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海豐人的習俗是什麼
海豐人的習俗簡介:
一、生 育
海豐民間對傳承香火、養兒防老的觀念極其深厚。每當年節或神誕日,人們要到神廟極其虔誠地拈香求簽祈禱觀音娘、金花娘等賜送丁嗣。每年元宵節是民間求嗣「出丁」的開燈節,各村社或各姓祠堂均要掛上「鰲山燈」、「走馬燈」等燈飾,舉辦燈會、巡遊等節目。各家各戶也掛上大紅燈籠。凡是上年求嗣「出丁」的人家,更在家門口和祖祠上懸掛彩燈,有的聘請劇團到祠堂前演「丁戲」,並舉辦「請丁酒」和「吃丁茶」,宴請親友,以示酬謝神恩光耀門庭之意。
海豐孕婦在分娩前,不許出遠門和做激烈的運動,也不允做裁衣縫布等動作;家中不準動土、釘牆壁、移動眠床等,否則認為會動胎氣,影響胎兒正常生長。產房門窗要緊閉,貼上符籙,以防生份人闖入。盡量保持產房安靜,並用紅棕索將榕葉、茅草、艾葉、菖蒲、仙人掌等捆紮成小圓圈,掛於產房前或床帳上,以避邪氣。舊時,請「接生婆」接生用竹桿片或剪刀斷臍帶。現多到醫院生產或用新法接生。嬰兒出生後,要到外婆家報喜。七天內不讓外人探望產婦,亦不讓生人見新生兒。產婦分娩後,頭額纏戴布條圈,吃薑醋湯,洗香草水,不得接觸生水,不能光腳走路。初產數天內,產婦只吃清淡的營養物,七天後開始吃薑醋蛋、瘦肉、燉雞等大熱量、高蛋白的營養物,少吃青菜和水果,以便多產乳汁。二十多天後,產婦才可佐食鮮魚類,但調料仍離不開姜醋。產婦一個月內不出家門,以防傷風感冒,謂之「做月」。嬰兒出生第三天,要用竹菜、鴨舌鳳、金銀花等煮水洗身,謂之「洗三朝」。
嬰兒做「十二朝」、「出月」時,親友要「送庚」賀喜,大多送雞蛋(10粒到30粒),也有送1—2斤豬肉或1—2隻活雞的,主人要以甜豆蛋酒、甜酒糟蛋或姜醋蛋等相招待。公平等地方有回送酒碗的習俗,即將盛著泡酒的剝殼熟雞蛋二粒、豬肉四塊、蝦脯若乾的酒碗,逐戶送到親友家中。外家送來甜糕、嬰兒背帶、帽、鞋、服裝等物。嬰兒出世三天後要請吃「三朝茶」,十二天後請吃「十二朝茶」,滿月請吃「出月茶」,設「滿月酒」。現「送庚」多改為送禮金和嬰兒用的衣物。
在慶祝嬰兒滿月時,要給嬰兒取名、理發、祀公婆神等。取名要根據嬰兒生辰八字的五行缺項(缺什麼補什麼),取字眼或偏旁有金、木、水、火、土的文字予以補救。故此,凡名字有鑫、淼、森、焱、圭等字眼和偏旁者,均體現這種風習。有的名取「古」、「乖」、「伢」、「戇」者,則體現取賤名易養活之意。有的名帶「娘」、「潭」、「媽」、「佛」等字,則反映嬰兒已取得觀音娘、譚公爺、媽祖、佛祖等神力庇佑的象徵符號。如果嬰兒的生辰八字與父母相剋,就要過房或拜義父義母。滿月前,產婦和嬰兒不得回娘家。滿月後,嬰兒才可以抱出來與外人見面。為求嬰兒平安長大,有的家庭在眠床腳安置香爐,四時奉祀「公婆神」(即花公婆)。直至16歲時舉行「出花園」的成人儀式,供上三牲、香燭等拜別「公婆神」。
當嬰兒周歲時,家人要煮紅雞蛋(染紅粬)給孩子吃,外婆要置新衫給外孫穿,稱「對歲衫」。親友要送禮品相賀,主人置辦酒席招待稱吃「對歲酒」。客人初次攜帶小孩到家,主人要用燈蕊帶或紅棕索之類包紮上錢幣掛於小孩頸上,謂之「留須」。
二、婚 嫁
舊時婚嫁,均聽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強調門當戶對,結成姻親。並遵循「六禮」古風,相沿至今。其程序如下:1、合婚。首先由媒人取女方生辰庚帖送到男方家中,將男女雙方生辰請算命先生合婚,認為雙方生肖不會沖克,就可進行,否則將女方庚帖退回。2、開聘。合婚相宜,便行相親。女方到男方家中察看其家庭情況,謂之「踏家風(方)」。若無異議即可議聘和開聘,在十二版紅折帖(婚書)上開列男方聘禮和女方妝奩數目。聘金尾數要有「4」的數碼,諧音「世」,取「世世相傳」好兆頭。聘單紅帖由媒人送到女方家中認可,便可送聘定婚。山區客家婚俗,開聘後,女方親屬回家,女方則留在男方家中住宿。3、送聘。也稱納采(俗稱擔酒)。男方擇吉日將聘金和芝麻、茶葉、豬腳、餅等「四色禮」送到女家。女方受聘後回送糖豆、糯米粿和使君子(吉祥草)。並宴請至親,分發定婚餅給親友。4、送日。男方擇定婚期,寫成紅帖送至女家。女方開始備辦嫁妝。出嫁前,女方要請人挽面整容,俗謂「開面」。5、迎娶。男家張燈結綵,門口貼紅對聯。由媒人領花轎至女方家迎娶。新娘拜別父母上轎(客家由「好命公」扶上轎)。接著奏樂鳴炮起轎,新娘的兄弟(送嫁舅)、姐妹(送嫁姨)及伴娘等隨轎而行。至男家門口,新郎手執白扇連敲轎頂三下,又用腳踢轎門三下,打開轎門。然後「好命婆」將頭蓋紅布的新娘扶出轎門,邊做四句(吉祥話)邊牽入廳堂。新郎新娘先拜天地,後拜祖宗,再拜父母和伯叔等長輩,然後夫妻對拜。禮畢,送新娘入洞房。當晚睡前夫妻共吃糯米甜丸,稱「合房丸」。
是日午或晚(視中午為正席),男方宴請眾親朋,新郎到各酒席向客人敬酒。新郎、新娘交臂換杯對飲合巹酒。晚上,鄰居男女老少看新娘,吃喜糖,鬧新房。新娘要為長輩及鄰居親朋端盤敬茶,被敬者飲茶後贈予新娘紅包或金銀首飾,謂「壓盤錢」。婚後滿月,新娘外家置辦禮物組織親戚、鄰居等婦女到新郎家做客,新娘置辦午宴盛情接待,俗叫「吃出月」。此外尚有男到女家入門結婚以及童養媳、指腹婚等婚姻形式。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頒布《新婚姻法》,實行男女平等,青年男女多屬自由戀愛,到法定年齡,即到當地民政部門辦理婚姻登記。婚禮亦簡化,結婚時,男方多用單車迎娶新娘和運載嫁妝。學校、機關工作人員結婚,通常舉行簡單的結婚儀式,以茶話會招待親友、同事。並請單位領導作主婚人,新郎、新娘在婚禮上互行鞠躬禮、唱歌等。有的實行旅遊結婚。20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經濟的發展,結婚大講排場,互相攀比,婚娶改用貼著囍字及花飾的小汽車載新娘,後面跟隨多輛小汽車載著送嫁舅、姨、親友及彩電、電冰箱、空調等嫁妝到新郎家。受省城和香港的影響,晚上假座大酒樓舉辦豪華酒宴,新娘著白色婚紗,新郎著西裝,在伴郎、伴娘的陪同下,及其父母和至親等在大門口迎接赴宴的賓客。舉行結婚典禮時,主持人致祝賀辭,新郎新娘相互勾手飲「交杯酒」。宴會臨近結束時,新郎新娘在父母、至親的陪同下,逐席向來賀的親友敬酒致謝。有的新郎新娘兩家舉行聯婚酒宴,但「六禮」婚俗儀式照舊。
三、壽慶
賀壽,俗稱「做生日」。過去一般人逢常年的生日不興壽慶,惟年過花甲的第一年,即六十周歲,或年滿七十、八十周歲時,家人才會舉辦祝壽活動。有的富戶五十周歲就開始做壽。是日,張燈結綵,門旁貼賀壽紅聯,廳堂掛壽幛,供壽星像,點長明燈,吃紅壽桃餅和長壽面。壽翁先拜祖宗神位,後接受兒孫的跪拜問候,以及子孫敬獻的金玉手飾和衣物等。同時,賓客也送壽禮。主人在家中或到酒樓設宴招待來客。席間,全體向壽翁敬酒。壽翁則要將一條紅棕索縛著紅色的利市包,掛在幼齡的兒孫脖子上,俗稱「留須」。四十周歲不做生日,民間有謂:「生人不做四十日,死人不做四十七。」
當今,有部分家庭受西方風俗影響,長輩也為小孩舉行生日紀念活動。在家中設宴接待親友和孩子的小朋友,一起吹蠟燭,吃生日蛋糕,玩生日卡,接受親友和小朋友賀送的紀念禮品等,以享天倫之樂。
四、喪葬
海豐歷代有重殯厚葬、入土為安的禮制,治喪儀式有迎棺、倒刺、入殮成服、封棺、告別、出殯等程序。
當老人彌留之際,即應召集全體子孫在病榻前「送終」。辭世後,將老人腳向門、頭向里移入祠堂或廳堂地上,更換壽衣,蓋上「天地被」。男者手執紙扇,女者手拿桃枝,點上「腳尾燈」(給亡靈照亮黃泉路)。舉家慟哭哀號,輪流守靈,不間斷地點香燒紙綻,稱「燒盤纏」(謂給亡靈往陰府路費)。並將銀圓或金屬錢幣置於死者口中,稱「含口銀」。同時成立治喪理事會,安排人員購買棺材等,請來吹鼓班,門口貼上藍紙白字的喪聯。並請地理先生上山定墓穴及擇定出殯時日。派人分頭訃告親友,俗稱「趕老」。報喪時,不能進入親友家門,只能喚出門口告知之,親友聞訊後要用針線捆著的彩錢送給「趕老」者。客家山區則是煮一對雞蛋送給報喪者,謂之「利是」。
翌日起鼓,吹嗩吶奏哀樂,親友送來奠儀、靈旌、花圈或輓聯,往靈堂弔唁祭拜,以示悼念。收奠儀時分發餅及毛巾一條,並書寫黃紙條列榜公布送來奠儀的金額及姓名。入殮前,請來師公(道士)念經超度亡靈,宣讀親眷名單,謂之「成服」。此時,孝子賢孫頭戴白布「麻圈蘆」,身穿白衣白褲跪迎死者外家。外家母舅身披紅布,手執青竹紅頭杖或竹葫,口誦四句吉利話,稱「賜杖」。對子孫中不孝者,可以用竹杖敲之,以示儆戒。於是始同意封棺並抬至屋前空曠地,再執香三跪三拜,禮畢才可出殯。客家山區則由外家鳴鑼後,始允抬出靈柩進行祭棺、拜四方天地、授孝棍、穿孝服、戴孝帽等儀式。出殯前,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師公讀祭文,親屬披麻帶孝,放聲哀哭,稱「開孝」。村老帶領孝子到四路頭「買水」。禮畢,送葬隊伍出發,鳴鑼開道,沿途撒紙綻,燒紙錢,謂「買路錢」。前面是擎著紙幡、靈旌、彩旗的人群,接著是兩人抬的祭席(一般四席,分別擺上豬頭或饅頭、素菜等)。其後抬著亡者相亭,跟著由八個「大力」抬著的棺材。孝長子或長孫手執紅頭竹杖並捧著神主牌座,其餘孝子分兩邊扶棺材而行。隊伍中吹鼓手、八音班、大鑼鼓班奏著哀樂。現時出殯還時興西洋樂隊一齊吹響洋號,一路敲打著節奏劃一的操鼓,奏鳴現代音樂,更顯得熱鬧隆重。行列最後是孝長媳婦拿著燃煙的「火母」(稻草編成)和哭泣的婦女們,以及其它送葬的親友人群。一路上鞭炮聲和銃聲不斷。送至郊外,婦女兒童及外親娘家可以繞道而歸。棺柩抬至墓穴,由師公念經後,孝子孫們抓一把黃土繞穴走一圈,先後將黃土撒向棺柩,然後按時辰復土封穴,另日再建墳面立墓碑。是晚,在家中設祭亭,請師公誦經做功德,唱「十月懷胎歌」。出殯後第三天,親屬備牲儀、芝麻、豆等往新墳祭拜,俗稱「完墳辭山」。以後每逢七天祭祀一次,叫「做七」。舊時孝子們守靈七七四十九日或一百日,才可脫孝出門。
20世紀60年代後,喪事大多從簡,改為開追悼會,參加者臂纏黑紗,胸佩白花,向亡者鞠躬默哀。改革開放後,舊風復起,講究排場,富者辦葬禮花費動輒數萬至幾十萬元。送葬時,靈車開道,小汽車、摩托車成隊載銘旌、花圈等。祭席增至九桌,增置全豬全羊牲儀。一路上高音喇叭奏哀樂,吹鼓班、八音班、西洋管樂隊、蘆笙隊奏哀曲,送葬者俱穿白衣白鞋。葬畢在酒樓大宴親賓。近年來實行殯葬改革,提倡火葬,移風易俗,大辦葬儀始有所收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