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房子过户收多少手续费
1、如是赠与房产过户,需缴纳个税+契税+公证费。如果以赠与方式过户,是没有营业税的,回但因为赠答与是被认为无偿受赠的行为,所以需要受赠人缴纳个人所得税,同时还需要契税和赠与公证费,这些费用要远远高于买卖过户的税费。不过,对于赠与的房产,银行一般会认定受赠方免费接受赠与的行为,没有实际交易产生,因此受赠房屋不能办理按揭贷款。
2、以买卖房产的过户费用有:营业税+个税+契税。以该房产满五年和未满五年两种情况计算:第一种,房产满五年,营业税是免征的,同时个税也免征,需要缴纳契税和产权转移登记费;第二种,房产未满五年,需要缴纳营业税和个税,同时缴纳契税和产权转移登记费。
个贷专家指出,在房产过户中,买卖是最常见的,也是操作较为便捷和安全的方式。但是,如果买入价比较低的话,日后出售时卖出价与买入价的差额会增大,再出售时则需要缴纳更多的税费。
『贰』 二手房满两年过户费是多少
二手房过户是根据地税指导价收取:
1、90平以下,契税1%。90平以上,契税1.5%;
2、增值税约4.76%。证过2年可减免;
3、个人所得税1%。证过5年且是业主唯一住房可减免;
以上是首套房,二套房面积90平以下,契税仍然1%。90平以上2%,其他一样。三套房及以上,契税按照3%收取。
税费是根据房产总价值计算的,所以如果把总价值约定的低的话,是可以避税的。但为了防止买卖双方完全规避国家的税费。国家对各地区的房产都有个地段指导价格,也就是地段的均价。
买卖约定的价格是不能低于该地段的指导价格的,否则就有规避税费的嫌疑,买卖过户就没办法正常的办理。所以只要等于该地段的地区指导价格就可以实现税费的最低价。
(2)二手房转户费多少钱扩展阅读:
过户法律
房屋转让过户的规定投入使用的房地产买卖双方,应当签订房地产买卖合同,合同文本可以使用屋土地管理局制定的示范文本,也可使用自制合同。
使用自制合同的,当事人在过户申请前应委托经市房地局认定的法律服务机构进行预审,法律服务机构对符合规定的自制合同,提出预审合格意见。市、区、县房地产交易管理机构受理过户申请后,应对买卖双方提供的申请过户资料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如下:
一、当事人提供的材料是否合法、有效;
二、申请书填写的内容与提供的材料是否一致、无误;
三、房地产的权属是否清楚,有无权属纠纷或他项权利不清的现象,是否属于《房地产转让办法》规定不得转让的范围;
四、受让人按规定是否可以受让该房地产;
五、买卖的房地产是否已设定抵押权;
六、买卖已出租的房地产,承租人是否放弃优先购买权;
七、买卖共有的房地产,共有人是否放弃优先购买权;
八、房地产交易管理机构认为应该审核的其他内容。
『叁』 买二手房过户需要多少钱
二手房购房者应缴纳税费包括:
1、二手房过户契税:房款的1.5%(面积在专144平米属以上的需要缴纳3%,面积在90平米以下并且是首套房的可以缴纳1%);
2、二手房过户印花税:房款的0.05%;
3、二手房过户交易费:3元/平方米;
4、二手房测绘费:按各区具体规定;
5、二手房权属登记费及取证费:按各区具体规定,一般情况是在200元内。
1、旧机动车交易签订由工商部门监制的旧机动车买卖合同,双方各持一份,经工商部门备案,方能办理车辆变更或转籍。请注意证件是否齐全,是否与车主身份证一致。如有不符,应当由原车主提前变更。
2、合同签订后开具旧机动车交易发票,相关费用的承担由买卖双方协商决定。
3、持旧机动车交易发票和旧机动车买卖合同前往车管所办理车辆行驶、登记证的变更或转籍。特别要注意交易车辆有无违章或未处理的事故。
4、持已经变更的登记证、车辆行驶证,前往购置附加费大厅办理购置费的变更或转籍。
5、变更养路费车主姓名或转籍。注意查看购置费档案是否健全,养路费是否欠缴。
『肆』 二手房过户需要哪些费用
二手房买卖除了房屋交易的钱之外,主要是中介费和税费;
二手商品房交易需要交三种税费,分别是个人所得税、营业税和契税。其税费的数额与多种因素有关,下面我就详细解答二手商品房交易税费怎么交的问题。
一、个人所得税
是否“满五唯一”是交不交个税的关键要素 ,即:
1) 转让家庭名下不满五年,或满五年不唯一住宅的,按照“差额”20%征收个人所得税;
2) 转让家庭名下满五年且唯一住宅的,免征个人所得税。
其中,“差额”为房子的“转让收入”减去如下项目:
1) 房屋原值
2) 转让过程中缴纳的税金
3) 合理费用
合理费用指原购房契税、此次交易的营业税、装修费用(本次网签价10%)、房贷利息等
二、营业税
交易税费还跟是否“满2年”是关键因素有关,有两种情况:
1) 满2 年,普通住宅免征;非普通住宅交差额5.6%
2) 未满2 年,全额(网签价)*5.6%
这里是否满2年,稍微能商品房的有一点差别。只有有如下一个日期满足条件即可:
1) 看房产证填发日期;
2) 看原始购房合同签署日期
3) 看第一笔购房房款的银钱收据日期
另外,如果是继承的房产,以原房产证为准计算是否满2年或5年,需提供原房产证复印件和继承公证书。
三、契税
“契税”是根据房子的“网签价”征收,一般是1%-3%之间。影响“契税”多少,有两个要素:是不是“首套房”?如果是“二套”,无论面积大小,直接收:网签价*3%。面积多大?根据房子的面积,有两种收法:
1) 90 平米及以下,契税=网签价*1%
2) 90 平米以上,契税=网签价*1.5%
二手商品房交易税费除了知道三个税种之外,还需要确定房屋年限、网签价、房屋面积等多种因素,这样才能够准确计算二手房交易税费数额。
『伍』 二手房过户需要交哪些费用
二手房在交易过户的时候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契税,营业税,印花税。另外在办理过户手续的时候,需要准备好房产证的原件,交易双方的身份证原件,如果结婚了,那也好准备好双方的结婚证。双方之间如果存在着交易关系,那还要准备好交易合同。
当然在购买二手房的时候也有很多注意一点,你比如说一定要仔细的看一下合同,还要看一下这个房子的房产证原件,要看一下这个房子现在是否存在着抵押的关系。其次就是要对比一下价格,要拿这个房子的价格和周边小区其他的二手房进行一个对比,总之买房并不是一件小事,建议大家一定要慎之又慎。
『陆』 二手房,过户费多少钱,中介费需多少
1、增值税(约为房屋售价的5.5%,满两年免交),原业主缴纳。
2、个人所得税(房屋售价差额的内20%或房价的1%,家庭唯一容住房可申请免税),原业主缴纳。
3、契税(90平米以下为房价的1%、90-144平米以内为房价的1.5%、144平米以上为房价的3%,应办理相关优惠手续),买家缴纳。
4、房屋转移登记费80元,买家缴纳。
5、房屋转移登记手续费(过户费,有些地区已取消)(住宅3-4元/平米,非住宅10元/平米),买卖双方缴纳。
6、房屋专项维修基金(首期专项维修资金的交存数额为:多层住宅7层以下,不配备电梯的)60元/平方米;多层住宅配备电梯的)90元/平方米;小高层、高层住宅7层以上,含7层145元/平方米。);如果原业主已经交过,则办理转移到买家名下即可。原业主已经交过的买家可不交,否则应补缴。
7、土地收益金(房改房、安居房、经济适用房依次为1%、2%、15%,商品房不缴纳此费)。原业主缴纳
8、中介代理费:房价的2-3%,由交易双方均分承担。
『柒』 现在二手房过户费都有哪些费用
二手房过户,免不了要缴纳相应的费用,这就涉及到二手房过户费谁出的问题了。其实,二手房过户费是一个相当笼统的概念,包括了买卖双方都必须缴纳的税与费,哪一笔该谁出,法律上有明确的规定。要清楚二手房过户费该谁出,首先要弄清楚二手房过户需要缴纳哪些费用。
全额付款二手房过户收费标准
一、契税:成交价×1%(2%、4%)
首套房:90平米以下含90平米按1%收取;90平米-144平米含144平米按2%收取;144平米以上按4%收取
二套房:成交价×4%
二、交易服务费:面积×6元/平方米(买卖双方各承担一半)
三、工本费:60元办理新房产证费用、13元办理新土地证费用
四、税率:5.6%
全额营业税=成交价×5.6%
差额营业税=(成交价-当年成交价)×5.6%
缴纳方法:
1、普通住宅
(1)五年以内(不含五年)的普通住宅需要缴纳全额营业税
(2)超过五年(含五年)的普通住宅免征营业税
2、非普通住宅
(1)五年以内(不含五年)的非普通住宅需要缴纳全额营业税
(2)超过五年(含五年)的非普通住宅缴纳差额营业税
五、个人所得税:税率1%
个人所得税=成交价×1%
注:免交个人所得税的条件:
1、房东出售的房屋为其家庭的首套住房
2、房屋为普通住宅且房产证发证日期满五年或缴纳契税证明满五年(含五年)
以上两个条件同时满足,个人转让房屋可以免征个人所得税。
六、印花税:10元(买卖双方各承担5元)
七、配图费:20元
八、代办过户费:300元;
九、中介费:以各公司标注的收费标准为准。
贷款购买二手房还需增加以下费用(买方承担):
一、评估费:房屋评估价×千分之五(计算时用本次成交价×千分之五)
二、担保费
1、商贷:贷款金额×1%
2、公积金:贷款金额×担保费率
担保费率:贷款年限为五年以内含五年乘以千分之六,超过五年,每增加一年,增加万分之五
三、抵押代办费:60元
四、代办贷款费:800元
二手房过户费该如何分摊
1、买方负担:二手房过户登记费;二手房过户契税;二手房过户核档费
2、卖方负担:二手房过户土地收益金;二手房过户营业税及附加;二手房过户个人所得税;评估费
3、买卖双方均摊:二手房交易手续服务费;二手房过户印花税
尽管法律上已明确规定过户税费的承担者,但是,如果合同上有明确约定,如各付各税或全部由买方承担,等等,那么,就按合同规定的办理。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7-03-29,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更多房产资讯,政策解读,专家解读,点击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