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查全国城市的房价
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将依附于一线城市。 而在未来的3年时间内,由于房地版产新政所产生的效权应也至少需要这么一段时间的运作,所以房价还是会涨,一线城市的上扬,会给资金一个挤出效应,而这个效应将直接影响到二线、三线城市房价的上涨空间。
『贰』 索罗斯如何看中国房价
您好!
高房价是有利穷人、还是不利穷人?相信大家心理都有杆称。"房子卖出天价,然后政府有钱了,就能给穷人建保障房。"这是什么荒谬的逻辑。北京四环内房子平均单价,已经快要赶上北京职工一年的平均工资,这难道还不是天价么?但保障房建设情况如何?看看那些游离在城市边缘生活的人就知道。
从房地产改革之初到现在,我国楼价上涨数倍,但保障房建设依旧缓慢推进。可见政府是否加大保障房建设的关键,不在于房价的高低,关键是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因为建设保障房没有土地出让收入,影响了政府的利益。
因此,给不给穷人建保障房取决于地方的态度,而不是房子是否卖出天价。该学者一来是太理想化,以为房子卖出天价,政府有钱了,就会给穷人建保障房。二来,是没有看到保障房欠帐的根本问题:不是政府财路,而是态度。第三,商品房价格上涨,也将推高保障性住房的价格水平,北京经济实用房价格水平已经超过部分城市的商品房价格,这种高经适房价,能让穷人住上房子?房价高了,保障房建设就会多了?这种说法大错特错。
其实,政府多建保障房依旧可以解决财路问题。高房价挤压了居民的其他消费需求,政府在商品房市场获得获得较高的利益,但在消费领域的税收却增长缓慢。多建设保障房,人们在房子问题上的压力小了,就会将这部分支出转向消费,社会消费水平快速提高,政府在消费领域的税收收入也会相应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也能更快实现。但由于房地产拉动GDP具有短期性,而消费拉动更具长期性,以追求短期政绩为主的地方政府的政策倾向更青睐于发展商品房,而非保障房,而房地产价格暴涨,更有利于地方财政。
建设以保障房为主体的房地产市场,是房改之初就提出的房地产发展方向,只是没有贯彻执行下去。保障房的建设不是商品房市场发展的附加品,它是独立的,平行于商品房市场的,甚至是更应该优先发展的,而不应是以政府能不能卖出高价地,有没有钱去建保障房为前提的。
望采纳
『叁』 看懂了就知道房价是如何暴涨的了
空转多
深圳,上海,北京及周边城市圈。产业集聚,人口持续流入,房价上涨是必然趋势。
其他地区,不清楚。
这些沿海经济圈,人均收入都很可观,全家老小勒紧裤腰带,首付可以有,还贷也不成问题。
外来人口想要定居下来,有很强的购房需求。本地人想要改善居住条件,也有购房需求。
至于投资客,买几套可以收手,谁也不好说,房价过一年涨一大截,买到就是赚到,大家好像总是还缺一套。
即使征收房产税,刚开始税率不会特别高,房价也不会有大的波动。
国家转移杠杆,政府卖地还债,自住资产升值,投资低买高卖,除了没买房的,其他都希望房价继续涨,从国内各个角度看,我都看不到跌的可能。
浙江五线城市,靠近上海,去年政府限价13800,今年放开限制,前几天刚开的楼盘均价18000。
想上车能上车,尽早上,还要涨。
我自己有的住,没打算在这个价位出手。
希望房价下跌的同志,只能期待特朗普发力了,外盘口还是扑簌迷离的,不确定因素很多。
『肆』 如何去了解周边楼盘的房价
网络搜索房价,有到市区或者县城的房价,不用去楼盘看那个太假了,价格乱喊,还有去二手房交易看房价就知道了
『伍』 如何判断房价的合理水平
房价复收入比、住房可制支付性指数和房价租金比是国际上用于评价房价合理水平的三类指标。以房价收入比的多年均值作为判断标准,目前我国城镇新建商品住宅的销售均价总体处于正常水平,但北京等部分城市的房价则明显偏高。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以遏制部分地区房价过快上涨势头,使房价回归到合理水平。但房价的合理水平如何确定,目前各界在认识上还存在较多差异,有必要对房价合理水平的判断标准进行讨论和研究。
(一)房价收入比
所谓房价收入比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以北京为例:2009年一套4环以内普通两居室新房80平米,按疯狂涨价后单价2万5千元计算,平均200万左右;若以工作五年的中产阶级家庭为单位买房,假设夫妇月工资为2000元,则家庭月收入达到4000元,年收入为4.8万元。这样房价收入比则为40,与美国的10倍相当。一般认为,合理的房价收入比的取值范围为4-6,若计算出的房价收入比高于这一范围,则认为其房价偏高,房地产可能存在泡沫,高出越多,则存在泡沫的可能性越大,泡沫也就越大。
『陆』 如何判断一个区域房价的合理性
房价再度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值得注意的,虽然公众舆论对房价问题极为关切,但整体来说,舆论对房价走势的关注远远超过了房价本身。一致认为,一线城市房价已经脱节“合理区间”,房价与成本比例严重失调,处于一种非均衡水平。这种背离正常轨道房价上涨是不合理的,那么,当前市场里,合理状态下的房价应该是什么样呢?
2016年3月15日,两会记者发布会住建部部长陈政高答记者问,媒体抛出的17个问题中有5个与房价有关,集中反映了老百姓舆论中存在的一些担忧。
对于全国部分城市房价大幅涨幅,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也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各地方楼市不同,市场主体对于均衡点的理解不同,楼市的信息传递也远非模型假设的没有鸿沟。因此,老百姓舆论普遍呼吁的“合理房价”,逻辑上讲是个伪命题,无法证明房价怎样才是“合理”。那么,判断房价的合理性还有其他途径么?
一般区域房价的估算,采用重置成本方法。实际房价可划分为两大部分,建筑成本和非建筑成本。通俗讲,不管新房还是二手房,可假定在此位重新盖,按相应比例扣除差额来参考。新房价格很好理解,包含了建筑、土地、税费、而将全国各地、不同地段、不同状况的房子统一纳入考虑,不考虑各地建筑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不同。
购房房子的建筑成本视作盖房子的真实成本,那么房价中的非建筑成本就成了我们的其他成本。房子是无差异的,但选择居住在哪里,住什么房子有差异,我们要为这种权利付费。
如果你碰巧是卖方,这种选择权就有市场价格。而随着社会收入结构的变化,居住选择权的内含价值也在变化,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可以波动很大。从以上角度出发,可以直观地判断 “合理房价”是什么标准?
目前看,一线大城市拥有良好的就业、医疗、养老、这些因素也在刺激房价的上涨,可以说为“资源成本”,在房价中的占比非常大,也往往大大超过建筑成本。那么,二三线城市中,这种“资源成本”的价值相对低;而在去库存压力比较大的三四线城市,这种权利甚至一文不值。
因此,当前一线城市房价高过甚至大幅高过二三线城市,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城市房价中蕴含的居住选择权,属于非常稀缺资源。
远水难解近渴,至少说明了不同城市的房价差异大,不仅是不理性结果。我们购房时,内心都会做预估,如果房价和内心预估值吻合,那就是当下的“合理房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