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世界各國總統府邸及介紹
總統府通常指共和制國家或地區中,總統的官邸或辦公室所在地,通常被視為一個國家的政治權力象徵。現列舉主要國家如下:
亞洲
印度:印度總統府
面積約2萬平方米,內有340個宮室、227根畫柱、35個涼亭、37個噴泉、3000多米長的長廊。此外,還有一個長400米、寬180米的莫卧兒式樣的庭院。每年1月庭院對外開放。
建於1929年,原名維多利亞宮,印度獨立後,改為總統府。總統府是一座氣勢雄宏的宮殿式建築,有覲見廳、宴會廳、圖書館等華麗的廳堂,還有無數噴泉水池、亭榭長廊。小山東北的議會大廈和王子公園里的印度門,也都是壯麗的建築。
新加坡:新加坡總統府
新加坡總統府,始建於1867年,命名為「Istana」,是馬來語宮殿的意思,這座壯觀、華麗的建築集合了多種設計風格,位於新加坡烏節路上,每年會定期開放給公眾參觀,可以觀看各種鳥類、昆蟲、植物和人工景觀,還可以了解總統府的歷史。
韓國:青瓦台
青瓦台是韓國總統官邸,位於首爾市鍾路區世宗路一號。 青瓦台原是高麗王朝的離宮,1426年朝鮮王朝建都漢城(首爾)後,把它做為景福宮後園,修建了隆武堂、慶農齋和練武場等一些建築物,並開了一塊國王的親耕地。現在的青瓦台是盧泰愚總統在任時新建的。青瓦台主樓為韓國總統官邸。有總統辦公室、接見廳、會議室、居室,配樓有秘書室、警護室和迎賓樓等。
歐洲
英國:英國是總統府邸是唐寧街10號
唐寧街10號(10 Downing Street),位於英國首都倫敦威斯敏斯特,威斯敏斯特區白廳旁的唐寧街,一所喬治風格建築物。傳統上是第一財政大臣的官邸,但自從此職由首相兼領後,就成為今日普遍認為的英國首相官邸。其設計朴實的黑色木門,綴上白色的阿拉伯數字「10」,成為了人所共知的標記。
法國:愛麗舍宮
法國巴黎古建築,愛麗舍宮(ElyséePalace)是法國總統官邸,巴黎重要建築之一。 始建於18世紀初,距今已有200多年。「愛麗舍」一詞源於希臘語,意為「樂土、福地」。1718年,戴佛爾伯爵亨利在巴黎市中心蓋了這座宮殿,取名「戴佛爾宮」,由建築師阿爾曼-克勞德·莫萊(ArmandClaudeMollet,1670-1742)主持設計。最初為艾弗瑞伯爵的私人宅第。後幾經周折,1804年拿破崙稱帝,法蘭西第一帝國取代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其妹夫繆拉元帥於1805年購得這座公館,大肆裝修,取名為「愛麗舍宮」。
德國:貝爾維尤宮
貝爾維尤宮(德語:Schloss Bellevue)是位於德國首都柏林的一座宮殿建築。自1994年以來,貝爾維尤宮就是德國的總統官邸。貝爾維尤宮修建於1786年,二戰期間曾遭到嚴重轟炸並在柏林戰役中也遭到損壞。在1950年代和1986年至1987年期間,貝爾維尤宮曾大規模翻新。雖然貝爾維尤宮是德國總統的官邸,但德國總統實際上並不在這里居住,這里只是辦公場所。
俄羅斯:克里姆林宮
克里姆林宮的「克里姆林」在俄語中意為「內城」。在蒙古語中,是「堡壘」之意。位於俄羅斯首都的最中心的博羅維茨基山崗上,南臨莫斯科河,西北接亞歷山大羅夫斯基花園,東南與紅場相連,呈三角形。保持至今的圍牆長2235米,厚6米,高14米,圍牆上有塔樓18座,參差錯落地分布在三角形宮牆上,其中最壯觀、最著名的要屬帶有鳴鍾的救世主塔樓。5座最大的城門塔樓和箭樓裝上了紅寶石五角星,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克里姆林宮紅星。克里姆林宮享有「世界第八奇景」的美譽。
它那高大堅固的圍牆和鍾樓、金頂的教堂、古老的樓閣和宮殿,聳立在莫斯科河畔的博羅維茨基山崗上,構成了一組無比美麗而雄偉的藝術建築群。莫斯科克里姆林宮是俄羅斯國家的象徵,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築群之一,是歷史瑰寶、文化和藝術古跡的寶庫。
北美洲
美國:白宮
白宮(英語:The White House,也稱白屋)是美國總統的官邸和辦公室。白宮由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擁有,是「總統公園」的一部分。二十美元紙幣的背面圖片就是白宮。
白宮是一幢白色的新古典風格砂岩建築物,位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西北賓夕法尼亞大道1600號。因為白宮是美國總統的居住和辦公的地點,「白宮」一詞常代指美國政府,譬如:「白宮宣布,英國首相訪問白宮」。
南美洲
阿根廷:玫瑰宮從1810年(阿根廷於這年5月25日宣布自治)起,成為國家舉辦所有重大政治活動的場所。廣場周圍有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築:玫瑰宮(總統府)和市政府屬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建築風格;原市政廳屬殖民時期建築風格;大教堂屬新古典派風格。
『貳』 介紹當代的一個建築作品或建築師,要詳細。
貝聿銘
貝聿銘(Ieoh Ming Pei)(1917年4月26日—)是美籍華人建築師,生於廣州,其父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貝祖怡。10歲隨父親來到上海,18歲到美國。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於1955年建立建築事務所。1990年退休。
作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他被人描述成為一個注重於抽象形式的建築師。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鋼。
作為20世紀世界最成功的建築師之一,貝聿銘設計了大量的劃時代建築。貝聿銘屬於實踐型建築師,作品很多,論著則較少,他的工作對建築理論的影響基本局限於其作品本身。
簡介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1918年其父親出任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總經理,貝氏在香港度過他的童年。1927年父親調職舉家搬至上海。初中就讀上海青年會中學,高中畢業自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後來赴賓州大學攻讀,因為認為自己沒有畫圖的天賦而轉讀劍橋的麻省理工學院,貝氏埋首於圖書館,努力吸收歐洲近代建築相關的資訊,柯比意的作品是他最醉心的,日後貝氏作品所呈現的雕塑性 ,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響。1939年畢業。
在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過他不像密斯以坡璃為主要建材,貝氏採用混凝土,如紐約富蘭克林國家銀行,鎮心廣場住宅區,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歷練累積了多年的經驗,貝氏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質,作品趨向於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當以全國大氣研究中心,達拉斯市政廳,等皆屬此方面的經典之作。貝氏擺脫密斯風格當屬甘乃迪紀念圖書館為濫觴,幾何性的平面取代規規矩矩的方盒子,蛻變出雕塑性的造型。後來有機會貝氏身為齊氏威奈公司專屬建築師,從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設案,貝氏從這些開發案獲得對土地使用的寶貴經驗,使得他的建築設計不單考慮建築物本身,更關切環境提陹到都市設計的層面,著重創造社區意識與社區空間,其中最膾炙人口的當屬費城社會嶺住宅社區一案,而他們所接受的案子以辦公大樓與集合住宅為主,貝氏後來取得齊氏集團的協議於1955年將建築部門改組為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開始獨立執業,事務所共從事過114件設計案,其中66件是貝氏負責。
建築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主導著貝氏一生的作品,如全國大氣研究中心,伊弗森美術館、狄莫伊藝術中心雕塑館與康乃爾大學姜森美術館等。這些作品的共同點是內庭,內庭將內外空間串連,使自然融於建築。到晚期內庭依然是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著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內庭成為光庭,如香山飯店的常春廳紐約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廳,香港中國銀行的中庭,紐約賽奈醫院古根漢館,巴黎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與比華利山莊創意藝人經濟中心等。光與空間的結合,使得空間變化萬端,「讓光線來作設計」是貝氏的名言。
身為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貝氏的建築物四十餘年來始終秉持著現代建築的傳統,貝氏堅信建築不是流行風尚,不可能時刻變花招取寵,建築是千秋大業,要對社會歷史負責。他持續地對形式,空間,建材與技術研究探討,使作品更多樣性,更優秀。他從不為自己的設計辯說,從不自己執筆闡釋解析作品觀念,他認為建築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綜合貝氏個人所獲的的重要獎項包括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年裡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等等。
主要作品
1956年 - 1963年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台灣台中市
1961年 - 1967年 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科羅拉多州 Boulder
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 加拿大蒙特利爾
1968年 - 1974年 基督教科學中心,馬薩諸塞州 波士頓
196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紐約州 雪城
1969年 -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印地安納州 哥倫布
1969年 - 1975年 John Hancock Center,伊利諾斯州芝加哥
1971年 - Harbor Towers
1972年 - 達拉斯市政廳 美國德州達拉斯
1973年 - 約翰遜藝術館, 康乃爾大學,紐約州Ithaca
1974年 - 1978年國家美術館東館,華盛頓
1976年 - 羅徹斯特大學Wilson Common, 紐約州羅徹斯特: 紐約時報選為當時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學生活動中心建築
1977年 - 漢考克大廈,馬薩諸塞州波士頓
當時單塊玻璃面積最大的全玻璃幕牆建築,由於當時玻璃幕牆的技術不夠成熟,大廈建成初期曾經出現過玻璃脫落的事故,後經過技術改進得以解決。
1978年 - 1982年 印地安納大學美術館,印第安納州Bloomington
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紐約州紐約市
1981年 - JP摩根大樓,得克薩斯州休斯敦
1982年 - 香山飯店,中國北京
該飯店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外國建築師在中國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國建築界對中國傳統建築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大討論。
1982年 - 1990年 中銀大廈,香港
當時的香港第一高樓,建築面積是諾曼·福斯特設計的香港匯豐銀行的兩倍,而造價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 - 威斯納館(Wiesner Building),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麻州波士頓
1989年 - 盧浮宮擴建工程,法國巴黎
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個不是經過投標競賽而由法國總統密特朗親自委託的工程。
1990年 - 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德國柏林
1995年 - 中國銀行總行,北京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日本滋賀縣甲賀市
1998年 - 搖滾音樂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蘭
2002年 - 蘇州博物館,中國江蘇蘇州
2004年 - 中國駐美大使館,華盛頓特區
2006年 - 澳門科學館,中國澳門
『叄』 彼得·艾森曼的建築思想
艾森曼的作品明快而簡潔,他的主要工作是將建築從以往的聯系中釋放出來。盡管他總是在建築學設計和哲學理論中尋找一種平衡,但是人們總是能很清晰地看到這一理論工程的寓意。
艾森曼聲明:「由於沒有足夠的圖像材料去說明傳統的組織形式,所以我正在尋找如何定義空間概念的方式,在可以轉移的情況下進行一定的定位關系。這就是我一直試圖做的事,去轉移目標,並將目標定義為有概念的建築」。
艾森曼早期的建築涉及從相關語言之間的細微聯繫到建築本身的底層結構,後來的工作顯示了他對「非人性化」(anti-humanist)觀點的同情。艾森曼設計的作品完全由所安排的格局確定,在預先安排的內容中形成一種不易被人看透的概念。艾森曼也是一位教育家。1980年,在經過多年教學、寫作和令人敬佩的理論創作之後,他創立了自己的職業事務所專門從事建築。他設計了一大批原類型建築,包括大規模的住宅和城市設計項目、教育院校的刨新設和一系列創造性的私人住宅。
如果梳理一下艾森曼的龐雜的言說,我們可以把他那些高深的理論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將哲學和語言學的理論引入建築,為解構建築提供了理論的依據;另一部分則是把數學等其他領域的知識作為自己某個作品設計的引發點。
現代主義是一個根植於客戶需要的理性的完美系統,反映了功能與行為的相互作用,但是從60年代開始,千篇一律的國際主義建築讓人漸感厭煩。受德里達等解構主義者的影響,艾森曼開始質疑現代主義傳統,其中最主要的是質疑現代主義秩序所根植的基礎。艾森曼反抗的對象是傳統性,這里的傳統性不能理解為古老的或古典的。建築的傳統性是指社會系統性對某一狀態(包括形與意)先覺性的肯定並固定其主導地位。艾森曼認為設計的過程就是要排除個人和文化的因素,建築形式只是一套符號,是由建築自身的邏輯關系演變而來,他強調建築是一個過程而非結果。艾森曼曾談到「我的每個作品都在非常狂熱地探求什麼是建築;建築與社會是什麼樣的關系;建築象徵著什麼以及建築功能是什麼,因為這些問題都是建築應該解決的問題。很多設計建築的人假定對建築非常了解,因此就存在了現有的建築語言。但建築的語言是連續的,那麼建築要發展——帕拉迪奧(Palladio)的建築,並不比勒·柯布西耶的建築差,他們只是不同而已。」
艾森曼將諾曼·喬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的生成語法,作為自己思想的語言模型來加以採用。語言依據有限的規則可以反映無限的事項,喬姆斯基的語言創造理論提出了 「變形生成語法」。這種「語法」,承載著將規則提取出來並體系化的任務。喬姆斯基的生成語法模型,將焦點對准了語言結構與語言能力所具有的主體知識,從而生成無限的文本。喬姆斯基的理論被認為是蹈襲了索緒爾的語言體系和運用語言的概念,但與索緒爾無視語言傳達機能,將作為傳達單位的文本,從「運用語言」的規定中排除出去的方法不同,喬姆斯基將文本的生成視為重要事項提煉出來。這一理論落實到艾森曼的建築語言中,就是刻意地將建築室內的純幾何關系的生成過程在建築上反映出來。他以梁、柱、牆作為單詞、句子和段落,發展了一套獨特的由點到網路的建築語言。
進入80年代後,艾森曼又嘗試著從拓撲幾何學、麥卡托網格(Mercator grid)等不同領域中借用大量的理論術語,將他們引入自己的建築作品中。在「柏林集合住宅」中,他使用了麥卡托網格,將它作為通向考古發掘物的手段。在「聖地亞哥項目」中,他試圖讓建築討論不在場的問題,以非傳統的造型尋求表達意義的其他途徑,而不做可見的東西。在「法蘭克福生物中心」的設計過程中,他運用了DNA在蛋白質合成過程中的三種機制:復制、轉錄、翻譯,來作為建築布局的主要構思。而在今年的傑作「布穀大樓」當中,艾森曼將海底擴大學說(place tectonics)理論作為暗喻加以應用,表現出地球變動產生的裂痕。由地震所引起的建築崩塌前的「凝結的瞬間」被記錄下來。艾森曼並非是要單純地表現所謂「凝結的瞬間」,而是意在強調存在於建築中的從解讀的單一化及含義的必然性等等制約中解脫出來的「內在的時間」。
『肆』 關於介紹希特勒的專題節目
原文名稱—《希特勒的屍體是我燒的》,艾利赫·凱姆普卡著,朱岩譯。
本文是希特勒的私人司機艾利赫·凱姆普卡的回憶錄。它揭開了有關希特勒死亡傳說的種種神秘色彩,如實記錄了當年紅軍沖擊柏林時,希特勒自殺及其屍體被焚的經過。(右圖為發現的希特勒頭蓋骨)
1945年4月30日中午,在帝國辦公廳大廈,政府街區一帶俄國軍隊的炮火發射不停,戰役進行得愈益激烈,建築物在隆隆炮火中倒塌,帝國辦公廳周圍的街道逐漸被夷為廢墟。這時元首向所有到場者告別,與他們一一握手並感謝他們的服務與忠誠。
秘書弗勞·榮格與弗勞·克里斯蒂安,同時還有食堂女廚師弗萊倫·曼其阿里被邀共進午餐,在阿道夫·希特勒身旁就座的是他妻子。
像在成功的日子中一樣,他做了例行演說並對每個人都有適當話語。這最後的午餐剛一結束,三位女士離開了。元首通過自己的副官根舍再次叫她們到自己這兒來。他和妻子站在自己房間的門檻處,再次向她們告別。弗勞、希特勒和過去多年來作為元首的同事的女士們擁抱,她們並再一次和他本人握手告別。希特勒同樣又與鮑曼以及自己的副官根舍告別。根舍副官再一次接受了與我有關的此刻的嚴肅命令:准備好足夠的汽油用於焚毀希特勒及其妻子的屍體。元首對自己的副官是這樣解釋的:「我不想死後讓俄國人在自己的陳列館里展出我。」。
當時我在地下車庫里的一間小禁閉室中,我剛剛來到這兒是考慮換班的問題,這時電話鈴響了,我抓起話筒,是根舍打來的。
「艾利赫,我無論如何要痛飲一頓,你那裡有沒有酒?」
對此我感到吃驚,多少天來我們沒有痛飲了。根舍又在說:「你那裡有沒有什麼喝的?」
根舍那兒出了什麼事?看起來好像有些不正常,想了一下後我到底明白了。因為根舍說他馬上到我這兒來,我准備了一瓶白蘭地。
我在等著,是怎麼回事?根舍沒來。我不知道他在哪兒打的電話,也不知道到哪兒去找他。
半小時過後,電話鈴又響了,還是根舍,他帶著激動的、嘶啞的嗓音說:「你必須馬上給我送來二百立升汽油。」起初我覺得這是個言不及義的玩笑,我試圖向他解釋,他的要求我辦不到。可他這時幾乎喊起來了:「汽油!艾利赫,汽油!」
「你要二百立升汽油干什麼?」
「在電話里我現在不能跟你說。你要明白,我應該拿到汽油。聽著,艾利赫,我應該馬上在地下室的出口處拿到汽油,甚至可以說你必須不惜一切搞到它。」
我告訴他,我只能在吉爾加爾登才能搞到汽油,那裡儲藏著成千上萬立升汽油,但我現在不能為此派人去送死,因為那裡炮火猛烈,幾乎不能穿過去。我請求他:「稍微等一下,到十七點鍾時還差不多,那時炮火稀一點,再說到那時也等不了多大一會兒。」但根舍還是固執己見:「我連一小時也不能再等了,想辦法從各輛汽車的油箱里湊齊吧。現在馬上派你的人帶著汽油到元首地下室的出口來,你自己也來!」根舍掛上了電話。
在地下車庫里的汽車大部分還未被燒掉,但它們因為天花板倒塌已被砸壞或是被卡住。我急忙告訴副官帶上幾個人去干,然後用桶把汽油裝好送到指定地點。而我本人急忙從七零八亂的汽車堆旁、從廢墟中硬擠了過去找根舍,為了搞清楚到底出了什麼事。當我走進地下室時,根舍正從希特勒的辦公室出來,這樣我們就在會客室里見面了。他的面孔變得令人難以認識,面色慘白,兩眼直盯著我。
我喊道:「奧托,看在上帝份上,說說出了什麼事,你好像是發昏了,為了你的需要,我就得在炮火射擊下把汽油帶來,還得搭上自己半打人的命!」根舍好像沒有聽見我的話,他走向大門,並且打開了它,然後他回轉身來圓睜雙眼地看著我並且說:「元首已經死了!」。這對我真是個晴天霹靂。
我一連串地發問;「怎麼會出這種事?要知道在昨天他還和我談過話。他那時還是那麼健康,那麼精神飽滿!」根舍好像被驚呆了,無言以對,他只是舉起了右手,模仿向嘴裡開槍的動作。
「愛娃在哪兒?」我大為震驚地問。根舍用手指向元首辦公室那扇緊閉的門,說:「她和他在一起。」我難以相信然而又逐漸明白,一切都已發生了。
元首在自己辦公室里用手槍自殺了,槍彈是從嘴裡射進的,他的頭伏在桌子上。愛娃·希特勒與他並排坐著,背靠在長沙發上,她是服毒自殺,盡管手上曾握有手槍准備射擊。她的右手搭在長凳上,手槍落在地板上。
「鮑曼、林格和我聽見槍響,急忙跑進屋裡,施圖姆普菲蓋爾醫生前來做了檢查,又叫來了戈培爾和阿克斯曼……」
這些話使我大為吃驚。「現在誰在他那兒?」「戈培爾、鮑曼和林格以及施圖姆普菲蓋爾醫生,他檢定了他們的死亡。阿克斯曼已經走了。」
這時我部下中的一個人走進了會客室並報告說在地下室出口處已備有一百六十到一百八十立升汽油。
我叫他回去了,希特勒房間的門這時打開了。「汽油,哪兒有汽油?」希特勒的勤務兵林格絕望地叫著,我答道:「汽油已准備好了。」林格轉身跑回屋裡,幾秒鍾後門又打開了。施圖姆普菲蓋爾醫生和林格抬著用黑色士兵軍毯裹著的阿道夫·希特勒的屍體,元首的屍體一直被蓋到鼻根處,透過花白的頭發可以看到他慘白的額頭。他的左手從毯子中伸出,向下垂著。施圖姆普菲蓋爾醫生和林格匆忙地把元首的屍體放在地上,大約在地下室出口右方有三米遠的地方。
希特勒躺著,被裹在毯子中,雙腳對著地下室,他就這樣被放在地上,用來卷他的那條毯子沒有被取掉,黑色長褲向上卷著,右腳掌和生前一樣向里扭著。我常想起,當他和我並排坐在汽車里感到疲倦時,他的腳總是這樣擺著。根舍和我把愛娃·希特勒放在地上,和她丈夫並排放在一起,在匆忙中我們把她的屍體擺成與阿道夫·希特勒屍體平行的角度。
俄國人的炮火包圍著我們,看起來好像是射向帝國辦公廳和元首地下室的炮火又猛烈了許多。我向地下室方向奔去,為的是喘口氣並等待著炮火稀下來。隨後我抓起一隻盛有汽油的桶從地下室跑出來,把桶放在他們屍體旁,然後很快地彎下腰去把希特勒的左臂拉到身體近旁,他的頭發在風中飄動。我從桶上取下了蓋子。炮彈接二連三地在身旁爆炸,塵土污物撲了我們一身,彈片聲在周圍呼嘯。為躲避射擊,我們重新鑽進了地下室。我們的神經緊張到了極點,急不可耐地等待時機,只要炮火稀下來就去往屍體上燒汽油。我低俯下身子,又一次跑到外面,拎著滿滿一桶汽油,只因為我意識到這是希特勒的最後一次命令。我為達到成功而做的最大的努力就是把汽油澆到屍體上,我不住地顫抖,當時簡直難以自控。
「我不能這樣做!」在那段時間里,理智最終克制了我自己,根舍、林格和我一起在希特勒和他妻子面前盡了自己最後的職責。風吹動著死者的衣服,使它一時未被汽油浸透。根舍和林格從面孔上也可以看出是在經受了劇烈的內心斗爭後才來執行希特勒的最後命令的。
彈雨繼續傾瀉著,泥土濺得到處都是。我忘記了死亡的危險,從地下室里拽出了一隻作別的用的盛有汽油的桶,為的是好好准備一下這場悲劇的最後行動,在混凝土攪拌機還在工作時,那旁邊備有一個槽子,屍體就在裡面放著。這個槽子里由我倒滿了汽油,屍體上的衣服也浸透了汽油。
我們又一次跑回地下室去取新的汽油桶,但是這里受到的火力攻擊是如此猛烈,使得從地下室中出來已不可能,奇怪的是在這個生死關頭我們倒能相安無事。在地下室出口處,與我們並肩而立完成這項大膽工作的還有戈培爾博士、鮑曼和施圖姆普菲蓋爾醫生,可誰也沒敢在這時離開地下室,外面是個地獄!可我們怎麼才能點燃汽油?我拒絕了用手榴彈引火的建議,正巧我的眼光落在了一塊大抹布上,它正好在那根從地下室出來橫在出口處的消防水龍帶旁邊。「那塊抹布!」我興奮地喊了起來。根舍撲上前去抓住了它並且打開油桶用汽油把它浸濕,只用了一秒鍾,抹布很快就成了浸透了汽油的可燃物。「火柴!」戈培爾博士從衣袋裡掏出火柴盒並遞給了我,我劃著火柴點燃了抹布,等到火焰升起,我把這團火扔了出去,它劃了個弧線落在了那汽油還在流淌的屍體上,我們全都睜大眼睛看著那裡。也就是轉眼間大火升起,黑煙形成一片濃雲,可怕的景象是這以燃燒著的首都為背景的巨大煙柱。一個個彷彿僵硬了似地看著這幅場面的人是戈培爾博士、鮑曼、施圖姆普菲蓋爾、林格、根舍以及我。火焰在慢慢地燒著屍體,我們六個人向元首及其妻子做最後告別。隨後我們回到了地下室,所有發生的這一切都使我們心驚膽戰。
汽油燒盡了,但屍體還沒有燒焦。既然向未熄的火焰里再加註汽油已不可能,只好在火未熄時再等待一會兒,然後再去向屍體澆上汽油繼續燒。俄國人的炮火始終不停,看起來,要想把屍體燒成灰燼我們是辦不到了。焚毀屍體從當日十四時開始,持續到晚上十九時三十分,在我們自己人的幫助下,我很困難地又得到了幾百立升汽油。
當我們回到地下室時,整個參謀部的人已集合在那裡,許多人又重新回到上面,為的是對元首及其妻子盡最後的職責。這些久經戰火考驗的人們,像衛戍司令蒙克、保安警察總長臘登休伯及其他人,頰上都淌著淚水,雖然對於我們當中大多數人來說當這已成為既成事實時並不感到意外,但我們仍感到震驚,默默無言。隨著希特勒的死去,在任何情況下這里都曾具有的權威也已不存在。人們都十分緊張,誰都不知道下一步將會怎樣,恐怖似乎在支配著我們。
我和根舍再一次走進元首自殺的房間,當我們走進它時,一種空虛感籠罩著我們,這里的一切都暗示著死亡,愛娃和希特勒的手槍仍留在紅色地毯上,桌子上和地板上的血跡仍清晰可見,桌子上還放著碰倒的花瓶。斜對著我們在牆上掛著希特勒母親年輕時的一幅不大的肖象,在寫字台上方只掛著大弗里德里希皇帝的肖像。
晚上我們在地下室時,我在那裡見到了保安警察總長臘登休伯將軍,他通知我,要我和自己幾個同事及希特勒的勤務兵林格在一起,當時剛把火撲滅。
希特勒與他妻子燒焦的屍體,曾被收起並埋在我住宅牆邊一個不大的墓穴中。
『伍』 現代著名建築師(至少四位)並列舉出其代表作,分析其設計理念
貝聿銘(Ieoh Ming Pei)(1917-) 美籍華人建築師,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擁有的蘇州園林獅子林里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其父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貝祖怡。10歲隨父親來到上海,18歲到美國,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於1955年建立建築事務所,1990年退休。
風格
作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他被人描述成為一個注重於抽象形式的建築師。他喜好的材料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鋼。
作為20世紀世界最成功的建築師之一,貝聿銘設計了大量的劃時代建築。貝聿銘屬於實踐型建築師,作品很多,論著則較少,他的工作對建築理論的影響基本局限於其作品本身。
簡介
貝聿銘1917年4月26日生於廣州。1918年其父親出任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總經理,貝氏在香港度過他的童年。1927年父親調職舉家搬至上海。初中就讀上海青年會中學,高中畢業自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後來赴賓州大學攻讀,因為認為自己沒有畫圖的天賦而轉讀劍橋的麻省理工學院,貝氏埋首於圖書館,努力吸收歐洲近代建築相關的資訊,柯比意的作品是他最醉心的,日後貝氏作品所呈現的雕塑性 ,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響。1939年畢業。
美籍華人貝聿銘先生,與法國華人畫家趙無極、美籍華人作曲家周文中,被譽為海外華人的」藝術三寶」。也許有人會說,建築是科學,為何與藝術並列?但是世界建築界人士都知道,貝聿銘不僅是傑出的建築科學家,「用筆和尺」建造了許多華麗的宮殿;他更是極其理想化的建築藝術家,善於把古代傳統的建築藝術和現代最新技術熔於一爐,叢而創造出自己獨特的風格.貝聿銘自己說:」建築和藝術雖然有所不同,但實質上是一致的,我的目標是尋求二者的和諧統一.」事實證明對於建築藝術的執著追求是他事業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面。
貝聿銘於一九一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誕生於廣州,他的祖輩是蘇州望族,父親貝祖詒曾任中國銀行行長,於一九一九年到香港創辦了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因此,貝聿銘在香港度過了童年,在聖保羅小學讀書,一九二七年以後,他回到上海讀中學,後來又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一九三五年他遠渡重洋,到美國留學。父親原來希望他留學英國學習金融,但他沒有遵從父命,而是依自己的愛好進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攻讀建築系。
他為什麼會對建築有與趣呢,說起來也屬偶然。他在上海讀書時,周末常到一家檯球館去玩檯球。檯球館附近正在建造一座當時上海最高的飯店。這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人們怎麼會有建造這么高的大廈的能耐,由此他產生了學習建築的理想。
但是賓州大學以圖畫講解古典建築理論的教學方式使貝聿銘大失所望。便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一九三九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還得了美國建築師協會的獎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在美國空軍服役三年,一九四四年退役,進入著名高等學府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一九四五年學成,留校受聘為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貝聿銘從純學術的象牙之塔進入實際的建築領域是在一九四八年。這一年,紐約市極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產開發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國建築界的慣例,首次聘用中國人貝聿銘為建築師,擔任他創辦的韋伯•納普建築公司的建築研究部主任。柴根道夫和貝聿銘,一個是有經驗、有口才,極其聰明的房地產建築商人,一個是學有專長、極富創造力的建築師。兩人配合,相得益彰,是一對事業上的理想搭檔。他們合作達十二年之久。十二年中,貝聿銘為柴根道夫的房地產公司完成了許多商業及住宅群的設計,也做不少社會改建計劃。其間,貝聿銘還為母校麻省理工學院設計了科學大樓,為紐約大學設計了兩棟教職員工住宅大廈。這一切,使貝聿銘在美國建築界初露頭角,也奠定了他此後數十年的事業基礎。
一九六零年,貝聿銘離開柴根道夫,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公司。
他在建築設計中最為人們稱道的,是關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紐約、費城、克利夫蘭和芝加哥等地設計了許多既有建築美感又經濟實用的大眾化的公寓。他在費城設計的三層社會公寓就很受工薪階層的歡迎。因此,費城萊斯大學在一九六三年頒贈他「人民建築師」的光榮稱號。同年,美國建築學會向他頒發了紐約榮譽獎。《華盛頓郵報》稱他的建築設計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都市計劃。
在他的建築公司業務蒸蒸日上之際,他設計的主力逐漸從都市改建和重建計劃逐步轉移到巨型公共建築物的設計。六十年代建於科羅拉多州高山上的「全國大氣層研究中心」可以說是他從事公共建築物設計的開始。「中心」始建於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七年落成。它的外形簡朴渾厚,塔樓式的屋頂使建築物本身像巍峨的山峰,與周圍的環境色彩相調和。美國《新聞周刊》曾刊登它的照片,稱貝聿銘的設計是「突破性的設計」。
在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過他不像密斯以玻璃為主要建材,貝氏採用混凝土,如紐約富蘭克林國家銀行,鎮心廣場住宅區,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歷練累積了多年的經驗,貝氏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質,作品趨向於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當以全國大氣研究中心,達拉斯市政廳,等皆屬此方面的經典之作。貝氏擺脫密斯風格當屬甘乃迪紀念圖書館為濫觴,幾何性的平面取代規規矩矩的方盒子,蛻變出雕塑性的造型。後來有機會貝氏身為齊氏威奈公司專屬建築師,從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設案,貝氏從這些開發案獲得對土地使用的寶貴經驗,使得他的建築設計不單考慮建築物本身,更關切環境提陹到都市設計的層面,著重創造社區意識與社區空間,其中最膾炙人口的當屬費城社會嶺住宅社區一案,而他們所接受的案子以辦公大樓與集合住宅為主,貝氏後來取得齊氏集團的協議於1955年將建築部門改組為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開始獨立執業,事務所共從事過114件設計案,其中66件是貝氏負責。
建築融合自然的空間觀念,主導著貝氏一生的作品,如全國大氣研究中心,伊弗森美術館、狄莫伊藝術中心雕塑館與康乃爾大學姜森美術館等。這些作品的共同點是內庭,內庭將內外空間串連,使自然融於建築。到晚期內庭依然是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著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內庭成為光庭,如香山飯店的常春廳紐約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廳,香港中國銀行的中庭,紐約賽奈醫院古根漢館,巴黎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與比華利山莊創意藝人經濟中心等。光與空間的結合,使得空間變化萬端,「讓光線來作設計」是貝氏的名言。
身為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貝氏的建築物四十餘年來始終秉持著現代建築的傳統,貝氏堅信建築不是流行風尚,不可能時刻變花招取寵,建築是千秋大業,要對社會歷史負責。他持續地對形式,空間,建材與技術研究探討,使作品更多樣性,更優秀。他從不為自己的設計辯說,從不自己執筆闡釋解析作品觀念,他認為建築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綜合貝氏個人所獲的的重要獎項包括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年裡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等等。
貝聿銘建築作品年譜表:
1956年 - 1963年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台灣台中市
1961年 - 1967年 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科羅拉多州 Boulder
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 加拿大蒙特利爾
1968年 - 1974年 基督教科學中心,馬薩諸塞州 波士頓
196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紐約州 雪城
1969年 -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印第安納州 哥倫布
1969年 - 1975年 John Hancock Center,伊利諾斯州芝加哥
1971年 - Harbor Towers
1972年 - 達拉斯市政廳 美國德州達拉斯
1973年 - 約翰遜藝術館, 康乃爾大學,紐約州Ithaca
1974年 - 1978年國家美術館東館,華盛頓
1976年 - 羅徹斯特大學Wilson Common, 紐約州羅徹斯特: 紐約時報選為當時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學生活動中心建築
1977年 - 漢考克大廈,馬薩諸塞州波士頓
當時單塊玻璃面積最大的全玻璃幕牆建築,由於當時玻璃幕牆的技術不夠成熟,大廈建成初期曾經出現過玻璃脫落的事故,後經過技術改進得以解決。
1978年 - 1982年 印第安納大學美術館,印第安納州Bloomington
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紐約州紐約市
1981年 - JP摩根大樓,得克薩斯州休斯敦
1982年 - 香山飯店,中國北京
該飯店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外國建築師在中國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國建築界對中國傳統建築與現代主義相結合的大討論。
1982年 - 1990年 中銀大廈,香港
當時的香港第一高樓,建築面積是諾曼·福斯特設計的香港匯豐銀行的兩倍,而造價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 - 威斯納館(Wiesner Building),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 麻州波士頓
1989年 - 盧浮宮擴建工程,法國巴黎
法國大革命200周年紀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個不是經過投標競賽而由法國總統密特朗親自委託的工程。
1990年 - 德國歷史博物館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德國柏林
1995年 - 中國銀行總行,北京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術館(Miho Museum),日本滋賀縣甲賀市
1998年 - 搖滾音樂名人堂,俄亥俄州 克利夫蘭
2002年 - 蘇州博物館,中國江蘇蘇州
2004年 - 中國駐美大使館,華盛頓特區
2006年 - 澳門科學館,中國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