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同樣都是一個戶型建築面積樓上樓下不一樣
如果是完全相同,可能是計算錯誤。如果大體相同,可能是公攤部分不一樣,這些都會影響計算面積結果。
2. 同一棟樓,同一戶型不同層次,為什麼建築面積不一樣
按常理來說,同一棟樓、同一單元、同一位置、不同樓層,建築面積是一樣的。如果是不同單元,那建築面積有可能不同,因為空間分割會有區別。還有,同一單元同一位置不同樓層,雖建築面積相同,但實用面積會有差別,因為戶型內的找平摸泥處理厚薄可能出現不同。
如果說的是建築面積,如果在同一單元同一位置,比如都是東側或西側,那不同樓層建築面積應該是一樣的。
但是不同單元或者不同一側,那完全有可能建築面積不同,因為在建築承重分割的時候,會有偏差,空間會有差別,並不是一棟樓30米長,3個單元就能保證每個平分10米,畢竟是機械操作,不是手工裁縫。
(2)為什麼同樣的戶型面積不一樣擴展閱讀:
建築面積=有效面積+結構面積=使用面積+輔助面積+結構面積=結構面積+輔助面積+套內使用面積
(1)建築面積:指建築物長度、寬度的外包尺寸的乘積再乘以層數。它由使用面積、輔助面積和結構面積組成。
(2)使用面積:指建築物各層平面中直接為生產或生活使用的凈面積的總和。
(3)輔助面積:指建築物各層平面為輔助生產或生活活動所佔的凈面積的總和,例如居住建築中的樓梯、走道、廁所、廚房等。
(4)結構面積:指建築物各層平面中的牆、柱等結構所佔面積的總和。
3. 為什麼一樣的戶型,測出來的封窗面積不同
樓主您好!應該面積都差不多,誤差不大,如果很明顯可能房屋的結構有稍微變化了,比如說房屋裡版有個錯權層,還有陽台等。 有的樓層面積有時有開發商贈送的或有些樓層還跟陽台封不封有關,不封算一半的面積,封了算全部的面積。。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望採納!
更多房產知識,點擊左下角「樓盤網」.樓盤網,為愛找個家.
4. 同樣的戶型跟結構,不同的樓層,為什麼面積就是不一樣呢請對面積測繪有所了解的專業人士回答,謝謝……
按你所說的,可以理解成套內面積是一樣的。即一個戶門內的面積是一樣的。但由於分擔的公共部分的面積有差異,寫入房產證上的面積就不一樣了。
5. 我想問,一幢房子同樣戶型,為什麼面積不一樣
面積肯定會有細微的誤差的,這個是允許出現的,舉個簡單的例子,每個屋子的牆面的膩子,塗料,漆,肯定不會一樣厚,因為人不是機器,不會做的那麼精細,這樣在量尺寸的時候肯定會有不一樣
6. 為什麼戶型一樣的房子,不動產也是一樣的面積,而合同上的面積會不一樣呢
這個必須去產權登記部門問清楚。如果出現登記前後面積差異,產權部門應該跟你說清楚的
7. 同一種戶型在不同樓層面積為什麼不一樣
你說的是實測面積還是預測面積
一般同一戶型在不同樓層有差異的都是實測面積
這主要是因為施工誤差造成的
一般不超過3%的差異
預測面積由於測得都是圖紙,尺寸都一樣
所以差別一般沒有
除非結構上有差異
8. 同一種戶型在不同樓層面積為什麼不一樣
一般來說,高層的一樓和二樓相同戶型的面積,有時比3樓以上的面積要大些。這種情況用肉眼內就可容以看出來,特別是在陽台的位置,高層沒有把陽台封閉在屋內,而1層和2層考慮到安全及穩定性,往往把陽台封閉在屋內,這樣面積就比相同戶型的其它樓層要多一點。
高層之間相同戶型有時也會有很小的面積差,這可能是以下兩種情況造成的:
1、測繪誤差。這個就不用我多說了吧,人的眼睛、測繪儀器等都會有一定的誤差。
2、陽台。先說凹陽台,就是陽台在樓房的主體內部。這種陽台按一半面積計算;再說凸陽台,就是陽台在樓房的主體外部,若是半圓形或是扇形的陽台,算面積時還要乘以圓周率,這樣算下來有點差別也是合理的
3、人的因素。開發商都是找專業的測繪人員來測量,面積大些開發商也可以多收點錢,一套房子多0.1平方米,一個樓盤會增加多少!由其是在公攤面積上,有些數據開發商是不對外公開的!
不過話說回來,相同戶型的樓上樓下的房子微小的面積差肉眼是看不出來的,面積差太大購房者也會找開發商理論,開發商也知道這點,所以開發商也不會給自己找麻煩的!
9. 為什麼同樣戶型建築面積不一樣
同戶型,東西方向不一樣,建築面積會有差別的。如果是上下樓那基本上一樣。但也有設置奇數層與偶數層的景觀陽台區別的。
10. 同一棟樓,同一個戶型,同樣的面積,公攤面積一樣么
公攤面積一樣。
公攤系數=公用建築面積(即分攤面積)/套內建築面積
建築面積=套內建築面積+公攤面積
公攤面積=套內建築面積×公攤系數
公攤系數=建築總公攤面積÷建築總套內面積
套內建築面積=套內使用面積+套內牆體面積+陽檯面積
公攤是15%的話,那每層每戶的公攤都是15%,所以不會像你說的,你6%人家26%
面積風險規避方法
新啟用的《商品房買賣合同》中有附件標明了"公共部位與公用房屋分 攤建築面積構成說明",但只列明了應分攤的部位及其構成,具體數據仍不確定,所以仍然存在著開發商讓業主多攤的可能性。這里我們總結了幾招,提供給購房者參考。
第一招:索取公攤數據;
在簽訂購房合同時,讓發展商出示有關計算公攤面積的數據,包括整幢建築的建築面積、套內建築面積之和、不應分攤的建築面積等基本數據,也可以要求發展商列明公攤公用建築面積的具體項目以及各項目的面積,這樣業主可以通過數據求出公攤面積,以明確自身的權益。
第二招:查閱有關資料;
業主們有權自查或者聘請律師向設計單位、規劃單位、測繪部門等機構查閱所購房產的相關文件,比如最終設計圖紙或者最終設計方案、最終面積測量報告、各種數據的計算方式及其文件等等。
第三招:在購房合同中約定公攤面積。
《商品房買賣合同》第三條和附錄二中有關公共部位和公用房屋分攤建築面積的條款,購房人應當在合同中約定公攤面積的數字,並在附件二"有關公共部分與公用房屋公攤建築面積構成說明"中,詳細約定公攤的具體部位、面積大小。
特別是有關共有建築分攤部位變更的情況,約定得越詳細,對購房者就越有利。一旦發生糾紛,購房者就可以以合同約定來保障自己的利益。
萬一真的發生了糾紛,唯一的選擇就是訴之法律,避免浪費不必要的人力和精力。當然,我們期望的是,隨著法律的不斷健全,政府監督力度的不斷加強,發展商誠信意識的不斷增強,普通購房者的權益能得到更好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