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結婚那天需要什麼禮節步驟
結婚前一天沒什麼事!也就是定好飯店和車了!結婚的時候新郎早上要和車隊去新娘家接親!你到了時候可能會讓你敲門喊 我來接親了 里頭會問接誰!你要說接老婆某某 !千萬不要直接說名字!或者直接說接老婆!人家不一定會開門!開門後 ,丈母娘會給你們做一碗面!讓你們吃 !最好是吃了!所以新郎去的時候不要吃的太飽!以免吃不下去了!然後是小舅子掛門簾!你要給錢!小舅子提鞋 !你要給錢!你要准備多一點紅包!新娘出門新鞋是不讓落地的所以你要抱著她上車!或者是讓她先別穿新鞋!到上車之前再換上!迎親隊伍回去的時候不要讓車空著回來!那怕是一車做一個 也不能空車回來!(當然司機除外的一個人)!回來應該是先到新房 !進門媳婦要給婆婆帶花!改口!所以婆婆要給改口錢!一般都是一萬零一!意味著媳婦是萬里調出來的一個!然後是進門!進室內的時候!要把新娘的行李給放進去 ,把一個或兩個女孩把行李鋪上!然後新娘要在床上做福!就是在床上坐著 抱個孩子!一般是抱男孩!意味著生兒子!然後是從新房出來去飯店!典禮的時候就是主持的時候了!你也就不要怕什麼了!有主持在旁邊提醒你的!典禮之後就是吃飯了 !點煙!點到丈母娘的時候她會賞錢! 你要說謝謝媽媽!之後就是娘家人走的時候你要給回禮!意思是姑娘不能白走吧!這個意思我就忘了 好像是!但是回禮的東西一定要有肉!還有什麼我忘了 你可以再問問!送走之後就是婆家客了!也就是點煙,收禮了!我知道的就是這些!希望能給你點幫助!
② 結婚都需要准備什麼東西
結婚是人生中的大事,其實結婚前准備東西就是買買買,東西多而雜,所以新人們會手忙腳亂,家長們也跟著一起忙碌,但如果寫份清單,就不容易遺漏,變得有條理多了。
女方結婚前要准備的東西有:
一、嫁妝
嫁妝是自古以來女生出嫁時必不可少的物品。無論家庭經濟狀況如何,每個父母都會盡錦帛之力為女兒准備嫁妝。
①被子
婚前女方父母一般都會為新人准備被子,寓意家庭和和美美一輩子。4、6、8、10套被子因數字吉祥成為當下選購喜被的主流。
結婚請帖
三、珠寶首飾
在傳統習俗中,男方一般都會給女方准備三金,在婚禮當天放進嫁妝箱子帶到新房。另外很多媽媽會把自己傳家的首飾玉鐲,或是爸爸曾經給媽媽買的定情物等送給女兒,顯示對女兒的疼愛。
另外,除了雙方新人外,雙方新人的家長也是要准備衣物的,每個人要結婚買的東西其實都差不多,但是也要根據自己的經濟情況視情況而定。
③ 結婚的禮節、程序有哪些
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方,有各自不同的禮節
問一下你們鄰居
我知道廣州那邊的
廣州本地的傳統婚禮程序相當復雜,大體來講可以分為三個「總綱」——婚前禮、正婚禮、婚後禮。每個總綱之下還有若干具體名目,從最初的「提親」到最末的「回門」,前前後後沒有個把月無法全部完成儀式,用「繁文縟節」來形容最恰當不過。
所以有人說,正式的廣州婚禮是富人和閑人的專屬,而貧民大眾則只是挑其中的某些必要程序執行一二而已。
婚前禮:婚禮前最後的重要程序是迎親。男家派出代表到女家迎親;女家收取男家送來的部分禮物(不能全收),並回禮致謝。
婚前的禮儀
1.送聘禮:婚禮前,男方就要到女方家送迎親的聘禮。廣州的風俗是要送雞(意味著有生氣)、椰子(有爺有子,天倫之福)、禮餅(送給女方的親戚),而且還要送禮金,意味著男方家有錢,會讓女子嫁過去享福。
2.回禮:女方家也會接著回禮,禮物包括檳榔(意味著新郎)。
3.安床:在結婚前一晚上,女方會找一個有福氣的男人(家庭美滿,父母健在,有兒子)來安新房的新床,並且把花生、紅棗、核桃等意味著早生貴子等好意頭的食品放在床頭。
4.嫁妝:新娘會在出嫁前,把娘家准備的嫁妝裝在一隻紅皮箱里,等到第二天帶到婆家去。
5.上頭:結婚前晚,會選擇一個吉時去拜神,拜天地,祈求幸福,並且會通知男方在同一時間拜。
6.梳頭:新娘會請一個有福氣的長輩來給自己梳頭。
7.吃湯圓:意味著可以圓滿成婚,圓滿幸福。
正婚禮:新娘到男家後當天的禮儀。新娘和新郎雙雙拜天、拜地、拜祖宗、拜父母以及夫妻對拜。之後,新娘在新郎的陪同下,向男家父母和年長者以及賀喜的親友獻「心抱」(即媳婦)茶。被敬茶者喝完茶後,要給新人封「利市」(即紅包)。男家隨後設宴款待親友。宴中,新郎、新娘要逐席敬酒,散席前要敬茶。在入洞房前,新郎、新娘要對飲蓮子糖水,取其「連生貴子」的好意頭;要對飲「百合茶」,取其「百年好合」、「白發齊眉」之意;要吃和順欖,取其和氣、順利、甜蜜的意思。
婚禮當天的禮儀
1.迎親:婚禮上午,男方的接親隊伍就要來女方家接親了。現今,接新娘是整個婚禮的一大高潮。第一關便是「入門」。若要順利接得美人歸,必須經過一連串智力及體能測試,必要時還加上歌情話,但最重要的還是豐厚的「開門利市」,眾姊妹滿意後才開門。新郎應以花球迎娶新娘(新娘不可自製花球)。
2.找紅鞋:新郎會在接新娘的房間里找給新娘穿的紅鞋子,給新娘穿上後才能把新娘帶走。
3.敬茶:新人再向雙親奉茶跪拜(若依照舊式俗例,新人未到男家拜見翁姑之前,不可跪拜,即新人應站著奉茶給女方父母。不過現時已沒有這么講究,想跪便去跪,以示心意)。
4.撐紅傘、撒米:由伴娘撐紅色傘伴新娘新郎出門,並且會邊走邊撒米給雞吃,以免雞啄到新娘。
5.繞吉祥路:迎接新娘的車必須繞著市區的吉祥路名的路走一圈。如吉祥路、惠福路等有好聽吉祥之名的路。
6.過門:過門指新娘由女家出門後正式踏入男家,拜見翁姑及男家其他長輩。
7.婚禮:到酒店舉行儀式,有司儀會主持儀式。
8.敬客:酒宴開始之後等到上魚的時候,新娘換上傳統的龍鳳褂給客人敬茶。
9.入洞房:酒宴結束後新人會和一些朋友開始去新房參觀或者娛樂。
婚後禮:新婚夫婦於婚後第三天回娘家,稱「三朝回門」。這是婚事的最後一項儀式。回門時,夫家備上禮品,包括燒豬、雞和禮餅等。新婚夫婦必須於當天日落前返回夫家;且往返都要順著迎親時的原路走,不能「三天走兩條道」。
婚後的禮儀
回門:三朝回門指在婚後第三天,新婦由夫婿陪同,帶備燒豬及禮品回娘家祭祖。
④ 結婚禮儀流程
1、祭祖男方在出門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
2、出發迎親車隊以雙數為佳。
3、燃炮迎親禮車行列在途中,應一路燃放鞭炮以示慶賀。
4、等待新郎禮車至女方家時,會有一男童侍持茶盤等候新郎,新郎下車後,應賞男孩紅包答禮,再進入女方家。
5、討喜新郎應持捧花給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時,新娘之閨中密友要攔住新郎,不準其見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條件要新郎答應,通過後才得進入。
6、拜別新人上香祭祖,新娘應叩拜父母道別,並由父親蓋上頭紗,而新郎僅鞠躬行禮即可。
7、出門新娘應由福高德劭女性長輩持竹篩或黑傘護其走至禮車,因為新娘子在結婚當天的地位比誰都大,因此不得與天爭大。
8、禮車在新娘上禮車後,車開動不久,女方家長應將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車後,代表女兒已是潑出去的水,以後的一切再也不予過問,並祝女兒事事有成,有吃有穿。
9、擲扇禮車起動後,新娘應將扇子丟到窗外,意謂不將壞性子帶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擲扇後必須哭幾聲,且在禮車之後蓋「竹篩」以象徵繁榮。
10、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樣要一路燃放禮炮。
11、摸橘子迎新車隊到達新郎家時,由一位拿著橘子或蘋果的小孩來迎接新人,新娘要輕摸一下橘子,並贈紅包答禮。這兩個橘子要放到晚上,讓新娘親自剝皮,意謂招來「長壽」。
12、牽新娘新娘由禮車走出時,應由男方一位有福氣之長輩持竹篩頂在新娘頭上,並扶新娘進入大廳。進門時,新人絕不可踩門檻,而應橫跨過去。
13、喜宴時下頗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禮,大都在晚上宴請客人同時舉行觀禮儀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禮服,換上晚禮服向各桌一一敬酒。
14、送客喜宴完畢後,新人立於家門口送客,須端著盛香煙、喜糖之茶盤。
15、鬧洞房新人被整之災情大小,端視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禮上戲弄別人,或平素待人夠不夠忠厚等。
⑤ 結婚時要注意哪些禮節
新娘進場時的結婚禮儀
新娘一般會由新娘的父親挽著出場,在走路的時候,步伐速度不要太快,要控制好每步之間的距離,寧可慢一點也不可快。新娘在行走時不要怕摔倒過分低著頭,得體的結婚禮儀是微笑著,並挺胸抬頭地走。但為了安全起見,新娘的視線可以稍稍向下,但不可太過,以免影響形象。
新娘提婚紗時的結婚禮儀提婚紗禮服的姿勢是很關鍵,提得正確,新娘會讓人覺得非常優雅,提得不好,那就非常有損形象了。一般情況下新娘一隻手用來拿手捧花,另一隻手用來提婚紗。注意,手要提婚紗禮服的中上部分,不要提得太高導致你的腳面露出來,同時也不要提起的太少,感覺沒有必要,提婚紗以裙底與地面想拖為宜,既方便行走又不露出腳。
新娘脫手套的結婚禮儀
在婚禮儀式中,很多新娘會選擇佩戴手套,有時是為了搭配婚紗造型。但是在婚禮佩戴戒指的環節,新娘子是需要將手套脫下的,新娘子脫手套的的結婚禮儀是,將脫手套的手微微放平,指尖向著身體的前方並合攏,從拇指開始順次輕拉指頭,摘下手套後將其放在專門的存放位置。當你決定佩戴手套參加婚禮時,就要專門准備好手套脫下來之後的存放位置,不要摘下時將手套拿在手中。
儀式中結婚禮儀細節
婚禮是開心而感動的,因此婚禮中常常會有喜極而泣的情況出現,為了避免新娘妝被淚水花掉,要事先准備好手帕和紙巾,由伴娘備著,輕微的眼淚不礙事,輕輕用手擦拭就好。如果眼淚止不住,伴娘應該偷偷從一側給新娘遞上紙巾。擦拭時輕輕按壓就好,這樣避免妝容花掉,也讓新娘看起來更得體。
新娘行走時的結婚禮儀
每個新娘都會想在婚禮上給人留下完美優雅端莊的形象,因此在結婚儀式中就要注意相關的結婚禮儀
⑥ 結婚要注意什麼禮節
第一,就是新娘挑選結婚的鞋子時候,要注意和婚紗禮服相搭配,還要去注意款式和顏色。結婚那天會比較忙,我們新娘就要給自己選擇一款舒適還好看的鞋子。最好是去准備兩雙新鞋,一雙是要和你的禮服配,另一雙是作為換裝的時候比較舒適的鞋。
第二,結婚當天都會遇到紅包的問題,初為新娘的你可能會接到好多親朋好又的紅包。這些紅包我們都要一一的去保存好,還要記好是哪個親戚或者朋友給你的,這些錢都不要去弄亂了。同時新娘還得給小輩的客人發紅包,這些都是包好後,只需要新娘給他們就行了。
第三,新娘的妝和造型最好是提前去婚紗店裡面試試。如果是有不合適的話,我們還可以叫人家改改,如果要是當天去的話我們就會沒有時間去改。那樣就會很是麻煩。所以我們最好是提前兩天去確定下。
新郎當天需要注意
第一,新郎要在婚禮的前面找好專門管結婚當天的賬目,結婚這天需要花大量的錢,叫人去買東西總不能老是的去找新郎要錢吧。那麼這時候你就要找一個信得過的人來看管賬目。
第二,新郎在婚禮沒開始的時候一定要去看看結婚的場地是不是已經布置好了。不會影響你結婚,這些都是要確定清楚。還有迎親的車是不是都能到,不能到時候結婚的時候耽誤事。
第三,婚禮的前一天,新郎要帶著新娘把第二天的流程都在看一遍,至少要知道第二天該怎麼去做。不要到時候什麼也不明白。
第四,結婚當天的早上新郎和新娘都要多吃點,結婚當天會很忙的,有的時候你會沒有吃飯的時間,那麼早上你就要多吃點。結婚當天會很忙,根本就沒有你吃飯的時間。
第五,結婚當天准備舉行婚禮的時候,新郎一定要把手機關機了。不要正舉行婚禮你手機響個不停,你到底是接還是不接,那樣叫你的親朋好友會覺得你這人分不清大小事。
第六,結婚當天新郎不要貪杯喝多了。結婚當天肯定屬新郎最高興了,但是你高興不要喝多了,喝多了就會耽誤很多的事。你要是喝多了賓客誰來送,不都得等著新郎去安排。等婚結了以後你隨便的去喝。
⑦ 結婚需要提前准備的東西,越詳細 越好。 新房需要布置什麼
一般結婚前會根據抄舉辦的方式准備
1.婚車、花店、婚慶公司、司儀;
2.邀請多少親朋好友訂酒席、排座、遠方親戚朋友的住宿;
3.當天服裝、跟妝還是一大早畫好早妝、鞋是不是准備兩雙(一高一低);
4.紅包分多少種金額、喜糖怎麼裝、煙酒按人數及喜好情況備好,自然新娘也要准備好一個紅的包放紅包,最好也要有一支筆,讓伴娘記下誰送的;
5.新房裡不要東西到處都是,因為會有很多人要看空間要充足,准備充足的茶水、喜糖,還要布置明亮喜氣,喜字必不可少,也不要過於多差不多門上、床上有,還要在新房裡掛上婚紗照,放婚紗照相冊兩本
暫時也就想到這么多,我也在准備結婚,很多都是慢慢想起來加進去
⑧ 結婚禮儀有什麼
最初的婚禮形式大約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從相傳始於伏羲時代的定婚「以儷皮(成對的鹿皮)為禮」逐漸演進,到夏商時的「親迎於堂」,再到周代所具備的完整的「六禮」,已初步奠定了我國傳統婚禮的基礎。又經歷代的發展,使各種各樣的婚禮儀節更趨繁縟、熱烈。
概略而言,我國傳統婚禮大約分為婚前禮、正婚禮、婚後禮三個階段。婚前禮是在婚姻籌劃、准備階段所舉行的一些儀節。
先秦時,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五種(加上正婚禮時的親迎,即所謂的「六禮」),後代又逐漸演變出催妝、送妝、鋪房等儀節。
在古代封建社會,婚姻取決於「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禮的一切儀節,包括從擇偶至籌備正式婚禮的一系列環節,幾乎都由父母雙方的家長包辦,真正婚姻的當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又因為男子的社會地位比女子尊貴,因此,求婚也多
結婚禮儀——轎子
以男方為主動。男方家長想為兒子娶親使,先請媒使向女家提親(稱「下達」),如果女家接受了這門親事,就開始進行納采、問名等一系列儀節。
納采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雙方約定進行「納采」禮的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隻活雁作為贄見禮物(最初用活雁作為贄禮,即取雁為候鳥,秋南飛而春北歸,來去有時,從無失信來作為男女雙方信守不渝的象徵;又取雁飛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須長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
後來也用羔羊、白鵝、合歡、膠漆等作為贄禮的),來到女家大門外,對女家擯者(輔助行禮的人)說:「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賞給某某(婿名)一個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據祖先遺下的規定,讓我來向您家主人請求舉行選擇貴府小姐的儀節。」
女家主人得到通報後親出大門迎接,賓主互作一揖讓之後,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達前來行納采禮節的意思。主人答禮,收下活雁並謙讓一番。媒使見婚事得到女方家長的正式應允,就告辭回去復命了。
催妝 送妝 鋪房
這三項儀節在先秦文獻中未見記載,是後代在婚禮的演變中發展出來的。催妝是男家派人攜禮催請女家及早為新娘置妝的儀節。宋代,親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妝花髻、銷金蓋頭、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則答以金銀雙勝御、羅花璞頭、綠袍、靴等物。送妝是親迎前數日,女家派人將嫁妝送至男家的儀節。嫁妝往往用箱籠裝著,也有人家為炫耀陪嫁,將嫁妝用方桌一一鋪開,排成一個縱隊浩浩盪盪地送至男家。嫁妝通常有箱櫃、被褥、首飾、衣服、綢緞、文房四寶及金銀器皿等,還有以田地房屋、店鋪、當鋪作為陪嫁的。浙江一帶,嫁妝中有一種叫做「子孫桶」的(大桶上有一大蓋,為新娘生育時用),桶中盛有紅蛋、喜果、謂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紹興一帶,還有送「女兒酒」作為嫁妝的,即在女兒滿月或數歲後,即釀酒數壇埋入地下,待女兒出嫁之日,取出作為嫁妝禮品送至男家。鋪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鋪設新房的儀節,有時和送妝同時進行。宋代,親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鋪設帳幔、被褥及其它房內器皿,並且備禮前來暖房。然後以親信婦人或從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許外人進入,以待新人。鋪房人必須是福壽雙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現代有些地方還流行此俗。親迎是新郎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儀節,也是古今婚禮中最為繁縟隆重的儀節。
椐《儀禮.士婚禮》記載,結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結婚禮服——系有淺紅色花邊的純衣(絲質衣服),頭上戴著「次」(編好的假發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著保姆,新娘的女隨從則披著白黑色相間的外衣,站在後面。 當新郎穿著禮服,帶領著墨車(新郎坐車)、彩車(新娘坐車,設有幃簾)、從車、僕人等迎親隊伍來到新娘家大門外時,女家主人親自出來迎接,經過一番揖讓,雙方來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過稽禮(古代跪拜禮中最重的一種,需磕頭至地多時)的大禮之後,新娘就從房裡走到東階上她父親跟前,父親告誡她道:「今後要時刻小心、恭敬、謹慎,不要違背你公公婆婆的意願。」同時,將一件衣服給她,作為告誡的證物。接著,新娘再來到西階上她母親跟前,母親給她在腰間繫上一條帶子,並接上佩巾,然後告誡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務。」 隨後,新娘隨新郎下堂來到大門口,新娘披上御塵的外套登上彩車,並從新郎手中接過駕車的帶子。於是,新郎駕著彩車往前走,在車輪轉了3周後,新郎將車子交給駕車的,自己則乘坐墨車先走,因他還要到自己家門前迎候新娘。親迎流傳到後世,多以花轎、喜車、綵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結婚禮服多為綉有龍鳳圖案和彩飾的鳳衣鳳冠,垂下絲穗以遮面,也有以紅巾一帕、紙扇一把以遮面的。當新郎親迎來到女家時,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轎,新娘的親友則要當眾試才——請新郎賦詩,新郎在當場吟誦了「催妝詩」後,新娘方始起身上轎。上轎前,女家先使一婦人手持燈或鏡子向轎中照一下,謂之「照轎」,認為這樣可以壓邪。 近代,花轎起轎後,女家在門口潑上一盆水,原意是認為水可以滌除污穢,當然也可以壓邪治鬼,後來演變成「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祈祝女兒出嫁之後和婆家關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花轎在迎歸男家的路上,前呼後擁,好不氣派:最前面的是開道的,緊隨的是執事的、掌燈的、吹鼓奏樂的,然後才是新娘的花轎。沿路吹吹打打,呈現出一派喜慶景象。 花轎迎至男家,鄰人鄉親還要索取吉利錢,謂之「攔門」:送親者以銅錢向空中揚撒,兒童爭著去搶,叫做「撒滿天星」,另有一個手執花斗,將所盛之穀物、豆子以及金錢、果子等物望門而撒——據說是用以禳避阻擋新婦進門的煞神——稱為「撒谷豆」。 新娘要下轎了,但雙腳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條、氈席或麻袋。因古人認為,地與天都是神聖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腳一旦與土地接觸,難免會觸犯地神,因此,必須鋪上氈或席來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婦家》詩記敘了這一習俗:「青衣轉氈褥,錦綉一條斜。」宋代改氈為席,稱做「傳席」或「傳袋」,即以席或麻袋輾轉傳遞,直到洞房前,席諧音「息」(即小兒、後代),袋諧音「代」,都是傳宗接代的意思。後來也有使女家親戚中力氣較大者抱新娘下轎登床的,演變至今,已成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轎、下轎的了。
當新娘來到新房門前時,還要從馬鞍上跨過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壓邪的。拜堂:是新娘過門後拜見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親戚及夫婿的儀節。
先秦時,新娘拜見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後,由贊者引帶著去見公婆。新娘雙手捧著盛有棗子和栗子的竹盤,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臉向東行拜禮,然後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盤擺在席上,公公用手撫了一下,站起來回拜,新娘再行拜禮,然後下堂,從女隨從手裡接過盛有肉乾的竹盤,走到婆婆的坐席前,進行如同剛才一樣的儀式。
接著,贊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種以甜酒賜給新娘的禮節,然後,新娘再用根據規定準備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饋食禮」,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後要由她來照料。 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獻之禮」賜還給媳婦。
再公公婆婆和媳婦相互敬酒之後,公公婆婆由西階下堂,新媳婦由東階——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顯示新媳婦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婦的資格。 再拜見公婆後第三個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婦要到夫家的祖廟行「廟見之禮」——即拜見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靈。經過這一系列儀式,新媳婦才算正式成為夫家家族中的一員。
從漢魏到唐代,北方一帶,拜堂有在「青廬」中舉行的。所謂「青廬」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設一帳幕,新娘從特備的氈席上踏入青廬,公公婆婆則踏著新娘的腳印隨後而入,以壓媳婦的銳氣。新娘入門後,先拜豬圈及灶,然後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見公婆及親戚。
後來,逐漸把拜堂這一儀式改在新婚之夜進行。新郎迎請新娘進門後,各執一端用紅綠彩緞結成的同心結,並立在高燒大紅龍鳳喜燭的堂前,請男家福壽雙全的太太,以秤桿或機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後依次拜見公婆及尊長親戚。這時,拜與被拜的雙方往往要互贈禮物。最後夫妻交拜,禮畢之後,新人由親友送入新房。酒筵合酒古往今來,酒筵幾乎是每對新婚夫婦行婚禮時必不可少的儀式,流傳到今天,「吃喜酒」已成為民間行婚禮的簡稱。
當然,酒筵有蘩有簡,規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義,則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親朋好友的承認。因此,酒筵也是婚禮中最具有社會意義的環節。 先秦時代,新郎新娘的酒筵並不和眾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專設一席,新郎新娘在司儀的指揮下,相對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飯菜酒食之後,即告撤席,時間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義的儀式無過於「合酒」了。
「合酒」,是以線相連,新郎新娘各執其一,相對飲酒的儀式。酒杯一分為二,象徵夫婦原為二體;以線連柄,則象徵兩人通過婚姻而相連;合之則一,象徵夫婦雖兩體猶一心。新婚夫婦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調制的菜餚,同喝一杯,象徵夫妻間互敬互愛、親密無間。 由於這一儀式意義深遠,所以後來的婚禮中都少不了這一節目,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名稱有所不同(「飲交杯酒」)、器皿也有所變化、飲酒的形式也不一樣。
秦漢以後,在婚禮酒筵前後,又增加了「撒帳」、結發等儀式。當新郎將新娘迎入新房後,兩人一起在婚床帳中女左男右對坐,隨後由前來參加婚禮的女賓或司儀邊唱邊向帳中拋灑金錢彩果,即所謂「撒帳」。接著,將一些預先從新郎頭上取下的頭發交給新娘,讓她和自己的頭發梳結在一起,稱為「結發」。
這以後,新郎就從床上下來,到外室接受親友道賀,招待眾人參加酒筵,而新娘則仍然在帳中繼續安坐,直到酒筵結束,新郎再度回房為止。鬧房在近代,這是新婚夫婦在婚禮之夜在新房接受親友祝賀、嬉鬧的儀節,民間有「新婚三日無大小」,「鬧喜鬧喜,越鬧越喜」的說法。
在先秦時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結束,標志著婚禮之夜儀式的基本結束,接下來,新郎新娘就安寢了。
大約在漢代時,參加婚禮的賓朋不甘就此罷休,於是就有了「聽房」的做法:新婚之夜,愛看熱鬧的人悄悄來到新房窗外,偷聽新郎新娘的言語及舉動,以此為笑樂。
傳衍至晉代,民間已有戲弄新娘的習俗:於大庭廣眾之前,以各種怪問題來難新娘,甚至對新娘施以種種惡作劇。
後來流行的「鬧房」,可能就是這一習俗的演變。 各地的「鬧房」有不同的方式、方法,鬧的程度也有文雅和粗俗之分,有時鬧過了頭,往往給主賓雙方帶來尷尬和不快,但因為它給婚禮增加了熱烈的氣氛,所以後來的婚禮中往往少不了這一節目。
⑨ 我准備結婚 新房都要准備什麼 家裡生活必需品都要買些什麼
新房准備,就自己喜歡的(飾品類 綵帶、氣球、蠟燭、燈光等)。家裡生活必需品:家電(須要什麼買什麼)、衣服(需要什麼款的買什麼)、食(柴米油鹽醬醋茶)
⑩ 關於結婚當天的禮儀
恩,上上周才做過伴娘,只要事先跟禮儀公司溝通好就可以了,不用擔心的。版但是記得接親回來的時候,去新房權要吃面,還要新娘和新郎的媽媽撒蓮子花生大棗桂圓的,還有要把一個大紅的福字鋪在床上,新郎和新娘要坐一下的(這個當時禮儀公司的差點忘記了)。
儀式的話,再舉行之前跟禮儀公司再好好確認程序就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