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住宅開發 > 鄞江亞隆它山郡開發商

鄞江亞隆它山郡開發商

發布時間:2021-02-12 05:21:18

⑴ 有個字不懂拼,誰知道的告訴我,是勤,但旁邊不是力字旁,而是左耳旁,拼音怎麼打,謝謝

鄞 拼音:ín
(1) 古地名。春秋時屬越,即今浙江省鄞縣
(2) 通「垠」。如:鄞鄂(同「垠堮」。邊際;界限。引申指形體,軀體)。
《廣韻》語巾切《集韻》《正韻》魚巾切,𠀤音銀。
《說文》會稽縣名。
《後漢·郡國志》鄞,章安故治,閩越地,光武更名。
《注》本鄞縣南之回浦鄕,章帝章和元年立。
又《順帝紀注》鄞故城,在鄮縣東南。
《唐韻》語斤切《韻會》疑斤切,𠀤
音齗。義同。
《卷六》《邑部》
會稽縣。從邑堇聲。語斤切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會稽縣。二志同。今浙江寧波府奉化縣有故鄞城是也。說者謂以亦堇山得名。越絕書所謂赤堇之山破而出錫是也。葢其字初作堇。後乃加邑。越語曰。句踐之地東至於鄞。韋曰今鄞縣是也。從邑。堇聲。語斤切。十三部。

其他堇部首的字:
鄞 瑾 墐 厪 槿 蓳 勤 嫤 騹 螼 慬 覲 謹 廑 瘽 斳 漌 歏 謹 廑 饉 槿 瑾 墐 殣 暵 僅 厪 嫤 漌 蓳 謹 饉 慬 騹 瘽 覲 難

地理符號之謎
公元前222年,也就是秦王政二十五年,秦國的將軍王翦等率兵平定了屬於楚國的江南一帶,降越君,以吳越地為會稽郡,設郡治於吳,也就是今江蘇省的蘇州;在現在寧波市境內設置了鄞、鄮、句章三個縣。由此,鄞縣作為一個縣級行政建制正式開始登上歷史的舞台。此後直到公元8-23年,東漢王莽「改鄞曰謹,鄮曰海治」(《漢書·地理志》),這段時間計15年左右。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的時候,「平陳,並餘姚、鄞、鄮三縣入句章」(《隋書·地理志》),直至隋終,先後隸屬吳州、越州、會稽郡,計31年左右。唐武德四年至武德七年,析故句章縣置鄞州。至唐朝終,都稱鄮縣,先後隸屬越州、明州,計283年左右。從五代梁太祖開平三年始,改鄮縣為鄞縣,並一直沿襲不變。1958年12月至1961年12月鄞縣建制撤消,歸寧波市,計3年。以後恢復鄞縣建制,直到2002年撤縣建立鄞州區至今。可見,鄞地沒有以「鄞」命名的年代合計僅約332年。秦王政設置鄞縣時,大致包括現今的奉化、寧海、象山三縣全境,及鄞縣南部,現在奉化市的白杜是縣治。故宋寶慶年間纂修的《四明志》說:「奉化,會稽郡鄞縣地。今縣東白杜里有鄞城山,山下有廣福院,舊雲鄞城院,即古鄞縣治所也。」鄞縣的地域范圍後來時有調整變更,但基本區域穩定在今寧波市境內。綜上所述,至今,鄞縣建縣歷史長達2230年,而以「鄞」名縣(州)的年代合計約1898年。所以鄞縣是我國最古老的建制縣之一,「鄞」字作為一個獨特的地理文化符號,是鄞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傳承的「根」和「線」,是鄞人兩千多年相互認同、識別的標記。
「鄞」字因其古老而獨特,也常常使外地人產生語音和識別上的混淆和錯誤,通常是以「勤」誤作「鄞」,當然也為鄞州的對外形象帶來了認知上的一些困惑。所以5年前撤縣設區時,也有人提議,藉此機會把鄞縣改為明州區、四明區,甚或是東錢湖區,以方便識別,但主政鄞縣的首長們力排眾議,達成共識,認為如果沒有了「鄞」字,後人對鄞地豐富燦爛的歷史文化會產生認知上的更多困難,所以果斷地選用「鄞州」為區名,堅決保留了「鄞」字這個人文符號,著實難能可貴。
鄞縣得名之謎
人類總喜歡探究生養自己家鄉的過去。也因為如此,由古及今,試圖詮釋「鄞」縣得名由來的亦為數不寡。宋以來四明(鄞縣)諸方誌多有解釋,鄞籍著名學者如王應麟、袁桷、全祖望等均頗有鑽研。民國時編著的《鄞縣通志·文獻志九》匯集了歷代釋鄞各說。鄞籍著名書法家沙孟海亦於上世紀50年代撰有《鄞字說》。因詳見於舊方誌、新縣志,這些都恕不贅述,茲綜述概括如下:一是「赤堇山」說。成書於東漢的《吳越春秋》雲:「縣有赤堇山,故加邑為鄞」。這里的赤堇山歷來也有兩種指稱:沙孟海先生認為是指現在鄞縣塘溪鎮原赤堇鄉的赤堇山,俗稱銀山岡;今人所編著的《奉邑文化集錦》等又指古鄞縣縣治白杜的赤堇山。上述或簡稱為「堇山」。二是「赤堇草」說。清代史家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雲:「夏有堇子國,以赤堇山為名。堇,草名也,加邑為鄞。」用作草名的「堇」字,早已簡化了。赤堇草今名紫花堇菜,俗稱紫花地丁。三是「王鄞」說。元朝曾堅等編的《四明洞天丹山圖詠集》雲,秦始皇派王鄞來甬東驅鬼移山塞海,遂以王鄞之名命名縣。此說發軔於宋,流行於元朝。上述說法,以第一種為甚,民國《鄞縣通志》等均持此說。
由於歷史分析方法運用的缺失,古越語文獻和研究的欠缺,以及缺少從音韻學、訓詁學、文字字源學、姓名學等多學科對「鄞」字的鑽研,從而導致對「鄞」字本義理解上的偏頗,導致上述對鄞縣得名解釋中的牽強附會。1996年中華書局出版的《鄞縣志》,在第一編「政區」第二節「縣名」中,獨辟蹊徑,別出心裁地提出了「鄞,越語地名,本義無考」的觀點,但至今尚無學者對此作進一步的解釋,以至於使得鄞縣得名的「赤堇山」說風行多時,且以訛傳訛,流布極廣,幾成定論。
鄞字釋義之謎
據查,「鄞」字最早出現的文獻典籍是大約春秋時著的史書《國語·越語上》,距今已有近2500年的歷史,有「句踐之地,南至於句無(今諸暨一帶),北至於御兒(今嘉興一帶),東至於鄞,西至於姑蔑(今太湖一帶)。」「東鄞」之地,春秋時屬古越,在會稽之東。「鄞」作為一個形聲組合而成的地名,它的產生在「鄞」這個縣名出現之前,所以「鄞」字本義和初始引申義的發生和演繹地,應當在中原。許慎《說文解字》土部曰:「堇,粘土也,從土,從黃省」。段玉裁註:「從黃者,黃土多黏也。會意。」《說文解字》堇部曰:「堇,黏土地。」所以黃土為堇,是本義,許慎訓為粘土,便是引申義。沙孟海曾在《鄞字說》中引用這個觀點,無疑十分恰當而准確。因此「堇」字的本義可直譯作「黃土地」;「鄞」字是「堇+邑」,則會意而可以解釋為「人群聚居的黃土地」。
至於以「堇」字為古鄞縣名的本義,用以代稱之說,則值得斟酌。「堇」有多個讀音,幾種釋義,除作「黃土」解外,名詞作草名、菜名、顏色名,假借作「僅」、「槿」、「土堇」,其他還有解釋為「塗」、「時」、「誠」等的。《康熙字典》、《漢語大字典》等語言工具書中,「堇」與「鄞」截然不同。《說文解字》邑部曰:「鄞,會稽縣,從邑,堇聲」,段玉裁註:「鄞,其字初作堇,後乃加邑。」段注只說明形聲的「鄞」字是由會意的「堇」字演變過來,當時中原地區的人們創造的,後來用以命名鄞地的這個「鄞」字,是從「堇」字發展而成的。但「堇」是否就可以等同於縣名「鄞」呢,是否就可以直接把「鄞地、鄞山、鄞水」寫作「堇地、堇山、堇水」呢,本義為「人群聚居的黃土地」的「鄞」字。
鄞字讀音之謎
其實,後來命名鄞地和用作縣名的「鄞」字本義為何,跟「勾無、御兒、姑蔑」和古「句章」縣名一樣其實難詳,都是古越語的音譯而已。這正如浙江大學教授陳橋驛在《蕭山方言趣談》(方誌出版社2004年版)序中說:「古代越人是一個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部族,現在留下的古代越詞越語,都是越音漢譯。」當然這個漢譯要加引號,古越人時華夏民族尚無漢人之說。 的確,鄞地一帶,其時被文明開化的中原視為遙不可及的「東夷」、「南蠻」,好像現在的原始人類或一些沒有自己文字的少數民族。「yin」只是一個古越人對自己居住地的語音認知,由於無文字的記載可以查證,現在已難以弄清它的原意了。而當時有文化的中原人用已有的「鄞」字把它記錄下來了,所以這是個注音字。不然,那個時候鄞地的文明史已經跟中原同步,鄞地與中原的人文溝通,已經有書面的交流而無障礙,豈不謬哉?陳橋驛又說:「正是因為越語漢譯,所以後來進入這個地區的漢人,往往望文生義,用漢義解釋越語。例如以漢人傳說中的堯釋餘姚、舜釋上虞之類。」後人囿於學識和愛鄉情結,以及民俗的因素等,往往以「漢」義釋古越語的音譯字,這種望文生義的結果,便會產生種種本土化的自圓其說。沙孟海先生的《鄞字說》不厭其煩地論證「鄞」縣的得名源自他的家鄉「赤堇山」的觀點,當屬此類。東漢袁康輯錄的《越絕書》記薛燭為越王句踐說劍,有「赤堇之山破而出錫,若耶之溪涸而出銅」,以及《戰國策》、《吳越春秋》提到的赤堇之錫,在紹興縣,我國古代歷史文化中有一些影響,當然不是鄞縣得名的原因。但古鄞縣(包含現在的奉化)的幾處赤堇山,除宋朝的鄞縣方誌外,東漢以前我國重要的歷史文獻中並無涉及,亦無佐證,遠在中原的王朝焉能得知,此外,赤堇乃草,因草以命山,因山以命縣,恐怕也是望文生義罷了。
越語「漢」譯為後人創造不少生動形象的神話故事提供了想像的素材,鄞縣得名的「王鄞」說也是一例,《四明洞天丹山圖詠集》見於道藏,乃宋以後道士所妄作,已是公論。明人乃有夏禹時堇子國之說,錢大昕認為:「俗語不實,流為丹青。」(《潛研堂集》卷十九《鄞縣志辨證》)越語「漢」譯衍生的種種繪聲繪色的神話、故事和傳說,讓歷代好事者在當地也附庸、製造了形形色色的地名、廟宇和所謂的印跡,並激發了不少文人墨客的文情詩性,從而創造了眾多且有一定影響的歷史文獻和文藝作品,如紹興縣王壇鎮的舜王廟、上虞縣的舜井,鄮縣的縣治現在五鄉鎮寶幢的同嶴被說成是秦漢時的商貿重鎮等等,都是這類情形。盡管如此,上述這些物質、非物質形態的文化遺產,因為相對於今人而言,已經是古人、古事和古跡、古籍,而且傳播已久,有一定的影響,古往今來已經深深地融入到當地的經濟、社會和歷史文化的長河,所以在歷史學、地理學、地名學、社會學和民俗學乃至文學等方面有其一定的價值。
清朝學者李慈銘在《越縵堂日記》(同治八年七月十三日)中也說:「姚、暨、虞、剡,亦不過以方言名縣,其義無得而詳。」以「鄞」名縣何嘗不是如此,所以1996年版《鄞縣志》的解釋顯然是正確的,即是由音譯的古越語地名套用,而成為專有縣名的。作為縣名的「鄞」字,其得名的明確表述應該是:「鄞,古越語地名的音譯,本義無考」。
鄞字通假之謎
《漢語大詞典》曰:「鄞」通「垠」,如:鄞鄂,同「垠堮」、「垠鍔」。漢朝時魏伯陽編撰的周易《參同契》卷上曰:「混沌相交接,權輿樹根基。經營養鄞鄂,凝神以成軀。」又卷下曰「性主處內,立置鄞鄂。情主營外,築垣城郭。城郭完全,人物乃安。」漢朝張衡《西京賦》:「在彼靈囿之中,前後無有垠鍔。」這里的「鄞鄂」等,義作邊際、界限解釋,引申指形狀,又後起解釋為神氣之類的。按照道教的說法,「鄞鄂」即命蒂,「養鄞鄂」就是修煉自己的心性,使得有神氣和無盡生機,這是一種養生處世之道。明朝畫家董其昌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鄞鄂,隨手寫來,皆為山水傳神。」這闡述了心中有氣神,所繪山水畫才會形中有神的道理。
那麼,「鄞」何以同音通假作「垠」,作「邊際」解釋呢?《國語》中的「東至於鄞」,古代文獻里不乏概稱作「東鄞」的,後人詩文雖多有「鄞東」之釋,而史浩著《貿峰真隱漫錄·宴明守高大卿致語》里有」部符復鎮於東鄞,既密拱於皇都」,這里直接指代「明州」。但是考慮到在《國語》編撰的春秋戰國時代,古鄞人和其他古越人一樣被中原人視為舌的「南蠻」(《孟子·滕文公上》和「東夷」,而且鄞地遠在東鄙,達於巨海(東海),那麼中原人之所以用「鄞」來同音通假「垠」,並且以「東至於鄞」指稱「句踐之地」的地理方位,是否就是「東至於邊」之意呢?也就是說,古越人自謂居住之地為「鄞」,是否寓有「邊」的含義。當然這僅僅是無稽之談,臆度而已,似屬於那種本土化的自圓其說之類。古越語有語言無文字記錄流傳的狀況,使得古越人自稱所居「鄞」地的本義,有可能成為永遠的不解之謎。
鄞姓之謎
「鄞」也是一個姓氏,如《潮州府志》關於「鄞仁」的記載:字見山,元至元年間任潮州府海防同知,落戶於廣東潮州龍溪都,原任官於浙江寧波府。《南安縣志》的記載,明朝有「鄞平山」,福建南安後井村人,育有四男一女,該女即是頗有傳奇色彩的「鄞仙姑」。此外,認為明朝《三國演義》中的「鄞祥」,雖是小說中的人物,但作者以「鄞」為姓應該不會是空穴來風、捕風捉影的。鄞姓一說是由靳姓改過來的,後人因恥於楚國大夫靳尚陷害屈原而改姓,《三國演義》後來的版本把「鄞祥」改成了「靳祥」,恐怕是認同了此說,但也屬無稽之改動。
明朝凌迪知編撰的《萬姓統譜》里有「鄞姓,見《姓苑》」的條目。查考《姓苑》,共10卷,其作者歷來普遍認為是南北朝時代我國著名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東海郯(山東郯城)人何承天(370年-447年)。《姓苑》一書現在只有清朝王仁俊輯佚的 1卷(見上海古籍出版社《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三種》)。但該書並不見於隋志唐志,僅稱何氏所撰,宋人多認為出自何承天,只有陳振孫書錄解題,以《姓苑》之書首列李姓,認為出自唐人,或者是唐以前之傳本。這說明鄞姓的出現時間,至少在唐朝或者南北朝,也有可能在魏晉甚至以前。這樣,鄞氏的受姓歷史就在1500年以上了。此外,鄞氏又屬稀姓,至少直到何承天編完此書時尚無名人望族可以記錄。所以查閱現有的文獻資料,相對有知名度的鄞氏首先出現在福建及廣東,最早是在宋朝。清乾隆二年編撰的《福建通志》記有鄞氏,即福建省劍浦縣的「鄞康成」。《越縵堂讀書記》有他注閭師的記錄,《律閭精義·內篇卷四》認為,鄞康成宗劉歆、班固之說。所以因其年長但學問淵博,而給與進士的待遇,即成為宋淳熙十一年衛涇榜特奏名,後任福建連城縣知縣。
《姓苑》記載,「鄞,縣名,以地為氏」。鄞氏,是以鄞這一縣名為氏,如同「貿」氏和「句章」氏。宋朝鄧名世所撰《古今姓氏書辯證》雲,「貿,越人以郡為姓,明州貿縣是也。東漢有貿孜。」「句章氏,《戰國策》越句章昧,以邑為氏。」說明鄞姓跟同一區域的這兩姓受姓的年代都同樣久遠。同時,也有可能是某先人有隱衷隱名改為鄞姓,或離鄉背井,為紀念故鄉鄞地改姓,或為曾在鄞地為官的重要經歷而改姓,這些至今不得其詳,因為尚未發現文獻對鄞地有過鄞氏的記錄。這個富有地理文化意義的姓氏的誕生,其確切的年代至今仍不得而知。
福建宋朝時有鄞江,後改名汀江,這一時代鄞江以及鄞坑、鄞河坊等鄞字系列地名的出現,跟鄞氏、鄞縣肯定會有一種因果聯系。廣東深圳鄞氏發祥地的堂號為「南陽堂」,表明當地鄞氏認為給自己帶來榮光的先人居於南陽。而廣東潮安縣庵埠鎮仙溪村舊有」鄞公祠」,門樓後有「汴梁舊家」,表明鄞氏的先人始祖可追溯到今河南。據1990年版的《庵埠志》,鄞姓自宋朝入居庵埠文里沙池,以後廣為創居,成為盛族,有溪頭鄞、隴仔鄞、仙溪鄞、官里鄞,且都建有祠堂,還在沙池建大宗祠「四德堂」。又據《鳳廓郭氏族譜》等,明萬曆初庵埠的鄞懷鏡,已成為當地巨富。福建、廣東的鄞氏都相信同出一脈,都認為鄞縣是自己的根,但至今還未找到文獻上的有力旁證。現在福建、廣東、台灣、香港、東南亞都有不少鄞氏,初步估算約10多萬人,顯赫的雖不多,但對鄞縣都有別樣的感覺,他們很想到鄞縣尋根訪祖。

⑵ 亞隆它山郡附近都有什麼醫院

周邊的醫院並不是很多,但是這里的交通很方便,由鄞州萬達廣場出發,沿鄞州大道至甬臨線後南行8公路,再沿荷梁線往鄞江方向8公里,到澄浪潭即至,高速洞橋出口西行3公里即到,交通路網便捷。

⑶ 王姓家譜

王氏家譜 我只知道景、興、家、子、勇、學、文 殿 方 開 魁 業 管 曇 耀 蒼 階 仰 幕 展 巨 願 寰 宇 鑄 偉 鐵 就這些,從二十五代到四十四代,往後還沒編寫出來類

王姓遷徙史和遷徙分布

王姓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河南北部的衛輝一帶,並以山西、山東、河南省境為其繁衍地區。
漢至晉時,王姓得到了迅速發展,出現了太原、琅邪兩大郡望,但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西晉時講究土族門第,王氏被列為北方四大士族崔、盧、王、謝之一。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隋唐。
自西晉耒年,王姓開始自中原大舉南遷,相繼在今長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蘇、浙江等地定居下來。
隋唐五代時期,王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並且向東南沿海或西南地區遷徙。如唐末王潮、王審知兩兄弟率兵入閩,被稱為開閩王氏,其後多分布於福建、廣東、浙江等地。
宋代,王姓的繁衍遷徙又有了新的發展,三槐王氏迅速崛起,世代顯貴,最終發展成為北宋除皇室以外最為顯赫的家族之一。宋代以後,王姓遍及全國各地。

王姓在秦漢時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縣、蒲縣、平陸、河南開封、虞城、淮縣,陝西咸陽,山東淄博等地,而子姓為王的後裔則由河南衛輝遷至今甘肅天水、山東東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兩漢時期,開始出現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漢諫議大夫王吉為開基祖;太原王姓,以東漢徵士王霸為開基祖,分為晉陽支(以三國魏司空王昶開基),祁縣支(以三國王允為開基)。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少數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而琅琊王姓的後裔王導和王敦兄弟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時稱「王與(司)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縣支在司馬懿專權時遭受滅頂之災。隋滅陳時,原仕於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別遷於關中、河北、河東等地。唐末時,琅邪王姓的後裔王潮和王審知兄弟南遷福建,建立閩國,由此,王審知被譽為「開閩第一人」。北宋滅後,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陽〈今河南省浚縣〉令王言為開基祖)的不少人遷居江浙一帶,尤以江蘇崑山一支賢才輩出,成為望族。元末戰亂和明末張獻忠屠川造成人口銳減,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運動,同時明太祖朱元璋強令山西人外遷,在洪洞大槐樹集結的山西人被分別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甘肅等地。於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區有了更為廣泛的分布。另外,開閩王姓漂洋過海,揚帆南洋。著名湘潭王姓源於太原王姓,長沙王源於江南上亢王姓。海寧王氏即清末學者王國維所在的家族。王姓南北分布不平衡,長江以北地區,約佔北方漢族人口的百分之八點八,為第一大姓,而南方地區,僅佔百分之四點五,為第四大姓,在全國漢族中,以內蒙古王姓的比例最高,廣東最低。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位的大姓,擁有人口近一億,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四。

■王姓家譜介紹

修譜
南北朝時就興起了譜牒之學,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譜已經亡佚。今天藏於全國各地圖書館以及個人手中的王姓家譜族譜,絕大部分為近代以後重修和續修的,因此,這些家譜族譜應歸於近現代文獻中。

家譜的內容
現存的王姓家譜、族譜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屬於私修譜牒。私修譜牒盛行於宋代。至清代以後的家譜族譜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

王姓家譜文獻目錄
《東沙王氏支譜·家規》
《三槐堂王氏族譜》
《綺山東沙王氏支譜》
《義烏南陵王氏宗譜》
《潤州王氏族譜》
《鳳林王氏宗譜》
《贛榆王氏家譜》 江蘇贛榆縣金山鄉保存
《王氏族譜》 四川珙縣下羅鄉五星村保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緒四年刊印
《王氏家譜》 河北青縣陳嘴鄉吳辛庄保存 寫本。
《王謝世家》 明天啟二年刊刻的30卷現 美國
《王氏通譜》 清光緒二十年槐政堂 活字本 日本

■王姓字輩

《義烏南陵王氏宗譜》規定的字輩:
十六世到三十五世:宣振常充,仁義禮讓,文行忠信,善積慶遠,學勤業隆。
三十六世到七十六世:晉萃理貫通,乾坤道圓凈。愛竹風節高,植槐枝秀挺。芝蘭生庭階,裘圖爭輝映。地久並天長,似續斯與並。

《潤州王氏族譜》中議定的族人必須遵守的排行字為:
洪勛振立,世德克昌,紹承先志,永錫嘉祥。

《鳳林王氏宗譜》咸豐年間定的排行字是:
創業鳳林,勛績立敬,存誠著賢聲。
同治年間修的宗譜排行字為:
文章華國妥先靈,忠孝世家啟後人。
光緒年間修的宗譜排行為:
烏邑發祥綿世澤,鳳林創業振家聲。
■郡望堂號

1、郡望
太原郡:戰國秦庄王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西南)。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司徒王允。
琅琊郡:秦始皇置。治所在琅琊,郡治相當於今山東省膠南諳城、臨沂、膠南一帶。
北海郡:漢景帝置。治所營陵,郡治相當於今山東省東部濰坊地區。
東海郡:秦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治所以郯(今山東省郯城北),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所。
高平郡,西晉泰始元年將原山陽郡改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南)。
京兆郡:三國魏時置郡,治所在首都長安(今陝西省長安縣)。此支王氏,出自姬姓畢公高之後。
天水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後。
東平郡:漢代置東平國,南朝宋改為郡。治所在無鹽,郡治相當於今山東省東平東、泰安一帶。
新蔡郡:晉惠帝置,從汝陰郡分出置郡。治所在河南省新蔡,郡治新蔡縣一帶。
新野郡:古置新野縣即今縣,西晉末置新野郡,治新野(治所在河南省新野縣)。北周時廢。
山陽郡:漢代山陽郡在今天山東省獨山湖周圍。東晉山陽郡在今天江蘇省清江、浦安一帶。
中山郡:漢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陳留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省開封東南)。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媯姓齊王建之孫安。
章武郡:西漢置縣,西晉至隋初置郡。治所在東平舒(今河北省大城縣一帶)。
東萊郡:漢代為東萊郡。晉為東萊國。南北朝為東萊、長廣郡。隋為萊州。治所在今山東省掖縣。
河東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靈王太子晉 及周平王太孫赤之後。
金城郡:西漢始置。治所在允吾(今甘肅省永靖西北)。郡治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永靖縣及蘭州市一帶
海漢郡:居延海漢稱居延澤,魏晉又稱西海,唐以後稱居延海。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
長沙郡:秦置郡,漢置長沙國,並在此築城,隋唐置潭。治所在臨湘(今湖南省長沙)。明清為長沙府治,直到民國,長沙歷經國、郡、州、府、廳治。
堂邑郡:春秋時為堂邑,晉代置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蘇省六合縣北)。
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洛陽市東北)。此支王氏,出自鮮卑族可頻氏王氏之後。
2、堂號
三槐堂:三槐堂的名稱則源於北宋初期魏國公王徹。王徹文才武略,風流倜儻,天下望以為相。然因其剛正不阿,難容於時,終不能遂志。他於是在家庭院中植下3棵槐樹,並立下誓言:日後吾子孫必有3公者。後來王徹的兒子王懿敏,孫子王鞏果然以賢能而身居高位。王徹植槐樹立志,以才德教育後代的家風為當時與王鞏相好的大文學家蘇軾推崇。蘇軾為王家作《三槐堂銘》。一時才以物顯,人以文傳,三槐堂之名聲傳遍華夏。
王姓的主要堂號有:「三槐堂」、「槐陰堂」等,其中「三槐堂」比較有名。

■宗族特徵

文人墨客,浩如煙海。王姓在歷史上,文人輩出,著述甚豐,信手拈來,俯拾皆是。各支王姓論字排輩次序分明。如安徽績溪王姓字行為:「玉大元祥兆,安邦維義誠,宏開能紹業,積德慶長春,俊傑輝光顯,家聲永茂庭,驊騮駒驥馬驌,龍鳳鹿孝麒麟,卜吉謙恆益,希賢智勇仁,儉勤忠信讓,均正適時平。」

■近現代王姓家族地域分布

北京市:宛平王氏、通縣宋家莊王氏。

天津市:天津王氏。

河北省:保定清苑王氏、灤縣王氏、新城王氏、撫寧王氏、滄縣王氏、臨漳王氏、寧晉王氏、陽原王氏、文安王氏、棗強王氏、滄州王氏。

山西省:靈石王氏、臨晉王氏、洪洞王氏。

遼寧省:本溪王氏。

上海市:上海王氏、嘉定王氏、南匯王氏、松江王氏。

江蘇省:三沙王氏、南京王氏、江寧上元蘇庄王氏、江寧閘頭王氏、溧水江左王氏、睢寧王氏、豐縣王氏、東海王氏、贛榆王氏、淮陰王氏、阜寧王氏、泰州王氏、江都王氏、泰興王氏、如皋王氏、海安王氏、鎮江潤東王氏、鎮江潤州開沙王氏、鎮江京江開沙王氏、鎮江沙州王氏、鎮江順江州王氏、鎮江京口順江王氏、鎮江金沙王氏、鎮江苦竹王氏、鎮江三槐王氏、丹陽雲陽包港王氏、句容王氏、常州王氏、句容曲句白陽王氏、常州毗陵王氏、常州瓦屑域霸王氏、常州延政鄭墅王氏、常州尹沙王氏、常州晉陵王氏、常州毗陵魏墅金台王氏、常州晉陵夾城王氏、武進王氏、金壇王氏、無錫王氏、無錫錫山王氏、江陰暨陽古竹王氏、江陰暨陽紫岩新湖王氏、江陰暨陽紫岩潭頭王氏、江陰暨陽襆峰王氏、江陰暨陽梓里王氏、江陰東沙古塘王氏、江陰東沙築塘王氏、江陰綺山東沙王氏、江陰暨陽鎖金王氏、宜興王氏、蘇州羌區王氏、常熟太原王氏、吳縣太原王氏、吳縣夏侯橋王氏、吳縣莫厘王氏、崑山王氏、吳江舜湖王氏、太倉王氏。

浙江省:浙東王氏、三橋王氏、浙江王氏、杭州王氏、杭州王氏、臨安漳溪王氏、蕭山王氏、蕭山芋王氏、蕭山新發王氏、蕭山縣車里庄王氏、蕭山西河王氏、蕭山廟後王氏、桐廬桐江王氏、淳安馬山王氏、鎮海東館王氏、鎮海蛟川王氏、鎮海五里牌王氏、鎮海新添廟橋王氏、餘姚姚江開元王氏、餘姚雙雁鄉王氏、餘姚官人宅王氏、餘姚蘭風王氏、餘姚上塘王氏、餘姚臧墅王氏、鄞縣王氏、鄞縣鄞江王氏、鄞縣唐堰王氏、鄞縣鄞東五都王氏、鄞縣四明梅江王氏、鄞縣橫溪王氏、鄞縣四明清源王氏、鄞縣王港王氏、鄞縣松下王氏、鄞縣鄞東下水王氏、鄞縣馬湖王氏、鄞縣桃源王氏、鄞縣蘭江王氏、鄞縣甲材王氏、慈溪王氏、慈溪花園王氏、奉化王氏、奉化箭嶺王氏、奉化桐坑王氏、奉化西錦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葛竹塘里田屋王氏、奉化連山桐溪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小萬竹王氏、奉化雙桂狀元坊王氏、象山舫前王氏、象山象西舫前王氏、象山沙岡王氏、象山丹城王氏、溫州東嘉英橋王氏、嘉興支橋王氏、嘉興新篁王氏、嘉善太原王氏、嘉善秀溪王氏、平湖當湖王氏、湖州吳興北濠王氏、湖州太原王氏、紹興石池王氏、紹興山陰釀川王氏、紹興山陰前梅王氏、紹興山陰天樂王氏、紹興山陰梅溪王氏、紹興山陰璜潭王氏、紹興新河王氏、紹興中南王氏、諸暨牛皋嶺下王氏、新昌琅邪王氏、新昌南屏王氏、新昌天姥王氏、新昌梅山王氏、上虞槎浦王氏、上虞達溪王氏、嵊縣金庭王氏、嵊縣琅邪王氏、嵊縣天姥官塘王氏、嵊縣剡邑王氏、嵊縣剡北靈芝鄉王氏、嵊縣剡南王氏、嵊縣剡溪王氏、嵊縣剡北棗樹灣王氏、嵊縣剡東王氏、嵊縣剡西石璜王氏、嵊縣東林王氏、金華王氏、金華赤松王氏、蘭溪江東王氏、蘭溪雙牌王氏、蘭溪平川王氏、蘭溪太原王氏、蘭溪荷龍里王氏、蘭溪慕源王氏、永康王氏、武義東湄王氏、東陽太原厚里王氏、東陽太原龍降王氏、義烏南陵王氏、義烏鳳林王氏、義烏鳳林蒲潭王氏、常山傅岩王氏、常山水南山兜王氏、常山龍峰王氏、常山虹橋王氏、常山芙蓉王氏、常山定陽王氏、常山湖峰王氏、常山金谷王氏、常山富足山王氏、常山毛良王氏、常山彭川王氏、常山橫山王氏、常山長川王氏、臨海蟾溪王氏、臨海北澗王氏、臨海嶺跟王氏、臨海西溪王氏、仙居岐山王氏、仙居樂安王氏、天台太原王氏、黃岩西橋王氏、黃岩南隅花廳王氏、黃岩柔橋王氏、遂昌王氏、縉雲五雲王氏、松陽花田畈王氏、松陽太原王氏、禮江王氏、箬溪中街王氏、寧溪中宅王氏。

安徽省:合肥王氏、蕪湖王氏、懷遠王氏、宿縣王氏、無為濡須王氏、涇縣東陽王氏、涇縣安吳王氏、涇縣金鼎王氏、涇縣柳溪王氏、徽州新安王氏、徽州厚川王氏、黃山王氏、休寧宣仁王氏、溪盤川王氏、溪廟子山王氏、歙縣澤富王氏、歙縣新安王氏、歙縣歙邑虹源王氏、祁門高塘鴻溪王氏、祁門祁邑苦竹王氏、祁門上箬琅邪王氏、桐城王氏、桐城東樓王氏、桐城桐川王氏、桐城皖桐王氏、懷寧王氏、懷寧柘澗山王氏、潛山潛陽琅邪王氏。

福建省:福建開閩忠懿王氏、閩侯西清王氏、同安珩厝王氏、同安灌口王氏、安溪柑園田尾王氏、安溪樹林鎮山子腳溪埔王氏、安溪岩嶺山王氏、浦城深溪義門王氏。

江西省:萍鄉萍派王氏、萍鄉小庫村王氏、萍鄉昭萍王氏、婺源武口王氏、婺源新安武口王氏、婺南中雲王氏、婺南雲川王氏、婺源金源山頭王氏、婺源雙山王氏、萬載王氏、萬載南田王氏、奉新新吳王氏、臨川三公王氏。

山東省:淄博淄川縣豐泉鄉王氏、淄博淄川王氏、淄博顏山王氏、桓台王氏、桓台大槐王氏、桓台新城王氏、昌邑王氏、高密王氏、諸城王氏、煙台王氏、文登王氏、萊陽王氏、棲霞王氏、黃縣芝陽王氏、黃縣太原王氏、黃縣城內王氏、金鄉王氏、濱縣王氏、無棣王氏、冠縣館陶王氏、臨沭王氏。

河南省:開封大梁王氏、修武後馬作王氏、湯陰王氏、柘城王氏、西華王氏、太康王氏、郟縣王氏、禹縣角山王氏、西平王氏、光山王氏、南陽王氏、嵩縣王氏。

湖北省:新洲王氏、孝感王氏、漢川王氏、黃岡王氏、紅安王氏、崇陽王氏、石首王氏、枝江縣安福寺王氏。

湖南省:湖南王氏、寧鄉湘鄉安化王氏、長沙奎山王氏、長沙澗湖塘王氏、寧鄉寧邑王氏、寧鄉楚南溈寧東湖王氏、寧鄉大沖王氏、湘潭王氏、湘潭衡湘王氏、湘潭中湘山塘王氏、湘潭中湘留田王氏、湘潭石浦王氏、湘潭中湘三界王氏、湘潭泉沖王氏、湘鄉同德王氏、湘鄉上湘品泉王管王氏、湘鄉安樂王氏、湘鄉上湘城南王氏、湘鄉山濤王氏、湘鄉荊藪王氏、衡陽王氏、衡陽漁溪王氏、岳陽王氏、湘陰王氏、永興高倉王氏、桂陽王氏、桂陽燕溪王氏、東安王氏、武岡王氏、灃縣王氏、沅江王氏、安化永樂王氏、永順龍塔王氏、沅江復興垸王氏。

廣東省:廣東王氏、新豐王氏、饒平王氏、東莞圓沙王氏、東莞鰲台王氏、東莞王氏。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王氏、博白王氏。

四川省:成都王氏、蒲江王氏、蜀西崇陽王氏、長壽王氏、瀘州王氏、瀘縣王氏、合江王氏、綿陽王氏、內江王氏、內江龍橋王氏、簡陽王氏、仁壽王氏、洪雅王氏、高縣王氏、儀隴王氏、宣漢王氏。

雲南省:鎮彝威王氏、晉寧王氏、鎮雄王氏、大理洱源王氏。

陝西省:鄂縣王氏、橫山中灣王氏。

台灣省:龍塘王氏。

王氏不僅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還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從東南亞至歐美,都可有王氏人物的活動足跡,其中不乏業績卓著的知名人物。

⑷ 呂氏家譜

山東省,呂氏家譜排列順序全部在這里.

呂氏共五大分支,屬二支(有記載,始祖、尚、望、賓),解放前直漢代常年戰爭,各族、各派紛爭,各有出錄(路數),都帶有個性,有些窮的沒文化的大多亂用,大多數輩收費,有的也不續了,所以各有各得說法,不利於和諧社會,所以推出譜表,供國內外後代使用,按道教一分三,萬物眾生,一字一輩,一字同音分三字,為同輩共用,(參與:1960年進入山東省委特別領導小組的呂建存、呂洪彪山東人大副主任,呂傳海檢察院檢查長,呂成茂濟南市經委主任/援朝老幹部、呂成功航天博士、呂成賓政府會議,寶亭公安警署、呂宗鵬校主任、呂明泉經營部經理。呂明才經理、呂成潤機場衛士、呂成東學士、呂本(明)旺北園管區書記)
經、永、思、庭、建(清代用輩分較亂)、傳、明、承(成)、宗、常、德、源、守、幸、廣、志、恆、祥、嘉、光、繼、世、旗、盛、安、忠、立、漢、國、存、春、澤、書、正、遠、太、吉、真、仁、處、金、童、宇、始、尊、蒙、公、著、向、卿、唐、時、慎、靜、肅、坤、畫、相、勉、恩、英、聖、濟、忱、佩、中、本、紀、彥、布、魯、晨、溫、釋、君、浩、達、俊、天、洞、士、博、才、來、運、瑞、雪、潤、冬、夏、楷、棟、行、長、慶、厚、理、傑、修、功、民、躍、兆、秉、富、懷、桂、紫、開、悟、啟、學、翰、文、亭、慧、統、華、珏、志、良、留、帥、泰、宮、龍、卧、寶、弘、堂、田、豐、昂、奧、寧
有關輩分差異與歷史、性格、觀點、文化與貴低,國內外通用

樓主: 明字輩後面是啟,但是承和啟是同一輩份的. 沒什麼區別,之前是啟,後人改為:承 .

⑸ 列舉一下中國封建社會主要的起義 戰爭 發生的時間 朝代 人物

秦朝 秦末農民起義 陳勝、吳廣 公元前年(秦二世元年)7月 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 ① 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攻佔陳縣,陳勝自立為王,建立張楚政權。

劉邦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8月 沛縣(今屬江蘇) ② 起義軍進攻滎陽及關中,直抵咸陽附近的戲(今陝西臨潼東)。秦將章邯率幾十萬大軍反撲。12月,陳勝被叛徒庄賈殺害。

項羽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9月 會稽(今屬蘇州市) ③ 公元前207年,項羽領導德起義軍在巨鹿消滅秦主力。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德起義軍攻佔咸陽,滅秦。經四年楚漢戰爭,項羽戰敗自殺。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政權。

西漢 西漢末年農民起義 王匡、王鳳 公元17年(天鳳五年) 綠林山(今屬湖北大洪山) ① 公元17年,王匡、王鳳在湖北綠林山起義;18年,樊崇領導赤眉軍在山東成昌大敗王莽軍。

② 23年,綠林軍在昆陽以八九千人擊潰號稱百萬的王莽軍。並乘勝攻入長安,推翻王莽政權。
樊崇 公元18年(天鳳五年) 莒縣(今屬山東)

③ 25年,豪強地主劉秀奪取農民勝利果實,建立了東漢政權。

東漢
黃巾軍起義 張角 184年(靈帝中平元年)2月 洛陽 ① 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利用「太平道」把幾十萬農民組織成三十六「方」。宣傳「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張角和弟子秘密約定在甲子年(184年)三月五日,各地同時起義。由於叛徒告密,提前於當年二月起義。
起義軍多次打敗敵人進攻,不幸張角病死。在東漢官軍和各地豪強地主武裝聯合鎮壓下,經過幾個月戰斗,主力黃巾軍失敗,但各地起義軍仍堅持戰斗三十多年。在黃巾起義打擊下,東漢政權瓦解了。
② 起義迅速攻佔河北許多郡縣,黃河南北和長江流域,人民紛紛起義響應。起義軍包圍洛陽,屢次打敗東漢官軍。起義軍頭包黃色頭巾,故稱「黃巾軍」。
③ 起義軍多次打敗敵人進攻,不幸張角病死。在東漢官軍和各地豪強地主武裝聯合鎮壓下,經過幾個月戰斗,主力黃巾軍失敗,但各地起義軍仍堅持戰斗三十多年。在黃巾起義打擊下,東漢政權瓦解了。

西晉

西晉末年流民起義 李特 301年(惠帝永寧元年) 綿竹(今屬四川) ① 流民推舉巴氐人李特為首領,在四川綿竹起義,屢敗官兵,各地流民起義紛紛響應。

張昌 303年(惠帝太安二年) 安陸石岩山(今屬湖北安陸) ② 李特犧牲後,各地流民起義延續了幾十年,這些起義先後被鎮壓。但西晉統治階級也在流民起義打擊下搖搖欲墜。

東晉

東晉農民起義 孫恩 399年(東晉安帝隆安三年) 海島 ① 孫恩在海島領導起義,攻破上虞(今浙江上虞),殺縣令,聲勢大振。八郡農民紛紛響應。孫恩自稱征東大將軍,率起義三次渡海登陸,與東晉軍作戰,最後一次不幸失利,孫恩投海自殺。
② 孫恩起義失敗後,余眾數千人由其妹夫盧循率領繼續戰斗。攻佔番禺,自稱平西將軍,建立農民政權。
盧循 403年(東晉安帝元興二年) 海島
③ 起義軍趁劉裕北伐南燕之機,分兩路北伐,打敗晉軍,直逼建康(南京西北),劉裕滅燕後,急速回援建康,後盧循為劉裕所敗,赴水而死,農民起義失敗,這次起義堅持斗爭12年,遍及東晉全境,基本上動搖了東晉統治。
南北朝 北魏北方各族人民大起義 破六韓拔陵 523年(孝明帝正光四年) 沃野鎮(今內蒙古五原東北) ① 匈奴人破六韓拔陵領導北部邊鎮軍民在沃野鎮起義,屢敗官軍。兩年後,由於寡不敵眾,起義失敗。
葛榮 525年(孝明帝孝昌元年) 定州左人城 ② 525年,河北各族人民在上谷(今北京延慶)起義。528年後,逐漸集中在葛榮領導下,發展到幾十萬人,由於領導輕敵,兵力分散,起義慘遭失敗,葛榮被俘犧牲。但起義沉重打擊了鮮卑貴族,掃盪了漢族地主勢力,動搖了北魏統治,在戰斗中加深了各族人民了解,促進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隋朝

隋末農民起義
王薄
翟讓
李密
竇建德
杜伏威
611年(隋煬帝大業七年) 長白山(今山東章丘境內) ① 611年,王薄在山東長白山起義,各地響應,匯成三支:李密、翟讓的瓦崗軍;竇建德的河北起義軍和杜伏威的江淮起義軍。
② 616年,瓦崗軍在滎陽大敗隋軍,第二年,佔領興洛倉,開倉散糧,擴大隊伍。
③ 618年3月,隋煬帝在江都被部下宇文化及殺死,隋滅亡。
④ 618年5月,李淵奪取農民起義勝利果實,在長安建立唐朝。

唐朝

唐末農民起義 裘甫 859年(宣宗大中十三年) 浙東 ① 859年,浙江裘甫領導起義,起義軍以剡縣為中心,建立農民政權,歷時8個月,起義失敗。 龐勛 868年(懿宗咸通九年) 桂林 ② 868年,龐勛領導的桂林戍兵起義,隊伍發展到20萬人。勝利的形勢使龐勛驕傲起來,影響了軍心,削弱了力量,再加上唐軍三面進攻和內部將領叛變投唐,龐勛壯烈戰死,起義軍被鎮壓下去。
王仙芝 875年(僖宗乾符元年)初 長垣(今屬河南) ③ 875年初,王仙芝在河南長垣起義,878年2月王仙芝兵敗被殺。
黃巢 875年(僖宗乾符元年)6月 冤句(今屬山東曹縣) ④ 875年6月,黃巢率眾在冤句響應起義,起義軍採取「避實擊虛」的方針,展開流動作戰,入安徽、浙江,攻佔廣州。後又渡過長江、淮河,轉戰各地,攻佔洛陽,長安建立「大齊」國,鎮壓大貴族、大官僚。
唐僖宗逃到四川,集中殘軍和地方武裝反撲。黃巢部將投敵,884年6月,黃巢在泰山兵敗自殺,余部繼續戰斗多年後,才最後失敗。

北 宋

北宋農民起義 王小波 993年(太宗淳化四年)春 青城(四川灌縣南) ① 993年,王小波、李順在四川青城起義,提出「均貧富」口號;第二年,佔領成都,建立大蜀政權,控制四川部分地區,堅持斗爭到995年春,最後失敗。
李順 993年(太宗淳化四年)12月 青城

宋江 1119年(宣和元年) 梁山泊(今山東梁山) ② 1119年,宋江在北方領導人民起義,起義軍在河北、山東、河南一帶沉重打擊了北宋軍隊,由於北宋統治階級殘酷鎮壓,1121年夏,起義軍失敗。
方臘 1120年(徽宗宣和二年)10月9日 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 ③ 1120年10月,方臘在浙江睦州起義。起義連破浙江、安徽、江西一帶六州五十二縣,殺死貪官污吏。後由於糧食和武器缺乏,退到睦州青溪縣的岩洞,最後失敗。
南宋 南宋農民起義 鍾相、楊幺 1130年(高宗建炎四年)2月17日 湖南洞庭湖一帶 鍾相、楊幺1130年2月在湖南洞庭湖一帶起義,提出「等貴賤,均貧富」的口號,建立「大楚」政權,1135年6月楊幺被俘,慘遭殺害,起義失敗。

元朝

元末農民起義 劉福通
韓山童
朱元璋

1351年(順帝至正十一年)1月 潁州(今安徽阜陽) ① 劉福通、韓山童在黃河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帶醞釀起義。由於泄密,韓山童遇害,劉福通於1351年5月在安徽潁州起義。徐壽輝、郭子興及張士誠等起義響應。劉福通領導的起義軍,迅速發展到幾十萬人。他們因頭裹紅巾,故稱紅巾軍。1355年(至正十五年)2月,劉福通在亳州建立政權,國號「宋」。徐壽輝建立天完農民政權。各地起義軍摧毀元的地方政權,捕殺官僚地主,廢除租稅徭役,開倉救濟貧民。但在官兵和地主武裝聯合進攻下,由於起義軍缺乏統一指揮,力量分散。1363年,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失敗。
② 朱元璋利用農民戰爭的力量,消滅了割據勢力,統一長江中下游,於1368年滅元朝,建立了明朝。

明朝

葛賢抗稅起義 葛賢 1601年(萬曆二十九年)6月初 蘇州 ① 為了抗議苛捐雜稅,在明朝後期,有幾十個城市爆發了城市人民反稅監的斗爭,這是資本主義萌芽在政治上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的新現象。1601年初,蘇州機工在葛賢的領導下,包圍稅署,打死稅吏,嚇得稅監逃跑。由於許多城市人民的斗爭,明政府被迫撤回全部稅監。

明末農民起義 高迎祥
李自成
張獻忠
1628年(崇禎元年) 陝西
安塞
蘇州

② 1628年陝西北部(安塞)農民起義,各地響應,涌現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領袖。1635年,起義軍十三家七十二營的首領在河南滎陽開會。打破官兵圍剿計劃。
③ 1636年,高迎祥犧牲後,李自成為闖王。轉戰陝西、甘肅、四川、湖北、河南一帶。張獻忠活動於湖北、四川一帶。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口號,受到城鄉人民的擁護。1643年,在襄陽建立政權,第二年初,定國號為「大順」。
④ 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朝滅亡。不久,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在滿漢地主聯合鎮壓下失敗。
⑤ 1644年,張獻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後清兵入四川,張獻忠犧牲。李自成、張獻忠犧牲後,起義軍繼續堅持抗清二十多年。

清朝

苗民起義 石柳鄧 1795年(乾隆六十年)2月 貴州銅仁府(今貴州銅仁縣) 1795年正月,銅仁府石柳鄧首先領導苗民起義,接著各寨苗民響應。苗民起義雖然時間長,對清統治者嚴重打擊,但力量分散,缺乏統一領導,終被清政府殘酷鎮壓下去。
白蓮教起義 王聰兒 1796年(嘉慶元年)正月 湖北荊州 1796年正月,湖北荊州一帶白蓮教首先起義,附近流民紛紛響應。白蓮教起義的女英雄王聰兒被推為襄陽起義軍的首領。起義軍轉戰湖北、陝西、四川一帶。勢力發展到幾十萬人,堅持斗爭九年。清政府用了一億多兩白銀和軍費,消耗了大量兵力,才把這次起義鎮壓下去。
天理教起義 林清
李文全
1813年(嘉慶十八年) 河北大興縣
河南滑縣

1813年,在河南、山東、河北地區的白蓮教起義失敗後不久,又爆發了天理教起義,領導人林清、李文全,同河北、山東其他天理教首領約定在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同時起義,攻佔北京,不久起義機密泄露,起義軍與清軍戰斗,因勢力單薄,退出皇宮,起義失敗。
小刀會起義 劉麗川 1853年(咸豐三年)9月 上海 上海小刀會於1853年9月在劉麗川領導下起義,佔領上海縣及附近各縣,到1855年2月,在清軍和英法侵略武裝的聯合鎮壓下失敗。 天地會起義 陳開
李文茂
1854年(咸豐四年)7月 廣東佛山鎮 1854年7月廣東天地會首領陳開率眾在佛山起義,李文茂響應。在短短二三個月內,起義軍就攻克府、縣、州城四十餘座,並圍攻廣州城長達半年之久,使中外反動勢力十分驚恐不安。1855年6月攻下潯州府(今桂平)建立「大成」國。其後大成國起義軍攻佔府州縣城數十座,發展到數十萬人,一度控制了大半個廣西。1861年,由於兵力分散,缺乏統一領導,起義失敗。
捻軍起義 張樂行 1855年(咸豐五年)8月 安徽蒙城雉河集 捻軍是有北方農民秘密組織發展而來的,活躍在安徽、河南、山東西南和江蘇北部一帶,以破產農民、遊民等為主要成份。 1853年捻黨首領會集於安徽蒙城雉河集(今渦陽)推張樂行為盟主,開始有統一的指揮領導,稱捻軍。太平天國失敗後,捻軍成為北方農民反清斗爭的主力。捻軍和太平軍余部聯合作戰,一直堅持到1868年。
苗民起義 張秀眉
李文學
杜文秀
1855年(咸豐五年)
1856年(咸豐六年)
貴州
雲南哀牢山

1855年,貴州苗民在張秀眉領導下起義,漢、布依、侗等族人民紛紛參加。1856年,雲南哀牢山區彝族人民在李文學領導下起義。同年,杜文秀領導回民起義,攻克大理,建立政權。各地各族人民的反清斗爭,由於沒有統一的領導,結果在清軍殘酷鎮壓下,先後失敗。

太平天國革命運動 洪秀全 1851年(咸豐元年)1月 金田村(今廣西桂平境內) 1843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1851年1月1日在金田村起義,9月佔領永安,分封諸王。1853年3月佔領南京,改為天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發動北伐、西征。捻軍、小刀會起義響應,形成第一次革命高潮。

1856年9月1日楊韋事變,韋昌輝叛亂,石達開分裂,力量削弱。後期陳玉成、李秀成、洪仁?胂婢?蕉罰?1年安慶失陷。在中外反動派聯合鎮壓下,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失敗。

⑹ 姓氏"王"的由來

王姓起源
王姓來源主要有五種: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構成王氏主體的三支姬姓族派:

1.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

《通志.氏族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畢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時,他被封於畢(今陝西咸陽西北),為公爵,故史稱為畢公高。春秋時,其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晉,為司徒,並被分封於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公元前225年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後,也都被稱為王家。

姬姓在先秦時期是著姓、大姓,武王滅商後,延續三個半世紀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記載的後稷。傳說後稷的母親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見一個巨大的人的腳印,她感到很好奇,因為她從來沒見過這么巨大的腳印。她走過去,踩在那個巨大的腳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腳大多少。誰知這一踩就懷了孕,後來居然生下一個男孩。姜原以為這個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讓過往的牛馬把他踩死。不料牛馬見了這個孩子全都繞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裡,但她走到哪裡哪裡都有人,又沒扔成。最後姜原來到一條水渠旁,當時正值冬天,渠水結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凍死。就在這時候,又飛來一隻大鳥,它卧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護翼溫暖著這個孩子。姜原以為這個孩子有神靈保護,不是個普通的人,就放棄了把他拋棄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撫養成人。因為當初這個孩子曾經被拋棄,所以這個孩子名字就叫棄。

棄因為善種五穀,在帝堯時被舉為農師。舜繼位後,又把他封在邰(今陝西武功縣西南),號為後稷,賜姓為姬。

後稷以後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個名叫公劉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發展起來。這時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劉以後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個名叫古公(顫-頁)父的人。在那個時候,當地戎狄之人經常侵擾姬姓部族,為了避免與他們發生沖突,古公(顫-頁)父便率領部族從豳(今陝西旬邑縣西南)遷徙到岐山(今陝西岐山縣東北)腳下。古公宣父帶領部族在這里建築城郭房屋,並建立了官僚機構管理部族事務,從而具備了國家的規模。

古公的孫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當時正值商紂王殘暴統治時期,姬昌大行仁德,禮賢下士,與之成了鮮明的對比。姬周的力量不斷發展,接連征服了周邊的一些小國,又把都城向東遷到了豐邑(今陝西長安縣西北灃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發的時候,終於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眾多,其中有一個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滅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發揮過重要作用。武王滅商後,舉行了莊重的進入商都的儀式,入城以後,姬高又奉命打開殷商的監獄,釋放出關押在那裡的百姓。接著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樂禮儀的機構。因此,當武王分封諸侯的時候,姬高被分封於畢(今陝西咸陽西北),所以又稱畢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臨死的時候,又把召公、畢公召來,讓他們輔佐太子釗。成王死,太子釗立,是為康王。

不知過了幾代,畢公高的後代們失去了封爵和封地,變成了平民,有的還跑到了少數民族居住區。只有他們因地而改的姓氏——畢。在春秋中期的時候,畢公高的後代中有一個叫畢萬的人來到了晉國,再一次使畢公高這一支姬姓家族興旺起來。當時晉國正是晉獻公在位,畢萬在晉獻公手下當差。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 661年),畢萬和趙夙一起統兵進攻霍、耿、魏三國,將它們滅掉。

畢萬因功被晉獻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縣北)地。從此,畢萬及其後代又以封地作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爭中,魏氏協助了晉室,卻也壯大了自己。最後終於導致了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滅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國始終是戰國七雄之一。魏國的最後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軍俘獲,魏國亡。魏國亡後的第4年,秦朝就統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孫們也分散到各地,被人們稱為王家。從此,他們便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

2.源於太子晉的王氏

太子晉是東周時一位頗有才華的王室貴族。據說有一次晉平公派叔譽入周覲見,太子晉的能言善辯令叔譽感到十分意外,回到晉國後,就對晉平公說:「靈王太子晉才15歲,竟如此厲害,我和他辯論,竟被他問得理屈詞窮。我們還是及早歸還先前侵佔的周王室的土地吧,否則我們就會大禍臨頭」。在一邊的師曠聽後很不服氣,他不相信一個15歲的孩子會有這么厲害,便要求到周廷與太子晉辯論。沒想到師曠見了太子晉後也被太子晉問倒。師曠是個盲人,他利用這個生理上的殘疾為自己找了個下台的台階。他說:「我是個盲人,看不見,只靠耳朵來了解外部世界。耳聞要比眼見的東西少多了,所以容易被問倒。」話雖這么說,師曠也確實領教了太子晉的厲害。

太子晉不但對來較量的使臣唇槍舌劍,對自己國家的事也據理力爭。周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兩條河流洪水泛濫,直接威脅著王宮的安全,周靈王打算用堵截的辦法阻住洪水,太子晉堅決反對,主張用疏導的辦法根本解決。尤其應該指出的是,太子晉從如何治水的問題中引申出如何治國的大問題,指出壅堵的辦法實際上是保自己於一時而使矛盾激化。他說:「王將防斗川以飾宮,是飾亂而佐斗也,其無乃章禍而遇傷乎?自我先王厲、宣、幽、平而貪天禍,至於今未弭。我又章之,懼長及子孫,王室其愈卑乎?」

太子晉是東周時一位具有太子身份而沒有能夠繼承王位的人。關於他沒繼承王位,有兩種說法:一種是他因為直言相諫而被廢掉了太子的身份;另一種說法是年幼早喪,失去了繼承王位的機會。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靈王太子晉因直諫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其後人由洛陽遷居於太原、琅邪,時人號稱王家,因以為氏。

3. 為周平王太孫赤之後

河東猗氏有王姓,為周平王太孫赤之後,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濁父先他而死,濁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後,赤繼承王位,但因勢力不如胞弟強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晉國。其子孫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為山西王氏。

二、是出自媯姓

為齊王田和的後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廢齊自立國君,將姜姓齊國改為田姓齊國,後齊國被秦國所滅,國滅後的齊國末帝齊王建居共(今河南輝縣),生有三子:異、桓、軫。異生子安。項羽反秦時被封為濟北王,項羽滅亡後,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孫為了紀念這一時的輝煌,從此便改姓王。此為河南壬氏。

媯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的虞舜。虞舜以虞為姓,是因為這個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於今天陝西省的南端蒲州、芮城、平陸一帶,境內有虞山,又是古虞國所在地。

當初,虞舜沒有被選為堯的接班人時,堯為了考察和培養他,把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他。虞舜與他的兩位夫人當時就住在媯水之濱。這條媯河就在今天山西永濟縣蒲州鎮南,它從歷山發源,向西流入黃河。所以舜的後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的名字為姓,為媯氏。

舜的母親死得早,他的父親瞽叟又娶了新妻,以後又與新妻生了個兒子名字叫象。瞽叟喜愛新妻及後子,對舜由親到疏,由疏到厭,由厭到恨,多次設計謀害他,欲把他置之死地。有一次,瞽叟讓舜去修理倉廩的頂部,當舜爬到頂部後,瞽叟卻在倉廩下放起火來,企圖把舜燒死。幸虧舜事先有所防備,他用兩只大竹笠護衛著自己,

舜從堯那裡以推舉的方式繼承了天下,他退位之前,又以推舉的方式把天下傳給了夏禹。夏禹因舜傳位之恩,把舜的長子商均分封在虞(今河南虞城縣北),從此媯姓的一支在這個地方代代生息繁衍。

經過夏、商兩朝,媯姓在媯水流域和虞國這兩個地方都得到了發展。到了商朝末期,由於西方姬姓周國的日益強盛,兩個地方的媯姓與周國的關系也漸漸密切起來。

媯水流域的媯姓與周國關系密切。在虞國的商均的後代,商朝末年也和西部的姬周有著密切的來往,一個叫遏父的媯姓人竟到了周國,作了陶正這樣的官,負責周國的陶器生產。周武王滅掉商朝以後,實行分封制度,受封的對象有3種人,一個是先聖先賢之後;一個是功臣謀士之後;一個是自家兄弟。作為先聖先賢,神農、黃帝、堯、禹的後代們都得到了封地和封爵,舜的後裔媯氏也不例外。武王找到了遏父的兒子媯滿,把他封在陳,爵位為公。陳國的國都在宛丘(今河南淮陽縣),媯滿因此被稱為胡公滿或陳胡公滿,成為媯姓的一支在河南淮陽地區的祖先。

陳國君主的位置傳了10代,換了15位,到了宣公杵臼時,國內發生了一次動亂。宣公即位後立禦寇為太子。後來,宣公的寵姬又生了兒子,名字叫款,深得宣公喜愛。宣公打算讓款作自己的繼承人,於是便殺掉了太子禦寇。禦寇有一個十分親近的人,名叫陳完,是陳厲公的兒子。禦寇被殺,陳完也在陳國呆不住了,便帶著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齊國。這時候,中國的歷史已經進入了春秋時期,齊國正值齊桓公在位,處於蒸蒸日上的強盛階段。齊桓公本打算讓陳完任卿相,陳完推辭。於是,便作了齊國的工正,主要負責齊國的器械生產。陳完一支在齊國落了戶,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陳改成了田。

在田完入齊約l70年以後,田完的後代田乞在自己的封邑內用大斗出、小斗收的辦法籠絡齊國人心,使得田氏宗族的勢力越來越強大,一些有遠見的人都說:「齊國之政恐怕最終要落到田氏手中。」在齊景公死後,田乞用強力殺死支持景公太子孺子荼的高昭子,趕跑了孺子荼的另一個支持者國惠子,最後殺死了孺子荼,立了景公另一個兒子齊悼公陽生,自己為齊相,掌握了齊國大權。又過了100多年,田乞的曾孫田和取代了齊康公,成為齊國的君主,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齊」事件。

在戰國時期,田氏統治下的齊國經歷了由昌盛到衰敗的過程,8代君主184年以後,齊王田建時期,齊國就被秦王嬴政橫掃六合的掃帚席捲進了統一的秦帝國版圖之中了。齊王田

建在亡國後被遷到河南共縣(今河南輝縣),他的兒子田升在秦末反秦風暴中被項羽封為濟北王。項羽稱霸僅僅4年就被劉邦打敗,隨著項羽的失敗,田升的濟北王爵位也不復存在。然而這短短數年的濟北王的待遇卻開了媯姓之王的先河,從此,田建的子孫後代便世世代代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了。

三、是出自子姓

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後。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為姓是從契開始的。傳說契的母親叫簡狄,是有城氏的女兒。有一次,簡狄與她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見天邊飛來一隻大鳥。那鳥在河邊下了一個蛋,正好離簡狄很近。簡狄便把那個鳥蛋撿起來吃了。說也奇怪,簡狄自從吃了那個鳥蛋以後,便懷了孕,經過十月懷胎,竟生下了一個男孩子,這個男孩子就是契。

契在堯的時候出生成長,並表現出過人的才幹。大禹治水成功,舜對他進行表彰的時候,大禹就說這里有稷、契、皋陶等人的功勞。於是,舜還專門下了命令,任契為司徒,讓他用父、母、兄、弟、兒子等倫理觀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今河南商丘縣南)地,賜姓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傳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13代孫湯的時候,經過了8次遷都,最後終於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定下了統治中心,成為與夏朝抗衡的一個強大的部落集團。

當時,夏朝已經走到了它的窮途末路,與夏朝成為鮮明對比的是,商王國正處在蒸蒸日上的發展時期。商王國的首領湯很會治國,湯還是一個仁義的君王,人們紛紛前來投奔他。在這離夏奔湯的人群中,有一個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湯治理國家的良輔。最後,湯向夏王朝發動了進攻,一舉打敗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亳(今河南偃師二里頭)定都,建立了商朝。 商王朝也時盛時衰地延續了500多年的時間,最後終於亡在第3)位君主紂王,比干是紂王的爺爺帝太丁的兒子,是商紂王的叔叔,當時他正擔任少師的職務。紂王如此昏庸,人們紛紛離去,紂王的兄弟微子走了,另一個兄弟箕子也裝起瘋來。而比干卻下決心勸諫紂王改弦更張。他見到紂王,對他進行了苦口婆心的勸說。紂王不聽,比干就不走,一連在宮中勸了3天。最後把紂王說得不耐煩了,他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如此。」說完,便把比干剖腹挖心,活活殺死了。

據《通志,民族略》所載,殷商王子比干(紂王的叔父),因屢次勸諫紂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殺後,葬在當時的國都朝歌(今河南衛輝市北)附近,他的子孫世代為他守陵,同時為了紀念他,便改以「王」為氏。

四、他族改姓或賜姓

1. 劉氏改姓王氏

西漢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國二年(10年)下詔說:「明德侯劉龔、率禮侯劉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獻天符,或貢昌言,或捕告反虜,厥功茂焉。諸劉與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罷,賜姓曰王」。

五代時,幽州人劉去非追隨劉守奇在後梁政權中任河陽行軍司馬。李存勖攻破後梁河、洛地區,劉去非便投奔了後梁荊南兵馬留後高季興,成為高季興的心腹。後唐建立後,高季興表示歸順,曾被後唐任為兼中書令。高季興始終與後唐李存勖貌合神離,劉去非因與李存勖曾作過對,為保護自己也改姓為王,叫王保義了。

2. 劉氏改姓王氏

北朝時,西域胡人支頹褥遷居到新豐(今陝西臨潼縣東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帶著兒子支收又嫁給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改姓王,他的兒子就是隋朝末年一度稱帝的王世充。

3.謝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長汀縣)經歷王得仁,其家本姓謝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樹榮所作《王謝世表序》中說:「吾族本系,出晉從事中郎謝萬石後。梁天監中,景滌公諱覺官吳興太守,因家焉,世為吳興謝氏。建明初,忠烈公諱貴為北平指揮使,與張丙、張信同受建文密詔,監察燕王。張信密與燕棣通款,燕棣偽稱疾嗾,信約張丙與忠烈公往偵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難兵起,夷族令嚴,忠烈公幼子公權襲外家姓獲免。

4.孫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鶚本來姓楊,大理評事王大崇本來姓孫,都改姓王。

五、少數民族改姓王氏

1. 鮮卑族可頻氏 北魏孝文帝時把國都從代北平城遷到這里,很多代北鮮卑人也跟隨到了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死後也要埋在洛陽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為漢姓。可頻氏改威王氏。

2. 羌族鉗耳氏

《魏書》卷九十四《宦官.王遇傳》說:「王遇,自慶時,本名他惡,馮翊李潤鎮羌也。與雷、黨、不蒙俱為羌中強族。自雲其先姓王,後改氏鉗耳,世宗時復改為王焉。自晉世以來,恆為渠長」。

羌族鉗耳氏 隋唐之際的鉗耳宗、鉗耳干兄弟。他們兩個在隋煬帝大業年間「以王後兄弟並改姓王氏。」鉗耳兄弟成為王後的兄弟是從隋煬帝的皇後蕭氏論起的。蕭氏的從妹曾嫁給羌人鉗耳氏,按輩份,可能鉗耳兄弟與蕭皇後同輩。

3.高麗人

營州地區的高麗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時屢見不鮮。《周書》卷二十《王盟傳》記載:「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後之兄也。其先樂浪人」。引日唐書》卷一百一十《王思禮傳》記載:「王思禮,營州城傍高麗人也」。同書卷一百六《王毛仲傳》也說,霍國公王毛仲「本高麗人也」。王毛仲是不是營州地區的高麗人不得而知,但他為高麗人改姓王氏則確定無疑。

4.回紇人

安東都護府是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設置的,在歸屬安東都護府的回紇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紇大姓之一。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東都護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個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的帳下,被李寶臣的裨將王武俊收為養子,從此改姓王氏。

5.匈奴族

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戰國時期就在燕、趙、秦以北地區游牧。秦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之間既有兵戎相見的戰爭,也有溫情脈脈的和親。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發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漢朝,形成了匈奴與中原漢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國西晉十六國時期,大批匈奴人進一步南進中原,並先後建立過幾個政權。匈奴人進入中原,在與漢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6.契丹族

據《新唐書》、引日唐書》記載,前面所說的回紇人王廷湊的養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親、兒子、孫子、曾孫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時期都地位顯貴。至兩宗時期,契丹人建立遼國,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7.女真族

女真族曾在兩宋時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顏氏在金亡國後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誌》載:王思孝的祖先出於金宗室完顏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縣)。王思孝的父親完顏遠任金統軍使。思孝年幼時便逢喪亂,流居大名、濮陽等地,改姓王氏。

8.蒙古人、滿族人宋朝以後,先後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長期與漢人接觸過程中,不少蒙族人、滿族人也改姓王氏。

介紹文件
王姓遷徙史
王姓遷徙史

王姓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河南北部的衛輝一帶,並以山西、山東、河南省境為其繁衍地區。

漢至晉時,王姓得到了迅速發展,出現了太原、琅邪兩大郡望,但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西晉時講究土族門第,王氏被列為北方四大士族崔、盧、王、謝之一。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隋唐。

自西晉耒年,王姓開始自中原大舉南遷,相繼在今長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蘇、浙江等地定居下來。

隋唐五代時期,王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並且向東南沿海或西南地區遷徙。如唐末王潮、王審知兩兄弟率兵入閩,被稱為開閩王氏,其後多分布於福建、廣東、浙江等地。

宋代,王姓的繁衍遷徙又有了新的發展,三槐王氏迅速崛起,世代顯貴,最終發展成為北宋除皇室以外最為顯赫的家族之一。宋代以後,王姓遍及全國各地。

家譜
家譜文件
家譜文件
王姓家譜介紹
王姓家譜介紹

修譜

南北朝時就興起了譜牒之學,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譜已經亡佚。今天藏於全國各地圖書館以及個人手中的王姓家譜族譜,絕大部分為近代以後重修和續修的,因此,這些家譜族譜應歸於近現代文獻中。

家譜的內容

現存的王姓家譜、族譜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屬於私修譜牒。私修譜牒盛行於宋代。至清代以後的家譜族譜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

家譜文件
王姓家譜文獻目錄
王姓家譜文獻目錄

《東沙王氏支譜.家規》

《三槐堂王氏族譜》

《綺山東沙王氏支譜》

《義烏南陵王氏宗譜》

《潤州王氏族譜》

《鳳林王氏宗譜》

《贛榆王氏家譜》 江蘇贛榆縣金山鄉保存

《王氏族譜》 四川珙縣下羅鄉五星村保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緒四年刊印

《王氏家譜》 河北青縣陳嘴鄉吳辛庄保存 寫本。

《王謝世家》 明天啟二年刊刻的30卷現 美國

《王氏通譜》 清光緒二十年槐政堂 活字本 日本

家譜文件
王姓字輩
王姓字輩

《義烏南陵王氏宗譜》規定的字輩:

十六世到三十五世:宣振常充,仁義禮讓,文行忠信,善積慶遠,學勤業隆。

三十六世到七十六世:晉萃理貫通,乾坤道圓凈。愛竹風節高,植槐枝秀挺。芝蘭生庭階,裘圖爭輝映。地久並天長,似續斯與並。

《潤州王氏族譜》中議定的族人必須遵守的排行字為:

洪勛振立,世德克昌,紹承先志,永錫嘉祥。

《鳳林王氏宗譜》咸豐年間定的排行字是:

創業鳳林,勛績立敬,存誠著賢聲。同治年間修的宗譜排行字為:文章華國妥先靈,忠孝世家啟後人。

光緒年間修的宗譜排行為:烏邑發祥綿世澤,鳳林創業振家聲。
圖片
Image

Image

典故趣事: 王允設計殺董卓 王珪進諫

⑺ 王氏尋根

我所能查到資料中,似乎沒有像你說的這樣排輩的。所以沒法給你很准確的答案。下面是一些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王姓起源

王(Wáng)姓源出有六:
1、出自媯姓,為齊王田力的後代,以王族稱謂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記載,相傳為古帝虞舜之後媯滿被周武王封於陳,傳至公子完,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裔孫田和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齊被滅後,其後人以王族身份改「媯」姓為「王」姓,稱為王氏。
2、出自子姓,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後,以爵號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商紂時王子比干之後,比干被殺後,其子孫為了紀念他,以王子爵號改「子」姓為「王」姓,形成了別一支王氏。
3、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以王族爵號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因本來是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又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庶民,遷居於琅琊(今山東省),世人稱其為「王」家,其後亦以「王」為姓,稱為王氏。
4、秦滅六國後,各國王族避難散居,至漢朝初年紛紛易姓為「王」氏。
5、出自賜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戰國燕王丹的玄孫嘉被王莽賜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6、出自北方少數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據《通志·氏族略》和《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
① 南北朝時,西魏鮮卑族復姓可頻氏,亦改為王氏。
② 古高麗國君有王氏。
③ 西鉗耳族有王氏。
王姓有諸多家族,據《廣韻》記載,王氏家族較為著名的有二十一處,其中尤以太原(今山西)和琅琊(今山東省)兩地最為顯著。
得姓始祖:太子晉。其名晉,字子喬,系周靈王太子,約出生於公元前五六五年,卒於公元前五四九年,壽不過十六歲,但聰明早慧,幼有成德。周靈王二十二年,洛陽附近水害成災,威逼王宮,靈王擬擁土圍宮,排水至村落、田園,太子晉提出應疏通河道,既解救王宮,又能保護村民和莊稼,未被採納,由於其一再據理力爭,被周靈王一怒之下貶為庶民,但太子晉之德舉卻名聲遠揚。其子宗敬後擔任司徒,時人因他是太子晉之後,便稱他為「王家」,之後歷代相傳,「王」也就演變成為他及其子孫後代的姓氏。在山西太原晉祠修建的「子喬祠」就是對王姓始祖子喬的紀念。

■王姓遷徙史和遷徙分布

王姓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河南北部的衛輝一帶,並以山西、山東、河南省境為其繁衍地區。
漢至晉時,王姓得到了迅速發展,出現了太原、琅邪兩大郡望,但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西晉時講究土族門第,王氏被列為北方四大士族崔、盧、王、謝之一。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隋唐。
自西晉耒年,王姓開始自中原大舉南遷,相繼在今長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蘇、浙江等地定居下來。
隋唐五代時期,王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並且向東南沿海或西南地區遷徙。如唐末王潮、王審知兩兄弟率兵入閩,被稱為開閩王氏,其後多分布於福建、廣東、浙江等地。
宋代,王姓的繁衍遷徙又有了新的發展,三槐王氏迅速崛起,世代顯貴,最終發展成為北宋除皇室以外最為顯赫的家族之一。宋代以後,王姓遍及全國各地。

王姓在秦漢時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縣、蒲縣、平陸、河南開封、虞城、淮縣,陝西咸陽,山東淄博等地,而子姓為王的後裔則由河南衛輝遷至今甘肅天水、山東東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兩漢時期,開始出現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漢諫議大夫王吉為開基祖;太原王姓,以東漢徵士王霸為開基祖,分為晉陽支(以三國魏司空王昶開基),祁縣支(以三國王允為開基)。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少數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而琅琊王姓的後裔王導和王敦兄弟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時稱「王與(司)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縣支在司馬懿專權時遭受滅頂之災。隋滅陳時,原仕於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別遷於關中、河北、河東等地。唐末時,琅邪王姓的後裔王潮和王審知兄弟南遷福建,建立閩國,由此,王審知被譽為「開閩第一人」。北宋滅後,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陽〈今河南省浚縣〉令王言為開基祖)的不少人遷居江浙一帶,尤以江蘇崑山一支賢才輩出,成為望族。元末戰亂和明末張獻忠屠川造成人口銳減,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運動,同時明太祖朱元璋強令山西人外遷,在洪洞大槐樹集結的山西人被分別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甘肅等地。於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區有了更為廣泛的分布。另外,開閩王姓漂洋過海,揚帆南洋。著名湘潭王姓源於太原王姓,長沙王源於江南上亢王姓。海寧王氏即清末學者王國維所在的家族。王姓南北分布不平衡,長江以北地區,約佔北方漢族人口的百分之八點八,為第一大姓,而南方地區,僅佔百分之四點五,為第四大姓,在全國漢族中,以內蒙古王姓的比例最高,廣東最低。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位的大姓,擁有人口近一億,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四。

■王姓家譜介紹

修譜
南北朝時就興起了譜牒之學,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譜已經亡佚。今天藏於全國各地圖書館以及個人手中的王姓家譜族譜,絕大部分為近代以後重修和續修的,因此,這些家譜族譜應歸於近現代文獻中。

家譜的內容
現存的王姓家譜、族譜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屬於私修譜牒。私修譜牒盛行於宋代。至清代以後的家譜族譜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

王姓家譜文獻目錄
《東沙王氏支譜·家規》
《三槐堂王氏族譜》
《綺山東沙王氏支譜》
《義烏南陵王氏宗譜》
《潤州王氏族譜》
《鳳林王氏宗譜》
《贛榆王氏家譜》 江蘇贛榆縣金山鄉保存
《王氏族譜》 四川珙縣下羅鄉五星村保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緒四年刊印
《王氏家譜》 河北青縣陳嘴鄉吳辛庄保存 寫本。
《王謝世家》 明天啟二年刊刻的30卷現 美國
《王氏通譜》 清光緒二十年槐政堂 活字本 日本

■王姓字輩

《義烏南陵王氏宗譜》規定的字輩:
十六世到三十五世:宣振常充,仁義禮讓,文行忠信,善積慶遠,學勤業隆。
三十六世到七十六世:晉萃理貫通,乾坤道圓凈。愛竹風節高,植槐枝秀挺。芝蘭生庭階,裘圖爭輝映。地久並天長,似續斯與並。

《潤州王氏族譜》中議定的族人必須遵守的排行字為:
洪勛振立,世德克昌,紹承先志,永錫嘉祥。

《鳳林王氏宗譜》咸豐年間定的排行字是:
創業鳳林,勛績立敬,存誠著賢聲。
同治年間修的宗譜排行字為:
文章華國妥先靈,忠孝世家啟後人。
光緒年間修的宗譜排行為:
烏邑發祥綿世澤,鳳林創業振家聲。

■歷史名人

王 詡:戰國蘇秦、張儀的老師,人稱「鬼谷先生」。常入雲夢山采葯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鬼穀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曾隱居雲蒙山水簾洞箸《鬼穀子》書三卷, 流傳於世。
王 翦:秦代名將,佐秦始皇掃平六國。頻陽(今陝西省富平)人,為秦始皇平定趙、燕、蘇、荊諸地,立下赫赫戰功。
王 充:會稽上虞(今浙江省)人。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是一位無神論者。著有《論衡》。
王 勃: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人,著名文學家,為「初唐四傑」之一。其成就最高以一篇《騰王閣序》露絕世才華,惜英年早逝。
王 維:太原祁(山西省祁縣)人,唐朝著名詩人,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美譽,有《輞川集》問世。
王 冕:字元章(1310-1359),諸暨(今浙江省紹興)人,元代詩人、畫家。元末文壇有影響的詩人,又是畫壇上以畫墨梅開創寫意新風的花鳥畫家。他的詩常流露出對元朝統治的憤懣情緒,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懷,自認喜寫「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視當時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會稽九里山,自築「梅花屋」,種粟養魚,以清貧生活了其餘生。
王 暈:字石谷,號耕煙山人、烏目山人、清暉主人,江蘇省常熟人,著名畫家,王鑒弟子。與工時敏、王鑒、王原祁合稱 「四王」,加吳歷、惲壽平,亦稱「清初六家」。在清初畫壇上居主流地 位。所作以仿古為多,功力深厚, 熔鑄南北畫派於一爐。弟子很多, 稱「虞山派」,以楊晉較著名,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近現代的山水畫。 傳世作品有《仿曹雲西山水圖》、 《平林散牧、桃花源圖》、《重江疊 嶂圖》、《元人高韻圖》和《康熙南 巡圖》等。
王昭君:西漢元帝時宮女,為人正直賢貞,因不願賄賂畫工毛延壽,入宮數年不見帝,竟寧元年請嫁出塞,與匈奴和親。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山東省琅琊臨沂人,獨創圓轉流利的書法風格,人稱其書法「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在中國書法史被後人奉為「書聖」,與王獻之並稱為「二王」。
王獻之:字子敬,小字官奴,東晉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人。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過州主簿、秘書郎、長史,累遷建武將軍、吳興太守,征拜中書令,故人稱「大令」。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人。他主張「變風俗,立法度」實行變法。其散文以雄健峭拔著稱。現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周官新義》殘卷等。
王實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劇作家,作有雜劇十四種,除《西廂記》外,現存《麗春堂》、《破窯記》二種,另有《販茶船》、《芙蓉亭》各一折曲文。其最傑出的作品《西廂記》,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王世貞: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江蘇太倉人,明中葉後七子之一,著述頗豐,其中作品有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著有詩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續稿》、《讀書後》等。
王夫之:字而農(1619-1692),號姜齋,世稱船山先生,湖南省衡陽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明崇禎十五年中鄉舉。清軍下湖南,與管嗣裘等於衡山起兵抗擊,事敗逃亡肇慶,任南明桂王政權行人司行人。因反對王化澄,幾陷大獄。又赴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落,式耜死,乃隱遁山林。從此,勤奮著述凡四十年。對天文、歷法、數學、輿地諸學均有研究,尤精經史、文學。其主要貢獻是在哲學上總結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的唯物主義。主要著作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張子正蒙注》、《黃書》、《讀通鑒論》等。鄧顯鶴等集刊為《船山遺書》。
王國維:字靜安,晚號觀堂,浙江省海寧人,近代國學大師,為近代博學通儒,功力之深,治學范圍之廣,對學術界影響之大,為近代以來所僅見,其《人間詞話》等作品影響深遠。
王若飛:貴州省安順人,他是革命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的重要領導人。1946年因飛機在山西省興縣黑茶山失事而逝世。

■郡望堂號

1、郡望
太原郡:戰國秦庄王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西南)。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司徒王允。
琅琊郡:秦始皇置。治所在琅琊,郡治相當於今山東省膠南諳城、臨沂、膠南一帶。
北海郡:漢景帝置。治所營陵,郡治相當於今山東省東部濰坊地區。
東海郡:秦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治所以郯(今山東省郯城北),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所。
高平郡,西晉泰始元年將原山陽郡改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南)。
京兆郡:三國魏時置郡,治所在首都長安(今陝西省長安縣)。此支王氏,出自姬姓畢公高之後。
天水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後。
東平郡:漢代置東平國,南朝宋改為郡。治所在無鹽,郡治相當於今山東省東平東、泰安一帶。
新蔡郡:晉惠帝置,從汝陰郡分出置郡。治所在河南省新蔡,郡治新蔡縣一帶。
新野郡:古置新野縣即今縣,西晉末置新野郡,治新野(治所在河南省新野縣)。北周時廢。
山陽郡:漢代山陽郡在今天山東省獨山湖周圍。東晉山陽郡在今天江蘇省清江、浦安一帶。
中山郡:漢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陳留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省開封東南)。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媯姓齊王建之孫安。
章武郡:西漢置縣,西晉至隋初置郡。治所在東平舒(今河北省大城縣一帶)。
東萊郡:漢代為東萊郡。晉為東萊國。南北朝為東萊、長廣郡。隋為萊州。治所在今山東省掖縣。
河東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靈王太子晉 及周平王太孫赤之後。
金城郡:西漢始置。治所在允吾(今甘肅省永靖西北)。郡治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永靖縣及蘭州市一帶
海漢郡:居延海漢稱居延澤,魏晉又稱西海,唐以後稱居延海。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
長沙郡:秦置郡,漢置長沙國,並在此築城,隋唐置潭。治所在臨湘(今湖南省長沙)。明清為長沙府治,直到民國,長沙歷經國、郡、州、府、廳治。
堂邑郡:春秋時為堂邑,晉代置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蘇省六合縣北)。
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洛陽市東北)。此支王氏,出自鮮卑族可頻氏王氏之後。
2、堂號
三槐堂:三槐堂的名稱則源於北宋初期魏國公王徹。王徹文才武略,風流倜儻,天下望以為相。然因其剛正不阿,難容於時,終不能遂志。他於是在家庭院中植下3棵槐樹,並立下誓言:日後吾子孫必有3公者。後來王徹的兒子王懿敏,孫子王鞏果然以賢能而身居高位。王徹植槐樹立志,以才德教育後代的家風為當時與王鞏相好的大文學家蘇軾推崇。蘇軾為王家作《三槐堂銘》。一時才以物顯,人以文傳,三槐堂之名聲傳遍華夏。
王姓的主要堂號有:「三槐堂」、「槐陰堂」等,其中「三槐堂」比較有名。

■宗族特徵

文人墨客,浩如煙海。王姓在歷史上,文人輩出,著述甚豐,信手拈來,俯拾皆是。各支王姓論字排輩次序分明。如安徽績溪王姓字行為:「玉大元祥兆,安邦維義誠,宏開能紹業,積德慶長春,俊傑輝光顯,家聲永茂庭,驊騮駒驥馬驌,龍鳳鹿孝麒麟,卜吉謙恆益,希賢智勇仁,儉勤忠信讓,均正適時平。」

■近現代王姓家族地域分布

北京市:宛平王氏、通縣宋家莊王氏。

天津市:天津王氏。

河北省:保定清苑王氏、灤縣王氏、新城王氏、撫寧王氏、滄縣王氏、臨漳王氏、寧晉王氏、陽原王氏、文安王氏、棗強王氏、滄州王氏。

山西省:靈石王氏、臨晉王氏、洪洞王氏。

遼寧省:本溪王氏。

上海市:上海王氏、嘉定王氏、南匯王氏、松江王氏。

江蘇省:三沙王氏、南京王氏、江寧上元蘇庄王氏、江寧閘頭王氏、溧水江左王氏、睢寧王氏、豐縣王氏、東海王氏、贛榆王氏、淮陰王氏、阜寧王氏、泰州王氏、江都王氏、泰興王氏、如皋王氏、海安王氏、鎮江潤東王氏、鎮江潤州開沙王氏、鎮江京江開沙王氏、鎮江沙州王氏、鎮江順江州王氏、鎮江京口順江王氏、鎮江金沙王氏、鎮江苦竹王氏、鎮江三槐王氏、丹陽雲陽包港王氏、句容王氏、常州王氏、句容曲句白陽王氏、常州毗陵王氏、常州瓦屑域霸王氏、常州延政鄭墅王氏、常州尹沙王氏、常州晉陵王氏、常州毗陵魏墅金台王氏、常州晉陵夾城王氏、武進王氏、金壇王氏、無錫王氏、無錫錫山王氏、江陰暨陽古竹王氏、江陰暨陽紫岩新湖王氏、江陰暨陽紫岩潭頭王氏、江陰暨陽襆峰王氏、江陰暨陽梓里王氏、江陰東沙古塘王氏、江陰東沙築塘王氏、江陰綺山東沙王氏、江陰暨陽鎖金王氏、宜興王氏、蘇州羌區王氏、常熟太原王氏、吳縣太原王氏、吳縣夏侯橋王氏、吳縣莫厘王氏、崑山王氏、吳江舜湖王氏、太倉王氏。

浙江省:浙東王氏、三橋王氏、浙江王氏、杭州王氏、杭州王氏、臨安漳溪王氏、蕭山王氏、蕭山芋王氏、蕭山新發王氏、蕭山縣車里庄王氏、蕭山西河王氏、蕭山廟後王氏、桐廬桐江王氏、淳安馬山王氏、鎮海東館王氏、鎮海蛟川王氏、鎮海五里牌王氏、鎮海新添廟橋王氏、餘姚姚江開元王氏、餘姚雙雁鄉王氏、餘姚官人宅王氏、餘姚蘭風王氏、餘姚上塘王氏、餘姚臧墅王氏、鄞縣王氏、鄞縣鄞江王氏、鄞縣唐堰王氏、鄞縣鄞東五都王氏、鄞縣四明梅江王氏、鄞縣橫溪王氏、鄞縣四明清源王氏、鄞縣王港王氏、鄞縣松下王氏、鄞縣鄞東下水王氏、鄞縣馬湖王氏、鄞縣桃源王氏、鄞縣蘭江王氏、鄞縣甲材王氏、慈溪王氏、慈溪花園王氏、奉化王氏、奉化箭嶺王氏、奉化桐坑王氏、奉化西錦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葛竹塘里田屋王氏、奉化連山桐溪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小萬竹王氏、奉化雙桂狀元坊王氏、象山舫前王氏、象山象西舫前王氏、象山沙岡王氏、象山丹城王氏、溫州東嘉英橋王氏、嘉興支橋王氏、嘉興新篁王氏、嘉善太原王氏、嘉善秀溪王氏、平湖當湖王氏、湖州吳興北濠王氏、湖州太原王氏、紹興石池王氏、紹興山陰釀川王氏、紹興山陰前梅王氏、紹興山陰天樂王氏、紹興山陰梅溪王氏、紹興山陰璜潭王氏、紹興新河王氏、紹興中南王氏、諸暨牛皋嶺下王氏、新昌琅邪王氏、新昌南屏王氏、新昌天姥王氏、新昌梅山王氏、上虞槎浦王氏、上虞達溪王氏、嵊縣金庭王氏、嵊縣琅邪王氏、嵊縣天姥官塘王氏、嵊縣剡邑王氏、嵊縣剡北靈芝鄉王氏、嵊縣剡南王氏、嵊縣剡溪王氏、嵊縣剡北棗樹灣王氏、嵊縣剡東王氏、嵊縣剡西石璜王氏、嵊縣東林王氏、金華王氏、金華赤松王氏、蘭溪江東王氏、蘭溪雙牌王氏、蘭溪平川王氏、蘭溪太原王氏、蘭溪荷龍里王氏、蘭溪慕源王氏、永康王氏、武義東湄王氏、東陽太原厚里王氏、東陽太原龍降王氏、義烏南陵王氏、義烏鳳林王氏、義烏鳳林蒲潭王氏、常山傅岩王氏、常山水南山兜王氏、常山龍峰王氏、常山虹橋王氏、常山芙蓉王氏、常山定陽王氏、常山湖峰王氏、常山金谷王氏、常山富足山王氏、常山毛良王氏、常山彭川王氏、常山橫山王氏、常山長川王氏、臨海蟾溪王氏、臨海北澗王氏、臨海嶺跟王氏、臨海西溪王氏、仙居岐山王氏、仙居樂安王氏、天台太原王氏、黃岩西橋王氏、黃岩南隅花廳王氏、黃岩柔橋王氏、遂昌王氏、縉雲五雲王氏、松陽花田畈王氏、松陽太原王氏、禮江王氏、箬溪中街王氏、寧溪中宅王氏。

安徽省:合肥王氏、蕪湖王氏、懷遠王氏、宿縣王氏、無為濡須王氏、涇縣東陽王氏、涇縣安吳王氏、涇縣金鼎王氏、涇縣柳溪王氏、徽州新安王氏、徽州厚川王氏、黃山王氏、休寧宣仁王氏、溪盤川王氏、溪廟子山王氏、歙縣澤富王氏、歙縣新安王氏、歙縣歙邑虹源王氏、祁門高塘鴻溪王氏、祁門祁邑苦竹王氏、祁門上箬琅邪王氏、桐城王氏、桐城東樓王氏、桐城桐川王氏、桐城皖桐王氏、懷寧王氏、懷寧柘澗山王氏、潛山潛陽琅邪王氏。

福建省:福建開閩忠懿王氏、閩侯西清王氏、同安珩厝王氏、同安灌口王氏、安溪柑園田尾王氏、安溪樹林鎮山子腳溪埔王氏、安溪岩嶺山王氏、浦城深溪義門王氏。

江西省:萍鄉萍派王氏、萍鄉小庫村王氏、萍鄉昭萍王氏、婺源武口王氏、婺源新安武口王氏、婺南中雲王氏、婺南雲川王氏、婺源金源山頭王氏、婺源雙山王氏、萬載王氏、萬載南田王氏、奉新新吳王氏、臨川三公王氏。

山東省:淄博淄川縣豐泉鄉王氏、淄博淄川王氏、淄博顏山王氏、桓台王氏、桓台大槐王氏、桓台新城王氏、昌邑王氏、高密王氏、諸城王氏、煙台王氏、文登王氏、萊陽王氏、棲霞王氏、黃縣芝陽王氏、黃縣太原王氏、黃縣城內王氏、金鄉王氏、濱縣王氏、無棣王氏、冠縣館陶王氏、臨沭王氏。

河南省:開封大梁王氏、修武後馬作王氏、湯陰王氏、柘城王氏、西華王氏、太康王氏、郟縣王氏、禹縣角山王氏、西平王氏、光山王氏、南陽王氏、嵩縣王氏。

湖北省:新洲王氏、孝感王氏、漢川王氏、黃岡王氏、紅安王氏、崇陽王氏、石首王氏、枝江縣安福寺王氏。

湖南省:湖南王氏、寧鄉湘鄉安化王氏、長沙奎山王氏、長沙澗湖塘王氏、寧鄉寧邑王氏、寧鄉楚南溈寧東湖王氏、寧鄉大沖王氏、湘潭王氏、湘潭衡湘王氏、湘潭中湘山塘王氏、湘潭中湘留田王氏、湘潭石浦王氏、湘潭中湘三界王氏、湘潭泉沖王氏、湘鄉同德王氏、湘鄉上湘品泉王管王氏、湘鄉安樂王氏、湘鄉上湘城南王氏、湘鄉山濤王氏、湘鄉荊藪王氏、衡陽王氏、衡陽漁溪王氏、岳陽王氏、湘陰王氏、永興高倉王氏、桂陽王氏、桂陽燕溪王氏、東安王氏、武岡王氏、灃縣王氏、沅江王氏、安化永樂王氏、永順龍塔王氏、沅江復興垸王氏。

廣東省:廣東王氏、新豐王氏、饒平王氏、東莞圓沙王氏、東莞鰲台王氏、東莞王氏。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王氏、博白王氏。

四川省:成都王氏、蒲江王氏、蜀西崇陽王氏、長壽王氏、瀘州王氏、瀘縣王氏、合江王氏、綿陽王氏、內江王氏、內江龍橋王氏、簡陽王氏、仁壽王氏、洪雅王氏、高縣王氏、儀隴王氏、宣漢王氏。

雲南省:鎮彝威王氏、晉寧王氏、鎮雄王氏、大理洱源王氏。

陝西省:鄂縣王氏、橫山中灣王氏。

台灣省:龍塘王氏。

王氏不僅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還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從東南亞至歐美,都可有王氏人物的活動足跡,其中不乏業績卓著的知名人物。

⑻ 誰知道山東省新泰市菜園村的王姓起源啊!

■王姓起源

王(Wáng)姓源出有六:
1、出自媯姓,為齊王田力的後代,以王族稱謂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記載,相傳為古帝虞舜之後媯滿被周武王封於陳,傳至公子完,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其裔孫田和成為齊國國君,史稱「田氏代齊」,齊被滅後,其後人以王族身份改「媯」姓為「王」姓,稱為王氏。
2、出自子姓,為殷商王子比干之後,以爵號為氏。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商紂時王子比干之後,比干被殺後,其子孫為了紀念他,以王子爵號改「子」姓為「王」姓,形成了別一支王氏。
3、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後,以王族爵號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之後,因本來是王族,所以他們以王為姓。又東周靈王太子姬晉,因直諫被廢為庶民,遷居於琅琊(今山東省),世人稱其為「王」家,其後亦以「王」為姓,稱為王氏。
4、秦滅六國後,各國王族避難散居,至漢朝初年紛紛易姓為「王」氏。
5、出自賜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戰國燕王丹的玄孫嘉被王莽賜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6、出自北方少數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據《通志·氏族略》和《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
① 南北朝時,西魏鮮卑族復姓可頻氏,亦改為王氏。
② 古高麗國君有王氏。
③ 西鉗耳族有王氏。
王姓有諸多家族,據《廣韻》記載,王氏家族較為著名的有二十一處,其中尤以太原(今山西)和琅琊(今山東省)兩地最為顯著。
得姓始祖:太子晉。其名晉,字子喬,系周靈王太子,約出生於公元前五六五年,卒於公元前五四九年,壽不過十六歲,但聰明早慧,幼有成德。周靈王二十二年,洛陽附近水害成災,威逼王宮,靈王擬擁土圍宮,排水至村落、田園,太子晉提出應疏通河道,既解救王宮,又能保護村民和莊稼,未被採納,由於其一再據理力爭,被周靈王一怒之下貶為庶民,但太子晉之德舉卻名聲遠揚。其子宗敬後擔任司徒,時人因他是太子晉之後,便稱他為「王家」,之後歷代相傳,「王」也就演變成為他及其子孫後代的姓氏。在山西太原晉祠修建的「子喬祠」就是對王姓始祖子喬的紀念。

■王姓遷徙史和遷徙分布

王姓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河南北部的衛輝一帶,並以山西、山東、河南省境為其繁衍地區。
漢至晉時,王姓得到了迅速發展,出現了太原、琅邪兩大郡望,但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西晉時講究土族門第,王氏被列為北方四大士族崔、盧、王、謝之一。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隋唐。
自西晉耒年,王姓開始自中原大舉南遷,相繼在今長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蘇、浙江等地定居下來。
隋唐五代時期,王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並且向東南沿海或西南地區遷徙。如唐末王潮、王審知兩兄弟率兵入閩,被稱為開閩王氏,其後多分布於福建、廣東、浙江等地。
宋代,王姓的繁衍遷徙又有了新的發展,三槐王氏迅速崛起,世代顯貴,最終發展成為北宋除皇室以外最為顯赫的家族之一。宋代以後,王姓遍及全國各地。

王姓在秦漢時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縣、蒲縣、平陸、河南開封、虞城、淮縣,陝西咸陽,山東淄博等地,而子姓為王的後裔則由河南衛輝遷至今甘肅天水、山東東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兩漢時期,開始出現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漢諫議大夫王吉為開基祖;太原王姓,以東漢徵士王霸為開基祖,分為晉陽支(以三國魏司空王昶開基),祁縣支(以三國王允為開基)。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少數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而琅琊王姓的後裔王導和王敦兄弟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時稱「王與(司)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縣支在司馬懿專權時遭受滅頂之災。隋滅陳時,原仕於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別遷於關中、河北、河東等地。唐末時,琅邪王姓的後裔王潮和王審知兄弟南遷福建,建立閩國,由此,王審知被譽為「開閩第一人」。北宋滅後,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陽〈今河南省浚縣〉令王言為開基祖)的不少人遷居江浙一帶,尤以江蘇崑山一支賢才輩出,成為望族。元末戰亂和明末張獻忠屠川造成人口銳減,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運動,同時明太祖朱元璋強令山西人外遷,在洪洞大槐樹集結的山西人被分別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甘肅等地。於是太原王和三槐王等在中原地區有了更為廣泛的分布。另外,開閩王姓漂洋過海,揚帆南洋。著名湘潭王姓源於太原王姓,長沙王源於江南上亢王姓。海寧王氏即清末學者王國維所在的家族。王姓南北分布不平衡,長江以北地區,約佔北方漢族人口的百分之八點八,為第一大姓,而南方地區,僅佔百分之四點五,為第四大姓,在全國漢族中,以內蒙古王姓的比例最高,廣東最低。王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位的大姓,擁有人口近一億,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七點四。

■王姓家譜介紹

修譜
南北朝時就興起了譜牒之學,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譜已經亡佚。今天藏於全國各地圖書館以及個人手中的王姓家譜族譜,絕大部分為近代以後重修和續修的,因此,這些家譜族譜應歸於近現代文獻中。

家譜的內容
現存的王姓家譜、族譜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屬於私修譜牒。私修譜牒盛行於宋代。至清代以後的家譜族譜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

王姓家譜文獻目錄
《東沙王氏支譜·家規》
《三槐堂王氏族譜》
《綺山東沙王氏支譜》
《義烏南陵王氏宗譜》
《潤州王氏族譜》
《鳳林王氏宗譜》
《贛榆王氏家譜》 江蘇贛榆縣金山鄉保存
《王氏族譜》 四川珙縣下羅鄉五星村保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緒四年刊印
《王氏家譜》 河北青縣陳嘴鄉吳辛庄保存 寫本。
《王謝世家》 明天啟二年刊刻的30卷現 美國
《王氏通譜》 清光緒二十年槐政堂 活字本 日本

■王姓字輩

《義烏南陵王氏宗譜》規定的字輩:
十六世到三十五世:宣振常充,仁義禮讓,文行忠信,善積慶遠,學勤業隆。
三十六世到七十六世:晉萃理貫通,乾坤道圓凈。愛竹風節高,植槐枝秀挺。芝蘭生庭階,裘圖爭輝映。地久並天長,似續斯與並。

《潤州王氏族譜》中議定的族人必須遵守的排行字為:
洪勛振立,世德克昌,紹承先志,永錫嘉祥。

《鳳林王氏宗譜》咸豐年間定的排行字是:
創業鳳林,勛績立敬,存誠著賢聲。
同治年間修的宗譜排行字為:
文章華國妥先靈,忠孝世家啟後人。
光緒年間修的宗譜排行為:
烏邑發祥綿世澤,鳳林創業振家聲。

■歷史名人

王 詡:戰國蘇秦、張儀的老師,人稱「鬼谷先生」。常入雲夢山采葯修道。因隱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稱鬼谷先生。鬼穀子為縱橫家之鼻祖,蘇秦與張儀為其最傑出的兩個弟子。曾隱居雲蒙山水簾洞箸《鬼穀子》書三卷, 流傳於世。
王 翦:秦代名將,佐秦始皇掃平六國。頻陽(今陝西省富平)人,為秦始皇平定趙、燕、蘇、荊諸地,立下赫赫戰功。
王 充:會稽上虞(今浙江省)人。東漢唯物主義哲學家,是一位無神論者。著有《論衡》。
王 勃:絳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人,著名文學家,為「初唐四傑」之一。其成就最高以一篇《騰王閣序》露絕世才華,惜英年早逝。
王 維:太原祁(山西省祁縣)人,唐朝著名詩人,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美譽,有《輞川集》問世。
王 冕:字元章(1310-1359),諸暨(今浙江省紹興)人,元代詩人、畫家。元末文壇有影響的詩人,又是畫壇上以畫墨梅開創寫意新風的花鳥畫家。他的詩常流露出對元朝統治的憤懣情緒,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懷,自認喜寫「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視當時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會稽九里山,自築「梅花屋」,種粟養魚,以清貧生活了其餘生。
王 暈:字石谷,號耕煙山人、烏目山人、清暉主人,江蘇省常熟人,著名畫家,王鑒弟子。與工時敏、王鑒、王原祁合稱 「四王」,加吳歷、惲壽平,亦稱「清初六家」。在清初畫壇上居主流地 位。所作以仿古為多,功力深厚, 熔鑄南北畫派於一爐。弟子很多, 稱「虞山派」,以楊晉較著名,其影響一直延續到近現代的山水畫。 傳世作品有《仿曹雲西山水圖》、 《平林散牧、桃花源圖》、《重江疊 嶂圖》、《元人高韻圖》和《康熙南 巡圖》等。
王昭君:西漢元帝時宮女,為人正直賢貞,因不願賄賂畫工毛延壽,入宮數年不見帝,竟寧元年請嫁出塞,與匈奴和親。
王羲之:東晉書法家,山東省琅琊臨沂人,獨創圓轉流利的書法風格,人稱其書法「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在中國書法史被後人奉為「書聖」,與王獻之並稱為「二王」。
王獻之:字子敬,小字官奴,東晉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人。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過州主簿、秘書郎、長史,累遷建武將軍、吳興太守,征拜中書令,故人稱「大令」。在書法史上被譽為「小聖」,與其父並稱為「二王」。
王安石: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人。他主張「變風俗,立法度」實行變法。其散文以雄健峭拔著稱。現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周官新義》殘卷等。
王實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著名劇作家,作有雜劇十四種,除《西廂記》外,現存《麗春堂》、《破窯記》二種,另有《販茶船》、《芙蓉亭》各一折曲文。其最傑出的作品《西廂記》,在中國戲曲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王世貞: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江蘇太倉人,明中葉後七子之一,著述頗豐,其中作品有不少反映社會現實的。著有詩文集《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續稿》、《讀書後》等。
王夫之:字而農(1619-1692),號姜齋,世稱船山先生,湖南省衡陽人,明末清初思想家。明崇禎十五年中鄉舉。清軍下湖南,與管嗣裘等於衡山起兵抗擊,事敗逃亡肇慶,任南明桂王政權行人司行人。因反對王化澄,幾陷大獄。又赴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落,式耜死,乃隱遁山林。從此,勤奮著述凡四十年。對天文、歷法、數學、輿地諸學均有研究,尤精經史、文學。其主要貢獻是在哲學上總結和發展了中國傳統的唯物主義。主要著作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張子正蒙注》、《黃書》、《讀通鑒論》等。鄧顯鶴等集刊為《船山遺書》。
王國維:字靜安,晚號觀堂,浙江省海寧人,近代國學大師,為近代博學通儒,功力之深,治學范圍之廣,對學術界影響之大,為近代以來所僅見,其《人間詞話》等作品影響深遠。
王若飛:貴州省安順人,他是革命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的重要領導人。1946年因飛機在山西省興縣黑茶山失事而逝世。

■郡望堂號

1、郡望
太原郡:戰國秦庄王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省太原西南)。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司徒王允。
琅琊郡:秦始皇置。治所在琅琊,郡治相當於今山東省膠南諳城、臨沂、膠南一帶。
北海郡:漢景帝置。治所營陵,郡治相當於今山東省東部濰坊地區。
東海郡:秦置郯郡,後改稱東海郡。治所以郯(今山東省郯城北),後置郯縣,屬徐州刺史部,為縣、郡、刺史部治所。
高平郡,西晉泰始元年將原山陽郡改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南)。
京兆郡:三國魏時置郡,治所在首都長安(今陝西省長安縣)。此支王氏,出自姬姓畢公高之後。
天水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省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後。
東平郡:漢代置東平國,南朝宋改為郡。治所在無鹽,郡治相當於今山東省東平東、泰安一帶。
新蔡郡:晉惠帝置,從汝陰郡分出置郡。治所在河南省新蔡,郡治新蔡縣一帶。
新野郡:古置新野縣即今縣,西晉末置新野郡,治新野(治所在河南省新野縣)。北周時廢。
山陽郡:漢代山陽郡在今天山東省獨山湖周圍。東晉山陽郡在今天江蘇省清江、浦安一帶。
中山郡:漢置郡,治所在盧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陳留郡:西漢置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省開封東南)。此支王氏,其開基始祖為媯姓齊王建之孫安。
章武郡:西漢置縣,西晉至隋初置郡。治所在東平舒(今河北省大城縣一帶)。
東萊郡:漢代為東萊郡。晉為東萊國。南北朝為東萊、長廣郡。隋為萊州。治所在今山東省掖縣。
河東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靈王太子晉 及周平王太孫赤之後。
金城郡:西漢始置。治所在允吾(今甘肅省永靖西北)。郡治相當於今天甘肅省永靖縣及蘭州市一帶
海漢郡:居延海漢稱居延澤,魏晉又稱西海,唐以後稱居延海。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
長沙郡:秦置郡,漢置長沙國,並在此築城,隋唐置潭。治所在臨湘(今湖南省長沙)。明清為長沙府治,直到民國,長沙歷經國、郡、州、府、廳治。
堂邑郡:春秋時為堂邑,晉代置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蘇省六合縣北)。
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雒陽(今洛陽市東北)。此支王氏,出自鮮卑族可頻氏王氏之後。
2、堂號
三槐堂:三槐堂的名稱則源於北宋初期魏國公王徹。王徹文才武略,風流倜儻,天下望以為相。然因其剛正不阿,難容於時,終不能遂志。他於是在家庭院中植下3棵槐樹,並立下誓言:日後吾子孫必有3公者。後來王徹的兒子王懿敏,孫子王鞏果然以賢能而身居高位。王徹植槐樹立志,以才德教育後代的家風為當時與王鞏相好的大文學家蘇軾推崇。蘇軾為王家作《三槐堂銘》。一時才以物顯,人以文傳,三槐堂之名聲傳遍華夏。
王姓的主要堂號有:「三槐堂」、「槐陰堂」等,其中「三槐堂」比較有名。

■宗族特徵

文人墨客,浩如煙海。王姓在歷史上,文人輩出,著述甚豐,信手拈來,俯拾皆是。各支王姓論字排輩次序分明。如安徽績溪王姓字行為:「玉大元祥兆,安邦維義誠,宏開能紹業,積德慶長春,俊傑輝光顯,家聲永茂庭,驊騮駒驥馬驌,龍鳳鹿孝麒麟,卜吉謙恆益,希賢智勇仁,儉勤忠信讓,均正適時平。」

■近現代王姓家族地域分布

北京市:宛平王氏、通縣宋家莊王氏。

天津市:天津王氏。

河北省:保定清苑王氏、灤縣王氏、新城王氏、撫寧王氏、滄縣王氏、臨漳王氏、寧晉王氏、陽原王氏、文安王氏、棗強王氏、滄州王氏。

山西省:靈石王氏、臨晉王氏、洪洞王氏。

遼寧省:本溪王氏。

上海市:上海王氏、嘉定王氏、南匯王氏、松江王氏。

江蘇省:三沙王氏、南京王氏、江寧上元蘇庄王氏、江寧閘頭王氏、溧水江左王氏、睢寧王氏、豐縣王氏、東海王氏、贛榆王氏、淮陰王氏、阜寧王氏、泰州王氏、江都王氏、泰興王氏、如皋王氏、海安王氏、鎮江潤東王氏、鎮江潤州開沙王氏、鎮江京江開沙王氏、鎮江沙州王氏、鎮江順江州王氏、鎮江京口順江王氏、鎮江金沙王氏、鎮江苦竹王氏、鎮江三槐王氏、丹陽雲陽包港王氏、句容王氏、常州王氏、句容曲句白陽王氏、常州毗陵王氏、常州瓦屑域霸王氏、常州延政鄭墅王氏、常州尹沙王氏、常州晉陵王氏、常州毗陵魏墅金台王氏、常州晉陵夾城王氏、武進王氏、金壇王氏、無錫王氏、無錫錫山王氏、江陰暨陽古竹王氏、江陰暨陽紫岩新湖王氏、江陰暨陽紫岩潭頭王氏、江陰暨陽襆峰王氏、江陰暨陽梓里王氏、江陰東沙古塘王氏、江陰東沙築塘王氏、江陰綺山東沙王氏、江陰暨陽鎖金王氏、宜興王氏、蘇州羌區王氏、常熟太原王氏、吳縣太原王氏、吳縣夏侯橋王氏、吳縣莫厘王氏、崑山王氏、吳江舜湖王氏、太倉王氏。

浙江省:浙東王氏、三橋王氏、浙江王氏、杭州王氏、杭州王氏、臨安漳溪王氏、蕭山王氏、蕭山芋王氏、蕭山新發王氏、蕭山縣車里庄王氏、蕭山西河王氏、蕭山廟後王氏、桐廬桐江王氏、淳安馬山王氏、鎮海東館王氏、鎮海蛟川王氏、鎮海五里牌王氏、鎮海新添廟橋王氏、餘姚姚江開元王氏、餘姚雙雁鄉王氏、餘姚官人宅王氏、餘姚蘭風王氏、餘姚上塘王氏、餘姚臧墅王氏、鄞縣王氏、鄞縣鄞江王氏、鄞縣唐堰王氏、鄞縣鄞東五都王氏、鄞縣四明梅江王氏、鄞縣橫溪王氏、鄞縣四明清源王氏、鄞縣王港王氏、鄞縣松下王氏、鄞縣鄞東下水王氏、鄞縣馬湖王氏、鄞縣桃源王氏、鄞縣蘭江王氏、鄞縣甲材王氏、慈溪王氏、慈溪花園王氏、奉化王氏、奉化箭嶺王氏、奉化桐坑王氏、奉化西錦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葛竹塘里田屋王氏、奉化連山桐溪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小萬竹王氏、奉化雙桂狀元坊王氏、象山舫前王氏、象山象西舫前王氏、象山沙岡王氏、象山丹城王氏、溫州東嘉英橋王氏、嘉興支橋王氏、嘉興新篁王氏、嘉善太原王氏、嘉善秀溪王氏、平湖當湖王氏、湖州吳興北濠王氏、湖州太原王氏、紹興石池王氏、紹興山陰釀川王氏、紹興山陰前梅王氏、紹興山陰天樂王氏、紹興山陰梅溪王氏、紹興山陰璜潭王氏、紹興新河王氏、紹興中南王氏、諸暨牛皋嶺下王氏、新昌琅邪王氏、新昌南屏王氏、新昌天姥王氏、新昌梅山王氏、上虞槎浦王氏、上虞達溪王氏、嵊縣金庭王氏、嵊縣琅邪王氏、嵊縣天姥官塘王氏、嵊縣剡邑王氏、嵊縣剡北靈芝鄉王氏、嵊縣剡南王氏、嵊縣剡溪王氏、嵊縣剡北棗樹灣王氏、嵊縣剡東王氏、嵊縣剡西石璜王氏、嵊縣東林王氏、金華王氏、金華赤松王氏、蘭溪江東王氏、蘭溪雙牌王氏、蘭溪平川王氏、蘭溪太原王氏、蘭溪荷龍里王氏、蘭溪慕源王氏、永康王氏、武義東湄王氏、東陽太原厚里王氏、東陽太原龍降王氏、義烏南陵王氏、義烏鳳林王氏、義烏鳳林蒲潭王氏、常山傅岩王氏、常山水南山兜王氏、常山龍峰王氏、常山虹橋王氏、常山芙蓉王氏、常山定陽王氏、常山湖峰王氏、常山金谷王氏、常山富足山王氏、常山毛良王氏、常山彭川王氏、常山橫山王氏、常山長川王氏、臨海蟾溪王氏、臨海北澗王氏、臨海嶺跟王氏、臨海西溪王氏、仙居岐山王氏、仙居樂安王氏、天台太原王氏、黃岩西橋王氏、黃岩南隅花廳王氏、黃岩柔橋王氏、遂昌王氏、縉雲五雲王氏、松陽花田畈王氏、松陽太原王氏、禮江王氏、箬溪中街王氏、寧溪中宅王氏。

安徽省:合肥王氏、蕪湖王氏、懷遠王氏、宿縣王氏、無為濡須王氏、涇縣東陽王氏、涇縣安吳王氏、涇縣金鼎王氏、涇縣柳溪王氏、徽州新安王氏、徽州厚川王氏、黃山王氏、休寧宣仁王氏、溪盤川王氏、溪廟子山王氏、歙縣澤富王氏、歙縣新安王氏、歙縣歙邑虹源王氏、祁門高塘鴻溪王氏、祁門祁邑苦竹王氏、祁門上箬琅邪王氏、桐城王氏、桐城東樓王氏、桐城桐川王氏、桐城皖桐王氏、懷寧王氏、懷寧柘澗山王氏、潛山潛陽琅邪王氏。

福建省:福建開閩忠懿王氏、閩侯西清王氏、同安珩厝王氏、同安灌口王氏、安溪柑園田尾王氏、安溪樹林鎮山子腳溪埔王氏、安溪岩嶺山王氏、浦城深溪義門王氏。

江西省:萍鄉萍派王氏、萍鄉小庫村王氏、萍鄉昭萍王氏、婺源武口王氏、婺源新安武口王氏、婺南中雲王氏、婺南雲川王氏、婺源金源山頭王氏、婺源雙山王氏、萬載王氏、萬載南田王氏、奉新新吳王氏、臨川三公王氏。

山東省:淄博淄川縣豐泉鄉王氏、淄博淄川王氏、淄博顏山王氏、桓台王氏、桓台大槐王氏、桓台新城王氏、昌邑王氏、高密王氏、諸城王氏、煙台王氏、文登王氏、萊陽王氏、棲霞王氏、黃縣芝陽王氏、黃縣太原王氏、黃縣城內王氏、金鄉王氏、濱縣王氏、無棣王氏、冠縣館陶王氏、臨沭王氏。

河南省:開封大梁王氏、修武後馬作王氏、湯陰王氏、柘城王氏、西華王氏、太康王氏、郟縣王氏、禹縣角山王氏、西平王氏、光山王氏、南陽王氏、嵩縣王氏。

湖北省:新洲王氏、孝感王氏、漢川王氏、黃岡王氏、紅安王氏、崇陽王氏、石首王氏、枝江縣安福寺王氏。

湖南省:湖南王氏、寧鄉湘鄉安化王氏、長沙奎山王氏、長沙澗湖塘王氏、寧鄉寧邑王氏、寧鄉楚南溈寧東湖王氏、寧鄉大沖王氏、湘潭王氏、湘潭衡湘王氏、湘潭中湘山塘王氏、湘潭中湘留田王氏、湘潭石浦王氏、湘潭中湘三界王氏、湘潭泉沖王氏、湘鄉同德王氏、湘鄉上湘品泉王管王氏、湘鄉安樂王氏、湘鄉上湘城南王氏、湘鄉山濤王氏、湘鄉荊藪王氏、衡陽王氏、衡陽漁溪王氏、岳陽王氏、湘陰王氏、永興高倉王氏、桂陽王氏、桂陽燕溪王氏、東安王氏、武岡王氏、灃縣王氏、沅江王氏、安化永樂王氏、永順龍塔王氏、沅江復興垸王氏。

廣東省:廣東王氏、新豐王氏、饒平王氏、東莞圓沙王氏、東莞鰲台王氏、東莞王氏。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王氏、博白王氏。

四川省:成都王氏、蒲江王氏、蜀西崇陽王氏、長壽王氏、瀘州王氏、瀘縣王氏、合江王氏、綿陽王氏、內江王氏、內江龍橋王氏、簡陽王氏、仁壽王氏、洪雅王氏、高縣王氏、儀隴王氏、宣漢王氏。

雲南省:鎮彝威王氏、晉寧王氏、鎮雄王氏、大理洱源王氏。

陝西省:鄂縣王氏、橫山中灣王氏。

台灣省:龍塘王氏。

王氏不僅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地,還走出了國門,走向了世界。從東南亞至歐美,都可有王氏人物的活動足跡,其中不乏業績卓著的知名人物。

⑼ 寧波有什麼好玩的景點

1、溪口

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AAAA級旅遊區——溪口,位於寧波市西南40公里的奉化溪口鎮,東靠武嶺,南瀕剡溪,北靠雪竇山,水繞山環,景色秀麗。近代這里又因是蔣介石、蔣經國父子的故里而引世人矚目,是華東旅遊主幹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是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區」和「浙江十佳美景樂園」,深得旅遊愛好者的青睞。

溪口-雪竇山景區,處四明山東緣,奉化市西北部13公里,距寧波市區37公里。由溪口鎮、雪竇山及亭下湖3景區組成,面積32.6平方公里,1985年8月公布為省級18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並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在漢代就有「海上蓬萊」之稱。

2、天一閣·月湖景區

天一閣·月湖景區位於寧波市中心地段,由天一閣博物館與月湖兩大核心景區組成,總面積約1平方公里。景區歷史資源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點50餘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個。近水樓台先得月,一城名勝半歸湖。月湖水域面積9公頃,古稱西湖,亦曾稱鑒湖,歷為文人雅士薈萃之地,素有「浙東鄒魯」的美譽。

月湖初辟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唐太和七年(833年),鄮縣縣令王元暐築它山堰將水引流至明州(寧波)城,瀦日月二湖,解決旱澇與城中飲水,跳動了這座以水為魂的城市的脈搏,也翻開了月湖風雅的傳奇篇章。北宋慶歷七年(1047),王安石調任鄞縣知縣,於月湖延聘名儒「慶歷五先生」,興教重學,四明學風為之一振,浙東學術自此萌芽。

3、北侖鳳凰山主題樂園

寧波北侖鳳凰山主題樂園是新一代高科技大型國際化主題樂園,位於東方大港——寧波北侖中心區。樂園一期投資近億美元、佔地面積26萬平方米,採用目前世界上最新的設計理念,由美國頂尖游樂設計公司JRA設計,規劃出「世界廣場」、「魔幻村莊」、「鳳凰城堡」、「探險旅程」四個主題園區,營造出「歡樂、時尚、驚喜、刺激」的游樂氛圍。

4、浙東懸空大瀑布

即浙東懸空大瀑布,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梁皇山景區內。浙東懸空大瀑布是梁宣帝在梁皇山屯兵時上山的必經之路。峽谷景色以瀑布群為主,氣勢恢弘。瀑布景區有神龜護駕、百類聽經、獼猴拜觀音、洗心潭、悶字瀑、孔雀瀑、彩虹瀑、七仙飛瀑等景觀。

遊客可以在此遠眺天門瀑布、心願譚許下健康、愛情、事業心願;也可登梁宣帝、徐霞客共同踩過的「上馬石」,祈禱好運連連;而在青雲泉嬉戲玩耍,能感受人生跌宕曲折之感;百類聽經、洗心譚等景觀則讓人感受到幾許人生禪機。神龜護駕:當年,梁宣帝上山之時,因為山路難行,他選擇從溪流中走,可是水中的石頭爬滿青苔太滑了,他一個沒踩穩,摔進了水裡,而此時上游的大石頭也紛紛滾落下來。

5、天宮庄園

天宮庄園休閑旅遊區是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隸屬寧波市鄞州區下應街道灣底村,地處寧波南郊,東臨東錢湖,北靠鄞州中心城區,西接寧波高教園區,距寧波市區僅五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是寧波著名的都市裡的村莊。天宮庄園旅遊開發的最大特色是「都市裡的村莊」,其主要體現在,一二三次產業聯動發展,綠舊新樂協調開發。

天宮庄園是一個寓紅酒文化、蠶桑文化和寧波鄉村民俗文化,集休閑娛樂、鄉村生活體驗和四季田園觀光為一體的都市型休閑旅遊區。庄園有桑園720畝,梨園110畝,葡萄園30畝,花卉林業400畝。

⑽ 鄞江鎮的歷史沿革

中華民族幅地廣大,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東南沿海一帶滿目荒蕪,稱九夷,浙東地方稱「東夷」。東海邊的寧波,古稱「堇邑」之地。據考證:「堇」乃黃土二字之縮寫,堇邑二字合稱為鄞。
又相傳,秦朝始皇帝為擴大疆域,命手下大將,名王鄞,執打神鞭驅山填海,在東海里丟了性命,屍體隨著潮漲漂浮到鄞縣鄞江來,以後就永遠葬在鄞江的水底了。故鄞江和鄞縣的命名是為了紀念王鄞,這也屬於「齊東野人之談」,姑且聽之罷了。明朝黃宗羲《四明山志》卷五行《丹山畫泳》:
秦皇神將有王鄞,
驅山塞海溺其身;
葬於水底不填築,
號作鄞江今見存。
按此據,則浙江省之鄞縣鄞江,皆因王鄞也,自是傳說之時附會無疑。
東晉隆安四年,即公元400年,東晉大將劉裕(後為南朝宋武帝),戍守句章。時縣城地址在慈城南方,岐陽北邊的近山渡附近。
東晉隆安五年,劉裕決定遷移句章縣城,著令堪輿術道士擇選地址。數月後,句章縣境內,按四明山峰脈走勢,以龍鸛為脈絡,依獅鳳為屏障(鄞江橋東面的獅子山和鳳凰山),采龜蛇為靈氣(光溪村的烏龜山和懸慈村的蛇山,龜證長壽,蛇呈龍像),點官池為晶珠。分兩溪為經緯,瀕鳥山(即鳳凰山)為伴,鄞江之濱,與響岩隔江相望的風水寶地,建造新縣城,即今鄞江鎮為縣治之始,其地在鄞東村土名古城畈一帶。
隋朝時合鄞縣、鄮縣、餘姚三縣為句章,縣治沿襲仍設在小溪鎮,因鎮西隅有山曰它山故史藉又稱小溪鎮為它山鎮。
唐武德四年,公元738年,置明州,州治、縣治均設小溪,為州屬大鎮。
唐大歷六年,公元771年,鄮縣縣治移至寧波三江口,而州治未遷。
唐長慶元年,公元821年,鄮縣還治小溪,而州治遷入寧波三江口,爾後小溪鎮改稱光溪鎮。
五代初期,公元909年,縣治亦遷至三江口。
小溪鎮在歷史上作為縣治,州治時間長達600餘年,作為浙東地區的重鎮、大鎮,對溝通山區和平原的物資交流,繁榮浙東經濟,發揮著重要的集散作用。故鄞江鎮有小溪鄞江橋的稱謂。
宋時,寧波屬慶元路、鄞江鎮屬縣內第三十五都第二圖。
明洪武三年,改慶元路為寧波府。
清時改鄞江鎮為通遠鄉。
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改名鄞江鎮。
由於歷史的沿革與變遷,東晉隆安年間鄞江鎮的句章縣城,現在已經很難找到其原來的舊址,可能由於水災和其它原因,只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名稱――古城畈,現浙東啤酒廠附近。
隋唐時期,小溪鎮再次隆興。
隋朝前,古代行政編制設為郡、縣、亭、里四級。各里設伍,即五戶人家設伍長,十伍為里,設里正,相當於解放前的保甲制。十里以上設亭,即相當於現在的鄉鎮級,其官置設亭長;十亭以上設縣,萬戶以下為小縣,其長官稱縣長,萬戶以上為中縣,二萬戶以上為大縣,中縣和大縣長官稱縣令。大、中、小三縣其管制均為知縣。
前唐時,浙江省設兩浙路,省南部與福建交界處稱閩浙路,其官置為浙東路節度使和浙西路節度使。其官衙分別設在金華和會稽二地。浙東路在鄞江設小溪鎮,後改名為光溪鎮,唐朝的鎮和現在的建置鎮不一樣,不是一個行政機構,而是一個部隊編制。浙東路節度使下設十九鎮,每鎮人馬其數不等,一般約千餘人,相當於現在的一個旅團級,節度使管轄部隊約三萬人左右。由於軍隊的屯紮,要適應其上千人的生活軍需給養,圍繞光溪鎮數十里的人民,以生活求利為主要目的,生息地點逐漸向光溪鎮靠攏,形成了一個個較大的集市,繼而形成了現在的城鎮。

閱讀全文

與鄞江亞隆它山郡開發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地產培訓機構有哪些 瀏覽:243
十年期房貨利率 瀏覽:239
天津小戶型中單怎麼裝修 瀏覽:506
怎麼賣個人二手房 瀏覽:888
房地產投資長期看什麼短期看什麼 瀏覽:168
柬埔寨期房 瀏覽:603
大型開發商維權 瀏覽:224
南通開發區新開苑房價多少 瀏覽:801
房產達人怎麼買錘子手機版 瀏覽:70
沙烏地阿拉伯需要什麼樣地產地證 瀏覽:442
商品住宅房產證 瀏覽:733
農村房產證沒有怎麼辦理 瀏覽:587
外灘的房價多少錢一平 瀏覽:639
青島最貴房價是多少錢一平米 瀏覽:519
二手房比喻什麼 瀏覽:135
樓盤派籌是什麼意思 瀏覽:319
鎮江楓苑二手房怎麼買 瀏覽:230
衡陽市有哪些好樓盤 瀏覽:459
房地產模型設計費入什麼科目 瀏覽:619
晶福園最新房價是多少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