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揚州最大的鹽商是誰
其實,揚州鹽商並不是僅僅指在揚州販賣食鹽的商人,而是僑寓在揚州,或者說是坐鎮在揚州經營兩淮鹽業的商人。
清代嘉慶年間兩淮鹽業商總黃至筠 揚州的個園就是他造的
Ⅱ 揚州鹽商的相關事件
揚州鹽商最後一位千金去世了!她就是汪禮珍,揚州末代鹽商汪氏家族第四代長女,揚州著名香粉商號謝馥春家族第五代媳婦。如今汪家舊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汪氏小苑裡,還有她的閨房。
鹽商汪氏祖籍安徽,清代到揚州經營鹽號。第二代汪竹銘生於咸豐十年(1860年),取得外江口岸江寧、浦口、六合的食鹽專銷權,並在儀征十二圩設有分號。汪氏小苑由汪竹銘購建,民國初年由長子汪伯平擴建,汪禮珍是汪氏家族第四代長女。
電視劇名
中文片名:揚州鹽商
國家/地區:中國
類型:古代傳奇
集數:30
製作公司:中聯影視中心
拍攝日期:2010.12
劇情介紹:乾隆盛年,皇上首次奉母南巡,揚州鹽梟卻因武裝販私和官府爆發了槍戰令乾隆龍顏大怒,下旨革去了揚州一大批鹽政官吏的職務,並親派鄭國梁擔任新的兩淮鹽運使。鄭國梁臨危受命,他巧妙利用兩大鹽商康麓森與林淮仁的矛盾,並派自己的心腹做卧底,以查找緝私抗私的突破口。在這場官商博奕,鹽商與鹽商博奕,鹽商與鹽梟的博奕中,鄭國梁、康麓森、林淮仁各顯其能。最後,柳是薰挺身而出,力挽狂瀾,在乾隆臨幸揚州前,替康麓森完成了「二十四勝景」的宿願,康麓森因此得到了乾隆的赦免。而柳是薰在康麓森的舉薦下,成為揚州新的年青商總,登上了嶄新的歷史舞台。
Ⅲ 清朝揚州鹽商為什麼會逐步走向衰弱原因是什麼
官商關系影響鹽商的興衰。實行綱法時期,鹽商主要是靠政府獲得經營鹽業的許可,因此當年鹽商和政府的關系非常密切,不論是晉商或者徽商都是一樣。清代以後,徽商和政府的關系極為密切。康熙、乾隆南巡,即由徽州鹽商招待。徽商構築的園林,培養的歌女、妓女,還有徽菜、徽班,以及古玩、文物,都是行賄皇室、官員之所需。徽商在揚州的生活非常奢侈,《揚州畫舫錄》就有體現。但是何炳棣先生說,徽商生活的腐化是自身的需要,也是他們交結官場的需要。官商關系為鹽商的壟斷經營、牟取暴利提供保證,給與方便。兩淮鹽商有總商,有首總,與政府打交道的是總商,他們用鹽商們聚集的錢財賄賂官員,得到了好處,大家再分。
鹽法變革、銀錢比價也是影響鹽商衰落的因素。清代從綱法轉為票法,對徽商的打擊是非常大的。雖說,票法實行後,誰都可以做鹽業買賣,但是政府還是有控制,鹽引是有限的,雜賦是很多的。政府稅收重是最主要的原因。銀錢比價引起的銀貴錢賤,是鴉片以後影響中國經濟的重要因素。清代老百姓日常交易用銅錢,向政府交稅用銀子。道光以後,銀子短缺,銀子越來越貴,銅錢越來越不值錢。這樣一來,鹽商向政府交稅的負擔重了,轉嫁到鹽價,鹽價就高了。
Ⅳ 為什麼明清揚州多鹽商揚州的鹽商都來自哪裡
揚州是江蘇的一個地市,地理位置也比較優越,位於江蘇省的中西部地區,和淮安,鹽城,泰州接壤,和南京鎮江,僅僅只隔著一條才長江。雖然現在揚州算不是一個很有名氣的城市,但是在歷史上,揚州的地位確實很多城市不可比擬的,這是因為明清時期有很多的鹽商,而這些鹽商,很大一部分就是來自揚州。那麼揚州為什麼會產出這么多的鹽商呢?揚州的鹽商都來自什麼地方呢?下面我們就來具體分析一下。
陝西商人的南下,就使得當時出現了三足鼎立的局面,陝商,晉商和徽商。陝商和晉商,位置比較近,而且文化風俗比較相同,所以很快就走到了一起,這樣徽商在整個貿易中就處於劣勢的地位,但是微商卻做到了穩扎穩打,而且徽州和揚州距離相對也比較緊,所以徽商還是占據了有利的地位。
Ⅳ 為何明清揚州多鹽商揚州的鹽商都來自何地
鹽是我們現在在日常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一個調味品,做菜的時候,最基本的一個步驟就是要放上鹽,鹽現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也是非常便宜的,幾塊錢就可以購買得到,但是放在古代的話,鹽還是比較寶貴的一種東西,而且有著專門的鹽商,這些販賣鹽的商人幾乎都是腰纏萬貫。在明清的時候,鹽商在揚州出現的最多,因為揚州是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而揚州的鹽商大部分都來自安徽。
徽商居多
揚州有如此多的鹽商,除了有本地的之外,還有很多從外地進入到此地做買賣的商人,其中大部分商人都是從安徽引進的,因為安徽在地理位置上和揚州有著近水樓台先得月的關系,離揚州比較近,再加上徽商在經營的時候並沒有急於求進,而是一步一個腳印的立穩自己的腳步,所以在那個時候,徽商一步一步的成長,為了當時最大的商人,牢牢地把握著揚州的經濟命脈。
Ⅵ 有許多文學作品關於揚州鹽商的,他們的鹽來自哪裡,揚州好像不靠海吧
揚州復鹽商所販之鹽為海鹽制。
揚州,古稱廣陵,是禹貢九州之一。運河、長江交匯於揚州,在海運、鐵路尚未興盛之時,揚州成為交通樞紐。隋唐以來,揚州一直是中國經濟文化中心之一,享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之盛譽。 揚州的繁華,主要得益於鹽運和漕運事業的興盛。揚州濱臨東海兩淮地區,素來為我國食鹽的重要產地。時至清初,隨著全國人口的增長,兩淮食鹽產量與日俱增。揚州得水利之便,成了吞吐量極大的鹽運中心,每年有十億斤以上的海鹽經過揚州轉運到安徽、河南、江蘇、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兩淮鹽運使的官署也設在揚州,無疑,則給揚州經濟帶來空前繁榮。清代著名學者汪中在《廣陵對》里指出:「廣陵一城之地,天下無事,則鬻海為鹽,使萬民食其業。上輸少府,以寬農畝之力,及川渠所轉,百貨通焉,利盡四海。
Ⅶ 揚州個園的建築有哪些特點
個園中樓台廳館各具特色,園的正前方為「宜雨軒」,四面虛窗,可一覽園中全景,是園主人接待賓客的場所。宜雨軒,東闊三楹,四面是窗戶。
軒的屋頂用揚州常風的黛瓦,四角微微上揚,在清秀之中顯出穩重。在宜雨軒門口有一副對聯,聯道:
朝宜調琴,暮宜鼓瑟;
舊雨適至,今雨初來。
宜雨軒坐落於個園心腹之地,四面通透,為主人延賓待客之所。這副16字楹聯,勾勒出了一幅風雅無限、賓主盡歡的個園雅集圖。
「朝宜調琴,暮宜鼓瑟」,典出《詩經》「我有嘉賓,鼓瑟鼓琴」。從字面看是說這里既適合彈琴,又適合吹笙,其實是贊譽主人有風雅待客之道。
「舊雨適至,今雨初來」表面寫坐在軒里感受自然界的陰晴光景,其實是用杜甫典故。雨,指朋友,說的是老朋友剛到,新朋友又來了,絡繹不絕。還有贊美主人德行美好、所以交誼廣遠的意思。
清漪亭是一個六角小亭,秀麗挺拔,姣好端莊。賓主在文宴之後,登山之餘,移步到此,環顧四周,全園風光盡在眼中。
清漪亭的周圍,似乎漫不經心的布置了許多太湖石,而太湖石的外面又被一彎綠水所環抱,清漪亭在這重重拱衛之下,由一個普通的建築而平添了無限的美感。
覓句廊有曲廊和小閣數間,顧名思義,是主人尋覓詩句的地方,內懸一聯:
月映竹成千個字;
霜高梅孕一身花。
「覓句」乃是古代文人最風雅的事情,盡管這里只是數步短廊和幾楹小閣,但由於冠以「覓句廊」之名,其豐厚的文化內涵絕不能輕視。
想當年,主人在夕陽西下之際,秋蟲悲鳴之間,絞盡腦汁,苦思冥想,大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意味,此情此景,怎能不叫人想起古人盧延讓《苦吟》中的名句:
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
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
「覓句廊」所蘊涵得,正是我國古代人的那種一絲不苟的苦吟精神。
個園是清代揚州鹽商黃氏的私家園林,是整個黃氏宅第的附屬建築,作為黃氏宅地的具有實在意義的主體建築,其實並不是個園,而是個園南面的龐大的住宅區。
黃宅南臨東大街,北抵廣儲門安家巷,由五路豪宅組成。五路豪宅分開有福、祿、壽、財、喜五座大門,一字兒朝東關街排開,顯盡一代鹽商的氣派。不過,這五座大門可是各有各的用途,平日並不全開呢!
眾商戶解送鹽款到了,這是黃府進帳財源滾滾的時候,然是財門大開嘍!
逢家裡有人過生日、做壽,親朋好友不說,少不了存心附巴結之人前來祝賀,絡繹不絕,這時開壽門。
黃家雖是商人,可生意做大了,財力雄厚了,再加上兒子讀書爭氣,這也就距離官場仕途不遠了,哪天家中有人舉及第、加官晉級,就該開祿門了。
日常生活中的大小紅白喜事,家家都有。而富人家的事當然就更要像個喜事來辦,少不了熱熱鬧鬧一回,就需開喜門了。
看得見的官不能日日升,喜事不會天天有,可福氣這一種無形的東西,卻是可以時時刻刻陪伴人們、多多益善的。所以黃家的中路福門是常開的,供平時出入,祈福納祥。
久而久之,周圍百姓只要看黃家開了哪座門,就大致知道黃家今天將會發生什麼事了。後來,個園的美景也成為文人、雅士經常來的地方,人們都與黃至筠在個園中談詩論賦。
但是據說,個園的主人黃至筠初到揚州時,並不是很受歡迎呢!當時揚州的文人、名流因為黃至筠是個商人,大多不屑與他為伍。但黃至筠雖是商人,但對文化卻有著一種執著的熱愛,尤其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每年都要花重金聘請安徽的名師來家教子。
每天晚上,黃至筠都要親自檢查孩子的學習情況,發現還有不精之處,就會立刻派僕人陪著到書房,重新請老師講解,必須完全領悟才可以去睡覺。
20年如一日,從未間斷。嚴格的要求,優秀的老師,加上自身的努力,黃至筠的4個兒子都很成器,個個工詩詞,善書畫。
有一天,揚州的一位名士在黃家和孩子的老師談話,就《漢書》中一些問題請教老師,老師讓黃至筠的長子錫慶來回答,錫慶背誦如流,解釋詳盡。這位名士出來後對人說:「黃氏有佳兒,勿輕之也!」
黃家二公子黃錫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喜愛讀書學習幾乎到了痴迷的狀態,從「揚州學派」的著名學者江藩學習。
江藩死後,黃錫麟十幾年足不出戶,潛心鑽研漢學,治學態度十分嚴謹,和同時代另外一位學問家馬國翰齊名,被稱為「輯佚兩大家」。
黃錫禧是黃家最小的孩子,也是黃家最後一個離開祖屋的人,他就好像大觀園里的寶玉一樣,歷經家業由盛而衰的全過程,晚年寓居泰州。他讓兒子自幼習醫,醫術高明,在上海懸壺濟世,有「一指神針」的美譽。
在當時眾多鹽商子弟崇尚奢華、不學無術的世風下,黃氏佳兒,成為一時美談。而那些文人雅士也再不敢輕視黃至筠了。
個園的覓句廊顧名思義,是苦苦尋覓詩句的地方。覓句廊的對聯是清代大詩人袁枚的兩句詩。關於這兩句詩還有一個故事呢!
有一天,袁枚家侍弄花木的僱工跑來向他報喜說:「老爺,梅樹已經一身花啦!」
這句話給了袁枚以靈感,於是吟出了「月映竹成千個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佳句。
上句寫月光下的竹林是看不清枝乾的,只有伸展出來的一片片竹葉被月光照亮,宛如成千上萬的「個」字。下句寫梅花喜歡嚴寒,越是霜重雪濃,越是能夠孕育出一樹繁花來。最終這兩句詩成為了個園覓句廊的對聯。
Ⅷ 揚州鹽商為什麼在清代的九個鹽區中成為唯一富可敵國的
鹽課是清代賦稅的大宗項目之一,當時全國劃分為九個鹽區及行鹽銷售口岸。然而,其他地區的鹽商相比較兩淮鹽商而言,似乎名氣並不大,其資本雄厚程度也遠遠不及兩淮鹽商,同樣是鹽商,為何兩淮即揚州鹽商具有如此的優勢呢?
綜上所述,揚州鹽商在清政府“恤商裕課”政策之下,以層出不窮的舞弊等手段,加上官商勾結從而攫取了驚人的利潤。而同時期,其他幾個鹽區卻沒有兩淮鹽業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所以形成了挾資千百萬的揚州鹽商集團。