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争论不下!未来10年谁才是中国高房价代表
要回答这个问题,现在的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又要拿出来争论一番了。
关于这两个区域的讨论,真是一件有趣也有用的事情。
大家唇枪舌剑论英雄,结果就是谁也说不过谁。
毫无疑问,长三角和大湾区都是国内经济发动机,两地都是好地方。
各有各的美丽,世界上只有一个上海也只有一个深圳,所以只会有一个长三角和一个粤港澳大湾区,非得在内部争输赢,完全没必要。
但我想说长三角,保持恒强就很好,如果还能在此基础上在走上新台阶,那也是再好不过。
而对粤港澳大湾区,我也承认某些方面和长三角有一定的差距,但我们可以换个理解,这种差距,可以被理解为潜力。
我们不能忽略问题,也同样不能忽视潜力。
【1】
常规去比较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劣,往往因为指标不同、角度不同都给人有偏颇的感觉。
要数文化底蕴、高校数量、民富程度、经济质量、长三角完全吊打大湾区。
要数人口年轻结构、人口流入、政策倾斜,大湾区显然又更有优势。
相比长三角未来走出一个省的气魄,大湾区的目标是要走出一个市,这就意味着融合程度会更深,这也是大湾区后期的爆发力。
2002年12月31日,深圳发布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的远期规划,其中有提及要加密都市圈交通网络建设,规划建设1000公里地铁、1000公里轻轨和城际铁路、1000公里高快速路,这意味着大湾区的真正融合要加速了,这对于临深楼市而言,就是房价上涨的一大爆发点。
如果比民富程度、科教文卫实力,大湾区确实不是长三角的对手,但对于楼市而言,我们不能看着确定去找暴击机会,而是在不确定中找确定,然后再去找暴击机会。
长三角楼市基本没洼地,现在入场,太便宜的小心是坑,太高的再出现大涨的概率也不高。
而大湾区正在成长,又因为有港澳这张王牌,占有很多政策优势,深圳发展到今不过40年,但是发展的速度和成绩已经有目共睹,它所展现出来的不仅是深圳速度,还是中国速度,现在重新赋予“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责任,就是再次给予深圳改革领头兵的信任。
所以现在大湾区,更像是一个拼搏的年轻人,是一个绩优股,长三角是很强,但更像是一个成功的商人,而大湾区则是一个创业者,虽然起步晚,但后劲非常明显。
孰优孰劣?肯定没有高低,因为都很强,但毫无疑问,未来几十年,大湾区的发展潜力依然会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2. 从宜居的角度考虑,定居南通好还是苏州好
越来越多的人在苏州和南通之间纠结,给我们传递了什么信号?一种观点认为,南通是个低调点的城市,但毕竟只和上海隔了一条江,公路桥铁路桥通了还是方便了许多,虽和苏州的区位优势比不了,可也已经秒掉了全国大多数城市,所以经常会发现没什么名气的南通,在经济发展上却排在全国前列。
南通
南通的方向在向宜居城市发展,但南通的房价依然是高水平(虽然比不上苏州),再结合地区整体的薪资水平偏低,导致在南通买房并不轻松。因此,南通至少目前来讲,并不宜居(南通土著除外)……
对此观点不敢全部认同,如果是从更小的城市出来打拼,毫无疑问是苏州,因为同样的情况下苏州的机会更多。但如果是南通本地人,有一定的社会人脉基础,且没有置业的压力,相信留在南通不会比苏州差,毕竟南通也是在上升期的城市。
越来越多的人在苏州和南通之间纠结,给我们传递了什么信号?应当看到,放二十年前,根本就不会有人纠结苏州还是南通这样的问题,这说明南通近些年发展得很快,缩小了与苏州的差距。
南通
苏州是一个介于上海的繁华与南通的舒适之间的城市,也是许多人理想的定居城市。但若有人同时也贪慕上海的繁华和南通的温馨感,最终的选择需要顺从自己的需求。
相信南通在全面通航通高铁、通地铁之后会迎来飞速的发展,如果生活已经安定并且满意现状,完全可以久居于此。但是如果认为自己的发展远不止于此,当然建议去苏州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
3. 请根据目前情况,分析下当前房价走势。最好是长三角一带的。
这个你找对人了。
首先给你分析分析,一线城市,一线城市现在面临的是跌价内,和不涨容,持平,这种态度去面对大众人群,观望一线城市的朋友都应该知道,涨是不会涨幅太大,跌嘛又不跌,所以可以断言的是目前一线城市是不会涨,只会持平。具体到什么时候要看明年三月份。
再者说说二线城市,苏州,昆山,南京,杭州,以及一些三线省市,不会跌,只会涨。因为现在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人均收入已经明显要跟上一线城市了。所以你认为还会跌吗?还会持平吗?不可能。所以楼主自己揣摩吧。
记得给分哦,
4. 中国有哪些经济发达的内陆城市
很多人一直都自己家乡GDP的情况,据有关机构研究,2019年中国大陆城市GDP排名已经出炉了。关于2019年度中国大陆城市GDP二十强相对于2018年的排名变化,明显的可以看出城市间的“明争暗斗”,排名靠前的城市几乎位置很难替换,主要是排面在中间的城市,总有种“你追我赶”的感觉,变化很大!
今天我们来看看,排名前五的这些省会城市的情况,本文的数据都不包含港澳台城市。
第五、江苏省南京市
班服定制:伴随成长的印记,除了青春还有班服!
广告
班服定制:伴随成长的印记,除了青春还有班服!
南京市在中国大陆城市2019年的GDP排名中,以14030.15亿元排名第十一位。
南京古称金陵、建康,是江苏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南京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国家物流枢纽,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 ,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国家重要门户城市,也是东部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战略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
第四、浙江省杭州市
杭州市在中国大陆城市2019年的GDP排名中,以15373.05亿元排名第九位。
杭州古称临安、钱塘,是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杭州人文古迹众多,西湖及其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具代表性的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以及流传下来的许多故事传说。新世纪以来,随着阿里巴巴等高科技企业的带动,互联网经济成为杭州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湖北省武汉市
武汉市在中国大陆城市2019年的GDP排名中,以16000亿元排名第八位。
武汉别称江城,是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作为中国经济地理中心,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其高铁网辐射大半个中国,是华中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城市。清朝末年的洋务运动开启武汉现代化进程,使其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被誉为“东方芝加哥”。
第二、四川省成都市
成都市在中国大陆城市2019年的GDP排名中,以17012.65亿元排名第七位。
成都别称蓉城、锦城,是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成都都市圈核心城市。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四川盆地西部,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自古享
5. 如何看待长三角三线城市的未来房价趋势
个人认为,长三角房价已经饱和,趋于稳定,大起大落是不可能的了
可以关注一下一带一路周边房价,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6. 2021年12月份70城房价公布,你认为哪些城市有投资的潜力
一线城市都会有前景,特别是一些热点城市群,例如成渝城市群,京津翼,长三角等,这些城市群的城市都会比较有投资潜力。近日,国家统计局再度公布消息表示,上个月,国内70个城市的房价基本稳定,部分城市出现小幅的上涨。从具体数据来看,一线城市商品房价格微涨,涨幅为0.3%,而其他二线城市平均出现0.1%的涨幅,房价水平整体保持稳定,还有三十多个三项城市,也出现0.1%左右的房价涨幅,整体来看,国内房价水平整体保持稳定。从这几个月的数据来看,房价持稳依旧是主基调,而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之间,房价已经拉开了差距。
而在人口方面,随着一线城市人才政策的不断放宽,大量人口涌进大城市,很多二三线城市面临人口流失的问题,也许这个问题短期内不会起到明显变化,但长期来看,二三线城市的刚需人群会开始下降,而存量的房产供给过剩,降价就成为必然的事情了。而且在一些经济发展明显落后的城市,房价已经脱离了实际的需求,所以未来大幅降价已经是必然的事情。
7. 南京和苏州哪个城市比较令人愉快呢
我在苏州呆了八年, 八年里也去过南京n次, 也有很多同学在南京内, 所以对南京也有很多了解。 以下是容我对两个城市的一些看法:
1. 经济方面: 苏州比南京强, 苏州GDP占了整个江苏省的三成, 因为这里有新加坡工业园区, 里面有三千多家外企, 所以, 如果你在苏州找工作的话, 应该比在南京容易。
2. 消费水平: 总体消费水平苏州略高于苏州, 但是南京的房价却比房价高, 这一点让我很纳闷。
3. 生活质量: 南京人生活节奏明显比苏州人慢, 苏州人太多, 太挤,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可能是受旁边的上海的传染。
4. 民风民俗: 南京人热情, 苏州人则更倾向于明哲保身。 对外地人的接纳程度不如南京人。
5. 城市气质: 显然是南京强于苏州, 南京有那么多高校, 又是省城, 又有军区, 地方也比苏州大很多。 当然, 苏州也有2500年历史, 文化底蕴也不差。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看法, 供楼主参考。
8. 合肥房价还会涨吗在合肥买房合适吗
合适的。合肥房价未来肯定继续涨价的。在合肥买房理由如下:
合肥经济势能持续上涨
经济,是房价的重要支撑。
合肥经济水平,你说跟一线大城市比,自然是差了不少,但考虑自己口袋里的钱,北上广动辄5万一平,甚至10万一平的房子,也买不起不是嘛。
但,合肥经济有基础,也有足够增长潜力,城市整体基本面看好。按照合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目标,未来5年,合肥GDP将超过1.1万亿。
合肥一年流入人口9.6万
安徽省已经连续5年,出现人口回流现象,而这其中,毋庸置疑,合肥占据重要位置。
合肥2017年一年流入9.6万人口,在全国主要城市中,比较靠前,比起近邻——南京,人口流入量多4万有余。
截至2017年,合肥人口总数接近800万。在人口体量上,合肥占据一定优势,并且近10万的年净人口流入,将保持住合肥的人口优势。
合肥拿出20亿吸引人才
得人才者得天下。人才的流入,其意义远不只是人口红利,更对城市社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2018年,合肥人才新政出台,强势吸引人才来肥。未来五年,合肥市将投入超过20亿元吸纳人才。
据统计,在启动新政之前,合肥人才净流入率为负0.72,新政实施后人才净流入率达到了6.55,变化高达7.27,排名全国第4。
9. 哪个城市房价便宜,工资水平较高,适合女生发展
关于去哪里打工好,没有说最好,只有更好,这条打工的路,得自己选,别人给的不一定对于你来说是最好的。首先得了解各个城市和自己来做决定,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合不合适由自己来衡量。 中国最具活力的地方四大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西三角对比
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这几个地方是中国最发达的地方,也是外来人最多的地方,外地人最多,说明这个地方能吸引他们打工。如果你打工的话,建议还是到这些大城市去,毕竟他们的基础设施跟得上,还有就是他们的机会比较多,一些小城市,机会都是很少的,
一、 珠三角、长三角的一线城市:比较年轻的可以去深圳广州 上海 等一些大城市去体验一下,发展空间大,旅游增长一下见识。但是这些地方人多,环境差,消费高,竞争激烈压力太大,适合短期发展,锻炼锻炼,不是很适合长期在这边工作,适合有斗志肯吃苦的人发展。如果你要去那里发展,真的很难,除非你的学历很高,并且是一个实践型人才,要不在那里根本就谈不上成功。珠三角是个容易制造堕落的地方,如果没亲戚在这边,一个人的话最好别过去!
珠三角:一般来说包括广东省惠州、深圳、东莞、广州、中山、珠海、佛山、江门、肇庆九个市(不算港澳),发展较早,以东部如深圳、东莞、广州较早,主要局限于深圳和广州两个中国一线城市,珠三角似乎只有广州和深圳两个城市,城市集群效应相对较弱,但是经济最发达富裕,受国家政策优势明显,人最多,但珠三角随着香港的回归已经完成了它的角色,不论从历史上,还是地理上,珠三角都对中国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大,只是起了一个试验,带头的作用,因为有香港,但是这个条件已经不存在了,发展已也于饱和,逐年下降衰退,速度减慢,外资企业也在慢慢地向长三角转移,人力转移造成用工难问题,主要的还是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型升级是指发展机器生产化本来生产10000件要100人现在用机器操作一个就能完成生产任务。人才资源逐渐下降,没太大前景,但总体水平较高,是轻工业基地,以加工业为主,治安差,高新技术,电子行业和鞋业比较发达,福利好。目前,珠三角用工短缺的主要是从事“三来一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如制鞋、玩具制造、电子装配、服装加工、塑料制品加工等行业,这些行业是依托多年来的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的。珠三角是在承接港澳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中发展起来的,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软肋是自主创新相对不够,其产业科技含量整体上比不上长三角。珠三角的大多数产品的核心技术部件都是国外生产的,主要给外企、台商做加工。这样,利润来自低廉的劳动力且利润不高,没办法提高工人工资,很难改善工人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在人文精神上,珠三角对以人为本的理解是建立在企业文化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上的,只将人理解为生产要素之一,尊重人主要是尊重有资金有能力创造价值的人,就连显而易见的道路交通公共资源都向高产出人士严重倾斜,追求的公平是在人的能力和财力面前的平等,强调的是竞争和敢闯、优胜劣汰,物竞天择。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又不如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优势产业集群:电子电器、运动服装饰、家用电器产品、通信设备、it产品(硬件方面)。
二、 长三角:就两省一市,江苏浙江和上海,一般是指上海、南京、杭州、无锡、苏州、宁波、常州、镇江、扬州、南通、绍兴、台州、湖州、舟山、嘉兴、泰州,中国唯一入选的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国家最具发展力量的地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人均不如广东,起步晚,但是城市多,选择空间大,现在正在崛起,发展最快,离珠三角差距越来越小,似乎快追赶上珠三角,优势越来越明显,但何时优势最大化。近年来,长三角的企业纷纷南下“挖”有经验的外来务工者,近几年广东省的外来务工者流失率过半,其中来自长三角的竞争为最主要的原因,中央政府更加考虑东中西平衡发展和社会横向公平,而珠三角经济先对稳定,而接下来长三角长期内会有更大的优势,还有金融危机,东莞很多工厂倒闭了外来务工都跑到长三角了,还从长远看,由上海作为依托,南京、杭州视为长三角经济圈的两个副中心,发展前景全国最大,政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教育发展好,生活工作环境优越,人性化管理,那里的包容性和人情味更浓一些,人才资源充足,治安又是全国最好,是综合工业基地,工资也不比珠三角几个城市差。而长三角的制造业一开始就跨越了单纯的来料加工生产模式,引来外资在本地孵化,形成了高层次的配套经济模式,带来这一地区的巨量产业规模。长三角地区不仅吸引外资是珠三角的近两倍,承接的主要是日本、韩国的产业,而且引来的大多数是高新技术项目。这些企业大多是做自己企业的品牌,产品的附加值比较高。同时,对工人而言,具有较好的工作条件和报酬。计划经济体制延续下来的一些社会管理制度使农民外出打工的成本相当高。由于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外出打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青年农民,仍然不能把户口迁入到他们的工作所在地,不能融入当地社会,孩子不能到父母工作所在地读书,民工的工伤、养老、失业、医保等待遇都存在不少实际问题和体制问题。这必然会影响农民外出打工的积极性。而长三角地区却相对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工的部分问题。长三角地区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提高农民工收入,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政策,尤其是工伤保险、最低工资保障、医疗保险,上海还有养老保险。近几年来,长三角一些地方政府尝试为外来务工者建立最低工资、医疗和养老保险、子女就学等制度保障。而珠三角在这方面却没有明显的改变,在劳资关系上,长三角地区的政府监管力度则要相对严格。在人文精神上,长三角对以人为本的理解是对人的自身存在和人的价值、意义、权利、尊严的理解和把握,强调的是对人的尊重,追求生活品位,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精致和谐。因此,在劳动力市场上,长三角对外来务工者的吸引力也大于珠三角。就现在来讲,长三角有国家的政策倾斜和支持,而珠三角更多的像一个任由其发展的地区,国家有意把长三角打造成国家想要的长三角,而对于珠三角则放之任之,珠三角的优势在于靠近港澳地区,东南亚地区,远离国家政治中心,敢闯敢干的个性与性格。相比珠三角,长三角的发展潜力、人才的集聚以及消费市场等因素都更有优势,这一点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体现得更加明显。长三角一带的上海市、杭州、南京等城市名校众多,各类专业人才聚集,文化氛围是广东不能相比的,而在金融危机之后,大量外贸公司开始回头寻找国内市场时,长三角的优势又得到充分体现。而且,长三角地区的内贸市场更大,同时长三角地区对内陆市场的辐射面也比珠三角大。长三角更有优势,原因首先随着渤海湾地区经济的崛起,在交通、运输方面长三角地区更能“南北逢源”;另外,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和这个地区的文化底蕴有关,这需要几百年的沉淀,长三角商业文明的历史要追溯到明清时期,这是珠三角无法比拟的;最后,随着上海市经济地位的进一步提高,珠三角香港因素的优势会被逐渐抵消,因此从长期发展来看,长三角更有优势,机械、化工、纺织、毛皮皮鞋、食物各式饮料、it产品(软件系统方面)双方共同大力发展的新产业:会展、中介、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汽车、钢铁、石化、船舶等先进制造业;生物药品、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现代农业,长三角地区优势产业集群:总而言之,珠三角挺近在前,长三角崛起在后。
三、环渤海(京津唐):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以重工业为主,国企多,政府支持力度大,人才资源丰富,但发展水平不如长三角
四、西三角(成都、重庆、西安):中国第四级,其实不适合制造业的发展,主要是因为政府的战略布局和西部开发,出口难,所以以满足内需的产业为主。发展边境贸易和石油开采等矿业为主,畜牧业为辅,产业链不完善,产业结构单一,但受政策支持,缺乏人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