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蕭邦的所有作品是哪些
夜曲 夜曲的音樂形式,其創始人一般被認為是英國的約翰‧費爾德 他是出生於愛爾蘭的鋼琴家兼作曲家,在俄國度過他的後半生。他之為這形式的音樂命名,可能是取自天主教會的祈禱「夜禱」,不過在他心裡,這曲式是他自己的創意:在低音部的和弦伴奏形上,高音部響出夜的寂靜,以及夢般優雅的旋律。
蕭邦一生寫下了二十一首夜曲,其中的十八首是在他的生前分別以兩首或三首成集而刊行的。很明顯地,蕭邦是承襲了費爾德的「夜曲」形式而作的曲。在他的初期夜曲作品中都有著費爾德的痕跡,不過其外型與內容方面都超越了費爾德。蕭邦並不止是單純地承襲了費爾德,而是使內容多樣性,更加熱情。換句話說,他是把費爾德的表現發揚光大,使之走上完璧的領域之功臣。
波蘭舞曲 蕭邦幼年時代及一八二六年少年期作品,都雀躍著活潑的童心,到了一八二七年的作品71的三首,已經有深深的詩情,作品26的兩首波蘭舞曲,則更加顯著。其中作品22為蕭邦赴巴黎之前,在維也納作的,內容方面有意表示出鋼琴高手的風格傾向。作品40的兩首是很優秀的作品,作品44及53為真正的傑作。「幻想波蘭舞曲」為一八四六年的作品,在這里蕭邦的創作達到了一生最後成熟的境界。從這時代起,他的健康與精神已直接面對破局,次年他與喬治‧桑離別,因此也放下創作的筆。雖然如此,這首曲子並不欠缺靈感,蕭邦的創作力卻更加深刻,把心中的痛苦牽直地化作最優美的音樂。
馬歷卡舞曲 馬厝卡舞曲為波蘭鄉土舞曲之一,也是克拉科維克舞的一種,相傳是由此衍生出來的。但是馬厝卡舞曲沒有克拉科維克舞那麼粗笨,住在山區的克拉科維克人,在馬厝維亞平原跳著這些舞曲,被叫做乖僻的克拉科維克。
馬厝卡舞曲有兩種形態,一種為聲樂用,一種維舞蹈伴奏用。聲樂用曲由兩個部分組成,大體上前半部為小調,後半部為大調,有浪漫曲 風格的裝飾。這種在波蘭就被稱為「為了歌唱」,原為3/8拍,速度比圓舞曲慢。節奏方面,以附點音符為其特徵,而且是強有力、溫暖,多少帶點威嚴。不過,現在的馬厝卡舞曲一般都以3/4拍來寫。蕭邦的馬厝卡舞曲是清一色全用3/4拍子寫成。
就如同波蘭舞曲一樣,
練習曲 蕭邦共有二十七首練習曲,包括作品10的十二首、作品25的十二首,及沒有作品編號的三首新練習曲。據說那三首沒有編號的,是蕭邦的所有練習曲中,最不好的作品話雖如此,它們都具有自己的特徵。
『無比』兩個字來形容。若與蕭邦的其他作品比較的話,這些作品最顯著的特色是,健康新鮮而又強壯。即是像浸浴在夢中所見的哀調之中,蕭邦相當多的作品,特別是夜曲,也很難看到軟弱無力、疾病呻吟的情緒。在練習曲中出現的特徵是多樣性的,有的有顯著的美的要素,有的有技巧上的目的,更有少部分是平衡了這兩要素。這些樂曲中絕不欠缺什麼,這是蕭邦的方法與手段,他的鋼琴語匯的結晶。亦即,被拓廣的和弦、拉長的琶音、半音階的進行,對立節奏之同時結合等實在是不欠缺任何要素。」
圓舞曲 蕭邦的一生寫了二十一首圓舞曲,其中生前出版的有八首。還有在他死後,以遺作問世的一部分沒有編號的,但是都與生前發表的一般,可以稱得上是傑作。這些過半數的圓舞曲之未能在生前出版,原因不在於它的藝術價值,而是被與此有關連的各種私事所耽誤。蕭邦的圓舞曲可分為兩大類別:其一為把實際的舞蹈理想化的作品,另一類為借用圓舞曲的形式作成的抒情詩。
圓舞曲,若與蕭邦的其他形式作品相比較,演奏上並無多大困難,樂念亦不新奇,所以為一般人所喜愛。克拉克對這些圓舞曲的演奏法提出警告說:「不沉著的演奏家,經常忽視了蕭邦的低音。雖然低音對圓舞曲亦具有某種意義,不過也非絕對性的,當然,粗暴的敲打亦無必要。要注意到基礎的音,而從屬的和聲應該彈輕些。
奏鳴曲 蕭邦著有鋼琴獨奏用奏鳴曲三首,其中一首寫於十八歲,屬於作曲的練習曲,曲中並沒有顯出他的獨創性。其他二曲為蕭邦最圓熟期的作品,可以說是他的作品中傑作之傑作。
而降b小調,作品第35號,是一八三九年馬約卡島旅行之後所作。b小調,作品第58為五年後的一八四四年所作。
作品35號,以及b小調,作品58號,兩首奏鳴曲,在發表的當時曾有許多類似「蕭邦並沒有完全修習奏鳴曲形式」的批評。
,把這說法改變語氣來說的話是:「這奏鳴曲的四個樂章,相互之間全無連系,不過是很勉強地把他們集在一起罷了,根本就沒有奏鳴曲所必備的組織,及有機的要求。」這樣的責難並非不能接受,不過舒曼的這些話,或許也是對蕭邦的抒情及優異靈感的強調吧!
敘事曲 蕭邦一共寫了四首敘事曲,完成於一八三一年至一八四二年之間,亦及二十一歲至三十二歲那段充滿了活力的青年時代。
這四首敘事曲可以列入蕭邦的傑作,與另外四首詼諧曲同樣地,創造了新的曲式與內容。但是,猶如詼諧曲一般地,並無模仿傳統的古典形式,卻也不是吐露了抽象的、主觀的感情,更沒有波蘭舞曲那種鄉土的要素所規定的曲式。
敘事曲的形式非常地自由。這四首曲都同時採用了三拍子系統而成為唯一共通的地方:第一號g小調用6/4拍子,其他三首均為6/8拍子,除此之外,在形式上可以說沒有任何束縛。採用三拍子系統的原因是,在於表現這些曲子內容的態度,想敘述某種「故事」,而這種敘述又以這類拍子最為適合。
詼諧曲 詼諧一詞意味著戲謔。不過蕭邦的這些曲子並沒有明顯的戲謔感覺,也不是奇想曲。因為這些都在輕快中表示著什麼的緣故。
蕭邦當時真是為了這些曲子之包含著某些嘲笑、侮蔑、挖苦之類的意味,而想取個新的名稱。這些都是蕭邦從心底赤裸裸吐露出來的作品,
詼諧曲本來是貝多芬繼承自海頓、莫札特的小步舞曲,再經過發展而成的形式。主要的是用在奏鳴曲及交響曲的第三樂章。從普通舞蹈的輕快節奏,到偉大的德國巨匠們的手寫下強壯的、有威力的情緒表現,可以說包羅萬象。但是,孟德爾頌卻把它改變為奇想曲,投入輕快優雅、幻想式的感情。不過,舒曼的有些曲子倒是更接近於蕭邦的型態。
即興曲 蕭邦一共寫了四首即興曲。在這些小曲中我們將可以看出蕭邦所發揮的天才。「即興曲」一詞,一般是指作曲家未經事先預備而臨時作成的樂曲,也可能是一時靈感的創作。不過,蕭邦的情形卻非常地自然,相當自由,但也不是無規則的發展,而是有著明顯統一性的作品。因此哈聶卡說:「蕭邦的即興曲,是在自由性之中,有著一貫的形式。看起來像是自由、獨特,卻可以感覺到構成上的嚴密。」
蕭邦的四首即興曲以第一首的降A大調與因「幻想」即興曲而出名的升c小調作品66遺作最為膾炙人口,這兩首作品之演奏能被稱為是上乘的還不多。因為內容深奧,真正地富於幻想,徹底地具備了即興要素的是第二首升F大調,這也是蕭邦全作品中最優秀的一首。第三首降G大調作品51雖然很少被演奏,卻隱著蠱惑的內在美。
前奏曲 蕭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作品28]全由不同性格、形式和性質的二十四首樂曲組成,從C大調到b小調,以相異的二十四個大小調作曲,其排列為五度循環。[如第一至四曲分別為C→a→G→e等調性]每一曲若從全體的構成看來,都保持了相互間調和的關系,而音樂的樂念卻不會有長一行短一行的現象。所以雖然每一曲看來都有片段的姿態,其實樂曲的內容卻非片段的、未完成的東西,或許應該說它是完全地是完成了的作品,是經過磨鍊的、選擇的小品。
各曲以一個短小的樂念為中心而構成的比較多。但是樂念並不是只做單純的反復而已,這是依蕭邦的感情做驚人的發展,並不做演奏技巧的展開。
此外,除了作品28的二十四首,蕭邦另外單獨發表了一首作品45的升c小調前奏曲。蕭邦主要是因為除「前奏曲」別無適當的標題,才以此名來發表。事實上,這首曲子比作品28的任何一首都還要像前奏曲。從內容來說,稱它是即興曲也很適當,這是由於此曲有巧妙的轉調之故。
協奏曲 蕭邦的作品中,只有僅少數的非鋼琴獨奏曲。他的第一號e小調協奏曲比第二號f小調晚一年完成,在技巧上亦較之燦麗得多。第二號協奏曲較富浪漫的幻想感覺,尤其是第二樂章被稱做「愛人的畫像」,便是將他所愛的人——康絲坦琪亞的神韻與風姿,巧妙地描繪出來。第一號協奏曲是1830年十月十一日,蕭邦在遠離波蘭前,在華沙舉行的告別演奏會上;而第二號則是在1830年的三月十七日,蕭邦自維也納歸國後的第一次演奏會上,皆是他親自彈奏鋼首演。
船歌 Barcarolle是他在1846年內,所完成的三首著名作品之一,在此之後,便不復有聞名作品傳世。在這時他所作的曲中,已經沒有與George Sand熱戀時轟轟烈烈而奔放的感覺,取而代之的是種更加沉穩、深邃的境界。蕭邦雖採用威尼斯船歌特有的節奏,卻不以描寫方光明媚的義大利及鄉土色彩為目的。這是「坐在船上,只知道自己天地的一對戀人,情意綿綿的戲劇性對話」。
整首Barcarolle中,速度、音型及強弱起伏並不甚大,和弦的使用及變化上亦相當地單純,幾乎可以說,全曲就在相當平靜的狀態下自開始迄結束。通常,Barcarolle的曲式都是短短四、五分鍾,甚至更短的形式小曲,蕭邦的這首曲子亦保持了此種特性。只是,它長達八分多鍾的時間及所謂異於「風情萬種」之風格,使得在音樂的詮釋上,愈增添了幾分難度。典型的Barcarolle為6/8拍,其強拍在第一拍,弱拍在第四拍,蕭邦則變更為12/8拍,把強拍放在第一拍及第七拍,弱拍在第四拍及第十拍,並且延長其旋律線,使之更為流暢。
本曲的演奏必須具備完璧的演奏技巧。流暢不間斷的節奏,第一段與中段不甚明確對立的這首樂曲,雖然每個細節都很優美,或許容易聽來冗長單調也說不定。這是蕭邦全部作品中最要求表現手法及用頭腦,用心來演奏的難曲之一。
幻想曲 蕭邦曾作過一首幻想曲,而且被承認為他的傑作。樂曲於一八四一年在諾安的喬治‧桑住宅完成,當時兩人正過著幸福的愛情生活。
尼克斯說:「蕭邦的天才正達到發展的最高階段,也是他在情勢可能范圍內,發揮了一切威力的光輝期。」又說:「這是蕭邦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奏鳴曲、協奏曲之類確定的形式構想,並沒有妨礙到他自由發展的樂念,這首作品充滿了蠱惑、怪異。怪異是熱情與勢力,加上幻想而作成,沒有比幻想曲的名稱更恰當的了。那充滿愛情與憧憬的音樂,從耳朵直傳到我們的心臟,吐露著某種人類激烈的抑制。誰能從曲中窺視到作曲家虛弱的病身呢?這不是暗示著『巨人韃靼』嗎?」
樂曲的形態類似於他的敘事曲。不過,敘事曲全部採用的是三拍子節奏,這三拍子本有著不可避免的敘述故事的形式,其結果形式也就具有了敘述性。但是蕭邦在這里並不敘述古老的傳說或愛情故事,他所談及的是自己的現實生活,頗有戲劇的重大事件,當然也不像詼諧曲之作者的自我表現,而是記述作者也是事件中的一個重要的角色;並且也不是波蘭舞曲的波蘭鄉土感情,而是一般的感情。
搖籃曲 雖然蕭邦只寫作過一首搖籃曲,這首樂曲卻是把鋼琴建築成鋼琴獨特驚人的音的世界,猶如空中樓閣那麼稀有的產物,不論是和聲的、旋律的,以及低音部的節奏,貫穿全曲的是全音音階,旋律只有一簡單的樂念及應對的對位旋律而已。這首樂曲所表現的,便如搖籃輕輕地搖著,用單純的旋律裝飾及變奏架構而成。
搖籃曲中不變的,不止是節奏,和聲組織除了一個地方外,也是不變的。各小節最初的三個拍子為主音的三和弦,其次的三個拍子則維持屬七和弦。有變更的是最後的漸弱,下屬音的三和弦。樂曲之嚴格採取以四小節的旋律來處理,不斷地令人感覺有韻味。這處理是用了裝飾音、花音、顫音、滾奏,以及半音階的上行與下行。共有十六次的變奏,但不是照樂節的變奏,而是不間斷的連續運動,有著抒情的本能。尤其最後自然消失般的終了表現,非常完美,附點二分音符的屬七和弦之以主三和弦來解決,可以說是非常絕妙的手法。
⑵ 《蕭邦的代表作是哪些》
夜曲 夜曲的音樂形式,其創始人一般被認為是英國的約翰費爾德 他是出生於愛爾蘭的鋼琴家兼作曲家,在俄國度過他的後半生。他之為這形式的音樂命名,可能是取自天主教會的祈禱「夜禱」,不過在他心裡,這曲式是他自己的創意:在低音部的和弦伴奏形上,高音部響出夜的寂靜,以及夢般優雅的旋律。 蕭邦一生寫下了二十一首夜曲,其中的十八首是在他的生前分別以兩首或三首成集而刊行的。很明顯地,蕭邦是承襲了費爾德的「夜曲」形式而作的曲。在他的初期夜曲作品中都有著費爾德的痕跡,不過其外型與內容方面都超越了費爾德。蕭邦並不止是單純地承襲了費爾德,而是使內容多樣性,更加熱情。換句話說,他是把費爾德的表現發揚光大,使之走上完璧的領域之功臣。 波蘭舞曲 蕭邦幼年時代及一八二六年少年期作品,都雀躍著活潑的童心,到了一八二七年的作品71的三首,已經有深深的詩情,作品26的兩首波蘭舞曲,則更加顯著。其中作品22為蕭邦赴巴黎之前,在維也納作的,內容方面有意表示出鋼琴高手的風格傾向。作品40的兩首是很優秀的作品,作品44及53為真正的傑作。「幻想波蘭舞曲」為一八四六年的作品,在這里蕭邦的創作達到了一生最後成熟的境界。從這時代起,他的健康與精神已直接面對破局,次年他與喬治桑離別,因此也放下創作的筆。雖然如此,這首曲子並不欠缺靈感,蕭邦的創作力卻更加深刻,把心中的痛苦牽直地化作最優美的音樂。 馬歷卡舞曲 馬厝卡舞曲為波蘭鄉土舞曲之一,也是克拉科維克舞的一種,相傳是由此衍生出來的。但是馬厝卡舞曲沒有克拉科維克舞那麼粗笨,住在山區的克拉科維克人,在馬厝維亞平原跳著這些舞曲,被叫做乖僻的克拉科維克。 馬厝卡舞曲有兩種形態,一種為聲樂用,一種維舞蹈伴奏用。聲樂用曲由兩個部分組成,大體上前半部為小調,後半部為大調,有浪漫曲 風格的裝飾。這種在波蘭就被稱為「為了歌唱」,原為3/8拍,速度比圓舞曲慢。節奏方面,以附點音符為其特徵,而且是強有力、溫暖,多少帶點威嚴。不過,現在的馬厝卡舞曲一般都以3/4拍來寫。蕭邦的馬厝卡舞曲是清一色全用3/4拍子寫成。 就如同波蘭舞曲一樣, 練習曲 蕭邦共有二十七首練習曲,包括作品10的十二首、作品25的十二首,及沒有作品編號的三首新練習曲。據說那三首沒有編號的,是蕭邦的所有練習曲中,最不好的作品話雖如此,它們都具有自己的特徵。 『無比』兩個字來形容。若與蕭邦的其他作品比較的話,這些作品最顯著的特色是,健康新鮮而又強壯。即是像浸浴在夢中所見的哀調之中,蕭邦相當多的作品,特別是夜曲,也很難看到軟弱無力、疾病呻吟的情緒。在練習曲中出現的特徵是多樣性的,有的有顯著的美的要素,有的有技巧上的目的,更有少部分是平衡了這兩要素。這些樂曲中絕不欠缺什麼,這是蕭邦的方法與手段,他的鋼琴語匯的結晶。亦即,被拓廣的和弦、拉長的琶音、半音階的進行,對立節奏之同時結合等實在是不欠缺任何要素。」 圓舞曲 蕭邦的一生寫了二十一首圓舞曲,其中生前出版的有八首。還有在他死後,以遺作問世的一部分沒有編號的,但是都與生前發表的一般,可以稱得上是傑作。這些過半數的圓舞曲之未能在生前出版,原因不在於它的藝術價值,而是被與此有關連的各種私事所耽誤。蕭邦的圓舞曲可分為兩大類別:其一為把實際的舞蹈理想化的作品,另一類為借用圓舞曲的形式作成的抒情詩。 圓舞曲,若與蕭邦的其他形式作品相比較,演奏上並無多大困難,樂念亦不新奇,所以為一般人所喜愛。克拉克對這些圓舞曲的演奏法提出警告說:「不沉著的演奏家,經常忽視了蕭邦的低音。雖然低音對圓舞曲亦具有某種意義,不過也非絕對性的,當然,粗暴的敲打亦無必要。要注意到基礎的音,而從屬的和聲應該彈輕些。 奏鳴曲 蕭邦著有鋼琴獨奏用奏鳴曲三首,其中一首寫於十八歲,屬於作曲的練習曲,曲中並沒有顯出他的獨創性。其他二曲為蕭邦最圓熟期的作品,可以說是他的作品中傑作之傑作。 而降b小調,作品第35號,是一八三九年馬約卡島旅行之後所作。b小調,作品第58為五年後的一八四四年所作。 作品35號,以及b小調,作品58號,兩首奏鳴曲,在發表的當時曾有許多類似「蕭邦並沒有完全修習奏鳴曲形式」的批評。 ,把這說法改變語氣來說的話是:「這奏鳴曲的四個樂章,相互之間全無連系,不過是很勉強地把他們集在一起罷了,根本就沒有奏鳴曲所必備的組織,及有機的要求。」這樣的責難並非不能接受,不過舒曼的這些話,或許也是對蕭邦的抒情及優異靈感的強調吧! 敘事曲 蕭邦一共寫了四首敘事曲,完成於一八三一年至一八四二年之間,亦及二十一歲至三十二歲那段充滿了活力的青年時代。 這四首敘事曲可以列入蕭邦的傑作,與另外四首詼諧曲同樣地,創造了新的曲式與內容。但是,猶如詼諧曲一般地,並無模仿傳統的古典形式,卻也不是吐露了抽象的、主觀的感情,更沒有波蘭舞曲那種鄉土的要素所規定的曲式。 敘事曲的形式非常地自由。這四首曲都同時採用了三拍子系統而成為唯一共通的地方:第一號g小調用6/4拍子,其他三首均為6/8拍子,除此之外,在形式上可以說沒有任何束縛。採用三拍子系統的原因是,在於表現這些曲子內容的態度,想敘述某種「故事」,而這種敘述又以這類拍子最為適合。 詼諧曲 詼諧一詞意味著戲謔。不過蕭邦的這些曲子並沒有明顯的戲謔感覺,也不是奇想曲。因為這些都在輕快中表示著什麼的緣故。 蕭邦當時真是為了這些曲子之包含著某些嘲笑、侮蔑、挖苦之類的意味,而想取個新的名稱。這些都是蕭邦從心底赤裸裸吐露出來的作品, 詼諧曲本來是貝多芬繼承自海頓、莫札特的小步舞曲,再經過發展而成的形式。主要的是用在奏鳴曲及交響曲的第三樂章。從普通舞蹈的輕快節奏,到偉大的德國巨匠們的手寫下強壯的、有威力的情緒表現,可以說包羅萬象。但是,孟德爾頌卻把它改變為奇想曲,投入輕快優雅、幻想式的感情。不過,舒曼的有些曲子倒是更接近於蕭邦的型態。 即興曲 蕭邦一共寫了四首即興曲。在這些小曲中我們將可以看出蕭邦所發揮的天才。「即興曲」一詞,一般是指作曲家未經事先預備而臨時作成的樂曲,也可能是一時靈感的創作。不過,蕭邦的情形卻非常地自然,相當自由,但也不是無規則的發展,而是有著明顯統一性的作品。因此哈聶卡說:「蕭邦的即興曲,是在自由性之中,有著一貫的形式。看起來像是自由、獨特,卻可以感覺到構成上的嚴密。」 蕭邦的四首即興曲以第一首的降A大調與因「幻想」即興曲而出名的升c小調作品66遺作最為膾炙人口,這兩首作品之演奏能被稱為是上乘的還不多。因為內容深奧,真正地富於幻想,徹底地具備了即興要素的是第二首升F大調,這也是蕭邦全作品中最優秀的一首。第三首降G大調作品51雖然很少被演奏,卻隱著蠱惑的內在美。 前奏曲 蕭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作品28]全由不同性格、形式和性質的二十四首樂曲組成,從C大調到b小調,以相異的二十四個大小調作曲,其排列為五度循環。[如第一至四曲分別為C→a→G→e等調性]每一曲若從全體的構成看來,都保持了相互間調和的關系,而音樂的樂念卻不會有長一行短一行的現象。所以雖然每一曲看來都有片段的姿態,其實樂曲的內容卻非片段的、未完成的東西,或許應該說它是完全地是完成了的作品,是經過磨鍊的、選擇的小品。 各曲以一個短小的樂念為中心而構成的比較多。但是樂念並不是只做單純的反復而已,這是依蕭邦的感情做驚人的發展,並不做演奏技巧的展開。 此外,除了作品28的二十四首,蕭邦另外單獨發表了一首作品45的升c小調前奏曲。蕭邦主要是因為除「前奏曲」別無適當的標題,才以此名來發表。事實上,這首曲子比作品28的任何一首都還要像前奏曲。從內容來說,稱它是即興曲也很適當,這是由於此曲有巧妙的轉調之故。 協奏曲 蕭邦的作品中,只有僅少數的非鋼琴獨奏曲。他的第一號e小調協奏曲比第二號f小調晚一年完成,在技巧上亦較之燦麗得多。第二號協奏曲較富浪漫的幻想感覺,尤其是第二樂章被稱做「愛人的畫像」,便是將他所愛的人——康絲坦琪亞的神韻與風姿,巧妙地描繪出來。第一號協奏曲是1830年十月十一日,蕭邦在遠離波蘭前,在華沙舉行的告別演奏會上;而第二號則是在1830年的三月十七日,蕭邦自維也納歸國後的第一次演奏會上,皆是他親自彈奏鋼首演。 船歌Barcarolle是他在1846年內,所完成的三首著名作品之一,在此之後,便不復有聞名作品傳世。在這時他所作的曲中,已經沒有與George Sand熱戀時轟轟烈烈而奔放的感覺,取而代之的是種更加沉穩、深邃的境界。蕭邦雖採用威尼斯船歌特有的節奏,卻不以描寫方光明媚的義大利及鄉土色彩為目的。這是「坐在船上,只知道自己天地的一對戀人,情意綿綿的戲劇性對話」。 整首Barcarolle中,速度、音型及強弱起伏並不甚大,和弦的使用及變化上亦相當地單純,幾乎可以說,全曲就在相當平靜的狀態下自開始迄結束。通常,Barcarolle的曲式都是短短四、五分鍾,甚至更短的形式小曲,蕭邦的這首曲子亦保持了此種特性。只是,它長達八分多鍾的時間及所謂異於「風情萬種」之風格,使得在音樂的詮釋上,愈增添了幾分難度。典型的Barcarolle為6/8拍,其強拍在第一拍,弱拍在第四拍,蕭邦則變更為12/8拍,把強拍放在第一拍及第七拍,弱拍在第四拍及第十拍,並且延長其旋律線,使之更為流暢。 本曲的演奏必須具備完璧的演奏技巧。流暢不間斷的節奏,第一段與中段不甚明確對立的這首樂曲,雖然每個細節都很優美,或許容易聽來冗長單調也說不定。這是蕭邦全部作品中最要求表現手法及用頭腦,用心來演奏的難曲之一。 幻想曲 蕭邦曾作過一首幻想曲,而且被承認為他的傑作。樂曲於一八四一年在諾安的喬治桑住宅完成,當時兩人正過著幸福的愛情生活。 尼克斯說:「蕭邦的天才正達到發展的最高階段,也是他在情勢可能范圍內,發揮了一切威力的光輝期。」又說:「這是蕭邦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奏鳴曲、協奏曲之類確定的形式構想,並沒有妨礙到他自由發展的樂念,這首作品充滿了蠱惑、怪異。怪異是熱情與勢力,加上幻想而作成,沒有比幻想曲的名稱更恰當的了。那充滿愛情與憧憬的音樂,從耳朵直傳到我們的心臟,吐露著某種人類激烈的抑制。誰能從曲中窺視到作曲家虛弱的病身呢?這不是暗示著『巨人韃靼』嗎?」 樂曲的形態類似於他的敘事曲。不過,敘事曲全部採用的是三拍子節奏,這三拍子本有著不可避免的敘述故事的形式,其結果形式也就具有了敘述性。但是蕭邦在這里並不敘述古老的傳說或愛情故事,他所談及的是自己的現實生活,頗有戲劇的重大事件,當然也不像詼諧曲之作者的自我表現,而是記述作者也是事件中的一個重要的角色;並且也不是波蘭舞曲的波蘭鄉土感情,而是一般的感情。 搖籃曲 雖然蕭邦只寫作過一首搖籃曲,這首樂曲卻是把鋼琴建築成鋼琴獨特驚人的音的世界,猶如空中樓閣那麼稀有的產物,不論是和聲的、旋律的,以及低音部的節奏,貫穿全曲的是全音音階,旋律只有一簡單的樂念及應對的對位旋律而已。這首樂曲所表現的,便如搖籃輕輕地搖著,用單純的旋律裝飾及變奏架構而成。 搖籃曲中不變的,不止是節奏,和聲組織除了一個地方外,也是不變的。各小節最初的三個拍子為主音的三和弦,其次的三個拍子則維持屬七和弦。有變更的是最後的漸弱,下屬音的三和弦。樂曲之嚴格採取以四小節的旋律來處理,不斷地令人感覺有韻味。這處理是用了裝飾音、花音、顫音、滾奏,以及半音階的上行與下行。共有十六次的變奏,但不是照樂節的變奏,而是不間斷的連續運動,有著抒情的本能。尤其最後自然消失般的終了表現,非常完美,附點二分音符的屬七和弦之以主三和弦來解決,可以說是非常絕妙的手法。
⑶ 全球被遺棄的31個景點的景點名稱
1.義大利聖弗羅托索,深淵基督。是義大利北部熱那亞省聖弗羅托索(San Fruttuoso)附近地中海中的一尊水下耶穌塑像。塑像高約2.5米,位於水下17米深處。由奎多·加萊蒂設計,1954年8月22日放入水中以保護海員,由於受到海水腐蝕和甲殼類動物的附著,雕像一度從水中取出以修復,並於2003年恢復原貌,一隻曾經被錨分割的手也已更換,在2004年7月17日重新置入水下。
深淵基督
2.日本奈良,夢幻游樂園。奈良夢幻樂園 (奈良ドリームランド / Nara Dreamland) 興建於 1961 年,幾乎全面仿照美國迪斯尼樂園興建,曾經相當受歡迎,但隨著東京迪斯尼 (1983) 及大阪環球影城 (2001) 的出現,這個夢幻樂園生意大不如前,並最終於 2006 年結業,並且無人處理,變成一個巨大的廢墟。多年來已經吸引無數攝影愛好者前去拍攝,不過進入的話據說要越過兩道圍欄及守衛,十分刺激。
亞松森
30.烏克蘭「愛的隧道」位於烏克蘭的Klevan的火車道,當地人稱呼這條道為「通往愛的隧道」,嚴格意義上說,這應該不算是一條道路或隧道,但介於它無法比擬的美麗,無數人感嘆,這大概是這個星球最漂亮的一條火車道了,它綠得讓人窒息。這條美麗的鐵路是由枝蔓圍成的。拱形隧道春意盎然,滿眼皆綠;春秋季節,樹葉茂盛,生機勃勃;夏日酷暑,濃蔭遮蓋,清涼氣爽;寒冬臘月,陽光透過空隙,灑下一片溫暖的陽光。
愛的隧道
31.俄羅斯,軍事火箭工廠。位於莫斯科附近一個戰略軍事火箭引擎工廠。
軍事火箭工廠
⑷ 金燕國際溫泉城二期有溫泉入戶嗎
石家莊十大國際友好城市
NO.1長野
長野是日本比較罕見的內陸縣之一,被稱作日本的屋脊。一級行政區。面積13,585平方公里。人口215.7萬 (1990)。西面屹立著號稱日本阿爾卑斯山的飛蟬(北)、木曾(中)山脈,東邊擋著赤石(南)、三國山脈和關東山地,千曲川、天龍川、木曾川等大小河流發源於周圍高山,匯入中央的星羅棋布的小盆地。除北部多降雪屬日本海式氣候外,大部分屬於內陸式氣候。1998年的冬季奧運會使長野縣的聲名遠揚,長野縣是日本少有的農業縣之一,高原果樹和蔬菜栽培很發達,號稱園藝王國。林業也很發達,木曾山的檜林號稱日本三大美林之一。
雖地處北緯36度,但因海拔較高,長野縣北部是全球冰雪覆蓋最多的地區之一,被譽為「日本屋脊」。文化傳統保存良好,溫泉眾多,是日本著名的旅遊勝地。曾舉辦過1998年冬季奧運會。
長野縣是自然,歷史,文化的寶庫。位於日本的中央,北阿爾卑斯,中央阿爾卑斯,南阿爾卑斯聳立其間,因此有「日本屋檐」之稱。全縣面積達13,585平方公里,有四個國立公園,終年可供娛樂活動。春,夏,秋三季可供遠足和露營,冬季可供滑雪和滑冰。登山愛好者也可在此根據自己的能力挑選適中的山峰攀登。
長野原在1940年獲得主辦權,但因為二戰關系,冬季奧運停辦,因此無緣舉辦這項盛會(冬季奧運會1940年及1944年因戰爭停辦兩屆,1948年才恢復舉辦)。此次,他們擊敗了西班牙的哈卡、美國的鹽湖城、瑞典的俄斯特松德和義大利的瓦爾達奧斯塔後,終於重新獲得了冬奧會的主辦權。
NO.2薩斯卡通
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中南部城市。北緯52.2 度, 西經106.7 度, 海拔 501 米。跨薩斯喀徹溫河兩岸,里賈納西北約240公里。
薩斯卡通市,這座風景秀麗的草原城市,是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西,中部產品製造和集散中心,該省第二大城市和經濟中心,距省會里賈納約250公里。薩斯卡通市是一座新興城市,一八九零年這里才有人居住,一九零六年建市,一九七零年約有十三萬五千人。
薩斯卡通市的農業以小麥、油菜籽為主,畜牧業發達,擁有為數眾多的大型糧倉和畜牧圍場。該市擁有五百多家公司,廠礦企業:其中包括石油冶煉、金屬冶煉、軋鋼、生鐵鑄造、機械、電子、服裝加工、化工、空調設備、塑料、食品加工等。該市的鉀礦開采、榨油、木材加工及肉類加工包裝等在加拿大名列前茅。
該市交通便利,鐵路,公路,水路,航空運輸四通八達。加拿大國家鐵路干線和太平洋鐵路干線經過該市。加航等三家航空公司的班機來往於該市和其它城市之間,空運業務十分繁忙。三條省級公路和一條高速公路途經該市。由於具有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交通條件,為人們稱為「樞紐城」、「橋梁城」。
NO.3得梅因
美國艾奧瓦州城市、首府。位於州西南部得梅因河和雷科恩河匯合點。人口19.3萬(1984)。建於1843年,1857年成為首府。鐵路交通樞紐。貿易和金融中心。地處玉米帶和煤田地帶的中心。工業以農畜產品加工(肉類、麵粉、乳製品等)和農機製造為主,此外有印刷出版、服裝、飛機引擎、機械等工業、企業。有多所大學、圖書館、博物館等。
NO.4帕爾瑪
西班牙的巴利阿里群島首府
西班牙的巴利阿里群島(官方名稱加泰羅尼亞語:Illes Balears;西班牙語:Islas Baleares)自20世紀以來已經成為歐洲最浪漫的旅遊聖地,無數人紛紛前往,體驗那裡的浪漫時光。
巴利阿里群島地處西地中海,位於伊比利亞半島、法國南部和北非之間。巴利阿里群島由一系列的島嶼組成,這些島嶼之間既有許多共同點,也存在著不少明顯的差異,以至於有人認為僅僅是由於這些島嶼的地理位置相近,所以才被統稱為巴利阿里群島。
各個島嶼不同的歷史經歷是造成這些差異的主要原因之一:伊比薩島(Ibiza)主要接受的是迦太基和阿拉伯文化的影響;古羅馬文化對馬約卡島(Mallorca,也譯作馬略卡島)的影響較為突出;梅諾卡島(Menorca)則明顯帶有英國文化的烙印。
巴利阿里群島只所以負此盛名,是因為在這個地區發生過的愛情故事從鋼琴詩人肖邦、奧地利的茜茜公主以及數不盡的名人都愛上島嶼或是在島上相愛。而且從上個世紀60年代起這里就成為人人心目中的蜜月島。不單單是西班牙人更包括了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以及歐洲其他國家。
20世紀50年代中期,法國有一百對男女青年曾在此舉行集體婚禮,他們久慕馬約卡島迷人的景色,相約到這里一起歡度蜜月。事後,歐洲許多新婚青年都視此地為美好的去處。久而久之,該島便被人稱為「蜜月島」。目前該群島的代言人是美國影星麥克爾道格拉斯和澤塔瓊斯夫婦。
NO.5天安
韓國西部城市。在忠清南道東北。人口13.6萬 (1982)。農產品集散中心。曾為金產地。陶瓷、碾米、皮革工業發達。高速公路通車後,乳酪、蔬菜、水果等產品發展迅速。附近有溫泉。
NO.6克雷塔羅
墨西哥中部一州。面積1.17萬平方公里。人口104.4萬(1990)。首府克雷塔羅。北部為東馬德雷山所盤亘,南部為平坦高原和肥沃的谷地。氣候溫和,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下。1824年設州。經濟以農牧業為主,中、南部灌溉農業區產水果、玉米、甘蔗、棉花和薯類。半數面積覆有天然牧草,放牧牛、馬和羊。礦產以蛋白石和汞著名,並開采銀、鐵、銅、金等礦。工業集中於克雷塔羅。
NO.7南定
越南北部城市,河南寧省首府。在南定河右岸,西北距河內87公里。人口約15萬。越南棉紡織工業中心,還有絲織、碾米、電力、化肥、玻璃、火柴等廠。銅制器皿、草席等手工業發達。郊區盛產稻、蠶絲、魚蝦。農產品集散地。交通樞紐,鐵路和1號,10號公路在此交會,通河內、海防、清
NO.8赫梅利尼茨基
烏克蘭哥薩克首領,1648~1654年反抗波蘭統治的烏克蘭民族起義領袖。生於烏克蘭,卒於1657年8月16日。16世紀下半期,烏克蘭的大部處於波蘭貴族統治之下,赫梅利尼茨基多次參加波蘭軍隊同土耳其作戰。17世紀40年代,烏克蘭人民反對波蘭貴族和天主教僧侶的斗爭出現高潮。1648年1月,他率領8000名哥薩克在第聶伯河下游起義,迅速席捲烏克蘭全境。同年底攻佔基輔城,赫梅利尼茨基成為全烏克蘭統領。1649年8月,與波蘭簽訂了《茲博羅夫條約》,波蘭承認烏克蘭為獨立行政區,建立一個實質上獨立的哥薩克公國。1651年春,波蘭背信,戰事再起,烏克蘭軍隊戰敗,9月,簽訂了《白教堂條約》,波蘭佔領基輔,重新統治烏克蘭。赫梅利尼茨基請求俄國出兵聯合抗擊波蘭,1654年1月,赫梅利尼茨基同俄國代表在佩列亞斯拉夫簽訂了烏克蘭同俄國合並的條約,並於1月8日,在烏克蘭哥薩克代表大會(大拉達)上通過並宣布合並的決定。接著他參加了波俄戰爭。1655年在重占烏克蘭後,同俄軍一起攻入波蘭國境,佔領盧布林。
NO.9戈亞尼亞
巴西中部現代化城市,戈亞斯州首府。位於巴西高原梅亞蓬蒂河谷地,海拔760米。東北距巴西利亞180公里。人口70.3萬(1980)。1933-1937年按規劃設計建設,1942年取代戈亞斯成為州首府。周圍農牧業和礦業區產品的貿易中心。有農牧產品加工業和建築業。公路交通樞紐,鐵路通聖保羅。全市分三個區:中央區為商業區,北區為工業區,南區為住宅區。城西為綠化的娛樂場所。
NO.10艾克斯
艾克斯是普羅旺斯的前首府,這座擁有林蔭大道、噴泉、華宅的中世紀古城,是普羅旺斯最具有「都會」風情的地區,因為從12世紀開始,艾克斯就是普羅旺斯文化、經濟、知識中心,同時,也是天才畫家塞尚的故鄉,可以在市中心參加塞尚之旅。艾克斯是法國重要的國際學生城,林蔭大道上的雙侍者咖啡館非常受歡迎。
艾克斯的原意是由拉丁文「水」演變而來,也有人說是「普羅旺斯最好的地方」。公元前122年羅馬將軍發現了這里的泉水能治病,於是,這座城市就叫做「水城」--艾克斯,艾克斯市內現有近百處噴泉,這里的自來水也確實好喝,純凈無雜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