不会等着珠三角的产业结构内生性的升级,上海、江浙政府强势干预的效果更令广东省政府觉得有必要重新调整珠三角的产业布局。
2003年6月29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于香港正式签订。粤港一同表示以广州为中心的广东要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香港要发展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以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为主的服务业中心之一,形成新型的“前店后厂”关系,实现香港物流业,澳门娱乐业和珠三角制造业的整合。
广东省经贸委经济运行处的相关人员更是进一步肯定了珠三角发展现代制造业的产业方向,以广州为例,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和石油化工制造业将成为广州市三大支柱产业,同时布局汽车制造、电信设备业、新材料等七大重点行业,通过结构调整,迅速提升广州的工业地位。
随着本田、丰田、东风日产以及其他汽车的相继投产,广州已成为国内又一重要的汽车生产基地。长三角的产业同构现象,同样出现在珠三角。
“珠三角各地似乎都认识到产业升级的重要性,都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到本地长远目标规划上来。但各地的定位又都雷同,都是什么国际化、世界性,都是中心城市,实际上定位都很模糊。深圳要搞硅谷,广州也要搞硅谷。”中山大学城市与规划研究室主任、广东省人大常委阎小培说。
目前,珠三角集中了6个国家级、3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国家级软件园、12个国家“863”成果转化基地和1个国家级的大学科技园。而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适用技术制造业正是现代制造业的两大类。
阎小培对珠三角的产业升级并不乐观,外资包括港资进入珠三角的大都是低端制造业,外资来珠三角是以利润为目的的,小制造业基本不会有技术创新的要求。20年来,珠三角的劳动力成本一直都是500元,中国简单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也给低端制造业不升级提供了可能。 珠三角的遗憾是,缺少了技术、资本密集型企业的发展过程,按照经济规律,没有这个阶段,是无法进行产业升级的。
长三角与珠三角产业布局的调整方向趋向一致,当产业结构的发展潜力被看作是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时,两个地区选择了同样的产业结构,只是这条路并不好走,谁走得更快目前尚难下断论。长三角内部的区域一体化并未成形,城市间的产业同构造成对资源的极力争夺。当各地竞相推出志在降低商务成本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时,人们似乎看到了20年前珠三角的影子。
珠三角用“泛珠三角”来解决缺地问题,借云、贵、川等8省之地作为引资筹码。广东省工商联合会经济部陈部长说,毕竟珠三角长期以来都是云、贵、川对外贸易的出海口,彼此间有一点经济联系。但企业的发展布局方向并不会遵循政府意愿。在广东省工商联合会接触到的企业中,将产业在“泛珠三角”区域内进行转移的只有少数,而且多是受到广西铝制业集聚效应吸引的相关企业。“泛珠三角”的优势就是面积大,占全国面积的20.78%,人口的34.76%,这么广阔的区域,有的是土地资源吸引投资。只是,行政区划单一的小珠三角内,各地方政府的利益争夺已如此激烈,囊括了9省的泛珠三角要形成一体化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