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对于房价怎么看
这个要看抄地区性的,一线城市是100%调控下来的,因为一线城市房价上涨速度过快,过于膨胀,例如上海北京等地区,今年4月中旬后,房产楼市交易量严重下滑,房价也不断下跌,08年美国金融危机就是因为美国当地房地产上涨速度过快,没有及时打压,导致了那场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中国吸取教训了,在10年的上半年,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势头猛烈下,出台了国十条,来遏制房价,房地产在中国的地位很高的,直接影响中国的GPD增长,而且在金融危机下也只有不动产不受影响。可向而至房地产的重要性了,所以国家不会把房地产打压下去的,只是说把房地产上涨的速度放缓。
『贰』 如何正确看待当前房价的高位运行
天下没有只涨不跌的房价,还记得当年海南、香港、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景象么?
1993 年,海南房地产开发商纷纷逃离或倒闭,不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度高达 60%以上。" 天涯,海角,烂尾楼 " 一时间成为海南的三大景观。
1997 年至 1998 年一年时间,香港楼价急剧下跌 50%~60%,成交大幅萎缩,房屋空置率上升。
1991 年,日本房地产大泡沫在空前疯狂后轰然崩溃,随后陷入失落的二十年。
而当前中国房地产呈泡沫迹象,绝对房价已经偏高,全球前 12 大高房价城市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占了 4 席(香港、深圳、上海、北京),地王频出,居民恐慌性抢房。
1992 年,总人数不过 655.8 万的海南岛上竟然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短短三年,房价增长超过 4 倍。最后的遗产,是 600 多栋 " 烂尾楼 "、18834 公顷闲置土地和 800 亿元积压资金,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 300 亿元。开发商纷纷逃离或倒闭,不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度高达 60%以上。" 天涯,海角,烂尾楼 " 一时间成为海南的三大景观。海南不得不为清理烂尾楼和不良贷款而长期努力。
大量资金被投入到房地产上,高峰时期,这座总人数不过 655.8 万的海岛上竟然出现了两万多家房地产公司,平均每 300 个人一家房地产公司。
当时炒房的各路人马中,有包括中远集团、中粮集团、核工业总公司的中央军,也有全国各地知名企业组成的杂牌军,炒房的大部分的钱都来自国有银行。
据海南省处置积压房地产工作小组办公室资料统计,海南省 1989 年房地产投资仅为 3.2 亿元,而 1990-1993 年间,房地产投资比上年分别增长 143%、123%、225%、62%,最高年投资额达 93 亿元,各年房地产投资额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是 22%、38%、66% 与 49%。
当然,这些公司不都是为了盖房子。事实上,大部分人都在玩一个 " 击鼓传花 " 的古老游戏。
1992 年,海南全省房地产投资达 87 亿元,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一半,仅海口一地的房地产开发面积就达 800 万平方米,地价由 1991 年的十几万元 / 亩飙升至 600 多万元 / 亩;同年,海口市经济增长率达到了惊人的 83%,另一个热点城市三亚也达到了 73.6%,海南全省财政收入的 40%来源于房地产业。
据《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1996)》统计,1988 年,海南商品房平均价格为 1350 元 / 平方米,1991 年为 1400 元 / 平方米,1992 年猛涨至 5000 元 / 平方米,1993 年达到 7500 元 / 平方米的顶峰。短短三年,增长超过 4 倍。
1993 年6月24日,随着银根的全面紧缩,一路高歌猛进的海南房地产热顿时被釜底抽薪。 这场调控的遗产,是给占全国 0.6%总人口的海南省留下了占全国 10%的积压商品房。全省 " 烂尾楼 " 高达 600 多栋、1600 多万平方米,闲置土地 18834 公顷,积压资金 800 亿元,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坏账就高达 300 亿元。此后几年海南经济增速断崖式下跌。
一海之隔的北海,沉淀资金甚至高达 200 亿元,烂尾楼面积超过了三亚,被称为中国的 " 泡沫经济博物馆 "。
开发商纷纷逃离或倒闭,银行顿时成为最大的发展商,不少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度高达 60%以上。当银行开始着手处置不良资产时,才发现很多抵押项目其实才挖了一个大坑,以天价抵押的楼盘不过是 " 空中楼阁 "。更糟糕的是,不少楼盘还欠着大量的工程款,有的甚至先后抵押了多次。
据统计,仅建行一家,先后处置的不良房地产项目就达 267 个,报建面积 760 万平方米,其中现房面积近 8 万平方米,占海南房地产存量的 20%,现金回收比例不足 20%。
一些老牌券商如华夏证券、南方证券因在海南进行了大量房地产直接投资,同样损失惨重。为此,证监会不得不在 2001 年 4 月全面叫停券商直接投资。
1995 年 8 月,海南省政府决定成立海南发展银行,以解决省内众多信托投资公司由于大量投资房地产而出现的资金困难问题。但是仅仅两年零 10 个月,海南发展银行就出现了挤兑风波。1998 年 6 月 21 日,央行不得不宣布关闭海发行,这也是新中国首家因支付危机关闭的省级商业银行。
从 1999 年开始,海南省用了整整七年的时间,处置积压房地产的工作才基本结束。截至 2006 年 10 月,全省累计处置闲置建设用地 23353.87 公顷,占闲置总量的 98.17%,处置积压商品房 444.82 万平方米,占积压总量的 97.6%。
" 天涯,海角,烂尾楼 " 一时间成为海南的三大景观。
目前对未来房价走势判断,可以转化为对未来城镇化、居民收入、货币松紧和利率高低的判断。当前基本面还有一定空间,比如 2015 年城镇化率 56.1%,未来还有十多个百分点的空间,将新增城镇人口 2 亿人左右,但区域分化明显,一二线高房价,三四线高库存。既然 2014-2016 年房价上涨主要是货币现象,因此未来关键在货币松紧,房价走势可能三种前景:第一种是货币政策回归中性稳健,加强对贷款杠杆和土地投机的监管,2014 年底启动的这一轮房价上涨周期接近尾声,未来横盘消化;第二种是继续实施衰退式货币宽松,货币超发和低利率,则房价可能不断创新高;第三种无论是主动的收紧货币(比如基于对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的担忧)还是被动的收紧货币(比如美联储超预期加息,汇率贬值和资本流出压力增加),利率上升,房价面临调整压力。
房地产泡沫具有十分明显的负作用:房价大涨恶化收入分配,增加了社会投机气氛并抑制企业创新积极性;房地产具有非生产性属性,过多信贷投向房地产将挤出实体经济投资;房价过高增加社会生产生活成本,容易引发产业空心化。当前应采取措施避免房价上涨脱离基本面的泡沫化趋势,可以考虑:通过法律形式明确以居住为导向的住房制度设计,建立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的长效机制;加强监管银行过度投放房贷;实行长期稳定的住房信贷金融政策,避免大幅调整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透支居民支付能力,稳定市场预期;采取中性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财税改革改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和住房发展机制。中国经济和住宅投资已经告别高增长时代,房地产政策应适应 " 总量放缓、结构分化 " 新发展阶段特征,避免寄希望于刺激房地产重回高增长的泡沫风险。当前中国房地产尚具备经济有望中速增长、城镇化还有一定空间等基本面有利因素,如果调控得当,尚有转机。
『叁』 索罗斯如何看中国房价
您好!
高房价是有利穷人、还是不利穷人?相信大家心理都有杆称。"房子卖出天价,然后政府有钱了,就能给穷人建保障房。"这是什么荒谬的逻辑。北京四环内房子平均单价,已经快要赶上北京职工一年的平均工资,这难道还不是天价么?但保障房建设情况如何?看看那些游离在城市边缘生活的人就知道。
从房地产改革之初到现在,我国楼价上涨数倍,但保障房建设依旧缓慢推进。可见政府是否加大保障房建设的关键,不在于房价的高低,关键是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因为建设保障房没有土地出让收入,影响了政府的利益。
因此,给不给穷人建保障房取决于地方的态度,而不是房子是否卖出天价。该学者一来是太理想化,以为房子卖出天价,政府有钱了,就会给穷人建保障房。二来,是没有看到保障房欠帐的根本问题:不是政府财路,而是态度。第三,商品房价格上涨,也将推高保障性住房的价格水平,北京经济实用房价格水平已经超过部分城市的商品房价格,这种高经适房价,能让穷人住上房子?房价高了,保障房建设就会多了?这种说法大错特错。
其实,政府多建保障房依旧可以解决财路问题。高房价挤压了居民的其他消费需求,政府在商品房市场获得获得较高的利益,但在消费领域的税收却增长缓慢。多建设保障房,人们在房子问题上的压力小了,就会将这部分支出转向消费,社会消费水平快速提高,政府在消费领域的税收收入也会相应增长,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也能更快实现。但由于房地产拉动GDP具有短期性,而消费拉动更具长期性,以追求短期政绩为主的地方政府的政策倾向更青睐于发展商品房,而非保障房,而房地产价格暴涨,更有利于地方财政。
建设以保障房为主体的房地产市场,是房改之初就提出的房地产发展方向,只是没有贯彻执行下去。保障房的建设不是商品房市场发展的附加品,它是独立的,平行于商品房市场的,甚至是更应该优先发展的,而不应是以政府能不能卖出高价地,有没有钱去建保障房为前提的。
望采纳
『肆』 看了就知道公务员如何推高房价的
公务员工作的优势,在于工资稳定、福利优越,这也是公务员待遇低、竞争大还有专那么多人报属考的主要原因。对于年轻公务员来说,在没有较大的生活压力下,生活完全是够了的,就算有了一定的生活压力,工作一定时间后也能靠福利政策解决很大一部分问题,算得上是一份好工作。年纪稍长或者已经组建了家庭的公务员,现金流通常比较宽裕,也有了一定抵御风险的能力,由于待遇和职位的提高,经济也没有刚开始那么拮据。
『伍』 高房价的背后,如何看房价未来的涨跌趋势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太偏激 毕竟这个社会有很多超有钱的人物 不管他们专的财富怎么积累的 z f总部可属能无故没收吧?这些钱如果不投资到房地产 而是投资到其他产业 粮食?油气? 无论哪个人民都承受不起
人民可以不买房 但不能不买吃的! 所以对于房地炒作zf可能比较放松 其他行业则不可能
对于今后的房价 一线城市会缓慢波动 而不会大涨 zf会尽力稳定 但不管一线城市是涨是跌 2 3 线城市会继续涨 这就是我的看法
『陆』 从税收政策来看如何抑制高房价
房价成了人们议论的中心话题。高房价增加了百姓的顾虑,制约了百姓的消费。为此,4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包括加快研究制定合理引导个人住房消费的税收政策,严格限制各种名目的炒房和投机性购房,坚决遏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4月17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制定了10条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将通过调整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和采用行政手段,增加房屋供给,减少投机需求。强调要发挥税收政策对住房消费和房地产收益的调节作用。
笔者认为,遏制高房价,税收政策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但不能夸大税收的作用,单靠税收政策的作用,解决不了高房价的问题,必须综合运用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打好政策的组合拳。为有效发挥税收对房价的调控作用,需要合理选择税收制度。有人提出,开征物业税是遏制高房价的一个非常有力的举措,政府应尽快推出物业税。我们知道,物业税是对纳税人拥有的物业(包括房产)在保有环节征收的一种税,通常以物业的价值或收入为依据征收。物业税实质上是财产税或不动产税。2003年10月,我国首次提出“条件具备时对不动产开征统一规范的物业税,相应取消有关收费。”拟开征的物业税,表面看好像是个新税种,其实是一个新名称下的房地产税。设想把现有对房地产征收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营业税等税种以及相关的行政性收费合并为物业税。开征物业税的目的是规范财产税制,优化税制结构,完善税制体系,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发挥财产税对富人的调节作用,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笔者认为,开征物业税,自然有利于抑制房价上涨。
但目前还不具备全面开征物业税的条件。理由是:第一,是否把现在对开发商征收的土地出让金并入物业税,在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也面临实践难题;第二,要把多个税种和部分收费合并为一种税,制度的设计需要建立在广泛调查,深入思考,反复论证的基础上,需要一个过程;第三,开征物业税,需要有较完整、准确的房地产产权资料,而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较为完整的房地产权属档案;第四,物业税以物业的评估价值为计税依据,我国目前房地产评估机构不多,评估人员数量不足,且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可见,现在开征物业税的条件还不成熟,在短期内先扩大房产税的征税范围,待条件成熟再全面开征物业税的可能性比较大。
『柒』 佛菩萨如何看侍高房价
房价再高总有人买来得起,房价源再低总有人买不起!而且,现实中很多钱多的还买不起呢,钱比他少的却住在自己的新房里,很奇怪了吧!这主要看有没有福报了!再就是看自己有没有房缘了!房价高不高,有没有钱都是其次了!
『捌』 高房价带不来高科技,也不会创造财富,只会发生财富大转移。你怎么看呢
高房价不会带来高科技,也不会创造财富,只会发生财富大转移。这句话我大体上是认同的,但它也存在片面性。
高房价的后果不言而喻,就是会击碎很多人的梦想,尤其是年轻人。香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那里的房价,每平米高达二三十万港币。一套五六十个平面的小房子动辄价格就要1000多万。年轻人哪里承受得了?香港社会的总体工资并不是很高。据官方的统计,月薪酬大概就在16,000港币左右。只有金融、教育、房地产行业以及政府公务员的月薪酬能够达到3万港币。香港已经连续8年,成为全球买房压力最重的城市。
上海、北京、深圳房价的快速上涨,确实让很多人创造了财富。尤其是那些有眼光的人,在十几年前,20年前就大量购入房产的人,完全实现了财务自由。你说房价上涨不能创造财富吗?
至于说房价上涨会导致财富大转移,我想任何一件商品的价格上涨都会导致财富转移。比如艺术品,不会导致财富转移吗?再简单不过的,购买一辆小汽车,它也会导致财富转移。
『玖』 怎样看一个城市的房价
1.当地的收入水平变化
这是自然的一组数据。收入水平的中位数大体反映了本地的居民收入水平。不加入消费水平的原因是因为在购房压力的趋势下,很多人会自然的改变自己的消费观。通过平均房价计算公式来看,以北京为例,国家统计局网站数字2010-2013北京1-5环三年均价在3w一平,
职工平均工资(考虑职工为主要购房动力)5.5w一年,平均月5k。也就是说大概存400月可以购得一套70平的房子。除此之外,收入水平也是青年购房,按揭,贷款的重要计算凭据,所以收入水平自然关联城市房价。
2.当地宏观政策发布与数据统计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虽说政府是守夜人,市场应有只看不见得手,但在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无限大影响呵呵完全必须重视。众多地王的兴起与四万亿的超级无与伦比的呵呵好效应绝对是密不可分的。云南原市委书记的到地地暴涨效应也能说明这一问题。所以分析宏观政策甚至政府人事任命都是影响因素。虽然这很不合理,但确实就是现实。所以纵揽众多政府报告,有关房事的数据分析效度信度都不会很高,因为数据的隐性作用决定了表面现象不能说明问题。
3.一些基础性的分析数据
比如该地的人口数量,外来流动人口比例以及购房意愿,建设用地土地出让价格,建筑劳工薪酬具体的变化等等。这是分析必不可少的基本数据步骤。除此之外就是科学合理的分析模型和分析方法。在阅读众多的分析报告中,我发现中国的房事分析模型永远都是在借鉴他人,重填数据,在得出看似是自己的结论,这样的效果自然是不行的。
如果以上太过复杂,可以关注下当地房产网上的房价走势,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